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后妃的「责任」和禁忌
深宫之中,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隐私,尤其是皇帝和妃嫔之间的情感之事,历来被人们演绎得沸沸扬扬。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呢?
1.讳莫如深的房中事
清朝的皇帝与后妃间的房中之事,历来讳莫如深,不为外人所知。但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关注。尤其是市井的一些传言,更把皇帝幸宫之事讲得神乎其神,莫衷一是。一些影视剧这样演绎:皇帝晚上要临幸后妃,便传旨给太监,太监于是到妃子的住处,将其身上的衣物全部扒光,以防这些妃子对皇帝不利,因为明代就曾发生过后宫妃子起事、密谋杀害皇帝的事件,鉴于此,皇帝在召见后妃时便要全部脱掉她们的衣物。太监将一丝不挂的后妃纳入一个毛毡口袋之中,背着她直奔皇帝的寝宫。后妃钻入皇帝的被窝,是从脚底下进入的。我不知道这些导演怎么会虚构出这样的情节。光着身子进入还可以理解,可是,从脚底下进入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关于清代皇帝和后妃之间的临幸之事,很有必要从历史真实的角度加以阐述,加以澄清,以正视听。
先谈一谈皇帝的婚姻。清朝的皇帝大多早婚。清帝早婚,是有其历史渊源的。资料记载,早期的满洲男人,在十岁时即定亲,十三四岁时即结婚,到二十岁还未结婚的男子即为贫寒之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战争的缘故。常年的战争,耗去了大量的男丁。男子在十六岁成丁后,必须从征入伍,补充兵力,造成中青年男子的匮乏。早婚,便是繁衍后代、补充男丁的最好办法。
清朝的皇帝在早婚这方面便率先垂范。其原因除上述之外,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为了皇家的子嗣或香火永盛。早婚早育,便可生育很多皇子,更可以在众皇子中挑选优秀者继承大统,以保持爱新觉罗家天下的延续。
清代,入关以后历十帝,其中顺治帝十四岁大婚,康熙帝十二岁大婚,雍正帝十九岁结婚,乾隆帝十六岁结婚,嘉庆帝十五岁结婚,道光帝十三岁结婚,咸丰帝十六岁成婚,同治帝十六岁大婚,光绪帝十八岁大婚。注意,这里在用词上有“大婚”和“结婚” 之别。大婚,只用于那些在宫中结婚的皇帝,而那些还没有做皇帝就已经婚配的皇子,因为发生在宫外,就只能像民间一样,称为结婚了。年龄最小的皇帝康熙帝只有12岁,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什么也不懂。但清廷便在性这方面加以引导,使其成熟,知道亲近女孩子。
绿头牌
这里要切入本节的主题,就是皇帝怎样临幸后妃呢?要先从召幸后妃的膳牌说起。
皇帝吃饭叫传膳。清帝每天两餐,即早、晚两膳。晚膳多在午、未时之间(正午12点至午后2点)。晚膳过后,敬事房进膳牌。膳牌是一种竹制的签牌,一寸宽,一尺长,上段染成绿色,下段满涂白粉,故又称绿头牌。膳牌上在正反面书写后妃的姓氏和简单履历。这些后妃的膳牌除去那些正患病或正在经期的不进之外,其余的都要呈给皇帝。皇帝夜晚想幸哪位妃子,便将此牌翻过来,称为翻牌。被召幸的后妃当晚不再回自己寝宫,而是到皇帝住处侍寝。而那些没有选中的妃子就只能算是暂时的撂牌子了。可以想见,皇帝日理万机,有好多军国要事需处理,脑子里想的不会全是后妃的事情;再加上有些后妃并不是皇帝所喜爱的,比如顺治帝的第一位皇后,由于是多尔衮包办的,皇帝并不喜欢,便发生三年不同房的事情,其他皇帝也是一样。正如《金瓶梅》里所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偷着不如偷不着。虽然作为一国之君,不至于出去偷情,但是封建社会的君王,也会招惹那些不属于后妃行列的女子,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当然,在正史资料中,你很难发现关于皇帝如何幸宫的记载。但是,在一些民间笔记中却有记录。