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镰仓幕府与室町幕府的两度兴衰 十章 纷乱南北朝

南北朝之乱,并不仅仅是吉野(南朝)和京方(北朝)之间的争斗,吉野朝内部、京方内部,亦皆拉党分派、鏖战不休。最终的结果,是庄园经济的没落、守护经济的抬头,为其后诸侯割据的战国乱世拉开了序幕。

显家奋迅

吉野朝是建立起来了,但后醍醐麾下将领却散布各方,根本无法统一指挥。咱们先说保护着东宫恒良亲王北上敦贺的新田义贞,此时手下只有土居、得能等人所率三百伊予兵,被迫翻越崇山峻岭而行,路逢大雪,不断有士卒因为冻饿而倒下,真是极度的艰苦。好不容易到达敦贺,受到了金崎大宫司气比氏治的热情迎接,义贞等人总算是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

义贞以金崎城为基地,凭借东宫之名征集部队,并派其弟胁屋义助前往要隘杣山城,儿子义显远赴越后进行联络工作。杣山城城主瓜生保、义鉴兄弟在母亲的授意下,搜集了数千兵马赶来会合。

忙于稳定畿内局势的足利尊氏在得知新田义贞图谋北陆的消息后,急命越后守斯波高经率军包围了金崎城。此时,胁屋义助刚刚离开杣山城,正在返回金崎的途中,主从仅十六骑,当晚,他趁着夜色苍茫,率领从骑绕着敌军的阵地狂呼:“北国武士、僧兵两万骑前来支援官军!”士气并不高昂的斯波军立刻慌乱得四散奔逃。于是胁屋义助兵不血刃地解了金崎之围。

足利尊氏闻报大怒,遂于延元二年(公元1337年)元月,再派大将高师泰统率精锐杀向北陆。此时新田义贞手上并没有足够的军队,又不愿放弃这来之不易的根据地逃往他处,正在苦无对策之时,突然接到后醍醐天皇的使者报称天皇已在吉野复辟,并且召集到了一定数量的部队,很快便会赶来支援,金崎城中军民士气顿时高涨万分。

不过希望很快就落空了,后醍醐天皇保守吉野都感觉困难,哪有力量奔驰数百里,赶来支援北国呢?不过是开张空头支票罢了。只有胁屋义助比较迅速地点起数千杣山军赶来,不幸于半途遭到高师泰的阻击,激战一天后,瓜生保兄弟为保护义助逃进金崎而奋勇战死,杣山军全部覆没。

金崎包围战从一月一直打到三月,最终城内矢尽粮绝。新田义贞、胁屋义助等数人保护着东宫恒良亲王乘小船逃走,结果恒良亲王还是在途中被京方军队擒获,押回京都处死,而义贞子义显、十三岁的尊良亲王以及气比一族、城兵三百人则留下坚守到了最后一刻,城破后纷纷自杀。新田义贞兄弟逃到杣山城,集结热血武士三千余众,屡次出击,连败京方军,北陆战事暂呈胶着状态。

然而这个时候,奥州猛虎北畠显家却又开始行动了。足利尊氏进入京都以后,后醍醐天皇行踪不明,北畠显家就在陆奥灵山奉戴义良亲王为主,积极备战,准备东进复国。延元二年八月,他接到了新田义贞的求援书和后醍醐天皇从吉野发来的诏书后,遂与结城宗广(结城亲光之父)、伊达行朝等奥州豪族从灵山出发,大举侵入关东地区,连战连胜,势如破竹。

留守镰仓的千寿王足利义诠派兵出利根川迎击,被陆奥军杀得全军尽没。而同时奉父命在上野搞煽动活动的新田义贞之子义兴也举兵响应,上野一国皆反,甚至连曾经发动过“中先代之乱”的北条时行也不知道从哪里突然冒了出来,率其党羽在伊豆举兵,宣布加入南朝一方,给予义诠以致命的打击。十二月,显家、义兴、时行三面合围镰仓,义诠弃城而逃。

拿下镰仓以后,北畠显家遂于翌年元月挥师西下。不甘失败的足利义诠聚拢败兵,尾追南朝部队求战,在美浓的青野原再度全军覆没。就这样,足利尊氏起家的老窝、整个关东平原全都落到了北畠显家手中,后醍醐天皇的吉野朝廷总算有了一块还算成规模的领地。

然而,经过连番大战之后,由于得不到关东地方豪族的支持,北畠显家有限的兵力已经消耗殆尽,而足利尊氏则调遣高师泰、高师冬等部队依托畿内地区,层层递进地冲击陆奥军。在这种波浪式的消耗攻击面前,北畠显家终于抵挡不住了,只得绕过京都,屯兵奈良。二月下旬,兵力得到恢复的陆奥军再度攻击京都,同闻讯而来的京方军在奈良的般若坂发生战斗,结果北畠显家战败,率领残部遁入河内,义良亲王则逃往吉野。

连遭挫败的北畠显家始终没有离开畿内。三月八日,身处敌军重重围困下、粮草断绝的显家对驻扎在摄津四天王寺的细川显氏军发起突击,并凭着孤注一掷的精神奇迹般地在河内的石川河原打败了显氏的部队,显家之弟显信更是趁机攻取了山城的男山城,直接威胁京都安全。

足利尊氏怎么也没料到竟会后院起火,马上调遣高师直以下畿内所有部队反扑男山城。高师直在攻打显信坚守的男山城受挫后,改变战术,除留下部分部队围城外,主力从各个方向朝一马平川的四天王寺合围过来。十五日,京方军队在四天王寺附近和北畠显家的部队遭遇,拉开了阿部野战役的序幕。十六日晨,从两翼进行包抄作战的细川显氏、高师冬加入战团,遭到夹击的显家军一败涂地,本阵四天王寺陷落。

然而,顽强的北畠显家竟然又一次从失败中爬了起来,当年五月,他带着不知道从哪里变出来的军队,再度出现在了和泉的堺。五月二十二日,高师直闻讯而来,在石津与北畠显家展开最后的激战,这次,年仅二十一岁的显家再也没能从满地尸骸中站立起来……

