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最后的宫殿
清代的后妃较之前朝来讲真是太幸运了。不仅在入关之初就废除了殉葬制度,使这些死于皇帝之后的女人得以寿终正寝,而且,殁后的丧葬也尽量做得风风光光,称得上死后哀荣。后妃的陵寝或典制大备,或等级森严,使人深感皇家丧葬的威严、秩序和富有。这些生前尽心侍奉皇帝的后妃们,死后又规矩地来到各自的墓穴里,静静地守望着、期盼着,使肃穆安静的陵园里更增加了一份唯美主义的凄婉。
1.皇后陵
老皇帝死了,新皇登基,新皇帝的母亲如果还活在世上的话,那就是名副其实的皇太后了,被称为圣母皇太后。这个时候的皇太后会觉得前所未有的威风,自己辛苦带大的儿子如今成了万民之主,真是名副其实的扬眉吐气了。于是,在享受荣华的同时,开始像新皇登基后要为自己选择万年吉地一样,也要为皇太后选择墓地,成为百年后的永远归宿。
这个时候,新皇帝真的是心甘情愿地为母后做事了。
其实,清代建造皇后陵是一个独创。清代陵寝制度源于明代,可是,明代没有皇后陵,那么,死在皇帝驾崩以后的皇太后要葬在哪里呢?原来,明陵地宫有三条隧道。可各自应时启闭。如《明史·后妃传》记载,“(明英宗孝庄皇后)成化四年九月合葬裕陵,异隧,距英宗玄堂数丈许,中窒之,虚右圹以待周太后”。1957年,发掘明定陵地宫,证实了这一记载。
和明陵地宫不同,清代帝陵地宫只有一条墓道,皇帝入葬地宫之后,地宫墓道就要关闭石门,永世不再打开了。所以,为健在的皇太后建陵,也是现实的需要。
宁静的守护——昭西陵
清代在关外没有建造皇后陵,包括死在皇太极后面的孝端文皇太后。顺治六年(1699年)四月十七日,皇太后驾崩,终年51岁。遗体运回盛京后,火化为一坛骨灰,葬入昭陵地宫之中,这就为早已对汉文化感兴趣的孝庄文皇后所不能接受了。因为,汉族士大夫很鄙视火葬,认为那样把先人的尸体烧掉,野蛮而无情。所以,孝庄文皇后决定死后不要火化自己尸体。可是,如果要同皇太极葬同一地宫之中,既有骨灰坛子,还有巨大的棺椁,很不成格局。还是不要和皇太极葬在同一地宫中吧,这是孝庄文皇后的想法。于是,她临终前很神秘地把康熙帝叫到跟前,商量解决的办法。康熙帝听从了祖母的意见,在东陵为祖母建了一处暂安奉殿。这个“暂安奉殿”一直延续了37年,直到雍正帝继位,才将其改造为“昭西陵”。
这座昭西陵如同主人孝庄文皇后一般,默默守护在清东陵风水墙之外。
然而,昭西陵中的墓主人孝庄文皇后死后不归葬东北昭陵,而葬在东陵,引来人们议论纷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关于“太后下嫁”的传闻。可以说,所有持“太后下嫁”观点的史学家们都到昭西陵来寻找依据,好多史家认为这是“太后下嫁”的铁证:
首先,孝庄所谓的临终遗嘱引来后世的诸多质疑。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康熙帝谕:“太皇太后疾大渐时,谕朕曰:‘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谆谆降旨,朕何敢违!伏思慈宁宫东,新建五间,太皇太后在日,屡曾向朕称善,乃未及久居遽尔遐升。今于孝陵近地择吉修建暂安奉殿。”
孝庄的这番话,是其死后由玄烨转述的。可是,雍正即位之初,于雍正二年二月初五日,再次转述孝庄这些话时,除了玄烨所述内容之外,又加入“若另起茔域,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的内容。同是一道谕旨,何以前后有如此大的差异?如果真像雍正所说“恐劳民动众”,那么,康熙在筹建暂安奉殿时,却将禁城内新建五间特地拆运至遵化,择地修建,其大殿为重檐庑殿顶,在东陵所有陵寝中规制为最高。而雍正在改扩建昭西陵时,添建了方城、明楼,又建其他后陵所没有的小碑楼,这难道不是劳民动众吗?
为了否定合葬昭陵,雍正帝直言不讳道:“朕惟礼经云‘合葬非古礼’,先儒又云‘神灵有知,无所不通’。是知合与不合,惟义所在。今昭陵安奉日久,若于左近另起山陵,究非合葬之义。”雍正的这些话,在清朝典籍,确实查之有据。尽管这些理由言之凿凿,可是,死于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六日的孝端文皇后,同是在关内,却于翌年三月二十六日,葬入昭陵,与太宗合葬。孝庄即便不能与之合葬,但陪葬一帝却是符合古礼的。
就孝庄而言,临终找了两条并不太重要的理由,就决定与丈夫异地而葬,显然有些理屈,而康熙父子在转述孝庄遗嘱时,前后不一,也给孝庄葬地蒙上了神秘莫测的面纱。
其次,这样的安排与传统的夫妻合葬习俗背道而驰。西周时,诸侯国君的王墓出现夫妻合葬的现象。这种合葬,书中释:“合葬之礼,非古昔之法,从周公以来始有合葬,至今未改。”所谓合葬,典籍解释:“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合陵也。”即帝后坟墓只要在同一茔域,就是合葬,不一定同在一个坟头之下。那么,皇帝先死,皇后另建坟墓葬于旁边,也属合葬的范畴。所以,古礼中对合葬的解释,就同孝庄、康熙、雍正等的看法大相径庭。
孝庄在临终遗言中,还曾提到“惟世祖之兆域匪遥,母宜从子”。这实际上是个荒唐的理由。若论舍近求远,古礼所无;若论母宜从子,夫妻之宜则显然相悖。就连对孝庄备极孝顺的康熙帝对此也是顾虑重重。“奉暂安处至三十八年之久,盖慎之也。”虽然玄烨遵遗命选择遵化昌瑞山,但圣祖在以后的三十几年中,迟迟未解决孝庄陵地,而只以暂安奉殿称之,既遵循了祖母的遗嘱,又没有明确葬地,真是一个聪明的两全之策。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康熙帝多次对臣子说“朕以孝治天下”,于是,选择昌瑞山为其葬地,“以便岁时奠献”。可是,玄烨为了尽孝道即将祖母葬于遵化,那么此种做法对于太宗来说,使他们在九泉之下夫妻未能相聚一处,是否算是一种孝道呢?
