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别管以后怎么样先把能拿的名分拿到手里
看到时小艾回来,可棚子里的电却没有来,王小凤和程林他们自然知道事情办得并不顺利。
程林握紧了拳头,王小凤却连提都没提电的事儿,而是转了话头说:“姐,你还有事儿没了?要是没事你来烙饼,我和程林出去转转。”
时小艾看了一眼手表,发现已经九点了。
知道她说的是去小学门口,于是走上前替代了她如今的位置。
时小艾看了眼放着发面的面盆,发现早上发的面已经下去了一半,她的心里略微安定了点儿。
知道虽然因为停电耽误了些客流,可今天的生意并不差。
程林过去拎起了放石头馍的竹篮,王小凤却并没有和他一起。
王小凤去棚子里推出了早上特意推来的小推车,然后又在车上放了一摞昨天新买的碗筷。
之后她过来用一个小钢筋锅盛了半锅米饭,然后还拿了一个带盖子小瓷罐,盛了半罐卤菜。
最后她将这些东西还有一小盆茶叶蛋一起放进了一个用棉被裹着的新竹篮里。
看着这些根本不是摊子上的物件,时小艾很是奇怪,问:“这些东西你从哪儿弄来的?”
“我刚才让我妈拿过来的。之前我姐住院我妈往医院送饭用的就是这几样东西,我看着用来装咱的卤味也挺好的。”时小艾解释道。
说罢她叫过程楷,然后又望向时小艾:“姐,你一个人在这儿没问题吧?要是行的话我带着楷楷再去汽车站转转。”
时小艾知道这姑娘今天是和汽车站杠上了,估计那边确实应该生意不错。
听她这么说忙笑道:“能有什么问题,明锐明溪不还在这儿陪着我吗?”
他们三个人离开了,摊子前就只剩下了娘仨。
从早上回到摊子一直到现在,中间各种经历让明溪明锐也跟着大家一起担忧,这会儿终于安静了,两个小家伙全都靠在了妈妈的身边,静静地贴着她。
明锐和明溪是和时小艾相依为命长大的。
回城之后见到了爸爸,家里条件也比以前好了很多,这一切的改变让两个孩子的性格和之前相比也有了改变。
开朗了,大方了,愿意与人交流了。
明锐摆脱了那种少年老成的气质,开始恢复了一些小孩子应该有的淘气,纯真。
而明溪,之前在乡下的时候其实很有几分狡黠,鬼灵鬼灵的。
现在则学会了撒娇,学会了和大人发嗲,甚至学会了利用大人对她的善待偶尔发发小脾气。
看上去没有以前好带了,可实际上时小艾明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在往好的一面发展。
毕竟只有内心真正安稳了,只有在真正爱自己的人面前,小孩子才会彻底放松下来,展现出最自我的一面。
可这会儿明锐和明溪一边一个,搬着个小板凳坐在了时小艾的身边。明锐一句话没说,拿着个硬纸板默默地扇着火。
明溪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就用手抓住时小艾的衣角,在手里一直拧一直拧,时不时抬头偷偷看妈妈一眼。
看着两个孩子如此模样,时小艾的心忽地疼了一下。
她一直知道这两个孩子特别敏感,却没想到他们敏感到这种程度。
看来之前停电的事儿把他们给吓着了。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自己不在的时候,大人们说话不知道避讳,让两个孩子听进去了几分。
他们分不清真伪,只会跟着担心。
九点多钟,正是茶水摊生意最清淡的时候。
特别是现在棚子里没有灯,原来习惯于过来喝杯茶坐着聊聊天,避避风的人们都不再过来了。
整个摊子目前也就只坐了两三个客人。
面对这种情况,时小艾也不烙饼了。
她给两个孩子洗了手,然后搬了两个空桌子进棚子。
在桌子上铺了之前一直放在这边让孩子保暖用的棉被,她把明溪明锐全都抱在了桌子上让他们睡觉。
“妈妈,我不困,我能帮你干活。”
明锐板着小脸,皱紧了眉头,一副小大人模样的对时小艾说。
明溪也连忙跟着点头:“我也能干活。妈,我能帮你数钱!”
