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乐观的阿巴斯一世
波斯士兵能保持士气,全是因为对阿巴斯大帝的信心。如今同伙叛变,统帅逃走,气势一下子就泄了。
第一排火枪兵已经完成了互射,双方各有伤亡,第二排波斯火枪手还没等射击,见情况不妙,立刻转身逃跑。
哥萨克们在波兰军官的训练之下,已经颇有令行禁止的模样,倒是打完了三排枪。不过第三排打完,敌人已经遁走,伤敌非常有限。一声哨响,土匪们端起刺刀,开始冲锋追击。
陈医生看到哥萨克精锐的表现,亦喜亦忧。部下纪律性、服从性变好,这是好事,可是也匪气减少,变通能力下降了。
这要是以前陈医生自己带兵的时候,看敌人逃跑,大家不等命令,早就一窝蜂追上去了,能给敌人造成最大的杀伤。现在规规矩矩,反而失去了更多歼敌的机会,不由轻叹。
他倒是清楚,要是以前的土匪作风,和纪律严明的波斯火枪手对阵,强大压力下,先锋不一定绷得住,可能被人家正规军揍得找不到北。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两个助手坚持让他们亲手训练的一万精锐在前排,和正规军作战似模似样,没有掉链子,这就是了不得的成绩了,不能要求太多。
基齐勒巴什骑兵起义是阵前临时决定,克里米亚人攻击波斯人侧翼也是格莱大汗的临时决断,事先不可能沟通过。双方没有什么配合,相互接触的部位就有了空隙。
阿巴斯一世身经百战,一眼就看出了对方的弱点,抓住机会从间隙逃了出去,非常顺利。
波斯火枪手和骑兵逃跑也没有过于混乱,还保持着建制,追随阿巴斯大帝而去,冲出了包围圈。
这不能怪格莱大汗阻挡不利,他的骑兵都在北面呢,阿巴斯从火枪阵南面逃跑,只能怪基齐勒巴什骑兵没有堵住。
但土库曼人只是高层下了首鼠两端的决断,为了防止机密泄露,底层士兵都是不知道的。临阵决定反正,派传令兵通知下去,士兵们能够服从,就已经是土库曼贵族平时收买人心有方了。
士兵刚刚打起白旗,一时都还有点儿懵,被阿巴斯趁机逃跑了,也不算什么罪过。
有组织的军队还能从龙而去,再后面的十几万民兵就惨了,跑得漫山遍野,手里的长枪也扔了,见到敌人就跪倒投降,都被捉了俘虏。
布哈拉重骑兵没有参与追击,他们甲胄太重,一个冲锋,冲散了波斯左翼的骑兵后,战马就没有什么力气了。他们已经完成了战场使命,下马休息了。
哥萨克火枪手们是追不上骑兵的,追了一阵也停下。陷阵营的枪兵们奋勇出击,波斯民兵俘虏倒是捉了不少。
参与追击波斯人的是十万哥萨克精锐骑兵和十八万布哈拉轻骑。波斯火枪手是步兵,很快被追上,看大势已去,都做了俘虏。
跟着阿巴斯一世跑出去的包括三千近卫军和残余的一部分轻骑,不到一万人,被后面二十八万人穷追不舍。
阿巴斯的部队丢盔弃甲,变得轻便了不少,兼之地形熟悉,追兵竟然追不上,追了一阵,都退了回来。
阿巴斯一世以为逃出生天,刚喘口气,仰天长笑,我笑陈医生土鳖,哥萨克无智,若是在此处埋伏一彪人马,我们哪里能逃脱?
笑声未停,前面出现了两万哥萨克拦路。
陈医生兵多将广,主战场的容量有限,兵力无法完全投入,保留了十万下马的哥萨克步兵和十万骑兵,料想已经完全可以将波斯人磨光了。
余下三十万不那么精锐的哥萨克无事可做,被陈医生派了出去,两万人一队,深入敌后,烧杀抢掠。
一方面破坏敌人的后方,另一个目的是一旦主战场获胜,可以拦截敌人的溃兵。这也是追兵追丢了后不那么着急,心大地回来了的原因。
有道是穷寇莫追,死命逃窜的波斯人爆发出了极强的战斗力。
两万普通哥萨克训练的时间短,还保留着土匪的作战风格,一看敌人拼命,马上怂了,完全不和敌人硬拼。让开大路让波斯人过去,随后就开始缀在后面捡便宜。
波斯人一看这伙儿土匪阴魂不散,留下了三千人断后,被两万人包围,包了饺子。土匪们也不贪心,压着打剩下的两千俘虏,割了一千脑袋,兴高采烈地回去请功了。
六千波斯残兵好不容易逃脱出来,君臣相顾狼狈。
阿巴斯一世为了振奋士气,再次仰天长笑,哥萨克果然是土匪,不敢跟咱们硬拼,而且小胜后居然就不追了,这哪有军队的样子?可见他们前面的胜利全凭运气
这次话没说完,前面又出现一伙土匪
等阿巴斯一世终于从小路逃脱,骑行在通往首都伊斯法罕的大路上,回头一看,身后只剩下一千丢盔弃甲的亲卫,这回他不敢笑了,真心实意地大放悲声。
实际上土匪有十五队,不过有的没碰上,有的碰上了逃跑的莫卧儿人,阿巴斯一世不过碰上了三伙儿而已。这算是他运气好,要是再碰上一伙儿,这位绝世雄主没准儿就被活捉了。
哭了会儿,阿巴斯一世振作了起来,雄主嘛,都是乐观主义者。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赶紧想办法。
现在形势都这个奶奶样儿了,干脆不过日子了。回去的路上一路征召民兵,管他秋天地里有没有收成,先聚集大军保卫国都再说。
莫卧儿的贾汉吉尔没有阿巴斯一世的运气,虽然没有被哥萨克土匪拦住,却被希瓦的骑兵追上了。
希瓦一共六万骑兵,却分了三伙,这次运气终于降临在了他们的头上。他们一起出击,共同发现了贾汉吉尔这条大鱼。
捉住贾汉吉尔没费太大的劲,为了抢这份功劳,他们三伙人自己差点儿打起来。要不是格莱大汗赶到,弹压住了他们,陈医生的土匪大军没准儿会发生第一次内部火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