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守望四季好时光

清朝后妃生活在深宫之中,每天都做些什么呢?她们的喜怒哀乐能否得到尽情的释放呢?通过档案的解读,可以管窥这些高贵而可怜的女人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1.尚武与怡情

清宫的后妃被宫墙锁住,一面享受锦衣玉食,一面任凭时光匆匆逝过。这些养尊处优的女子,由于不同于寻常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平时她们都做些什么呢?

宫中的后妃由于受满族尚武精神的影响,也很想一试身手,一方面消遣郁闷,一方面又锻炼身体。但是,由于后宫后妃身体尊贵,一般在公共场合又都穿有高底的花盆鞋或元宝底鞋,很不适宜活动。所以,她们在宫中体育项目中多是充当观众的角色。

端阳竞渡

端午日,宫中历来不朝会,皇上带后妃到圆明园福海的蓬岛瑶台观看龙舟竞渡,十分有趣,这样的活动有时也在避暑山庄举行。本来,旧历五月端阳竞渡是南方人的盛大节日,因为水乡才方便竞渡龙舟。可是,圆明园的蓬岛瑶台周围,水面很大,也给皇帝端阳竞渡提供了可能。所以,到乾隆时期,这个风流天子也会凑热闹,赶这个日子与妃嫔们共享天伦。

冰嬉娱乐

冬至以后,或腊八日,清帝带后妃在西苑太液池去观赏冰上运动,被称为“国俗”,世行不替。这个冰嬉活动,本来就是满洲人在关外的拿手戏,无论男女老幼,大家都很喜欢。实际上是有很多好处,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考验参与者的合作精神。尤其是士兵,他们会组成各种阵势,有梅花阵,有海棠阵,也有太极阵,高空观赏非常漂亮。当年乾隆还作御制冰床联句诗,以记其事。冰嬉之人在冰上起舞游戏,十分壮观。皇宫的女主们也盼望着这个日子,出来观景散心,愉悦身心,但需要更正的是,在《甄嬛传》中,安陵容苦练冰嬉,并以此重获圣宠。事实上,这并不符合历史真相,后妃们只是观赏,皇帝不会允许后妃们参与这种事情,更不要说是安陵容自作主张,给皇帝“惊喜”。

狩猎和布库

每年秋季,皇帝要到木兰去围猎,以不忘国本和表达尚武精神。届时,往往有后妃随往,甚至有后妃参与哨鹿的行为。如乾隆之容妃,就有策马递箭的画留传于世。

乾隆帝观马术图

布库是一种赤膊相扑的活动。布库,满语译音,即为角抵、掼跤、武术戏,类似今天的摔跤。康熙初年,辅政的鳌拜结党营私,把持朝政。足智多谋的年轻康熙,挑选十几名八旗子弟,入内苑陪侍康熙练“布库戏”。一日,康熙独召鳌拜入宫,当场宣布他的罪行,十几名少年闻声而至,当场擒拿鳌拜。这是清宫廷史中关于布库的生动记载。

清宫相扑主要有两种,一为满族式摔跤,一为蒙古族式摔跤,两种形式各有区别。这种比较猛烈的运动,后妃们不会参与,多在一旁围观。

水猎与踏雪

淀园有水围,乾隆年间,高宗后妃曾在昆明湖观赏水猎,取乐嬉戏。还在关外的时候,满洲人就喜欢下河渔猎,那个时候,主要是生活所需。入关后,资料中多次记载康熙帝亲自下河网鱼,还记载他到盛京谒陵时,路过黄河的时候,下河网鱼,命人将新鲜的鱼运回皇宫,给皇太后和后妃们品尝,令宫里的妃嫔们非常感动。

寂寞的后妃,有时会在大雪纷飞的冬季,纷纷走出户外去踏雪,净化心情,倒也有无穷乐趣。在夏季,后妃有许多排遣寂寞的方式,皇帝会安排她们到行宫,比如圆明园或者其他的离宫别苑去,享受别样生活。可是,冬天就必须回到紫禁城。这里不仅规矩多,而且天寒地冻,女主们只有待在寝宫中,无所事事,寂寞万分。所以,反而在大雪纷飞的时节,妃嫔们会愉快地走出户外,堆雪人,打雪仗,做些游戏。