北畠显家战死后的当年七月,坚守长达四个月的男山城终于被攻破,北畠显信遁走河内。

藤氏一揆

得益于北畠显家的围魏救赵战术,固守杣山城的新田义贞赢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在这弥足珍贵的几个月时间里,义贞得到越后、加贺等地僧兵部队的有力支援,势力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终于突破杣山城的包围,屡败京方军,几乎占领了整个越前国。

南朝延元三年(北朝历应元年,公元1338年)七月,得知北畠显家战死、男山城形势危急的新田义贞抽调大部分兵力,任命胁屋义助为总大将进军南下。刚到半路,就传来了男山城陷落的消息,义助只得引兵返回北陆。义贞兄弟审时度势,决定首先攻打驻守足羽城的斯波高经,以稳固后方——闰七月二日,北国的南朝大军像潮水一般涌向足羽城。

然而,意外发生了,当时竹羽城附近的藤岛寨由平泉寺的僧兵把守,新田义贞派兵攻打,因为久久没能得到胜报,遂亲率五十骑前往探察,行至半途,遭遇一支为数三百人的敌军,混战中一支流箭射中了义贞的眉心——叱咤天下的名将新田义贞,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战死了,年仅三十八岁。

就在新田义贞战殁的当月,后醍醐天皇任命北畠显家之弟显信为镇守府将军,将关东的军事全权委托给他,以及其父北畠亲房。次月也即当年八月,北朝光明天皇终于把足利尊氏一直垂涎欲滴的征夷大将军的名号赐了下来,足利幕府也称室町幕府就此正式拉开帷幕。

到了南朝延元四年(北朝历应二年,公元1339年)八月,后醍醐天皇身染重病,让位给其子义良亲王,然后没过多久就咽了气,享年五十二岁。所谓“后醍醐”之类,本是天皇的谥号,中国多在皇帝驾崩后由臣子追尊,日本却往往由天皇在世时即拟定,后醍醐天皇也是如此,定此谥号,其意为追从醍醐天皇的功绩,建立一个没有幕府、院政、摄政关白的完全由天皇亲政的时代——当然啦,历史不会倒退,况且真实的醍醐天皇,也不过是摄关手中的半傀儡而已。

据说后醍醐天皇临终时,左手持法华经,右手持宝剑,并且传下遗言:“唯愿消灭朝敌而致四海太平,纵使埋骨南山,魂魄也要遥望北阙。”他这种誓不罢休的精神,倒也是挺值得敬佩的。

南朝新帝登基,就是后村上天皇,年仅十二岁。且说当时天下局势,南北朝各占三分之一,余下三分之一朝秦暮楚,左右摇摆。南朝主要由胁屋义助经营北陆,北畠亲房、显信父子经营关东。南朝兴国元年(北朝历应三年,公元1340年)九月,斯波高经攻破越前府中,胁屋义助经美浓、尾张,退往伊势,不久后进入吉野,觐见了后村上天皇。

后村上天皇任命胁屋义助为西国、四国总大将,使其挥师从纪伊走海路挺进四国,在小豆岛建立基地。四国豪族纷纷响应,义助很快便控制了大半个四国,同吉野朝廷及在九州奋战的菊池党遥相呼应。然而就在这一关键时刻,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胁屋义助的生命,是为南朝兴国三年(北朝康永元年,公元1342年)五月——四国地区的分裂形势一直维持到南北朝结束。

而这个时候,主张“东国经营”的北畠亲房,正在常陆、房总等地陷入苦战。先是高师冬率京方军东进,在小田城下击败了北畠亲房,随即小田城主小田治久内通高师冬,迫使亲房退往关城,其子北畠显时退往大宝城。高师冬继续挺进关城,同时派遣小笠原贞宗进攻大宝城。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南朝方突然不知从哪儿跳出来一个近卫(藤原)经忠,大拆北畠亲房的墙角。

话说摄政、关白一职始终掌控在藤原氏北家手中,北家主要分为五支,即近卫、鹰司、九条、二条和一条,迭为摄关,人称“五摄家”。近卫经忠是近卫家的家长,还不到三十岁,就从鹰司冬教手中夺得了“藤氏长者”的名号,并被后醍醐天皇任命为关白。足利尊氏造反,杀入京都以后,特意把已经退居左大臣的近卫经忠给抬出来,再任关白,想利用他“藤氏长者”的威望来巩固北朝政权。

然而近卫经忠仍然忠诚于后醍醐天皇,没过多久就瞅个空逃出了京都,遁往吉野。只是时过境迁,这时候南朝的朝堂上已经挤满了,再无这位前关白的容身之处,经忠无奈之下心说,干脆我去关东混吧。

一方面,近卫经忠的政治倾向相对温和,主张与北朝和谈,这就难免会跟彻底抗战派北畠亲房产生冲突;另一方面,经忠出身尊贵,爵高名显,也不甘屈居于北畠亲房之下,而想自己担任关东地区的南朝总大将。于是乎,他就利用自身的名望,联络小山、小田等各路豪族,不肯听从亲房的命令——俗称“藤原氏联盟”或者“藤氏一揆”(一揆的本意是联合体)。

如此一来,关东地区依附南朝的各武士团就分裂为二,人心动摇,势力衰退,终于导致结城宗广之子、结城亲光之弟结城亲朝的反叛。于是关城和大宝城都陆续被攻陷了,北畠亲房父子狼狈逃回吉野。

战火四处燃起,遥遥不知止期。到了南朝正平三年(北朝贞和四年,公元1348年),足利尊氏意图一举底定胜局,于是调动各路大军,以大将高师直为总大将,矛头直指吉野。楠木正成之子,俗称“小楠公”的楠木正行(其父则被称为“大楠公”)率军抵御,结果在河内的四条畷大败,与兄弟正时一起自杀。高师直就此长驱直入,很快便攻陷了南朝的首都吉野,后村上天皇狼狈逃往穴生。到了这个时候,形势对京方绝对有利,天下眼看就要太平,没想到,足利幕府内部却突然乱了起来……

