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御膳的奥秘

在清宫戏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后妃们在内廷之中的生活场景。那些有头有脸的主子,会有一群太监宫女陪伴,用膳时,还会大讲排场。可是,真正的后宫女主在传膳、用膳中的盛大排场,在电视剧中是很难表达出来的。豪华而精致的餐具、色味俱全的美食、鱼贯而入的侍膳人流无不反映出皇家用膳的奢华和气派。

1.御膳房里的大学问

皇帝处理完政务后,一般要到后殿去休息,这时候也该传膳了。平时,由于皇帝使用御膳房的膳食,后妃则各有自己的小食堂,或几个人共用一个食堂。所以,一般皇帝用膳时,不需后妃侍膳。但是,凡遇有节日,皇帝则喜欢传部分后妃侍膳。侍膳的后妃虽然比在自己寝宫用膳辛苦,但是会有一种优越感,觉得皇帝这个时候想着自己,就预示着好运来了,因而格外小心、珍惜。

传统两餐制

清宫里用膳有别于汉族的习惯,沿袭着入关前的习俗,采取了比较合理的膳食制度,即定时、定质、定量。

清宫每日两餐制,因为在关外时勤劳的满洲人在出去劳作之前,要吃一次早餐,吃完早餐就要到山上、草原上、大河里去辛苦劳作。中午他们是不回来的,因而不吃午饭,实在饿了,就会用一些小干粮,直到下午时分才回来,这叫“一开箱”。回来后,已是饥肠辘辘,便赶紧用餐。所以,在关外时,由于受到生活条件的限制,满洲人民实行两餐制。清帝入关后将这一制度带进宫廷,相传勿替。早膳在卯时(早6点半到7点半),晚膳在酉前(下午2点至3点)。两膳之间有一次点心;晚膳之后有一次酒膳。

另外,清帝很注意饮食有度,切忌暴饮暴食。康熙讲过:“各人所不宜之物,知之即当永戒。”要求节制饮食。对于饮酒,康熙“平日膳后或年节筵宴之日只饮小杯一杯。”乾隆三十五年曾明确规定,宫廷筵宴时,每桌用玉泉酒四两,不得超量饮用。

定质量,是饮食的关键。质量包括荤素搭配、物料来源、营养齐全等方方面面。以乾隆为例,每晨起空腹吃一碗“冰糖燕窝”,早晚各备荤素菜肴八品,佐餐小菜二品,饽饽、米膳四品,粥、汤各一品,共十六品。晚膳为酒膳,小菜四品,玉泉酒一杯。还要随季节变换而适当调换:秋末冬初,早、晚膳加两个热锅菜;四月,换凉拌菜;六月至八月增凉拌藕、江米藕;冬三月则加食鹿肉、羊肉;夏三伏,加绿豆粥、糊米粥。可是,这种质量的膳食,也只有皇帝才可能办到,作为一般老百姓,连温饱都成问题,哪里还要这么讲究呢!

马虎不得的养生搭配

常人理解,皇帝的御膳一定都是山珍海味,昂贵的不得了。其实,我们看一下档案就知道并非如此。清宫饮食首重平衡膳食。如乾隆野意酒膳中,有高热的鹿肉,高蛋白的野鸭、鸡肉,又有老虎菜、榆蘑、菜面合一的包子、烫面饺、炸盒子……是一餐滋养清热的酒膳。平衡了食品中的热量、蛋白质和营养纤维的吸收。这里的老虎菜、菜面合一的包子、烫面饺、炸盒子等都是很普通的菜肴,寻常人家也能做到。

其次是佐餐。宫中称配盘小菜,如腌菜、芥菜缨、酸黄瓜、酸韭菜、葫芦条、蜜山楂、狗奈子等佐餐配菜。

最后是粥。有粳米粥、红豆粥、小米粥、绿豆粥、大麦粥、黄米粥、百果粥、紫米粥、老米粥。最有名的为八珍粥,以小米、冬瓜皮、白扁豆、山药、薏仁米、莲子、人参等为原料同煮而成,营养价值极高。

所以,我们看到,皇帝、后妃们的每日饮食也有接近百姓生活的一面。但是,他们还是喜欢大讲排场给别人看,来显示皇家的威严和奢侈。

下面是最能说明皇家奢侈的一份档案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皇帝、后妃们吃的不是饭,而是白花花的银子。

