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愿为情痴不思量
清朝皇帝后妃成群,三宫六院,佳丽虽不及三千,也是寻常人家无法比拟的。那么,皇帝与这些后妃们到底有没有爱情呢?自古就有多情帝君的说法,显然皇帝和后宫的女人是有感情的。而在帝王与妃嫔的生命里,又有过什么样的爱情故事?
1.高处不胜寒的帝王情爱
许多资料记载过清朝皇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皇帝对心爱之人确实有着不同寻常的宠爱。皇帝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爱情,有时甚至会爱得死去活来。清帝中不乏其人其事。
沈阳故宫关雎宫斗匾皇太极与宸妃
皇太极是位枭勇之君,35岁继承汗位,大智大勇,堪称一代名君,而他与宸妃的感情却也似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柔情似水,传为千古佳话。
宸妃,名海兰珠,满语的意思是“珍爱之女”,舍不得的女孩,有的文艺作品称之为“哈日珠拉”。蒙古族,孝庄文皇后的亲姐姐。宸妃入宫的时间较晚,天聪八年(1634年)嫁过来时,她已26岁了。海兰珠以其成熟女子的美丽赢得了皇太极的宠爱。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册封后宫王妃时,赐她居“关雎宫”。关雎语出《诗经·周南·关雎》,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句,此诗有序称“后妃之德也”。皇太极以此表达爱意。
皇太极十分宠爱宸妃,宸妃也是备极温柔,朝夕问醒,终于在崇德二年有了结果,海兰珠生下了皇八子。皇太极决定立此子为皇太子,可能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宠爱宸妃,二是此子排序与自己暗合,都为皇八子,认为可能是天意遂立其为皇储。可是,皇太子不足7个月就夭亡了(感染天花),宸妃受的打击非同小可,不久病倒,日渐沉重。
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皇太极正在松锦前线指挥同明军作战,战况正紧,却在九月十二日传来宸妃病讯。他焦急万分,星如急火地返回沈阳。可惜,尽管他日夜兼程,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十七日这天,天还未亮,宸妃就撒手西去了,年仅33岁。
皇太极得到宸妃病逝的消息大悲过度,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举动。他直入关雎宫,全然不顾帝威,扑在宸妃的尸体上,放声痛哭。一旁的大臣苦心劝解,都无济于事。皇太极为宸妃举办了极为隆重的丧礼,厚葬从优,超越规制,达到国葬程度。皇太极还是无法排解自己对宸妃的思念。崇德六年二十三日中午,他竟然饮食失常,疾病袭身,最后昏迷倒在了地上,语言无序。宸妃入葬后,皇太极不顾一切地跑到宸妃墓前哭丧。
做完这一切,皇太极回想宸妃病逝以来,辅国公扎喀纳、承政索海等王公大臣在治丧的过程中,并不尽心尽职,于是重惩临丧不利之王,并破例夺爵,很多人都不理解,皇帝为何为了一个女人而重惩有功大臣。
康熙帝的殷殷情愫
康熙大帝后宫之中有名分的后妃人数达55位,居清帝之冠,实乃一代多情多义的帝王。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真爱皇后,克后不立后。在我们的印象中,康熙皇帝是一位重视自然科学的朴素唯物主义者,可是,当他的皇后死去之后,他认为是自己克死了皇后,于是,当他的第三位皇后孝懿皇后病逝后,他就再也不立皇后了。
康熙生前共立过3位皇后,分别是孝诚、孝昭、孝懿皇后。孝诚皇后难产而死,康熙帝十分悲痛,当时就承诺立孝诚皇后之子允礽为皇太子。继后孝昭只做了半年皇后,就死去了。此后他十多年不再立后,直到康熙二十八年,皇贵妃佟佳氏病笃,他才想以立后为之冲喜,结果佟佳氏只做了一天皇后即仙逝。所以,他认为自己克后,从此不再立后,以表达自己对后妃生命的珍爱。
另一个细节就是带爱妃远征漠北,出巡塞外。一般来讲,皇帝出征,是不带后妃的。康熙皇帝出于对后妃的真爱,在出征时携后妃前往。征战不比巡幸,条件很恶劣。但玄烨仍乐此不疲。由于出发时准备不足,后妃的衣物没有准备齐全,康熙皇帝居然放下皇帝身段,向蒙古王公夫人寻借衣物。
康熙皇帝在新疆一带巡视时,发现那里的季节性食物很好吃,有别于宫中,于是,他命人飞马送给宫中后妃,不时将一些外地纪念品托人带给众妃,还托人捎话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别见笑。”
更为有趣的是,康熙帝在外巡幸时,很思念宫中的妃嫔,便向宫中后妃传递情书。情书传出去了,他还急切地等待回音,不时地问:“有书信捎回来吗?”飞鸿传书,以表达思念之情,这在寡情的封建帝王中是不多见的。
帝后和谐的典范——乾隆帝与孝贤皇后
孝贤皇后,是乾隆帝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雍正五年,她16岁的时候,被雍正帝指婚给弘历为嫡福晋。富察氏一嫁给弘历,就得到了夫君的尊敬。那么,富察氏何以获得如此的礼敬呢?
