第35章 小戏精重生第三十五章
沈家的别墅很大,毕竟老人和孩子都住这边,到了节假日,其他家庭成员也会过来。
今天是工作日,家中只有两位老人和两个小孩子。等见过宁荣,两位老人才会把抱错的事情再告诉其他儿子与小辈们。
客厅的沙发上,安星抱着金雕玉琢的小侄女,整个人窝在里面。
“小叔叔,他是谁呀?”
小姑娘今年三岁,最喜欢漂亮美人,家里一众家人们,只要安星来,她就看不见别人了,软软趴在安星怀里撒娇。
宁荣坐在旁边,沉默看着安星抱着小姑娘,盘腿窝在沙发里,似模似样地介绍他。
“他和我一样,你也要叫叔叔。”
小姑娘困惑歪头:“什么叫和你一样?”
察觉到身边的动静,宁荣侧头,就见他身边,一个和小姑娘长相几乎一模一样的小男孩,也歪了歪头。
“就是说,他也是我妈妈的儿子,所以也是你叔叔。”
抱错这件事太复杂,大人们知道就行了,三岁的小团子没必要懂。
安星用简单的说法认真解释完,见小姑娘一脸懵,就知道对方没有听懂,心中感叹。
小侄女笨笨的,但每次见面都要缠着他问东问西,问完又听不懂,真是又菜又爱问呀!
小姑娘在少年怀里滚了一下,看向旁边的大男生,圆滚滚的眼睛小奶狗儿一样,奶声奶气叫了一声:“大叔叔~”
宁荣:……
宁荣沉默地伸手,揉了揉小姑娘的脑袋。
嗯,虽然笨笨的,但真的很乖。
安星咂摸了一下,觉出不对了,把怀里的小姑娘翻了个面,一脸严肃。
“颜颜,你怎么叫他大叔叔,叫我小叔叔啊?”
“小叔叔笨,这都看不出来。”
小姑娘呆呆的没有说话,小男孩很有把握地给出回答。
“因为你很小,大叔叔很大呀!你是弟弟,以后当然就是小叔叔啦!”
少年瞪圆了眼睛,看着自家大表哥的儿子说不出话来。你小子长得可可爱爱,怎么给我拆台呢!
宁荣赞许地看了旁边的小侄子一眼,也揉了一把他的头。
安星气呼呼的,又不能和小侄子计较,只能郁闷地揉怀里小侄女:“什么哥哥,他就比我先出生十五分钟!”
可恶啊,他就应该认识宁荣后,先不说抱错的事,让宁荣好好叫他几声哥哥!
小姑娘拿肉乎乎的手拍了拍安星的胳膊,像模像样叹了口气。
“小叔叔别难过呀,我就比哥哥晚出生两分钟,他就是哥哥了。”
安星凑过去和小侄女贴贴,感动又惆怅:“我们颜颜真可爱!”
“小叔叔也可爱!”
宁荣和小男孩,同步无声地叹了口气。
沈樱和两位老人坐在旁边,看着几个小的相处和谐,脸上都不知不觉带了笑意。
沈老夫人探身过来,握住女儿的手:“他们两个都是好孩子,你可以放心了。”
沈樱轻轻点了点头,目光几乎舍不得从两个孩子身上移开。
也不知怎的,自从知道抱错后,她总有种恐慌感,既担心宁荣不肯认他们,又担心安星出事。
这种仿佛会失去孩子的恐慌与不安出现得突兀,却又莫名真实——尤其在昨晚安星出去找宁荣后,她的心跳快到几乎无法呼吸。
她的惶恐不安,只有在看见两个孩子都在面前时,才能消退些许。
“爸、妈,你们不知道,”沈樱低声道,“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只希望他们平平安安的。”
沈老夫人怜惜地拍了拍小女儿的手,沈老先生笑了一下。
“他们都是好孩子,好孩子会平安顺遂的。”
安星似乎感觉到什么,被两只小团子埋着,努力转身看向沈樱的方向,朝女人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沈樱觉得有点治愈,也轻轻笑了。
少年一双圆滚滚的杏眼,笑起来时眸光灵动,眼尾微微上翘。沈樱的杏眼没有安星那么圆润,与五官搭配起来更显明艳妩媚。明明没有血缘关系,可两个人笑起来时,是一样的生机勃勃。
宁荣无意间侧头,看见两人的笑容,愣了一下。他发呆的时候,小侄子从安星怀里爬出来,踩着沙发扑过来。安星重心不稳朝前倒,小侄女被抱着朝一边歪,小侄子更是脸朝着沙发上砸。
宁荣瞬间回神,靠着优秀的运动神经,一把捞住三个团子。
“我们回来了爷爷奶奶,小姑是不是也来了啊?”