皇帝:盘肉20斤、汤肉5斤、猪油1斤、羊2只、鸡5只、鸭3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共19斤,大萝卜、水萝卜和胡萝卜共60根,包瓜、冬瓜各1个,苤蓝、干闭蕹菜各6斤,葱6斤,玉泉酒4两,酱和清酱各3斤,醋2斤。早、晚膳饽饽8盘,每盘30个,御茶房备茶乳等。皇帝用牛乳100斤,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叶75包。

皇后:盘肉16斤,菜肉10斤,鸡、鸭各一只,白菜、香菜、芹菜共20斤13两,水萝卜、胡萝卜共20根,冬瓜1个,干闭蕹菜5个,葱2斤,酱1斤8两,清酱2斤,醋1斤。早、晚膳饽饽4盘,每盘30个,用乳牛25头,每天用乳50斤,每日用玉泉水12罐,茶叶10包。

皇贵妃:盘肉8斤,菜肉4斤,每月鸡、鸭15只。贵妃:每日盘肉6斤,菜肉3斤8两,每日鸡、鸭各7只。妃:盘肉6斤,菜肉3斤,每日鸡、鸭各5只。嫔:每位盘肉4斤8两,菜肉2斤,每月鸡、鸭各5只。贵人:盘肉4斤,菜肉2斤,每月鸭8只。常在:盘肉3斤8两,菜肉1斤8两,每月鸡5只。而所需其他菜蔬则共同调配:每日共需白菜40斤,香菜4两,芹菜1斤,葱5斤,水萝卜20个,胡萝卜、苤蓝、干闭蕹菜各10个,冬瓜1个,酱、醋各3斤,清酱5斤。

此外,菜房备办皇贵妃、贵妃每日用乳牛各4头,得乳8斤;妃日用乳牛3头,得乳6斤;嫔为乳牛2头,得乳4斤,以上各位每日用茶叶5包。贵人以下没有乳牛,随本宫主位赏用。

这些帝后妃们每日所用巨大,是普通人很难想象的。而这也是他们享用的其中一部分,各种时鲜及进贡(食用)尚不包括在内。足见举国供张的清宫内廷消费之巨。但是,我们可以推测,这些后妃们每日养尊处优,活动量极小,能吃多少东西呢?所以,她们往往将剩余之物精装打包,赏人了事。或上一级主位赏给下一级主位,或赏宫外王府、公主府,或赏太监、宫女,有时,也赏用外戚。而在禁城内值宿的军机及章京们有时也可得到赏食。

《国朝宫史》卷之十七所载的清朝后宫日用经费详单

火锅的诱惑

清宫饮食,不言而喻,少数民族的特点十分浓厚,表现在:

喜食野味。野菜类:各种山菜、菌;狍、鹿、野猪、野鸡、鹌鹑;野果:如榛子、松子。乾隆曾有“野意酒膳”。这部分野味,完全靠各地进贡,其中,还是东北进贡得多些。

喜食杂粮:米、麦、豆、高粱、玉米、糜子做成各种美食。这也和满洲人在关外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到处都是五谷杂粮,使他们养成了食杂粮的习惯。

喜食奶茶:清宫食奶量很大,皇帝及后妃每日有定额:皇帝日用50头牛交乳共100斤,皇后每日25头取乳50斤,其余递减。制成奶制品有奶皮子、奶卷、奶饼、奶酥油、奶饽饽。无论是会面、宴请,还是出征之前,满洲人都喜欢喝一碗奶茶,暖身,保健,还壮胆。

喜食火锅。满洲人对火锅的钟爱,源于其先世女真人,而女真人喜食火锅则受一千多年前契丹人的影响。在满洲,尤其是贵族人家,遇有喜庆、年节时,都要食火锅,而在平时,则不食用,视其为奢侈之物。在清宫中,历代帝王、后妃都喜食火锅。无论在档案上还是在清宫文物中,我们都看到了火锅的影子。如现在于清东陵发现的清宫银火锅,制作异常精美。在民间的贵族之家,则很难看到金银之器,概以锡为之,据记载:“火锅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为火筒,著炭,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冬月居家,宴客常餐,多喜用之。”引文对火锅形制、质地、使用方法及所涮之料都做了详尽说明。其实,我们在清宫千叟宴中,就看到使用火锅的记载。如乾隆六十年,以明岁丙辰,纪年周甲,元旦举行授受大典,改元嘉庆,决定于次年正月初四日在皇极殿举办千叟宴,参与活动的人数达8000余众。进馔时,分出一等桌张和次等桌张两种,其中“一等桌张用火锅”,也就是说,在盛宴菜谱中,以火锅为核心,为元菜,被记录在档。