时小艾抱了抱两个小崽儿,又在他们两个的脑门上各自亲了一口。
这才轻声安抚:“妈妈知道我们明锐明溪最棒了,你们都可能干了。只是这会儿没什么事儿,妈妈一个人忙得过来。你们两个安心睡觉。放心吧,有妈妈在什么也不用怕!”
听到妈妈愿意和他们说这个话题,两个孩子终于不再掩饰,都露出了担心的神情。
明溪抓住了时小艾的胳膊,一脸忐忑地问:“妈妈,他们不会把咱的摊子给拆了吧?咱不会再被赶回乡下吧?”
说着孩子抽噎了起来:“我不想回那个地方,我不想饿肚子。”
明锐则紧紧握住了拳头,恨恨地说:“妈妈,你别怕,咱们和他们干!谁欺负咱们我和你一起打!打死他们!”
虽然嘴里说着最硬的话,可小孩儿的眼中却蓄起了泪水,看得出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惧。
时小艾不知道这两个孩子到底听到了什么?
这会儿只觉得心里的火一股一股向上窜!
只想把那些碎嘴的人抓住大卸八块!
她弯下腰把两个孩子都抱进了怀里,认真地承诺:“咱们的摊子一点事都没有,你们别想那么多。现在停电是因为线路有故障,于姥姥已经让人去修了,最多两天就能修好。
这两天你们乖乖地别乱跑就行,别的什么也不用干。有妈妈在呢!
妈妈很厉害的你们又不是不知道?那些坏人全都是妈妈的手下败将。
你们不要怕,谁也不能欺负咱,更不可能把咱们赶回乡下。
这里是咱们的家,咱们就在这儿待着,哪儿也不去。你们忘了,你们今天还答应爸爸要在家里等他回来呢!”
提到爸爸,两个孩子眼睛同时一亮,然后同时重重地点头。
明溪忽然振作起了精神,握紧拳头朝着空中猛地挥了一下!
说:“对,我爸爸快回来了,谁也不能赶咱们走,谁敢欺负咱,我让爸爸打他!”
显然此时的程杨在小姑娘的心里,伟岸程度已经超越了妈妈。
原本早上起得就早,还大哭了一场,接着又遇到停电的事儿,两个孩子其实早就撑不住了,全都又困又乏。
在心里安定下来之后,时小艾又哄了几句,两个人很快就睡着了。
时小艾站在桌子边半天都没有动,她静静地看了会孩子们的睡颜,伸手为两个宝贝抹掉脸上的泪痕。
之后又脱下外套盖在了他们的身上,这才走了出去。
她此时的面容看上去很平静,像是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可实际上内心心潮汹涌,愤怒一层层地翻涌而来!
本来她并没有那么生气,做生意遇到点阴暗事儿她并不放在心上。
但是害得她家孩子这么担惊受怕,这个绝对不能忍!
时小艾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敛下心神一边熟练地烙着石头馍,一边开始琢磨下午要交给于主任的那份报告。
她知道这个报告一定要写好,这关系着她下一步计划的成败。
浓香的油酥味道在室外更容易四散开来,没用多少时间,四周都弥漫起了这让人垂涎欲滴的香味儿。
只要从这里经过的人,无不被这样的香味所吸引。
很快一个骑着自行车经过的行人在摊子前停下了车,走过来买了两个石头馍。
没一会儿又过来了两个拎着手提包像是出门办事儿的干部,他们过来看了看,大概是经不住这香味的诱惑,两人干脆一人要了一碗卤肉饭,两个石头馍就坐在门口吃了起来。
有一就有二,茶水摊再次忙碌了起来。
时小艾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今天会吸引来了这么多过路的人?
或许这还必须得感谢一下时大喜。
毕竟之前虽然他们把桌子搬到了外面,但操作台一直都是在棚子里面的。
也就是除了原本就准备过来买吃的人,其他偶尔从此经过,特别是骑车经过的人根本不可能闻到这样浓郁的香味儿。
这条马路虽然是主干道,但并不是集市路过的人不可能成群结队。
所以茶水摊并没有出现以往那种拥堵排长队的情形。
但是客人却一直没有断。
时小艾原本还说上午不忙,可实际上她从坐下来开始烙馍,茶水摊这边就一直没有断了人。
以至于程林将篮子里的石头馍卖完,回来准备再装一份儿的时候,惊讶地发现篮子里剩余的饼子竟然没有几个!