院驾还是犬驾

足利尊氏于延元元年(公元1336年)开设幕府以后,设置关东管领以统治关东地区,设置奥州探题以统治奥羽地区,设置九州探题以统治九州十一国,都派同族担任。然而,幕府的实际权力却操持在执事高师直和侍所头人高师泰这对兄弟的手中。

武士们拥护足利尊氏造建武朝廷的反,是为了把土地和政权重新从公家和贵族手中抢夺过来,建立一个全新的甚至比镰仓幕府更为强大的武家政权。然而南北朝对峙开始以后,足利尊氏为了更大限度地维持内部安定,拉拢友方势力,被迫对公家和贵族做了部分妥协,他延迟了地方上从庄园制向领主制的演进过程,限制豪族们的权力扩张,仍然拥戴京都朝廷,并且保护支持自己的公家和贵族们占有土地。

这种种举动必然会引起相当数量的激进派武士,尤其是身处僻远乡下,根本不在乎天皇和朝廷为何物的武士们的反感,而这一类武士的代表人物,便是前面所说大权在握的高氏兄弟了。

高氏,据说源自源义家的乳兄弟高阶惟章,跟随着义家之子源义国迁居下野国——这位源义国便是新田义重和足利义康这二位创氏之祖的父亲。所以高氏历代在足利家中担任执事(大管家),高师直、师泰兄弟跟随足利尊氏起兵,战功赫赫,一族而出任河内、和泉、伊贺、尾张、三河、越后、武藏等数国守护职。

高师直仗着幕府所拥有的强大兵力,根本不把皇室放在眼中,传说他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在京都有名叫天皇的,拥有大量领地,还有名叫内里和院的御所,让他下台比较困难。如果一定要有天皇的话,那么可以用木来雕,用金来刻,而把真的院和天皇流放到随便什么地方去,免得碍事。”高师直的弟弟高师泰则指示部下说:“嫌恩赏数量太少吗?身边如有寺社和本所的领地,可以越境占用嘛。”

受到高氏兄弟的支持和怂恿,许多幕府有功之臣肆意妄为,惹得足利尊氏大感头痛。比如美浓守护土岐赖远某次来到京都,在大街上遇见了光严院的御驾,卫士们高呼让路,土岐赖远竟然高呼道:“什么院驾在此?或许你说的是犬驾吧。若是犬驾,我便射他一箭。”当真抄起弓来,一箭射掉了院驾的车帘,还命令手下把随驾的公卿们揪过来暴殴了一顿。

身为最高统治者,足利尊氏对这种行为不能不闻不问,否则傀儡北朝就根本无法控制,自己也就失去了大义名分。然而当真处罚这些有功之臣吧,又怕会冷了武士们的心,终究打天下、灭南朝靠的不是院驾,不是公卿,而是这些不懂规矩的乡下武士们。

足利尊氏能忍,他的弟弟足利直义可忍不了了,与高氏兄弟间的矛盾日益加深。直义跟随尊氏起兵,论功勋不在高氏兄弟之下,论人望和名分更要远高于高氏,所以尊氏对其颇为忌惮。可以这样认为,虽然直义就立场来说是站在尊氏这一边的,但出于政治利益考虑,尊氏想要除掉直义之心却要强过想要制约高氏兄弟之心百倍。

且说北朝康永、贞和年间,高氏在关东战败了北畠亲房,随即在河内四条畷杀死楠木正行,攻陷了南朝的大本营吉野,功勋卓著,声威烜赫。为了制约高氏的势力,南朝正平四年(北朝贞和五年,公元1349年)足利直义派养子直冬前往主持中国地区的军务,就任长门探题,同时利用畠山直宗和上杉重能的谗言,把高师直从执事位置上扯了下来——这当然会引起高氏的强力反弹。

足利直冬本是尊氏与侍妾所生的庶子,被直义收为养子,并下赐“直”字。他受命走到备后国的鞆津地方,突然遭遇高师直部下的袭击,被迫远遁九州。高师直兄弟本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悍将,于备后袭击了直冬后,回过头来又聚集一族郎党袭击足利直义。在这次事件中,尊氏明显偏袒高氏,结果畠山直宗和上杉重能被杀,直义被迫于当年十二月出家入道,声称远离俗世的纷争,放弃俗世的权力。

足利直义身在京都,不敢不暂时委曲求全,逃到九州的足利直冬可就没那么听话了,他很快便回归中国地区,召聚党羽,随时有东进复仇之意。于是次年六月,高师泰向足利尊氏求得了讨伐足利直冬的诏书,亲率大军离开京都向西进发。

两军接战,高师泰一时败绩,退回京都。当年十月,足利直冬统率大军杀到京都郊外,其养父直义趁机逃往大和国,掀起了反旗。为了能够在与高氏的对决中稳占上风,直义干脆背弃兄长尊氏的阵营,主动提出归顺南朝。正无家可归的后村上天皇喜不自胜,立刻答应了他的请求——是年为南朝正平五年(北朝观应元年,公元1350年),幕府一分为二,史称“观应之扰乱”。

“观应之扰乱”延续的时间并不算长,南朝正平六年(北朝观应二年,公元1351年)元月,足利直义派的桃井直常统率北国兵马南下,和直义两面夹击京都,足利尊氏与高氏兄弟被迫逃往丹波和播磨。尊氏一瞧情况不妙,于是以勒令高氏兄弟出家为条件,提出与兄弟直义和谈。随即高师直和高师泰在被押往京都的途中,于摄津武库川被上杉能宪所杀——能宪是上杉重能的养子,他可算是为父亲报了血海深仇了。

利用高氏兄弟的人头,足利尊氏终于暂且稳住了局势,然后就开始耍小动作——要论临阵交锋,尊氏未必是直义的对手,但论政略策谋,十个直义都追不上老哥尊氏。于是谈判拖拖拉拉地一直延续了小半年,足利直义麾下武将陆续被尊氏策反,胜利的天平就此倾斜。七月二十八日,尊氏从近江出击,其子义诠从播磨出击,两路大军夹击京都,直义战败,被迫退往北陆地区。

足利尊氏进京以后,为了获得讨伐兄弟的大义名分,就采纳了部将佐佐木道誉的建议,向南朝方请求诏书——直义不是归从了你家嘛,那得你来下旨讨伐啊。南朝方此前利用足利直义之势重新稳住了阵脚,腰杆又硬了起来,当即回复:想求我家的旨,就先得返还京都和政权才成!