康熙帝的心里不可能没有这种顾虑,也怕后人指责其做法荒谬,因而准备了许多理由备考后代追问,让后人谅解其不得已的苦衷。
最后,许多观点认为,昭西陵的选址没有“风水”可言,孝庄葬地太将就。
顺治帝的孝陵在昌瑞山主峰南麓,始建于康熙元年九月,其规模从南至北达5公里多,占据了这里的中心至尊地位。按这种安排,顺治以后的诸帝后陵及妃园寝,都要以此为中心,即所谓《周礼》中“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的葬法。孝庄要葬在这里,确实为玄烨出了难题,即在孝陵的左右两侧,无法安排孝庄陵寝。
玄烨选择了风水围墙之外的左侧为暂安奉殿,将孝庄陵寝与围墙内的陵寝划分成两个体系。但即使如此,若以孝陵为中心,其东南左侧位置仍低于孝陵的至尊地位,就不能说是一种孝道之举。再者,玄烨所说暂安奉殿之地,是一处毫无风水可言的平坦之地。
关于风水,专家解释:“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清代,众多陵寝均有龙脉、方向、砂山、案山、朝山、水脉等风水要素。以此看暂安奉殿的风水,除了方向坐北朝南之外,陵寝的其他风水要素均不具备。这里既无后靠、前照、近案、左右护砂等山脉,左右前后又无河水夹流;其地势南北高低一致,也不利于雨水的下泻。可以说“暂安奉殿无风水可言”。
在清陵营建之初,朝廷都要派出精通风水的大臣相度踏勘,写出详细的风水说帖上报皇帝。同时,要选择几处,皇帝细心地加以对照,选择十全十美的地点作为葬所,有时会因为一点小小的瑕疵而抛弃费尽心血选择的吉地,乾隆、雍正等诸帝无不如此,就连妃园寝福地的选择也是这样。作为大清至尊而备受崇敬的孝庄太后的葬地却如此将就,不得不使后人揣度议论。
为此,人们以昭西陵为依据,认为太后确实是下嫁了。
关于太后下嫁给睿亲王多尔衮的故事,史学界历来争论不休,就连史学家孟森先生在其专著里也论及此事。实际上,早期的满洲婚姻的确比较自由,“婚嫁不择族类,父死而子妻母”。如果是丈夫死去,则“其家男子收为妻,父子兄弟不论也。他适,则人笑其不能赡其妇”。后来,满洲的婚姻受汉文化的影响逐步走入正轨,但这种收继婚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所以,如果太后出于种种目的,或政治的,或情欲的,而下嫁(或曾私通)并不是一件十分新奇的事情,不过是这种事情出在皇家而有失脸面。加之后来多尔衮被论罪削爵,因而在皇家史书中此事隐匿不记。
那么,太后如果真的下嫁给多尔衮,就太后本身而言,她留下遗言不合葬昭陵,其心情可以理解。将陵寝建于遵化而不归沈阳,这么大的事情,都不是以懿旨的形式出现,而只由康熙帝在一次谕旨中顺便指出,那么,孝庄是否下过这道谕旨就值得怀疑。即使真的下过,孝庄出于面子上的原因,由皇帝下旨转述,或许是出于某种忌讳?就玄烨而言,祖母下嫁他人,固然不便合葬昭陵。但由于清廷并不承认下嫁实有其事,所以,将二人分葬,于理不通。况且,死于顺治六年的孝端文太后,已有祔葬昭陵的先例。这样,分葬等于给后人留下了话柄戓悬念。直至今天,这个悬念还没有真正解开。
第一座皇后陵——孝东陵
清朝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皇后陵,其实是康熙帝嫡母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孝东陵是顺治帝的后妃墓地,位于孝陵东侧,内葬顺治皇帝的29位嫔御。
清东陵孝陵神道石像生
墓主人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顺治帝生母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蒙古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她的入宫,其实是孝庄一手促成的,而顺治帝并不喜欢她。后来,由于董鄂妃的进宫,孝惠章皇后的地位更是岌岌可危,虽然有婆婆孝庄太后的极力维护,但还是被丈夫冷落了。顺治帝死去时,她年仅21岁,成了年轻的寡妇。可是,漂亮的她却从此时来运转,康熙帝一直很尊重她,尊其为嫡母,每次皇帝出巡,都会带上这位太后,以此为其消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初六日,皇太后崩,终年77岁。
孝东陵里面还葬有顺治帝的其他妃嫔:7位妃子、4位福晋、17位格格。这些女子,大都很年轻就去世了。有汉女恪妃、以身殉主的贞妃、宫中待年的悼妃等。这些可怜的女子,一生默默无闻地侍奉皇帝,一般没有生育。空有美丽的容颜而没人欣赏,当皇帝死去时,那些深感前途无望的妃嫔便也只能孤独终老。