孝贤皇后像首先,出身高贵。富察氏先祖旺吉努,率领族众归顺努尔哈赤,南征北战,战功烜赫;曾祖父哈什屯,历经皇太极、顺治两朝,功劳卓著,赠太子太保;祖父米思翰,康熙时任户部尚书,议政大臣;父亲李荣保,任察哈尔总管;伯父马齐,康、雍、乾三朝保和殿大学士;伯父马武为领侍卫内大臣。所以,《清朝文献通考》记载:“尔妃富察氏,钟祥勋族,秉教名宗。”
其次,崇尚节俭。大概我们谈到清宫女人的时候,往往用节俭这个标准来衡量是不是合格。这很好理解,满洲发祥于关外,条件艰苦,历来节俭。这位中宫皇后是非常节俭的。资料《啸亭续录》里面举了两个例子,一是皇后的首饰,“珠翠等饰,未尝佩戴,惟插通草绒织等花。”这很了不起,身为中宫高位,却不戴金银珠宝。二是敬献给皇帝的荷包,不用金银线织成,她认为那样很浪费,而是用鹿羔绒织成,献给皇帝,以示“不忘本之意”。皇后的这种做法,就给后宫做出了榜样,深得乾隆皇帝赞许。
再次,忠心勤勉。皇后在宫中非常勤勉,有责任心。照顾太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侍孝圣宪皇后,恪尽妇职”(《啸亭续录》)。照顾夫君,更是无微不至。尽职尽责,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的美德了。资料记载,乾隆帝身上曾长了疖子,很厉害,御医说:“须养百日,元气可复”(《郎潜纪闻二笔》)。皇后听到这个消息后,怕奴才们照顾不周,便主动搬到乾隆帝寝宫外面,日夜照顾,直到一百天满,康复之后才回宫。
乾隆帝为了表达对皇后的敬爱,便决定立她的儿子做太子。
雍正八年,皇后生下了弘历的第二个儿子,这让弘历欣喜若狂,赞称小皇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弘历把给这个孩子起名的权利交给了父皇雍正。雍正帝极为重视:“当日,蒙我皇考命为永琏,隐然示以承宗器之意。”(《清高宗实录》)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就为将来做皇太子做好了准备。乾隆帝继位后,肯定要学父皇秘密立储的办法。于是,在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乾隆把写有永琏为皇太子的匣子,放到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并且,告知了诸王大臣:“朕已命为皇太子矣。”
这是乾隆帝首次立储。他是十分认真的,皇后虽然并不明确知道,但是,也会隐约了解一些。可是,不幸发生了。这个永琏是个短命鬼,于乾隆三年“偶患寒疾,遂致不起”,竟然一命呜呼,年仅9岁。乾隆帝十分悲痛,他辍朝5天,赐名端慧皇太子,并多次亲到棺前赐奠。后在陵园右侧的朱华山修建了典制大备的皇太子园寝,隆重治丧。
大葬礼成,乾隆帝并未减少对孝贤皇后宠爱的程度,相反,他以满怀的热情给予她更多的关照,皇后也并没有气馁,她知道,这个时候一定要再努力,才有机会。所以,到乾隆十一年,终于又有了结果,皇后又生下了一位皇子,这就是皇七子永琮。乾隆又把继统希望寄托在了永琮身上。可惜天不作美,这个孩子仅仅活了两岁,就出天花而亡。而这个孩子去世这天,恰恰是大年三十,宫里因此而沉浸在悲痛气氛之中,往昔过年的欢乐气氛荡然无存。乾隆帝悲痛又无奈。
永琮的去世,无疑给皇后以最大的打击,她的忧伤心情可想而知。所以,这个时候,也只有乾隆帝能够抚慰皇后的心灵。乾隆帝责无旁贷,他考虑到皇后“乃诞育佳儿,再遭夭折,殊难为怀”,便曲为劝解,为了使她心里好受些,乾隆下旨,决定“皇七子丧仪应视皇子为优”,赐谥“悼敏皇子”,葬入了朱华山皇太子园寝,与他的亲哥哥永琏葬到了一起。以亲王礼治丧,其丧期达9个多月,参与祭奠的人有宗室贵族及四品以上官员,达万人之多,费用难以计算。真是备极哀荣。
