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2章 光大门楣92

赵康回到永寿宫,太后问起。

看着慈眉善目的太后,赵康早就冷了心。寻药不是太后说要找的,是有人透露给他。他为了显示孝心,得到皇帝重视,这才去的。

正如希宁说的,如果真有心救他,哪怕不阻止,也会派一队黑羽卫跟着。

而三皇子因为怕悬壶门的事情泄漏,可定去追杀他。

皇子在外死了,肯定严查。查出他的死是三皇子所为,三皇子就再也无出头之日。

现在太子即将而立之年,哪怕太子府也同样斗得你死我活,但皇孙目前有二个。太子无能正好方便掌控,如果太子不听话,弑君后让幼子继位的事情多着呢。

活了十六年,他从未如此通透过,都是被希宁给点化了。真不知道这个小丫头,怎么对这些事那么熟,怪不得郭思远说她莫不是山中精怪化为人型。

他装出和以前一般恭顺:“父皇说是之前孙儿被人追杀,三哥是主使,问孙儿有什么想法。”

“哦,真有此事?”

太后吃惊的样子,让赵康更是厌恶,就连他都能知道的事情,就不信太后不知道。

“孙儿一时也懵了,哪敢有什么想法,全听父皇安排,只求父皇饶了三哥一命。”

太后点了点头:“是个心善的孩子。”

赵康赶紧说:“都是皇祖母之前教导,兄弟之间应该相互帮衬,三哥应该也是一时糊涂,急功近利。”

什么一时糊涂,早就预谋已久,但此事不想和这个养孙子说,本来就不是拿他当未来帝王培养,就算是太子,也都努力养废了。

太后柔声而问:“过去时,见到谁了没有?”

“见到太子哥哥了。”赵康装出刚想起来的样子:“看到太子哥哥跪着,满地的都是碎瓷片,父皇好似刚发过火,可真吓坏孙儿了,到现在心还在猛跳。”

一定太子说了什么不该说的,都快三十岁了,还如此蠢笨。不过有她太后在、有皇后在,有王家这棵大树在,太子只要不自己主动去谋杀皇帝或皇子,这个位置依旧是他的。否则太子下来了,谁又能上去,上去后能皇位能坐稳几天?

太后微微叹气后问:“还说了些什么?”

“还有……”赵康想了想,继续装出一副受惊后,回忆殿里发生的事:“父皇问了孙儿年龄,说是该考虑终身大事。”

老老实实回答,反正他不说,宫里宫外那么多眼线,总有一条会告诉太后的。

太后立马好似变得轻松起来,忘却了刚才的诸多烦心事:“那是要成婚独自开府了,可有中意的?”

“不要!”赵康轻轻拉住太后绣着连片寿文图的袖子,好似撒娇,可怜巴巴地说:“孙儿还想多陪皇祖母二年。”

太后笑了,拍了拍赵康的手后,扶在上面叹气:“哀家也舍不得呀,可长大了总归要离开哀家的,指不定还要直接封王,去往封地。”….

“那不就离皇祖母更远了?”赵康急了:“不行,孙儿要去和父皇说,孙儿不要成婚,不要封号。再不成,孙儿索性束发入道,就在宫里的道观修行。”

“胡闹,你一个皇子,哪怕成道士也不能住在全是姑子的道观里吧。”太后虽然斥责的话,可笑容可掬地说,开心得眼角褶子都出来了。“皇祖母,孙儿不舍得您嘛。”赵康说着眼圈就红了……希宁说得真没错,宫里什么亲情都比不上权利。要想活命,全靠演戏,只要演得自己都以为是真的,别人就会相信。

太后还以为他真伤心了,笑着安抚:“好了好了,知道你最有孝心。也忙了一天了,去自己房里好好休息。其他的事也不用多想,天家的事,轮不到自己做主,别忘了把哀家特地给你备下的人参鸽子汤给喝了。”

“孙儿不孝,让皇祖母费心。”赵康又和太后客道几句后退下。

不久后,在十二月中旬,赶在过年之前,皇帝下达二份诏书。

封三皇子赵怀为端王,封地登州。十五日内去往封地,无奉诏不得入京。

封十一皇子赵康为信王,封地沂州。并赐婚,工部侍郎嫡女为正妃;翰林院学士次女和礼部侍郎四女,两人为侧妃。年后三月完婚后去封地。

三皇子,不现在的端王,在他的府邸砸东西泄愤了。

端王不就是让他端正自己的态度,登州之地民风彪悍,土匪流寇猖獗。又属半岛,如果想反叛,得到消息后只需在进内陆的口子上一封,立即就能形成围攻之势。

更重要的是,一旦封王,就跟皇位无缘。远离京城,原本就鞭长莫及,还无奉诏不得入京,更是把最后一条路给堵死了。

郑德妃也哭闹过,反被皇帝责骂。自己儿子做出残害手足的事情,还灭掉了悬壶门满门,要不是看在还是皇子的份上,这种事情早就该抄家灭族,再闹就降位。郑德妃吓得住了口,在自己宫里,天天气得又是砸东西又是责罚宫人。这点倒是和她儿子挺像。

皇帝叫来赵康问话,赵康却跪下谢恩。

“父皇深知孩儿闲散惯了,沂州临海,多产鱼虾海产,届时儿就有口福了。只可惜海产离水就活不长,只能腌干才能送到京城,味道差远了。那里有近蓬莱,小神医说正好她也想去看看,到时儿和她一起去,就算找不到传说中的老神仙,求得灵丹妙药,那里应该也会有难得的草药。”

同样是皇子,同样封地是靠海,登州还比沂州大,三面无接壤,全是海,不用操心其他边界之事。只要好好过日子,关上门来,远比沂州舒坦。

可三皇子却是象苛待他了一般,在府里砸骂了几天。

而这个儿子,却想着送海货进京孝敬,去蓬莱找灵丹妙药。

“知道朕的苦心就好。”皇帝又试探着问:“那朕和皇后给你选的姻缘可满意?”

都是嫡女,可都娘家都是侍郎,没一个尚书。就算是侍郎,也都是工部、翰林院、礼部这种无多少实权甚至是闲职的人家。

赵康却又一鞠躬:“多谢父皇和母后,儿满意。”

“真满意?”皇帝自己都不信。

三皇子的正妃原本是郑德妃自己挑的,看中了兵部尚书嫡女或者定远候嫡女。这怎么可以,兵部掌管兵权,定远侯镇守北方边陲,如果有异心,后果难以想象。

再选,结果是镇南大将军的嫡女,放弃北方就要南方,野心就差点没写在脸上了。

硬是改为刑部尚书嫡女,就这样还闹了一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