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二月到三月这段时间,鱼津一直在和上山的思想作斗争。一想到小坂至今还躺在雪中而自己却在东京,他就坐立不安。有时在公寓的住所里,突然半夜醒来,脑海里就浮现出小坂的身影——伸直四肢躺在雪地里,雪片不断地飘落在他的身上。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他就欠起身来坐在床上。
这时候,他一心想着要上山,好象小坂在呼唤,使他抑止不住奔赴前穗高雪山的念头。
以往冬季登山总是和小坂两人一起去的,可是今后要去只能是一个人了。当然,如果想约别人去的话,有几个朋友是会愿意一起去的,可是他不愿意和这些朋友一起去。这就象丧了妻子再娶个填房似的,觉得对小坂过意不去。
而且一想到要踏上的雪地里掩埋着小坂的身躯,就觉得非得自己一个人去不可。
“喂,小坂,我来啦!”
“哟,好久不见啦!”
两人要这样对谈,任何人在旁边都是碍事的。
然而,鱼津还是克制了这种向往登山的心情。本来已经给常盘大作带来了许多麻烦,如今再要为上山请假——哪怕只有两三天,也是难于启齿的。
而且公司的工作也忙起来了。往年从一月份到三月份是一年当中最空闲的季度,然而今年情况有所不同,可能是由于经济渐趋好转的缘故吧。向外国报刊登广告的公司突然剧增。战后过了十年,日本的产业界总算初步恢复了元气,开始想要向各国开拓市场了,鱼津从自己的业务中,已能清楚地看出这种动向。
还有一些消息也证明了这一点,即大报登载了两三则将在海外开办日本商品展览会的消息。这个消息对公司的工作是很有利的。鱼津查清楚了向这些展览会展出商品的厂商,然后,派出外勤人员陆续向这些公司约了篇幅相当大的广告。
尽管鱼津很想上山去,但由于这些做不完的工作,至少在上班的时间里,他能够摆脱这个念头。
关于即将进行尼龙绳的冲击反应试验的新闻在三月中旬刊登出来了。几家报纸都分别用相当醒目的标题登载了这些消息。但关于试验的日期和方法都未详细发表。
鱼津在阅读这些报道的时候,并不觉得它是与自己有关的事件。
这消息上报后,鱼津收到了登山界的前辈、晚辈以及其他各界人士的来信。有鱼津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
在这之前,对登山绳断裂的事件,除了极少一部分人以外,大部分人并不怎么关心,可是现在一听说要进行大型试验,便都重新注意起来了。
跟登山运动有关系的人们的来信,大多是陈述对尼龙登山绳的个人意见,诸如“问题在于岩角,不知岩右表面锐角上的冰块与岩角情况如何?”或“你们曾在袋形帐篷里露宿过,登山绳有没有因此冻结?”之类的分不清是质疑还是责难的信。有的则详细介绍了良已使用尼龙登山绳的经验。
有两封是年轻的科学家写来的。其中一封说:他用显微镜检验了七八种国内和国外尼龙登山绳的单纤维,测出它们的粗细,几乎都是0.4毫米,并对它们的复屈折性进行了研究。信中详述了两者的差异。另一封信说:他调查了尼龙登山绳用手拉断和用挫刀挫断时的变形状态。这个人详述了调查结果,还附了三张通过显微镜拍摄的照片。
总之,两封都是属于专业性的调查,所以鱼津不能理解这些试验的意义及其意图。
报上发表消息之后,鱼津接待了两三家报社记者的来访,并发表了谈话。他本来担心自己成为事件的头面人物,会使常盘大作陷人窘境,所以尽量少抛头露面。可是问题已经在社会上公开化了,因此他作为事件的中心人物,不能不表明一下自己的立场。
鱼津的谈话,发表在三家报刊上,内容都一样:
尼龙登山绳是怎么断的?我想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人能立即回答这个问题。事关登山运动员的生命,应该依靠科学研究去解决,外行人切勿多发议论。为此,我对这次试验寄以莫大期望。同时迫切希望通过试验,阐明尼龙登山绳的优点和缺点,进而普及有关使用尼龙登山绳的知识。
鱼津尽可能说得婉转含蓄。
有关尼龙绳试验的详细报道,三月底刊于某大报上。
据报道,试验将于四月三日下午二时在川崎市海边的佐仓制绳公司的东京工厂进行,并详细介绍了试验方法:
当天用于试验的是十二毫米和二十四毫米的马尼拉麻绳及八毫米和十一毫米的尼龙绳,共四种登山用绳。
试验场上已投入了一百万元费用,造了十公尺高的用于登山绳冲击试验的钢筋塔,塔上装了精心磨成四十五度和九十度的两片花岗石岩棱。试验时将在麻绳和尼龙绳上俱缚以五十五公斤的降落物(铁锤),然后让它通过岩棱降落,以此观察各种登山绳受到冲击时的反应。将分别以垂直七十度、八十度等角度,进行试验。又:降落高度将从一米开始,然后逐次增加半米,直至进行到登山绳断裂为止。
试验的主持人是为生产在前穗高山发生断裂事故的尼龙登山绳的佐仓制绳公司供应尼龙丝原料的东邦化工厂董事人代教之助先生。他曾在K大学开设过应用物理学讲座,目前为原子能研究会的主要成员。
消息发表的当天,常盘大作象是到川崎去看过试验场了,傍晚一回到办公室,就拍拍正埋头在办公桌上工作的鱼津肩膀,问道:“三号那天你打算怎样?去不去?”