“子孙饽饽”的故事

饺子也称“水点心”、“扁食”、“饽饽”,是清宫帝王、后妃十分喜爱食用的面食。饺子在民间十分普遍,最早见于唐代史料,明代称之为扁食,清代承之。饺子之所以受到青睐,与其名字有直接关系。“饺”与“交”谐音,取“岁更交子”之意,所以人们在除夕之夜,子时一到,都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而到正月初五,人们又要包饺子,其用意是将来年的破烂东西全部包住,尽纳其中,将其吃掉,以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皇家会在吃饺子时增加一些趣味活动,通常像民间一样,在一锅饺子之中,拣极少的几个饺子中包有小金银锞或宝石,谁吃到了,就意味着新的一年内大吉大利。不仅如此,清代帝王为了祈求代代衍续,香火鼎旺,还要在皇帝大婚时吃饺子,宫中称为“子孙饽饽”,这在清宫档案中常有记载:如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同治帝与皇后举行大婚礼,夫妇二人在洞房花烛之夜,先吃子孙饽饽,再吃长寿面。

皇帝吃饺子与寻常百姓不同,要吃出派头。从食具上,太监先端上配有食盖的彩色小瓷盆一个,内装有不同皮、馅的饺子,再端上小瓷碗、小瓷碟数个,均彩绘“万寿无疆”图案,最后,端上铜胎嵌珐琅浅碗3个,分别盛有南小菜、凉菜、醋等。档案记载,御膳房的厨役们煮饺子的时间必须十分精确,皇帝一到昭仁殿,饺子要刚好出锅,热气腾腾端上来。清宫规定,元旦前后,皇帝出门都要放鞭炮作前导,听炮之远近,即可推测出皇帝的行止处所。皇帝吃饺子从来不忘佛祖,所以,皇帝所吃饺子与敬佛的饺子要在同一锅中煮出来。但敬佛必须用素馅,有长寿菜、金针菜、木耳、蘑菇、笋丝等馅。乾隆吃饺子之前,要先到钦安殿、天穹宝殿、奉先殿、坤宁宫等处佛像前拈香祷告,经过一系列繁文缛节之后,直到凌晨3点忙完一切,才安心吃上饺子。

光绪帝由于有遗精的毛病,吃了好多养精固本的药也不见效果。因而,清宫在每年正月初一都要格外关照皇帝。光绪帝也十分卖力气,一次就吃20个饺子,其中有猪肉长寿菜馅13个,猪肉菠菜馅7个。可是,尽管他吃了这样多的饺子,还是未能生出一男半女来。

清宫不仅各主位吃饺子,太监、宫女、杂役等都会被赏吃饺子。如果哪个奴才被罚不许在正月初一吃饺子,那真正是很严厉的处分了。不仅如此,皇帝或后妃们还会吩咐,在宫里的墙根下、老鼠洞前,也放一些饺子,表示清宫的主子们恩泽天下,普度众生。

迷醉味蕾的小食点心

漂亮的鲜花不但是装饰品,可供人观赏,还可以做成各种食品、菜肴,供人食用。清代宫廷就曾制作过许多以鲜花调配的美味食品,后妃们尤其喜食,有的还流传至今。

菊花。用菊花调制的宫廷菜很多,其一是“菊花火锅”。做法是采摘白菊花一两朵,将花朵上焦黄的或曾沾过污垢的花瓣剔除,再于温水中漂洗一二十分钟,接着再放入溶有稀矾的温水中漂洗。准备好盛有大半锅原汁鸡汤或肉汤的小暖锅,和一碟盛有去掉皮骨的薄生鱼片或生鸡片,少许酱、醋。揭开暖锅盖,将鱼片和鸡肉片适量投入汤中,盖盖蒸煮五六分钟,再揭开盖,将适量菊花瓣放入汤中,封盖约五分钟,即成味道鲜美、清香可口的佳肴。

