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燕云十六州(视频后续)
徐达一向不过问政事,他对李善长也颇为敬重,李善长对他与朱元璋的关系也十分了解,所以徐达此话一出,李善长还是深信不疑了。
余下的时间里,李善长脸色一直很难看,甚至一向谨慎的他,竟然给朱标错递了大印。
朱标以太子之名,下达召令,对三军将士进行表彰,李善长本该让人递上太子新印,哪知道下属递上来的竟然是朱标的世子旧印。
此事可大可小。
李善长亦是心惊肉跳,他脸色惨白的看向朱元璋,不知道朱元璋会如何处理他?
朱元璋长眸半眯,似乎是看向了李善长,又似乎不是。
捧来信印是李善长的亲戚李彬,他今日第一次做这活计,本想着借此崭露头角,好有一番作为,哪成想却是出了这么大的差错,李彬跪在地上瑟瑟发抖,从前便听说新皇帝性情乖张,杀人更是不眨眼睛,他犯下这样的错误,又是当着文武百官,他脖子上这颗脑袋还能保得住吗?
其实李斌不知道,大明的皇帝从朱元璋开始,时代的核心精神就是一个字,刚!
朱元璋从一众乱世豪杰之中脱颖而出,他可不仅仅是一国之帝,出身贫苦的人才能更了解贫穷饥饿的百姓们,承受着怎么样的痛苦和苦楚。
这也是为何,在朱元璋在位期间出现了所有官员都十分畏惧的法规,只要是在朝为官者,只要出现贪污六十两以上的银子,就会判枭首示众。
这也是为何官员都十分害怕出错,并且还是在这么大的场面上出错。
李善长甚至都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他明明交代过李斌,务必要保管好太子的新印,这新印从设计到篆刻都是李善长亲自过问的。
那怎么还会出现这样的纰漏?
李善长死死盯住李斌,他没有在事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去向朱元璋解释此事,是因为他此时此刻正在猜疑。
猜疑这位由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亲戚,会不会是被他的某个政敌买通了。
比如说那个刘基刘伯温!
又或者是刘伯温手底下那几个亲信?
李善长的目光甚至划过李斌官服下那块崭新的玉珏。
难不成李斌是被他们收买了?
李善长越想越气,到最后就是从背后一脚踹到了李斌的后腰上,勃然大怒:“你个不成器的混账玩意,还不赶紧从实招来,到底为何会弄错太子的印玺!?”
朱元璋深沉的眸子里看不出一点波澜。
这些年的南征北战,这些年的尔虞我诈,这些年的血雨腥风,早就让他蜕变成了一个帝王,一个优秀的,有城府的,能看透人心的千古帝王!
他只想静静看着李善长去表演。
就像天幕中所呈现出来的那样。
这些年他没少去想那些天幕里的画面,比如有人披上龙袍去演他,去演他和徐达的晚年,他们的最后一面,以及徐达去世时他的那种悲痛哀恸之情。
以前他不太明白,天幕里为什么还会出现一个他,这些年他仔细琢磨,也慢慢想清楚了其中的些许门道。
就像徐达所言,这些人一定是后世之人,他们只是根据史书或者一些人物传记中的记载,把他的生平编成了一段段的故事,放在某个戏台上去表演。
就像现在民间的戏曲,什么《梧桐雨》演的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也给后人一些些提示,比如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教训等等,还有《汉宫秋》,演的也是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和汉元帝之间的爱恨情仇,你能说他就是真的或者是假的吗?
也许有假的成分在,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有历史依据的呀。
那后人是不是也就有可能,会把他朱元璋和徐达一起打天下的故事编成一台戏,再加以提炼和升华之后,就成了一部戏剧?
那肯定是有可能的呀!
现在,他也只想静静的去看李善长去演戏。
其实朱元璋内心是很恼火的,他们让太子第一次的公开露相,就除了这么大一个丑,朱元璋恨不得亲手拿刀把下面跪着这二人的头给砍下来!
他狠狠掐住自己的手心。
咬的牙齿直响。
但是他捏住拳头的时候,旁边的马皇后却一把握住了他的手。
温暖的掌心仿佛是有缓缓而流的暖洋。
就是这份温暖,让朱元璋马上冷静下来。
他不是暴君,也不想当暴君。
这天下是他和他的兄弟们浴血奋战杀出来的,他就算不能留个明君的名声,也绝对不能当暴君。
马皇后握住他的手缓缓又用了些气力。
她微微侧首,低声对朱元璋说道:“陛下别忘了答应过我什么?!”
朱元璋这才目光缓和下来,对着下方的二人道:“收复河山,驱逐鞑虏,是朕之所愿,亦是天下受苦的百姓之所愿,是朕幸运,才能有宣国公和徐大将军这一对左膀右臂的辅助,如今朕在此处犒赏三军,也要给宣国公加官进爵!”
所有人问言都是一震。
都以为皇帝要大开杀戒的时候,他竟然话锋一转,一扫之前的阴霾气氛,竟然要给李善长再次加官进爵!?
李善长已经是宣国公,位列六公之首,甚至已经比徐达的爵位都要高了,还要再次加恩!
