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出了宫帐,寇准愤愤地道:“老相爷,你何以阻止下官!”
毕士安点了点头道:“你到我营帐里说话罢!”寇准无奈,只得随毕士安离开。
寇准为人,本就桀骜不驯,当年在先帝太宗面前,尚还心有敬畏,当今天子为人性情谦和,更添了他几分傲性。满朝文武唯一能令他稍作退让的,也只有毕士安了。
真宗为开封府尹时,毕士安便为开封判辅佐,真宗为皇太子,毕士安则接替真宗为开封府尹,真宗继位,毕士安则先后辅佐吕端、李沆为副相,精通政务善于处事为人老道,深得真宗倚重。
照说寇准的脾气,那是见谁顶谁,不过奇异的是这么多年来一直也有人欣赏他的脾气,毕士安就是其中的一个。先皇太宗皇帝临终前将寇准贬职,真宗继位之后,宰相吕端与寇准脾性不太合,也没特别地想起他来,吕端告病后,李沆继位为相。毕士安便提起寇准来,这才召寇准回京。李沆去世后,真宗便打算起用毕士安为相,不料毕士安却极力举荐寇准,真宗以为寇准好刚使气,毕士安多次劝说,这才使得真宗打消顾虑,准备起用寇准为相。
不料刚刚准备任寇准为相,寇准便卷进一桩谋反案中去了。有人密告寇准结交安王元杰图谋不轨,寇准险些被陷下狱。又是毕士安出面力保,并亲自过问此案,为寇准洗清冤清,并将诬告者处死。直至这番辽人入侵,毕士安再度力荐寇准,真宗下旨令毕士安与寇准同时为相,毕士安位居寇准之上,却并不十分插手,任由寇准处置。
有了前后这多次的恩遇提携,寇准对于毕士安十分感激敬重,再加上毕士安为人持重,思虑深远,虽然出言不多,但是偶发一言,却正是寇准所不足之处,令寇准也不禁为之畏服。
因引寇准虽然心有疑惑,却还是忍了下去,跟着毕士安进了他的营帐。
毕士安年纪已老,走了这几步便有些喘息,寇准忙扶他坐下,才道:“老相爷,您现在可以说了吧!”
毕士安递给他一叠的卷宗,道:“寇准,你先看看这个吧!”
寇准将信将疑地看了毕士安一眼,坐下来看着那叠卷宗,越看脸色越是难看,看完了,抬起头来道:“这,真的到了这步田地吗?”
毕士安叹了一口气道:“寇准,你天纵奇才,远在我之上,因此我数次全力荐你为相,不管做任何事情,我都全力支持你。年轻人血气方刚,一心建功立业,我也年轻过,自然都能明白。可是先皇两次北伐,已经耗尽了大宋的元气。你可知河北一带,连耕种的壮年农夫都找不出来了?”
寇准道:“那以老相爷之见呢?”
毕士安摇了摇头,道:“我能有什么见识,只不过当年我曾有幸聆听老丞相赵普谈北疆之事,确是极有道理。他曾说:观历朝历代的各国相处之道,若能以财帛平息,便兵戈不兴。只有用金钱解决不了的纠纷,才会发生战争。秦始皇扫*一统天下何等威风,犹有筑长城防匈奴之举;隋炀帝远征高丽,以致于财尽民怨失了江山。北方部族的侵扰,并非自我朝始,亦不会自我朝而结束。历朝历代以来,中原安定,则北国不犯,中原板荡,则北方骑兵大举南下。自唐末以来百余年战争不息,直至我大宋立国,百姓方有这太平日子。立国之本,以民为贵,战乱连年,非是国家的祥兆。他认为我们只消得在边关一带,加强防护。城高河深,契丹人都是骑兵,难以进攻。中原地大物博,只消得有几十年的太平日子,国自然富,民自然强。辽人南下若是无所得,北方苦寒,必为争夺水草而自相残杀,我们自可得渔人之利。”
寇准道:“对,此番萧太后急着议和,亦是看到了这一点,我们何不借此逼他们达成我们的目地。”
毕士安欲要说话,忽然只觉得一阵心悸,伏□去喘息半晌。寇准急忙上前扶住唤道:“老相爷、老相爷——”只觉得手上扶住的这个老人衰弱无比,那一头白发此刻瞧上来格外地令人心惊。
毕士安喘息住了,才道:“寇准啊,和议和议,双方必然有所和解,方才议得成啊!你一点余地都不留给别人,那这战就停不下来了。就算签了协定,也保不长啊!萧太后虽老,辽帝还年轻啊!”
