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茅盾
分类:历史架空
日期:2024年09月23日
状态:完本
这一束断续不全的日记,发现于陪都某公共防空洞;日记的主人不知为谁氏,存亡亦未卜。该防空洞最深处岩壁上,有一纵深尺许的小洞,日记即藏在这里。是特意藏在那里的呢,抑或偶然被遗忘,——再不然,就是日记的主人已经遭遇不幸;这都无从究明了。日记本中,且夹有两张照片,一男一女,都是青年;男的是否即为日记中常常提到的K,女的是否即为日记主人所欲得而甘心且为K之女友之所谓萍妹,这也是无法究明的了。不过,从日记本纸张之精美,且以印花洋布包面,且还夹有玫瑰花瓣等等而观,可知主人是很宝爱她这一片段的生活记录的。
茅盾
收集茅盾的短中篇小说
茅盾的小说有很多是截取现实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在步步深化的冲突中塑农村农商界的艺术典型。其中作者写的《林家铺子》以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的江浙农村为背景,通过对林家铺子的倒闭过程的描写,反映了民族商业破产的厄运,揭示了三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复杂的阶级矛盾。思想深远,既有现实的画面,又有历史的动向,在同时代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
《蚀》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幻灭》写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女主人公章静情感脆弱而富于幻想。她缺乏斗争的勇气;意志软弱。她对生活容易燃起希望,也容易感到失望。章静讨厌上海的喧嚣和拜金主义化,在读书和爱情两方面都感到了幻灭。为革命形势所鼓舞,她到革命中心的武汉。她换了三次工作,但是每次都只增加些幻灭的悲哀。章静抱着这种脆弱的感情和幻想,寻求个人心灵的寄托和安慰,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幻灭,这些都反映了革命浪潮冲击下某些知识分子共同的特点和命运。
《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长篇小说,写于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 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书中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上海。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工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开始,赵伯韬拉扰吴荪甫进行公债投机,而吴荪甫又联合其他资本家组成信托公司,想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因而与赵伯韬产生了矛盾。赵伯韬依仗外国的金融资本做后台,处处与吴荪甫作对,加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的工人怠工、罢工,尽管吴荪甫和同伙竭尽全力,拼命挣扎,最后也没有改变全盘失败的命运。这幕悲剧说明,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控制、压迫下,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 原著背景广阔,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语言简洁,细腻,人物性格鲜明,心理刻画生动。本书虽是简写本,仍可约略观赏到原著的艺术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