乾隆帝对这两次“太子之丧”,没有丝毫责怪皇后的意思,而是进行了自我检讨:“此乃朕过耶”(《清高宗实录》),认为这都是他自己的错。
两位嫡子的先后去世,使得紫禁城的气氛变得阴郁沉重,乾隆帝深知太后心情不爽,皇后就更不要说了。于是,在乾隆十三年二月初四,春节过后两个月,就决定侍奉母后,陪着皇后出游泰山。传说登山有辟邪的作用,去去邪气,很好的事情。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乾隆帝确实喜欢游山玩水,他会找出种种借口,到名山大川尽兴游览。
这次山东之行,规划得很到位,先到曲阜拜孔子,乾隆帝很崇拜孔子,那是一定要去的。然后,登泰山,一览美景。再到济南,看那远近闻名的趵突泉。从二月初四到三月初八,过了一个多月,决定返程回京。可是,皇后就在这返回的途中出了大事。
三月十一日,乾隆帝一行到达德州,决定改行水路,沿运河北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皇后却死在了船上。关于皇后之死,我们查阅了一些史料,发现是由于她的皇子病逝,悲伤过度,加之连日劳累,感染了风寒,不幸猝然离世。这真是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真是太突然了。皇后此行,本来是乾隆帝精心安排,为她排解愁闷的一次旅行,却不幸使其走上了不归之路。就连皇太后都很惊讶,她听到噩耗,赶忙来到皇后的船上,看着死去的皇后,很久都没有离开。
乾隆帝为了表达自己对皇后的尊敬、礼敬,做了最后的努力:
第一,为皇后圆梦。大家可能没听说过,谁生前为自己要谥号。所谓谥号,就是皇帝对死者的盖棺定论。活人一般忌讳这个事情,可是,皇后富察氏却在生前向乾隆帝要谥号。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乾隆十年,乾隆帝的慧贤皇贵妃薨逝,乾隆帝为她上谥号。当时,议定的谥号为“慧贤皇贵妃”。本来,一般人听到这个谥号,不会有什么反应。可是,皇后富察氏听到这个谥号后,竟然哽咽起来,她对乾隆帝说:“我朝,后谥上一字皆用‘孝’字,倘许他日谥为‘贤’,敬当终身自励,以副此二字。”皇后的意思是,如果将来给我谥号为“孝贤”,那我将终生为之努力。于是,在皇后去世后,乾隆帝完成了皇后的遗愿。
第二,为皇后丧事大兴案狱。皇后去世后,乾隆帝异常烦闷,心情急躁不安。所以,他看什么都不顺眼,不断处置王公大臣,兴起了一个又一个案狱。比如“永璜案”,永璜是他的长子。孝贤和她的两个嫡子病逝,乾隆帝认为永璜心存侥幸,“母后崩逝,兄弟之内,惟我居长,日后,除我之外,谁克肩承重器?遂至妄生觊觎。”(《清列朝后妃传稿》)意思是,永璜在觊觎太子之位,永璜究竟有没有这种想法,并无确切史料。但是,遭到父皇如此打击,永璜早已晕头转向,诚如乾隆所说:“若将伊不孝之处表白于外,伊尚可忝生人世乎?”(《清列朝后妃传稿》)永璜不久就在惶恐中去世。比如“光禄寺案”,他认为光禄寺这些人办事不认真,敷衍了事,准备祭祀用的桌子不干净,“光禄寺所备饽饽桌张俱不洁净鲜明”(《清高宗实录》)。因此,他处置了光禄寺大批官员。比如“剃头案”,在孝贤皇后丧期内,发生了总督周学健、塞楞额、巡抚彭树葵、杨锡绂等地方大员剃头的事件,其中,好多省份的大小官员也都纷纷剃头,乾隆帝大怒,杀一儆百,将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赐令自尽,对其他官僚也给予不同惩处。此外,他还不断兴起了其他的案件,惩处了好多人。
第三,作文追思。乾隆帝是一位诗文俱佳的帝王,一生传世的诗作就有4万多首,居历代帝王之冠。孝贤皇后去世后,乾隆帝的风流才情便多有展示,但那不是附庸风雅之作,而是发自肺腑的动情之作。比如,在孝贤皇后丧满百日的时候,写了一篇《述悲赋》,句句含情,字字珠泪,感人肺腑。其中“痛一旦之永诀,隔阴阳而莫知”(《述悲赋》)之句,让人读之落泪。再比如《悼皇后》中有:“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乾隆御制诗文集》),更是表达了对皇后的殷殷之情。这里“梦熊”缘自《诗经·小雅·斯干》的“维熊维罴,男子之祥”,也就是说,梦见熊罴,则是生男孩的征兆。
