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第三十一章

光正二十五年,三月十八,诸事不宜。

这日,聆圣司挂匾,光正帝亲封燕琢安为聆圣司都督,赐随身腰刀。

光正帝称,聆圣司监察百官,观其言行作为,若身怀异心者,可先斩后奏,以示君威。聆圣司都督官同六部尚书,为正二品职事官,无上级官员,只听从光正帝的指挥。

春风和煦,夹杂着丝丝凉意,凉风习习,带着春的气息。

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上,已然生出了丝丝杂草。河岸边的杨柳,也冒出了绿芽,在寒冬的尾巴上跃跃欲试,想用绿色涂满风声鹤唳的京城。

明亮整洁的聆圣司大堂,四处悬挂着占风铎,院里一颗需六人合抱的参天古树。古树巍峨,遮天蔽日。柱子刷了新漆,房上换了新瓦,就连在这里当值的人,也不再是当年的那□□宦恶臣。

这里,正是明察司旧址。末任明察司都督便是被吊死在院中的这颗树上,关于他的死,说法不一,可这里确确实实,不是什么吉利的地方。

昔日明察司被废时,衙门内统共十七人,这十七人,无一生还。据史书记载,行凶的是叛党乱贼。可这么多年来,在重重疑点下,世人也生出了许多猜测,其中最让人信服的一个说法。便是说,当时的礽惠帝杀人灭口。

这一说法何其荒唐,可就是有无数的证据证实了它。证实了史书中仁义忠厚的礽惠帝,用十七条人命,掩盖了自己的狠戾。

燕琢安和一群人站在大堂内,久久没有说话。

聆圣司很大,统共分为四监。

明示监,主监察,百官言行、民间流言都是所属范围。设一监长,两侍郎,配两千人。

恩理监,主案件受理,查案抓人。设一监长,两侍郎,配五百人。

惠泽监,主京城以外的事务,或监察,或冤案重审,京城以外的案件将避开恩理监,直接交予恩泽监。设一监长,四侍郎,配两千人。

笼印监,主看守监管,刑讯等责。设一监长,两侍郎,一狱长,配五百人。

四位监长都面生得很,明示监和恩理监的监长是这一届高中的学子,两人都已而立之年。恩泽监的监长是一位长者,据说,曾给皇上当过幕僚。

而笼印监的监长,是原刑部侍郎。此次调遣没有经过吏部,直接由皇上钦点。聆圣司没有确切的品阶,倒是说不清,这究竟是升迁还是降职。

燕琢安整个白日里,都在熟悉四位监长,十位侍郎。和几位同袍商议了一些具体细节,像是具体的监管事宜,办案抓人等,都商议的差不多了,这才回府。

他身穿绀青色直身官袍,边缘是黑色的锁边。官袍上绣着两条银色巨蟒,双肩处皆是巨蟒吐信。正如聆圣司的腰牌,一条巨蟒盘踞着,护卫着一柄腰刀,一条巨蟒将腰牌围起。

聆圣司,就是京中的蟒。

无声无息,无孔不入。

京城风雨欲来,聆圣司的设立,像是一柄染血的利剑,竖在了所有官员的家门口。是威慑,是警醒,有的人烦忧,有的人惊恐。

不管忠奸,对于聆圣司的设立都是反对的。

他的出现,像是一双无处不在的眼睛,死死的盯着你。稍有差池,它就会探出头,咬上你一口,它口中的毒牙,不足以让你毙命,却能叫你生不如死。

朝堂上文武百官齐齐上谏,请求光正帝罢黜聆圣司。

朝中跪成了一片,光正帝头戴冕旒,透过珠帘看着伏身在地的官员们。他没有开口,不曾同意,也不曾反驳,就那么沉默的僵持着。朝臣也沉默着,光正帝手腕强硬,他的话,向来是没有收回去的,他们深知,沉默的请求对于这位君主来说,是尚可容忍的程度。

可若是据理力争,那便是大忌。

光正帝是一个很特别的皇帝,他不独宠后妃,不猜忌朝臣,不奴役百姓。很多时候,他甚至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君主,有着比朝臣更多的慈悲心。