寇准不服道:“老相爷的意思,还是主和了?只是好不容易御驾亲征,才落得个这么一点成果,下官实不甘心,下官不能附议!”
毕士安看着他,缓缓地道:“你必须附议。你可知道,军中已经有人传言,说你寇准挟主邀功,希图久掌兵权,所以不允和议!”
寇准一听,只觉得一股血气涌上,怒道:“这是诽谤!”
毕士安叹:“我知你知,这是诽谤,但是既有此言,五代十国挟兵弄权的事太多,本朝最忌这个。寇准啊,你的性子太烈,有我一日,我有时候还能够阻止一下你,另外官家还能听得进我几句倚老卖老的话。我只怕我去了之后,你处处要强,这样的诽谤会不止一个啊!如今和议已定,你不要再坚持了!”
寇准仰天长叹道:“忠而见谤,我尚有何言啊!”
毕士安闭目养息片刻,睁眼道:“寇准,我力主和议,除我朝情况和辽国情况均是到了应该议和的时候,还有第三点……”
寇准看着毕士安:“第三点是什么?”
毕士安缓缓地道:“宋辽和议达成,对辽国来说,夏州李继迁就失去了利用价值。我们正好借此收回银夏五州。”
寇准浑身一震,缓缓施礼道:“是,老相爷深谋远虑,寇准所不及也。”
因寇准不再坚持,两方使臣奔走多日,和议终于初步达成。真宗有旨,虽然是有汉唐前例,和亲亦是国耻,因此必须“一不割地,二不和亲”。
辽人放弃关南之地的要求,但是辽国穷困,要宋国每年都付给金帛支援,称之为岁币。
毕士安叫三司使丁谓算出,一旦宋辽和议达成,除却省下军费以外,每年光是宋辽边境中榷场贸易中就可得一百五十万贯。和议达成,这每年榷场收入,算是额外所得,正可用来支付给辽人的岁币。
毕士安在上报时,以决不可动用现有的收入,请真宗按最保守估计为每年榷场收入所能得到的一百万贯作为谈判底线。
真宗将这个数字亮给曹利用,曹利用领旨后出了宫帐,寇准已经早候着他了。临行前,寇准对曹利用道:“皇上虽有敕旨给你一百万贯和议,但是你听着,若是答应的数字若超过三十万,我便以皇上所赐的御剑先斩了你,再向皇上请罪。”
曹利用心中一凌,道:“寇公放心,曹利用必不负使命!”
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12月,宋辽和议达成,史称“澶渊之盟”,主要内容如下:
辽兵北撤,退出所占的十几个城池。宋国每年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给辽国,“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双方交换誓书,彼此以平等的地位相待,并且约同“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这条约也永久有效,所以共同声明“质于天地神祗,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书中两方都称宋皇为“大宋皇帝”,辽主耶律隆绪则为“大契丹皇帝”,不称辽。
议和成功,大赦天下。朝廷收瘗战殁遗骸之余,也同时停太宗当年为北伐所增一的江南榷酤钱,及罢民间飞挽。宋辽互市后,进行榷场贸易,每年给辽国的岁币,皆从榷场岁得之息。此后宋辽不加兵者一百二十年。
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军撤出已占领的十余座城池,退至雁门关外,两国罢战。
黄河以北的这块土地,自唐末以来一百多年,就从未停止过争战。便是中原定鼎之后,黄河以南的百姓已经得到安居乐业,而这里却仍然是受战火侵害,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先是后晋占据此地,然后是辽太祖南侵,此后又为北汉所占据。后周世宗柴荣攻辽,得回了关南之地。宋太祖三次北伐,灭了北汉得一胜战,高梁河之战、雍熙之战却是两败。此后辽国报复,年年举兵侵扰。虽然是两国交兵,互有胜负,却正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边境百姓子不识父,妻不见夫,或因战乱遭劫倒毙路边无人收尸,或因两国相互报复被掳埋骨异国,或因被临时征兵抓伕血溅沙场……多不胜数。
如今竟知道可以两国罢兵,边境互市,不少老人相扶着涌上街头,竟是伏地痛哭道:“不想此生此世,还可以活着见到太平日!”