程林的手艺现在也非常不错,他立刻替代了时小艾的位置开始自力更生。
当他终于烙够了自己需要拿走的馍时,楷楷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
过来就嚷嚷:“嫂子,嫂子,小凤姐让我再装一筐石头馍过去!”
说着将一个竹篮放在了桌子上……
因为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今天的生意比起以往并不差。不仅不差,卤肉饭甚至再次不到中午就销售一空。
想到没有电,晚市的生意根本没法做,程林和王小凤下午的时候死活都不愿意回家,两个人坚决要留下来继续出摊。
“嫂子你带着他们三个回去吧,我和小凤姐留在这儿。下午的时候我在摊子上守着,让楷楷过来和小凤姐继续去汽车站。反正晚上也干不了活,下午多守一会儿没事的。”
时小艾现在都闹不明白自己上午离开的那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如果是平时,看到时大喜他们这么使坏,程林肯定早就跳起来了!不跑去干仗肯定也少不了骂骂咧咧。
可今天,他自始至终没有埋怨一个字,甚至一字不提,只是努力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
时小艾心里明白小孩儿这是怕自己为难,是心疼自己呢。
她也没有过多解释。
听了这话她点了点头,说:“行,你们两个想守着也行,我回去把下午要用的肉给卤出来,然后再和点面。”
她说着伸手揽过了楷楷,对他说:“你跟我回去,我把中午饭做了,等一下你给哥哥姐姐送过来。”
小家伙当即点头答应。
时小艾带着三个孩子拿着中午要用的东西回家,走到半路上就遇到了匆匆往这边赶的刘姨,老太太手里还拿着一个裹着棉絮的大竹篮。
看到他们老太太惊讶地问:“你们回来了?我还说把饭给你们送过去呢!我刚把饭做好,今天中午咱吃包子,三鲜馅儿的大包子,香得很。”
刘姨说着打开了竹篮的盖子。
看着里面放着的满满一大盆纯白面包子,时小艾笑道:“姨,这也拿得太多了,你是把你们家所有的白面全给用了吧?后半个月日子这是不过了?”
刘姨嗔怪地瞪了她一眼,说:“难得包一回包子,还能连那点面都舍不得?你们这是要回家啊,那把你们几个的拿走,剩下的我给他俩送去。”
知道老太太是诚心诚意包给他们吃的,时小艾也没客气。
她将盆里的包子拿出了一半儿,然后带着几个孩子回了家。
有了包子中午饭也不用做了,时小艾的时间充裕了很多。
带着孩子们吃完饭,让楷楷领着两个小的睡觉,她去厨房将面发上,把肉放进锅里卤,然后就在厨房的桌子上写起了报告。
时小艾写的这个报告主要分了三部分,最开始当然是细细地写了茶水摊的经营情况。她没有写创收,毕竟这时候的人们对钱也没有太关注。
她主要写了待业人员安置的问题。
一个小小的茶水摊,安排了两个返城知青还有一个待业青年(程林程杨是办了暂住证的,也属于云和巷暂住人员),并且不需要政府花费一分钱的安置费,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卖点,值得宣扬。
第二部分她展望了一下前景,说明这样的运作模式可以大面积推广的依据。
同时还强调了一下他们云和巷将这种社区性质的小吃铺做大做强的决心。
当然最重要的是表明了决心,认真地承诺之后他们将招聘更多的知青以及待业青年,为政府解决困难。
第三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这才是最重要的。
时小艾在这部分提出了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没有临时工编制。
时小艾说得很明白,没有临时工编制就无法证明他们是正经的集体单位。没有上级机关给他们正名,他们就无法堂堂正正地招工。
毕竟,就算是待业青年也不可能去给私人做帮工啊?
而且集体不给他们正名,这茶水摊的生意也无法继续。
不然再继续发展下去会不会被人告发,说他们走资产主义道路?说他们非法雇工?
这样的大帽子扣下来,谁也承受不住。
时小艾可是清楚的记得,现在还只是一九八零年!