“去的。”
“那就一道去吧。”接着常盘又笑着说:“看样子,这一来,你的脑袋掉不了啦。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脑袋,却给我添了不少麻烦哟。”常盘的情绪很好。
“自从那次以后,您又见过八代先生吗?”
“今天见到了,在试验场见到的。”
“八代先生怎么说?恐怕他自己已经清楚了吧。既然造了试验设备,我想他已作过试验了。”
“这个么……”常盘听鱼津这么说,便思考一下说道:“一般来讲,可以这样认为,不过,对他就不一定。也许不到公开试验那天,他是不会搞的吧。他这个人,怎么说呢,清高?刚愎?总之,不能按一般尺度去衡量他。工程师里往往有这种人物。但是,他这个人还算是好的,至少不是庸俗的。你想吧,他说过这样的话,老了要把钞票装在坛子里埋到后院去。”
据报道,今年春天比往年来得迟。的确,已经是四月了,可是公寓附近的樱花蓓蕾尚未绽开。三日,试验尼龙登山绳那天,鱼津没穿春秋大衣就离开了住所,可是走到外面就觉得冷飕飕的,只好再回公寓把它穿上。天空晴朗无云,阳光明媚,怎么说也是春天景色,然而风还是冷的。
鱼津在办公室和往常一样,整个上午都在办理琐碎的事务。检查广告稿,给几个公司写信。此类的杂务堆积如山,做也做不完。
常盘快到中午才来办公室,可是来了又外出,说是要和大阪总公司的人一起用餐。一点钟左右他回来了。
“是两点钟开始吧,这就走吧。”常盘一进办公室就说。
“好,走吧。”鱼津离开办公桌,拿了大衣,跟着常盘走出了办公室。这时候,办公室里有十来个职员在办公,谁也没跟他们搭话。职员们不可能不知道今天要进行尼龙登山绳的试验,可是似乎有意采取不过问的态度。
在公司门前叫了出租汽车,乘上车之后,常盘说:“为了观看今天的试验,总公司来了两个人,佐仓制绳来了六个人。”
“这可是大张旗鼓啦。”鱼津说。
“那是要大张旗鼓的,对住仓制绳来说,无论如何不能让登山绳断。你想,哪有这样的傻瓜,花一百万元搞个试验去证明自己的产品不好?那不仅佐仓制绳,总公司也会难堪的。不过,总公司只有经理一个人倒霉。经理在佐仓制绳面前会处境困难的。”
“会怎么样呢?”
“说不上会怎么样。但是,经理总会为难吧。”
说话间,汽车经过品川车站,驶人了京滨公路。这时,常盘忽然若有所思地说:“也许你不要出现在试验场上为好。”紧接着又说:“你别去!你一出现,他们可能会以为你有意给他们难堪。不进入现场,可能太平些。”
“好,那就不走吧。”鱼津顺从了他。心想,登山绳可能会断,如果断了的活,自己在场就会给总公司和佐仓制绳公司的人难堪,也许他们会以为我是有意取笑他们。
“不在试验场露面的话,你怎么办?我到试验场下车,然后你就乘这车子回去,怎么样?”