辽人北撤,真宗亦派出使臣,到受战争侵害的各州,安抚流民,开仓放粮,掩埋尸骨,促进农事等。
真宗亦亲自驾临澶州附近慰问军队与百姓。车驾到处,无数百姓遥望着车驾磕头,山呼万岁。真宗自车驾中遥遥见到,心中感动,对身边的刘娥道:“人生能得此时,夫复何求。中国百年板荡,但得百姓能有百十年安定,也就罢了。若是天下不定,枉自征战,到头来还不是与他人作嫁衣裳!”
刘娥沿途看着百姓的欢呼,她的感受比真宗更深。自从随真宗出征以来,沿途所见的赤地千里,沿途所见的百姓逃难,时时令她想起昔年的蜀道逃难之情。她想到王小波、李顺等人,想到百年征战,今日终于有了一个结束了,心中感慨万千:“官家,古人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话从古到今,有多少为君者都是挂在嘴边,真要放下自己的虚心名而能做到,能有几人!臣妾幼年受离乱之苦,于此深有体会,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真是胜过任何表面上的丰功伟业!”
真宗点了点头,辽军虽撤,他亦是不忙着回京,意欲多巡视边关。不料京中急报传来,留守京中的雍王元份忽然重病不起。真宗大惊,因车驾到京,还需数日,因恐京中无人,立刻派了参知政事王旦快马回京,权任东京留守,暂主持大局。这边立刻传旨,准备车驾回京。
毕士安点了点头道:“你到我营帐里说话罢!”寇准无奈,只得随毕士安离开。
寇准为人,本就桀骜不驯,当年在先帝太宗面前,尚还心有敬畏,当今天子为人性情谦和,更添了他几分傲性。满朝文武唯一能令他稍作退让的,也只有毕士安了。
真宗为开封府尹时,毕士安便为开封判辅佐,真宗为皇太子,毕士安则接替真宗为开封府尹,真宗继位,毕士安则先后辅佐吕端、李沆为副相,精通政务善于处事为人老道,深得真宗倚重。
照说寇准的脾气,那是见谁顶谁,不过奇异的是这么多年来一直也有人欣赏他的脾气,毕士安就是其中的一个。先皇太宗皇帝临终前将寇准贬职,真宗继位之后,宰相吕端与寇准脾性不太合,也没特别地想起他来,吕端告病后,李沆继位为相。毕士安便提起寇准来,这才召寇准回京。李沆去世后,真宗便打算起用毕士安为相,不料毕士安却极力举荐寇准,真宗以为寇准好刚使气,毕士安多次劝说,这才使得真宗打消顾虑,准备起用寇准为相。
不料刚刚准备任寇准为相,寇准便卷进一桩谋反案中去了。有人密告寇准结交安王元杰图谋不轨,寇准险些被陷下狱。又是毕士安出面力保,并亲自过问此案,为寇准洗清冤清,并将诬告者处死。直至这番辽人入侵,毕士安再度力荐寇准,真宗下旨令毕士安与寇准同时为相,毕士安位居寇准之上,却并不十分插手,任由寇准处置。
有了前后这多次的恩遇提携,寇准对于毕士安十分感激敬重,再加上毕士安为人持重,思虑深远,虽然出言不多,但是偶发一言,却正是寇准所不足之处,令寇准也不禁为之畏服。
因引寇准虽然心有疑惑,却还是忍了下去,跟着毕士安进了他的营帐。
毕士安年纪已老,走了这几步便有些喘息,寇准忙扶他坐下,才道:“老相爷,您现在可以说了吧!”