虽然此时个体经济的萌芽已经悄悄在破土,但是国家对于鼓励个体经营的规定要在八一年七月才会正式颁布。
而这个政策性规定也只是鼓励待业青年从事个体经济,允许地方有计划地将部分服务业和商业包租给个人。
同时这个政策还明确规定了“雇用工人,学徒不可超过五个。”
这就意味着现在个体户,私人做生意其实是属于行走在灰色地带。
要么没人管,要么抓你没商量。
时小艾为什么一直不急于将生意做大?为什么宁可多交钱也一定把他们和办事处绑定在一起,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她现在之所以要写这个报告也是这样的原因。
别管以后怎么样,先要把能拿的名分拿到手里。
她将报告材料写好,又细细地检查了一遍,确定没问题之后一笔一划的誊抄好放进了一个信封里。
这时候卤肉已经炖好了,三个孩子也睡醒起了床。
时小艾将东西收拾好,把三个孩子一起带上去了茶水摊。
这会儿是下午两点多基本没什么客人。
程林和王小凤坐在棚子里,一人靠着一张桌子在打盹。
对面时大喜的铺子也是同样的情况,他和他请的几个伙计全都坐在小板凳上,守在摊子前聊天。
时小艾过来的时候,那几个人故意提高音量,甚至还有人贱兮兮地吹了声口哨,然后爆发出一阵不怀好意的哄笑声。
时小艾没有理会他们,将三个孩子交给了程林和小凤,自己拿着报告去找了于主任。
于主任看了她写的报告很是满意,看时间还早当即就决定今天就去区里,把这个报告交上去。
看得出上午的事情把这位老太太也气着了,让她充分意识到了提高办事处声誉的重要性。
时小艾离开办事处后没有回去,而是坐公交车去了纺织厂。
她到的时候正好赶上厂里三班倒的职工下班,厂子门口热闹非凡。
时小艾走过去拉住了一个看着面善的女同志说:“大姨,你认识印染车间的杨慧吗?我想找她说点事儿。”
那个女同志看了看她,问:“你是谁啊?”
时小艾连忙自我介绍道:“我是云和巷的,和杨慧是邻居。”
听她这么说,那人的警惕心放了下来,朝后面指了指说:“那边那一群都是印染车间的,你去问问她们杨慧上什么班儿,她们应该知道。”
时小艾连忙谢过朝那群人跑去。
那边那群人全是二十来岁的年轻女孩儿,看得出她们都是刚刚洗完澡出来,头发还有点湿漉漉的。
纺织厂的工资高,条件好,招收工人的要求也高,至少这些女孩子们看上去全都朝气蓬勃,令人赏心悦目。
时小艾走过去又问了同样的话,然后那群女孩子中长得最漂亮的一个停下了脚步,望着她说:“我就是杨慧。”
时小艾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一下子就问到了正主头上,先是错愕了一下,然后朝她露出了一个微笑。
说道:“我是时小艾,住在云和巷十七号院,你可能不认识我……”
“我认识你。”不等时小艾说完,杨慧就打断了她的话。
时小艾再次愣了一下。
杨慧指了指厂子边上的围墙,说:“有什么事咱俩去那边说吧。”
说完告别了工友率先朝墙边走去,时小艾连忙跟上。
找到一个四周都没有什么人的地方,杨慧停下了脚步,她朝时小艾友善地笑了笑说:“我和王小云是一个车间的,我们俩关系不错。王小云你知道吧?她妈姓刘。”
“知道知道,刘姨的女儿,小凤的姐姐。”时小艾赶紧回答。
听说是这样的关系,她心里紧绷的弦儿又放松了些,说:“我们家和刘姨家住对面,两家的关系一直很好。”
“嗯,小云跟我说过,说小凤现在跟着你干活呢。虽然没见过面,我可是听说过很多你的事情。”
说到这儿杨慧顿了顿,问:“你今天来找我是有什么事?和一号院有关?”
时小艾没有想到她竟然这么聪慧,自己什么还没有提呢,她就立刻能够想到那边去。
看到她这个样子杨慧先笑了,她摊了摊手,直言不讳地说:“咱俩又不熟,之前都没见过。能让你特意跑过来找我的事儿,除了一号院还能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