另外,观看烟火表演也是后宫喜闻乐见的重要娱乐活动。乾隆以后,每年正月十九,在圆明园山高水长放烟火,宫中后妃随帝观赏取乐。当五彩缤纷的焰火腾空而起,后妃们会高兴地跳起来,宣泄积郁已久的心绪,是后妃们最快乐的事。有资料记载,圆明园放烟花,燃过的烟花纸片落下来,堆成厚厚的一层,五彩斑斓。这种过度的烟花燃放,在紫禁城内是不允许的,因为他们惧怕因此而发生火灾。当然,在圆明园也曾经因为燃放烟花而起火,朝廷也是三令五申,娱乐的同时,不可引发火灾。

高规格的旅行——南巡

随帝出巡游玩,这其实也是后妃与皇帝一起进行的娱乐活动。

后妃平日不许随意出宫,连见娘家人省亲也是如此。但皇帝有时为了排解她们的郁闷,会在适宜的季节,带着后妃出巡。如康熙、乾隆都曾六次南巡,东巡齐鲁,幸五台,谒盛京,都有带着后妃的记录。如康熙奉孝庄、孝惠,率后妃到京畿;乾隆带皇后、容妃等去南巡等。她们一面欣赏一路美景,一面品尝天下美食,好不快活。档案记载,康熙六次南巡如下:康熙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始,一路南下,至十月二十六日,在苏州回銮;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初八日始,二月二十七日至杭州后回銮;康熙三十八年二月初三日始,三月二十九日自杭州回銮;康熙四十二年正月十六日始,二月十六日自杭州回銮;康熙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始,至杭州后回銮;康熙四十六年正月二十二日始,至扬州后回銮。

乾隆皇帝仿祖父康熙六巡江浙,乾隆六下江南的情况如下:

第一次为乾隆十六年正月十三日出发,五月初三日返京;第二次为乾隆二十二年正月十一日出发,四月二十六日返京;第三次为乾隆二十七年正月十二日出发,至五月初四日返京;第四次为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日出发,四月二十一日返京;第五次为乾隆四十五年正月十二日出发,至五月初九日返京;最后一次即第六次为乾隆四十九年正月二十一日出发,至四月二十三日返京。这六次南巡,一般都要到江宁、苏州、杭州、扬州,后四次都到过浙江海宁。

皇宫戏迷

清宫的后妃基本上都是戏迷,因为唱戏、听戏是当时人们最愉快的休闲乐事。每逢节庆,如皇帝登极、万寿节、后妃千秋节、皇子或公主生日、后妃生育、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都要上演不同的戏目。戏目无非是帝王将相、神仙鬼怪的故事。有《万寿长生》《福寿双喜》《四海升平》等曲目。戏种有昆腔、弋阳腔等。

一般唱戏时间在早6点至7点开戏,下午2点至4点散戏。地点会有很多,但外东路宁寿宫阅是楼院内的畅音阁大戏台最有名。

关于宫中唱戏娱乐,有许多故事。

一个是雍正皇帝。雍正向以勤政著称,但却留下了“杖杀优伶”的传闻。

《啸亭杂录》记载,雍正帝有一次看杂剧,演的是有关常州刺史郑儋打子的故事,扮演常州刺史的伶人艺术高超,“曲仗俱佳”,雍正帝十分高兴,大加赞赏,给了这位伶人许多奖励。可是,这位伶人竟有些忘乎所以,问皇上当今常州刺史为谁,雍正帝立即翻了脸,喝道:“汝优伶贱辈,何可擅问官守?其风实不可长!”接着下旨,将此优伶立即打死。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一会儿就乌云密布。真是伴君如伴虎。因为一句话就丢了脑袋,谁还敢说话呢?

另一个是咸丰皇帝。咸丰虽然政治作为不大,但在看戏上却有一套。他是个戏痴,曾亲自上演一部思春戏《小妹子》。

咸丰帝钟爱戏曲,中外闻名。他荒唐而庸俗,在他所点的戏目上颇有反映。

咸丰六年正月,档案上记载着咸丰帝与升平署太监的一段对白。

问:有会唱《小妹子》的吗?

答:没有。

问:原先谁唱过?

答:吉祥、李福唱过,已故了。

……

咸丰帝非常失望,他多么希望马上看到这出戏。随即,他给升平署下旨:迅速学出《小妹子》来。

这出戏是什么内容,对咸丰帝有这么大的吸引力,竟达到着魔的程度?

