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县令之病
“不着急不着急,吃完饭再说。”乔家老太太连忙摆手说道,有点拘谨。
很快安寻荷就将饭菜端上桌,炒的嫩南瓜,炒苋菜,窝窝头配面糊糊。
一家人都坐下来,开始吃晚饭。
“李大夫,我们开始吃吧,就是家常便饭,还望你不要嫌弃。”安寻荷笑呵呵的说道。
老头看着桌上仅有的两个菜,还都是素的,一点荤腥都没有,不由得眉头一皱,扫一眼乔家的人,也就女娃娃的身上是没有补丁的,还有乔老太太身上好似是新衣裳,其他人多多少少都有补丁。
他感觉到,这个家应该挺困难的,但家风优良,一个女娃,能穿好衣裳,一个老太太,能穿好衣裳,便能证明这一点。
“你家家主呢?”老头疑惑的问道,到现在都没有见到成年的男人。
“我家两个孩子去县城里面考童生,他陪着孩子们一块去了。”安寻荷笑着回道。
“哦?原来你们家还培养了两个读书人呢?”老头惊讶的问道,这样的条件可以算是比寒门子弟还要寒的境地了。
培养一个书生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一下培养两个。
“本想着有富裕的银钱,就让两个孩子去读书识字也是好的,没成想,除了交束脩,原来还有这么多开销,这些都是原本不知道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不过两个孩子聪慧,希望他们能一次考中童生,让您见笑了。”
安寻荷说起两个孩子,脸上便不由自主的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有一种慈爱的感觉。
老头点点头,觉得他们这一家挺不容易的,他忽然想起什么,疑惑的问道:“这个是你的大儿子吧?”
“正是,不知李夫子问这个做什么?”安寻荷疑惑的问道。
“你家两个读书人去考童生,那你大儿子应该是没有识字的,为何他能看得懂我腰牌上的字?”老头很是奇怪,出声问道。
“我家大儿子也极为聪慧,两个弟弟回来之后,课业都是由他看着的,也跟着两个弟弟识得了许多字,现在还在教他的四弟识字呢。”安寻荷很自豪的说道,她从不吝啬夸赞,也不会谦虚,该如何,就是如何说的也都是事实,既然是事实,为何还要谦虚呢?
老头的眉头一皱,有些摇头叹气,这样的孩子放在这个家里着实是可惜。
“你可否愿意让你大儿子跟着我学医?治病救人?”老头开口说道,难得的严肃神情。
乔璎玑听到老头说这样的话,发自内心的为大哥高兴,学一门手艺,今后最起码不会饿死,并且大夫的地位很高的,还有钱赚,总比在家里当个渔夫的强。
可是乔越修听到,猛的从椅子上站起来,说道:“我不学医,也不要治病救人!”
安寻荷被他这一举动吓了一跳,只觉得他想不开,脑子里面拎不清,说道:“李大夫想收你为徒,这是天大的好事,你怎么还不领情呢?这种运气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娘亲,服兵役的事情怎么办?如果父亲去服兵役,谁来照顾你们?谁来赚钱?两个弟弟读书谁来供?学医是不错,如果我走了,就只有你一个人,你如何能支撑起一大家子?”
安寻荷眼中尽是茫然,还有数不尽的伤感,数不尽的忧愁。
她木愣愣的坐下来,勉强撤出一张笑脸说道:“李大夫,我们家这个条件。怕是没办法,让老大跟着你学医了……”
说完话,安寻荷就控制不住的落泪,日子过得实在是太苦了。就算再怎么努力,好像苦日子没有尽头似的。
不管怎么样,有一片鸿沟跨越不过去,有一座大山翻越不过去,好像老天爷在实实在在的告诉她,这辈子只能是种地的,只能是普通老百姓。
老头听闻过服兵役的事,前阵子街上贴了告示,上面写的都有,他上下打量着乔越修,这般懂事的孩子,这般聪慧的孩子,要是错过了往后就难得啦。
老头叹了一口气,说道:“服兵役也可以用银子解决,要是老夫记得没错的话,好像是五两银子,我可以帮你们解决。”
安寻荷听到他这样说,顿时眼中闪出光芒,她觉得老头说不定喜爱乔越修,愿意花银钱也要收儿子为徒,学会治病救人,那是真的遇见好人啦!
乔越修诧异的看着他,老头来这边采药是步行过来的,连坐马车的钱都没有,穷成这个样子怎么可能拿出五两银子呢?
“不过我身上也没有银子,但我却有一个办法,你们背靠的大山中有很多草药,我先教他怎么辨识草药,草药可以晒干炮制之后,卖到一个好价钱。”
“这次我来这里,主要是为了一味药,如果能找到这一味药,就能治县令之病,少不了赏赐。”
安寻荷一愣,追问道:“县令得了什么病?”
老头很是诧异,以为她会问这一味药是什么,没成想却问起县令的病,如实回道:“就是目不能视,你怎么会关心县令得了什么病?而不是问需要什么药呢?”
安寻荷听到他的回答,便放下心来,目不能视,年纪大了都会有一点的,只要不是有什么恶疾就好。
“前几年的时候出现天灾,是县令开仓放粮,听闻,赈灾的粮草,在半路被土匪打劫,本不该本县开仓放粮的,而县令却私自做决定,还被罚俸一年。我们一家子能从天灾中活下来。也要多亏了县令大人。”
“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呀,也够不到多大的官,就知道县令对我们好,这个村子又这般偏僻,县令也没有忘记我们,真是难得的好官啊……”
安寻荷感慨的说道,当初的天灾,幸亏开仓放粮了,要不然就要在山里饿死,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不感恩?
老头点点头,当初的天灾他也是经历过的,县城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时不时就有人饿死,就算有救命的良药也抵不住一口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