为了对付兄弟,这时候的足利尊氏啥都不管了,反正京都朝廷也不过是自己的傀儡而已,没了就没了吧。于是十月份,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发生了,堂堂幕府将军足利尊氏递上降表,宣布归附南朝,次月,北朝崇光天皇被废——莫名其妙地,大和朝廷又在名义上归于一体了,史称“正平一统”。

一天二帝重现

足利直义重整旗鼓后,于正平六年十一月杀回关东老家,夺取了镰仓府。此时归顺南朝的足利尊氏已经从后村上天皇手中得到了追讨直义的宣旨,于是留下儿子义诠守备京都,自己亲率仁木赖章、仁木义长、畠山国清等将领,沿着东海道东进,直取镰仓。直义率上杉宪显、石塔义房、石塔赖房等将来迎,两军最终在骏河国内的萨埵峠展开对峙。

就兵力而言,本来尊氏是不如直义的,然而直义虽然一度攻陷了镰仓,却并未能够统驭关东全境,党同尊氏的宇都宫氏纲等豪族仍在身后蠢蠢欲动,这就使得直义害怕受到前后夹击,不敢首先向尊氏发起进攻。于是他派遣大将桃井直常兵发上野,讨伐宇都宫氏纲,却被氏纲施计击败。随即关东豪族数万兵马来援尊氏,杀得直义大败亏输,仓皇后退。

萨埵峠之战数月后,翌年元月,两军又在相模国的早河尻展开决战,足利直义再度败北,无路可去之下,只得拜伏在了兄长的军门之前。于是尊氏得意扬扬进入镰仓,下令将兄弟押往延福寺幽禁起来。关于足利直义的下场,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于本年二月被足利尊氏毒死,一说是次年得急病而死。

既然足利尊氏已然归附南朝,而足利直义也兵败降伏,按道理来说,天下应当就此太平了吧?南朝天皇垂拱而治,足利幕府掌控实权,大规模战乱理当止息。不过这般局面,原本也就只有身为傀儡的北朝天皇可以容忍,后醍醐一系的南朝天皇却瞧不惯,正好这个时候,那位坚决主战的北畠亲房返回了吉野,于是谋划着一举扫平足利氏的势力。

就在足利直义失败的两个月以后,后村上天皇悍然解除了足利尊氏的征夷大将军职务,将之转给宗良亲王,随即新田义兴、胁屋义治、北条时行等将拥戴宗良亲王向镰仓进军,同时北畠亲房、千种显经、山名时氏等将率军进迫京都。

南朝军来势汹汹,很快便攻克了镰仓与京都,但可惜无法持久。一方面,足利尊氏在武藏国内召聚兵马,复夺镰仓,宗尊亲王逃往信浓;另方面,足利义诠一度逃出京都,随即便卷土重来,因为南朝方山名时氏的倒戈,他不但夺还京都,还团团围住了后村上天皇的临时御所——男山八幡宫。八幡之围延续了两个月的时间,最终南朝方粮秣耗尽,御所陷落,后村上天皇狼狈而逃。

既然南朝方容不下幕府存在,那么足利尊氏也就不跟他们客气,当年八月,他立弥仁王为北朝天皇,称后光严天皇——“一天二帝”的局面就此重现。

南北两朝就此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就连京都也曾多次易手。到了南朝正平十年(北朝文和四年,公元1355年)三月,足利尊氏、义诠父子击败南朝军队,再次收复京都。从这一年开始,南朝军节节败退,京方重新占据了优势地位。三年后的四月,足利尊氏病死于京都二条的万里小路邸,享年五十四岁,结束了他动荡播乱的生涯。

足利尊氏之子义诠接任征夷大将军,继续展开对南朝的进攻。此后的战争,混乱得几乎无法理清脉络,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反正南北双方都是外战和内乱不断——既然连幕府将军都一会儿北朝一会儿南朝,那么地方武士朝秦暮楚、朝降暮叛,也都可以理解了。计点南朝方先后叛变的主要将领有大内弘世、楠木正仪等等,幕府方先后叛变的主要将领有仁木义长、细川清氏等等。

顺便交代一下南朝方面的两名大将的结局——北畠亲房比足利尊氏还要死得早,病死于南朝正平十年,可以说他的去世,导致南朝方面再也拿不出一位能够统筹全局的统帅来了,就此一蹶不振;足利直冬原在西国势雄力强,但随着麾下大内弘世、山名时氏等将陆续归顺北朝,一度掀起大乱的“直义·直冬党”终于分崩离析,南朝正平二十一年,直冬留下了他最后一份可靠的文书,然后便消失在了历史长河当中,下场不明。

南北双方谁都吃不了谁,加上南朝方一力主战的北畠亲房已死,第二代幕府将军足利义诠遂尝试用和平方式完成统一,多次派人前赴南朝谈判。然而两朝要并合为一,存在着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只能剩下一位天皇,义诠当然支持北朝,而南朝的历代天皇也都不愿意让出宝座,因而谈判最终还是以破裂收场。

到了南朝正平二十二年(北朝贞治六年,公元1367年)年底,足利义诠去世了,传位给其子义满,次年十二月,足利义满正式补任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时代,京方在军事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一度攻陷南朝的天野行宫,而南朝方最后的名将如宗良亲王、北畠显信、菊池武光等亦先后去世,楠木正仪降伏,已经日薄西山,再难复振了。

