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刘方杰边听边喜,接着问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

几乎刘方杰一念完,谢继宁就接着背出来。

旁边的中年汉子是刘方杰的下属,一直陪着刘方杰读书,在他心目中,刘方杰就是顶顶聪明的人了,刘方杰的儿子同样是一个读书人。

没有想到这个泥腿子的小孩竟然不遑多让,仔细打量了一家人,没看出什么特别的,衣服破破烂烂,穿着草鞋,指甲里的泥都没有洗干净。

就这样的人家竟然生出了这样聪明的小子,他们还不知道自家有宝贝,过耳不忘,这是什么样的天赋。

刘方杰大赞三声:“好,好,好。”

没有想到自己回乡之后竟然见到有这样的孩童,过耳不忘是天赋,并且小小年纪就落落大方,沉稳礼貌,将来一定不同凡响。

刘方杰,字子和,号青川先生,他原本是怀安县本地人,自幼聪颖过人,后来考中进士,四处为官,曾经官至锦州知府。

后上书求归,圣上恩准回乡,刘方杰回乡之后,大力兴办乡梓教育,一心一意治学。

所以他是整个怀安县甚至周边县城的跟甚至而言是济州的文人领袖。

刘方杰其实已经年过四十,比谢老三的年纪还大,但是看起来却比谢老三年轻十岁。

这个年纪在官员的年龄当中不算大的,年纪轻轻就回乡,刘方杰内心也是有一些不平。

他尚且有一番事业心,回乡之后和济州知府,怀安县县令一起在怀安县的凤凰山办学,一晃已经五年了,渐渐也得了乐趣。

此时,见到这样的谢继宁,他不竟感叹,济州地处偏远,没有中原的底蕴深厚,也不像江南那样文风鼎盛,人才济济,怀安县人才难得。

这小童如果好好读书,不要伤仲永,未来又是一个人才,想到此处,便将腰间的一块玉摘下来,递给谢继宁,谢继宁犹豫了一下,便伸手接下,自己未来必定有出息,堂堂穿越人士,一个礼物而已,肯定能找机会还上。

刘方杰又从怀里拿出一块银子,然后递给谢老三,说道:“谢兄弟,你家的这个孩子不一般,现在年景慢慢好起来了,家里商量一下,送他去读书吧,未来他一定会成器的,不要耽误了他。”

“我叫刘方杰,就在县里面住,以后有事情可以来找我。”

谢老三都呆住了,他家里就没有过这么一块银子,日常都是用的铜钱,李杏花等人也反应不过来,都紧紧的看着谢老三手里的银子。

刘方杰见此,怕这些人目光短浅,将银子给用了,连忙叮嘱,“你家送这小孩读书,他一定会有出息的。”

谢老三手里紧紧捏着银子,然后点头道:“是,大人,我家送他读书。”

等刘方杰主仆离开之后,一家人还是反应不过来。

一路深一脚浅一脚的回到家中,一进屋子,谢老三将银子拿出来,李杏花接过银子,放在手里,大家眼巴巴的看着。

见此,李杏花同意三个儿子摸一摸银子,就短暂的摸一摸,然后就收回。

见谢继宁坐在一旁,李杏花将谢继宁拉到怀里,将银子递给谢继宁摸一下,谢继宁哭笑不得,但是见其他人羡慕的看着自己,谢继宁忽然感觉自己骄傲起来,哎,这该死的虚荣心。

谢老三说道:“今天你们三兄弟都在,情况你们也知道,都说说吧!”

谢如方兴奋的说:“今天我们遇到的人是大人物,看他那个马车,一看就不普通,随随便便就拿出银子来,这样的大人物都说宁哥儿读书有天分,那宁哥儿肯定会有出息。”

说完见家里人不接话,自己又补充到:“我们家宁哥儿读书之后,以后咱们家就会不一样了,大家都能享福。”

谢二婶杨氏刚要开口说话,就被谢如桐制止,他知道自家媳妇的性格,肯定是不同意,自己抢先开口:“我们家几个劳动力,其他的孩子还小,先送宁哥儿去试试,如果成了,我们谢家也算是读书人家。”

谢三叔谢如柏说道:“我都听爹娘的,”

谢老三抬头仔细看了看几个儿子还有儿媳妇,大儿子大儿媳就不用他们说了,谢继宁是他们的儿子,他们肯定是想要自家儿子读书,二儿子一向老实敦厚,这件事是赞同的,儿媳妇不同意也没办法。

至于小儿子,心里想法很多,但是这样的事情对大家都有好处,暂时看不出坏处,当然表示赞同,但是要是结果不好,变注意也很快。

心里想着这些,谢老三却不直接说自己的想法,反而说起来了过去的事:“我们家穷,又是逃难来的,到现在每年放水都要让着他们刘家,咱们家立不起来。”

