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不得为相

最难对付的猎物——

老子不服!

赤壁之战铩羽而归,曹操并不承认失败,而对因赤壁之战而名动天下的周瑜,他更是嗤之以鼻,在给孙权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

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赤壁之战以后,周瑜挟胜进攻曹操堂弟曹仁驻守的江陵,以优势兵力围攻一年,最后还是让曹仁全身而退。江陵攻坚战期间,孙权为了策应周瑜,在东线对曹军发起了进攻,他亲自带兵围攻合肥,一个多月也没有攻下来,最后灰溜溜回去了。胜利能激发热情,但是失败能唤醒理性。接连的失败,让孙权意识到还是张昭说得对,曹操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姜还是老的辣,这话还真有道理,孙权又意识到了张昭才是江东的定海神针,把他任命为自己的军师。

要是没有战争,曹操和孙权会成为好朋友,因为他们都是从小喜欢打猎、长大更喜欢打猎的人。但是,现在他们都把对方当成了猎物,成了死敌。

孙权之外,谁是江东最难对付的猎物?正如把赤壁之战说成“会猎于吴”一样,曹操喜欢把战争看成是打猎。

周瑜,这可是一个打仗的好手啊!

可是,征战半生,驰骋大半个中国的曹操,最不怕的就是打仗。

打仗需要兵源,需要粮草,需要民意,需要士气,需要调度……而这些事情,不是周瑜这样的武人擅长的,但这却是张昭的拿手好戏。曹操不怕周瑜的军队,却怕张昭把江东的经济发展起来,把民心汇聚起来。

要是能除掉张昭,孙权还有什么可怕的!于是,曹操把阮瑀找来了,说:“给碧眼儿写封信,让他除掉张昭!”阮瑀被后世称为“建安七子”之一,是建安文学的标志性人物。把大文学家找来,仅是为了写一封信而已,这不是用宰牛刀杀鸡吗?曹操看出了阮瑀的委屈,说:“你知道这封信的主题是什么吗?”阮瑀说:“不会是让我写一封信就让孙权拱手让出江东吧?”曹操哈哈大笑:“正是!”

要是让孙权杀掉两个人,那就等于拱手让出江东。第一个人是刘备,这人是孙权的妹夫,多年与曹操为敌,现在又镇守荆州,挡住了曹操南下的道路;第二个人则是张昭,这人是江东的大管家,理性稳健,擅长政治,正是年轻激进尚武崇战的孙权最需要的人才。

听曹操这样说,阮瑀才没有了大材小用之感,以无比神圣的使命感写了篇《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这封书信也成了他最出名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这么一句:

能内取子布,外击刘备,以效赤心,用复前好,则江表之任,长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观。

要是孙权杀了张昭,然后攻打刘备,那么江东就可以交给孙权,高官重爵自然也少不了孙权的。孙权赞叹这封信文采斐然,却依然把它踩在了脚底下:“杀了张公,江东还是江东吗?”

张公还是张公,江东还是江东,孙权却不再是原先的孙权了。孙策死后,孙权是个毫无根基的大孩子,需要江东元老张昭的扶持;赤壁之战刚过,江东应该休养生息,需要治国能手张昭的打点。被需要才能真正被接受,所以孙权天天“张公长”“张公短”,对张昭毕恭毕敬。张昭呢,一脑子“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决心做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孙权前行的道路。张昭认为,直言进谏是他的本分,一门心思地要把孙权雕琢成一块无瑕的美玉。可是,孙权偏偏愿意做顽石,做顽石可以为所欲为地在道上滚来滚去,多自由啊!做美玉,被放在盒子里约束着,被人放在手心里攥着,多没劲啊!就这样,二人的分歧就产生了。

忧伤的时候,打猎可以解忧;高兴的时候,打猎可以助兴;平静的时候,打猎可以消遣。要是不能打猎,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呢?209年的一个冬日,寂寥的山林显得分外疏朗,正是打猎的好时机。孙权悄悄地叫上人,吩咐说:“别出声,快出城,千万不能让张公知道了!”要是被张昭知道了,那他会挡在孙权的马前,说出一万条不宜打猎的道理。要想打猎,必须先过张昭这一关。曹操把张昭看成最难捕杀的猎物,孙权也把张昭看成最难对付的猎物。

哥是江东霸主,哥怕谁?孙权还是来到了猎场。好不容易瞒过了张公,那就来次过瘾的吧。打猎要想过瘾,莫过射虎。猎场上,孙权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策马前驱,直奔前面那只老虎而去。当然,老虎也不是好惹的,有时也会与孙权对峙,甚至会在孙权的马前立起身子,用前爪扯住马鞍,与孙权眈眈相视。要是选历史上的打猎达人,孙权绝对有一席之地,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宋代词人苏东坡曾经在词里这样写过:“亲射虎,看孙郎。”

这一次,孙权刚出城门,张昭就从后边赶上来,挡在他的马前,板起脸,呵斥道:“将军怎么能这样呢!为人君者,应该驾驭英雄,驱使群贤,怎能与猛兽较量勇力呢!如果万一发生不测,岂不被天下耻笑!”