可是这位君主,说一不二,容不得人反驳他。

下朝后,光正帝回御书房批改奏折。

十年如一日,今日在他身边伺候的,依旧是杨四宝。

杨四宝九岁就伺候光正帝,到如今,已有三十年。

他熟知光正帝的所有喜好,甚至于,他和光正帝有许多的共同之处。吃食茶饮,不知是天生就一副口舌,还是三十多年的时间,改变了他的味觉。

“皇上,樊相已在外跪了两个时辰了。”杨四宝神情淡淡的说道,伸手又执起了墨条,想要给光正帝添些墨。

光正帝将他的手挡了,一边批着奏折,一边说道,“别动,你啊,不会研墨。”

杨四宝收回了手,低着头,半阖着眼,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模样,依旧是那副故意沉着的嗓子,“奴婢蠢笨。”

说起来,他的嗓子并不尖细,只是少年时,曾听到宫女说,宫里的小太监吊着副嗓子,说话不男不女的,刺的人耳朵生疼。自那之后,他便一直压着嗓子说话,这一压,便是几十年。

至于这研墨,可就有说头了。杨四宝伺候光正帝之前,曾在一个贵妃宫里当差。他人小力气小,在搬运时失了手,那贵妃便命人敲断了他的指骨。虽后来治好了,可依旧不甚灵活,到了阴雨天,便是蚁虫啃噬般,细细的痒,密密的疼。

若不是当时的三皇子,如今的光正帝碰见,他怕是连命都没了。

“朕也并非嫌你。只是这墨,是上好的墨,经不得你那般毫无章法的研磨。若是换一块,朕不会多嘴。”

杨四宝笑了笑,又说道,“皇上,樊相已跪了两个时辰了。”

光正帝这才从奏折中抬起头,他看着御书房里的烛光,叹了一口气,“朕老了,不管是看奏折,还是听声响,都不大如前。罢了,叫他进来吧,一把年纪的人了,莫不是还当自己是那翩翩少年郎?”

杨四宝得了令就去召樊相,却还是没忍住回了一句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谁叫皇上油盐不进,就吃这‘苦肉计’。”

“朕是顾及当年同窗情谊。”

杨四宝没再招惹他,这朝中,多少人都和光正帝有过同窗之谊,可他依旧是谁的面子也不卖,照样的我行我素。只有这樊相,得他青眼,多有容忍。

这一份青眼的由来,已是许多年前的事了。那时,他们两个,都是青春年少的少年郎,心比天高。樊戚澜智多近妖,曾在琼林宴上借酒装疯,为光正帝谋得了一份差事。那时候的光正帝,在朝中宫里受尽了冷遇,在先皇面前,也是个可有可无的人。

这份情,光正帝能记上一辈子。

“皇上三思啊!”

樊戚澜一进门就跪下,跪行至御前,言语恳切的说道,“皇上,这聆圣司开不得啊!”

“有何开不得?”

“满朝文武,谁家没点糟心事?皇上何苦揭了这层遮羞布,叫他们丢了老脸。再者说,读书人最是讲究,这么一来,倒显得皇上不信任他们。”

“无稽之谈!什么叫朕何苦揭了这层遮羞布?那满朝文武,一个不是对朕的家事指手画脚?整日的催着选秀,选秀结了便催着立皇后,皇后朕立了!又催着要子嗣,皇子有了,又催着选秀。朕是猴儿吗?!”

他面带怒容,狠狠地拍着桌案,那声音让樊戚澜抖了抖。宣泄了怒火,光正帝便给樊戚澜赐坐,大有促膝长谈的架势。

“这……皇上的家事,便是国事。”

“你说的在理,但是,朕实在受不得这份约束。如今,也叫文武百官试试,让他们自己看看,到底朕是猴儿,还是他们是苍蝇!”

“皇上……”

“闭嘴,就属你话多。整日上谏上谏,你是丞相,不是谏官!前朝就将谏官取缔了,你们一个个的,是瞎了还是傻了,看不出当权者不喜谏官?”