描述皇帝在和后妃行事时,太监在窗外一直等候,目的是看着皇帝不要太久,以免累坏了身体,或是耽搁上朝的大事。否则,皇帝如果不顾一切,很久也不出来,太监就会高喊:“时间到了,时间到了。”或者会在窗外高声念叨所谓祖宗家法,来提醒皇帝,赶快结束吧。据说,敬事房的太监会在皇帝临幸后妃时记录下妃子的姓名,临幸的时间,以便作为查阅后妃怀孕的依据。每当皇帝行完事出来时,太监会问:“留不留?”倘若皇帝说“不留。”那就要太监们将这位后妃的某一穴位按住,将龙种排出体外,就不会怀孕。其实,清朝的皇帝,并不存在所谓“不留”的问题,我们遍查清宫史料,也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记录。
可以肯定的是,皇帝很少到后妃寝宫里过夜。更多的时候,他要传旨某妃到皇帝的寝宫来侍寝。
绿头牌并不仅仅在召幸后妃时使用,凡觐见皇帝者,皆用粉牌书写姓名呈上。图为清末肃亲王和袁世凯觐见时所用头牌。
康熙以前至明朝诸帝,都住在乾清宫,皇后居坤宁宫,其他妃嫔分住东西六宫,取“乾”天“坤”地之义。乾清宫西暖阁共九间寝室供皇帝居住,上下置二十七张床,主要为安全起见。即使如此,明朝还是在此发生了挺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这里成了多事之宫。雍正以后,皇帝以养心殿为寝宫,似乎比之乾清宫更加安全。因此,为了避免明朝故事发生,多疑的雍正要离开乾清宫,而被召幸的后妃都在养心殿过夜。
清代的皇后并不真正居住在坤宁宫,只是大婚后的新婚夫妇在此居住三天。此后,皇后便在东、西六宫中任选一处遂心的寝宫居住。清制规定,每年的大年三十、初一、初二这三天时间,皇帝必须和皇后同房,这是皇后的权利。其他时间,则由皇帝自定了。即便是如此,有些皇后也没有能够怀孕,那真是太不幸了。但不管怎样,皇后怀孕的概率还是远远大于妃嫔,恐怕与皇后的这一特权不无关系。
养心殿的开间、进深相对严谨,前殿歇山顶,面阔七间,正间为三间,与西暖阁前檐接出抱厦。前殿东西各置配殿五间,正中偏后,设宝座,宝座后置屏风、宫扇,皇帝在此召见臣工。西暖阁设坐榻,外安装木板屏,比较隐蔽,皇帝在此密议军机大事,清末太后曾在此垂帘听政。
养心殿后殿是皇帝的寝宫,为五间,与前殿之间有穿堂相通。皇帝办完公事,通过宝座的左右门即可回到寝宫。寝宫的正间和西间是皇帝休息和召幸后妃之所。皇帝的寝床长350厘米、宽200厘米,是典型的东北大炕。寝床上安置有豪华的玻璃炕罩,铺大红毡、明黄毯,用丝绸或纱罗帐,帐上挂香囊、荷包。寝宫内置有两张龙床。
在寝宫外东西两侧设有后妃临时居住的围房,有小门与皇帝寝室相接。这些围房把养心殿紧紧围在中央,使得养心殿更加安全,养心殿内皇帝与后妃间发生的事情就更为神秘,外人无从知晓。
房中药
皇帝会不会用房中药呢?答案是肯定的。皇帝用房中药是很正常的事情,三宫六院的后妃,已使其应接不暇,再有其他女人,身体就更加虚弱了。《清朝野史大观》中有“圆明园内发现之房中药”栏目,今录之于后:
“丁文诚官翰林,一日,召见于圆明园。公至时过早,内侍引至一小屋中,令其坐,俟叫起。文诚坐久,偶起立,忽见小几上有葡萄一碟,计十余颗,紫翠如新摘。时方五月,不得有此,异之。戏取食其一,味亦绝鲜美。俄顷,觉腹热如火,下体忽暴长尺许,时正着纱衣,挺然翘举不复可掩。大惧欲死,急俯身以手按腹,倒地呼痛。内侍闻之,至询所苦,跪对以暴犯急痧,腹痛不可忍。内侍以痧药与之,须臾痛益厉。内侍无如何,乃饬人从园旁小门扶之出,而以急病入奏。公出时,犹不敢直立也。”
皇帝供养了一大批御医,这些汉人御医,平时不干别的,就是为皇帝及其后妃服务。他们绞尽脑汁,配出各种保健的药方子,其中那些补益类的方剂,大多为此类用途。
这段引文应该说的是咸丰皇帝,他本来就体弱多病,却热衷于房中术,一些宠臣如彭毓松也极尽巴结之能事,向皇帝进献房中秘术和崔春药方“龟龄集”。而他的儿子同治皇帝更是风流无比,不但长于房中术和春药,竟然和宠臣王庆祺一起偷看“春宫秘戏图”,被小太监发现,两宫皇太后也知道了,大受其窘。这些从丰润市井购进的“春宫图”,可谓十分荒唐,竟然绘画出各种男女交配的姿势,看了使人汗颜。
2.后妃的首要任务——延续血脉
孕事盘点
