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东州兴旺
第220章东州兴旺
这个年,谢来和杏花都没回去。连寄回去的东西,都不知道能不能按时到达。
只能通过来禄给家里递了家书。也好让他们春节的时候有个安慰。
不能尽孝,陪伴在家人身边,谢来心里也挺遗憾的。
他也想家人了。来福大哥的儿子牛哥儿如今都要启蒙了。桃花姐姐的女儿枝枝已经会喊人了,听姐夫白庭生说,小嘴可甜了。是家里的开心果儿。
谢来实际上也没离家几年,但是就觉得好像很久没见了。
来禄安慰他,“也没什么,如今你在外面好,家里也就好。现在咱们谢家在当地也无人敢欺。”
知道谢来不喜欢大家族那一套,他又道,“但是咱谢家也不欺负人。”
谢来笑道,“二哥,你说,咱们做的事儿,以后和家里有冲突,母亲和姨娘他们能理解吗?”
来禄也是同志会的核心成员,自然也知道谢来的理想。
这也是他们同志会共同的想法。
愿,天下人都有衣穿,有饭吃。
有恒产。
来儿在东州的那番话,也曾和他说过。谢家自家就是大地主呢。母亲也曾经在荒年的时候赌上了全部身家,买进了很多田地。这也是如今谢家的根基。
母亲谢夫人常说,这些地是要留给子孙后代的,日后作为传家之基的。
来禄也为难,母亲养育他们,又栽培他们这些孩子们。
要是回去挖了谢家的根基,只怕母亲要气死了。
谢来道,“算了,不想了,这事儿能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完成,都是未知数呢。”
来禄也松了口气,“没错。”
谢来心里其实更沉重了,自己都如此为难,更何况是其他人呢。
看来,日后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不能太激进了。
步子太小不行,太大了也不行。
过年这日,谢来和杏花,还有自己的三位‘臭皮匠’一起吃了个团圆饭。
刘连青和祝桥倒是没什么,云长玉唉声叹气,“久不归家,也不知道家里如今是和光景。往日里这节日里最是热闹了,这会儿门庭若市,往来不绝。从年头吃到年尾。往来都是香车宝马,高门大户,吃的就是珍馐佳肴……”
几人无语,吃个年夜饭,还卖弄气家世来了。
祝桥道,“你若是想家了,和大人告假不就完了。反正这里有你没有也一样。”
刘连青点头,“然也。”
云长玉翻白眼,“这少了你们两个,都不能少了本兵书。我排兵布阵,用兵如神,整个东州府的安危,包括大人,都是要仰仗我的。至于你们二位……手无缚鸡之力。”
刘连青冷笑,“那你大概也忘了,我青云书院六艺皆通,骑射功夫也是不差的。”
祝桥道,“我虽然是科举出身,但是往年干活也练就了一身力气,等闲两三人是近不了身的。”
谢来:“……要不你们现在去打一场,让本官助助兴?”
杏花在一边高兴地拍手。
三人互相看了眼,都咳了咳,坐好了。
谢来板着脸道,“本官可说好了,这雪一化,就要办大事的。你们可不要因为私人恩怨,就给我找事儿。要不然送去煤矿挖煤。”
“……”
刘连青道,“唯大人马首是瞻。”
祝桥笑眯眯道,“下官自来就是大人的左膀右臂,大人自然是如臂指使。”
云长玉:“……大人何必如此严肃,这尚在节中……”
谢来道,“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大户人家,越是过年过节越讲究。你要是在家里能这么随意?早去给你们家老祖宗磕头去了。饭菜也得吃冷的吧。家里来再多亲戚也没用,你也得在头?”
云长玉:“……”
谢来道,“早就说了,你如今是地方官,不要总惦记着自己高门大户的身份,你这样不接地气,如何同三教九流打成一片?如何能得你那些府兵的爱戴?”
然后吩咐道,“你赶紧吃,吃完饭之后,就去府兵营去看看你手底下那些人去。最好是一起喝一杯,谈谈心。”
祝桥笑道,“是啊,如今这些人如此归心,可是看在大人的面上。所以我才说,有你没有你都一样。大人一句话,谁上都行。”
刘连青叹气吗,“算了,打人别打脸。”
云长玉气死了。
谢来道,“你们两人也别说他,都各自把手里的事情做好。开年我看政绩成果,到时候要选同知辅助本官治理东州。”
当初陈同知调走之后,这边可就一直没安排同知的。谢来知道,这是皇帝想给他培养心腹的机会。老师们也在其中推了一把,毕竟若是再安排个同知过来,要么就是被自己架空,要么就是来和自己斗,这样一来,很容易影响东周发展。
反正现在这个空缺一直留着。
之前谢来一心做事,也在观察身边的人。如今倒是把这职位拿出来诱惑其他人了。
“到时候谁若是做得好,让人心服口服,我便奏请朝廷此事儿,虽然我不能完定夺,但是陛下应该会考虑几分吧。”
听到这话,几人眼睛都亮了。
同知啊……
如果说府衙是个小朝廷,他们代表的各房就是朝廷的各部职位。那同知就是相当于朝廷的丞相了。
咳咳咳,这都是大不敬的比喻。
反正若是当了同知,意味着自己升迁有望,且还能正好管着其他人……
三人互相看着对方。
谢来道,“良性竞争,谁若是背地里搞破坏,小动作,就去挖煤,绝无二话。”说着,脸也板起来了。
云长玉哈哈笑了起来,“大人这是白操心了,在大人的英明领导之下,整个东州府都是万众齐心,更何况是我们几人?”
