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十三章
翌日一大早,沈家小院旁边的空地上就热闹了起来。
吴山已经让人送了两车青砖来,家里也在加班加点地赶工,还会陆续送来。
至于建学堂要用的木料等物,沈青山则是托了沈二郎,让他联系了相熟的木材商,这一两天也会陆续送来。
王行敏一家也早早来赶了个热闹。
沈青山一个书生,于建筑工事上一窍不通,就把一切统筹之事托付给了沈青林——沈青林农闲时常常被十里八村的乡邻们请去建房子,手底下很有几个懂行的人。村里人报了名愿意参与学堂建造的,都已经早早到了,在等沈青林安排差事。
开工第一天,沈里正、沈青山和王学敏到了之后,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沈青林一声令下,大家就开始清理杂草、挖地基了。
工地上忙得热火朝天,沈家小院里也热闹得很。
原来这天正赶上休沐日,王行敏夫妻俩这次来大连湖不但带着小女儿,还带了自己的二儿子六岁的王修之和王学敏家的二儿子五岁的王易之。
沈家小院里这下一下子多出了三个小伙伴,小思圆可是乐坏了,一手拉着王小姑娘,一手拉着王易之,后面还跟着个王修之。
小姑娘用童言童语跟哥哥姐姐讲述着自家小弟弟年宝的趣事——在小思圆看来,自家弟弟就是吐个泡泡、打个哈欠都是有趣的,更别说年宝还生得白嫩可人了。
只有王小姑娘略有些坐不住,王修之和王易之两个小小少年都认真地听着思圆的童言童语,没有一点不耐烦。
思宁想着,到底是读书人家养出来的孩子,看着就是小小书生的样子,尤其是王易之,才五岁,和思宁一样大,也已经启蒙了。
思宁看着小妹和哥哥姐姐说得热闹,就想偷偷溜出去进空间看看,眼珠子刚一转,就被人叫住了。
“宁妹妹,你怎么不说话?”原来是王修之看思宁一句话没说,就问上了。
“是啊是啊,宁姐姐,你怎么啦,你不说弟弟可爱吗?”王小姑娘也跟着问。
“弟弟可爱的!姐姐,弟弟可爱!”思宁还没来得及说话,小思圆先不乐意了。
思宁眼看自己的遁走计划流产,只得无奈地说:“可爱可爱,弟弟当然可爱,思圆也可爱,小雅也可爱,好了吧?”
哄得两个小丫头笑开了花,思宁提议大家到后院去玩,顺便看看自家的桃树开花了没。
有了空间的作弊,后院的果树都泛了绿,长了新芽,桃树已经开了几枝花,种下的菜也都长了密密麻麻的芽。
王小姑娘看到桃树开了花,想要折花戴,被思宁画了个大饼,以到了夏天可以吃好甜好甜的桃子为由给拦住了,还给他们讲起了村子里的趣事,什么时候的野菜好吃,什么时候满山的花开,什么时候山果落满地……
小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总是欢快的,王家两个小小书生即使再稳重,到底也是五六岁的孩子,没一会儿就被思宁口中的山村生活给吸引了,恨不得立刻就去挖一把野菜,捡一筐山果。
浅娘和二嫂赵氏聊的则是女人家的话题。从以前在婆婆眼皮底下的日子聊到如今的生活,浅娘眼中满是对未来期待的光。
浅娘是个温和厚道的人,婆婆毕竟是丈夫的亲娘,她再有不好,浅娘也不愿意多说一句,对娘家人也没说过一句过得不好,平时有人问起,她总是柔柔一笑,说都好。
如今赵氏看着浅娘说起丈夫,说起孩子,说起将来的日子一脸憧憬的模样,满是感慨,这样一对比,才知道以前说的好有多勉强。
“大哥大嫂最近怎么样了?我都好久没见过他们了。”浅娘说道,分家之前回娘家不方便,她已经很久没回过娘家了。
“唉,大哥的身体时好时坏的,大嫂天天跟着挂心,也不得开怀。”
浅娘出嫁前和大嫂林氏处得极好,大嫂本是个开朗的性子,却因着大哥的身体整个人都消沉了,天天眉头紧锁,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大哥身上,连孩子都管得少。好在两个儿子都是懂事的,知道自家娘亲要照顾爹爹,就尽量少添麻烦。
“相公打算等学堂建好之后把旁边的厢房也盖起来,到时候也让大哥大嫂来住几天。大哥的身子,天天躺在床上也不好,我看不如出来走走,看看风景——这大连湖别的不说,风景四季却是极好的。春来漫山遍野都是花,水又多,到了夏天更是满处的荷花,只看着美景,闻着花香也能身心愉悦。”浅娘想了想说。
“我看说不定来住几天啊,大哥的身体还真能好起来呢。娘回去就说住了几天觉着精神好了许多,还说大连湖有山有水的养人呢。”
“是啊,”浅娘接着说,“我发现村里的人都很少生病,我想着一个是村里人常年劳作反而比不劳作的身体要结实,另一个,每天看着美景心情也好嘛,心里舒坦了自然身体也好了。”
“嗯,我看浅娘你说得对,我回头跟你二哥商量一下,要不家里也在这附近买块地,建个院子,等闲了来赏赏景,避个暑啥的,看你和孩子也方便,岂不是好?”
