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打柴
振民虽然是个半大孩子,别的活干不了,打柴倒是经常干的。
他领着姜棉出了村子后,直奔后山,一副熟门熟路的样子。
走了十来分钟,姜棉被领到了一片林子面前。
“就在这里了。这里面干的树枝都可以捡。这些,还有这些也都可以砍。”
小孩子指着一片山蕨和一些看着就是野生的杂树说。
“但这种活的树是不能砍的。”又指了指那些长的青青翠翠的直溜溜的树木说。
“不过我们村这林子比较大,不用砍活树。你可别砍这些,还有这些,会罚钱的。”振民很是认真地叮嘱道。
“我向你保证,绝对不砍。”姜棉也很认真地保证道。
现在农作物的肥力有一部分是靠草木灰,但硬木柴火大,燃烧完全后,烧出的灰几乎是白色的,量还很少。当地人只有炖煮东西才喜欢烧木柴,平常做饭都喜欢烧稻草之类的农作物的杆。这样得到的草木灰比较多。而且打柴还花功夫,所以村子里打大柴的人不算多。
姜棉跟着振民在林子里面转了转,很快就找到了一片枯枝比较多的地方,拿起砍刀“嚯嚯”就开始干活。
很快,大大小小的树枝就砍了一大堆,姜棉还扯了不少干蕨草用作引火。
看着差不多了,姜棉削了一根手腕般粗细的长棍当扁担,同时给小孩也削了一根。小孩看着活泼,但干起活来也毫不含糊。就近扯了几条藤蔓作绳子,把柴一捆,一大一小各担着一担柴就准备出林子。
两人走了没几步路,就听到前面有木材折断的“咔嚓咔嚓”声。
“棉棉姐,那里有人。”小孩子耳朵尖,眼睛也利。
“嗯,过去看看。”姜棉向前探了探头,透过树木枝叶,看到了两张熟悉的脸。
“姜同志,你什么时候来的?你好厉害,弄了那么多。”王长军一见到姜棉,马上笑开了一张脸。
“我有砍刀呢。你们没带工具就来了?”姜棉看到无论是唐建设还是王长军,皆是手无寸铁,捡的都是不是很大的枯枝,整理过程都是徒手掰的。
“我们也没想那么多,只是想过看看地方,顺手捡一点是一点。”唐建设把手里的树枝掰的啪啪响,动作不算十分熟练,但胜在手劲大。
“砍刀给你用吧,我向五奶奶借的。这是振民,五奶奶的孙子。”姜棉放下了担子,同时招呼振民也放下来,拔出插在柴把上的砍刀,递给了唐建设。
唐建设接过了砍刀,从口袋里掏出了几个糖果,塞给了振民。
“我们明天还不用上工,现在要什么没什么,我准备明天去公社的供销社看看,你们要一起吗?”姜棉刚才收拾的时候,顺便列了一张购物清单,一长串的,不知道公社的这小地方能不能买齐她想要的东西。
“要去的,否则我们无法开火。”唐建设和王长军比姜棉更早一点确定了住处,不过他们住的地方比不上姜棉的宽敞和齐整,又是很久没人住的地方,收拾起来颇费了一份功夫。
“对了,你们住的地方怎么样?做饭方便不?”姜棉也一直记挂着这两个老乡的安身之处。
“住的地方总体来说比我们预料的好,房子虽然有点旧,但房间大,院子也挺宽敞的,听老知青们说,不久前翻修过,屋顶不漏水。收拾收拾,住人没问题。那座房子听说是村里一个孤寡老人的,老人去世了,就归了村里。那里一共有三间正房,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两位知青已经住了进去。他们住了东面一间。我们两个住西边那间。房间边上有个土灶,我们跟他们也不熟,就各自开伙吧。”到了这里,他们几个就算是同乡了,虽然认识没几天,但相处得挺愉快。唐建设也没什么不好说的,交代得清清楚楚,同时不忘关心姜棉:“你呢?住的是这小孩子家?”
“嗯。他们家房子挺好的,在村边,红砖大瓦房,又气派又敞亮,我用的厨房和餐厅都是独立的。”
姜棉一想到自己居然梦想成真,心情都不由得好起来。她这绝对不是炫耀。
“这么好的房子,付出的代价不小吧?”唐建设不是单纯的人,自然明白其中的弯绕绕。
“还好,比起房子的真实价值,这点付出很小了。不过这事不必外传。”虽然这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但姜棉觉得还是小心一点好,别人要猜就让他们猜,但没必要明明白白地四处宣讲。
“明白。”唐建设一副了然的样子。
他明白,王长军自然也就明白了。
人手增加,又有工具,很快,唐建设和王长军也各有了一副大大的担子。
一行人开始打道回府。
首先经过的是姜棉的住处。
“这里就是五奶奶的家。西边的三间屋以后就是我地盘了。”姜棉指着西边的方向介绍道:“要进来参观参观吗?”