进门的两个一模一样的男生,看着沙发上摔成一堆的团子们,沉默了。
半晌,双胞胎中的一个幽幽开口。
“小表弟,你终于决定踹开路天沉,另找一个男朋友了吗?”
宁荣:……
安星抱着小侄女爬起来,惊讶地看着忽然回来的双胞胎,懵了。说好的表哥表姐没在,会有外公外婆告诉大家抱错的事呢!
他忽然有点紧张,抱着小侄女不知道该不该上前。
上辈子他见到表哥表姐们时,他们都在安慰他,但……也许他们刚知道真相时,并不能接受呢?也许他们后来被舅舅舅妈劝得想通了,才能毫无芥蒂地与他继续相处呢?
毕竟宁荣才是他们血缘上的亲表弟,安星觉得如果表哥们更在意宁荣而不是他,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三叔叔笨,这不是男朋友,是大叔叔哦。”
一片寂静之时,窝在安星怀里的小姑娘,奶声奶气开口。
三表哥:?不是,你哪来的大叔叔?
四表哥此时已经发现不对,沉默地打量宁荣与安星,最后目光落在沈樱和两位老人身上。
沈老先生笑了一下,朝两个男生招手,待他们走近后缓声开口。
“你们小姑当年生产时抱错了孩子。他叫宁荣,是你们血缘上的亲表弟。”
宁荣蹙眉站起身,下意识看了安星一眼。
他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他这位外公竟然直接说出来。万一这两人下意识表现出对安星的排斥怎么办?那安星以后还怎么把他们当表哥……
“那星星呢?星星的父母是什么情况?他要离开咱们家?”
三表哥脱口而出,四表哥也紧跟着沉声开口。
“星星当年只是个孩子,发生这种事,也不能怪他吧。”
宁荣:……
宁荣慢吞吞坐回沙发上,把扑过来的小侄子单手抱进了怀里。
沈老先生很满意自家孙子的表现,欣慰地笑了:“所以,你们现在有两个表弟。”
双胞胎回头,就见自家笨蛋小表弟抱着小侄女,眼泪汪汪十分感动地看着他俩,另一个新鲜出炉的表弟抱着小侄子,很有大将之风地坐在沙发上,对他们刚才明目张胆的偏心,没有丝毫不满。
双胞胎对视一眼,一起走了过去。
“沈晨,这是沈晓,我是哥哥。”
宁荣抱着小男孩起身,三个人同样的高大英俊。
“宁荣。”
顿了顿,他又补充了一句。
“我也是哥哥。”
安星感动的眼泪憋了回去:“?啥?我还没同意呢!”
宁荣好整以暇地回头:“哥哥们的茶话会,弟弟,你别插嘴。”
安星:……
安星求助地看向三表哥,却见三表哥非常满意地伸手,拍了拍宁荣肩膀,然后把四表哥朝他这边推了推。四表哥淡定地走过来,压根没有反抗的意思。
小姑娘抬头看安星:“小叔叔,什么叫茶话会呀?颜颜也想参加!”