《小妹子》又名《思春》,原为昆腔戏,曾被收入清刻印的剧本《缀白裘》里。它是一部典型的思春戏,其中心情节是,被情夫抛弃的妇人,哀怜地发出对负心郎的怨恨。

其中的部分唱词是:当初呀,我和你未曾得手的时节,恁说道如渴思浆,如热思凉,如寒思衣,如饥思食。你便在我的跟前,说姐姐又长,姐姐又短,又把那甜言蜜语来哄我。到如今,才知道你得手的时节,便远举高飞……负心的贼!可记得,我和你在月下星前烧肉香疤的时节?我问你那冤家呀,改肠时也不改肠?听信你,说永不改肠,才和你把那香疤来烧。谁想你忘恩薄幸,亏心短命的冤家!

这段唱词,咸丰帝都能背下来,台上演员稍有差错,他都能给指出来。为了迎合咸丰帝,升平署特地请来师傅,并招选貌美如玉的姑娘,学演《小妹子》。经过20多天的赶排,于三月十五日在同乐园演出。女演员搔首弄姿,颇得帝宠。咸丰帝看得非常认真,他边看,边唱,边指点,最后,他竟上台与演员对白。以后,这出戏多次在宫中上演。

2.深宫逗趣

皇宫中的后妃,不仅参与有趣的体育锻炼,同时,她们也喜欢游戏活动,既养生又愉悦心情。

在宫中,后妃们在规定的范围内想方设法找些有趣的事情来做,以磨炼心志,排遣寂寞。

琴棋书画

其实皇帝很重视有才华的女子,聪颖而贤惠的后妃自然受宠。因而,她们平时也注意加强修养。

下棋,如围棋等,慈禧有弈棋图传世:图中画一方桌,桌上摆着一盘正在进行的对局棋。慈禧端坐于桌的左方,面带微笑,手拈棋子,桌右一陪弈男子,持子侍立,有说为太监李莲英者。从这幅画中,丝毫看不出慈禧是一个大权在握的女独裁者。

书法练字,陶冶情操。《养吉斋丛录》记,自康熙开始,除夕前一日,皇帝会向近臣、近侍等赐“福”字,以后相传不替。至于后妃,则会仿效皇帝,有时皇帝会请些女师傅来教授,她们也会练写“福”“寿”等字。如慈禧太后在听政之余,颇感宫闱寂寞,便找来笔砚,绘画练字。慈禧虽天资聪颖,但字画的纯熟需要真功夫练就,慈禧有些望而生畏。恰此时,有一位云南督抚的夫人缪嘉惠,颇具丹青书法,又中年丧夫,生活无着,以卖字画为生,于是,被及时推荐入宫。慈禧果然十分赏识缪嘉惠,特免行跪拜礼,赐穿三品服色,月银200两,每日在后宫指点慈禧练字绘画。慈禧性情急躁,稍不顺心则推翻桌案,抛掉笔管。缪嘉惠不慌不忙,命人扶好桌案,重整笔砚,凝神坐下,挥毫泼墨,一行行秀雅玲珑的字体映入慈禧眼中。她转怒为喜道:“缪卿果然真功夫。”缪嘉见慈禧高兴,便开始指点她作画写字。慈禧喜欢祥瑞,作画多为“海屋添寿”,有云水殿阁及仙鹤飞翔;“灵仙祝寿”,有蟠桃、灵芝、蝙蝠、水仙;“富贵长寿”,有牡丹、青松、绶带鸟。画完,由缪嘉惠校正后,加盖“慈禧皇太后之宝”印章。慈禧像其他帝王一样,喜欢赏字于臣,于是,便练写大字,主要有“福”“寿”“龙”“凤”“美意”等。由于慈禧年事已高,练大字颇感吃力,但她十分自信,坚持不懈,终于有所长进,不久,便有许多加盖慈禧印章的大字赏人。这些大字笔条流畅,遒劲有力,颇见功底。一些臣子颇以得此字为荣幸之至,便争相乞赐。但慈禧觉得力不从心,干脆由缪嘉惠代笔书写,照样加盖印章赏人。

后宫妃嫔中作画作诗者有之,如号称“懒梦山人”的同治帝瑜妃,精通文墨,擅作诗文;而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不仅知书达礼,书法还特别好,尤其擅长左手写大字;光绪帝瑾妃,也有山石扇画留传于世,其画线条细腻,颇有古风。

