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崔护与绛娘的故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1)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一部韩国影片叫《我的野蛮女友》,那是一部很另类却又很感人的爱情片。很奇怪的是,在拍完《我的野蛮女友》之后,导演郭在容却不再相信这种另类而有些疯狂的爱情,他开始回归传统,然后他拍了一部中规中矩的传统爱情片,是说两个青年男女在放假的时候在乡下偶然相遇后开始的一段恋情,那是一种纯美的爱情故事,一切开始的都是那么自然,而不是突然,我还记得影片翻译过来的时候,有两个中文名字,一个叫《假如爱有天意》,一个叫《不可不信缘》。说老实话,我觉得这两个名字翻译得虽然直白了些,但就像影片里的爱情故事,却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贴切。我个人很喜欢这两个名字,因为我相信人生是有缘分的,而爱,则是有天意的。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证明这一切,虽然它发生在遥远的初唐,虽然我们了解它,只是从一首诗开始的。
那首诗很有名,诗是这样写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的作者是唐代的诗人崔护。崔护,字殷功,博陵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定州人。他于唐德宗贞元年间中举,最终做到了岭南节度使,也就是一方诸侯了。说实话,虽然崔护的官后来做得很大,但他并不像唐代的其他诗人那样给我们留下来很多的作品,《全唐诗》记载崔护所作的诗总共才有六首,而且其中的五首也都属于比较一般的作品,知道的人也不太多。但就因为一首诗,也就是我们刚才读到的这首《题都城南庄》,就是因为这一首“人面桃花”之作,让崔护最终是作为一个多情的诗人,而非一个节度使、一方诸侯,留在了后人的心目中。
简简单单一首诗,而且是一首七言绝句,寥寥的二十八个字,为什么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印象,为什么可以让一个人在历史的尘埃里永不磨灭呢?
这就要说到这首“人面桃花”之作背后的那个纯美的爱情故事了。
唐人孟棨所作的《本事诗》最早记载了这个故事。因为“本事诗”的意思就是挖掘诗的创作由来,挖掘诗创作过程中发生过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相信,由这首诗引发的故事是一段真实的事情。
故事是这样,是说唐贞元十一年,也就是公元795年,崔护来到京城郊外春游,春游的过程中他邂逅相遇了一位叫绛娘的女子。那么崔护是在什么情况下去春游的呢,他又是在哪里遇到绛娘的呢?
根据史料记载,导致崔护去郊外春游的背景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这一年崔护是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但不幸落弟了,也就是高考落榜了。这样一个落榜生,在离开京城之前是百无聊赖,心情非常地差,所以有机会当然想出去走走。第二,正好这一天是清明节,唐人清明时节已有郊祭的习惯,所以晚唐时杜牧就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路上有那么多行人呢?就是去野外郊祭。崔护也没事儿,自个儿在旅店里呆着也闷得慌,再加上高考落榜,本来心里也郁闷,所以自己也想到郊外走一走。第三,《本事诗》里记载崔护是个“孤洁寡合”之人,也就是他的个性是比较内向的,朋友也不多,所以他是一个人去郊外春游的。第四,事实上,因为崔护没有什么亲戚在京城,郊外也没什么祖坟可以祭拜,于是他到郊外的目的,就纯粹变成了游春,散心。
不要小看这四个背景,在这四重背景下,崔护带着郁闷而又轻松的心情漫无目的地下乡了。要知道这种心态很重要,这让后来整个事件的发展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纯粹,也让这段爱情故事虽然在当时显得虽有点不合礼俗,但却在后人的眼里丝毫没有做作、矫情的成份。
说崔护在野外漫无目的地游玩了半天之后,在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熏陶下,心情也渐渐地明朗起来。他走啊走啊,不知不觉离城已远,来到一处山坳里,本来觉得没有路了,哪知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转过山坳,突然发现眼前是满野的桃树、杏树,花开满地,落英缤纷,景色非常好看。还有一户农家,就座落“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看到有人家,崔护才感觉口渴得厉害,于是加快脚步,朝那户农舍走去。边走崔护边想,不知是谁把家安在如此风景绝佳之地,说不定是当时的什么大隐士之类的呢!崔护来到院墙外,只见柴门紧闭,只有院里桃树的“数枝桃花出墙来”。崔护于是轻轻地叩门,边叩门边说“小生赏春路过,可否讨口水喝?”