张昭要孙权以驾驭天下英雄为荣,以猎杀老虎为耻,这是激励;还担心孙权万一被老虎伤害,这是呵护。既有激励,又有呵护,孙权还能说什么呢?孙权只得跳下马,乖乖地向张昭道歉:“我还年少,虑事不周,惭愧,惭愧!”

这时,孙权已经三十岁,不能算是年少了。张昭倚老卖老地训人,孙权就倚小卖小地敷衍。

张昭一肚子气:年纪轻轻的,走狗架鹰,怎能有出息呢!

孙权一肚子委屈:不就是打猎吗,又不是打你家祖宗,值得这么鸡蛋里挑骨头吗?

这时的孙权,已经被刘备表荐为车骑将军,与刘备联盟,有资格与曹操叫板了,有滋有味地做起了江东霸主,所有才有兴致去猎虎。一个连老虎都不怕的人,会怕那个絮絮叨叨的老头吗?所以,孙权仍然时常意气风发地出现在老虎面前。

可是,孙权还是部分听取了张昭的意见:老虎不是那么好惹的,万一被老虎咬一口,那就不爽了。珍爱生命,远离老虎,这是张昭的意思。可是,不能射虎,活着就没有意思了,这是孙权的想法。孙权专门设计了一种射虎车,上面开个方洞,中间不加盖子,一人驾驶,而自己则在车中射杀老虎。老虎们很不喜欢这个不公平的游戏,咆哮着上来冲击射虎车,孙权从车窗口伸出手去,与老虎搏斗,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把手缩进射虎车里。哈,气死老虎!

张昭也要被气死了,又跑来找孙权:玩物丧志玩出水平来了,真有出息啊!

孙权更加委屈:我把打猎的危险性降到最低了,你还不满意,找事呢!更让孙权委屈的是,张昭说得无比高尚,似乎不按照他说的做,孙权就好似夏桀商纣一样,因此,每次张昭训斥他,他只能笑呵呵地听着。

孙权和张昭,都把对方看成了最难对付的猎物。在孙权看来,张昭一贯看不惯他,从一开始就想把兵权交给孙翊,到赤壁之战又想不战而降,明摆着看不起他;在张昭看来,孙策和吴夫人都把孙权托付给了他,他只有尽到监管责任,才是对孙权负责。

世上最难猎杀的,不是老虎,而是人和人之间的隔阂。岁月荏苒,孙权成为一个说一不二的霸主,张昭成为一个保守固执的老人,二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我的梧桐栖不下你的凤凰——

219年,孙权抢占关羽镇守的荆州,与刘备彻底决裂。221年,刘备称帝后,为复仇发起夷陵之战,结果惨败,退守白帝城。

如此伟大的胜利,难道不该好好地庆贺一下吗?孙权亲临武昌,下达了庆功令:设宴于钓台,不醉无归!

武昌郡治所南边有座樊山,樊山下有条寒溪,寒溪中间有块石头,叫蟠龙石,蟠龙石上建有亭台楼阁,叫避暑宫,是孙权避暑的地方。虽是避暑宫,但是孙权一年四季都会来这里,因为他来这里不是避暑,而是来喝酒的。避暑宫里有座钓台,并非钓鱼所用,而是专为孙权设宴所建。想想吧,抬起头是险峻高山,低下头是湍急江水,在这样的环境里,喝酒怎么会醉呢?在这样的环境里,不醉算是喝酒吗?“堕台醉,乃已。”这是孙权在钓台最常用的劝酒辞。夷陵大捷的庆功宴,当然要设在钓台。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铁,喝吐血,谁要是不喝就是闹情绪。谁敢不喝呢,不喝就是对江东的伟大胜利不满啊!大家都喝高了,有的人已经倒在了桌子下面。孙权下令端来冷水,洒在醉酒者的脸上、头上,孙权高声说道:“今日开怀畅饮,只有喝醉掉落在钓台下,才能停止!”在冷水的刺激下,醉酒者就醒了,醒来后继续端着酒杯“战斗”,争取早一点掉下钓台。

砰——张昭冷眼扫视着满场把酒言欢的酒徒,紧皱眉头,摔下酒杯,拂袖而去。

张公生气了,这还了得!一半的人醒酒了,另一半的人酒意全吓没了。张昭平时一本正经,一脸的春秋大义,一不留意,就会被他训斥一顿,因此大家看见他,总会小心谨慎,就连孙权看到他,也不敢随便说话。现在他发飙离场,肯定要骂人呢!