对于皇家来讲,后妃的生育最为关键,只有子孙旺盛繁衍,大清王朝才能世代传下去。所以,为了多生子女,皇帝才要大选天下美女,充盈后宫,就会多子多孙。清11帝(末代皇帝不计)249位后妃中共生育儿女195人,皇子113位,公主82位。总结起来,各帝有子女为:努尔哈赤24人、皇太极25人、顺治14人、康熙55人、雍正14人、乾隆27人、嘉庆14人、道光19人、咸丰3人,同治、光绪和宣统帝没有子嗣。
其实,皇帝的子嗣繁衍,关键要看后妃的生育情况。
后妃的生育取决于三个要素,一个是皇帝的身体素质,一个是后妃自身的身体素质,另外一个就是后妃的荣宠程度。因为即使帝后身体再好,皇帝没有频繁的召幸,其怀孕生育的概率还是很少的。频繁的生育算不算是受了特殊的宠幸呢?至少可以说是皇帝到某位妃嫔处去的时候要多于那些没有生育过的后妃,也算是一种爱情升华吧。统计清宫后妃,那些高生育的后妃有多少呢?按照《清后妃传稿》和《清皇室四谱》记载,清代后妃中,后妃生育最多数量一生有6个孩子。6次生育,对一个生活在深宫的女子来说相当不易,细数清代后妃,达到6次生育的有3位:康熙帝的孝恭皇后、荣妃马佳氏和乾隆皇帝的孝仪皇后魏佳氏。此外,生育5个孩子的有努尔哈赤的庶妃嘉穆湖觉罗氏真哥。生育4个孩子的有皇太极庄妃、雍正帝敦肃皇贵妃和齐妃;乾隆帝孝贤皇后和淑嘉皇贵妃;道光帝孝静皇后和庄顺皇贵妃。我们不妨对清朝12帝的生育情况逐个加以统计,可以看出一些规律。
努尔哈赤19岁结婚,他的后宫中生育子女最多的是庶妃嘉穆湖觉罗氏真哥,生有2子3女,但对比大妃乌喇那拉氏来讲还不占优势,因为大妃生了3个皇子,且个个受父汗宠爱。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一生只生有一个皇子即皇八子皇太极。后妃中寿妃博尔济吉特氏、侧妃博尔济吉特氏、侧妃哈达纳拉氏3人一个儿女也未能生育。
皇太极22岁初婚,后妃基本上没有不生育的,只有康惠淑妃博尔济吉特氏没有生育的记录。所生子女数量也比较均匀。最多生育者为孝庄文皇后,即庄妃,生有1子3女,其皇九子福临后来继承了帝位,是为顺治帝。
顺治帝14岁大婚,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后因事被废,未有生育。继后为废后侄女,服侍多年,仍未生育。福临的性情不太稳定,其第一个皇子出生在顺治八年(1651年),那时他只有14岁。此后,15岁至23岁之间,顺治帝频繁生育,又生育了6个公主和7个皇子。
这些皇子和皇女多为庶出,反映出顺治帝桀骜不驯的性格特征。从生育状况我们看出,最多生育年份有3个孩子降生,而且,这些生育的后妃中极少有频繁生育的记录,可见,除了宠爱董鄂妃之外,便再也没有他十分钟爱的女子了。
康熙帝12岁大婚,在以后的岁月里,陆续娶进54位女子,一生共有55位后妃载入典籍之中,达到清帝之冠。最早的生育记录为康熙六年,这一年他14岁,由于帝后尚不成熟,皇子承瑞生下不久就夭亡了,没有齿序。统计康熙皇帝的后宫,在他旺盛的生育期内,由于后妃众多,共有55个子女降生,其中皇子35位,公主20位。当然,生育的因素很多,有身体的原因,也会有环境的因素。身体好,情绪好,就会多一些;反之,就会导致生育下降。从中可以看出14—30岁是其生育高峰,有28个孩子出生,31—40岁有12个孩子出生,41—63岁,生育进入低谷,有15个孩子出生。这可能与其心理因素和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康熙帝诸妃中,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和荣妃马佳氏生育的孩子各为6个;此外,宜妃、顺懿密妃、襄嫔、通嫔4位各生有3个孩子;孝诚皇后、惠妃、敬敏皇贵妃、温僖贵妃每人生2个孩子。所以,还有许多妃嫔一生中未有生育。
雍正帝19岁初婚。雍正帝一生虽妻妾不少,却生育不多,共有10子4女,其中只有4个皇子和1个公主长大成人。这14个孩子,有13个生于他继位前,即45岁之前。继承大统后,只在他56岁时生有1子。众多后妃中,敦肃皇贵妃年氏和齐妃李氏均生有3子1女,可惜年氏所生的4个孩子均早夭,最大的皇子福宜只存活8岁,最小的不足1岁就早殇了。