有时为了排遣时日,皇帝会为后妃们请来技法高超的画师,为后妃们画像。如乾隆时期,意大利人郎世宁进入宫廷,结合中国绘画高手,将东西方画技结合起来,为清宫中的帝后妃绘画,有肖像画,也有风景和出巡画像等。历代后妃都有传世的画像。其中有朝服像、常服像、汉装像和戎装像,五花八门,虽不见得十分真实,却也可从中看出清宫后妃的容貌大概。后妃们坐在那里,等着画师们一点一点画,如果是脾气好的,会一直等下去。但慈禧却不然,当美国人卡尔为其画像时,她嫌画得太慢,走开了。卡尔只好先画好衣服,再请出太后来补画面部。

慈禧太后弈棋图

慈禧画富贵寿考图

九九消寒

“九九消寒”是一种流传很广的宫中文化娱乐活动。冬至开始,漫长难熬的冬天来临了。于是,宫妃们采用九九消寒之法来打发冬日。即选出九个字,或“雁南飞哉柳芽待春来”,或“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各句中每字均为9笔(繁体字),头九第一天写一笔,每日一笔,写完第一个字,头九过去了,书完9个字,81天之后,冬去春来。这些有的是皇帝御制,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为道光御制,也有说为乾隆御制。并有许多诗传世,如《九九消寒诗》《寒梅吐玉诗》《管城春满消寒诗》。

九九消寒诗

头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万物生,尧汤舜禹传桀世,武王伐纣列国分。

二九朔风冷难挡,临潼斗宝多逞强,王翦一怒平六国,一统天下秦始皇。

三九纷纷降雪霜,斩蛇起义汉刘邦,霸王力举千斤鼎,弃职归山张子房。

四九滴水冻成冰,青梅煮酒论英雄,孙权独占江南地,鼎足三分属晋公。

五九迎春地气通,红拂私奔出深宫,英雄奇遇张忠俭,李渊出现太原城。

六九春分天渐长,咬金聚会在瓦岗,懋公又把江山定,秦琼敬德保唐皇。

七九南来雁北飞,探母回令是延晖,夤夜母子得相会,相会不该转回归。

八九河开绿水流,洪武永乐南北游,伯温辞朝归山去,崇祯无福天下丢。

九九八十一日完,闯王造反到顺天,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国大清坐金銮。

玩偶与宠物

玩偶,在民间会为成年人所不屑,然而,在宫中却不然。起初,这些木偶玩具是小皇帝或小皇子、小公主们的玩具,后来宫妃们无聊时,也会一起玩耍。玩偶的种类很多,有戏剧形象,也有小动物模型,有会动的,有会发出各种声响的,也有智力测试的,制作十分精巧,妙趣横生。

清宫的御花园设有鹿苑,放养着仙鹤;内务府有养牲处、养狗处、养鹰鹞处等,东华门内东三所,是内养狗处。这些动物在宫里待遇很高,有吃,有穿,还有养牲账簿进行记录,记录着日拨口粮。雍正帝有“狗癖”,曾亲自设计狗窝、狗衣等,计划周详。慈禧太后留传于世的照片中,就有其与爱犬的合影,而且,竟有大臣祈斌为其爱犬画像,敬献给慈禧。慈禧的爱犬也有狗衣流传下来,为绿缎做成,做工精细,令人咋舌。

吸水烟

清宫后妃吸水烟,而且有许多烟具流传下来。一些资料中明确而详尽地记录了水烟袋的构造及吸水烟的过程。尤其是慈禧太后几乎天天吸,而且是饭后吸。吸水烟成了她每日必不可少的习惯。慈禧饭后有吸烟的习惯,但她不吸旱烟。清宫里忌讳“水烟”二字,因与“水淹”谐音,所以,储秀宫管水烟叫青条。此烟为南方专门进贡,也叫潮烟。

以慈禧为例:有4个宫女伺候慈禧吸烟。敬烟前要准备好6样东西:火石、蒲绒、火镰、火纸、烟丝和烟袋。宫女在慈禧面前点火敬烟,必须十分小心,万一火星溅到慈禧脸上,她一发怒,宫女本人连同祖宗三代就会遭灭顶之灾。