第四,睹物思人。孝贤皇后薨逝后,乾隆帝在孝贤皇后曾经居住过的长春宫建立纪念馆,在那里保存了孝贤皇后生前的所有陈设,“凡平日所御奁具、衣物,不令撤去。”(《清宫述闻》)并且,每到年节,都在那里张挂孝贤皇后的画像,乾隆帝会经常到那里去凭吊皇后。这种情况延续了几十年,一直到乾隆六十年,乾隆帝禅位,新皇帝登基,才告结束。
第五,推恩母家。乾隆帝为了报答孝贤皇后,格外照顾她的娘家人,“故宠侍后族,先后膺五等封爵者,富察氏凡十四人”(《清宫述闻》),一个家族就有14人封有爵位,可真是太离谱了。所有这一切的荣宠,都是来源于对孝贤皇后的敬爱。孝贤皇后的弟弟傅恒官至一等忠勇公、领班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对此,乾隆帝说:“傅恒之加恩,亦由于皇后。”(《清列朝后妃传稿》)同时,还通过富察氏家族与皇家联姻的形式,荣宠孝贤的母家,比如孝贤皇后侄子福隆安娶高宗第四女和硕和嘉公主,乾隆帝第六子永瑢娶孝贤皇后侄女为嫡福晋。
在这里,大家看到了一位高高在上的天子,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的对元后的尊敬、礼敬。
被扼杀的同治帝爱情
同治帝自坐上宝座以后,政事多由两宫太后做主,是个地道的傀儡皇帝。政治上难成大器,便把感情倾注在皇后身上。
在立谁为皇后的问题上,他忤逆自己的母后,选中了阿鲁特氏为中宫皇后,这使得慈禧很不舒服。可是,同治皇帝全然不顾,日日与皇后共度良宵,皇后习文熟礼,独得帝宠。
慈禧怎么能甘心呢?她横加干涉,禁止皇后与皇帝同寝。皇帝愤然独宿乾清宫,从此不再接纳其他妃嫔。后来,寂寞的皇帝受人误引,野游八大胡同,染病身亡。
相爱难相守的光绪帝与珍妃
珍妃的入宫,实在是一个意外。以慈禧的打算,珍妃姐妹,最初只是一个陪衬而已,所以,把她们放在了最后一排。没想到,光绪帝开始就喜欢貌美的德馨之女,慈禧害怕了,便命人把荷包交给了光绪帝并不关注的珍妃姐妹,于是姐俩意外当选。
珍妃和光绪帝,两个人“一见钟情”,很快擦出火花,他太爱这个女人了。
珍妃漂亮,机灵。我们看到珍妃保存下来的照片,确实比较漂亮。更关键是她非常机灵,这是光绪帝所需要的“貌既端庄,性尤机警”(《珍妃之悲剧》)。光绪帝生活在深宫之中,需要这样机灵的女子,对自己很有利。
珍妃聪明,知识丰富。珍妃很好学,“颇通文史”(《清代轶闻》)。可以想见,这个小姑娘不仅漂亮、聪明,还很有知识,诗文书画,琴棋书法,样样精通,在那个年代,男人会很喜欢这样的女子。
珍妃时尚,奔放。珍妃是个非常时尚,非常前卫的人。同时,她也是一个非常敢于叛逆传统的人。珍妃玩时尚的相机,给光绪帝拍照,她甚至指使太监在宫外开照相馆。珍妃还敢于穿男人的服装,给光绪帝以惊喜。
这一切,都让忧郁、孤独的光绪帝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鲜。珍妃给了他意想不到的、耳目一新的感觉。
光绪帝是真的爱上了珍妃,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讲,是很难得的事情。皇帝后妃成群,很难产生真正的感情。从这一点来讲,珍妃很幸运,她得到了光绪帝的真爱。光绪帝离不开她了,几乎是白天想见,夜间召幸,“他几乎每隔三四天就要亲自上珍妃宫里去走一次,这和他每夜非召幸珍妃不可的事同样都成了宫中的绝妙谈资。”
光绪帝和自己心爱的珍妃,时常会讲些心里话,尤其是那些埋藏在心灵深处的东西,也会在不经意间讲出来,这让他更加觉得,珍妃是真正的红颜知己。德龄公主曾这样记述光绪帝向珍妃倾诉衷肠:“咱们这里真太寂寞了,每天从朝上回来,再也没有一个可意的人能够陪伴我的。”