乾隆帝16岁结婚,在位时间达60年之久,又做了3年太上皇,有记录妃嫔达41位之多。婚后在王府中生了6个孩子,初生于雍正六年,他17岁时,生有1儿1女,大部分子女均在他继承大统之后出生。查其生育情况,从17岁开始生育,一直到65岁,是乾隆帝一生的总生育期。乾隆帝一直到65岁还能生育出孩子,可谓身体强壮。可是,从计数中我们看出,乾隆一生生育比较均匀,35—50岁之间,是其旺盛的生育期,生有15个孩子,而50岁之后,只在52岁、56岁两年中各有过1次生育,尤其是57岁到64岁的8年间,竟无一个孩子出生,只是到65岁那年,正值生育旺年的惇妃才为他生育了十公主,乾隆帝老来得女,十分高兴。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也可看出乾隆帝在养生之道中总结出“十常”“四勿”是非常科学的,其中,就有“色勿迷”这一经验,使他虽后妃成群,但御之有度,终成高寿天子,活了89岁,是中国封建帝王中寿数最高者。
乾隆后宫中,生育最多者是孝仪皇后魏佳氏,一生诞育6个孩子,其中有4位皇子,其第十五子即嘉庆皇帝。此外,孝贤皇后生有2子2女,淑嘉皇贵妃生有4个皇子,纯惠皇贵妃和那拉皇后各生3个儿女,哲悯皇贵妃和忻贵妃各生2个儿女,都可谓是高产后妃。
嘉庆帝14岁结婚,一生有记录的后妃达19位。第一次生育是在他19岁时,最后一次是他56岁时生有1子,共生育有5子9女,他是清帝中生育男孩和女孩人数反差最大的一位,女孩近乎男孩的2倍。嘉庆帝的生育旺盛期是在他为皇子时,生有7位,继位后生育质量和数量都不高。尤其在他36—46岁的十年间,正是人生的旺盛生育期,他却是零生育。
嘉庆帝后妃中,孝和皇后生育最多,达到2子1女共3位,恭顺皇贵妃生育1子2女,也是3位,孝淑皇后、和裕皇贵妃均为1子1女,总体上说,生育数量都远不如前代诸帝。
道光帝13岁初婚,一生有后妃20位。尽管他结婚很早,可是初婚至成年却鲜有生育。直到他26岁时,才开始生育,而且皇长子的生母祥妃当时是个宫女。一生共有皇子9人,公主10位,计19个儿女。生育期内,表现得很特殊,在人类最易生育的时间段却没有生育,在43岁之前,仅生有1子1女,真是急坏了老皇帝。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加倍努力,产生过两个相对旺盛的生育期,一次是44—51岁之间,生育9个子女;一次是59岁至64岁之间,虽已是花甲之年,却生育7个子女。
道光的后妃中,生育最多的是孝静皇后和庄顺皇贵妃,各生有4个子女,其次是孝全皇后、彤贵妃、祥妃,各生有3个子女。其原配孝穆皇后未有生育,继后孝慎皇后也只生育1个公主。
咸丰帝16岁结婚,一生有18位后妃,但鲜有生育。初生的时间同乃父一样,到25岁时,才生育了1个皇女,错过了最佳生育期。其后,咸丰六年由兰贵人(慈禧太后)为其生了大阿哥,咸丰八年玫贵妃生有1子,不久殇逝。其余15位妃嫔均未生育。
同治帝16岁大婚,有后妃5位,当他19岁去世时,未生有一儿半女;光绪帝18岁大婚,有后妃3位,在婚后20多年的生活中,光绪帝未生下一个儿女,清廷自同治帝至清末,三代帝王都没有生育过。可是,并非所有生育的子女都可以成活下来,长大成人。相反,据统计,自顺治迄咸丰7代帝王所生子女,在15岁之前死亡者达74人,这7位帝王中总共生育146人,死亡过半,达61.7%之多。
研究发现,皇帝的头胎子女都是短命鬼:顺治的长子、长女,康熙的6个子女,雍正的大女儿和前3个儿子,乾隆帝的长女、次女及次子,嘉庆帝的长子、长女、次女,道光帝的前6个子女,及咸丰帝的次子,都未成年就死亡了。
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早婚的帝王,身体素质还未成熟。顺治帝15岁得长女,康熙帝14岁得儿子,雍正帝17岁那年生育子女,乾隆18岁得女儿。而皇帝生育时的年龄都是虚岁,按实足年龄算要减去1岁,生育要十月怀胎,又要减去1岁,所以,康熙第一个儿子是他12、13岁时的后代,不仅如此,他们的妻妾也都是十几岁的孩子,造成了生育的孩子先天不足。另外,皇帝成熟之后,后宫妃嫔成群,性生活毫无节制,也影响了生育质量。此外,受时代的局限,医疗卫生状况也是清帝子女早夭的重要原因。
孕事有喜
对于那些身怀有孕的清宫后妃,皇帝会有怎样的优待条件呢?显然是非常重视的。
说到这里,首先不得不谈谈麝香。大家看《甄嬛传》等影视剧的时候,听到最多,也是最神秘的一个词就是麝香。麝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如此引人注目?
