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家庭会议
拿起铜镜,照着身上,乳白色缎面长袍,衣领袖口金丝海浪纹,足蹬牛皮履。
虽然说不上风姿俊美,但也不失身材挺拔,器宇轩昂,实实的翩翩佳公子一枚。
只是平日里嘴唇上面那黑绒绒的须毛不见了,略显的年轻了几分。
满意地放下铜镜后,又好奇地打开立柜门看了看,除了一些女人用的梳子、首饰、衣服、编织品外,有一把纸折扇。
陈望心想,魏晋名士,清谈玄学,诗词歌赋,怎么也得有个扇子。
于是,抄在手里,大踏步走出了房门。
出了门,是一个长廊,往前走还有一道门,推开后,眼前不由得一亮。
啊!这崇德宫竟是整个台城的最高处。
整个皇宫尽收眼底,大小宫殿错落有致,巍峨耸立,青砖黛瓦。
不时有宫人、宦官穿梭其中。
远处巍巍的覆舟山,横卧东南方,半隐半现在晨雾中。
东方一轮红日已经悬挂半空,光芒洒在各座宫殿之巅,红色和灰黑色瓦片融为一体,显得庄严肃穆。
陈望深深地吸了一口仲春的新鲜空气,慢慢地吐了出来。
心潮澎湃,喜上眉梢,不禁吟哦起来,“层台飘渺压城堙,倚杖来观浩荡春。”
边手摇折扇,向前走去。
来往的宫女、宦官并没有因他而停歇,好似习以为常,视若不见。
他走来走去,也没找到走出这里的门在哪。
欲待找人问问,又恐被人觉得他有什么异常,只好装作闲来无事,来回溜达。
围着崇德宫转了大半圈,才看见崇德宫的大牌匾和
走到宫门口,忽然听得里面有人的说话声。
于是,陈望放缓了步伐,蹑手蹑脚地走到了正门外。
趴在门口,仔细倾听了起来。
“太后,事关重大,臣等拿不定主意,不敢擅自做主,所以才来崇德宫,请您示下。”一个斯文而又恭谨的声音说道。
陈望心中不由得八卦起来,找褚蒜子拿主意,这会是谁?
于是撅起屁股,俯下身子,脸庞紧贴着宫门之间的缝隙眯眼看了进去。
中间座榻上端坐着昨晚那个绝色美妇,身穿刺绣瑞草云雁广袖双丝绫鸾衣。
雪白的鹅蛋脸上神色憔悴,又增添了几分忧愁,这是褚太后。
她的左边是穿黑袍龙纹,戴着珠帘的年轻人,虽看不清模样,但敢穿龙袍的,那一定是东晋第七位皇帝司马奕了。
右边正襟危坐是正在说话的,身穿紫色官服,极具文人儒雅风范,清瘦英俊,三缕长髯的中年人。
他旁边还有两个人,一个穿着较为特殊,极其考究的乳白色绣金色花纹服饰,短打扮,干净利落,身穿魁梧,豪迈英武,微微络腮胡须的中年人。
另一个是位身穿紫色官服的年轻人,皮肤白皙,嘴角上扬,剑眉入鬓,神态较为恭谨,一直微微低着头,做倾听状。
还未待褚太后开口,白衣中年人瓮声瓮气地大声道:“哎呀,六弟,有什么不能做主的?你总领中书监,该查就要查嘛,柏杰之死明明是那边人所害。”
说着,他抬手向西边指了指。
陈望暗笑,他这是不敢说出是桓温,西方嘛,都是桓温的地盘。
心中暗忖,“六弟,总领中书监。”
这一定是当朝宰辅,现在为琅琊王的司马昱了,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大晋清谈名士领袖。
这个白衣中年那一定是武陵王司马曦喽。
这个时代,晋元帝司马睿只有俩儿子尚且健在。
而且皇帝司马奕没有子嗣,只好从宗室中找一个储君立为琅琊王,也只有比司马奕还长着两辈的司马昱了。
晋朝的规章制度倒是颇有些现今漂亮国的正副总统一般,无论如何得立一个皇储,以备不时之需。
而颇有江湖武侠豪迈性格的司马曦从小喜好舞枪弄棒,演习兵法,且从来不参与朝政,与世无争。
这么说这里面坐着的都是东晋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局全体成员了。
董事会主席司马奕,首席执行官司马昱,名誉董事长褚蒜子,董事司马曦,还有一位是……
只见司马昱剑眉紧蹙,长叹了一口气,“唉……”。
然后,不再言语了。
陈望心中不禁诧异,这位清谈领袖司马昱制衡桓温二十余载,明争暗斗,用尽一切办法尽力使桓温不得大展拳脚,竭力扼制荆州派的势力扩张,现如今怎么如此不堪了?
