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升官后被新搭档瞧不起 第六节 写告示拒绝参加官场应酬
曾国藩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时,闲暇专喜好古玩,尤喜爱字画。就为这个,他拜湖南翰宝斋老掌柜齐师傅为师,专门学习鉴定古玩的知识。对古字画的用笔、用纸、用绢及装裱逐一研究,硬是练就了一双好眼睛,连搞了一辈子古玩鉴定的齐师傅也不得不夸一句“火眼曾”。
翰宝斋是一爿老字号古玩店,齐家三代经营,后堂收藏有上千件的古字画真迹。唐摹本《兰亭序》,曾国藩就是在这里看到的,唐伯虎及宋徽宗的真迹也各有小幅在案。
曾国藩来京里会试时,古玩齐为了鼓励他,特意选了一件宋丞相蔡京的斗方送给他。
点翰林的第二天,曾国藩来穆府谢座师。礼毕抬头的时候,他见座师的墙上挂了一幅中堂,古色古香的很像是一幅古字画。在大学士家里,刚刚入翰林的曾国藩不敢有丝毫的越轨举动,但是又禁不住那幅画的诱惑,告辞的时候,他终于鼓起勇气对座师道:“恩师,学生有一个请求,但又怕恩师怪罪。”
穆彰阿一愣:“曾翰林你讲吧,你是初次来老夫这里,老夫焉有怪罪之理?”
听了这话,曾国藩用手往墙上一指:“学生想好好看一看墙上的这幅画。”
穆彰阿一听这话,惊异地瞪大了眼睛。他没有想到,眼前的这位年轻人竟跟自己有相同的嗜好,于是就很高兴地答应了:“好啊,你走近前来看吧。”
曾国藩大着胆子走到墙边,这才看清这是一幅唐朝周昉的仕女图。从用笔用纸用绢看,都是唐时风格。曾国藩在古玩齐那里见过周昉的摆扇仕女图,而这幅却是鼓琴仕女图。
曾国藩一路看过去,渐渐地沉浸在这幅画当中,他边看边道:“快把放大镜拿过来。”穆彰阿既诧异又惊愕,只得把案上的放大镜递过去。曾国藩接过来,看了许久才说:“可惜了!”
“什么?”穆彰阿瞪大眼睛问。
曾国藩边看边摇头边说:“可惜啊,我看不到落款。”
穆彰阿这时情绪却出奇地好,他拿过画杆,亲自将画摘下来,小心翼翼放到案面上。
曾国藩把放大镜贴在画上反复观瞧,许久才直起身,自言自语:“可惜了,这幅赝品!”
“什么?”穆彰阿终于忍无可忍了。曾国藩一下子清醒过来,知道自己闯祸了。他忙跪倒磕头:“学生该死!请恩师恕罪!”
穆彰阿喘着粗气冷冷说道:“这幅画是赝品?哼!老夫眼拙了?”
曾国藩早就听说穆中堂是京师八旗子弟中鉴定古字画的高手,所以只管磕头,再不敢言语。过了好半天,穆彰阿长出了一口气:“曾翰林,你起来吧,老夫并没有怪罪于你。来来,你给老夫说说这幅画。”
曾国藩站起来后,红着脸道:“谢恩师不怪之恩,学生学识尚浅,再不敢妄言了。恩师就不要再羞臊学生了!”穆彰阿脸一沉,手抚胡须自言自语:“老夫年近花甲,最见不得有始无终的事情!”
一见这个情形,曾国藩才无奈地说道:“整个画卷,学生都没有看出什么,只是这落款有些疑问。恩师知道,唐时宣纸较粗糙,而落款处的宣纸纹路却较细腻,这定然是把原款提掉,后补的款。看这宣纸的成色,像是明人所为,请恩师明察。”
穆彰阿拿起放大镜认认真真地看起来。过了半晌,穆彰阿抬起头,冲外面喊了一声:“来人,快快摆酒,老夫要与曾翰林一醉方休!”