麝香,又叫遗香、脐香、心结香、当门子等,是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麝香的药理作用大概两种:一为开窍醒神,可预防和治疗中寒、中暑、中风、中湿等病;二为舒筋活络,接骨镇痛的功效。这种名贵的药材,在清宫中一定会大量使用,所以,太医院御医配置的方剂中就有苏合香丸、御制平安丹、十香返魂丹等,这些方剂中都含有麝香的成分。但是,麝香还有两个副作用,一个是助情,因为麝香的气味奇香,能够使人迷离。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北魏孝文帝和女子冯妙莲就有使用麝香的故事。冯妙莲为了诱惑孝文帝,便把麝香制成小颗粒,藏入肚脐之中,皇帝看不到,却因为麝香的奇香而钟情冯妙莲。另外一个作用是堕胎,因为麝香有开窍的功用,有极强的通闭作用。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能使人堕胎的麝香,不会像电视剧那样被那些后宫的小主们轻易取得,而且制成各种药剂,成为导致后妃堕胎的凶手。
雍正帝对太医院的药剂管理非常严格,在雍正七年,他曾下过十分严厉的谕旨:“尔等严谕御药房首领知悉:药物关系重大,嗣后凡与妃、嫔等送药,银瓶上必须牌子标记。至所用汤头,亦须开清,交予本宫首领太监,即将名字记明,庶不至于舛错。”大家看,首领们拿药的时候,首先用的是防毒的银瓶,还要在瓶子上记名字,还要经过首领太监把关,怎么可能使用手段弄错呢?雍正帝最精细了,他深知宫廷险恶,也了解太医院用药的神秘,他惧怕出事,所以,特别作此规定,可谓防患于未然。清宫最重视生育,那些在宫中能为皇帝生下一男半女的妇人,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因而,宫中也特别注重对她们食品的供给。按例,除了平素已经规定的宫中份额外,还要特别增加一些食品。
计每日供应粳米、碎粳米、碎红米、黄老米、碎黄老米、小米、凉谷米各7盒5勺,芝麻4盒,鸡蛋20个,直到小满月为止。这些粮物,对产期的妇女温补身体、养血益气、调整产后身体状态很有益处。为了很好地照顾产妇身体,又增加了一些其他补益类食品。而对于月子里的大阿哥,则每日供应六安茶叶2两,天池茶叶一斤,豆面一升,细草纸50张,粗草纸100张。
因为后妃不允许喂养自己的孩子,孩子生下后,怕生母产奶,太医便奉旨进回乳汤,以保证产妇的身体很快恢复并保持良好体型,也不会因为带孩子而身心疲惫。因而需要雇用一些乳母,来喂养新生儿。这些乳母要求的条件极其严格,不仅要出身好,必须是旗人,而且要长相端正,刚刚生产过,奶水特别旺足者,方能入选。进宫后,乳母食品要听凭宫里安排,不可自行食用:每日供应鸭半只,肘子、肺头要轮流食用,这些都是下奶的食品,不管乳母是否爱吃,必须咬牙吃下去,否则就要受到惩罚。
其次,是按照所生男女而给予不同的待遇。当然,以中国的传统,生有皇子的待遇自然高于生育公主的待遇。同时,由于后妃等级不同,同是生儿女,待遇也会各有差异。
清宫后妃中,因为身份不同,从其怀孕到生育的各个环节中,会有一些不同的待遇。
内廷各位怀孕,一般会在产前3个月左右即派御医上夜轮值,并将孕妇每天食品增加1倍,允许孕妇的一位亲属进内照料,直到婴儿满月后出宫。此外,除本宫首领、太监照常值夜外,再由宫殿监奏派总管一名,率敬事房及御药房太监值夜。这时的区别主要是供应的人数上,其他没有什么区别。
小儿满月之日,皇帝要有所赏赐,规定:皇后生育赐银1000两,面、里衣料300匹;皇贵妃生育赐银500两,面、里衣料100匹;贵妃生育赐银400两,面、里衣料100匹;妃生育赐银300两,里、面衣料70匹;嫔生育赐银200两,里、面衣料40匹;贵人生育赐银100两,里、面衣料20匹;常在生育赐银100两,里、面衣料20匹。可见,等级不同,待遇各不一样。
在那个时代,女人生孩子,虽是盼望已久的事,但是,由于医疗条件有限,还是要像过鬼门关一样的艰难。所以,后妃一旦怀孕,无论后妃自己,还是她的娘家人都会很紧张,期盼将来能够顺产,母子平安。
皇帝与后妃同寝后,内廷要将其记录在案备查。一旦怀孕,就要上下忙碌起来。为了照顾孕妇,《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有《遇喜》专条,规定怀孕后妃的生母可以到皇宫中照料自己的女儿。懿嫔(慈禧太后)怀孕后,其母和跟随而来的家下妇人2名,进宫同女儿住在一处,但一定是妃嫔怀孕8个月左右才可进入。