“这……”鱼津不知道试验需要花多少时间,但他不想回办公室,“要么,我就在海边散散步吧。”
“说不定要花上两三个小时附。”
“浪费这点时间没什么。”
“那也是的。反正你是爱在山上消磨它好几天的。”
“说消磨时间,太尖刻啦!”
“我看是差不离。”
汽车驶离了京滨公路,改道沿着通往羽田机场的路面驶去。到了转向机场的叉道上没转弯,笔直地朝川崎市的工厂区驶去。
过了大师桥,十分钟后转向了海边。宽阔的柏油路一直通向海边,大路两旁的近处和远处散布着工厂。
汽车停在有水泥墙围着的地方,一可是宽广的场地里只有两幢厂房,显得空荡荡的。门柱边挂着的牌子上写着“佐金制绳东京工厂”。看来工厂还正在建造中,长着杂草的场地上,有几处堆积着钢技、木材。平整场地的工人在附近慢悠悠地走来走去。
站在厂门口望进去,远处厂房边停着十几辆汽车,附近有二十来个人在踱步。试验用的搭架可能就在那边,可是太远,看不到,或许试验场设在厂房背后也说不定。
鱼津一下车便说:“那我就到海边去晒太阳吧。”
“试验结束,我让车子开到那边去。”
关上车门,车于立即驶进了工厂。
鱼津沿着与海岸成直角的宽阔柏油马路,沐浴着春天的阳光漫步而行。除了时而有写着“往H造船厂”或“往N钢管厂”等标记的工人专用客车驶过外,路上没有其他行人。
走了一会儿,道路两侧出现了一片可以极目远眺的旷野,工厂建筑群分布在远离公路的地方。远处的白色贮油罐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将近海滨的时候,右方辽阔的空地尽头,出现了川崎的大工厂区。那里起重机成群,烟囱林立,远远望去宛如一片原始森林。
想不到海岸边竟有那么美丽的沙滩。细浪轻轻地拍打着沙滩。这一带大概是哪个工厂要用作厂地的吧,特地用铁丝网围着,不许闲人随便走进那片广阔的沙滩。
好在公路的尽头与海岸之间距离不大,站在那里仍有踏在海滨沙滩上的感觉。一堵混凝土堤坝把沙滩和大海隔开。
鱼津在堤坝上伫立了一会,眺望着远处防洪堤那边的大海。海上有一艘形似油轮的扁形船,发出发动机的声响在航行着。鱼津看了一下表,是两点多一点。他想,可能现在正开始进行试验,不管怎么样,总得在这里度过两个小时左右。
鱼津见铁丝网那边有一片枯萎的茅草地,便想到那里去睡个午觉。虽然竖着一块“禁止人内”的牌子,但他想,仅仅为睡个午觉暂用片刻,还不至于挨骂吧。
鱼津找到了一处铁丝网的破洞,小心不给钩破西装而钻了进去,在茅草地上坐下。然后仰面躺倒。天上不挂一丝云彩,浅蓝色的明净天空颇有春意。一对白鸢正张开翅膀悠然地飞翔着。
鱼津想,睡吧。一闭上眼睛,工厂区的机器轰鸣声就进入耳际。起初还以为那是海浪的拍击声,稍过一会儿,才听出那是无数的机器声一起从远处传来。
现在正在进行着与自己有关的尼龙登山绳的冲击试验。鱼津并没把它看作是一件严重的问题。登山绳断或不断,其结果是与他切身有关的大问题,可是他一点也不为此担忧或产生不安情绪。登山绳是断了。这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既不是自己割断的,也不是小坂割断的。见鬼!小坂哪有可能去割断它。是登山绳由于本身的弱点而断的。
白鸢还在头顶上悠然地飞翔着。睡意向鱼津袭来。自从学生时代起,已经多年没有过的健康人的睡意,渐渐地把一他的意识带到远方去了。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鱼津被一阵持续不断的汽车警笛声惊醒。
鱼津欠起身来,离他大约二十米远的公路上停着的汽车和站在车旁的常盘大作映入了他的眼帘。
“经理!”鱼津大喊一声,从茅草地上站起来。
常盘大作大概一眼就发现了鱼津,轻轻地举起右手,同时还讲了些什么,可是声音被风刮走了,听不见。刚才仰卧在茅草地上的时俟,没有凤,现在却起风了。
常盘站着,背朝着鱼津在点香烟。鱼津为了走上公路,朝铁丝网的破洞处走去。
这时候,鱼津注意到太阳已经远远西斜了。一看手表已过四点。如果手表是可信的话,那就是说,整整睡了两个钟点,连自己也有些难以相信。可是太阳确已西下,它被遥远的数不清的烟囱里冒出来的黑烟污染成了红黑色。鱼津感到那是某种不祥之兆。放眼大海,防洪堤的这一边有两艘和先前一样的油轮发出发动机的响声,神经质地移动着。
鱼津钻出了铁丝网,走近仍然站在车旁的常盘大作身边。常盘没把脸转向鱼津,而把视线投向大海。
“经理,对不起啦!”鱼津为自己睡着了而道歉。
常盘这才转过脸来,带着几分严厉的神色瞪了他一眼,“呣……”地发出呻吟般的声音,然后问:“你在睡觉?”