孝东陵坐北朝南,其主要建筑从南到北依次为:陵前马槽沟正中建三孔拱桥1座,西侧石平桥2座,一座为9孔,一座为3孔。东西朝房各5间,东西值班房各3间。隆恩门1座、东西燎炉各1座,东西配殿各5间,隆恩殿1座,面阔5间。陵寝门3座,石五供1座、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方城前神道两侧各有两行纵向宝顶,各14座,两侧共28座。神厨库位于三孔拱桥东侧。南墙外有井亭一座。孝东陵神道与孝陵神道相接。上述建筑的规制、功用均与孝陵的相同。
从建筑的规模和数量上看,孝东陵比皇帝陵大为缩小,不建大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神道碑亭、五孔拱桥、二柱门、哑巴院。三孔拱桥仅为一座,方城、明楼、宝顶的体量明显收小。孝东陵的规制为清朝后世皇后陵奠定了基础,成为后世效仿的蓝本。
由于孝东陵是第一座皇后陵,无前例可鉴,所以在规制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是孝东陵未设下马牌。二是方城两侧未建面阔墙,因此也就没有宝城后院。三是妃嫔也随葬在内,形成了皇后陵兼妃园寝的格局。四是大殿月台上未设铜鹿、铜鹤。这些不足,在后来营建其他皇后陵时,都得到了完善。
孝东陵有三个特点:一是宝顶不是横向排列,而是纵向排列,带有关外妃园寝遗风。二是孝东陵后院全部铺墁澄浆砖。三是孝东陵院落极为宽敞,即使皇帝陵也不能与它相比。
孝东陵建成后,初称“新陵”,这是针对孝陵而言的。因为它比孝陵建得晚,是新建的,面貌一新。这“新陵”并不是由朝廷正式命名的,是临时的,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四月初七日,孝惠章皇后入葬地宫,改称为“孝惠章皇后陵”,这个名称也不是正式名称,只使用了不足一年的时间。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二月二十一日,礼部专为孝惠章皇后的陵寝命名一事,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本章,说:“古来帝、后有不合葬而自为陵者,俱就方位定名。今孝惠章皇后陵即在孝陵之东,不必另立陵名。臣等恭拟‘孝东陵’字样,仰候钦定。”康熙皇帝表示同意,挥笔朱批“是”。从此,孝惠章皇后的陵寝正式称为“孝东陵”。
礼部给皇后陵命名的方法,具体地讲是这样的:凡皇后陵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东旁或西旁(因为清陵都是坐北朝南),皇后陵是皇帝陵的附属陵寝,所以没有必要另立陵名,只根据皇帝陵的名称而命名。皇后陵的第一个字用皇帝陵的第一个字,皇后陵的第二个字用皇后陵与皇帝陵的相对方位字,位于皇帝东旁,则用东字,位于西旁,则用西字。用这种方法给皇后陵命名,从字面上就可以知道陵内葬的是哪位皇帝的皇后,这座皇后陵位于皇帝陵的哪一旁。以后,清朝所建的皇后陵均按此命名,成为定制。
孝东陵的产生,为以后皇后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做出了范本。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建制皇后陵时会增减相关建筑,那要看实际需要。总之,要与时俱进。在清一代,共产生了7座各有特色的皇后陵:皇太极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顺治帝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雍正帝孝圣宪皇后的泰东陵、嘉庆帝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道光帝孝静成皇后的慕东陵、慈安太后的普祥峪定东陵、慈禧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
这些皇后陵与身边的丈夫帝陵毗邻而建,同样的建筑名称,同样的黄色琉璃,使人很难分清伯仲。这就是皇太后的特权,是其他宫里女人很难企及的。
声名显赫的“凤上龙下”
在清东陵的定东陵内,埋葬着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普祥峪定东陵和菩陀峪定东陵共同组成了这座特殊的皇后陵寝。
普祥峪定东陵内葬有咸丰帝慈安皇太后。慈安,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生于道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初入侍文宗潜邸,咸丰二年二月封贞嫔,五月晋贞贵妃,十月册立为皇后。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崩,载淳即位,慈安被尊为母后皇太后。
慈安这个女人,世称其“德容言工俱全”,堪为封建社会的妇女典型。那么,慈安到底漂不漂亮呢?有她的画像传世,读者可以自己下结论。有人说慈安懦弱,但据考证慈安并不像传闻所说的那样优柔寡断,懦弱怕事。她为人贤德,待人宽厚,遇事忍让,顾全大局。
