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王昭君的故事: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2)
第一,去国离乡。汉代和亲的女子们无不有去国离乡的悲痛。一个朝廷、一个国家的责任要让一个弱女子去背负,而且要去那么远的地方,甚至一生再不能回来。所以《乐府诗集》里记了一首《乌孙公主歌》,据传是乌孙公主刘细君所作,其中开始第一句是说“吾家嫁我兮天一方”,最后两句总结则说“常思汉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所以,远嫁他乡,西出阳关无故人了,天涯何人能识君呢?所以我们这些安家固土、不习惯流浪的汉人觉得这很值得同情。
第二,环境恶劣。要去的地方远也就罢了,但要是欧洲、美国什么的,哪怕再远,不也有人屁颠屁颠、抛家离国地偷渡过去吗?但昭君要去的地方不一样。杜甫诗里说“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那是极荒凉的地方啊,文化不通,语言不通,习俗不通,再加上条件差,环境恶劣,这哪是一个汉家王妃能生活的地方呢?我读杜甫诗的时候,经常有一个奇怪的感觉,那就是杜甫把沙漠与王昭君的青冢连在一起说,让我感觉昭君一个水灵灵的荆楚女子,就是在塔克拉马干沙漠那儿渴死的,苦死的。
第三,胡汉偏见。杜甫和李白都有胡汉偏见,李白说“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你看,你家王昭君明明是去做单于的阏氏的,也就是大老婆的,相当于汉人的皇后,他非要说嫁到胡地就是要作妾的;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你看,昭君嫁到匈奴后,那日常弹琵琶唱歌可能就要用匈奴语啊,杜甫老夫子认为,光唱匈奴语弹琵琶曲这种形式,就够让人悲愤怨恨的了。说实话,这都表现出了汉人知识分子明显的民族沙文主义倾向——认为一个美丽的汉人女子嫁给蛮胡,那就是悲惨的,就是悲剧的,就是该值得同情的。事实上,王昭君去国离乡,远嫁匈奴确实有让人同情的地方,但她嫁呼韩邪单于后的婚姻生活未必就不幸福。这个道理也有三方面。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她不嫁单于,命运可能更悲惨,更悲剧,更值得同情。《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王昭君“以良家子选为掖庭”,但一直待诏、待诏,待诏了好几年,等得花儿都谢了,也没能“等闲结识春风面,伴得君王常依栏”。对于这些入宫的女子来说,常常是“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往往也只落得个“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的悲惨结局。其实这是古代君权制度下一个注定的悲剧,一个个年轻的女子,在那高深的院墙下,只能将饱满而美丽的生命交给干瘪而寂寞的岁月,在无人欣赏、无人喝彩中,像一片花瓣,消逝于尘埃。作为一个男人,我觉得即便只是对那些美丽的容颜来说,这种无声无息的消逝,都是一种冷漠的,充满着悲剧内涵的伤害。更何况,一代君王死后,这些女子的命运就更悲惨,大多数要陪葬,不陪葬的则要入空门为尼,总之先皇的女人谁也碰不得,只有极少数幸运的人能够被发还民间,嫁与普通人为妻。所以在这种黑暗的制度下,昭君再等下去,也没有什么指望,无非又一个“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而已。事实上,昭君远嫁匈奴后四个月,汉元帝就驾崩了,幸亏她走了,她不走,那悲惨的结局立马就到眼前。