过了不一会儿,听见有人走进院里来,然后门吱呀一声开了,崔护琢磨着开门的应该是位白发长髯、竹杖芒鞋的老者,这样才像隐士啊。哪知道走出来的却是一位妙龄少女。说这个少女虽然一身粗布衣服,却有着清俊脱俗的气质,我们前面说过崔护是个“孤洁寡合”之人,就是性格本来很内向的,面对女孩子很不好意思。但这时候,人家门你也敲开了,不好意思也得说话啊,只好把来意再说一下。这女孩子看他没什么恶意,就让他进院引入草堂落坐,自己就去张罗茶水。
崔护打量着四周,只见室内窗明几净,一尘不染,靠墙放着一排书架,架上放满了诗书,桌上铺着笔墨纸砚,墙壁还挂着一副对联,写着:“几多柳絮风翻雪,无数桃花水浸霞。”词句雅致,情趣不俗,那绝不同于一般乡野农家的风格。临窗书桌的纸上写着一首“咏梅”诗:“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 这是作者在借梅花来感慨身世,一下子就引起了崔护这个高考落榜生的共鸣。正看着,女孩儿端茶走了出来,崔护连声道谢,但喝了两口茶,就觉着别扭了。因为草堂就两个人,这个人跟人在一起不说话,那除非是亲人或者感情非常好,否则是很尴尬的。总不能让人家女孩子先说话吧,于是崔护就期期艾艾地开口说话,先把自己博陵崔护字殷功的姓氏祖籍报了一下,你看人家又没问他,他倒急着先说我叫什么名字,但听了这话,女孩儿也回答他说:“小女绛娘,随父亲蛰居在此。”但说了这话,女孩儿就不再说什么了。于是,崔护只得将话题一转,大赞此地景色宜人,如同仙境,是春游不可多得的好地方。绛娘只是听他高谈阔论,含笑颔首似是赞同,但并不说话。
说到这儿,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说这个女孩儿怎么这么矜持呢?是不是也看过电视连续剧《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要说不跟陌生人说话,干嘛又让崔护进来呢?
其实,在唐代虽然整个社会风气是很开放的,但青年男女之间,若不是夫妻,则不可同处一室,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种全社会的共识了。这女孩儿父亲不在家,她一个人和一个陌生的年青男子同处草堂之中,要是还高谈阔论的话,那绝对是那个时代里的另类,严格来说已经可以属于“野蛮女友”一类的了。所以绛娘不说话,不是代表她对崔护反感,而是当时的社会文化心理决定的。事实上,也正是因为绛娘的含笑不语,才更让离开之后的崔护耿耿于心,不能释怀。
崔护本来就内向,说了几句,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两个人,一个坐在草堂的门口喝水,一个站在满树桃花下默默地静立。四下里山野寂寂,悄然无声,只有春天的气息和两个人静静的呼吸。在这种情况下,一对正常的青年男女,我以为心里很难不荡起一圈圈细密的涟漪来。
但是圣人讲“发乎情,止乎礼”,即使风乍起,吹皱了心里的那一池春水,但这时候又能怎么样呢?于是,两个人就在这幅美丽的乡村图景下,默默地渡过了这段既漫长又短暂的春日下午的安静时光。
我觉得,两个人在草堂院中,在盛开的桃树下共处的这一段无声的空白时光至为关键。它就像绘画里的留白,音乐里的静音部分,那对二人情感的萌发绝对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