“张公出去吐酒了吗?”孙权问。侍从回答说:“张公此刻正板板整整地坐在车里生气呢。”孙权生气了:“如此喜庆的酒场,怎能少得了张公,还不快把他老人家请进来!”

张昭一回来,孙权就说:“大家共同快乐快乐,张公为何发怒呢!”

张昭回答说:“过去商纣王制造糟丘酒池,彻夜长饮。当时也作为乐事,不认为是作恶。”

孙权听了,酒意全没了,一脸羞惭,无力地向侍从摆摆手:“宣布酒宴结束吧!”

这么多年读《春秋》,没有白费工夫,糟丘酒池的典故张昭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商纣王放纵奢靡,用酒做成池塘,可以在上面划船,酒糟堆成了小山丘,连绵十多里,一次开怀畅饮的人有三千多人。商纣王还把肉悬挂起来,就像树林一样,让男男女女在里面裸身追逐嬉闹,整夜整夜饮酒。

好好的一场庆功宴,被一个开口《春秋》闭口《春秋》的老头儿搅了,扫兴!

打猎要避开张昭,喝酒要避开张昭,甚至说话也要避开张昭,这日子怎么过啊!张昭天天板着脸,似乎随时要开讲《春秋》一样,孙权每次与他说话总是小心翼翼的。有人举报说张昭说话总是盛气凌人,孙权叹口气,说:“我与张公说话,都不敢妄言!”

这样的人,要是天天在身边晃悠,那不是让人心烦吗?

229年,孙权称帝,需要设置丞相。有行动快的人跑到张昭那里,祝贺他马上就要做丞相了。丞相人选,除了德高望重的张公,还能有谁呢?

有行动更快的,就提前向孙权建议:“张公担任丞相,实乃众望所归。”这样既说出了孙权的心里话,又讨好了张昭,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是多事之秋,丞相责任重大,让张公做丞相,并不是爱护他。”孙权“关切”地说。

孙权懒得找个更合理的借口,就这样把张昭排除在丞相人选之外,而是让孙邵做了丞相。孙邵死了,丞相职位空缺了,百僚再次举荐张昭。这一次,孙权没有再找借口,而是直接说:“我难道是难为子布吗?担任丞相,事务繁琐,可是此公性情刚硬,如果不按他说的做,他就会埋怨责怪人,对他也不好。”

一句话,张昭团队意识不强,没有合作精神,他做了丞相,是不会有和谐局面的。孙权这样说,倒是也符合张昭性格。可是,孙权老是违逆众意,不让张昭做丞相,孙权的梧桐树栖不下张昭的凤凰,这里面有没有其他隐秘的原因呢?

第一种可能,张昭在孙策死后,青睐的继承人是孙翊而非孙权,孙权为之耿耿于怀?

第二种可能,赤壁之战,张昭主降,孙权认为张昭是个自私胆小的家伙?

第三种可能,张昭过于严厉,不想背后总有一双严厉刻板的眼睛盯着?

……

还是多种可能纠结在一起?

不管多少种可能,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张昭是众望所归的丞相人选,但是孙权却是万万不能让张昭做丞相。先是孙邵,后是顾雍,这两个远远不如张昭有威望的人,先后坐了丞相位子。从孙权接替孙策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张昭终生不能为相。

如果不能在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上,那就什么位置也没有了,只能选择离开。张昭是最应该做丞相的,但是孙邵和顾雍在丞相位子上,张昭会舒服吗?看到张昭在那里板着脸,孙丞相和顾丞相会放开手脚发号施令吗?一次,孙权向百僚进行支持率调查,最让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张昭要发言。张昭说孙权的法令太多,刑罚略微重了一些。孙权心里暗笑:老糊涂,法令不多,刑法不严,怎能创造安定和谐的局面!他知道自己说不过张昭,干脆沉默不语,指望着有谁能反驳张昭。但是,张昭的话谁敢反驳呢?孙权无奈,只得将头转向顾雍,满怀期待地问:“你以为如何呢?”但是,顾雍让他失望了,顾雍说:“我的看法就和张昭说的一样。”孙权无奈,只得宣布减轻刑罚。看来,有张昭在,即使不让他做丞相,他还是照样会让孙权感到不爽。

没办法,孙权只得让他离开。当然,孙权会让张昭自己主动地离开,这样孙权就免得落个打击老臣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