可以这样说,光绪帝在珍妃身上,找到了情感的归宿,也感觉到了温暖的夫妻生活。这就忤逆了慈禧,慈禧决定,要狠狠处置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珍妃。
为此,慈禧曾经两次暴打珍妃。一次是光绪二十年十月二十八日,珍妃遭到慈禧暴打,被“褫衣廷杖”(《国闻备乘》),就是剥光了衣服暴打。珍妃被打得皮开肉绽,奄奄一息,“抽搐气闭,牙关紧急,周身筋脉颤动”(《珍贵人用药底簿》)。慈禧下手真是太重,太狠了。慈禧为这次暴打珍妃,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卖官鬻爵。珍妃参与了黑暗的卖官。她依仗光绪帝的宠爱,多次卖官收贿,比如,曾以4万两白银的价格,把上海道卖给了鲁伯阳,她还把这些收入记在了小本子上,被慈禧查抄,抓住了把柄。结果被慈禧暴打,光绪帝也不敢出面保护,光绪帝“勿敢言”(《国闻备乘》)。
另一次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政变后,珍妃遭到严厉的处分。她再次遭到廷杖,并被摘掉所有首饰,囚禁起来。
从此,珍妃厄运连连,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戊戌变法失败,珍妃受到连累。不仅再次遭到慈禧暴打,还被打入冷宫之中,“门自外锁,饭食自槛下送进”(《故宫周刊》,第30期)。珍妃所住的冷宫在紫禁城的东北三所。冷宫的门倒锁着,只有一扇窗是活的,吃饭、洗脸、倒马桶都由此进出。
这里,不仅有宫女监视,还有太监在那里“数罪”(《珍妃的冷宫生活》)。两个老太监代表慈禧申斥,“指着鼻子、脸申斥,让珍妃跪在地下敬听,指定申斥是在吃午饭的时间举行。申斥完了以后,珍妃必须向上叩首谢恩,这是最严厉的家法了”(《宫女谈往录》)。当然,这时的光绪帝也被囚禁瀛台,更是两情相隔,见面都困难了。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下午,慈禧出逃西安之前,想起了冷宫中的珍妃。她让太监崔玉贵带珍妃。珍妃是一张清水脸,不能化妆,也没有首饰,淡青色的旗袍,平底缎鞋,不能穿花盆鞋,这是“一副戴罪的妃嫔装束”。
慈禧说明了局势,准备出走,带她走不方便。珍妃说请皇上留下来主持全局。慈禧大怒:“你死到临头,还敢胡说!”一阵争执之后,慈禧令崔玉贵“连揪带推,把珍妃推到贞顺门内的井里”。就这样,珍妃结束了25岁年轻的生命。当时,光绪帝因为不在现场,对此一无所知。
2.深宫锁不住,红杏出宫墙
清宫的后妃众多,皇帝虽偶有临幸,但毕竟不是一夫一妻。所以,深宫之内,爱情饥渴的女子会有所期盼。同时,深深的宫墙能否圈住这些女子的芳心呢?查阅清宫档案,居然有红杏出墙的记载。
红杏出墙的衮代
衮代,姓富察氏,生两子一女,即莽古尔泰、德格类和莽古济格格。
衮代初嫁与努尔哈赤三伯祖索长阿的孙子戚准,并生有一个儿子昂阿拉,这就是说衮代其实是努尔哈赤的堂嫂。万历十三年(1585年),戚准战死沙场,努尔哈赤按照当时的婚俗,迎娶了“继妃”,即富察氏衮代。
衮代嫁给努尔哈赤以后,养尊处优,极为得宠,很快荣升为大福晋。衮代作为努尔哈赤的大福晋长达三十余年,此期间她生养了莽古尔泰、德格类两位皇子,还生有一位公主莽古济。这时,衮代的权力很大,努尔哈赤家里的大事小情、后宫内务,乃至财政收支无不经由衮代之手处置料理。
衮代深得努尔哈赤的信赖,举一个例子,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以海西女真叶赫为首,联合了8个部落,组成九部联军共3万人攻打努尔哈赤。军报紧急,信使连夜飞驰回费阿拉城奏报,此时,九部联军已经大兵压境。
然而,努尔哈赤在干什么呢?他正在酣然大睡!这么紧急的军报,他却这么潇洒地睡觉。但是,谁也不敢叫醒他,怎么办呢?
