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李鸿章的真实版本
有关曾国藩智鉴刘铭传的故事,除了我们刚才讲的这段流传甚广的传说之外,还有一种更为真实的版本。之所以说这个版本才更为真实,是因为这是据当事人李鸿章的回忆记录下来的。
1861年,李鸿章想要自立门户。作为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不仅没拦着他,还特别支持他。于是,李鸿章在安徽合肥老家开始招募自己的人马。
当时合肥有几股著名的团练人马,号称“西乡三杰”。说起来他们是团练,但其实也就是土匪,太平军来了,他们打太平军,太平军走了,他们就占山为王,自相残杀。由于这些人战斗力特别彪悍,所以不仅太平军,连当地的清政府也拿他们没办法。而这其中,有一股人马,他们的团练头子就是刘铭传。
李鸿章利用乡谊的关系,把西乡的三股团练纳入了自己的麾下,这就是他后来仗以成名的淮军的最早家底。
李鸿章虽然招安了西乡团练,可心里对这些土匪出身的家伙也还是没底儿。于是他想,他的老师曾国藩善于识人、目光如炬,那是有名的相术大师,不如请老师法眼鉴别一下,看这些家伙可不可用。于是,他就带着这三个所谓的西乡三杰来见曾国藩,这其中就有刘铭传。
到了曾国藩的两江总督府,家人虽然把他们几个带到了客厅前的花园里,却推说曾大人正在处理公务,让他们几个就在客厅门口等一下。
其实,曾国藩这会儿根本没在处理什么公务,他听李鸿章说新纳了一支队伍,很高兴。现在李鸿章让他来品鉴一下他新招的人,看看是不是人才,他就更高兴了。事实上,曾国藩的一大爱好就是品鉴人才。
所以刘铭传三个人一来,他早早地就准备好了。
他让家人把三个人领到花园里,自己呢,早早地坐在花园后面小山的亭子上,一个人端着杯茶,自得其乐地在那儿远远地边品茶,边品人。
你看有意思吧,他要品鉴人才,人家来了,他还不见。你说他不见,他又远远地在那儿偷窥。所以,我们以前也说过,曾国藩这个人,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
他存心如此,所以一个人坐在远处的亭子上看,就是不下来。他看李鸿章身边的这三位,最貌不惊人的就是一个满脸麻子的小个子,而这个外号叫“麻子六”的小个子,就是刘铭传。
因为曾国藩老不出来,这一下刘铭传他们越等越光火。按理说,人家曾国藩是两江总督,是朝廷大员,在当时就相当于东南诸侯,一般人能被他接见一下那肯定感觉非常荣耀,而刘铭传他们三个,虽然也算小小的团练头子,但一点功名没有,基本上就相当于土匪头子,所以曾大人让你们等,你再等多少时间也得等,也不能有怨气啊。
人家那两位脾气还就不错,站在那儿,恭恭敬敬,双手肃立,一声都没言语。可刘铭传就不,他一会看看天,一会瞅瞅云,等了一会儿,实在不耐烦了。他突然膀子一甩,掉头就要走。
李鸿章还在旁边陪着呢,他知道曾老师是在试这三人,所以赶紧拦着,说曾大人还没来,你怎么要走呢?
结果刘铭传虽然给李鸿章面子不走了,但却扯开嗓门喊了声:“见就见。不见就不见。摆什么谱啊!”
那意思可是直指曾国藩,说你虽然是个大官,我刘铭传也不卑躬屈膝的人,你摆什么臭架子啊!
曾国藩在远处看得真真的,也听得真真的。刘铭传这么一喊,他倒是一愣。想了想,他还是没下来,让家人悄悄的吩咐李鸿章,就说自己公务没处理完,改日再见,让李鸿章把这三个家伙带走了。
也就是说,曾国藩第一次品鉴刘铭传,他见着了刘铭传,而刘铭传根本就没见着他。
当晚,李鸿章来问曾老师的意见,曾国藩笑而不答,只说明日他再亲自来接见这几位西乡三杰。
第二天,李鸿章又把刘铭传他们带到了曾国藩的总督府。这一次曾国藩不再躲得远远的偷窥了。他很热情地把他们迎进了大厅,然后还解释说自己昨天实在太忙,错过了与几位英雄的聚会,实在遗憾。
他一个总督,一方诸侯,一放下身段来,弄得刘铭传他们也不好意思了,看着名满天下的曾大人这么客气,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时候,曾国藩眼见午饭时间将近,他也不大排酒宴,他一向很讲究勤俭节约嘛,于是就让下人端了几碗汤圆,来跟这几位共进汤圆。
刘铭传这些人,原本都是占山为王的土匪头子,所以平常都是大碗喝酒,大碗吃肉的,尤其是刘铭传,平常几乎是无饭不酒,一看曾大人、曾总督招待午饭,就一人一碗汤圆,这眉头一下就皱起来了。
可问题是曾国藩请吃汤圆,别人想吃还吃不着呢,你还想怎么样?所以,每个人都认认真真地埋头在那儿吃汤圆。
等吃完了汤圆,下人上了茶,漱了口,擦了嘴,抹了手,大家都正准备继续开聊。曾大人突然很出人意料地问:“你们各位,谁知道刚才碗里有多少个汤圆啊?”
这一问,大家立刻呆掉,包括在座的李鸿章。就那一碗破汤圆,大家本来就不愿吃,陪着您曾大人吃也就得了,谁还顾着数数啊?结果,这几个人面面相觑,谁也答不出来。
看其他人都不回话,那个貌不惊人的刘铭传欠了欠身,很平静地答了个数。
至于到底是多少个汤圆,李鸿章也没记下来,问题是刘铭传回答的这个数,它并不是个瞎报的数,而是个准数,即正确答案。
曾国藩听了,哈哈一笑。也不接着聊了,立刻端茶送客。
事后,曾国藩对李鸿章说,刘铭传此人“不循定法,常可出奇制胜,当一世将才。”(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
那么,曾国藩这个评语准不准呢?
后来中法战争,清军节节败退,眼看朝中无大将,慈禧只得亲自下诏让兵部起用已经闲居家中很久的淮军老将刘铭传。刘铭传老骥伏枥、壮心未已,立刻抛下个人的政治恩怨,飞奔台湾的抗法前线。
法国海军,以为清军不堪一击,所以大胆地在基隆登陆,结果遭到清军顽强的抵抗。但法军毕竟船坚炮利,武器上占了很大的优势,所以攻势很猛。这时刘铭传下令各部主动后撤,这一下各部将领立刻懵了。当时清军军事条令有规定,哪支部队率先后退,就斩哪支部队的首领,全军后退,就斩主帅。当时刘铭传是清军主帅,他居然下令让全军后撤,还要炸掉基隆的煤矿,不给法国战舰留燃料。当时手下将领都力劝他不可,况且我们也没战败呢!撤什么撤?
可刘铭传说,你们听我的,如果朝廷追究,我刘铭传一人担当,决不牵连你们。
结果法军顺利登陆,却并没有得到他们需要的补养。在他们以为登陆已经大功告成的时候,刘铭传突然率军从左中右三路返身杀回,把登陆法军顺利地包了饺子。
后来,不仅在基隆,在淡水,刘铭传又出奇兵大败法军,致使法军想攻占台湾的计划完全破产。
一场中法战争,台湾作为最主要的战场,刘铭传率军大获全胜,他也因此被清廷任命为第一任台湾巡抚,成为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回头再看曾国藩那句对刘铭传的评价——“不循定法,常可出奇制胜,当一世将才!”这话可是23年前的断语!
23年,曾国藩居然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