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进学
选定梁夫子之后,孟遐就去询问了报名的时间,要到正月二十一。
如今这才正月十一,还有十日。孟知行便继续按部就班的自学。
也不知是因为今年立春比较早,还是因为苍梧县地理位置比较靠南,连续几日大太阳之后,突然就热了起来。
孟知行之前从京城带过来的衣裳,全都是厚袄子,这几日穿起来,就是不站在太阳下,也感觉有些热了。
想着过几日就要去上私塾了,总不能穿着这袄子去。孟知行便让孟遐带他去买两身衣裳。
孟遐有些歉意,他没注意到孟知行没有薄一点的衣服穿,赶快带他去了布行。
拿着布料回来,依旧是请邻居阿婆做。
孟遐说,邻居阿婆收钱公道合理,缝补针角也密。不仅比直接去店里买成衣便宜,质量也更好。
因为要量体裁衣,这次孟知行也跟着去了阿婆家,见到了人。
阿婆头发都全白了,但身子骨很硬朗,眼睛明亮,手也稳当。知道孟知行着急穿,直接开口说,次日便可以先来取走一套。后面的两套,则等第五日再来取。
孟知行看阿婆行云流水的动作,心中有些遗憾,他想学这手艺。
上辈子因为需要赚积分活下去,只要有学习资源,他什么都学,估计是养成了习惯,他对自己不会的技艺,都很感兴趣。
不过,在这古代想学别人的手艺,可不容易。
孟知行只能暂且遗憾作罢。
转眼便到了正月二十一。
等面摊上朝食那阵忙完之后,孟遐便带他去了梁秀才家。
梁秀才年岁不到四十,人长得有些黑瘦刻薄,说起话来却十分随和,只简单问了几句,便同意收下孟知行,让次日过去拜师即可。
说是次日去拜师,其实就是让去交“学费”。
苍梧县文化兴盛,几乎人人识字,县里乡下,到处都是私塾。
但可能正是因为私塾多,可以选择的面广,加上书院模式的影响,师生观念反而没那么强,私塾的学生流动性非常之大。
很多学子可能在一个私塾读个半年,不满意,就会直接换家私塾。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年,除了给束脩银子,其余礼节,大多便都直接省了。
因为两大书院招生时间是六月,私塾也从六月隔开,划分为了类似现代的两个学期。自然束脩也是明码标价的收两次。
梁秀才这里的束脩是半年二两银子。
孟遐回去买了红纸,包了二两碎银。
想着毕竟是孟知行第一次进学,为了讨个好彩头,又备了六礼。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红豆,都是去外面买的,至于肉干,年前家中腌制风干了一些,就没买。
次日,再次到了梁秀才家,没有孟知行想象中的任何拜师仪式。
梁秀才收下银子和六礼后,直接给了孟知行一根竹签,说了需要带的东西和学习休沐的时间,便让他们离开了。
那竹签上面写着丁十一号。
孟知行猜测可能是报名的编号。
翌日。
孟知行按照平日里的起床时间自然醒来。
洗漱过后,到灶房吃了刁叔给他准备好的朝食,便提着孟遐昨日刚给他做好的书箱,出了门。
从他们住的地方,到梁秀才办私塾的地方,一路上全都是宽敞的大道,这阵路上行人也已经很多了,孟知行觉得自己一个人去很安全,但孟遐还是担心。
但这阵面摊上又是最忙的时候,孟遐根本走不开,只说让他等一阵,再送他去。
孟知行就是不想麻烦他,才选择提前一点走的。好说歹说,孟遐终于同意,让他自己一个人去。
刁叔又戴着面具出来,说要送他。
孟知行没法拒绝,只能一起出发。
刁叔帮他提着书箱,看着路边擦肩而过的学子道:“这书箱提起来可能还是有些重,等我回去按照那个人的给你做一个。”
孟知行回头去看,那人背上的书箱,也觉得背着会轻很多,便直接开口感谢:“那就麻烦刁叔了。”
没一会儿,两人就到了梁家私塾,刁叔把书箱递给了他,见他进去了才转身离开。
梁家私塾就开在梁家宅子的旁边,私塾门口有个小厮,接过孟知行手里的竹签,便给他指了路。
孟知行按照那小厮的指示走进去,发现这私塾因该是单独设计建的。
因为它不像正常这个时代的房屋建造,没有正房厢房之类的。
就直接是一间房子,配一个小院。像田字格一样,复制粘贴了四个,整齐排列在一起。
前面并排的两个小院门口,分别挂着甲和乙两块牌子。
从正中穿过,后面两个院子挂着丙和丁。
孟知行走进挂着丁字的小院。
院中安安静静的,看着没人。
“咦,你是新来的吗?”孟知行正准备进屋,身后突然传来一个稚嫩的声音。
孟知行回头看到一个比他高半头的少年,手中与他一样,提着一个书箱,少年皮肤白皙,脸上还有一些婴儿肥,整个人看着很是壮实。
“我叫黄绩学……”这少年是个自来熟,还不待孟知行开口,他便把自己的情况介绍了大半,之后才眨巴着眼睛,看着孟知行问,“你叫什么……”
孟知行不想提着个书箱,傻站在院子里聊天,便只说:“先进屋。”
刚一进去,孟知行便看到横四竖四,十六张桌椅。
黄绩学走到第一排中间,靠左的位置坐下,指着中间靠右的位置道:“你来坐这儿,之前坐这儿的人去其他私塾了。”
孟知行本就是来学习的,也不害怕挨着夫子,便提着书箱,走到了黄绩学说的位置,坐下之后才向对方介绍了自己。
黄绩学一听自己比孟知行大一岁,马上开口道:“那以后你叫我黄兄,我叫你孟弟。”
孟知行对这个称呼不可置否。
他从书箱中拿出三字经,摆放到桌上。才开口问甲乙丙丁四个院子,是什么意思?