统一的曙光终于降临。

中华禅伯

南北朝的战乱产生了大量失去土地和主家的武士,他们在日本再无立锥之地,遂沦为盗贼,甚至渡过苍茫大海,前往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烧杀抢掠——这便是“倭寇”的开端。南朝正平二十二年(北朝贞治六年,公元1367年),高丽国王派遣使者来到京都,要求北朝和幕府恢复秩序,严禁倭寇。南朝正平二十四年(北朝应安二年,公元1369年),刚刚建国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派遣使臣七人来到九州,向南朝的征西将军怀良亲王递上国书,国书内容主要是谴责倭寇,并希望通商友好。怀良亲王杀死了使臣中的五人,并且扣留杨载、吴文华三个月后,才把二人驱逐出了日本。

这大概是受了“文永·弘安之役”元军来袭的影响,一方面怀良亲王并不了解大陆局势,不知道这个明朝和以前蒙古人所建的元朝有什么关联,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前车之鉴,坚决不能向外来“侵略者”低头服软。

且说杨、吴二人返回南京向朱元璋哭诉,朱元璋虽然大怒,但还真没有调动舟师远征日本的心思——蒙古人殷鉴在前嘛。于是他写下一篇言辞激烈的国书,恐吓说:“……宜朝则来廷,不则修兵自固。倘必为寇盗,即命将徂征耳,王其图之。”朱元璋再派杨载出使日本,可是怀良亲王还是不肯搭理。

直到第三回,莱州府同知赵轶奉命出使,来到九州镇西府(即太宰府)。怀良亲王排布武士,以刀相胁,说当年蒙古人就是派了个姓赵的来,假意通好,其实大军在后,幸亏天降“神风”把他们给打败了,“今新天子帝中夏,天使亦赵姓,岂蒙古裔耶?”——你也是打算来诓骗我们的吧?赵轶听了这话,真是哭笑不得,先解释说自己所代表的并非蒙古人而是汉人,随即呵斥道:“我大明天子神圣文武,非蒙古比,我亦非蒙古使者后。能兵,兵我!”

怀良亲王这才恍然大悟,赶紧堆下笑脸来款待赵轶,并在不久后派遣以祖来和尚为首的使团出访明朝,进贡方物。使团携带的国书当中,怀良亲王自称“臣怀良”(《明史》误记为良怀),朱元璋见了挺高兴——他还以为这位怀良亲王就是日本国王呢,日本国王自称为“臣”,那不是在表明愿做我天朝的藩属吗?

当然啦,朱元璋也不傻,他记得在宋人的记载中,就曾经提到过日本由镰仓幕府将军掌权,所谓的“天皇”只是傀儡罢了。那么“臣怀良”究竟是天皇还是将军呢?他说话能不能算数呢?于是急召十多年前来华留学,如今住锡南京天界寺的日本僧侣椿庭海寿前来问话。这一问之下才明白,敢情日本现在是南北朝并立,而且“臣怀良”既非天皇也非将军,估计只是九州一岛的统治者。

事实上,怀良亲王是在足利尊氏攻入京都的同年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开始向九州进发的,此后顽强奋斗了二十多年,全靠肥后豪族菊池武光的相助,才终于拿下了半个九州岛,入居镇西府。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朝派出了第四批使者,以答复怀良亲王的进贡,虽然所携国书题头就写“尔日本国王良怀”,但这只是为了麻痹对方而已。朱元璋秘密地关照使团正副团长——明州天宁寺高僧仲猷祖阐和南京瓦官寺高僧无逸克勤——要他们争取和真正的日本朝廷,尤其是北朝建立联系。

当然啦,怀良亲王是绝对不会放这两位高僧团长去接触北朝的,在委婉地拒绝了他们前往京都的请求后,干脆把使团全体都软禁在圣福寺中。好在此前不久,北朝方大将今川了俊(贞世)便率领大内弘世、吉川经见等将登陆九州,对镇西府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最终菊池武光战败,保着怀良亲王逃入南方的高良山中。仲猷祖阐闻讯,这个高兴啊——这回不就能够顺利地和北朝接上头了吗?

可是料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北朝兵将气势汹汹而来,把圣福寺团团围住,仿佛立刻就要把全体明使都乱刀分尸一般。原来这跟此前怀良亲王擅杀明使一样,都是个天大的误会,今川了俊听闻怀良亲王与明朝有所往来,还以为他打算向明朝借兵,而这些使者正是明朝大军的先遣联络官呢。

今川了俊也想要和新兴的明朝搞好关系,可是他不信任仲猷祖阐等人,却把主意打到了高丽人身上,派人联络高丽国中亲明的大将李成桂(即后来的朝鲜李朝太祖)。因而虽然误会解释清楚了,仲猷祖阐等人却仍然被软禁在圣福寺中,无法完成朱元璋所交付的使命。直到数月之后,他才在与监视自己的日本武士交流当中,得知京都天台山的座主尊道法师精通佛法,并且与很多北朝公卿、幕府官员都有交往,于是写下一封书信,央告对方传递给尊道法师。

这封信反复辗转,才终于在翌年的五月份送到尊道手中。法师见信后不敢怠慢,急忙前去求见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义满见信大喜,赶紧下令今川了俊把明朝使团迎入京中,盛情款待。他还恳请仲猷祖阐开坛讲法,“敷演正教”,一时间听众云集。日本的公卿百官、高级武士们在听讲之后,莫不为仲猷祖阐和尚精深的佛法修养所折服,给他上了一个尊号,叫“中华禅伯”。

使团返回明朝后不久,足利义满的通好国书也送到了,但是义满在国书中含糊其辞,光说愿意交好、通商,却不提称臣纳贡,也不提严禁倭寇的问题——日本内部还在打个不休,他哪有闲空去处理倭寇啊,再说了,倭寇的起因正是因为战乱,战乱不止,就算严剿倭寇,严禁船只下海,那也是无法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