这些性格特征既是她的优点,同时也将她推入无尽深渊,因为忍让在政治斗争中是不会占优势的。其实,慈安权力欲望并不小,无论是咸丰十一年,她决定发动北京政变(虽然受到了慈禧的蛊惑,但毕竟她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还是同治五年,她悍然下令秘密处死了慈禧的宠监安德海,都证明慈安并不是甘于摆布的政治俘虏。不过是由于她的政治谋略远逊于精明的慈禧太后,才在光绪七年突然暴崩于深宫之中,年仅45岁。
菩陀峪定东陵里葬有举世闻名的西太后慈禧。慈禧,姓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生于1835年,死于1908年,其父为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惠征。慈禧是一位“无冕女皇”,几乎没有哪一个中国人不知道她的。
咸丰元年大选秀女,那拉氏中选,咸丰二年五月初九日入宫,时年18岁,封为兰贵人。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内阁奉谕旨;贵人那拉氏晋封为懿嫔;十一月命协办大学士贾祯为正使、礼部左侍郎肃顺为副使持节赉册晋封贵人那拉氏为懿嫔。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未时,叶赫那拉氏生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于储秀宫,第二天便由懿嫔晋升为懿妃。七年正月,内阁奉谕旨晋懿妃为懿贵妃;十二月命大学士裕诚为正使、内阁学士黄宗汗为副使晋封懿妃那拉氏为懿贵妃。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咸丰帝病危,召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右瀛承旨立载淳为皇太子;第二天咸丰帝崩,懿贵妃时年27岁。九月,大学士桂良等奏遵旨谨拟崇上母后皇太后徽号曰慈安,圣母皇太后徽号曰慈禧。这就是她发迹前的简单经历。谁也不会知道这个妖冶的女人,日后会成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而且,她的影响会至深至远,直到今天。
慈禧太后是同治、光绪两朝实际统治者,统治中国达48年之久。她的权力欲望极盛,同治十二年,虽然载淳已18岁,开始亲政,但慈禧仍然把持着朝政,这个傀儡皇帝当政不到一年就病亡了。同治帝无子,按清制规定,应在载字辈之下的溥字辈中选择继承人。慈禧为了揽权,竟将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之弟、自己的妹夫醇亲王的独生子载湉立为皇帝。载湉是同治帝载淳的堂弟,所以载湉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外甥。这样亲上加亲,便于慈禧的控制。1875年,年仅4岁的载湉登基,年号光绪,成为又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由慈禧“训政”,二度垂帘,至光绪七年,慈安暴亡,从此慈禧愈加大权独揽,为所欲为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日,在慈禧的授意下,光绪帝之弟醇贤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大统,继承穆宗同治帝,兼祧德宗光绪帝。溥仪是光绪帝的亲侄,也是慈禧的侄孙,溥仪之母为慈禧亲信、后党核心人物荣禄之女。溥仪进宫第二天,即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崩。次日,即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因痢疾而亡,卒年74岁。
定东陵的两座皇后陵并列而建,这在历代皇陵建筑中绝无仅有。
慈禧一生垂帘听政达48年之久,将晚清国柄牢牢操在手中。发动过两次政变,镇压了三次农民起义,经历了四次对外战争,在她的操纵下,清廷产生了许多离奇的谜案,直到今天,还很难解开。
慈禧陵为清东陵中最晚构置的建筑,因此,它综合了清代帝后陵寝的诸多特点,成为集大成的最为完备的后陵。宝城作长圆式,围墙前宽后窄,取法于定陵格式。地宫构造为5券2门,取自道光帝慕陵规制。地宫庑殿顶用新样城砖灰砌,取法于道光帝宝华峪慕陵和咸丰定陵。宝城与方城之间隔以卡子墙,并辟东西角门,则仿自昭西陵、泰东陵及除慕陵以外的各帝陵。隆恩殿前月台之上鼎、鹤、鹿,是循于泰东陵之成规。而神道碑亭的建立,则完全仿照了昭西陵。
而慈禧陵中最具标志性的部分,是将隆恩殿前陛阶石的图案搞成了凤上龙下的格局,为清代及历代封建社会所仅见。这种图案,将两宫皇太后追逐名利与权势的政治图谋形式化、表面化。