同时,还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慈禧为例:
一是刨喜坑(满民族习俗之一)。咸丰六年正月二十四日,韩来玉带营造司太监3名,至储秀宫后殿选吉处刨喜坑,请两名姥姥在坑前念喜歌、放筷子、红绸子和金银八宝。这个喜坑是分娩后将胎盘、脐带掩埋之地。
二是挑选妈妈里,满洲人喜欢这样称呼,其实,就是结过婚的妇人,而且,一定要儿女双全,使用者才感到吉祥,会给产妇带来好运。年龄从二十几岁到四十几岁不等。目的是到孕妇处上夜守喜,内府会计司将一批近20名的灯火妈妈里、水上妈妈里送来备选,并送来姥姥2名、大夫6名,等待分娩。
清宫为新生儿使用的洗三盆三是为即将诞生的新生儿准备应用之物。有春绸小袄、白纺丝小衫、春绸挖单、红兜肚、潞绸被、褥等,应有尽有。
四是分娩物品。如大小木槽、小木刀、易产石、大黑毡及吉祥摇车。另外,准备木碗、木锨、黑毡等,是分娩后处理胎盘等用品。
皇子生下之后,要先上奏皇帝和皇后,随即通知皇室其他人员。随后,要做一系列事情:
洗三。将新生阿哥出生年、月、日、时的命帖交钦天监,由钦天监确定其洗浴方向,择定出生3天后洗浴方位,即洗三。沐浴前,由儿女双全的姥姥抱起皇子,放进乾隆洗三用过的大铜盆。对孩子的头、腰、生殖器及足部分别进行清洗,并念念有词。如果在民间,姥姥会边洗边说:“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之类的吉祥话。之后,用一块新布蘸些清茶水,用力擦孩子的牙床,若孩子放声大哭,是大吉之兆,称为“响盆”。最后,还要用一根大葱打三下,边打边念叨:“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白。”
孩子生下后的当天,盼子心切的咸丰帝欣喜若狂,当即赏封其母。档案中有:“三月二十三日,小太监平顺交出朱笔一件,懿嫔著封为懿妃。钦此。”宫里顿时忙碌起来,什么册文、册宝、赏封接踵而至。当年的兰贵人从此在命运上有了根本的转变,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孩子生下后,早已有大夫、太监、姥姥等多人伺候着,是整个宫中关注的焦点。上自皇帝、皇后、妃嫔,下自王公等位均有赏赐或进献。如:咸丰帝“赏红雕漆盒一件,内盛金洋钱四个,金宝一分,银宝一分”;皇后赏“金银八宝八个,金银如意四个,金银钱四个,棉被二件……”此外,咸丰帝诸妃嫔、诸位太妃(如皇贵太妃、琳贵太妃等)、王府各位王爷和福晋、各公主及额驸,及懿妃母家人都送上礼单,称为“添盆”。所有物品真是一应俱全。
太医院的御医们除了密切关注大阿哥外,就是懿妃的身体状况了。产后的懿妃身体虚弱,气血未和,尚有滞热。御医诊脉后,具药调理。另外,为了防止产妇生出奶,用“回乳生化汤”,因为皇家所生的孩子不吃生母的奶。所以,专门挑选了刚刚生产过的奶水旺足的少妇,并为其准备了鸭子、肘子、肺头之类能够“下奶”的食品。
升摇车乃清代民间做法,素有谚语:“关东外,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这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民间做法是将形如船的木摇车用长布条或绳拴住,悬于屋梁之上,离地三四尺,铺好被褥,将孩子放进去。孩子哭闹时,一面喂乳,一面摇车。这样,要等到孩子满月,才可下摇车。
大阿哥升摇车的地点选在储秀宫后殿东次间,由太监在摇车上贴福字,首领太监执香灯前引,谙达再将大阿哥抱进摇车,经过一番繁琐的程序,在太监诵念的喜歌声中,大阿哥升上了摇车。(使用太监执香灯,体现的是一种程序和身份,尤其是首领太监的使用,充分反映出大阿哥的重要地位。谙达,为满语,意为伙伴,朋友。有照顾大阿哥起居和教授启蒙的多种职责。)咸丰皇帝、慈安皇后、和其他一些妃嫔、太妃等位又是一番赏赐。
抓晬盘,民间称为“抓周”,是孩子一周岁时的活动。民间是在这一天,“列笔墨玩具于前,令儿随意抓取,以观志向”。通过这种办法,可以预测无知小儿将来的情趣与志向。夏仁虎有诗为证:
玉坠金匙集晬盘,犀钟银盒并文房。
长期武备承先烈,彤失雕弧教取看。
宫中仿此习俗,有《晬盘则例》:“每逢皇子周岁晬盘,例用玉陈设二事,玉扇坠二枚,金匙一件,银盒一圆,犀钟一捧,犀棒一双,弧一张,矢一枝,文房一分,晬盘一具,中品果桌一张。”档案中明确记载,大阿哥在抓周时,“先抓书,次抓弧矢,后抓笔。”不知他的志向到底是什么,令周围的人琢磨不清。
后继无人之痛
说到这里,有好多人都在探讨大清皇帝在同治皇帝以后居然绝后,其原因是什么?