司马昱曾经启用了国丈褚裒,大名士殷浩、谢尚、谢万以及现在自己这个“父亲”陈谦来对抗桓温。
前四人都是清谈名士,让他们搞辩论比赛,他们可以辩上各三天三夜不停歇,但论带兵打仗,却是门外汉。
一一被胡人打的一败涂地,损兵折将。
尤其是褚蒜子之父大名士褚裒,在永和五年(公元349年)誓师北伐石赵。
创造了未经一战,带领十万大军从沛县千里逃到京口的历史纪录。
而且还扔下了跟随他准备南渡的胡占区晋人百姓,足足二十多万,抛弃在淮水北岸,尽遭追击而来的羯人屠戮。
此次北伐,褚裒甚至连石赵羯人的面都没见过。
只是前锋部队遇到埋伏被石赵大将李农围歼,他就撒丫子跑了。
跟桓温斗了一辈子的司马昱,如今明显是胆怯了。
只见褚太后轻启朱唇说话了,那吴侬软语的声音犹如潺潺流水般舒缓,又如莺啼鸟啭般清脆,像一只小手在搔弄着人的心房。
“琅琊王,莫要焦虑,为今之计应先派一重臣携名医火速赶往洛阳,救治太尉,稳定民心,再听取太尉的意见,由他或者朝廷派人查办柏杰一案。”
一席话简洁明了,丝毫不拖泥带水。
陈望心中暗叹,唉,一个国家的大事,一般大老爷们竟要让一女流之辈来决定。
但转念又一想就明白了。
皇帝和司马昱这些人也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但他们不敢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怕引起桓温的不满,只好让褚太后来出这个头。
拿起铜镜,照着身上,乳白色缎面长袍,衣领袖口金丝海浪纹,足蹬牛皮履。
虽然说不上风姿俊美,但也不失身材挺拔,器宇轩昂,实实的翩翩佳公子一枚。
只是平日里嘴唇上面那黑绒绒的须毛不见了,略显的年轻了几分。
满意地放下铜镜后,又好奇地打开立柜门看了看,除了一些女人用的梳子、首饰、衣服、编织品外,有一把纸折扇。
陈望心想,魏晋名士,清谈玄学,诗词歌赋,怎么也得有个扇子。
于是,抄在手里,大踏步走出了房门。
出了门,是一个长廊,往前走还有一道门,推开后,眼前不由得一亮。
啊!这崇德宫竟是整个台城的最高处。
整个皇宫尽收眼底,大小宫殿错落有致,巍峨耸立,青砖黛瓦。
不时有宫人、宦官穿梭其中。
远处巍巍的覆舟山,横卧东南方,半隐半现在晨雾中。
东方一轮红日已经悬挂半空,光芒洒在各座宫殿之巅,红色和灰黑色瓦片融为一体,显得庄严肃穆。
陈望深深地吸了一口仲春的新鲜空气,慢慢地吐了出来。
心潮澎湃,喜上眉梢,不禁吟哦起来,“层台飘渺压城堙,倚杖来观浩荡春。”
边手摇折扇,向前走去。
来往的宫女、宦官并没有因他而停歇,好似习以为常,视若不见。
他走来走去,也没找到走出这里的门在哪。
欲待找人问问,又恐被人觉得他有什么异常,只好装作闲来无事,来回溜达。
围着崇德宫转了大半圈,才看见崇德宫的大牌匾和
走到宫门口,忽然听得里面有人的说话声。
于是,陈望放缓了步伐,蹑手蹑脚地走到了正门外。
趴在门口,仔细倾听了起来。
“太后,事关重大,臣等拿不定主意,不敢擅自做主,所以才来崇德宫,请您示下。”一个斯文而又恭谨的声音说道。
陈望心中不由得八卦起来,找褚蒜子拿主意,这会是谁?