买地建院子的事儿王行敏当然是没问题的,不但没问题,他还跟自家媳妇想到一块儿去了,而且已经问过沈里正同意了,只待回家跟爹娘大哥说一声,就能交银子量地了。
王行敏最看中的是沈家小院和学堂之间的二亩地,可那地是沈青山祖父时候开出来的,虽说给了沈青山,要是不说一声就让王家建了院子,怕是到时候老沈头和王婆子都有话说。
最后王行敏看定了学堂右边的地方,学堂后面是青山,至于右边,则是大片绵延的草地,因着靠近山根,村里又不缺地方建房子,且时下村里人都讲究群居,有什么事儿都能有个照应,反而没人往这边来。
王家人口不算多,又不常住的,就当个别院,五亩地也足够了。
王行敏主要是想着自己好歹在学堂占了个名头,需要自己给教武术课的时候有个住的地方也不用来回跑了。且爹娘年纪大了,想女儿想外孙了不用去妹妹家也能见到,离得近。
却没想到,等院子建成后,住得最久的反而是王学敏。
大连湖的乡亲们盖起学堂来热火朝天,后来还有其他村的人陆续自愿加入的,都是为了尽快开学,让自家的孩子有书可读。
沈青山不懂工事,却也没闲着,在这期间他一直在准备开学后孩子们要用的书本用具。
启蒙的书比较简单,不过是三百千。只是这个时候的书还是最贵的东西,最便宜的三字经也要八钱银子。沈青山每种书买了十来本,剩下的打算自己抄——因为实在没那么多银子,且这几本书字数都不多,抄起来也快。
一开始是沈青山一个人抄,后来浅娘、王行敏和赵氏也加入了,再后来连镇上的王学敏听说了,也坚持加入了抄书小分队。到底人多力量大,等到学堂竣工那天,每种六十本书——学堂报名的共有五十多个孩子——已经抄完了,拜托沈二郎帮忙做的习字用的沙板也做好了。
万事俱备,只等开学。
学堂完工那天,恰好也是小年宝的满月,这个时候,沈家小院的两边各三间厢房也完工了,王家的别院也已经有了雏形。
因着前面两个女儿的满月都没有大办,沈青山的意思是,男孩女孩都一样,年宝的满月也不大办。可真到了那一天,因着学堂的事儿,想不办也不行了,也算是让年宝赶上了热闹一回。
到了那天,除了王家人。沈青山几个姐姐家和大连湖本村的人,附近的几个村子都有人带着礼赶来。
沈家摆不下那么多桌,最后还是沈里正提议,今天既是年宝的好事儿,也是学堂的好事儿,就摆在学堂的大院子里吧,眼下正是春暖花开,天气也好,不冷不热的,坐在院子里也舒服。
好在要来的人提前都打了招呼,沈青山也早有准备,才不至于让人饿着肚子回家。
一天下来极尽热闹,满了月的小年宝终于在众人面前亮了相,众人纷纷夸沈青山夫妇好福气,年宝长得好,一看将来就是考状元的料子,定是文曲星下凡哪!
沈青山这一天听的好话比前二十年加起来听的好话都多。
等到午后,客人们慢慢散了,只留了老沈头夫妇和王家人还在说话。
在浅娘和思宁的坚持下,这次王学敏夫妇就留下了,打算多住一段日子,暂时就住在沈家小院的厢房中。
王婆子看到王学敏夫妇留下,张嘴想要说些什么,却又闭上了,她朝老沈头努了努嘴,却被瞪了一眼。
最后送走了爹娘,送走了岳父岳母和王行敏一家,醉眼蒙眬中,沈青山想到这一天所经历的,想到自家爹娘的反应,摇了摇头,叹道:却原来锦上添花最是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