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破国箭(1)
南国,黎城
天快明的时候,黎侯醒了。
这正是一日间最黑暗的时刻,室内灯已经熄灭了,什么也看不见。隐隐能听见鸡呜之声,在遥远的黎原上此起彼伏地传唱着。
睡过头了。
黎侯咳嗽一声,问道:“门外何人?”
跪在一墙之外的寺人应声道:“主君,将作少监基邦大人一直在门外守侯。”
另一人跟着道:“臣基邦在此。”
“你……一夜未归。”
“是……”
“想出办法来了?”
“臣不是国佐之才,想不出办法。”门外那人疲惫地道,“不过,小臣倒是想到了一个人,他一定有办法。”
“谁?”
“城宰策问大人。”
黎侯双手蒙在脸上,用力揉搓,过了半响才缓缓出了口气,道:“传。”
走廊上窸窸窣窣地轻微响动,许多家臣、侍从悄悄地往来行走,不一会儿,墙外传来马蹄声,向远处奔去。
不知道过了多久,走廊上再次响起脚步声,另一人在门外跪下,急促地喘息着,压低了声音道:“老臣策问拜见主君。”
“进来。”
门轻轻地滑开,廊下的灯火照射进来,光影在墙上跳动着。城宰策问一身朝服跪在门外,恭谨地叩首,双手着地,膝行进屋。
门在他身后无声地关上,屋里又重新陷入黑暗。
黎侯翻身坐起,却不下榻,只随手拖过鹿皮坎肩披在肩上,盘腿坐在榻中。
策问跪行到他榻前,从小几上的壶中倒了满满一爵凉水,双手捧给黎侯,自己又恭谨地退到一旁。
“找你来,有个事儿,”黎侯喝了一口水,嫌冷,顺手丢掉,爵落在地下发出一声闷响,“这事儿急,今天就得办。”
黎侯的声音,又闷又哑,不太像平日里的语气。
策问微微欠身,道:“老臣请主君示下。”
“先君去世两年多了,寡人心中忧伤,一直没有行大射之礼,这样下去,不好,不合古道。”
他顿了一下,看看策问,继道:“听说,去年执政殿下已经有明令,各国要时时行射礼,以备朝廷不时之需——有这个事么?”
“有的。”策问道,“大周五服之内,侯、伯之国,每年春秋乡射,自去年起,以为常令。不过因为我国新丧未满三年,济北方伯大人有令,念在——”
“所以我打算明年正月十五日,在此城中举行大射礼,召集全国的卿士参加。”黎侯不紧不慢地打断他,道,“你有什么要说的?”
大清早把人紧急传唤过来,就是问这个事?策问心里盘算着,嘴上却道:“主君容禀:今日已是癸月二十,离正月十五日只有半个月,眼下正是过年时节,卿、大夫、士都已回家,住在城内的不到三分之一,如此仓促,臣恐怕……”
“我知道你会这么说,所以连夜唤你来,要预作打算。”黑暗中,黎侯似乎笑了笑,突然长身而起。
“这次大射礼,与往日不同。寡人要你召集全国所有的卿、大夫、士,甚至是乡野之人,只要能射能御的,都要召集起来。寡人……寡人要打开北仓,拿出两千石粮资,作为此次大射礼的奖赏,无论是谁,只要得上、中、下三品者,皆有重赏。你听明白了吗?”
“老臣不明白……”
“你不会不明白。”黎侯抬头望望越来越亮的天井,终于迈步下榻,慢慢地走在又硬又冷的地板上,一面走一面冷冷地道,“济北这块地方,没有人有你聪明……如果你不聪明,又怎么会从一个小小的书吏,成为济北第一的城宰?”
他走到策问身前,站了片刻,似乎在考虑如何措词。策问心中越来越紧,却不敢开口说话。
终于,黎侯声音喑哑地开了口。
“将作少监……昨夜在寡人的门外守了一夜。他已经探得清楚,咱们祖孙三辈人一直在找的硫铜矿,已经找到了……找到了……就在苏国国都附近……据说,正好是在苏国的兆域之下……找了六十五年,终于找到了!”
“主君……”
“传言是真的……”黎侯闭上眼睛,仰天长长出了口气,“苏国,就是前商时为商提供硫铜的七十七国之一!”
策问轻轻一掌拍在膝上,却不接他的话。
“你是我国的两朝元老了。你也知道,祖君、先君,都找了整整一辈子,那么苦……从王都被流放到这个鬼地方来,就是……就是为了寻找这矿。君臣三千多人,都被流放到这里来,到现在都一万多人了……祖父、父亲,还有那么多人,统统死在这里……你说,这下,咱们怎么办?”
“向苏国提出要求了吗?”
“将作少监暗示过,苏君决绝地拒绝了。”
策问似乎知道这样的答案,沉吟一下,道:“果然如传说中那样……”
黎侯点点头,过了好久,才道:“前商灭前,帝辛曾经下达毁矿令。七十七国中,有四十六国遵守此令,又灭国十七,如此看来,苏国就是剩下的十四国之一。”
策问点头道:“还把大社和墓地建造在矿上,决心不可谓不大,恐怕难以动摇。”
屋外响起一声嘹亮的鸡鸣,黎侯仰首望去,天井里已经投下今早的第一缕阳光。
屋子里慢慢亮了起来。
策问端坐不动,花白的头发在晨光中显得十分醒目,好半天,才缓缓地道:“请主君示下。”
黎侯脸上闪过一丝失望之色,不过他立刻将脸色隐去,摸摸稀疏的胡子,道:“寡人叫你来,是要你出主意。”
策问道:“是!既然主君见问,那老臣就斗胆——当年,咱们祖君受封将做少卿,先康王派祖君到济北来,的确是来寻找传说中的硫铜,以备王室制作大舰之用,所以我国独立于诸侯国之外,另设有将作少监之职。但是,立国六十多年来,硫铜连影子也没见着,咱们就一直不能返回王都……如今,王室早已将我国作为西南面的屏障之国看待,不再苛求什么硫铜……”
他终于抬起眼,看看黎侯,昏暗中看不清他的脸色,继道:“所以臣以为,时移事迁,一切都不复从前了。虽然将作少监劳苦功高,寻获了硫铜,但臣以为,一来,朝廷现在并不急用;二来,咱们可以上报朝廷,令苏国负责开采,我国正好可以免除开采的劳役……”
“免除劳役?”