豪华逾制、典制大备的慈禧陵,已为世人所瞩目。但是,贪婪成性的慈禧太后并不满足。光绪七年三月初九日,慈安皇太后染病,暴亡于钟粹宫,再也没有谁能约束慈禧的行为了。于是,她决心重修自己的陵寝,在规制上压过慈安一头。
慈安陵与慈禧陵于同治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午时破土兴工,于光绪五年六月二十二日完工。慈安陵耗银2665743两,慈禧陵耗银2275818两,慈安陵比慈禧陵多近40万两白银。这种状况对当时的慈禧太后来说,是无奈的,也是不甘心的。
可是,慈禧并未在慈安死后就急忙改修自己的陵寝,而是沉寂了近15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她曾来过东陵,仔细看过每座建筑,她要等机会。
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东陵守护大臣溥龄等摸准慈禧的脉搏后,上书记述了慈禧陵的残破情况:渗漏、糟朽、吊落、酥碱等。慈禧太后急忙派出心腹大臣来东陵查勘具体残破情况。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奕劻、荣禄、徐桐、李鸿藻等善于投机钻营的新老大臣,鼓动慈禧将陵寝拆除重建,并争相献计献策,在规模、用工、用料等诸多方面大做文章,将一般的岁修工程逐步升级扩大为重修大工。
重修工程是逐步铺开的,起初只是一些诸如筑打宝顶、拆修沟嘴、修补琉璃花门等细小工程,最后,竟至将隆恩殿、东西配殿等处拆除重建。这次重修工程涉及到慈禧陵的方方面面:大殿、配殿、方城、明楼、宝城,拆除重修;朝房、班房、神厨、井亭、省牲亭、宫门、碑亭,揭瓦大修;焚帛炉、五供、各处海墁砖、月台,及地宫内金券、门洞券、石门、闪当券、扒道券、隧道券、罩门券、石床等部分修补。整个重修工程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破土,于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正式开工,一直到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全工告竣,历时13年。
重修之后的慈禧陵,金碧辉煌,极尽奢华。三殿所用木料均为黄花梨木。黄花梨木又名海南檀,纹理细密,质地坚硬,十分昂贵。施工时,不用披麻挂灰,而是显露木之本色,罩笼罩漆。
三殿所用黄金数目巨大,装修种类繁多。三殿共用掉叶子金4592两1钱4分3毫。使用形式分为三类:一是镀金,重修后的三殿共有64根明柱,每根柱子上盘绕一条半立体的镀金铜龙,这些盘龙都是尾上头下,龙须中巧施弹簧,每当打开殿门,龙须就会微微颤动,活灵活现。二是三殿雕砖墙壁的扫金,三殿雕砖花墙有凹凸之分,扫金时凹进部分用黄金粉,色为浅黄,凸出部位用红金粉,色呈深黄,造成色调亮度反差,交相辉映。三是三殿的贴金彩画,其方法是将叶子金凿成薄薄的金帛,再做成龙、云、蝠、寿等图案,直接贴于梁枋架木之上,三殿共贴彩画金龙3177条,形式有行龙、卧龙、升龙、降龙,形态各异。
三殿内壁雕砖图案精美,内容丰富。中心图案是五蝠捧寿,5只蝙蝠向中心飞翔,拱卫一个团寿字。4角为盘肠和绶带,锦地为万字不到头,边框为回纹、连珠纹、缠枝莲。其寓意是“万福万寿”“福寿绵长”。
慈禧陵石雕独特,带有政治寓意。封建时代,向来以龙为天子的化身,至高无上;凤依附于龙,是皇后的化身。可是,慈禧陵隆恩殿前的石雕图案,却一改传统做法。丹陛石图案为凤上龙下,称“凤压龙”,采用了高浮雕加透雕的手法,将龙的腿、尾、须,凤的嘴、冠、脚等10余处透雕,增强了立体感。不仅如此,大殿周围的石栏杆、栏板及抱鼓石上,也雕有类似的图案。石栏的望柱头雕凤,其柱身内外两面各雕一条升龙;栏板的两面雕有龙凤及水浪浮云图案,都是彩凤飞翔于前,蛟龙追赶在后;抱鼓石上雕刻的仍是龙凤图案,彩凤张翅伸爪,立于山石之上;腾龙穿云破浪,浮于波涛之中。
这块玲珑剔透的丹陛石是我国石雕艺术中的珍品,凤上龙下的图案设计也是慈禧野心膨胀、权势独揽的外在表现。慈禧陵三殿的外墙磨砖对缝,干摆到顶,超越于帝陵规制。一般外墙的传统做法,是上身糙砖灰砌,抹饰红泥,提刷红浆;下肩则澄浆砖干摆。慈禧陵则全部干摆到顶,其拔檐看面雕刻“卍”字、蝙蝠、流云,称“万福流云”。
慈禧陵在重修的过程中,虽没有展拓它的建筑尺寸,却在用料、装修及雕刻的图案中大做文章,屡破祖制,有的地方甚至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真正是“普天之下,唯我独尊”了。
私人笔记《爱月轩笔记》将李莲英的记忆清楚地记录下来。观后令人瞠目结舌。书中记录慈禧不仅把地面建筑搞得异常豪华,地下的棺椁陪葬品也是举世罕见。企图到另一个世界里继续享用人间的奢华。
在棺底,先铺上3层金丝串珠绣花锦褥和1层珍珠,厚1尺多。慈禧身穿金丝串珠彩绣袍褂,头戴珍珠串成的凤冠,冠上缀一颗大如鸡卵、重4两的珍珠。慈禧的衾被上有一朵大牡丹花,是用珍珠串成的。其手镯是用钻石镶成的1朵大菊花和6朵小梅花连缀而成。
