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第 125 章
三?个月后,庐江郡。
这三?个月里,凌寒一直没有?闲着。
他投身于庐江郡的工厂建设之中。并且,成效十分显著。
如第一个工厂,凌寒选的是陶瓷业。
他在城内找了一块大型荒地,又招募了足足两百人,包括深通烧瓷技术的师傅,以及大量普通工人,然后开?始流水线式地生产陶瓷。
历史上,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是到了唐宋时期才开?始成量出?现?。
在那之前,生产陶瓷的规模都相当之小,定位更?偏向?于家庭手工业,而非官营或民营手工业。
至于修建瓷厂与?招募工人的费用,其中一半由官府出?资,另一半则由庐江的几大世家共同出?资。
这件事?是凌寒本人亲自上门去谈的。
他并没有?要求他们出?钱,只是说?了自己最近打算尝试搞这件事?看看效果,要求他们帮助自己宣传以便于工厂招工——即使?是凌寒的大本营庐江,世家联合对?于舆论的控制,仍然不逊色于官府。
可当世家们得知自己也可以出?钱参与?到这件事?里之后,他们立刻纷纷表示愿意?成为股东之一。
倒不是对?于盈利抱有?什么期望,而是觉得,如果能够借此给殿下卖个好,那便没有?任何吝啬钱财的理由。
毕竟,这种机会并不太?多。
世家的心思,凌寒自然心知肚明,这也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日后工厂的分红,会依照出?资比例。
按照凌寒的计算,大概只需要用两年的时间,出?售陶瓷的利润就可以赚回起始资金。
而在那之后,就将是纯粹的盈利了。
或许根本用不着三?年,只要陶瓷厂开?始稳定盈利,世家自然就能意?识到投资工厂本身的巨大好处。
在陶瓷厂开?始修建的半个月后,凌寒开?始将视线瞄向?其他工厂。
同样地,仍是由官府出?资一半,世家出?资另一半。
他并没有?再拜访投资过陶瓷厂的世家,而是转向?其他庐江以外?的世家。
凌寒希望将尽可能多的世家网罗其中。
工厂虽然修建于庐江,出?资的世家却可以囊括整个扬州。选择他们,也有?利于之后将庐江郡的变革对?外?推广。
兴建工厂的这件事?完全可以交给别人来监督。
这个时间里,凌寒又在庐江郡的书院中进行授课。
这种授课并不局限于精英班当中。事?实上,即使?是不识几个大字的人,也可以听懂流水线生产为什么能够更?有?效率。
庐江作为凌寒的大本营,兴建书院之时,有?凌寒本人在这里宣讲读书的重要性。而在凌寒的眼皮子底下,世家也自然不得不拿出?全部的本事?帮忙宣传读书的好处。因此,庐江郡的义务教育普及率是最高的。
这种情况下,书院本身就成了最好的宣传口。凌寒每次到某一书院的某一班级进行讲课,还允许学?生忽略彼此间的身份尊卑,提问交流,这无疑会成为一件值得口口相传的事?情。而上课的内容,也就自然而然会被反复拿出?来说?明。
因此,三?个月后的今天,整个庐江郡不管是世家还是普通百姓,几乎都看到了兴办工厂的好处在哪里。
这种情形下,凌寒也终于决定将修建纺织厂这件事?给拿出?来。
纺织,这原是除了种地以外?最重要的事?情。既然工厂能够提高效率,那么纺织厂按理说?早就应当被提上议程。
迟迟没有?开?始,其中的问题便在于:纺织这件事?,向?来是由女子来完成的。
在程朱理学?兴盛以前,整个封建社会对?于女子的禁锢还没有?那么大。然而尽管如此,大批量地让女子走出?家门来做活儿?仍然是难以想象的。
事?实上,就连凌寒也不确定,自己提出?这件事?会面临什么程度的阻力。
不过,出?乎他预料的是,反对?的士人声音虽然不少,普通男人也很少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妻子走出?家门。
但是,这种反对?并没有?闹到凌寒面前。
这就意?味着,这件事?是可以慢慢推进的。
州牧府。
张昭轻轻叹了口气:“殿下果真是要修建纺织厂了啊。”
心腹见状不由问道?:“大人,您又要上书反对?了吗?还是往殿下的府中走一趟?”
张昭却是摇了摇头:“三?日前,我便听说?殿下在城北书院讲课时提到了,叫……纺织的流水式,好像是这么个说?法。”
“那时我便猜到,殿下是想要这么做了。”
实际上,早在凌寒兴建陶瓷厂,第一次对?张昭提出?官商合营时——虽然凌寒有?权随意?支配官府的财产,但张昭作为扬州刺史,免不了要向?他支会一声。
那个时候,张昭作为一个循规蹈矩之人,便表达了强烈的反对?,认为此举实在于祖制不合,从古至今都没有?这样的先例,希望凌寒收回成命。即使?一定要兴建工厂,也只管全数由官府出?资便是,扬州的财政并不紧缺。
可凌寒修建陶瓷厂的目的,提高陶瓷产量只不过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点?,他的意?志也不是张昭所能阻止的,于是这项政策还是坚决地执行了。
心腹有?些不能明白:“大人,当日您不惜得罪殿下,也一定要接连劝阻。如今这纺织厂岂非更?加于礼不合?您为何……”
张昭再次叹一口气:“当日殿下修建陶瓷厂,便没有?几个人上书反对?。如今庐江的世家们又从那所谓的官商合营中尝到了甜头,还有?多少人愿意?冒着开?罪殿下的风险劝阻?”