皇帝婚配,从12岁开始,还是个小孩子,就要过性生活,其实很难为他们。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衍续后代,使爱新觉罗家族代代人丁兴旺。所以,就得早行成人之礼,早婚之外,还要多娶后妃,故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之说。
可是,清室发展到咸丰帝,开始由盛而衰,同国势一样的发展规律。咸丰帝的父亲道光帝活了69岁,生育有9个皇子,10个公主,共19位子女。而咸丰帝继任前后,后妃达到18人,可谓众多,却只有3位子女,是个锐减的数据,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身体状况,这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咸丰帝20岁继位,在位11年,31岁而英年早逝。他患有咳血症,而且,越到晚期越严重,也就是痨病,或肺病,在当时属不治之症。即便如此,咸丰帝对自己的身体仍不珍惜,夜夜风流,以“醇酒和女人自戕”,而且,嗜饮酒,每次喝酒必喝得酩酊大醉,每次大醉必有1—2名宫女遭到蹂躏。长期这样,身子越掏越空,便靠饮用鹿血来壮阳。于是,各地纷纷向清廷贡鹿,即使是逃到承德期间,也是如此。
咸丰帝像二是政治形势的影响。咸丰帝在位期间,国家形势已很糜烂了。尤其是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51年1月11日)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战火燃遍大半个中国,已令他心力交瘁。可是历史发展到咸丰六年(1856年)的时候,又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兵近津门。通州战争失利后,僧格林沁看到大事不妙,提出“战既不胜,唯有早避”的策略,要求咸丰帝逃离京师。于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于是年的八月初八日(9月22日)上午10点,咸丰帝带领宫娥后妃自圆明园后门出发,逃往热河。就是这样一个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咸丰帝身体状况急剧下降,咳血不断。
三是宫中后妃成群,宫外韵事不断。宫中后妃自不待言,同时存在达十六七名之多,以他的身体状况,已经是顾此失彼。即使如此,还去宫外寻花问柳。比如民间传闻他宠爱山西籍寡妇,以及雏伶朱莲芬的故事。朱莲芬,擅昆曲,歌喉娇脆无比,且能作小诗,工书法。咸丰帝爱之愈甚,视若明珠,龙体自然大受损害。
咸丰帝一生的三个孩子中,有两位皇子,一位公主。咸丰五年(1855年)五月初七日,丽妃他他拉氏为他生育了第一个孩子,这就是大公主。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懿嫔(慈禧太后)生下皇长子载淳。咸丰八年(1858年)二月,玫嫔徐佳氏生下皇二子,可是不久,这位皇子还未来得及命名就夭折了,被追封为多罗悯郡王。这位悯郡王就成为大清王朝中最后出生的一位皇子,1858年,也是大清皇宫中最后一次生育的年份了,意义显得非同寻常。但在当时,主宰清宫的帝后们并不知晓。
同治帝继位后,一直由两宫垂帘听政,小皇帝在上书房读书,也乐得其所。直到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载淳与翰林院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氏举行大婚礼,此时载淳已17岁了,这次娶进一位皇后和4位妃嫔,他一生共5位后妃。
婚后不久,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载淳亲政。虽为亲政,但事事受制于两宫太后。无所事事的他,便想和自己钟爱的皇后共叙爱情,享受欢乐,同样遭到母后干涉,并强其移爱于慧妃。同治帝一怒之下,便独宿乾清宫。
然而,即使独宿,也有与后妃同房的时候,怎么会都没有怀上孩子呢?很有可能是另有隐情。于是,清季稗史中推测,同治帝应该有以下嫌疑:
首先是受翰林院侍读王庆祺的误导,渐近花心。王庆祺擅长谄媚,又风流成性,颇好冶游,是寻花问柳的高手。早在同治十二年为河南考官时,竟不顾命官体面,公然微服冶游。有这样一位侍读的导引,尚未成年而又寂寞无聊的同治帝会怎么样呢?两宫太后从王庆祺事件中吸取了教训,决定凡此以后,那些年轻而又轻佻的侍讲之人概不准使用,一律用那些年纪大的、老成质朴之人。
其次是受小太监的影响。太监六根不全,极尽钻营之能事。当他们揣摩到同治帝的心理后,御前太监张德喜、阵忠吉、周增寿、梁吉庆、王得喜、任延寿、薛进寿等,便公然引导同治帝以嬉戏为乐。同治帝死后,两宫太后重重处置了这些太监。
最后是受贝勒载澂的引导。载澂为奕的儿子,他聪明而机警,风流放荡,与同治帝可谓志同道合,有他作为小皇帝的伴读,真是“如虎添翼”。两人常着黑衣,化妆出宫,冶游娼寮之所。
所以,年轻的同治皇帝极有可能染上了梅毒,以致造成肾源亏损,后来又染上了可怕的天花。从脉案结果上看,病情恶化时,表现为遗精、尿血、肾虚赤浊等症。是不是遗传了乃父咸丰帝风流的基因呢?也未可知。
同治帝虽然17岁大婚,拥有5位后妃,徒过了3年夫妻生活而没有生育,断送了大清子嗣的延续,是大清王朝的罪人。
同治帝没有子嗣,谁来继承帝位呢?按大清惯例,嗣帝应在“载”字以后的“溥”字辈中选择,而且应以立长为先,新皇便于掌控天下。可是,贪权的西太后完全违背了祖制。首先,她不同意在“溥”字辈中选嗣君,那样的话,同治皇后阿鲁特氏就会成为皇太后,可以干预朝政,而自己便成为太皇太后,再也不能垂帘听政了。其次,她也不同意立长,因为成年的皇帝是不需太后垂帘的,尤其在皇帝大婚以后,太后必须归政于皇帝。于是,慈禧经过反复思考,将帝嗣定格在醇亲王之子载湉的身上。
对于慈禧来讲,载湉是最合适的了。一方面,载湉继位,阿鲁特氏不是太后,而是寡嫂,她无权垂帘听政;另一方面载湉是自己亲妹妹生的孩子,血浓于水的亲情便于掌控,而且,载湉当时只有4岁,慈禧以堂堂太后之尊,完全可以达到继续垂帘的目的。于是,她说服了慈安太后,又以强硬的态度,迫使王公大臣予以承认,她的目的达到了。
只是可怜了光绪皇帝。他以冲龄进入神秘莫测的皇宫大内,宫中繁琐的礼仪和慈禧的威严,使他产生畏惧的心理。没有父母之爱,没有家庭温暖,使他失去童年的快乐。尤其对于贪权的西太后,她的每次动怒或喊叫,都会使他心悸不已。长此以往,他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889年2月19日),光绪帝与叶赫那拉氏举行大婚之礼,同时纳他他拉氏姐妹为妃嫔,共娶进一后二嫔,开始过上了夫妻生活。可是,光绪帝自19岁大婚,到38岁死去,共有过19年的婚姻事实,却未生育有一儿半女,究竟是何缘故呢?