在慈禧尸身周围,有秩序地放入葬品。头部上首为一翡翠荷叶,脚下为一朵碧玺大莲花,脚下左右各踩翡翠西瓜1个、甜瓜2个、白菜2棵。这几件玉石制品极为名贵,其中的翡翠西瓜为绿皮红瓤黑籽白丝;翡翠甜瓜各不一样,一对为青皮白籽黄瓤,一对为白皮黄籽粉瓤;两棵翡翠白菜均绿叶白心,菜心上伏着一只满绿的蝈蝈,叶旁伏两只黄马蜂。
慈禧尸体的左边,放着一枝玉石莲花,三节白玉石藕上,长有天然的灰色泥污,节处长出绿荷叶,开粉红莲花。尸体的右边,放着一枝玉雕红珊瑚树,上绕青根绿叶红果实盘桃一枝,树顶伏一只翠鸟。
为了填补棺缝,又向棺内放入大量珍宝:18尊蚌佛,金佛、翠佛、玉佛、红宝石佛各27尊,翡翠桃10个,红黄宝石杏60个,黄宝石李子100个,红宝石枣40个,番佛48尊,珍珠4升,红蓝宝石2200块,玉制十八罗汉。所有这些宝物放好后,最上面盖一件网珠被,被上缀2分重珍珠6000颗。
这些珠宝,将慈禧的内棺填充得满满当当,慈禧在这些奇光异彩的光环之中,得以“超生”。
慈禧生前的奢华成性,已是中外闻名。地面建筑的富丽堂皇更是人所共知。她死后随葬珠宝的秘密历来被人揣测,成为不法之徒觊觎的目标。1928年,盘踞在蓟县马伸桥一带的兵匪孙殿英,决心盗掘慈禧陵。
盗掘慈禧陵的是孙殿英手下的师长潭温江。这伙人来到慈禧陵后,进行扫荡式抢劫。先将慈禧陵地面上的宝物巡视一遍,只见三殿的64根明柱上缠绕着镀金铜龙,所有彩画均为金帛贴饰,大殿里更是供奉着名目繁多的宝物。
匪兵们将64根柱子上的金龙全部拆走,又将大殿所供之物尽行掠去。看看再没可拿之物,匪首命令将大殿天花板拆下。细看这些天花板,正龙图案,周边祥云,全为金帛贴饰;其木质为黄花梨木,十分珍贵。在大殿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5块半天花板,就是当年盗劫后的遗存。
潭温江率兵进入宝城后院,几经周折,找寻到地宫的入口处,即下令用炸药炸开缺口,一班兵匪蛇行而入,撞开两道石门,来到金券。金券面积并不大,正面有一棺床,床上有一金光闪闪的棺椁,闻名中外的慈禧太后就躺在里面。
匪徒们小心地撬开了内棺,几名荷枪实弹的兵士围在外面,枪口对准棺内,以防慈禧诈尸伤人。一掀开棺盖,满棺的珠宝放射出奇光异彩,竟掩去了手电筒的光芒。慈禧躺在棺木中,披金挂玉,细看面目,毫无朽变,如活人一样,而她的手指上,却已长出一寸长的白毛。过了约十几分钟,慈禧的尸体面目由于见了光和空气,变黑了。
审视棺中宝物,四角所置翡翠大西瓜绿皮紫瓤,中间切开。瓜子黑色,霞光由切口处射出;太后头枕玉枕,放绿光;太后口中所含夜明珠放白光,这颗珠子分开是两半,合拢是个球,夜里寒光四射,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兵匪见财起意,将慈禧尸体拉出棺,扔在地宫西北角,头朝下,尽取棺中宝物。
东陵盗案发生后,逊帝溥仪怒火万丈,他电告蒋介石和阎锡山,请求惩治孙殿英。可是,孙殿英为了脱身,便四处送礼,将棺中所盗最为珍贵之物慷慨馈送国民政府大员:将裕陵所盗朝珠送给了戴笠,乾隆的九龙宝剑送给了蒋介石,朝靴上的部分宝石送给了孔祥熙,将慈禧口含夜明珠送给了宋美龄。这样,孙殿英得以逍遥法外。
灰头土脸的逊帝溥仪,只好派人重殓西太后遗体。遗臣们发现,慈禧太后的尸体侧卧在西北角的棺盖下面,脸朝下,头北脚南,左手反搭于背后,青黑色的头发散而不乱,发根系有红头绳。慈禧上身裸露,贴身内衣全被扒去。肉皮贴骨,身上出现拳头大小的数点斑痕,遍体生有白毛。
妇差们用黄绸束紧慈禧尸身,慢慢转过来,只见慈禧面目苍白,二目无珠,深陷成坑。唇下有伤痕,相传是匪兵为抠出口含宝珠所致。妇差将棺内擦净,将慈禧尸身先放入,再将其生前剪下的头发及指甲、牙齿包好,放于左右,胡乱殓葬完毕。
1984年,国家文物局派专家来清理慈禧内棺。发现自1928年孙殿英盗陵,清朝遗臣重殓后,再未被盗过。当年丰盈的尸体早已干枯,缩水大约10厘米,只有153厘米了。慈禧头朝北脚朝南,头稍向左偏,头发散披,散而不乱。胸部干裂成许多口子,左肢的上肢骨已露出来,慈禧上身无衣,下身穿一条裤子。两只脚只穿了一只袜子。
烜赫一时的西太后,生前何等霸道,死后竟落到这种地步,这是她生前始料不及的。
不仅仅是慈禧陵被盗掘了,在清东陵还有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慈安陵以及景陵妃园寝、景陵皇贵妃园寝、裕妃园寝、定妃园寝、惠妃园寝等也都先后被盗掘,清西陵的珍妃墓和关外的福陵妃园寝、懿靖大贵妃园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也相继被盗掘。那些贪婪成性的盗墓贼,把这些曾经华贵美丽的后妃恣意践踏于脚下,却毫不留情地掳走她们身上的全部珍宝。
2.妃园寝
