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天地玄黄 第九节
1911年12月25日,在革命党人和民众的望眼欲穿中,孙中山终于由海路抵达上海码头。中国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在奔走、浪迹国外十四年后,终于又踏上了祖国的土地。此时,距武昌起义爆发已整整七十五天。
根据旅美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披露的海外可靠史料,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城里一家华人餐馆洗盘子谋生。起义后第三天,他在报上看到消息,身边朋友一片欢呼。
尽管国内电报一封又一封飞来,报告喜讯,请他赶快回国主事,孙中山却没有急于启程。他考虑的是,新政权刚建立,首先要争取国际支持;而且军事行动还在进行,一定需要大量经费,还要争取列强的经济支援。他去了欧洲。
这趟欧洲之行没有达到预想。英法看到中国正是清廷和革命党对垒之势,说不好谁会胜利,就跟哪一边也不亲热,先持观望态度,英法政府和各大银行对孙中山的募款要求予以婉言拒绝。
11月中旬,还在为民国的未来在海外奔走的孙中山致电国内,同意推举黎元洪为总统;对黎元洪提出的只要袁世凯反正就推袁为总统的意见,也表示赞同,\"但求早巩国基\"。
随同孙中山到达上海的有胡汉民、吴敬恒、马君武等,黄兴、汪精卫、陈其美和大批民众到码头迎接。大家相见狂喜,孩子般拥抱跳跃。久闻孙中山大名的民众这回能够亲眼见到这位在慈禧太后时代,脑袋价格就从两千两银子涨到二十万两的传说中的人物,兴奋万分。
12月29日,独立十七省代表共四十五人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每省一票。
投票结果:孙中山以十六票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黄兴得一票)。
这就是中华民国首任总统!
这是中国政治史上破天荒的一幕:国家最高领导人由选举产生!
选举结果产生后,掌声骤起,钟乐大作,参会者连呼三声:\"中华共和国万岁!\"然后互相致以热烈祝贺,很多人的眼睛湿润了。
无数革命者浴血奋斗那么多年,为的就是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共和\"一词中国古已有之,而\"封建\"(feudalism)和\"民主\"(democracy)这两个词汇虽都来自西方,却最容易用汉语解释。
--所谓\"封建\",就是国家管理系统是通过\"封\"而\"建\"立起来,现在革命了,变为通过\"选\"而\"建\"了;
--所谓\"民主\",就是和\"君主\"相对,以前皇帝是主人,现在全体公民是主人了。
\"革命\"一词,就是\"革去所受之天命\"的意思。按中国古老的说法,一个国家掌握在谁的手上,是因为这个人受了某种天命;但如果腐虐无道,这种天命就会被革去。
历史的车轮,终于在公元1911年,革去了封建君主专制所受的所谓\"天命\";从此,中国进入了没有皇帝的时代。
1912年元月1日,南京原两江总督府改做礼堂,在数百位观礼者欢呼声中,孙中山在这里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誓词如下: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1911年惊心动魄、波诡云谲的革命斗争,至此开出了灿烂之花;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在这时达到了最高潮。
黄花岗起义中百余位仁人,辛亥革命中那么多志士,以及晚清以来为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无数先烈,此刻都在九泉含笑。
中国,自此进入了民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