其一,光绪帝身体不好,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上文提到,他入宫后,由于长期处在压抑和孤冷的环境中,本来身体虚弱的他,竟有遗精的病史。光绪帝在自述中讲过:“遗精之病将二十年,前数年每月必十数次,近数年每月不过二三次,且有无梦不举即自遗泄之时,冬天较甚……腿膝足踝永远发凉……稍感风凉则必头疼体痠……其耳鸣脑响亦将近十年……腰腿肩背痠沉……此病亦有十二三年矣。”所以,以此之躯,后妃怀孕的概率就非常小。虽然御医们使出了许多固本添精的良方,但都无济于事。
其二,是婚姻上的不幸。大婚后娶进的皇后是慈禧亲弟弟桂祥之女,慈禧本想通过亲上加亲的关系,达到掌控皇帝的目的。可是,事与愿违。此女并不俊美的容貌本已使光绪帝生厌,加上她心胸狭窄,无才无德,只会向太后打小报告,心甘情愿地充当慈禧的传声筒和联络员,就更让光绪帝失望和痛心。久而久之,夫妻二人竟形同陌路,有时还大吵大闹。据《悔逸斋笔乘》载,光绪十八年的一天,两人因事争吵,光绪帝还骂了皇后,皇后便跑去太后那里哭诉。慈禧怒道:“皇上是我所立,实乃忘恩之举;皇后是我亲侄,辱骂她是对我的不敬。”从此,光绪和皇后势不两立,他同慈禧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
可是,光绪最宠爱珍妃,两人几乎是形影不离,最终招致祸灾,珍妃不幸被处死。有人说她怀孕过,但尚有待史家进一步考证。至于瑾妃,同皇帝接触的机会也是非常的少,最终没有怀孕机会。
此外,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虽正值壮年之躯,却过上了长达10年囚徒一般的生活。他空怀一腔强国兴邦之梦,抱负不得施展,病势日剧,终于在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进入病危阶段。
这一天,御医杜钟骏在日记中写道:“皇上气促口臭,带哭声而言曰:‘你有何法救我?’予曰:‘皇上大便如何?’皇上曰:‘九日不解,痰多气急心空。’……”杜太医跪着为皇上把过脉,再细审其容,断定,不出4日,皇上必出危象。
果然,在此后的几天里,光绪帝“中气虚损,不能承领上下,以致上而逆满喘咳,下而大便不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通体为之困乏矣。”到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已进入弥留之际,当日酉刻,终于龙驭上宾,结束了他38岁的年轻生命。
近年,关于光绪帝之死又有新的说法。研究人员采用原子荧光技术,对采集到光绪帝的头发、葬衣进行科学检测,发现其中的含砷量大大超过常人,视为砒霜中毒。可是,这个观点,也遭到同行专家的批驳,北大房德邻教授就专门写出了批驳文章,否定这个说法。所以,光绪帝的死因之谜实际上并未彻底揭开。
光绪帝一生没有生育子女,与慈禧的专横跋扈绝对有着直接的关系。光绪帝本人断了子嗣,大清王朝断了皇嗣,一个国家的命运再次交由已经垂死的慈禧太后的手中。也就在这一天,慈禧太后依然冷峻地进行了思考,还是没有忘记选一位小皇帝,以便将来她的侄女——隆裕太后操纵权柄,这就是历史上的宣统帝。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这位小皇帝成年后,依然没有生育,不过,待他大婚时,早已是共和的天下了。自同治、光绪迄宣统帝,三代晚清帝王虽妻帝成群,却没有生育出子女来,确实表明清王朝已到山穷水尽、日薄西山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