毕士安递给他一叠的卷宗,道:“寇准,你先看看这个吧!”
寇准将信将疑地看了毕士安一眼,坐下来看着那叠卷宗,越看脸色越是难看,看完了,抬起头来道:“这,真的到了这步田地吗?”
毕士安叹了一口气道:“寇准,你天纵奇才,远在我之上,因此我数次全力荐你为相,不管做任何事情,我都全力支持你。年轻人血气方刚,一心建功立业,我也年轻过,自然都能明白。可是先皇两次北伐,已经耗尽了大宋的元气。你可知河北一带,连耕种的壮年农夫都找不出来了?”
寇准道:“那以老相爷之见呢?”
毕士安摇了摇头,道:“我能有什么见识,只不过当年我曾有幸聆听老丞相赵普谈北疆之事,确是极有道理。他曾说:观历朝历代的各国相处之道,若能以财帛平息,便兵戈不兴。只有用金钱解决不了的纠纷,才会发生战争。秦始皇扫*一统天下何等威风,犹有筑长城防匈奴之举;隋炀帝远征高丽,以致于财尽民怨失了江山。北方部族的侵扰,并非自我朝始,亦不会自我朝而结束。历朝历代以来,中原安定,则北国不犯,中原板荡,则北方骑兵大举南下。自唐末以来百余年战争不息,直至我大宋立国,百姓方有这太平日子。立国之本,以民为贵,战乱连年,非是国家的祥兆。他认为我们只消得在边关一带,加强防护。城高河深,契丹人都是骑兵,难以进攻。中原地大物博,只消得有几十年的太平日子,国自然富,民自然强。辽人南下若是无所得,北方苦寒,必为争夺水草而自相残杀,我们自可得渔人之利。”
寇准道:“对,此番萧太后急着议和,亦是看到了这一点,我们何不借此逼他们达成我们的目地。”
毕士安欲要说话,忽然只觉得一阵心悸,伏□去喘息半晌。寇准急忙上前扶住唤道:“老相爷、老相爷——”只觉得手上扶住的这个老人衰弱无比,那一头白发此刻瞧上来格外地令人心惊。
毕士安喘息住了,才道:“寇准啊,和议和议,双方必然有所和解,方才议得成啊!你一点余地都不留给别人,那这战就停不下来了。就算签了协定,也保不长啊!萧太后虽老,辽帝还年轻啊!”
寇准不服道:“老相爷的意思,还是主和了?只是好不容易御驾亲征,才落得个这么一点成果,下官实不甘心,下官不能附议!”
毕士安看着他,缓缓地道:“你必须附议。你可知道,军中已经有人传言,说你寇准挟主邀功,希图久掌兵权,所以不允和议!”
寇准一听,只觉得一股血气涌上,怒道:“这是诽谤!”
毕士安叹:“我知你知,这是诽谤,但是既有此言,五代十国挟兵弄权的事太多,本朝最忌这个。寇准啊,你的性子太烈,有我一日,我有时候还能够阻止一下你,另外官家还能听得进我几句倚老卖老的话。我只怕我去了之后,你处处要强,这样的诽谤会不止一个啊!如今和议已定,你不要再坚持了!”
寇准仰天长叹道:“忠而见谤,我尚有何言啊!”
毕士安闭目养息片刻,睁眼道:“寇准,我力主和议,除我朝情况和辽国情况均是到了应该议和的时候,还有第三点……”
寇准看着毕士安:“第三点是什么?”