“是的。”
“你这小子好悠闲啊!”又说了句:“回去吧。”
鱼津问:“试验情况怎么样?”
常盘没回答这问题,但说:“八代教之助是个光明正大的人,我信得过。你也应该信任他,能信任吗?”
“当然信任。”
“能信任就好。既然信任就别对试验结果不满意。告诉你,登山绳没断。甚至比马尼拉麻绳还强。”常盘大作慢条斯理地说着,随后亲手拉开车门。“上车吧!”
鱼津顺从地先上了车。
车门关上后,鱼津感到非同小可的事态正向自己逼近,但他用自己也不知从何而来的从容不迫的语调说:“登山绳没断,是吧?”
“对。”
“登山绳役断!登山绳没断,这就意味着……”
登山绳没断就象一团黑云在鱼津的脑海里慢慢地扩散开来。
“登山绳没断,那就意味着另有断绳的原因啦。”接下去自律的声音就变成颤抖、愤恨的了。“这怎么可能,岂有此理!”
“不要激动。”常盘的低沉嗓音打断了鱼津的话。“试验结果,登山绳没有断。我本来也认为会断的,可是并没有断。应该断的却没有断,这种情况可能会有的吧。”
“这不可能。”
“可是这种情况发生了。”
“可能发生了什么差错。”
“也许是差错,可不管怎么说,它发生了。这是现实问题。我相信人代教之助的人品,从而也相信他所做的试验。而他试验的结果,登山绳是没有断。”
“可是,经理!”
常盘不理他,只管说下去:“你也该相信八代教之助的人品。对这次试验,不许你有半句异议。办得到吗?”
鱼津默不作声。叫相信就马上相信,这一点,鱼津是办不到的。“可是……”
“别罗嗦!”
“可是……”
“什么可是不可是的!”常盘的语气是强硬的。“要相信!你只要相信就是啦,用不着罗嗦!”
“太没道理啦!”
“没道理?刚才上车前,我问你信不信八代教之助,你不是说相信吗,难道那是假的!堂堂男子汉,别说话不算数。”
“人,我是相信的。”
“相信一个人,就意味着也要相信他的所作所为。试验的结果,登山绳没断!这就行啦!不,不能说行,可也没办法。如果你不相信试验,问题会从登山绳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你非得老老实实相信今天的试验结果不可。这不等于是你的失败。试验场上没断,可是在山上是断了的。”
“社会上的人是不会那么想的。”
“也许社会上的人不这么想,但我想。光我一个人这么想,你不满意是不是?”
鱼津发现常盘大作的手在膝盖上抽筋似地颤抖着。
“要一个人相信别人是不容易的。可是我要你做到这一点。我并不是叫你做错事。我也罢,你也罢,都能相信八代教之助的为人。只是偶尔他所主持的试验结果,不知为什么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早知这样,我也不会劝你或托人家搞试验的。可是事到如今,后悔也来不及。你的处境一定会更加困难。社会上的人们的看法是单纯的,所以试验结果,可能会把你逼入窘境,这也是没办法的。从现在起,你已经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新的现实,处于比前穗高山冰壁还要冷酷的境地。这你得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会等到明天,说不定今天回到公司,晚报就已经对着你磨刀霍霍罗。但这又算得了什么!登山绳在山上是断了的,这是你亲身经历的。”
鱼津从未见过常盘大作说话时的脸色这么苍白。若是乎时,常盘和别人讲话总是那么热情,直盯着对方的眼睛。而现在呢,简直是在吹胡子瞪眼睛啦。
鱼津没作声。他知道事态的发展将会与己不利,但未能充分理解常盘这番话的真意。
常盘叫我相信人代教之助的为人,还叫我相信他今天所进行的试验。这意思就是要我无条件地信服试验的结果。至于登山绳在山上断了,这把它作为一个事实,自己心里有数就行啦——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可是,”鱼津又开口了。“登山绳没有断,这实际上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我用了\'要相信\'这个词。我要你相信八代教之助!你只要相信他就够了。在这种情况下,你绝对不能有半句怀疑试验的言论。要是你露出这种言论,我是不会饶你的!在山上的时候,登山绳确是断了,这我相信!我相信你,所以你也要相信八代教之助!记住!”