黄绩学看了一眼,孟知行手中,很明显翻过很多次的三字经,耸了耸肩,一脸高深莫测的说:
“你若是真心想进学的,为兄劝你早些回去,说服你家里人给你换个夫子。”
孟知行顿时来了些兴趣,问:“怎么说?”
黄绩学眼睛滴溜溜的环视了四周,确定没有人,才压低了声音道:
“只有甲班才是梁秀才亲自教,乙丙丁三个班的夫子,都是梁秀才的儿子。前面乙班和丙班的夫子还稍微好些,过了府试。我们这个丁班的夫子,县试都没考过。”
孟知行有些无语,深吸一口气问:“怎么样才能到前面的班去?”
这时外面有人进来了,黄绩学只匆匆地说了一句:“每半月会有一次考试,你能超过前面的人就可以换。”
陆续又进来了一些学童。
有几个和黄绩学一样,之前就在这个私塾念书,也有一些像孟知行一样是新来的,大家都互相介绍认识了一下。
等十六个人都来齐全时,孟知行发现整体年纪都比较小。十六个人里,有十个四五岁的,三个六岁,一个七岁,年纪最大的就是他和黄绩学了。
同窗年纪这么小,孟知行突然有了浓浓的危机感,下定决心要好好努力。
过一会儿,一个不急弱冠的男子走了进来。
小梁夫子简单介绍了自己的身份。
还倒打一耙说他们这些学童,是所有学子中最差的,所以只能先由他来教授,等他们通过考核之后,才会是梁秀才教,其中还夹杂着一些恐吓。
一房间的小屁孩儿,三两下便被糊弄了过去。
孟知行这个有着成年人芯子的,直接要被他的话气笑了。
打着梁秀才的名头招生,进了私塾之后,三言两语直接换了个夫子,还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实在是无耻。
不过钱和六礼都交了,估计他们也不会退。
孟知行只能暂且先看看,想着梁秀才本人估计还是有些本事的,大不了他努力考到前面的班去。
虽然本来他的夫子就该是梁秀才。
小梁夫子说完之后,就让大家翻开了《三字经》,让大家跟着他读。
小梁夫子念一句,让他们跟着读一句。
反复读了一阵之后,孟知行想着,总该开始解释文章的释义了吧。
小梁夫子又让大家开始摇头晃脑的齐诵,他在学堂里边走边和大家一起诵读。
孟知行本来就会背,也不需要看书。嘴里背着,眼睛就四处乱看。
他身边的黄绩学看着也是会背的,这会儿嘴里跟着背诵,手中拿着一支毛笔,在纸上开始画竹子。
学堂内有些学童在认真的诵读,也有一些摇晃着脑袋,渐渐就闭上了眼睛。
小梁夫子也不管,依旧边走边诵读。
又重复了很多遍,等所有人都会读之后,小梁夫子回到了学堂的正前方,布置了任务,让从‘人之初,性本善。背到教不严,师之惰。’
说等他回来若是不能背完,就会受到惩罚。
说完就直接出去了。
孟知行只觉得有些不好的预感。
他来学堂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要有个夫子答疑解惑,帮助他理解文意。读书背诵,他自己就可以解决,根本用不着花钱来浪费时间。
孟知行只能在心里安慰自己,说不定夫子的习惯是让大家先背下来,他再讲解。
但想到黄绩学说小梁夫子县试都没考过,心中更觉不安,小梁夫子该不会压根不知到释义吧!
这群小学童惶惶不安的诵读了一会儿之后,一直不见夫子身影,便有人开始小声地说起话来。
孟知行见黄绩学依旧在那画竹子,也从书箱中拿出了笔墨纸砚,开始练字。
“你这字可不太行”不知何时,黄绩学脑袋凑到了他旁边。
孟知行知道黄绩学说的是实话,也不恼,认同点头:“确实不行,还得好好练练。”
黄绩学见他是这个反应,朝着前面书架努努嘴,小声道:
“咱们这位小梁夫子,虽然学识不怎么样,但字儿写的不错。前面书架上有他抄的书和字帖,只要不带走,不弄坏,可以随意取用。”
孟知行有些意外:“黄兄说的可是真的,别不是诓我的。”
黄绩学轻哼一声,直接起身走到前边书架。翻了翻,从里面抽出一本,拿过来扔到了孟知行桌上。
孟知行观察了一下,学堂里那些去年就在这里读书的学童,脸上并没有任何惊讶的表情,便信了黄绩学的话。
道谢之后,他翻开了字帖。
里面的字没有什么规律,算是一本常见字合集。但黄绩学所言还有一些保守了,这小梁夫子的字,可不只是不错。
孟知行如获至宝,这私塾总算有些可取之处,提笔开始努力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