“你祖爷爷说过,我们谢家人以前都是耕读人家,前朝无道,咱们家辞官回家,战乱才到这板桥,新朝建立分地之后才真正的在这里立下根来。”

“如果咱们家出一个读书人,就算是一个童生,也是不一样的,以后咱们家走路脊背都要直一点,这个主意我拿了,这个银子就拿来给宁哥儿读书,老大你明天就去打听打听,这书怎么个读法。”

谢继宁看着狂热的爷爷,激动的父亲和叔叔们,忽然感觉自己每天混吃混喝的日子没了,一下子肩膀都重了些。

不过白天自己奶奶的话还是给了谢继宁一点点启发,庙会要开十天,正好家里面可以弄一些东西去卖。

虽然自己家里人没有处理过什么好吃的,但是在这个时代,只要舍得用材料味道就不会差,况且人还多。

现代的那些热门景点,东西那么难吃,照样有人买单,这个时代,美食不下基层,连材料都没有,怎么能锻炼得出好厨师。

连肉都是每次过年的时候,用白水煮出来,谢继宁这三年被谢家的食物折磨得无力吐槽,

只能每次都在李麦穗做饭的时候,提醒她,李麦穗疼爱孩子,只要不是特别离谱的都会照做,她自己在厨艺上面也颇有天分,渐渐的李麦穗的厨艺就被锻炼出来了。

谢老三银子在手,也有了底气,听到谢继宁的想法,谢老三就使唤起家人来。

本来在这种场合,油炸食品是最好的卖的,但是考虑到成本,被谢继宁摒弃。

麻辣烫没有辣椒就没有灵魂,所以受欢迎的麻辣烫不可取,反而是关东煮比较适合,简单的改良一下就行。

谢继宁想到了现代看综艺所学会的一种素高汤熬法,用豆芽加萝卜加菇类熬汤,熬出来的汤味道媲美骨头汤,而这些都行自家都有,可以熬一大锅。

然后放下豆腐泡香菇笋子蔬菜等东西煮了,放入自家家做的面酱,成本不高,味道还可以,而这些东西,之前谢继宁想吃火锅,叫自家娘亲做过的,只是之前没有想起来这个汤,用的是骨头汤罢了。

谢继宁一提示,李杏花就安排起来家里的人,儿子儿媳被她使唤得团团转转的,砍竹子,砍削竹签子,熬汤的熬汤,洗菜的洗菜,全家都行动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谢如方就去族长谢象贤家借了手推车,全家一起将东西搬上车上,往桥头庙会赶去,李杏花在家里提心吊胆的,就担心卖不出去,糟蹋了东西。

谢继宁倒是不担心,民以食为天,不管在什么时候吃的都不愁卖。

结果才到中午,谢继宁二叔就跑着回来了,上气不接下气的说:“娘,再弄一些,东西都没有了,赶紧弄好,我背去,等晌午卖,还能卖好多钱呢!”

一边端起水瓢大口喝水,一边兴奋的说:“娘呀,你是不知道,买的人太多了,一文钱一串,三弟收钱都收不过来,数都不会数了。”

谢继宁和堂弟谢继平正在逗弄才出生几个月的堂弟谢继岩,听到二叔这话,赶紧跑出来看。

谢继宁的娘李麦穗,三婶孙氏抱着大肚子就开始忙起来,李杏花也风风火火的切菜,谢老三也在旁边打下手。

听到谢如桐说汤也快用完了,狠下心来让谢如桐到集上的时候卖一块带肉的骨头放在汤锅里,现在在家里熬汤来不及了。

东西才准备好,谢二叔急急忙忙的把东西一揽到肩膀上,就飞快的跑走。

谢二叔走后,李杏花又去拿出一串钱,小心的数,然后就去周边人家买东西去,谢继宁看着容光焕发的奶奶,不竟感叹,果然还是认真搞事业的女性最有魅力。

这一天晚上,谢继宁一家人都偷偷笑,吃饭笑,做饭笑,大家坐都坐不稳。

谢继宁二婶杨氏第十次对李杏花她们说:“娘呀!你是不知道,人好多啊,人挤人,我只知道煮,然后递出去,然后那钱就哗哗的递过来,大哥把钱放在怀里,放都放不下,我们都不敢分开,生怕钱丢了……”

李杏花她们听得津津有味,听了无数次都不觉得无聊,主要是一堆堆的钱放在面前,大家都傻了。

谢老三李杏花当机立断,连忙去谢老三大哥家借了大锅,决定明天兵分两路,谢老三李杏花和谢如方一处,谢如桐夫妇和谢三叔一处,李麦穗和孙氏要生了,出去不安全,就留在家里带孩子,然后准备第二天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