《满文老档》载:“衮代皇后推醒,对太祖曰:‘今九国兵马来攻,何故盹睡,是昏昧耶,抑畏惧耶?’”
也就是说,是衮代推醒了正在昏睡的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接着和衮代有一番精彩的对话,阐述了自己胜券在握的理由。从这里,不难看出衮代在努尔哈赤心目中的至高地位,至少她是十分得宠的。
然而,后来的事情发生了变化。有资料记载,衮代与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有暧昧之情,两个人深夜约会,被人告发,努尔哈赤大怒,一面休回衮代(时间不长,努尔哈赤又召回了她),一面废掉了代善的太子之位,这件“红杏出墙”事件,也有专家认为不是衮代,而是多尔衮之母阿巴亥。
随着努尔哈赤事业的发展,后宫人数急剧增多,衮代年老色衰,努尔哈赤不太关注她了。更为要命的是,这个时候,孟古格格入宫,并生育了一个出色的儿子皇太极,衮代大福晋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天命五年三月,《清史稿·后妃传》记载:“继妃,富察氏,天命五年,妃得罪,死。”《清史稿》的记录并不详细,其实,衮代之死。历史上是有结论的,后来即位的皇太极曾经揭露,衮代是被她自己的亲生儿子害死的。
莽古尔泰弑母之事,皇太极曾这样说过:“后因尔弑尔生母,邀功于父,汗父遂令附养于其末生子德格类家。尔众岂不知乎?”明确指出衮代是被亲子杀死的。
莽古尔泰这个逆子,为了自己的前途,居然弑杀亲母,真是大逆不道。那么,他的结局究竟怎样呢?
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第五子。他性格暴躁,有勇无谋,是个鲁莽之人。但是,由于他是大妃衮代所生,地位很高,位列四大贝勒之中,是正蓝旗的旗主。但是,由于莽古尔泰后来和皇太极发生冲突,居然拔出了腰刀,威胁到了皇太极的生命安全,所以,遭到了皇太极的处罚。
“太后下嫁”的真相
太后,即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蒙古族。天命十年,年仅13岁的布木布泰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亲姑父皇太极为侧室。崇德元年,皇太极大封后宫,布木布泰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孝庄一生生育了四个子女,其中三个公主,即皇四女、皇五女、皇七女,一位皇子,即皇九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孝庄历经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个朝代,辅佐两代幼主,被史学界誉为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康熙二十六年病逝,终年75岁。
关于她下嫁给她的小叔子多尔衮,史界多有争论,但也有史家证实确有此事,言之凿凿。理由如下:
一是多尔衮权势太重,朝臣依附之。太后母子危如累卵,岌岌可危。孝庄以下嫁来保护儿子的皇位。
二是皇太极去世时,庄妃32岁,多尔衮33岁。满洲旧俗兄亡而弟妻其嫂,这就是所谓“收继婚”,孝庄的做法符合满洲旧俗。
三是范文程等人劝皇父摄政王与太后完婚。
四是明遗臣张煌言有诗《建夷宫词》,这样写道: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
五是孝庄死后,不与丈夫皇太极合葬昭陵,而是葬在清东陵风水围墙以外的昭西陵,引来后人讥评。
关于“太后下嫁”的上述证据,在史学界还在争论不休。实际上,以当时孝庄母子的处境,满洲入关前后的婚俗,孝庄与多尔衮之间的相近年龄,两人之间产生爱慕之情尚在情理之中,或者为了各自的目的而存在特殊关系,也未可知。即使如此,清宫也不会将所谓“太后下嫁”的礼仪载入官方典籍之中,仅此而已。