皇后作为皇帝的正妻大多比较矜持,不会像一般妃嫔那样主动而热情。相反,妃嫔们则会争相巴结皇帝,以求能够得宠晋升。所以,皇后虽然在每年的年初有几天可以独占皇帝,但是,她们却殊少有怀孕生子的,这反映出皇帝对皇后的态度。而那些得宠的妃嫔,却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怀孕。所以,清代皇帝的生母几乎没有正宫皇后,而都是普通妃子。
然而,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妃嫔的地位与皇后相差甚远,死后的陵寝也是无可比拟,只是一群妃子葬在很小的院落里。但是,有一点是皇后陵无法比拟的,那就是妃园寝是和皇帝陵一起修建的。妃园寝就是皇帝陵的附属品,从一开始就伴随着皇帝。而皇后陵的修建则远远晚于妃园寝,所以,在风水上有的皇后陵是不如妃园寝的。比如,咸丰定陵修建时,定妃园寝同时修建,基址选在了定陵东边的顺水峪。到同治初年,为慈安、慈禧选择吉地时,定陵以西是西大河,无法建陵;以东是妃园寝,而再往东就是低洼的沼泽了。所以,两宫太后不得不使用这处低洼之地。
毁于战火的关外妃园寝
最早的妃园寝在关外,尚处在雏形阶段。因为这个时候,后宫制度都没有确定,后妃人数都没有定数,她们的妃园寝就更没有固定的规制了。
首先说寿康妃园寝,又称太妃坟,是努尔哈赤福陵的妃园寝。营建于康熙初年,在福陵之右的陵堡村附近。努尔哈赤一生有记载的后妃达14位,实际情况可能会更多。但葬在寿康太妃园寝内的仅有3位,即寿康太妃、安布福晋、绰奇德和母,至于其他嫔御,除了福陵内葬有孝慈和大妃外,就不详其葬地了。
寿康妃园寝建筑早年被毁,其规制只能从资料上加以考证。据记载,该园寝周围47丈,坐北朝南,长方形,前有宫门3间,内有享殿3间,东西有茶膳房、果房等,后院有坟3座。大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顶覆绿琉璃瓦,内供墓主神位。
寿康太妃园寝历经磨难。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二十一日,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开战,俄军占据福陵,日军向太妃坟靠拢,俄军猛轰,由于日军炮火的猛烈还击,太妃园寝被夷为平地,守陵官兵、陵户多被重伤,陵寝只剩3座坟丘。近几十年,坟丘亦被平毁,如今已很难确定建筑的具体方位了。
第二个就是皇太极懿靖大贵妃等的园寝,被称为宸妃、懿靖大贵妃园寝,又称为懿靖大贵妃园寝,其实就是昭陵的妃园寝。内葬皇太极的10位嫔御。其位置在昭陵西约100米处。
贵妃园寝内墓主的身份各不相同,相差悬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两位:一是宸妃,名海兰珠,博尔济吉特氏,最受皇太极宠爱,生前居住在关雎宫。二是懿靖大贵妃,名娜木钟,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阿巴亥部郡王额尔齐格诺颜之女。她初嫁北元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称囊囊太后。天聪六年,林丹汗兵败身亡,囊囊太后率部投奔皇太极,皇太极娶入宫中,崇德元年封为西宫大福晋,居麟趾宫。
这两处妃园寝距今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年代的破坏,如今也很难知道它们的真面目。
最热闹的景陵妃园寝
真正意义上的妃园寝还是在大清朝入关以后修建的。终清之世,东西陵共营建了8座妃园寝:景陵妃园寝(康熙帝48位后妃与1位阿哥)、景陵皇贵妃园寝(康熙帝的两位皇贵妃)、泰陵妃园寝(雍正帝21位妃嫔葬于其中)、裕陵妃园寝(乾隆帝1位皇后和35位妃嫔)、昌陵妃园寝(内葬嘉庆帝17位妃嫔)、定陵妃园寝(咸丰帝15位妃嫔葬于陵园,有著名的“圆明园四春”和丽妃)、惠陵妃园寝(同治帝4位皇贵妃葬入其中)和崇陵妃园寝崇陵妃园寝(内葬光绪帝的瑾妃和珍妃)。
妃园寝建成,秩序井然,这些或荣宠或失落的妃嫔殁后,一律鱼贯而入,抛却了世间的浮华,宁静而默默无闻地守候在帝陵的旁边,也许在诉说着一生的荣幸与不幸。
景陵妃园寝是康熙朝后宫妃嫔的一座墓园,坐落在景陵以东0.5公里处,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后在关内营建的第一座妃园寝,属开山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景陵妃园寝同康熙皇帝景陵一道,建于康熙十五年至康熙二十年(1676—1681年),初称“妃衙门”,雍正元年(1723年)改今名。园寝内葬康熙皇帝的48位妃嫔和十八阿哥允祄,共49人,是清代园寝中埋葬人数最多的一座。