惊天大阴谋

对于足利义满的态度,朱元璋深感不快,随即发生的两件奇事,更坚定了他自己动手严剿倭寇,不再理会日本政府的决心。

第一件事是,虽然明知明朝跟北朝方尤其是足利幕府接上了头,但怀良亲王为了获取来自大陆的物资补给,佯作不觉,继续以臣属的身份向明朝进贡,趁机通商。南朝弘和元年(公元1381年),他派如瑶和尚组团赴明,朱元璋借口对方未曾携有国书,拒绝了进贡,并且写下一封言辞激烈的书信,责备日方肆意侮辱邻邦,纵容百姓为寇,要如瑶转递给北朝天皇和幕府将军。

朱元璋的意思是:我已经知道你说了不算啦,以后只跟北朝打交道,你别再想来蒙混过关。等到如瑶把书信上呈怀良亲王之时,正赶上怀良亲王再次吃了大败仗,在九州的领土损失殆尽,失望、愤懑、无奈之下,他干脆写了一封针锋相对的书信,送给朱元璋。

信中大意是:“臣听说自三皇五帝以来,不仅仅中华有皇帝,我们夷狄蛮邦也有君主。乾坤浩荡,并非一位君主所可以独裁,宇宙洪荒,分做各国以守备四方。所谓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臣居于偏远小弱的倭国,城池不满六十,疆域不足三千,尚且知足,所以知足而长乐。今天陛下您做中华皇帝,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座,疆域百万里,却存有不足之心,常起灭国之念……

“古代尧舜有德,四海宾服;商汤、周武王施行仁政,八方纳贡。臣听说陛下您有发动战争的策略,您却不知我小国也有抵御外敌的计划,论文有孔孟的道德文章,论武有孙吴的韬略兵法。又听说陛下将选拔股肱之将,起全国之兵,前来侵犯臣境,但我山海之国,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岂肯跪地而求降呢?顺您的意未必便生,逆您的意未必便死……即便您打赢了我们小国,也胜之不武,万一不幸败退,反被小国羞辱。自古和为上策,可以避免生灵涂炭,臣将会年年进贡,岁岁称臣,永为小弱的倭国……”

大概怀良亲王的意思是,反正我也抱不上你的粗腿了,干脆刺激刺激你,让你敌视整个日本,从此也断绝跟北朝的往来。可想而知,朱元璋接到书信,定会勃然大怒。

第二件事,乃是朱元璋斗倒了权相胡惟庸,就此把全部权力都笼到皇帝一人手里,他还趁机深挖,掀起大案,以便杀戮功臣。于是莫名其妙地,在胡惟庸被杀整整七年以后,突然有人出来揭发,说这家伙还曾经勾结过倭寇呐!

据说胡惟庸指使宁波卫指挥使林贤东渡日本,与日本国王一起策划了一场刺杀朱元璋的惊天大阴谋——派遣四百名日本武士,假装使团,向明朝进贡某种巨型蜡烛,然后把火药和刀剑暗藏在大蜡烛里,打算突入紫禁城,趁乱纵火,谋害朱元璋!

好在大明天子福泽深厚,瞧出了胡惟庸不是好东西,结果日本刺客还没抵达,胡惟庸就先被下了狱了。加上所携国书不被礼部认可,拒绝受贡,于是阴谋虽然当时未曾败露,却被无形中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这事儿很离奇,也很荒诞。首先北朝和足利幕府跟朱元璋还算面子上过得去,未必会想刺杀明帝——杀了朱元璋,对他们又有什么好处?有可能起意谋害朱元璋的,只有南朝方的怀良亲王,然而此时的怀良亲王兵败如山倒,朝不保夕,也根本拿不出四百名武士来当刺客。

南朝正平十四年(北朝延文四年,公元1359年),在九州岛上爆发了一场“大保原合战”,岛上大小武士集团超过七成都参与了此战。其中分战场上,北朝大友氏时一万三千对南朝岛津高澄一万三千五百;正面战场上,北朝的九州探题少贰资尚六万对南朝菊池武光一万九千八百——其中怀良亲王本队只有三千人。当时日本武士和农民兵的比例大概在1:20甚至更大,也就是说,怀良亲王麾下直辖武士最多只有一百五十名。

这还近乎是怀良亲王的全盛时期。那些农民兵只是临时应召,根本不可能执行这种跨海行刺的高难度任务,而怀良亲王若能够不计损失地随手拿出四百名武士,估计早就统一九州岛了……

因而这一离奇事件的过程、刺客数量,可能有很大的注水成分,更有可能彻底是桩冤案,朱元璋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干脆断绝了与日本的政治联系和贸易关系。至于倭寇问题,朕自己来解决吧!

于是朱元璋派周德兴在福建、汤和在浙江,整顿和重修卫所,严密防御,随即又在福建、广东分别组建了由一百艘和两百艘大船组成的舰队,巡游海上,剿杀倭寇——此后的大仗不多,小仗不断,全都获得胜利。朱元璋还颁发“禁海令”,禁止向日本出口金、银、铜、铁、丝绸等重要物资。

但是朱元璋仍然不想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去征讨日本,打那无把握之仗。他在临终之际,宣布了十五个“不征之国”,也就是勒令后代子孙不得派兵前往征伐的国家,这些国家中包括朝鲜、琉球等传统藩属国,竟然也包括了他一向厌恶的日本。

一直等到朱元璋死后,建文皇帝朱允炆在位的时候,中日双方才重新建立了联系。

三管和四职

第二代幕府将军足利义诠小名叫千寿王,等到他的嫡子诞生以后,就也冠以相同的名字,只可惜,这个第二代千寿王没能成年就夭折了。好在老爹足利尊氏去世仅仅百日,诠氏的侧室涉川幸子便又产下一子,起名为春王。虽然是庶出,但正室之子已死,故而这位春王便一跃成为嫡子,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三代将军足利义满。

足利义诠去世的时候,春王年仅十岁,自然无法管理整个幕府,因而义诠便在病榻前召来管领细川赖之,请他辅佐幼主。所谓“管领”,便是当年高师直所担任过的执事,本为足利一门的大管家,幕府开创后,就变成了幕府的总管,倘若把幕府将军拟作君主,那么管领便是宰相了。