所用烟丝细薄而长,约10厘米。烟丝有一股清香味,用青绿色纸包裹,长方条状,所以叫青条。水烟袋全为银制,有两缸,一为烟缸,一为水囤,长长的烟管弯如鹤腿,叫鹤腿烟袋。慈禧的这柄水烟袋,银体外饰烧蓝釉,再外包锦套,上绣花卉、卍、蝙蝠、烟嘴上挂的穗上是用真丝编成的长寿字。这柄烟袋高40厘米,重608克。

慈禧吸烟时,敬烟宫女必须跪下,用手托起水烟袋,当慈禧轻轻用眼一看烟袋时,宫女便把烟嘴送到太后嘴前约一寸远地方,慈禧根本不用手接,只略一伸嘴便能含入口里。慈禧一次要吸两缸水烟。吸烟时,宫女不能正面对着慈禧,怕出气吹着她,但也不能背过脸,必须恭敬地微侧脸,低眉顺眼,呼吸轻微地伺候。吸完烟后,宫女不可背过身,扬长而去;而要弯腰低头,趋脚倒退而出。

康熙大帝的蟒式舞

在关外时,满族人其实也是载歌载舞的,清宫活动中有时也跳舞,但不多见。比如孝惠章皇后七十大寿时,康熙帝以57岁高龄,还走上戏台,为太后跳蟒式舞,以助其兴。

康熙四十九年正月十六日,是孝惠章皇后70大寿。宫里宫外格外忙碌,到处张灯结彩,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气象。孝惠章皇后生于崇德六年,是科尔沁蒙古的名门望族。她是在姑母被废的第二年,即顺治十一年入宫为妃的,当年六月十六日,即被册封为皇后。可是,由于孝惠章皇后不善逢迎,入宫后,年轻风流的顺治帝并不十分宠爱她。之后,董鄂妃入宫,顺治帝更想废掉皇后,以董鄂氏取而代之。可以说,在顺治一朝的7年中,孝惠章皇后并未得到过真正的爱情。顺治帝死时,她才21岁,开始了她漫长的寡居生涯。

然而,孝惠章皇后也从此时来运转,康熙帝尊称他为母后皇太后,对她十分孝顺。孝惠章皇后长玄烨13岁,虽不是他的亲生母亲,但由于玄烨生母在康熙二年即死去,孝惠章皇后便协助孝庄太后担负起共同辅育小皇帝的义务,因而,母子间关系十分融洽,加之玄烨是一位孝顺的皇帝,对皇太后十分敬重。玄烨多次到外地巡视时,都要有侍奉皇太后同行,在宫中,也是每日亲自去太后宫中行礼问安。皇太后十分感动。

皇太后生日在宫中称“圣寿节”,历来十分重视,尤其是遇到皇上、皇太后整寿,宫中便早作准备,大加庆贺。这次皇太后70岁整寿,玄烨决心大办一番,以表达自己的孝心。正月十六日这天,宫中大宴宾客,又召来戏班子,一时间灯红酒绿,好不热闹。

康熙帝一面陪太后看戏,一面说些为太后祝寿的吉祥话,一场戏下来,57岁的玄烨突然走上戏台,要为太后祝寿跳蟒式舞。太后忙站起,要劝阻皇帝,因为皇帝年岁实在太大了,不宜跳舞。可是,康熙帝兴致勃勃地朝太后施礼祝寿后,便跳了起来。

蟒式舞,为满洲传统的筵宴歌舞,在民间早已流传,不知何时传入宫中。舞蹈形式为九折十八式,舞者举一袖至额头,反过一袖至后背,盘旋作势,形式巨蟒跳跃,所以叫蟒式舞。九折即9组动作,一为起式,二为摆水即打鱼动作,三为穿针即织网动作,四为吉祥即欢庆动作,五为单奔马即打猎动作,六为双奔马即出征动作,七为怪蟒出洞即龙舞动作,八为大小盘龙即龙戏水动作,九为大圆场即欢庆动作,与四同。十八式即18个舞蹈姿势,有手、脚、腰、转、飞各三式,肩二式,走一式。做完这些动作,康熙帝额头已微微出了一些汗,皇太后感动得站了起来,连忙说:“皇帝孝心,天地昭昭,请歇息,不要累着。”母子亲情,油然而生。