可见皇帝对李善长有多么的宠爱!
“朕授李善长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
什么!?
有的人忍不住掏掏耳朵。
他没听错吧,原本的宣国公已经够高了,现在晋封为韩国公,又高了不知道几个级别了…
徐达的魏国公怕是也要比李善长稍稍低了一些的,这…简直匪夷所思啊!
徐达事是谁啊,那可是皇帝老子的同乡里,打从起义那天起,他们就是秤不离砣砣不离称的,大明朝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徐达的身影,每一场战役,徐达从无缺席!
而且,他还是收回元大都和燕云十六州的大功臣,是大英雄啊!
现如今可是连三岁孩童都知道徐达这个征虏大将军的事迹!
那些跟徐达一起同生共死过得兄弟们自然是一百个不服气啊!
李善长拿什么跟徐达比?
拿他那一头花白的头发还是拿他已经隆起的肚子?
武将们纷纷捏紧了拳头。
这谁能服气?
他们肯定是不服气的!
可是身穿龙袍的朱元璋却仿佛没感受到武将们不服气的目光,继续说道:“朕之疆域,日月可照!朕之子民,安居乐业!”
与武将们不同的是文官们的态度。
原本属于李善长的“淮西集团”官员,就十分兴奋,这道圣旨落下,他们的“老大”地位可就稳了!而从前还试图想压他们一头的江浙集团的老大“刘基”这一下子可就高低立现了。
有人欢喜,就有人忧伤。
而现在最忧伤的就是刘基。
刘基本人其实在民间的声望很高也很好,他自认为自己的学识能力治国韬略也不会比李善长差,而且自从跟着朱元璋之后,他也不可谓之不尽心竭力,如今面对这样的结局,他多少是有些心寒的。
朱元璋又缓缓开口道:“刘基刘太史,封诚意伯。”
刘基不动声色,只是跪下谢恩,道:“臣谢皇上封赏。”
本以为就此结束,没想到朱元璋却道:“诚意伯拜拜为中书省参知政事,代左丞相。”
此言一出,所有人又是一怔,刚刚封的李善长为左丞相,现下又进封刘基为拜为中书省参知政事,这也就罢了,只是相当于副丞相,但是代左丞相是何意?
朱元璋却笑着说道:“宣国公,不不,现在已经是韩国公了,韩国公劳苦功高,从滁州起便跟着朕一同打天下,倾心相谋,一起渡过大江,朕领兵在外,韩国公便在城中安稳民心,转运粮储,供给朕兵械武器,从未有过缺乏之时。韩国公治理后方,和睦军民稳定军心,使国内上下相安。韩国公于朕而言,是上天的恩赐。他的功劳,朕永远都记得,可是其他人未必都知道。在朕心中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但是。”朱元璋顿了顿,目光深远的望向李善长,又道:“真不愿看韩国公年近花甲,还替朕之江山日夜操劳,所以朕已经决定,赐韩国公府邸于肇庆城内,良田千顷,以享晚年。”
肇庆……?
刚才还趾高气昂的“淮西集团”的官员,只觉得自己听错了。皇帝将他们的老大封到了肇庆?
李善长抖着手望向上方的朱元璋,这一瞬间又觉得皇权威仪,他却仍不甘心,如今形势一片大好,为何独独要将他封到肇庆那偏远荒芜之地?
他不服。
他俯首磕头,哀声道:“陛下,臣……”声音也有些哽咽,似乎是顿了顿,才又继续说道:“臣受皇命之托,现监修《元史》,怎可半途而废?”
朱元璋摆摆手,不以为意,“《史》可由宋濂继续编修,韩国公不必过于忧心,朕会派徐达一路护送韩国公家眷亲属平安抵达肇庆。”
徐达跪下,“臣接旨,定不辱使命,将韩国公一家平安送达。”
李善长仰头,还要再说,却被朱元璋打断:“韩国公,朕已给你文臣之最高荣宠,你还不谢恩吗?”
此言一出,李善长却绝无半点理由再说其他,所有的不甘心也只能化作一股怨气,闷在胸口。
李善长仰天长叹,最后却也只能俯首道:“臣,谢旨隆恩。”
其实所有人都不知道,从这一刻起朱元璋就已经萌生了要永不设左丞相的想法。
公元一三七二年,洪武五年。
天下初定,徐达又带着三十万大军开始了他北上征伐的生涯,他带着新的前锋蓝玉,一路拼杀,出雁门关,大败王保保,自此结束了他与王保保之间的那些恩怨,此生这二人再不复相见。
在应天的朱元璋,忙着他的航海大计,龙江造船场先后又有十二艘舰船下水。
三月,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朱元璋再次祭天地,祭海神,这次是送舰船队远行。
他站在高台之上,远远的望着船影消失,牵着马皇后的手竟有些颤抖。
他做到了。
只期盼着船队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带回来好消息。
“皇后啊,你知道吗?后世之人是能飞的。”
马皇后仰头望着朱元璋,温柔的笑着:“怎么皇上也想造出来能在天上飞的物件?”
朱元璋向远方深深眺望。
“就算朕做不到,后世总会做到的。”
作者有话要说:文中【授李善长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来自《明史.李善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