其二是“清蒸什锦豆腐”。需备物料为:豆腐8两,口蘑4钱,竹笋3个,木耳2钱,菊花2钱,莲子20粒,银杏20个,藕1两,冬菜6钱,黄瓜1根,黄豆芽9两,鲜姜2钱,油6两。做法是:在大锅内倒入半锅水,放进黄豆芽,煮30分钟,然后去掉豆芽,留汤备用。用开水泡木耳、莲子、银杏、冬菜、黄瓜等各切成条或丝状。菊花仍用开水泡10分钟,洗净后,切成长约3厘米的细丝备用。一切准备妥当后,在大碗内放入口蘑、竹笋、木耳、菊花、莲子、银杏、藕、冬菜、鲜姜、豆腐,最后倒进已调好的豆芽汤半碗,加入油和盐,上笼用大火蒸30分钟,再用小火蒸30分钟,最后将黄瓜片码在豆腐上,趁热食用。

玫瑰花,可做成玫瑰饼。清代每年农历四月,宫廷大量采买玫瑰花,将其中鲜嫩、色正的花瓣洗净后晾干,制成粉,再和以面粉,调入少量蜂蜜,做成饼,放入蒸笼中蒸,约半小时即成美味食品。另外一种玫瑰食品是明宫元宵,元宵是一种流行很广的食品,而明宫元宵用糯米、细面为皮,以核桃仁、白糖、玫瑰花为馅,甘甜爽口,清宫后妃喜食。

桂花,可做成芸豆卷。芸豆是豆科植物菜豆的种子,芸豆卷的做法是将1斤芸豆以水泡发,放入锅中,加水煮熟,待冷后,搓成泥状。取红枣5两,以水泡发,去核煮熟,趁热加红砂糖3两,桂花适量,相拌成泥状,最后,将芸豆泥与枣泥相间平铺,卷成。另外一种桂花食品是清宫元宵,它与明宫元宵不同之处在于明宫用玫瑰花为馅,清宫用桂花、白糖、核桃仁、豆沙等为馅,爽口味甘。

玉兰花,是清宫菜“金鱼鸭掌”的重要佐料,其做法是将鸭掌放入锅中,清水煮15分钟,五成熟取出,剔掉骨头与掌心硬茧。将香料和玉兰花放入其中,混煮,清爽可口。

2.由内而外的皇家华贵

皇家的华贵是名副其实的,是由内而外的。造成这种实实在在的华贵,其实是举国供张的结果。全国人民供养一个皇宫,那当然是应有尽有,最华丽、最精美的东西都在这里。

揽天下精品——进贡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作为各地的封疆大吏,要通过进贡来博得皇帝的欢心,谁进贡的东西好,皇帝会很高兴,各官僚的地位也会很巩固。

宫中所需各种厨上物料,除米、面、蔬菜、酒、醋等,肉食、野味、鱼类及南果子、茶叶等主要靠各地进贡。如:

盛京将军,每年贡鹿780只,狍210只,鹿尾、鹿舌各2000个,鹿筋100斤,其他野味如野猪、野鸡、树鸡等无定额。盛京佐领,每位每年额交鹅60只、腊猪20只、咸鱼1500斤、杂色鱼40尾等。盛京三旗网户,每年额交杂色鱼两万四千斤……打牲乌拉总管等,每年交进的鲟鳇鱼、鲈鱼、杂色鱼等,均无定额。

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和张家口外牛羊群总管、达里冈爱羊群总管等,每年定交鹿尾、野猪、鲈鱼、细鳞鱼、野鸡和树鸡等,并交乳油750瓶、乳酒365瓶、大乳饼2石一斗等。

蒙古王公每年要进献许多煺羊、黄羊、鹿尾和野猪。各地庄头、园头、三旗果园头也要交额定的鸡、鸭、交鹿、鹿尾、鹿肉干等。

南方的消费珍品,自然也要进贡宫廷。在那个时代,看看这些东西是如何走进宫廷的:

贡荔枝,由福建等地进贡,有鲜荔枝和荔枝干。产地距北京达三四千里之遥,运输过程十分不易。但自雍正年间至道光年间,从未间断过,达百年时间。进入宫廷的鲜荔枝,皇帝要赏给每位后妃,即使每次不过只有1颗,已属不易,后妃们更多食用的则为荔枝干,有时赏有数瓶之多。

贡普洱菜,由云南进贡,每年五月端午节进贡最多,终清一世,皇帝不仅自己享用,还大量赏人。

贡黄茶、芽茶,由浙江进贡,其中,上用黄茶每年28篓(每篓百斤),内用黄茶92篓,芽茶2000斤。

南果子,由广东进贡。广东官员为迎合皇帝的喜好,大量进贡时令水果,主要有荔枝、桂圆、甜橙、酸橙、香柚、椰子等。由于水果不易长期保存,因而不可能建立大件档案,只见于小型贡典之中。

此外,还有出巡进贡和西洋进贡等。

出巡进贡。皇帝出巡,排场很大,地方官多有进贡。除去奇珍及地方特产之外,进贡食用品是地方官的当务之急。皇帝出巡时,所用食物出自内帑,并将宫中所带食物赏给地方,如:鹿肉、糟鹿尾、糟野鸡、马奶酒等。地方官也要极尽心力,进奉美食,以取悦帝王、后妃。如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南巡时,浙江、江西、河南、山东各乡绅即进献长生果、樱桃肉、烛酒、荤素蜜饯、小菜、果点等物;而在天津,则有新雨前茶、鲜毛笋、糟火腿、糟鸭、糟油等物。

西洋进贡,也是清廷贡物的来源之一。创立于康熙盛世的广州十三商行充当了这一角色。除了进贡西洋的奇巧之物如珐琅、鼻烟、钟表、仪器、玻璃器、金银器等外,对南洋水果等海外美食也多有进贡。尤其是嘉庆帝偏爱南洋热带水果,便下旨广东督抚、粤海关监督采买进贡。

……

尽管各处进贡东西很多,但仍不敷使用。清廷还要责成内廷向户部支银每年达3万两之多,向各地购买。宫廷档案留下了不少这样的记录。

美食不如美器

皇帝不仅要享用天底下最好的食品,还要使用最好的食具,才与美食相配。毫无疑问,皇家美器,显得比美食更重要。

乾隆说过,美食不如美器。精美迷人的食具、餐具确实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提升人们的食欲。清宫廷的美食餐具追求美食与美器的和谐统一,力图通过精美而至尊、至荣、至崇的食具来体现皇帝与皇权的至高无上,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所以,其御膳美器体现出装饰性、华贵性、夸耀性等特点。

宫廷所用食器,多为金银、玉石、象牙等高级质料,由专门作坊制作。但需要说明的是,即使皇家食器豪华,非金即银。但是,满洲朴素的生活习俗并没有完全摒弃。顺治帝时,中宫皇后不知节俭,所用食器如果不是金银,就要大发雷霆,顺治帝以此为借口,将其废掉。

为了保障皇家食器精美,皇室精心安排。不仅委托造办处,打造相关精美的食器,比如珐琅器,还要钦定御用窑厂,专门为皇家烧造精美瓷器。比如景德镇官窑,不仅日常承办皇家瓷器烧造,还要在重大节日比如万寿节打造专门名款的特殊瓷器。其中,也成就了很多陶瓷艺术大家,比如唐英,他以自己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烧造出无数精美的瓷器,深得雍正、乾隆的嘉许,他主持的窑厂称之为“唐窑”,名震古今。

乾隆款青花梵文勾莲高足碗

清宫美食器具种类繁多,但都有专门账目管理。以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三日《御膳房金银玉器底档》为例,有:

金羹匙一件。金匙一件。金叉子一件。金镶牙箸一双。银西洋热水锅二口。有盖银热锅二十三口。有盖小银热锅六口。无盖银热锅十口。银锅一口。银锅盖一个。银饭罐四件。有盖银桃子六件。银镟子四件。有盖银暖碗二十四件。银盖碗六件。银钟盖五件。银錾花碗盖二件。银匙二件。银羹匙十三件。半边黑漆葫芦一个,内盛银碗六件。银桶一件,内盛金镶牙箸二双,银匙二件,乌木筷十双,高丽布三块,白纺丝一块。黑漆葫芦一个,内盛皮七寸碗二件,皮五寸碗二件。银镶里皮茶碗十件。银镶里五寸无分皮碗一件。银镶里罄口三寸六分皮碗九件。银镶里三寸皮碗二十二件。银镶里皮碟十件。银镶里皮套杯六件。皮三寸五分碟十件。汉玉镶嵌紫檀银羹匙、商丝银匙、商丝银叉子、商丝银筷各二件(或二双)。银镶里葫芦碗四十八件。银镶红彩漆碗十六件。

以上各件,为乾隆帝一日餐具之用,而且,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皇家美器云集,可见一斑。

3.令人惊叹的国宴

清宫筵宴。皇帝设宴款待宾客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政治意义远远胜过其他。国宴一方面体现了皇帝的恩惠,对被宴请的人来讲则是一种荣誉,一种拿钱都买不到的政治待遇。

清宫筵宴很多,场面极为壮观。主要有三大节,即元旦、冬至、万寿三节。元旦乃一岁之始,冬至乃一阳之始,万寿乃人君之始。筵宴(在太和殿)主要有乾清宫家宴、太后圣寿筵宴、皇帝万寿筵宴及千叟宴。

乾清宫家宴

是皇帝与后妃共同与宴,一人一桌。但这样的机会很少,平时各宫妃嫔在各宫进膳,节庆时才举办乾清宫家宴。

《甄嬛传》中演绎了一段乾清宫家宴的场景。场景表现虽然宏大,但是出现了一个小错误,那就是果郡王出席了这个宴会,并在这里产生了感情,为日后甄嬛“红杏出墙”打下了基础。实际上,皇帝的家宴程序复杂,场面非常壮观。需要说明的是,清代宫廷家宴,果郡王不会出现。这很好理解,既然是“家宴”,就不会有外人参加。果郡王作为成年分府出去另过的王爷,属于帝王家庭的“外人”了,按理,皇帝不会请他参加家宴,尤其是后妃在场,更不会让果郡王出席。

乾清宫家宴     

以乾隆二年为例,《国朝宫史》记载,与宴时,主位均穿吉服,皇帝升座奏中和韶乐,后妃行礼奏丹陛大乐。进馔、进果、进酒时奏丹陛清乐、中和清乐,并演戏助兴。皇帝宝座前设金龙大宴桌,摆群膳、冷膳、热膳40品,有各式糕点、果品、小菜、青酱,金匙、牙筷、花瓶、纸花。左首皇后,头等宴1桌,摆群膳32品及各式点心、花瓶、纸花;娴妃,二等宴1桌;嘉嫔、陈贵人,三等宴1桌;右首贵妃,头等宴1桌;纯妃,二等宴1桌;海贵人、裕常在各三等宴1桌。各坐于椅上,先摆热膳,进汤饭,后进奶茶,最后为酒膳、果茶。

千叟宴

始于康熙,盛于乾隆。各时期不仅人数不同,其应宴老人年龄也各不相同。

康熙时,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旗的文武大臣及退闲人员、兵丁、闲散人,年满65岁以上,有1000多人;乾隆年间,还加进了朝鲜、暹罗、安南、廓尔喀4国的使臣,其年龄放宽至60岁以上,而在乾隆六十年时,又限制在70岁以上,其受宴人数达8000余众。筵宴地点也不尽相同,康熙时在乾清宫前,乾隆后期则在皇极殿。

8000余人的千叟宴,凭借紫禁城的御厨们做饭菜,那是无法完成的。怎么办呢?小说家们虚构了民间厨师对此大有作为的故事,我想,这也许是真的。

千叟宴实际上是“康乾盛世”的表现,国家富裕才可以实现。乾隆以后,国势日衰,清廷再也没有举办过“千叟宴”。

太后圣寿宴

太后圣寿宴和皇帝万寿宴更为隆重,尤其是整寿之时,举国为之庆贺。太后圣寿大宴,仅以乾隆生母50岁生日为例:

乾隆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钮祜禄氏(孝圣太后)50岁大寿,宫中大摆筵席,每日早、晚两膳各摆:膳9桌,奶皮敖尔布哈1桌,大寿桃1桌,干、湿点心1桌、猪肉六方3桌,羊肉六方3桌,小食9桌,酒膳9桌。

其膳谱略为:

高头类,5种30类;主食类,有寿桃、寿面、糕点、米饭共65类;果品类,共有果脯63类;菜谱类,达到81种;汤类,6种;酒类,3种,共计248品,可谓洋洋大观。

清宫筵宴,帝后妃们所用当为精致而华美的各式美器,尽享人间荣华。

清末慈禧太后用膳排场非常大。不仅在御膳上有丰足供应,自己还设立私厨,称西膳房,有荤菜局、素菜局、饭局、点心局、饽饽局之设,每餐耗资巨费。慈禧太后的御厨房能做各式点心,达400余种,菜品4000余种,花样翻新,应有尽有。慈禧平日锦衣玉食,搞不清她喜欢吃什么。但有宫女、太监回忆,她对以下食品还是情有独钟的:

小窝头:由玉米面、小米面、栗子面、糜子面、爬豆面、红枣面(或枣肉)加红糖和成,蒸食。

饭卷子:由米饭加白面混合而成,有甜有咸。咸的加花椒盐,或五香椒盐;甜的加枣泥、豆沙、松子、核桃仁,有陈米饭卷、秈米饭卷、粳米饭卷等多种。

炸三角:芝麻酱加水和面,擀成面片;猪肉绞成碎末,加虾米、口蘑、火腿,切碎,搅拌,加进佐料,拌成馅,将馅放进面片中,做成三角形,入油锅炸成黄色,外酥里软,可口香甜。

炸糕:用油和面,做成面皮;将白糖、芝麻、山楂绞碎,加进奶油,成馅,做成圆饼,烧饼大小,入油锅炸酥。

烧麦:即开口包子,其馅为猪肉加口蘑,上笼蒸20分钟即可。

菜包鸽松:用羊油、黄酱炒麻豆腐,把各种青菜炒成碎末,把二者混合拌进饭里,再以嫩白菜心为皮将混合饭包好,连菜叶一起吃。

和尚跳墙:做法是用4个熟鸡蛋,将皮剥去,再在屉上放好酥造肉,将4个剥皮鸡蛋嵌于其中,上屉蒸熟。由于光滑的鸡蛋一半露于外面,像光头的和尚,慈禧便赏名为“和尚跳墙”。

饸馇:相传,慈禧来遵化谒陵时,东陵守护大臣绞尽了脑汁,命厨役们做出各种山珍海味来讨好慈禧。可是,慈禧什么没吃过呀,均觉得平淡无奇。厨役们想来想去,便把一种用绿豆面做成的食品,用醋熘成后,给端了上去。慈禧尝了一口,觉得很新鲜,爽口不腻人,便又吃了一口,吃到第三口时,旁边的老太监就要叫停,因为宫中规矩,帝后不可贪食喜爱食品,以免被奸人看出,在菜中下毒。有鉴于此,侍膳的后妃们便欲叫人将此菜撤下。慈禧看了看,有些舍不得,但又不好再伸筷去吃,只好说:“搁着吧。”意思是不要撤下,先放在一边。这时,东陵守护大臣立刻叩首道:“谢老佛爷赐名。”从此,这种食品就有了自己的名字,叫作“饹馇”。传说,后来饹馇进了宫廷,成为慈禧喜食的美味。

其实,饹馇就是一种绿豆食品,由绿豆面做成,佐以淀粉、姜黄等。淀粉就是红薯淀粉,目的是增加饹馇的韧性,同时,也会起到滑韧的作用;姜黄是一种纯天然草药,颜色很黄,将其晒干研成很细的粉,目的是为了调色。其配料比例会因季节不同而有所区别:在冬季,绿豆面和淀粉的比例大约是1∶10,其他季节则有所改变,会适当减少淀粉的比例。如果比例不适,做出来的饹馇会颜色不好看,或者质地很脆,就属于没有做好的饹馇。其做法很独特,是在很大的平底锅中制作,将一定比例的绿豆面、淀粉、姜黄放入容器中,加入温水,调成稀粥状。其所用燃料是非常严格的柴草,因为柴草的火不是太硬,火苗软中带硬,而且火源均匀,使得铺撒上去的料面受热均匀。受热的料面约莫过去几分钟就可以出锅了。出锅的饹馇是直径大约50厘米的薄薄的饼,颜色为黄中透着淡淡的绿色。这是一种经验性很强的手艺活,师傅要经过反复练习才可以上灶,否则做不出上等饹馇。在东陵老满族聚居地,这种工艺得以流传下来,手艺人还严格按照当时的工艺,一丝不苟地制作出地道的饹馇。