毕士安缓缓地道:“宋辽和议达成,对辽国来说,夏州李继迁就失去了利用价值。我们正好借此收回银夏五州。”
寇准浑身一震,缓缓施礼道:“是,老相爷深谋远虑,寇准所不及也。”
因寇准不再坚持,两方使臣奔走多日,和议终于初步达成。真宗有旨,虽然是有汉唐前例,和亲亦是国耻,因此必须“一不割地,二不和亲”。
辽人放弃关南之地的要求,但是辽国穷困,要宋国每年都付给金帛支援,称之为岁币。
毕士安叫三司使丁谓算出,一旦宋辽和议达成,除却省下军费以外,每年光是宋辽边境中榷场贸易中就可得一百五十万贯。和议达成,这每年榷场收入,算是额外所得,正可用来支付给辽人的岁币。
毕士安在上报时,以决不可动用现有的收入,请真宗按最保守估计为每年榷场收入所能得到的一百万贯作为谈判底线。
真宗将这个数字亮给曹利用,曹利用领旨后出了宫帐,寇准已经早候着他了。临行前,寇准对曹利用道:“皇上虽有敕旨给你一百万贯和议,但是你听着,若是答应的数字若超过三十万,我便以皇上所赐的御剑先斩了你,再向皇上请罪。”
曹利用心中一凌,道:“寇公放心,曹利用必不负使命!”
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12月,宋辽和议达成,史称“澶渊之盟”,主要内容如下:
辽兵北撤,退出所占的十几个城池。宋国每年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给辽国,“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双方交换誓书,彼此以平等的地位相待,并且约同“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这条约也永久有效,所以共同声明“质于天地神祗,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书中两方都称宋皇为“大宋皇帝”,辽主耶律隆绪则为“大契丹皇帝”,不称辽。
议和成功,大赦天下。朝廷收瘗战殁遗骸之余,也同时停太宗当年为北伐所增一的江南榷酤钱,及罢民间飞挽。宋辽互市后,进行榷场贸易,每年给辽国的岁币,皆从榷场岁得之息。此后宋辽不加兵者一百二十年。
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军撤出已占领的十余座城池,退至雁门关外,两国罢战。
黄河以北的这块土地,自唐末以来一百多年,就从未停止过争战。便是中原定鼎之后,黄河以南的百姓已经得到安居乐业,而这里却仍然是受战火侵害,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先是后晋占据此地,然后是辽太祖南侵,此后又为北汉所占据。后周世宗柴荣攻辽,得回了关南之地。宋太祖三次北伐,灭了北汉得一胜战,高梁河之战、雍熙之战却是两败。此后辽国报复,年年举兵侵扰。虽然是两国交兵,互有胜负,却正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边境百姓子不识父,妻不见夫,或因战乱遭劫倒毙路边无人收尸,或因两国相互报复被掳埋骨异国,或因被临时征兵抓伕血溅沙场……多不胜数。
如今竟知道可以两国罢兵,边境互市,不少老人相扶着涌上街头,竟是伏地痛哭道:“不想此生此世,还可以活着见到太平日!”
辽人北撤,真宗亦派出使臣,到受战争侵害的各州,安抚流民,开仓放粮,掩埋尸骨,促进农事等。
真宗亦亲自驾临澶州附近慰问军队与百姓。车驾到处,无数百姓遥望着车驾磕头,山呼万岁。真宗自车驾中遥遥见到,心中感动,对身边的刘娥道:“人生能得此时,夫复何求。中国百年板荡,但得百姓能有百十年安定,也就罢了。若是天下不定,枉自征战,到头来还不是与他人作嫁衣裳!”
刘娥沿途看着百姓的欢呼,她的感受比真宗更深。自从随真宗出征以来,沿途所见的赤地千里,沿途所见的百姓逃难,时时令她想起昔年的蜀道逃难之情。她想到王小波、李顺等人,想到百年征战,今日终于有了一个结束了,心中感慨万千:“官家,古人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话从古到今,有多少为君者都是挂在嘴边,真要放下自己的虚心名而能做到,能有几人!臣妾幼年受离乱之苦,于此深有体会,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真是胜过任何表面上的丰功伟业!”
真宗点了点头,辽军虽撤,他亦是不忙着回京,意欲多巡视边关。不料京中急报传来,留守京中的雍王元份忽然重病不起。真宗大惊,因车驾到京,还需数日,因恐京中无人,立刻派了参知政事王旦快马回京,权任东京留守,暂主持大局。这边立刻传旨,准备车驾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