纸牌的流行

中国是纸牌的发源地,玩纸牌兴于唐朝(618—907年),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清宫造办处中有纸牌木模子,用来印制纸牌,供后妃娱乐。纸牌的形制有两种,一种为“幺万”—“九万”、“幺饼”—“九饼”、“幺条”—“九条”等,每种图形4张,共120张;另一种为《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30个人物各4张,共120张。其玩法和打麻将相似。那些宫中太后、太妃,及当朝后妃们为打发难熬的无聊时光,便会在本宫中与太监宫女们斗牌玩。

此外,宫中不允许赌博(太妃们除外,她们会斗牌赌博),但有时也玩掷骰子,但不玩钱的,输赢看主子的赏钱。

3.“万岁”养生秘笈

世间有没有长生不老之术呢?长生之术不仅普通老百姓在追求,帝后妃们同样企图通过养生办法达到长寿的目的。帝后妃这些主位,作为天下的王者家族,至尊至重。他们在享受天下锦衣玉食的同时,又十分注重养生、保健和美容,来使自己延年益寿,拥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

帝后妃试图长命百岁,长生不老。但是清宫中有这样的百岁寿星吗?我们查阅大量史料,发现其中确实有高寿者,帝王之中60岁以上者6人,其中,最高寿者为乾隆帝,他活了89岁,其次是圣祖和宣宗为69岁,太祖为68岁。这12帝的平均年龄为53岁,总的来说,还算可以。

后妃之中,按现有资料统计活到60岁以上的为:

皇太极的孝庄文皇后,75岁;顺治的孝惠章皇后,77岁,淑惠妃70岁;康熙的孝恭皇后,63岁,顺懿密妃70岁,定妃97岁,悫惠皇贵妃76岁,惇怡皇贵妃86岁;雍正帝孝圣皇后86岁,纯懿皇贵妃96岁;乾隆帝愉贵妃79岁,颖贵妃70岁,婉贵妃92岁,惇妃61岁;嘉庆帝孝和皇后74岁,恭顺皇贵妃74岁;道光帝佳贵妃75岁,成贵妃76岁,预嫔82岁;咸丰帝慈禧太后74岁,端恪皇贵妃67岁,婉贵妃60岁;同治帝珣妃64岁,瑜妃75岁,瑨妃77岁。

这25位较高寿的后妃中,有3位是90岁以上,即康熙的定妃、雍正的纯懿皇贵妃和乾隆的婉贵妃。3位老寿星在丈夫生前地位均比较低下,定妃和纯懿皇贵妃仅为嫔位,而且也只有纯懿皇贵妃生有1子,其他两位终生未孕。

所以,对清宫帝王和后妃的养生与保健有必要进行探讨,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乾隆的长寿秘法

乾隆号称“十全老人”“古稀天子”,活了89岁。

长寿秘诀,清代御医后裔总结为“吐纳肺腑、活动筋骨、适时进补”、“十常”、“四勿”。“十常”即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睛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四勿”: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这套养生之法,为乾隆皇帝所接受,并灵活运用,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后妃成群,御之有度。乾隆有名姓记载的后妃为41位,可谓多矣。可是乾隆皇帝并没有一味沉浸在后宫之中,而是御之有度,从其均匀的生育中即可悟出这一道理。

营养合理搭配,饮食有度。一年四季中,乾隆每膳前必先吃一碗冰糖炖燕窝。在早、晚两正膳中,也常有燕窝菜,即燕窝红白鸭子、燕窝炒鸡丝、燕窝拌白菜、燕窝白菜滑熘鸡鸭等。他还注意用鹿肉滋补身体。对于成群后妃,他并不是疲于应付,而是按时、按节接纳,并十分注重营养滋补。尤其喜食鹿肉。中老年以后,他几乎天天以鹿肉进补,保持体力精壮。

应节气适当调节饮食有益无害,如春季食榆钱饽饽、榆钱糕、榆钱饼;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食花糕等。他还注意以粗补细,以野补身,如百姓常食的黄瓜蘸面酱、炒鲜豌豆、蒜茄子、芥菜缨、酸黄瓜、酸韭菜、秕子米饭等,他都适量进食。