常盘再次郑重地叮嘱了他。汽车在京滨公路上的车流中行驶着。城市上空发白,春天的薄暮默然而至。
回公司的路上,经过品州站的时候,常盘让车子停下来,叫司机去买了晚报。司机买来了好几种晚报,可是没有一家报道登山绳试验结果的。
“看来还没来得及登上晚报。不过,今天得出试验肯定结果的时间已经将近四点钟了。”常盘说道。
汽车来到公司门前,常盘先下车,等鱼津下车便说:“今天早点回家吧。不知道明天晨报上会怎么写,一切都等看了晨报后再说吧。明天早上我要早点上班;你也早点来吧。”
“知道啦。”鱼津应道。两人乘里边的电梯上三楼。
走出电梯时,常盘又吩咐一遍:“最好马上就回去。遇上新闻记者可麻烦了。回家以后,遇到记者来访也不要吐露出怀疑试验本身的言论。这一点千万要小心。”常盘推开房门的时候,最后朝鱼津瞥了一眼。
“我懂了。”
鱼津一进办公室,马上整理自己写字台上的东西,做好了回家的准备。办公室里有五六个职员在办公,清水也在,可是谁也没有向他打听试验的结果,也许是在有意回避吧。
“我先走了。”鱼津对清水说了这句话,走出办公室。
来到马路上,身边没有别人,鱼津在人行道上漫无目的地走过了日比谷的十字路口,再往前笔直地走过去。除了鱼津行走的人行道外,周围都是车。车流简直象洪水泛滥。可鱼津此刻的心情却象在山上独自行走,有时觉得两脚不稳,就停下来,无意识地嘟哝:“登山绳啊!”
然而他并没有绝望。因为报上还未报道,对意外的试验结果,他还感觉不到它的现实性。
这天晚上,鱼津一回到公寓,就把小瓶装的国产威士忌喝了半瓶,然后照常盘的吩咐,早早地上了床。他为自己象听从父母之命似地如此温顺而感到好笑。然而,还是有点于心不安的吧,夜里醒了两次。这两次都在三点钟以前。
第三次醒来时,室外已经天明,白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射进房里,已经是六点钟了。
鱼津一起床,在睡衣上披上春秋大衣,到底楼取晨报。拉开大门,从阿旁的信箱取出一叠杂乱地塞在一起的报纸。
鱼津回到屋里,拉开窗帘,就在窗边站着摊开了报纸。鱼津自己只订了一份R报,但是他把别人的几家报纸全都拿来了,他打算回头再求得他们的谅解。
鱼津逐张翻开各报的社会栏。“首次进行尼龙登山绳冲击试验”、“强度胜过麻绳数倍”、“为了查明登山事故”、“阐明了尼龙登山绳的性能”等等字眼,一个接着一个飞入了鱼津眼底。有的排在第一栏里,还附了照片;有的标题只占一行,而且排在角落里,照片也是各登各的,有快拍,有登山绳横断面,有八代教之助的头像。
鱼津通一读了报道。R报的报道最详细。
试验时使用了磨成九十度和四十五度棱角的花岗石及钢圈。对麻制和尼龙制的四种登山绳进行了二十一项冲击试验;在带棱角的花岗石上,进行二十度斜百上滑行的一项试验;在同一花岗石棱角上利用振动子进行三项撞击试验。总共进行了二十八种类型的试验。
首先在九十度棱角上,对十二毫米的马尼拉麻绳进行试验——在距棱角二米长的登山绳一端,系上五十五公斤重的锤子,然后从一米高度上使其下落,结果是一触即断。而十一毫米粗、三米半长的尼龙登山绳是从棱角上方一米处下落才断的。这说明它比麻绳强数倍。原先人们估计前穗高山上遇难的原因在于尼龙登山绳经不起锐利的岩角。可是试验却得出了意外的结果。
对前穗高山遇难时使用的八毫米尼龙登山绳进行试验的结果,也显示了对撞击和棱角,都具有相当的抗拉力,即用三米长的登山绳,从三米高度上抛下,也未断裂。