两人正有此意,最起码得认一下门。
“房子真不错,别说在村里,就算放在整个公社,这应该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了。”
“姜同志,你运气不错啊。”
唐建设和王长军进了院子,站在西间的门口看了一会就走了。他们还有事忙。
走之前王长军还把自己挑的那一担柴给了姜棉。
姜棉不想要,毕竟她住的地方离捡柴的林子比唐建设他们要近多了。
“收着呗,一担柴而已,我们两个大男人一会就捡到了。而且今天不是有你的砍刀,我们也没办法捡那么多。”
“行,那你们今天晚上过来我这里吃饭吧。算是帮我暖屋了。”
姜棉也不推辞,想着两人应该是没有锅可以做饭,而且她一个人也不太好做饭,便发出了邀请。
“这个好。我们正想着晚上的饭怎么解决呢。还是姜棉你有远见,连锅都背来了。”
王长军帮姜棉提过行李,当时还好奇地用手敲了敲,早就猜测那个鼓鼓的弧形的包袱里装的就是锅。
不过下乡连锅都背来的除了她,应该没别人了。
“能带来的东西我都尽量带来了。反正留在城里也是闲放着,说不定时间一久长就放坏了。”
对于自己孤家寡人的背景,姜棉并不怕别人知道,而且这两个也算是朋友了,也没必要藏着掖着。但人家没问,她也不会明说。
两位听众只是对视了一下,并没有问到底的意思,然后就转换了话题。约好了一会一起去队部挑土陶,唐建设和王长军就挑着另一担柴回去了。
姜棉收拾了一番,就过去东间,本来她只是想问一下路的,振华直接让振民把她领到了队里的仓库面前。
姜棉刚到,唐建设和王长军也到了。
管着仓库的钥匙归队里的是一位姓文的30多岁的白脸汉子,是这个村子里面另一个比较小的宗族的人。人挺和善的,知道了姜棉几人的来意后,交代了几句,笑眯眯的把门打开了。
“你们看,这些都还不错。”王长军是第一个走进去的,这个摸摸,那个看看,禁不住地称赞。
“嗯,是不错。”姜棉原来只是想挑几个砂锅的,不过眼前的东西倒是给了她一些惊喜。
灰扑扑的一列列大小不一的器皿虽然谈不上精致,但粗旷质朴中带有一股说不出的韵味,但比她想象的要好很多。
姜棉心下一高兴,禁不住就多挑了好几样。除了三个砂锅,还有一些碗碗钵钵,再加几个坛子。
唐建设和王长军那边也拿了不少。
“姜同志,你不是有锅吗?怎么还拿那么多锅?”王长军看见姜棉拿了那么多个锅,不禁有点惊讶。
“这两个小一点的留着炖东西吃,耐熬又全味,天凉的时候还不容易冷,两个不多。这个大的就放在灶台大锅后面的灶孔,平常借热烧点水,用起来也方便。”
上一世的姜棉,小时候家里打的也是这种土灶。一个灶台,三个灶孔,跟这里的结构是一模一样的,只是他们家那用的是金属锅。
她的父亲文化不高,但对生活却是挺有讲究的。到了老年,儿女都不在身边,自己一个人在家,家里的锅也不少,不是炖这个就是焖那个。虽然家里有煤气灶,但炖东西或是熬煮东西的时候,父亲还是喜欢烧木柴。
因为这,还特意用砖和石板在厨房砌了一个长台子,上面长年摆着一溜的砂锅。
母亲过去世后,按风俗他们家把土灶拆了,不过后来父亲又买回来两个铁皮做的炉子。
姜棉也想要个铁皮炉子,但有点难,所以她准备退而求次弄个三脚灶。
东西挑好了,要到会计那里登记好。
这些不陶器不用现钱买,在特殊年代,也是为了不落下把柄,要用工分来换。姜棉他们没有公分,只能记账,留到上工以后再扣。
李国强这位生产队长也算是事无巨细都考虑周全了。
关了制瓦作坊,又开了制陶的,虽然规模不大,但也是请示过上面的领导的,算是过了明路。
虽然要给公社提供一些产品,先不说这效益有多少,但至少为本村的社员节省了不少工业券。农村的社员,要拿到工业券可不容易。
挑陶具挑得爽,又领了粮食,归拢起来之后一看,那场景连姜棉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单凭她一个人,再长两只手也无法把所有东西一次性提回去。
唐建设跟王长军嘀咕几句,走过来给她帮忙,自己的则留下王长军看守。
姜棉也没客气,反正都在一个队里,要还人情以后有的是机会。
作者有话要说:把名字改回来了,是否一模一样就不敢保证了。我有认真写文,但名字,本人真的是起名废。看得不舒服的,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