于是撅起屁股,俯下身子,脸庞紧贴着宫门之间的缝隙眯眼看了进去。
中间座榻上端坐着昨晚那个绝色美妇,身穿刺绣瑞草云雁广袖双丝绫鸾衣。
雪白的鹅蛋脸上神色憔悴,又增添了几分忧愁,这是褚太后。
她的左边是穿黑袍龙纹,戴着珠帘的年轻人,虽看不清模样,但敢穿龙袍的,那一定是东晋第七位皇帝司马奕了。
右边正襟危坐是正在说话的,身穿紫色官服,极具文人儒雅风范,清瘦英俊,三缕长髯的中年人。
他旁边还有两个人,一个穿着较为特殊,极其考究的乳白色绣金色花纹服饰,短打扮,干净利落,身穿魁梧,豪迈英武,微微络腮胡须的中年人。
另一个是位身穿紫色官服的年轻人,皮肤白皙,嘴角上扬,剑眉入鬓,神态较为恭谨,一直微微低着头,做倾听状。
还未待褚太后开口,白衣中年人瓮声瓮气地大声道:“哎呀,六弟,有什么不能做主的?你总领中书监,该查就要查嘛,柏杰之死明明是那边人所害。”
说着,他抬手向西边指了指。
陈望暗笑,他这是不敢说出是桓温,西方嘛,都是桓温的地盘。
心中暗忖,“六弟,总领中书监。”
这一定是当朝宰辅,现在为琅琊王的司马昱了,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大晋清谈名士领袖。
这个白衣中年那一定是武陵王司马曦喽。
这个时代,晋元帝司马睿只有俩儿子尚且健在。
而且皇帝司马奕没有子嗣,只好从宗室中找一个储君立为琅琊王,也只有比司马奕还长着两辈的司马昱了。
晋朝的规章制度倒是颇有些现今漂亮国的正副总统一般,无论如何得立一个皇储,以备不时之需。
而颇有江湖武侠豪迈性格的司马曦从小喜好舞枪弄棒,演习兵法,且从来不参与朝政,与世无争。
这么说这里面坐着的都是东晋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局全体成员了。
董事会主席司马奕,首席执行官司马昱,名誉董事长褚蒜子,董事司马曦,还有一位是……
只见司马昱剑眉紧蹙,长叹了一口气,“唉……”。
然后,不再言语了。
陈望心中不禁诧异,这位清谈领袖司马昱制衡桓温二十余载,明争暗斗,用尽一切办法尽力使桓温不得大展拳脚,竭力扼制荆州派的势力扩张,现如今怎么如此不堪了?
司马昱曾经启用了国丈褚裒,大名士殷浩、谢尚、谢万以及现在自己这个“父亲”陈谦来对抗桓温。
前四人都是清谈名士,让他们搞辩论比赛,他们可以辩上各三天三夜不停歇,但论带兵打仗,却是门外汉。
一一被胡人打的一败涂地,损兵折将。
尤其是褚蒜子之父大名士褚裒,在永和五年(公元349年)誓师北伐石赵。
创造了未经一战,带领十万大军从沛县千里逃到京口的历史纪录。
而且还扔下了跟随他准备南渡的胡占区晋人百姓,足足二十多万,抛弃在淮水北岸,尽遭追击而来的羯人屠戮。
此次北伐,褚裒甚至连石赵羯人的面都没见过。
只是前锋部队遇到埋伏被石赵大将李农围歼,他就撒丫子跑了。
跟桓温斗了一辈子的司马昱,如今明显是胆怯了。
只见褚太后轻启朱唇说话了,那吴侬软语的声音犹如潺潺流水般舒缓,又如莺啼鸟啭般清脆,像一只小手在搔弄着人的心房。
“琅琊王,莫要焦虑,为今之计应先派一重臣携名医火速赶往洛阳,救治太尉,稳定民心,再听取太尉的意见,由他或者朝廷派人查办柏杰一案。”
一席话简洁明了,丝毫不拖泥带水。
陈望心中暗叹,唉,一个国家的大事,一般大老爷们竟要让一女流之辈来决定。
但转念又一想就明白了。
皇帝和司马昱这些人也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但他们不敢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怕引起桓温的不满,只好让褚太后来出这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