古代的文人为了给这种黑暗的制度遮掩,到晋朝的时候,《西京杂记》中第一次虚构了一个替皇帝背黑锅的人物,那就是我们一开始提到的那个宫廷画师毛延寿。说掖庭待诏的女子太多,皇帝也看不过来,就让画师先把每个人的画像先画下来,看着画像再选嫔妃。这一下多了一道程序,便滋生了官僚腐败。这毛延寿就凭着手中一支画笔,大肆行贿受贿。给钱多的就漂亮,不给钱的就极丑。王昭君绝代佳人啊,美人与才子一样,自古多自负,哪肯为“一支笔”而“折腰”呢,坚决不行贿,这毛延寿就把昭君画得泥塑木雕一般,毫无灵气可言。还在眼睛下面莫须有地点了一颗痣。这古代的面相说,女人痣生唇畔,也就是长在嘴边为美人痣,痣生目畔则为泪痣,最可怕的是它还有个恶名,又叫克夫痣,这当然是迷信,胡说八道。我觉得,那只要是美人脸上的痣,都应该叫美人痣嘛!那只要长了美人痣的人,自然也都是美人嘛!可惜古人不明白这个理儿,这个元帝一看了王昭君的画像,立马就pass了。直到宣布了和亲的婚事,等到王昭君盛装出现在汉元帝和呼韩邪单于这两个男人面前的时候,刘奭这才傻了眼,心的话我大汉天子就这么被毛延寿这老小子给忽悠了,所以昭君一走,立马把毛延寿就给杀了。
可那个呼韩邪单于可乐坏了。这也是昭君出塞未必不幸福的第二个理由。呼韩邪单于为什么要求亲,因为他要讨好汉元帝,所以他本来就不会亏待汉朝嫁过去的人。等到他发现昭君竟然又是这么美,就一下子爱上了昭君,立即立昭君为阏氏,也就是皇后,终其后半生,对昭君是宠爱有加。当然,我们不知道昭君爱不爱单于,但呼韩邪单于爱她倒是确实的事。虽然他是一个少数民族,但对于昭君来说,一个美丽的女子需要人来痛爱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生活真理。与其老死在寂寞的宫中或者在元帝死后发配为尼,走与不走哪一种更幸福呢?答案不言自明。所以我觉得昭君是一个很清醒、很决敢的女子,她适时地抓住了机会,主动要求远嫁匈奴,这是她自己的选择,说明她对走和留的后果已经认识得很清楚了。这样聪明的一个女子,最终驾驭了自己的生活,怎么能说是悲剧呢?
第三个理由,就是昭君在匈奴的生活表现。昭君到匈奴后,用从汉朝带来的种子和布帛,教会了匈奴人种植与织布,终其一生很受匈奴人爱戴,匈奴单于和匈奴人都称她为“宁胡阏氏”,就是能使匈奴安宁昌盛的皇后,这说明她在匈奴的生活很充实,很丰富,也很有价值。这种生活不最容易带来幸福的感觉吗?
当然,昭君的结局多少有让我们觉得遗憾的地方。呼韩邪单于死了,按匈奴的习惯,昭君得嫁给他前妻所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这是未开化的一种野蛮婚俗。昭君当然不能接受,请求汉政府声援,结果这时候汉朝回了封信,信上四个大字——“请依胡俗”。昭君这时候,无可奈何,只得又嫁小单于。这多少让人觉得,这个美丽女子的命运真是份外的坎坷。
回到我们开头说的那些话来。对于风华绝代的王昭君来说,女人渴望的那些幸福她是得到了呢?还是没得到呢?我相信读者朋友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对于汉元帝刘奭来说,他后宫里面那个最美的女子王昭君,他是得到过呢?还是没得到过呢?答案很简单,他本来可以唾手可得,但最终却失之交臂。所以马致远在元曲《汉宫秋》里就揣测说,汉元帝在临死前最爱的就是那个曾经一直在他身边,他却一直都没得到的王昭君。这让这个贵为帝王的男人后悔不已,也动情不已。后人批判说,这种虚构纯属是美化刘奭这家伙,就是他一手造成了昭君的悲剧。我倒很同意马致远的这种推测,虽然在昭君出塞四个月后刘奭就病死了这可能纯属是个巧合。但男人往往对握在手中的不珍惜,等到失去了才觉得份外珍贵,这倒确实是男人之常情。比如说《射雕英雄传》里的那个一灯大师,俗家名叫段智兴,江湖名称南帝段皇爷,原来也是大理国的皇帝啊,就是因为一个得到了又失去的女人而悔破红尘、落发为僧的。那个女人就是她曾经的妃子瑛姑。瑛姑在被南帝忽视的情况下,移情别恋周伯通。以南帝之尊,以南帝之武功,最后在得知真相之后,竟在瑛姑临盆之际,呆站窗下,一夜冷风嗖嗖,竟将他冻至风寒,可见失去刘瑛后,这个君王的后悔之深,用情之深了。所以作为男人,在这里也要规劝所有的男同胞一句: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说到男人不怜惜眼前人,大多出于三种原因,一种是粗心,一种花心,还有一种就是变心。当然,第三种最严重,但前两种也要不得,一时的错也会引发终生的遗憾。
请看下回:秋胡戏妻的故事——“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