“皇上息怒,臣明了。”

“你明了什么明了!四宝,跟这个书呆子说上一说。”

杨四宝脸上带着还未收回的笑意,就这么跟光正帝对上了眼。

他惊讶了一瞬就反应过来了,赶在光正帝发作前便收敛了表情,清了清嗓子,故作严肃的说道,“这聆圣司一事,有利有弊。弊端,一如樊相所言,百官生怨,二来,怕聆圣司借着天威,扰乱朝纲。百官生怨倒不足为惧,若是时日久了,发觉这聆圣司并非明察司,官员怒气怨怼也会消去。”

“至于这聆圣司为所欲为,扰乱朝纲。更是无稽之谈,燕王乃是忠义之臣,为大启,为皇上,定是没有异心的。四监长,有将门遗孤,有忠义之后,有迂腐书生,傅监长更是同皇上有师徒之谊。所以,这几人凑在一起,乱不了。”

“要说利,这一点,樊相或是不知。自穆章一案后,皇上便夜不能寐。偌大一个皇城,皇上如何手眼通天?皇上的眼只能看皇宫,手,也只能触及皇宫。是以,皇上需要更多的眼,更多的手。”

“所以,聆圣司并非违法乱纪,肆意而为的疯犬,它是皇上的猎鹰,是这京城的守护神。”

樊戚澜了然的点头,对着杨四宝一拱手,“公公大才。”

听了这一番话,樊戚澜心中已明白了,这聆圣司,本就不是皇上的主意,是杨四宝的主意。

世人都说他智多近妖,却不知这宫中,有一只真正的“妖”。

樊戚澜时刻在想,若是杨四宝不是宦官,他的成就,或许会在自己之上。自己十年寒窗,明师传道,可杨四宝,只是跟着皇上粗略的学过些字,读过些书。

可就是这般,他也旁人更敏锐,更机警。

聆圣司,不管是这个衙门,还是人员的选择,这其中,都有杨四宝的手笔。

可惜了,如此大才,竟是个宦官。

樊戚澜离开后,光正帝也没心思批奏折了,他将笔一搁,就开始出神。

他总是嘴上说着老了老了,朝臣以为这是他以退为进的法子,却不知,他是真的觉得自己老了。批了一会儿奏折,眼睛便干涩难忍,眼前是密密麻麻的重影,头也疼,身子也酸。

“像是一副搁置了许久的犁,明明生了锈,钝了刃,还是要被迫劳作。”

光正帝靠在椅背上,莫名其妙的说了这么一句话。

御书房伺候的太监和宫女面面相觑,然后又装作没听到,悄悄的垂下了头。直到杨四宝回来,小太监才将这句话复述给了他。

杨四宝端着托盘,托盘上有一碗白粥,一盅参汤。

“皇上,用些吧。”

光正帝撩起眼皮看了一眼,低低的应了一声,然后就吃了粥、喝了汤。

“我从未想过要当皇帝。”

“奴婢知道。皇上本无意这个位子,一切都是阴差阳错。”

“我本想着,太子殿下即位后,便带着你们离开,一同回江南老家,去外祖家‘讨生活’。”

他的母妃是江南人氏,家中不甚富裕,开着一个书局维持生计。在那场宫变之前,没人想到他会是皇帝,就连他自己,也不曾想过。

明明是临危受命,可最后,变成了他苦心钻研。

他的话,杨四宝听过了无数次,可依旧顿了一片刻,然后才风轻云淡的说道,“奴婢知道,皇上若是累了,便歇下吧。这些折子明日里批,也是一样的。”

“嗯,你理出来,要紧的就先批了,不重要的,朕明日再批。”

光正帝这话惊世骇俗,可伺候的宫人们依旧不动声色。

“奴婢明白。”

杨四宝帮光正帝批过不少折子,这件事,知者甚少。

在御书房伺候的宫人不会多嘴,光正帝或许是个仁善的,可杨四宝这个人,跟善字沾不上边。

君臣,本就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