“女子们统统走出?家门来做活……至少在庐江,只怕没有?任何悬念了。”
张昭心里非常清楚,对?于整个扬州来说?,殿下究竟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上。
莫说?旁人,即使?是他自己,就算非常反对?殿下这三?个月来的变革,可是对?于殿下将来收复汉室这件事?,以及殿下本人的英明,也没有?一丝一毫的质疑。
就算这件事?不合祖制,完全错误也一样。
甚至,他心里还会不时产生动摇:是不是自己真的有?些老了,所以才无法跟得上殿下的脚步?要不然,不说?赵云太?史慈这等武将,年轻的那些士人,如出?身名门、博学?多才的周公瑾,为何也会尽心竭力为此事?奔走呢?
周公瑾显然对?殿下忠心耿耿,也不可能因为惧怕得罪殿下便闭口不言。
这也是张昭没有?继续上书的根本原因。
张昭这些人的想法,凌寒自然是不知的。
当他发现?反对?修建纺织厂的士人声音没有?预想中大时,这件事?便已成了板上钉钉之事?。
不仅如此,纺织厂的规模还会比先前任何一个工厂都要大得多。
毕竟,每个人都是要穿衣服的。
至于如何让女子们心甘情愿地走出?家门……就当下的情况,不如说?如何让男子们心甘情愿地送自己的妻子入纺织厂。
这件事?并不难办。
对?付百姓,要比对?付世家容易多了。
首先,凌寒会大力宣传:所有?的纺织厂中只会有?女子,绝对?不会出?现?任何一名男子,所以他们完全不必担忧妻子的名节问题。
其次,除了银钱报酬以外?,愿意?进入纺织厂的家庭会获得一个优惠:他们的儿?子可以优先入伍。
——在凌寒治下,入伍完全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是与?之相反:待遇好自不必多说?。最重要的是,由于凌寒本人的威望,整个扬州出?现?了一种很奇怪的氛围:参军会被视为一种荣耀,虽然无法同士人相提并论,但显然远远高于耕种的农民。
糜府。
携赵云从兴修中的纺织厂出?来后,凌寒并没有?回府,而是来了这里。
“殿下。”
糜芳行了礼,又对?赵云抱拳道?:“赵将军。”
他心想殿下一定是为了工厂的事?情来的,道?:“殿下有?什么吩咐,随便派个人知会下官一声便是了,何须亲自过来呢?”
凌寒闻言笑了笑,道?:“本王今日拜访,可不是为了你。”
不是来找我的……糜芳立刻意?识到,殿下是来看望佑民的。
他正要开?口命下人去将孩子抱过来,凌寒却道?:“本王是来找杨夫人的。”
糜芳这下子愣住了。
殿下来找小妹是做什么呢?
凌寒道?:“想必你也听说?了,本王最近在兴修纺织厂。纺织厂里做活儿?的自然是女子,为了她们的名声,工厂里便不能出?现?任何一名男子。”
糜芳思索片刻,询问道?:“殿下可是要命小妹负责纺织厂的事?务?”
凌寒颔首:“不错。”
纺织厂必须有?一个主管人士,而且须得是女子。
糜氏是世商,糜菍从小或多或少地有?一些耳濡目染。
遇上不懂的事?情,她可以随时向?兄长糜芳请教。再不然,糜芳还能够前来向?凌寒本人请教。
再合适不过。
除此以外?,凌寒还有?一层私心。
纺织几乎是仅次于种地的大事?。种地当下难以更?换模式,纺织却不同。
尽管最初只有?一家纺织厂,可到最后,这必然会是一个庞然大物。那么,统管纺织厂的人多少会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有?了母亲为先例,杨佑民从小就会有?一个好的榜样。
凌寒不确定自己究竟能为普通百姓做到什么程度,又能为天下的女子做到什么程度。
他只能说?,在保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为这些弱势群体尽可能地去做。
但对?于杨佑民——杨真留下的唯一血脉,凌寒自然要再多谋划一些。
至少,她长大成人之后,可以完完全全拥有?自己的力量,而无需依附夫家或是娘家。
糜芳道?:“下官这便去将小妹叫出?来。”
他倒是没想那么多,只是敏锐地有?些感觉,这对?于糜氏而言似乎有?益无害。
作者有话要说:唔,昨天在坐车,所以又断更了一次。完结前争取保持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