他一手拍一个,把两人肩膀拍得叭叭响。
祝桥和刘连青也是一脸笑容。
谢来摇摇头,正想夹着一块羊肉,在火锅里面烫一下,结果发现盘子空了。
杏花在边上吃着香喷喷的。
冰雪融化,万物复苏。
东州府这个冬季算是过的安安稳稳了。
不说家家户户吃饱穿暖,但是靠着官府发的煤炭,总算能熬过最冷的时候了。那些出现了冻死人的情况的,也是因为年纪大了,身上带着病痛。实在熬不过去了。
这些情况,也不是一道指令能解决的事儿。而是要提升东州府的整体经济。大家日子都过好了,
所以一开春,谢来就下令让各地开工。
东州府的码头继续开工。商市在建设。因为之前肥田之策推广,几个月下来,农人们也开始在田地上面试着种一些对地力要求没那么高的农作物了。
连孙大庆弄来的羊也怀上了小羊崽。
经过之前去年一个冬天的消息传开了,才开春,就有很多的外地商户来这打听蜂窝煤的事儿了。
这东西可不只是冬天用得上的。平日里烧菜做饭,那也是相当的方便。
所以不愁没市场。
唯一的就是发愁这运输。若是靠着车马运,那真是太吃亏了。运输成本高,也就意味着卖价高,到时候可比不过柴火。
当听到东州府在建设码头之后,这些商人顿时放了心了。
早早地就开始订了货,只等这码头一成,就可以立马登船。
为了赶这些蜂窝煤,东州府的煤场就没停过。
百姓们耕种之余,还能来打个零工之类的。
东州府上下忙忙碌碌的时候,谢来也接到了来自虞都的密信。是皇帝让人送来的。
信中让他不拘手段,早日做出政绩,也好早日回虞都去。
在地方的官员,若是要不拘手段,想做出政绩可太容易了。比如剿匪……直接把良民充作匪徒。
比如收税,强自给百姓增加税收,谎报收成。
更不用说增加各种徭役之类的了。
从信件中就可以看出皇帝有多着急了。
谢来回了封信,言明绝不辜负皇恩浩荡。就把他扔一边儿去了。
三月,码头总算初步建好,大的商船可停靠在岸边了。
去岁谢来要做码头的时候,祝桥就提过要修船,通过这个来给府衙赚银子。如今可算是弄了一艘船来了。这船当然不是修的,修船没那么快,于是买的旧船。除了衙门的船只之外,那些想做这生意的大户也都早就准备了各种船,或大或小,载人运货。
通码头当日,码头附近当初都停泊着船只。
原本荒芜的地方,如今人声鼎沸。
那些会做生意的府城人都在这附近摆起了小摊贩。
附近修建的商市也在这一日开门大吉。
谢来站在码头上,看着各商户的货船互相拥挤着,人来货往。好些迫不及待走起水运的商户正指挥着伙计,往船上搬运货物,心里忍不住感慨万千。
祝桥是负责码头的事儿的,别看只修码头,还要统筹规划布局,以免使用码头的时候出现拥挤,周转不开的局面。
开年他就为了升职加薪狠狠努力拼命,如今可算是如期完成码头。不过修了这一个码头,他也是能力见长,往日里书本学的东西,都没用上,反而是自己琢磨出了一套法子来,才能保证这些工期正常完工。
他笑着问谢来,“大人对码头的景况可还满意?”
谢来咳了咳,“也还行,凑合凑合。”
随着码头开通,府衙终于开始有收入了。毕竟之前煤矿那边基本上是在东州内部消耗的,谢来还给老百姓送煤,开支相抵。如今煤炭往外运输,宋家那几家大户开的煤场源源不断的往外送货,自然也会从煤矿这边拿煤,府衙这才开始有了收入。
有了银子了,谢来这就开始坐不住了。想着开始计划着发展东州的大计划了。治理一方,太多需要银钱的地方了。先别说改善老百姓福利待遇了,就光是修路,那就是大工程。
谢来觉得发展一地,路必须修好。路修好了,农副产品才能从山里出来,最大限度地开发东州府的潜力,百姓手里才能有积蓄。
这计划书还没写,治水官李前进就跑来要钱了。
“大人,如今府衙可有银钱修水坝?”
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