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千年邻居
天幕放出了隆裕皇后的照片,天幕下,历朝历代的人们都沉默了。
刘彻看了一眼,勉强道:“若是我,也不会喜欢这个女人。”
他是皇帝,享用天下最精致的吃食珍宝,自然也要拥有天下最美的女人,哪怕最美这个词描述不好判定,也必须是美人。
李治不解道:“清朝选妃这么草率的吗?”
他阿耶后宫的女人没有一个不好看的,当初阿耶为他选定王氏为妻子的时候,也是因为同安公主说王氏长得好看。
选皇后,未必一定要选一个绝色美人,但也不能这么随便吧?
康熙皇帝无语:“慈禧太后能得咸丰帝宠爱,必定不是貌丑之人,怎么侄女却长这个样子?”
他的妃子也不是个个漂亮,也有长相普通的,但慈禧太后选了这么一个人做皇后,说不过去。
乾隆皇帝道:“若我的皇后长这个样子,我也不喜她。”
富察皇后道:“这也不能怪她,容貌是天生的,不能由自己决定,否则这天下岂非个个都是美人?”
不少百姓看了,议论纷纷。
“不都说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这是佳丽?”
“这太后不好,怎么给儿子娶了这么一个媳妇?”
“又不是她亲儿子……”
【慈禧太后不肯彻底还政,直接选定侄女为皇后,使得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光绪十六年,奕譞病重,慈禧太后很少前去探望,直到奕譞临终时,慈禧太后才带着光绪皇帝去看,醇亲王当时说话已经很勉强了,此后光绪皇帝再想要去看,慈禧太后并不允许。虽然光绪皇帝已经被过继给咸丰皇帝,但醇亲王毕竟是他的父亲,又快要死了,不让亲儿子去看望,实在说不过去。】
【光绪十八年十二月,光绪皇帝派人筹办两年后慈禧太后的生日庆典,效仿乾隆皇帝为母亲过寿时的举动,在紫禁城西华门到颐和园东宫门的那条路设立各种点景、戏台、经坛和牌楼等。为了慈禧太后的生日,江南、杭州、苏州三个织造衙门特地制作了十万匹彩绸,排场极为壮大,大清最尊贵的女人的生日,自然不可能敷衍了事,而慈禧太后又是个喜欢排场的人,一切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康熙皇帝心里一个咯噔,天幕这么说,八成就是会有什么突发事件。
皇帝要政变了?还是百姓要起义,又或是洋人要找事?
慈禧太后的生日太过奢侈,这不是好事,但大清要是有个灾祸,比前者更加严重。
乾隆皇帝看得很不爽:“我给母亲过寿,这是我的孝心,不是什么人都能学的。”
尤其是还被慈禧太后学过去了,真是让人不高兴。
富察皇后不语,就这么默默听着,太后寿宴,她可不方便说话。
雍正皇帝看得眼珠子都要瞪出来:“这得多少银子啊,一个个都不知道勤俭持家!”
他那儿子,也不是什么省钱的主,慈禧太后这还是向他学习呢。
【光绪二十年六月,颐和园工程尚未完工,中日甲午战争突然爆发了。日本,也称扶桑、倭国,与我们国家的联系也很密切,日本首次派使者前往华夏是在东汉,当时的皇帝是光武帝刘秀,日本前来朝贡,刘秀还赐给他“汉委奴国王金印”,当然,当时的日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国家,直到邓绥为太后时,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倭国,后来又逐步成为了大和国,首领也从大王改为天皇。】
【隋唐时期,日本派遣隋使和遣唐使来隋朝、唐朝学习,武则天时期改名为日本。有一个很搞笑的段子,隋炀帝在位时,日本圣德太子派使者小野妹子前往隋朝,递交了日本天皇的国书,开头写着“日出之地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隋炀帝看到以后很不爽,只有华夏皇帝才能叫天子,日本这叫僭越,而且凭什么日本是日出之地,隋朝是日没处天子?如果不看两国地理位置,这不就是在骂人吗?】
刘秀眉头一跳:“晦气!”
他不是个吝啬的人,但对上日本,他只能斤斤计较了。
阴丽华安慰道:“谁能知道,日本几千年后还会反咬我华夏一口呢?”
刘秀冷笑道:“等日本人再来朝贡,我把贡品收下,然后就把他们打出去!”
要是可以,他还想直接让日本消失,但开战并非小事,需要方方面面的考虑。
康熙皇帝大惊:“中日甲午战争?日本撮尔小国,也想要来分一杯羹?”
他不喜欢日本人,但也不把日本人放在眼里,谁知道日本这么能耐呢。
杨坚面无表情,说道:“我大隋皇帝是日末天子,这是在诅咒我朝吗?!”
独孤皇后道:“可杨广真的亡国了。”
杨坚:“……”
都怪日本人,肯定是他们诅咒了我大隋!
嬴政一字一顿地说;“天、皇?”
他笑了,笑得很冷;“这日本人,可真是自大啊。”
一众皇帝都对日本这个国家产生了深深的厌恶,什么东西,也配叫天皇?
【隋炀帝看了自然不爽,说这种无礼的书信以后就不要给他看了。小野妹子回国后,也并没有带回隋炀帝的国书,说是丢失了,要不是圣德太子为其求情,小野妹子可能就被流放了。关于国书丢失的问题,一共有三个猜测,一是国书确实丢失。二是隋炀帝可能在国书上骂人,小野妹子不敢带回来就说是丢了。三是没丢,只不过国书上有不好的话,天皇担心影响不好,就让小野妹子说丢了。】
【这里也有一个很离谱的历史谣言——李世民要为近代日本的侵华战争负责任。很离谱对吧?李世民是个几千年前的古人,他为什么要对侵华战争负责任?说这话的人认为,李世民允许遣唐使学习大唐的文化、技术,壮大了日本,这纯属扯淡。整个贞观年间,遣唐使只来过一次,而日本当时学习的那些制度文化,也不足以给几千年后华夏埋下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