慈禧太后的传闻
慈禧太后在其丈夫咸丰帝崩逝之时,年方27岁,正是女子成熟的季节。她一方面追逐权力,取得了垂帘听政的地位,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女独裁者,在其个人隐私上也有好多传闻。
一是光绪身世的传闻。有人推测,光绪帝本为慈禧所生,是个私生子。慈禧碍于太后的身份和面子,将私生子交与其妹妹家里抚养,所以,同治去世,慈禧冒天下之大不韪,立光绪为帝,破坏了大清家法。
二是传闻慈禧入宫前是荣禄的情人,多为野史所记。然慈禧对荣禄及其家人确实眷顾非常。光绪崩,慈禧选立荣禄之女瓜尔佳氏之子溥仪为帝,也许算是对旧情人的回报吧。
三是传闻光绪六年,慈禧曾小产过,也正因为此事,遭到慈安太后的婉言劝诫,使慈禧嫌恨慈安,导致光绪七年,慈安暴亡,这也是清宫的一大疑案。
四是慈禧与安德海的传闻。安德海仰仗慈禧的宠护,不仅在宫中飞扬跋扈,还敢违背祖制,擅出皇宫,招摇南下,捏称采办龙衣,引来杀身之祸。丁宝桢将安德海奉密旨处死后,曾将其裸尸倒悬街头,一面表示对猖狂不法太监的惩治,一面为慈禧太后正名。虽然,事实证明安德海确实是个太监,但由于外间传闻很盛,丁宝桢不得不做出了上述举动,使得霸道的慈禧太后有口难言。
五是慈禧陵丹陛石上的小壁虎。缘起于慈禧陵重修之前的丹陛石。这块丹陛石雕刻细腻,凤上龙下,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此石的下方有一个爬行的小东西,身子压在了崖石之中。有人大做文章称:慈禧曾与其他美男子私通,工匠为嘲讽她,遂雕此物于此。因为,相传,壁虎在宫中喂朱砂长大,身体呈红色,死后阴干,研成粉末,将后妃额头上涂以朱丹,称为“朱砂守宫”。若后妃与别的男人发生了关系,则朱点脱落。所以慈禧十分憎恶此事,下旨将此丹陛石砸毁,深埋于地下。
上述传闻,慈禧在世的时候,人们噤若寒蝉。一旦慈禧去世,或者大清朝灭亡之后,人们对于慈禧的传闻便甚嚣尘上,有的也不尽真实,只是捕风捉影的“传闻”而已。
3.黜降自由皇帝性,伴君好比伴猛虎
皇帝的性情飘忽不定,喜怒无常者居多。高兴时三千宠爱于一身,一旦翻脸发怒,则会将那些无辜女子打入冷宫,或降低名号,或贬为庶人。在清宫11帝中,这种情况颇多。
从入关第一帝顺治说起。顺治帝性情最为乖张,他先是废掉了第一位皇后,自董鄂妃入宫后,对继后(即孝惠章皇后)又开始大动干戈,几次欲废不成,便将其皇后独有的“中宫笺奏”之权悉行剥夺,后来,幸亏有孝庄太后的保护,才幸免被废。
此外,宫中不幸被无故降封号女子有:
乾隆帝顺贵人,钮祜禄氏,总督爱必达女。封贵人时18岁,比乾隆帝小38岁。27岁时封为顺妃,可是,在乾隆五十三年正月二十九日突降为贵人,这年她39岁,不足一年,她就抑郁而亡。
嘉庆朝荣嫔,由荣贵人降为荣常在,至嘉庆帝死她的名号也没有晋升。道光继位后,晋她为荣嫔。总的来说,嘉庆帝的后宫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封号上的大起大落。
道光帝彤贵妃,曾在5年内为其连生3个公主,20岁封晋为贵妃,后突降为彤贵人。还有佳贵妃,由佳嫔降为佳贵人;成贵妃,由嫔降为贵人;祥妃,降为祥贵人;珍嫔,由珍妃降为珍嫔;顺嫔,由顺贵人降为顺常在;恒嫔,由宜贵人降为宜常在;豫嫔,由玲常在降为尚答应;李贵人,由意常在降为李答应;那贵人,降为琭常在,再降为那答应;睦答应,由睦嫔降为睦贵人,再降为答应;刘官女子,由刘答应降为刘官女子。道光帝如此反复无常,暴露出他性格残忍寡情的弱点。
咸丰帝玫贵妃,由玫贵人降为玫常在,又降为徐官女子;玶常在,由英嫔降为伊贵人,再降为伊常在,复降为伊答应;瑃常在由瑃贵人降为明常在,再降为明答应。还有,就是其庆妃,虽位号一直未降,当她死去时治丧却降为嫔级,特诏以嫔礼入葬,却是不近人情之举。
这些无辜的女子,带着梦想进入皇宫,也许还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个性,也许还在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却在不经意中被废掉了封号,真是沮丧至极。