但同一尼龙登山绳如果浸过水,就会变得脆弱。将八毫来绳索,从作支点的钢圈垂卞二来半长,然后从二米高处抛下。将十一毫米绳索,从四十五度的岩角上垂下三米半,然后从四米半高度抛下,试验结果全都断裂。
R报对试验结果作了如上报道,最后用了这样的措词作结论。“原先想象中,认为前穗高山东坡上发生的事故是由于岩角的撞击,现在看来不大可能。”
另据s报报道:
尼龙登山绳的纤维经X光检查,分子结构是完好的。耐冲击、打结强度、耐寒等方面,经试验比马尼拉麻绳强得多。但如果在税利的岩角上朝着横的方向进行磨擦,或加以撞击,则非常容易断。
降落抗拉力,经试验,尼龙登山组比马尼拉麻绳强三倍。在前穗高山断过的八毫米尼龙登山绳,从二米高处加以五十五公斤的负荷,降落撞击的结果未曾断裂。它的锐角上的断裂极限,与马尼拉绳比较是六十五公斤比二十公斤。
将十一毫米的尼龙登山绳,挂于四十五度锐角石上,系以五十五公斤锤子,从三米高处抛下,结果未断。但系之以二十公斤锤子,在三锉刀上来回磨擦的结果,马尼拉绳经一百一十次来回始断,而尼龙登山绳则仅经十次来回即断。
鱼津在早晨银色的阳光下读了新闻报道。读完感到其中有误。因为是在试验场上进行的,所以无法指出其错误所在,但他认为与实际发生的情况有出入。
通读数家报纸报道,其一致结论是,在前穗高山发生的事件中。尼龙登山绳可能不是由于在税角岩石上撞击而断裂的。最慎重的是o报。该报不从试验中引出结论,而让东京市各大学的山岳部成员谈论尼龙登山绳的优缺点。如:
“尼龙登山绳的优越性能在积雪期尤其显著。坠落时的耐撞击强度,通过此次试验已初步被阐明,但对锐利岩角或磨擦时产生的热的耐力比不上麻绳。除了这次试验外。希望在这方面加以进一步的研究。”(K大学)
“我们使用的是美军出售的十一毫米粗的。从重量轻、不沾粘雪和不冻硬等优点来说,尼龙登山绳是好的。缺点是下陡坡时,绳子会拉长;带双重手套时太滑,难于抓牢;磨擦岩角就发毛等等。据说登前德高山时,他们用了八毫米绳,应该用十一毫米或十二毫米以上的才好。”(M大学)
“在低温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物理性能上的变化而发脆。抗拉力是强的,但不耐磨。受到撞击而断裂时,断面上会熔化,因为怕热,可能断裂是与热有关系的。我们用的是两根三十米长的瑞士造的登山绳。上面说的是对国产品的意见。在使用尼龙登山绳多年的瑞士,没听说过对尼龙登山绳有过争论。”(T大学)
“优点是:被水或雪沾湿了也不发硬;份量轻,携带方便;富有弹性,拉紧时会伸长。缺点是:带双重手套下陡坡时容易滑落;价钱贵;在攀登岩壁时,如果登山绳被岩石挂住,就无法了解缚在同一条绳子上的另一个人的情况。”(H大学)
“我们备有国产和瑞士造的三百九十米长尼龙登山绳,但冬季未充分利用。曾在穗高山的山脊上用过,国产的不耐磨。以上只讲了缺点。”(R大学)
各大学的山岳部的成员,都事先约好似地不直接谈及试验结果,对前穗高山上的事件,闭口不谈尼龙登山绳断不断的问题。仅仅根据自己的登山经验,谈了优缺点。到底是第一线登山运动员,没说出一句错话,只是对前穗高山事件没有发表积极支持的意见。
鱼津把报纸送回底楼的管理处,回来又钻进被窝,闭上了眼睛。
鱼津想思索一下刚才自己读过的几篇新闻报道的涵义。那些报道到底想告诉读者什么呢?
