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待原配与兄弟反目:鲁迅家事 第一节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一颗巨星陨落在东海之滨的上海:中国几百年来最优秀也最痛苦的灵魂鲁迅与世长辞。
鲁迅病逝,是那时最重大的文化事件。10月19日开始,各大报纸的报道以最庄重的语言、最热烈的评价痛悼中国这位一代文豪和旷古巨哲。
\"因肺病转心脏麻痹症,文坛巨子鲁迅逝世\"(上海《民报》);\"文坛殒此巨人,四海同深哀悼。鲁迅氏不幸于昨晨溘逝。\"(上海《辛报》);\"一代文豪归宿,鲁迅下午大殓。今晨瞻仰者仍极拥挤,定明日安葬万国公墓。\"(上海《大沪晚报》);\"一代文豪,从此永别。鲁迅遗体昨大殓,今日葬万国公墓,定下午二时出殡,蔡元培等将执绋\"(上海《立报》);\"胶州路畔空气肃穆。万人凭吊鲁迅。\"(上海《大沪晚报》);\"文星殒落 各界凭吊 殡仪馆内瞻仰鲁迅,\'中国高尔基\'棺前夜。\"(上海《社会晚报》);\"我国文坛最英勇的战士 鲁迅遗榇昨已安葬 青年群众自动执绋者六七千人 中外各领袖亲致悼词盛况空前\"(上海《广东报》);\"巨星落大地!鲁迅出殡,蔡孑民宋庆龄执绋,哀歌声震动了苍空\"(上海《大晚报》);\"苏联失掉了高尔基,损失不若中国死去鲁迅大。北平文艺界将发起追悼会……\"(北平《北平新报》)
治丧委员会由蔡元培、宋庆龄、毛泽东、马相伯、内山完造(日)、沈钧儒、A.史沫特莱(美)、萧三、曹靖华等九人组成;鲁迅遗体移到万国公墓下葬时,抬棺者为巴金、胡风、靳以、萧军、张天翼、姚克、鹿地亘(日)、吴朗西、周文、黄源、曹白、黎烈文。
鲁迅去世的消息第二天传到北平,在西三条二十一号,一位五十八岁的初老妇人双目含泪,南望上海,再看看她正照料着的一位八旬老太,叹息一声,止住南下参加鲁迅葬礼的愿望,将一间书房布置成灵堂,摆上鲁迅生前爱吃的几样小菜,为鲁迅守灵。
这位毫不起眼的妇人名叫朱安,她是鲁迅的原配妻子。她正照料着的老人,就是鲁迅的母亲鲁瑞;她布置的那间灵堂,正是鲁迅离开北平(当时还叫北京)前的书房。
而此时,在上海接受各界慰问的鲁迅遗孀,是许广平。
在上海鲁迅的葬礼上,在文化界几乎和鲁迅一度齐名的大弟周作人却没有出现,他只在北京大学法学院的礼堂里参加了追悼会--这不是因为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鲁迅死时,离周作人当汉奸还有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