乾隆帝注意适量饮用玉泉酒。玉泉酒是宫中专门酿造的,供帝王、后妃饮用。此酒选用玉泉山的水酿造,甘醇可口,弥足珍贵。乾隆帝每日分次饮用,总量不超过4两。乾隆十分重视玉泉酒的分配和使用情况,有时会亲自过问。乾隆四十七年,因宫中使用玉泉酒过量,乾隆震怒,下旨命军机处严查。内廷里面因为这样的生活琐事而要军机处参与查案,在清宫史中从未有过。军机处不敢怠慢,很快查明了真相。原来,这一年事情很多,有阿哥娶福晋、公主下嫁等,所以,这一年用掉1039斤玉泉酒,比平时多好多。

康熙的养生之道

康熙帝活了69岁,一生历经诸多坎坷,达此寿龄已属不易。其规律为:

一日只两膳,不进小吃。他说:“朕每日进膳二次,此外不食别物,烟酒及槟榔等物皆属无用。”

不吃补药。宫中补益类的药品非常多,太医也不断献方,地方臣僚也多有进奉,但他概不使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再好吃的东西,他也不多吃,按量进补。

适量饮用葡萄酒,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葡萄酒传到北京的时间,是在明末清初,由耶稣会士带来或由西洋进贡。自康熙废皇太子后,他得了一场大病,尽管御医使尽了浑身解数,仍不见效果。西洋传教士请他喝葡萄酒试试:“西洋上品葡萄酒,乃大补之物,高年饮此,如婴儿服人乳之力,请皇上饮用。”康熙帝试着饮用,感觉不错。于是,每天饮用几次,居然增加了食欲,精神也好了许多,这是康熙帝没有想到的。

心态平和,不求长生之术。他说:“人之有生必有死,如朱子之言,天地循环之理。”“朕之生也,并无灵异;及其长也,亦无非常。”坚决摒弃《炼丹养身秘书》。

御用之物,不尚奢华。这是康熙皇帝最与众不同之处。

内外兼修的保健良方

清宫有太医院,院中有御医13人,吏目26人,医士20人,医生30人。这些御医全为汉人,医术高明,日夜为宫廷服务。举例说明如下:

酒类:龟龄集、龟龄酒、松龄太平春酒、椿龄益寿药酒、健脾滋肾状元酒、如意长生酒等。

丸剂:健脾滋肾状元丸、密寿固本仙方、清暑益气丸等。

代茶饮:解表代茶饮、清热代茶饮、去暑代茶饮、温中代茶饮、补益代茶饮,其配方并不是茶,而是一些人参、黄芪、甘草之类。

八珍糕:有党参、茯苓、薏米、白术、芡实、扁豆、白糖、白米粉等物,研成粉蒸成。

……

清宫对人参的异常重视,人参产于我国东北,与貂皮、鹿茸并称“关东三宝”。人参是传统的中医补药,功能主治:补元气,生津液;主治虚脱、虚喘、崩漏失血、惊悸,以及一切元气虚弱、气虚、津少等症。清王朝发兴于东北,皇室对人参更是钟爱有加,从人参的种植开采、分配、使用到出售,几乎统归皇室。人参成了皇家独有享用的宫廷用品。

清政权入关以前,满洲人所采人参,是作为珍贵稀罕物品,或进贡朝廷,或交换物品以维持生计,是他们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入关后,清政府对人参的开采采取了垄断政策,将采参大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国家参源的法律政策。

清皇室内务府垄断采参后,采参任务主要由盛京内务府上三旗兵丁和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牲丁承担。这样,大量上等人参每年源源不断地被运到清宫。据不完全统计,康熙四十八年,交送宫中人参1000斤,康熙五十八年,交参3000斤,乾隆十年交参1439斤,乾隆三十年交参2059斤……这些源源而来的人参,均进入内务府广储司茶库。

进入宫中的这些人参,共分十二类:大枝、特等、头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芦须、渣末、参叶、参籽、参膏。而只有四等以上的人参才是专供帝后享用或御用入药的人参。此外,还可作为赏赐官员和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及外藩等使节,有时,多余人参也要到外地贩卖成银两入库。

清宫帝后使用的人参,一般为特等、头等和二等参。如雍正十年五月二十二日,一天就用一号特等参5斤10两2钱,头等参10斤12两4钱5分,三等参106斤,四等参217斤9两。此外,皇帝出巡、狩猎、祭祖扫墓等,也随身携带备用人参。如乾隆元年十月十一日,乾隆帝恭送雍正梓宫,就备有三等人参3斤,四等人参5斤,五等人参10斤。