对尼龙登山绳和麻绳进行了冲击试验,通过试验,比较了两者的强弱,其结果阐明了对于岩角上的撞击,尼龙登山绳比麻绳强数倍:可是尼龙登山绳怕热,从而也怕磨擦。
自己和小坂在前穗高峰东坡上引起的尼龙绳断裂事件,其原因不在于岩角上的撞击,而应另寻原因。即如缺乏对尼龙登山绳的知识,或由于登山技术拙劣,因而引起了从本质上说是可以避免的事故。换句话说,登山绳断裂应从这些方面——如让登山绳在岩角上磨擦或把登山绳弄湿了等方面去寻找原因。
不,没有磨擦过!也没有浸湿过!鱼津在内心这么呻吟着。事故是在小坂滑落的瞬间产生的。那一瞬间的情景,清晰地浮现在鱼津的眼前——小坂把身子紧贴在斜上方约五米处的岩石上,正把登山绳套钩手伸在头顶的岩石上;他周围的空间和岩壁,象清洗过似的那么洁净,闪着冷冰冰的光泽。
试验有问题!八代教之助这个人,也许就如常盘大作所说,可以信任吧,我自己也可以相信他。可是他所作的试验本身,对于阐明事件的真相毫无作用。那仅仅通过与麻绳的比较来说明一下尼龙登山绳性能上的优缺点而已,除此还有什么呢!只不过将登山运动员早已知道的尼龙登山绳的性能,重新以试验证实一下罢了。
但是,经过冲击反应试验,证明了尼龙登山绳比麻绳坚韧数倍,这一点,对于鱼津来说是致命的。
鱼津在床上继续躺了大约两个小时,到了八点钟才起床。洗完脸,把牛奶当一顿早餐灌进胃囊,换了西装去上班。
推开办公室房门时是九点。平时可以九点半上班。因为常盘叫他今天早点上班,所以遵命,比平时早来了半小时。室内空荡荡的,只见常盘坐在靠窗的办公桌前的椅子上,微仰着身子在看报。除常盘外,还没有谁来上班。
常盘看见鱼津使问:“报纸读过没有?”语调是不和悦的。“看了报纸,觉得怎么样?”
“很尴尬!”鱼津这么回答他。
“你不服气吗?”
“不服!”
“不过,我倒觉得那样写还可以,只得让它去。哪个都设责怪你,也没说你撒谎。我本来以为他们对你还会更刻薄些。”
“一样的!岩角上的撞击,尼龙登山绳比麻绳强数倍,不会轻易断——那个试验是这么说的。”
“那倒是的。”
“没有一个支持我的观点。小坂滑落,登山绳断裂——这已经说不通了。”
“可是,你想想看,你我都没有预料到结果会是这样。事到如今,只好让它去,没有什么办法。这一来,佐仓制绳公司他们就有面子了。就给他们个面子吧。”
“可是,我的面子完了。”
“的确,你是争不回面子了。登山绳不会轻易断,那就是说另有原因,别的原因是什么呢?”常盘这样说,好象是要鱼津作答案似的。
“社会上可能有两种看法:一个是认为我由于怕死而割断了登山绳;还有一个是操作技术上有毛病。”
“只有这些?”
“我认为就这两个。可是,这两种看法都要否定才行。事实上,我没割它,而且我相信,登山绳在操作上是没有毛病的。还有,我必须让广大的登山运动员都来正确地认识尼龙登山绳,这是我的义务。不做到这一点,我就对不起去世的小坂。为此我要求承认事实。”
“这,我懂……可是,登山绳断裂的原因,还有没有连你都不曾想到的呢?”
“没有。”
“譬如说,小圾自己把它割断……”
“你说到哪儿去啦!”鱼津不由得提高了嗓子。“绝对没有这种事!”
“没有就好,没有就好。不过,我担心的是会不会出现连你都不知道的原因啊——譬如从尸体上找出了遗嘱。也许你会认为我这是异想天开。可是,既然八代教之助的试验没有差错,而你的话又没有错,那就势必要另找登山绳断裂的原因才行。为了这个,我才怕你发表对这次试验表示怀疑的言论的。”常盘大作象是要说服对方。
鱼津露出几分悲伤的神情,注视着好心对待自己的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