4.危机四伏的近亲联姻
早期满洲的婚俗比较自由、无序,尤其是收继婚,即“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就是妇女寡居后,其夫家近亲,或兄弟或叔伯子侄接续的婚俗。这一风俗反映出满洲婚俗上的随意性,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不分辈分长幼。从清廷的婚姻中可清楚地看出存在严重的伦理问题。
清初诸帝婚姻,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以努尔哈赤、皇太极为例,两位后宫均存有后妃改嫁现象。作为皇帝的后妃改嫁,说明了清初皇帝在婚姻上的随意性。
皇太极在婚姻上,曾一度主张婚配极端自由,尤其称汗而未称帝之前,表现最为明显,他的麟趾宫贵妃和衍庆宫淑妃,都是林丹汗之妻,为笼络蒙古各族皇太极接纳了她们。特别是在天聪八年(1634年),将一见钟情的海兰珠纳为己妃,有专家推测,海兰珠在此之前,按满、蒙早婚习俗,应该早已有过婚史,嫁与皇太极当为第二次婚姻。
另外,皇太极还有一位东宫福晋,姓博尔济吉特氏。天聪六年(1632年)二月,皇太极闻扎鲁特部戴青贝勒之女甚贤,册为东宫福晋。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博尔济吉特氏刚刚生下皇太极第九女后仅11天,就被迫嫁与皇太极的表侄南褚,时南褚在前线凯旋归来,皇太极为了奖赏他,做出了上述举动。
最离奇的是皇太极的侧妃叶赫那拉氏。在嫁与皇太极之前,曾是正黄旗包衣喀尔喀玛之妻,生下两子,天命四年(1619年),努尔哈赤因事处死喀尔喀玛,并将叶赫女赐予皇太极,天聪二年(1628年),生下皇太极第五子硕塞。但叶赫那拉氏并未在皇室中站住脚,之后,皇太极居然将其赐予内大臣占·土谢图为妻。占·土谢图在一次行围时,被虎伤身亡,那拉氏第三次改嫁镶黄旗轻车都尉达尔琥,并终死在其家中。
据统计,努尔哈赤的10个格格中,就有4个曾经改嫁。其中一方面,是皇太极极力倡导的因素。他曾下谕:“凡女人若丧夫,欲守其家资、子女者,由本人恩养;若欲改嫁者,本家无人看管,任族中兄弟聘与异姓之人。”
此外,我们看到,皇帝后宫之中,竟有不同辈分的女人共嫁一夫。如皇太极,姑侄三人嫁一夫:哲哲(姑姑)、海兰珠(侄女)、布木布泰(侄女)。
顺治帝,姑侄四人嫁一夫:废后博尔济吉特氏和悼妃是堂姐妹;孝惠章皇后和淑惠妃是上述二人的侄女辈。
康熙帝,四对姐妹同嫁一人:孝诚仁皇后与平妃;孝昭仁皇后与温僖贵妃;孝懿仁皇后与悫惠皇贵妃;宜妃姐妹二人。
同治帝,姑侄同嫁一夫:姑姑,珣妃、恭肃皇贵妃,侄女,孝哲毅皇后。
光绪帝,姐妹同嫁一夫:他他拉氏,瑾妃、珍妃姐妹。
此外,清朝存在严重的近亲结婚:
顺治帝的废后博尔济吉特氏,就是顺治帝的表妹,孝庄文皇后的亲侄女,所谓“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而继后孝惠章皇后又是废后的侄女,真是乱了套。
康熙帝的后妃中,孝懿皇后和悫惠皇贵妃是其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亲侄女,也就是康熙帝的亲表妹。
最厉害的是光绪帝,光绪帝的皇后叶赫那拉氏是慈禧亲弟弟桂祥之女,而光绪帝是慈禧亲妹妹所生,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又是慈禧的小叔子,这种关系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这些近亲结婚的帝王后妃,或许是当时人们并不懂得其中的危害,只为权力的收拢而不管后代的健康与否。据档案记载,上述清帝近亲结婚的后妃中鲜有生育者,只有康熙帝孝懿皇后在康熙二十二年生育了皇八女,一个月后死去,这就是近亲结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