人参为大内补药,御药房在研制各种成药时,一般加入人参。雍正十二年,御药房全年用于入药的各等级人参就在384斤以上。

关于赏参,数目更是惊人。主要用于对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头人,如对蒙古王公贵族、外藩、各国来华使节、年迈体弱的功臣、官员等的赏赐。如雍正十二年,用于赏赐的人参就达172斤。

饮用水质也很重要,因此清宫用水很讲究,只用玉泉山的专用水,不用其他。其实,玉泉山的水自元代起,就已成为帝王专用水。玉泉山的水质是经过严格测量的。早在乾隆年间,乾隆帝命内务府制银斗一个,较量天下名泉名水,质量以北京西郊玉泉山水最轻,玉泉水也被称为“天下第一泉”。这样,清宫便派出专车每天去玉泉山拉水。拉水车早上出神武门,待下午太阳西斜时再拉回神武门。帝后妃们每日御膳、泡茶之水都用玉泉山之水。而慈禧太后在洗澡时也用此水,为的是保持她的肌肤细腻光滑。

另外,清朝皇家很注重沐浴保健,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汤泉洗浴,利用地下热水中丰富的矿物质,来治疗各种皮肤病。北京的汤泉有昌平小汤山温泉,还有河北遵化的汤泉,孝庄、康熙都曾来此,沐浴疗疾;另一种是人工制作洗浴水。宫中后妃,有在冬季使用木瓜汤洗浴,因为木瓜有舒筋活血的功效,夏日则用杭菊粉洗浴,因为杭菊具有醒神明目的作用。慈禧太后就曾用过此方剂。后妃所用温泉有三处,即河北赤城、遵化汤泉、北京昌平小汤山。

赤城温泉的浴疗效果相当好,因其高温弱碱,主要成分为硫酸钠,对皮肤病、关节炎、牛皮癣、坐骨神经痛疗效明显。尤其是每当桃花盛开的季节,赤城温泉被誉为洗桃花水,一条白浴巾会染成粉红色,趣味无穷,康熙帝后曾侍奉孝庄多次前往洗浴。

遵化汤泉是在康熙十年开始见诸记载的。因为此处距顺治孝陵近,康熙在奉太皇太后谒陵的同时,便去汤泉疗疾,有时一住就会有40多天,说明效果是不错的。直到今天,遵化汤泉还保留有流杯亭、六角石幢等建筑,记录下了汤泉曾经有过的辉煌。

小汤山汤泉在北京昌平,那里泉水如煮,矿物质丰富,备受帝王后妃青睐。每年都有后妃前往洗浴。晚清慈禧太后有时也会前往坐汤,并在档案中留下了记录。

孝庄太后便装捻珠像

还有就是清宫之人对鼻烟的钟爱。清初,宫廷内禁止吸食烟草,皇太极曾颁告示,力主禁烟。可是,雍正继位后,认识到鼻烟有诸多好处,它不仅可以治疗头疼、咳嗽、风湿等病,而且还可以缓解疲劳,提神醒目,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对于工作狂雍正来说,鼻烟就是保健养生的一剂良药。因此,他非常喜欢,并不时命造办处制造各式鼻烟壶进献,有时,自己还会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十分内行。清宫造办处也极尽心力,制作出牙雕、玉器雕、铜雕、珐琅、瓷制、黄铜、景泰蓝、料器、漆雕等多种式样。光绪帝也嗜好鼻烟,光绪二十六年出逃西安时,竟忘记带鼻烟,于是,命人去街市购买。在宫里时,珍妃会随身携带鼻烟壶,随时为他提供服务。

清宫崇信佛教,信佛,向佛,清心寡欲,在清宫复杂多变的斗争环境中,那些结有佛缘的后妃,往往闭目静神,向佛捻珠,陶冶心性。孝庄太后就有便装捻珠像传世,看上去十分安详、宁静。慈禧太后在心绪烦乱之时,就会到静室中向佛祈祷,直到心绪平静下来才肯出来。苏麻喇姑,一生崇信佛教,她认为人生有诸多罪恶,所以在年三十夜洗浴时,要将脏水喝下赎罪。她死时,已有90多岁了,是个老寿星。

此外,锻炼必不可少,清宫后妃们已经认识了锻炼的重要性。如清宫每年的狩猎、冰嬉等运动,还有在御花园等处遛弯儿。慈禧等常去遛弯儿,消食、醒脑、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