足利幕府的统治架构,要到足利义满时代才基本完善,将军之下便是管领,管领之下还有侍所头人、政所执事和各级奉行人(事务官)。其中管领和侍所头人二职最为重要,管领由细川、畠山和斯波三个家族的成员轮流出任,侍所头人则由京极、一色、山名、赤松四个家族的成员轮流出任——统称“三管四职”。

细川氏本是足利氏的同族,初代足利义康生义清和义兼,义兼继承本家,义清二孙则开仁木、细川分家。足利尊氏麾下曾经奋战着细川氏三兄弟,即细川和氏、细川师氏和细川赖春——细川赖之乃赖春之子。

南朝正平十六年(北朝康安元年,公元1361年),由于受到佐佐木道誉的挑拨,细川和氏之子清氏投降南朝,随即杀入京都,迫使足利义诠和后光严天皇逃往近江。次年七月,细川赖之在赞岐白峰城大败细川清氏——清氏或许就殁于是役,总之从此消失了踪影。因为战功,赖之节节攀升,最终成为幕府管领,并且成为第三代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的辅政之臣。

足利义满前期的对南朝战争,基本上都是细川赖之在指挥。他先是任命今川了俊为九州探题,了俊在大内义弘等强豪的协助下,击败菊池武光等南朝悍将,基本控制住了九州的局面。其后,细川赖之诱降楠木正仪,随即以正仪为先锋,以弟(同时也是养子)细川赖元为总大将,突袭南朝的天野行宫,将南朝军主力消灭殆尽。

细川赖之最强有力的政治对手是斯波高经之子斯波义将。斯波氏亦为足利氏同门,乃足利义兼重孙家氏所开创(同代开创的分家还有吉良、今川、涉川、石塔、一色等),斯波高经原本是直义派武将,后跟随足利义诠,其子义将一度出任幕府执事,当时的斯波一门权势熏天,这就引起了有“婆娑罗大名”(此处的“婆娑罗”,指特异而华丽的穿着)之称的佐佐木道誉的嫉恨。在道誉的谗言中伤下,南朝正平二十一年(北朝贞治五年,公元1366年),足利义诠解除义将的执事职务,代之以细川赖之,随即发兵讨伐斯波父子——是为“贞治之变”。斯波父子逃往北陆,不久高经病死,义将复归幕府。

此后,斯波义将讨平占据越中的南朝名将桃井直常,势力逐渐恢复。到了南朝天授四年(北朝永和四年,公元1378年),细川赖元等人进攻南朝的领地和泉、纪伊,遭到惨败,随即代其为将的斯波派山名氏清、山名义理却成功攻取上述两国。从此细川赖之的声望大跌,于次年闰四月被赶下了台。斯波义将再任管领,并且发兵讨伐细川赖之。

其实细川赖之的去职,并非仅仅因为斯波派的打击,很大原因在于将军足利义满已经成年了。义满急于摆脱细川氏的阴影,树立自己的权威,把幕政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执事斯波义将的能力和威望都不如细川赖之,从此义满就可以放开手脚,进行自己的政治改革了。

一方面,足利义满继续打击南朝的势力,并最终完成了南北统一;另一方面,他想尽办法提高将军家的威信和实力,压制在长年混战中日益庞大的地方势力。可以说,如果没有足利义满执着不懈的努力,或许南北朝的乱世还将无休无止地延续下去,而足利将军家将只是北朝诸侯们名义上的盟主,足利幕府根本就无法被称为是一朝完整意义上的武士政权。

其实京方本来早有机会吞灭南朝,偏偏内部纷争不休,各国守护日益坐大,时常发动叛乱,威胁幕府统治,甚至一个搞不好还会倒向南朝,导致局势瞬间扭转。足利义满毕生都在和这些守护势力做斗争——上述那“三管四职”的七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余大家族还有土岐、大内、今川等等。

首先是南朝元中七年(北朝明德元年,公元1390年)爆发了“土岐氏之乱”。土岐氏出自源氏,一门总领土岐赖远曾任美浓守护,因为冲撞了光严院的御车而被足利直义下令斩首。但是赖远本人功勋卓著,因此在他被处刑后,诸将求情,幕府允许其侄赖康继承家业。到了足利义满时代,土岐赖康拥有美浓、尾张、伊势三国守护职,声威烜赫,这当然会引起义满的警惕。

土岐赖康没有儿子,就抚养侄子康行和满贞作为继承人,等他死后,年长的康行成为一门总领。土岐满贞心怀不满,就向足利义满进谗言说康行有谋反的企图,义满正中下怀,于是下诏讨伐土岐康行。

可惜足利义满并没有胃口一举将浓、尾、势三国吞下,战争的结果,只是勒令土岐康行将美浓守护职交给其叔父赖忠,把土岐氏一分为二,暂时遏止了其势力的发展而已。

第二年,拥有七国守护职,在四国和山阳道都举足轻重的细川势力卷土重来,斯波义将被迫辞去管领之位,让给细川赖之的养子细川赖元。这是当年四月的事情,随即十二月就爆发了“明德之乱”。

“明德之乱”的主角是山名氏。山名氏本是新田氏的分支,但他们没有追随新田义贞,而是跟了足利尊氏,屡立战功,到了山名时义当家的时候,全族执有丹波、丹后、因幡、伯耆、美作、但马、出云、隐岐、备后、和泉、纪伊等十一国守护职,因为全日本才不过六十六国,故此人们都尊称山名时义为“六分之一殿”。

南朝元中六年(北朝康应元年,公元1389年),山名时义去世,其子时熙继承了一门总领之职。山名氏同族的丹波、和泉守护氏清与丹后、出云守护满幸为了争夺家督之位,在足利义满面前进时熙的谗言。于是义满遂于次年命令山名氏清、满幸讨伐山名时熙及其弟氏幸,并且承诺说:“如果成功,就将时熙兄弟的守护国赏赐给你们,但马给氏清,伯耆和隐岐给满幸。”义满很想趁着这个天赐良机一举击垮山名本家,所以还给蛰居赞岐的细川赖之写了密信,要他从四国出兵,协助平定备后。