听了这话,曾国藩的一颗心才嗵地落了地,两个人的距离也一下子拉近。现在面对《平复帖》,曾国藩不敢有丝毫怠慢,他手拿放大镜,一点一点地看这《平复帖》,穆彰阿和两位道长都屏住呼吸等待结果。
《平复帖》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所书的一封信牍,内容是对贺循、吴子扬、夏伯荣三位朋友的品评。曾国藩看到的《平复帖》,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转折处很少顿挫,边嵌古签题:“晋陆机平复帖”。
推敲结束后,曾国藩直起腰来长出一口气,欣喜地说道:“恭喜恩师,这确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
“哈哈哈……”穆彰阿的笑声在客厅里四处回荡。穆府上下都知道,这是相爷极欢喜时才发出的笑声。只是近几年,穆老相爷这样笑的时候越来越多。
从相府回来,曾国藩一眼便看到门房有一封写给自己的帖子,打开一看,原来是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满官金正毕为老姨母过寿诚邀京官全员赴宴的帖子。
詹事房原为辅导皇子专设的机构,后来也改作编著国史了,是和翰林院属同一机构而分设的两个衙门。两处人来往比较密切,而金正毕与赵楫又最为知心要好。
曾国藩一看见帖子,手腕子就先酸了,厌恶之感也一下子涌出。
他知道,赵楫的宴席既然没参加,金大人老姨母的寿宴也就不能参加。以此类推,从此以后,凡是京官的各种类型的宴席自然就更不能参加。厚此薄彼,是官员之间相处的大忌。谁要占了这条,谁在京师就不得容身。或许,把所有人都得罪了也就谁也不得罪了。
主意已定,曾国藩随手便把帖子放过一边,仿佛放下一桩心事。他到茶房那里要了半盆热水,他要用热水搓一搓因抄写过度已经肿起老高的右手腕子。右手腕子如不及时活血化淤,几天内就别想稳稳地握笔了。他不办公事,赵楫不把他告到文庆那里才怪呢!
哪知道,不经热水搓,手腕疼痛尚能忍受,热搓之后,许是血液散开的缘故,倒大疼大痛起来。曾国藩不得不让茶房打着灯笼,到对面的药铺买了贴止痛膏药贴上,这才略有缓解。
曾国藩越想越气,已经躺到床上歇息,又披衣爬起来。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提笔在一张八行纸上,刷刷点点写了个告示:“曾国藩出身贫寒,长相不雅,箱内无银,虽任检讨一职,却是七品小官,俸禄有限,除衣食住行,已无盈余,即日始,凡京官上宪、同僚坐席陪酒应酬之事,概不参加,请帖亦不收存。见谅。”次日早上,他就把这告示方方正正地贴到会馆的柱子上。
没过多久,曾国藩就因“办事糊涂,办差敷衍”,遭到御史参奏,被道光革去翰林院检讨实缺,成了翰林院候补检讨。每天虽也照常去翰林院点卯,却没了实际差事,没了俸禄,境况竟不如庶吉士。依礼向赵楫等上宪请安、道乏时,这些人不仅把脸扬起老高,嘴里还总时不时地冒出一两句嘲讽、讥笑的话来。曾国藩几次被弄得尴尬万分。
以往的同僚、同乡,有几个与他很是不错的,此时也不知是怕丢了自家头上的乌纱帽,还是怕上宪怪罪,影响自己的前程,竟然也开始躲他。他有时想凑过去说句话,这些人不是推托公事忙,就是找个理由走开,分明是不想理睬他。
在苦闷与孤独中,曾国藩写了这样一首诗:
今日今时吾在兹,我兄我弟倘相思。
微官冷似支床石,去国情为失乳儿。
见惯浮云浑欲语,漫成诗句未须奇。
径求名酒一千斛,轰醉王城百不知。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他用毛边纸装订了几个本子,给自己订了一年的日课册,决定“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日课册被他命名为《过隙影》,其实就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日记:“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备“念念欲改过自新”,以求进取。无缺分、无俸禄、无同乡、无朋友的这个“四无”期间,曾国藩只能自己和自己讲话。后来这一日一篇的《过隙影》,竟使他成癖成瘾,再难割舍。
与此同时,曾国藩的遭遇激起了部分有较高社会地位和职位的官员的不满。这些人虽不在翰林院供职,但讲起话来,还是有些分量的。著名国学大师、官居正三品的太常寺卿唐鉴先生,当时对曾国藩道:“涤生做此常人不敢做之事,实国家之幸!老夫当寻机会在皇上面前为你开释。”倭仁、吴廷栋等唐鉴的一班弟子、老友,也在人前人后为曾国藩鸣不平。
看到这些,曾国藩的心才稍有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