安星一脸悲伤:“……我也想。”
*
安宁珠宝。
处理完昨天堆积的事情,已经接近中午。徐秘书带着老板要的资料和打包好的午餐,进了办公室后关上门。
“老板,您让我查的两件事里,宁家的事情比较好查。”
宁景泽和顾岚的履历轨迹十分简单,清晰可查。两人都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成为教师。宁景泽一开始就是中学数学教师,顾岚则是小学美术老师,与宁景泽结婚后,成为同一中学的老师。
因为是双职工家庭,宁荣的小学和初中都在附属中学,高中因成绩优异考上重点中学,高考后被S大录取。
“宁家的经济状况一直很平稳,并没有遇到太多重大变故,没有突然的暴富与欠债。”
直到初中,宁家人都没有在教育上面为宁荣花费太多。更因为宁景泽就是数学老师,宁荣无论哪门学科想做课外提升,都有充足的资源可用。也就是在考上重点高中后,家里用在孩子身上的开销才高了些。
而国家经济腾飞也就是近十年的事,十年之前,普通市民家庭间的差距没有大到夸张的地步。宁家夫妻给宁荣的生活条件肯定不能和安星比,但日常所需,或是每年节假日出去旅行游玩,宁荣都不缺。
虽然这二十年来,宁荣过的日子并不如安星富裕,但真的也没差到哪里。
安昭明打断徐秘书的汇报。
“宁家那套房子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是什么时候到宁景泽手里的?”
“十二年前。”徐秘书肯定道,“宁先生二十二年前成为中学教师,同年认识顾女士,一年后二人结婚,顾女士进入中学。宁荣出生的那一年,宁先生转正,又两年后,顾女士转正,两人在外面租房居住。”
“十二年前,宁家老人去世,房子归宁先生。他们找人重新装修了房子,然后入住。”
安昭明的眼神锐利起来。
“这不对,他们两个的转正怎么会被卡两年?顾女士是因为怀孕生子,宁景泽是为什么被卡了两年?”
“还有,早年教师工资不高,但各种福利很好。他们做为教师,应该会被学校分房才对,为什么没有?”
秘书迟疑道:“这点我也有所怀疑,但我并没有学校那边的关系,有些难打听……”
安昭明吐出一口气,倒也能理解。
“沈家在教育系统里熟人多,我回去和阿樱说一下,让她找关系给你。这件事你打听一下,为什么宁家夫妻没有被分房,还过得这么……”
表面上看没什么问题,但安昭明就是觉得,宁家的日子有些清贫了。
国家打击课外补习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在当年,无论是宁景泽教的数学,还是顾女士教的美术,在课外补习市场上都应当很吃香才对。可宁家夫妻仿佛并没想过挣外快来改善条件,让家里过得更好些,这不合理。
“好的安总,我再查一下。”徐秘书点头,“我顺便查了一下,当时宁家人为何与夫人在同一家医院生产。”
安昭明一顿,疑惑地看了眼自家秘书。
“这有什么问题?”
“夫人当年生产的是妇幼医院,那边在妇幼保健方面的专业性较强,相对的,费用也稍微要高一些。”
“但是宁家夫妻当时租住的房子,距离妇幼医院很远。以距离和他们当时的经济情况,他们不应当选择同一家医院生产。”
安昭明有些惊讶,继而赞赏地看了一眼自家秘书:“你继续说。”
“我走访询问了认识宁家人的老人,还有他们学校的老教师。当年顾女士与宁先生外出,在逛街途中发生意外,提前发动,叫了救护车,被就近送到妇幼医院。”
安昭明懂徐秘书的意思了——宁景泽对妇幼医院恐怕并不熟悉,也就不大可能溜进去调换孩子。
他从前担心的,宁家人觉得他们家有钱于是偷偷换了两个孩子的剧情,果然是电视剧里才会有的情节。
见老板的脸色缓和很多,徐秘书深呼吸一下,开始汇报最后一件事。
“关于安星的那些流言,我查了监控,私下也叫人来询问过了。”
“最开始是有人私下传播,安星是您的儿子。这样的流言传了几天后,就被反驳,说安星,呃,各方面才能都比不过安皓,肯定不是您的儿子。”
“再然后,流言就扭曲成了,安星不是您亲生的,所以才比不过安皓。”
看着自家老板越来越难看的脸色,徐秘书轻咳一声,说出最后一句。
“传言最开始,是从市场部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