山名时熙兄弟猝不及防,战败后被迫隐居,足利义满削弱山名氏的计划完成了第一步,而细川赖之也因此功勋,得以重新参与幕政,其子赖元继任为幕府管领。下一步,足利义满准备把下野的时熙兄弟再扛出来,反过来利用他们去打击得势的山名氏清和山名满幸。于是南朝元中八年(北朝明德二年,公元1391年)十一月,足利义满借口山名满幸侵夺后元融院在出云横田庄的御料地,突然解除其丹后守护一职,并下令追放。山名氏清、满幸被迫举兵叛乱,于十二月间率领五千兵马直逼京都。

足利义满亲率直属武士“奉公众”及在京各大名的军队,总数估计近万,前往讨伐。在大内义弘、细川赖之、畠山基国等守护们的奋战下,山名军很快就全线崩溃,山名氏清战死,满幸逃亡——是为“明德之乱”。战后,造反的山名氏被全数剥夺了领地,而站在幕府方的山名时熙兄弟只讨回了但马、伯耆、因幡三国——“六分之一殿”的后代,势力萎缩了七成还不止。

番外篇 北畠亲房和《神皇正统记》

北畠亲房出自村上源氏,镰仓初期的政治家源通亲是其祖先。后醍醐天皇初继位时,就有三位重要的臣子辅佐他并推进复兴皇室、推翻镰仓幕府的改革,此三人即为吉田定房、万小路宣房和北畠亲房,人称“三房”。后醍醐天皇曾召禅僧玄惠入宫讲解朱子学,北畠亲房也就拜在玄惠门下,他可以说是推动日本朱子学发展成型的重要代表。

后醍醐天皇非常信任北畠亲房,他有意立次子世良亲王为嗣,就把世良亲王托付给亲房教导。然而元德二年(公元1330年),世良亲王突然病逝,北畠亲房因此引咎出家,法号宗玄。

元弘三年(公元1333年),镰仓幕府灭亡,六月,后醍醐天皇回到京都,随即任命北畠亲房的儿子、年仅十六岁的北畠显家为陆奥守,辅佐义良亲王镇守东北地区,亲房也跟随其子去到了陆奥。足利尊氏发动叛乱,南北朝开始以后,亲房提出“东国经营”的策略,亲自前往关东地区,想要分化瓦解跟随足利尊氏兄弟起兵的关东豪强们。

从南朝延元三年(北朝历应元年,公元1338年)直到南朝兴国三年(北朝康永元年,公元1342年),北畠亲房一直转战关东各地。然而他的努力却是徒劳的,建武新政早就寒了地方武士的心,关东豪强纷纷内通足利氏,亲南朝的据点被逐一拔除,北畠亲房最终被迫回归吉野。此后他跟随在后村上天皇身边,继续指挥对京方的战斗,于南朝正平九年(北朝文和三年,公元1354年)病殁于贺名生,享年六十二岁。

就在转战关东的那五年中,北畠亲房完成了他的重要著作《神皇正统记》。这是一部以朱子学为指导思想,以朱熹的《通鉴纲目》为模本的史书,记述从所谓“神代”直到南朝后村上天皇继位这千余年间的历史,更明确点说,是这千余年间的天皇史。亲房在书中宣扬“大义名分”,笔诛“乱臣贼子”,主张天皇必须拥有三种神器,并且具备神器所对应的正直、慈悲、智慧这三种道德,而公家、武士们则应当遵守传统秩序辅佐天皇,这样才能使政治稳定,社稷安康。

《神皇正统记》系统地阐明并且发展了传到日本的朱子学,将许多神道内容也糅合其中,宣扬日本“肇国悠久”、“皇位神圣”。可以说,北畠亲房的这种思想是近世日本神国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军国主义思想的滥觞。

年表北朝年号南朝年号具体年份事件正庆延元1337年越前金崎城落,尊良亲王自杀,新田义贞败走;
北畠显家攻克镰仓应历1338年北畠显家在堺败死;
新田义贞在越前藤岛败死;
足利尊氏就任征夷大将军1339年后醍醐天皇殁;
北畠亲房写成《神皇正统记》康永兴国1342年怀良亲王抵达九州;
胁屋义助病殁1343年藤氏一揆;
关、大宝二城陷落,北畠亲房逃归吉野贞和 正平1348年楠木正行在河内四条畷败死1349年足利直义、高师直冲突开始;
足利尊氏召回长子义诠,次子基氏镇守镰仓观应1350年观应之扰乱1351年上杉能宪杀害高氏兄弟;
足利尊氏与南朝谈和,在骏河萨埵峠击败足利直义(正平一统)文和1352年足利尊氏毒死足利直义;
和议破裂,南军入京;
尊氏在武藏各地击败南朝军和直义残部山1353年山名时氏、楠木正仪杀入京都,足利义诠遁走;
足利尊氏收复京都1354年北畠亲房殁;
南军足利直冬、桃井直常攻略京都1355年南军入京;
足利尊氏、义诠夺回京都延文1358年足利尊氏殁;
新田义兴败死康安1361年细川清氏归降南朝;
楠木正仪攻击京都1366车足利义诠流放斯波高经、义将1367年足利基氏殁;
足利义诠殁应安1368年足利义满就任幕府将军1369年楠木正仪归降幕府;
明朝遺使九州,命怀良亲王约束倭寇建德1370年今川贞世就任九州探题文中1373年明使仲猷祖阐赴京都会见足利义满永和天授1378年足利义满移住室町新邸(花之御所)康历1379年管领细川赖之失势,斯波义将继任(康历政变)弘和1383年怀良亲王殁至德元中1386年明朝对日断交明德1390年足利义满命山名氏清讨伐山名时熙;
土岐氏之乱1391年细川赖元就任管领;
山名满幸、氏清起兵(明德之乱)1392年南朝后龟山天皇退位,南北朝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