“是。三年以来,济北连遇灾害,水旱不断,我国深受其苦。这个时候,如果朝廷再下令开采硫铜,至少还要动员数千民力,我国此刻怎么供应得上?再说,苏国与我国虽是邻国,却依附楚国,为其附庸,与大周朝若即若离。他们世代以前商的忠实属国为荣,既然已经封矿,又怎么可能同意我国前去开采?”
“我知道。所以才叫你来。”黎侯冷冷地道,“寡人……寡人要灭了苏国。”
策问似乎早就知道黎侯会这么说,毫不吃惊,道:“主君请三思。自康王年间颁布《禁讨令》以来,没有方伯身份的诸侯国是禁止相互攻伐的。再者,如今执政的周公殿下对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皆以铁腕处理,谁挑起战端,必受严惩,所以,臣以为,灭苏之事万万不可。请主君三思。”
“苏国,”黎侯一字一顿、艰难地道,“是楚的附庸,不服朝廷管束、不贡苞茅已多年,灭了它,朝廷在西南又能大大地前进一步,岂不是好事一件?”
“朝廷此刻在北方用兵,暂时还无力南顾,所以这几年来,都是责成我国与楚国交好,以稳定西南。”
屋里没有其他人,黎侯强忍的喘息声越来越重,策问毫不动容,道:“这个时候突然对楚的附庸国用兵,楚国岂能善罢甘休?西南战事一起,济北十国就要全面动员,我国首当其冲,到时候——”
一声闷响,黎侯在他身旁坐了下来。他凑近策问的头,轻声问:“策问,你——去过王都吗?”
“先君在时,臣曾经三次参与朝聘,去过。”
“我没去过。”黎侯冷冷地说,“听说,王畿地方千里,河山环抱,人物富饶……是千年难得一见的伟大都市,是不是?”
“王都之盛大,王畿之丰浩,非言语能形容——老臣不知主君何以有此一问?”
黎侯长叹一声,站直身子,似乎不胜疲惫的样子,走到窗边,从狭小的窗缝中望出去。
天,尚未大亮。阳光尚未真正穿透头顶厚厚的棉絮般的云层,也许和平日一样,直到日落也穿不透云层。远远的黎原上,沉重的晨雾将层层树林分隔成一个个孤岛。
湿润的雨气洒过黎原,有的地方露出亮色,有的地方却笼罩在一片灰暗的雨中。
黎国地处西南,是比周封的泗上诸姬更南面的偏僻国家。
六十年前,首代黎侯在黎原上立国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森林和沼泽,充满野兽的吠嚎之声。黎国先民在这里排水造田,整整六十年过去,才勉强建成一座不大的城,命名为黎城——用黎侯自己的话说——与中原各个诸侯国都相比,简直就像乡下村落一般。
最初定居时,这里野兽横行,滋扰人民,黎国先民不得不将屋子造得如同牢狱一般,低门窄户,四面的窗户又小又密,几乎透不进什么光,只能靠天井采光。而黎原又多雨,是以天井常年潮湿,居住在里面的人很小就会患上诸多疾病,黎国的人口,一直只有那么可怜巴巴的几千人。
苏国与黎国,相互间只隔一座漾山,苏国在山阳面,黎国在山阴面。苏也是小国,人口比黎国还少得多。
因为黎国是周天子亲封的国家,比原来土地上的世袭方国地位要高,多年以来,苏国一直以臣礼相待。
黎侯从小小的窗中望出去的方向,正是苏的方位。
此刻,黎原一片雨雾,而苏国,毫无疑问,已经是阳光普照大地,世代相袭的村落中响起鼓声,准备开始新一日的生活……黎侯闭上眼,嘴角抽动几下。
“主君……主君今日提起的事,臣……”
“策问,”黎侯打断他,“你像寡人这样,看着这原野,有多少年了?”
“老臣在这里生活,已有五十五年了。”
“寡人……也将近三十年了。三十年……人生能得几个三十年呢?一晃,一瞬,这辈子就要和先君一样,在这雨蒙蒙雾蒙蒙的地方终老了。”
他凝视窗外半晌,终于咳嗽一声,下定决心般地回过身来,道:“策问,寡人要离开这里了。寡人要得到硫铜。所以,寡人一定要灭了苏国!”
策问深深地叹了口气,坐直了身子,闭目不语。
黎侯静静等待半晌,策问才睁开眼,道:“消灭苏国,以眼前的实力来看,其不可得有三。苏君有德,苏民久附,国无乱象,其不可得一也;苏国太子懔苏、二子有苏,兄弟相携,不可动摇,尤其是二子有苏,乡野传闻,有万军不当之勇,其不可得二也……”
“寡人……”
“苏国无咎,而我伐之,朝廷必然震怒,此其不可得三也!”策问冷冷地道,“有此三者,贸然伐之,恐我国之伐苏国,不得其利,反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