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楔子
美人频回首,怎不思倾国。
胡人乱华,北人南迁,王家作为洛朝有名的世家,自然也早已在临安落脚。
开始的时候多少人有恨却无力,也曾想过抵抗。但是由于洛朝南撤之时就已经连折几个大将,兵力大弱,没有人有勇气主动请缨。一群世家贵族慢慢在南方安顿下来,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只图个现世安稳。朝里关于北方的战报渐渐的少了,但是士大夫们都已清楚,尽管北方的遗民还是固守着汉家衣冠,然烽火却已经燃进了燕京城。只是一切已经无人理会。就这样,三载光阴一闪而过。
临安的小朝廷还是像前朝一样,醉心赏乐,南边的旖旎更是不同滋味。国君昏庸,文臣懦弱,军队疲弱。秦淮倒是渐渐繁华,西子湖更是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胜景。筵席和诗会上,文人墨客依旧作乐不休,但是诗作里脂粉气渐重,后来竟形成了南朝体这一浮华秾丽的文风。
南方朝廷一味的醉生梦死,北方却渐渐的起了变化。胡人进京后,非但没有对固守汉家衣冠的汉族遗民多加苛责,反而对显露出对汉家文化的极度尊重,重赏了几个耿直的文人。
开始的一年,人们一直抱着对南方的君王定会收复北地的幻想和对国破的耻辱之心,故起义和反抗不断。胡人就在这一年建立了大齐,金王顾曜阳登基称帝,改年号为建阳。对于汉人的种种谋大逆和谋叛行为,好像并不在意,起义军失败后也只是首领枭首示众而已,其他的人被遣回故乡。起义军大部分都是农民,并无什么国家天下的观念,所注意的不过是能不能吃饱穿暖顾好那一亩三分地的事,留下一条命只剩欢喜。不仅如此,胡人重骑射,轻耕织,南奔的世家大族丢弃的万顷良田只有一小部分围成了牧场,剩下的按人头分配给汉人耕种。许多汉人农民有了耕地,日子比前朝宽松许多,索性不再反抗。
建阳二年,皇帝封禅泰山,祭拜孔庙,大开科举之门,全面废除前朝的九品中正制。这让无数读书人惊愕万分。要知道,在前朝,入仕之路被那几个世家大族牢牢把持,寒门读书人就算是才高八斗,也只能成为世家的门客,永远也不可能走向仕途。如今竟然可以在朝廷施展抱负,这是让他们始料未及的。况且,大齐尽管是胡人的朝廷,但是国君却敬重文人,朝廷更是重用文臣。读书人骨头最是硬气,但是他们面对这样的大齐,却是有些乱了心神,像开始那样的愤慨却也是不能了。这时南方传来了当世大儒们作的新词,却尽是些玉树□□的萎靡,北方的读书人更是犹豫了。
建阳三年,齐帝颁布大齐律,这部法典借鉴了前朝,却有更多新的创制——新创了五刑二十等,将儒家经典写入法典,首创重罪十条。这些创制不仅一改前朝刑制混乱,贵族滥刑专权的状况,还符合北方的现状。法典一出,社会安定了不少,起义更是彻底绝迹。北方的汉人甚至开始暗暗觉得大齐比当年的洛朝强上太多。这一年,更多举子入朝为仕,朝廷清平,社稷稳定。
建阳四年,大齐国力强盛,顾曜阳率六百万兵马挥师南下,欲一举攻下南方偏居的洛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