饹馇制成的食品多种多样,可以煎、炒、烹、炸,制作出:饹馇盒儿、玻璃饹馇、饹馇角、醋熘饹馇、浇熘饹馇、佛手饹馇、铜钱饹馇、菊花饹馇等数十种精美菜肴。如今,中外贵宾来东陵做客时,当地人仍喜欢拿出自己的手艺,烹饪出千姿百态的饹馇宴,来款待最尊贵的客人。

西瓜盅:将西瓜瓤挖去,仅留西瓜皮,把切好的鸡丁、火腿丁加新进鲜莲子、龙眼、胡桃、松子、杏仁,封严,在文火中炖几个小时。

清炖肥鸭:将整个鸭肉加进调味品,放进罐子里,在钳锅中用文火蒸3天。

紫光阁赐宴图

响铃:把带皮猪肉切成小方块,放进猪油中煎着,这样猪皮很脆,嚼起来带响,称为响铃。

樱桃肉:把上好的猪肉切成棋子大小,加进新鲜樱桃、调味品和清水,一起装进瓷罐中,用文火炖10小时。

蔬菜:豌豆、萝卜、胶菜、蘑菇、银耳、猴头菇、发菜、寒葱。

海味:鱼翅、鱼唇、鱼肚、燕窝、海参。

慈禧每次正餐都备有100多道菜,而她吃的也不过三四道菜。吃之前,由尝膳人(如李莲英等)先用银筷子吃过,确认安全后,她才动口吃菜。吃完后,剩下的菜品要打好包装,遵懿旨赏人。有人估计,慈禧伙食费每餐至少要200两银子。真可谓慈禧一餐之费,百姓万家之炊。

尽管清宫餐品十分丰盛,但这些主子们还不时出宫赏玩,品遍天下美食。如康熙六下江南,乾隆六下江南等,就曾在秦淮河边、西子湖畔,一面赏景吟诗,一面品茗宴饮,尽享人间荣华。

满汉全席

此名记载最早见于雍正、乾隆朝。满汉全席主要由满点与汉菜组成。满点即满洲饽饽席,席面以点心为主,菜肴极少,做法也十分简单。汉菜则种类繁多,做法讲究,味鲜色美。这两个民族,两种风味的席面合在一起,配以精细的组合,称“满汉全席”。其内容多种多样,文献记载一种“满汉全席”分为五步品尝:

一是头号五簋碗10件,如燕窝鸡丝汤、海参汇猪筋、鲜蛏萝卜丝羹、海带猪肚丝羹、鲍鱼烩珍珠菜、淡菜虾子汤等;二是二号五簋碗10件,如鲫鱼舌烩熊掌、糟猩唇猪脑、蒸驼峰、梨片伴蒸果子狸、野鸡片汤等;三是细白羹碗10件,如鸭舌羹、猪脑羹、假班鱼肝、芙蓉蛋鹅掌羹、甲鱼肉肉片子汤茧羹等;四是毛鱼盘20件,如挂炉走油鸡、鹅、鸭、鸽,白蒸小猪仔、小羊仔,什锦火烧,梅花包子等;五是洋碟20件,热吃鸡20味,小菜碟20件,枯果10彻桌,鲜果10彻桌……

还有一种:宴会酒席中食品多至50余种,开宴以20品侑酒,记有四鲜果、四干果、四蜜饯果、八冷荤(或用四大拼盘,每盘二种)。首用八宝果羹或蒸莲子,用大海碗,次用燕窝,加之鱼翅,再加烧整猪、整鸭片上,或以整鸭、整尾鲜鱼。大件五簋碗,中碗炒菜八品,中间心点三道,每人一份,分别为甜点心、奶点心、荤点心。最后用四大汤菜,什锦火锅。大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