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目标荆州

上官虹闻言,脸刷的一下就红了说道:“胡说什么,现在不是正午时刻”。

可是孟怀安哪里管得着这些。

似乎是听到了动静,周围的女官们,也顺势退下。

……

建康城内,虽然如今孟怀安住在皇宫之中,但是在建康城还是建造了大都督府。

大都督府内,温玄正在陪孟冀下棋。

温玄自小便跟随祖父学习棋艺,水平自然不差。

可是在自己这个未来老泰山面前,温玄自然不会造次,而是小心翼翼的下着每一步。

既不能放水太明显,也不能让棋局过早的结束。

辛岚看着正在下棋的二人,倒是甚是满意,于是对着孟钰说道:“玄儿倒是真不错,公务如此繁忙还知道来看看我们,不像你哥,自从当了一个帝婿以后,是从来没有回来过。”

听到母亲的抱怨,孟钰笑着说道:“母亲,当初你可是非常满意嫂嫂的,怎么如今人家当皇帝了,全天下的人都趋之若鹜,您还不乐意了。”

听到孟钰这么说,特别是提到了上官虹,辛岚也说道:“虹儿自然是万般好的,有这么一个儿媳妇,娘真是再满意不过了,只是你哥哥本就这么些年一直漂泊在外,我们去了会稽城以后,好不容易一家人呆在一起了,如今回到建康城,虽然在一个城里面,但是按照目前这个状况看,估计一年也见不到几次。”

听到辛岚这么说,于是孟钰说道:“娘可以让哥哥经常回府上啊。”

听到孟钰这么说,辛岚无奈的说道:“还是算了吧,你哥哥现在树大招风,若是经常回来,恐怕又有人要说他了。”

“娘,我算是知道了,你这不是在埋怨哥哥,而是在心疼哥哥。”

听到孟钰这么说,辛岚哼了一声说道:“人小鬼大。”

“娘,我可不小了,也该考虑将我嫁出去了。”

听到孟钰这番话,辛岚有些夸张的说道:“这倒是新鲜了,从来都是父母愁嫁的,可是没有想到还有这么急着将自己嫁出去的。”

“那是自然,因为哥哥一直没有成婚,我都快成黄花大姑娘了”,孟钰委屈的说道。

听到孟钰这么说,辛岚于是说道:“你们的事情已经在走聘礼流程了,难道这点时间你还等不得?”

“等不得!”

说完孟钰撒娇的对辛岚说道:“娘,你不知道,哥哥马上又要对荆州用兵了,这次又要派温玄去,这一去,指不定又要几个月的时间,到时候再回来,也不知道拖到什么时候。”

“况且哥哥当初成婚的时候怎么也没有那套流程”,孟钰委屈的说道。

听到孟钰这么说,辛岚有些担忧的说道:“怎么又要打仗了,不是刚刚才将桓玄击败,怎么又要对荆州用兵了。”

对于辛岚来说,打仗就不是一件好事。

孟钰缓缓说道:“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只知道这段时间温玄都在军营之中,商讨进攻荆州之事。”

“这事就必须玄儿去吗?”,辛岚说道。

孟钰自然知道辛岚的意思。

如今辛岚已经将温玄当做自家人了。

所以潜意识里觉得这个危险的活,最好能够不让自家人去。

孟钰于是说道:“娘,荆州的战事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哥哥麾下能够统兵作战的,唯有温玄最合适。”

听到孟钰这么说,辛岚只能作罢。

之所以问温玄的事情,也只是辛岚试探的问的。

既然孟钰都能够理解的道理,辛岚自然不会在这个问题上纠缠。

在二人谈话间,温玄和孟冀的棋局也结束了。

温玄又过来和辛岚问候几句以后,便返回了军营。

出征之日如约而至。

在出征前,朝廷安排人写了一段通俗易懂的檄文。

大概意思就是荆州不听边听调令,境内仍然有桓玄旧部在活动。

朝廷这次出征就是为的要去彻底扫清这些“漏网之鱼”。

檄文一出,立刻就受到了建康城普通百姓的支持。

毕竟建康城内的百姓对上官虹这位皇帝最是满意。

也最早的能够感受到上官虹继位以后,生活的变化。

如今上官虹要去剿灭叛乱,而是又不用额外增加税赋,自然都欢迎没有意见。

对于朝廷要从桓氏手中收回荆州,朝廷之中的大臣们大多数都没有意见。

毕竟这次桓玄犯错在先,理应受到惩罚。

更何况,事情败露以后,桓氏还大放厥词的要行当初上官越暴毙之事。

这让大家开始孤立桓氏。

毕竟谁也不想和这个接近毁灭,准备疯狂的家族搅合在一起。

檄文一出,最先逃出建康城的就是桓氏子弟。

这些人在听到檄文之后,甚至没有想要反抗。

而是直接逃出建康城,想要尽快回到大本营,荆州。

认为只有回到荆州才算安全。

这就导致了,桓氏除了知道朝廷出了檄文以外,其余的兵力部署,谁挂帅,这种情报都没有知晓。

其他的家族如今是隔岸观火,自然不会给桓氏传递消息。

当北府兵在建康城外集结准备出动的时候,若是有了解的人在现场,绝对不会相信,这次北府兵前往荆州只是为了逮捕一些漏网之鱼。

这些精锐的出动,就算是说去平定整个荆州的,都有人相信。

桓氏之人逃到荆州以后。

发现这朝廷的檄文居然比自己这些人逃跑的速度还要快。

如今檄文已经在整个荆州传遍了。

于是桓氏族人只能够告诉他们。

这都是圣上被奸臣蒙蔽了。

如今朝廷之上奸臣当道。

桓氏忠于朝廷,忠于皇帝。

无奈被奸臣诬陷。

桓氏族人没有办法才只能够反抗自保。

桓氏族人打的旗号则是清君侧。

两种不同的消息在荆州传开。

和桓氏关系较为远的地方。

自然听从了朝廷的檄文。

而那些有着桓氏从北方带来的人的地方。

则是对桓氏的说法深信不疑。

毕竟这些人和朝廷并不熟悉。

是桓氏将他们带到南方。

是桓玄在南方给他们找了可以栖身的场所。

如今桓氏说完清君侧,那么自然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