康熙大帝,一生妃嫔无数,风流倜傥的他在为自己的妃子布置陵园时,也是格外留意。既要尊重古礼,不可在女人陵寝上过度浪费,又要在操作时照顾后宫等级,因而,形成了等级分明的后院宝顶秩序:身份高的葬在前排中央,宝顶较大,身份差一些的在后排,宝顶较小。她们的神牌供奉也是一样,只有妃子以上的女主才有神牌供奉,其神牌排列顺序和后院宝顶顺序是一样的。景陵妃园寝坐北朝南,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为:一孔石拱桥及平桥、东西厢房、东西值班房、大门、燎炉、享殿、园寝门,后院内是宝顶群。大门、享殿、燎炉及围墙以绿色琉璃瓦盖顶;厢房、值班房覆以灰布瓦。其建筑规制和规模都逊于帝、后陵。景陵妃园寝的这种建筑格局成为关内妃园寝的范本。
在景妃园寝的后院里,共建筑了大小宝顶49座(其中1个是空券),分前后7层排列。宝顶下墓室结构有石券、砖券、砖池3种,精致与简约并存,宏敞与卑陋互现,对比鲜明。园寝中的49人包括贵妃1位、妃11位、嫔8位、贵人10位、常在9位、答应9位、皇子1位。这些人各按身份排定葬位:地位高者在前,居中;地位低者在后,列两侧。
乾隆皇帝的“偏心”之举
还有两座华丽超凡的妃园寝,建于乾隆年间。就是康熙帝景陵皇贵妃园寝和乾隆帝裕陵妃园寝,这两座妃园寝超越了规制,建得异常豪华。
也难怪,乾隆帝在位时,处在康乾盛世的巅峰,国家有钱,加上乾隆帝好大喜功的个性,他为自己喜欢的女人修建园寝时,怎么可能受到祖制的约束呢?这就是他的裕陵妃园寝超越规制的理由。
裕陵妃园寝始建于乾隆十年即1745年,当时的裕陵妃园寝并没有超越规制。可是,乾隆二十五年,因为要葬入他的宠妃纯惠皇贵妃,于是就命令扩建妃衙门,到乾隆二十七年,扩建工程结束,历时近3年。
这里介绍一下纯惠皇贵妃,苏佳氏,一个典型的汉女。她进宫很早,弘历还是皇子的时候,她就侍奉在侧。乾隆帝非常喜欢这个汉女,雍正十三年,弘历即位前夕,苏佳氏生皇三子永璋,乾隆二年,被封为纯妃,这是很好的开端;乾隆八年生皇六子永瑢,乾隆十年晋封为纯贵妃,这一年,再生皇四女;乾隆二十五年一跃而成为皇贵妃,是深宫中罕见的晋封。所以,纯惠皇贵妃死后,一旦葬入妃园寝,就成为这里的核心人物了。
扩建的建筑共两组,一是增建方城和明楼,这组建筑由方城、明楼、宝城、月台、礓礤组成,全部为砖石结构。明楼建在方城之上正中,是整座园寝的制高点。建筑形式为单檐歇山顶,楼顶覆绿琉璃瓦。明楼内有朱砂碑一统,碑阳刻“纯惠皇贵妃园寝”字样,碑额刻“大清”字样,这些文字,充分体现了纯惠皇贵妃的墓主地位。二是增建东西配殿,配殿的建筑形式为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有前廊,屋顶覆绿琉璃瓦。其作用,东配殿为存放祝版、制帛的地方,当享殿维修时,又是临时的祭祀场所;西配殿是祭祀时,喇嘛念经,为死者超度亡灵的地方。
乾隆皇帝为纯惠皇贵妃扩建裕陵妃园寝,以示恩宠。同时,这里也悄无声息地埋葬着遭受乾隆厌弃的乌喇那拉皇后,命运起伏,令人叹息。
这些添置的建筑,花费大量的银两,不计算物料银,光工时费,一次就支去13444.65两。由于银两短缺,工程紧,不得不支用胜水峪工程的银两。
裕妃园寝内葬有乾隆皇帝的1位皇后、2位皇贵妃、5位贵妃、6个妃、6个嫔、12个贵人、4位常在,共计36人。这36人,从乾隆十七年起至道光三年止,按照死亡的先后,共分17批葬入,前后历时71年之久。其中著名的“剪发”皇后乌喇那拉氏和香妃就葬在这座陵园里。
乾隆为自己的宠妃扩建陵园,是人们预料之中的事;那么,他为康熙的妃子修建超越规制的妃园寝,就匪夷所思了。
原来,景陵皇贵妃园寝的两位主人——悫惠皇贵妃和惇怡皇贵妃曾经看护过年幼的乾隆帝。弘历自幼蒙皇祖康熙垂爱,于康熙六十年(1722年)被接进宫中,期间得到这两人提携照顾,这段经历成为少年弘历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乾隆二年(1737年)五月二十日,乾隆帝发下朱谕:
“朕自幼龄仰蒙皇祖慈爱,抚育宫中,又命太妃皇贵妃、太妃贵妃(指悫惠、惇怡两人)提携看视。两太妃仰体皇祖圣心,恩勤备极周至,朕心感念不忘,意欲为两太妃千秋之后另建园寝,令王大臣稽查旧例。王大臣奏称,古有另建园寝之制,今若举行,于典礼允协。朕奏闻皇太后,钦奉懿旨允行。可传谕该部,于景陵稍后附近处敬谨相度,择地营建。其规制稍加展拓,以昭朕敬礼之意。”
随后,乾隆帝委派正在东陵主持陵工的淳慎郡王弘暻、工部右侍郎柏修会同钦天监监副李廷耀一起到景陵附近相度园寝福地。最后,景妃园寝以东,姚家坡以西七棵树地方被相中为两位的福地。景陵皇贵妃园寝约建于乾隆四至八年间(1739—1743年)。该园寝在以下四点上是出类拔萃的:
第一,标准妃园寝,各宝顶通常建在长方形砖石月台上,不建方城、明楼,而双妃园寝中却并排建了两座方城、明楼。
第二,一般妃园寝不建东西配殿,而这里不仅建了配殿,而且都是面阔5间,比昌西陵、慕陵、慕东陵配殿规模还要大(以上诸陵配殿仅为3间)。
第三,在享殿月台前添置了一块“丹凤朝阳”的丹陛石,丹凤振翅昂首,口衔灵芝,昂日骞云,立于崖石之上,上有祥云朵朵,下衬海水江崖,周缘饰以蔓草、艾叶、梅兰之属。整块丹陛构图精雅,堪称佳作。清代妃园寝安设丹陛,仅此一例。
第四,其他妃园寝的厢房向无前廊,而双妃园寝的厢房设有前廊,等同帝、后陵。这样,乾隆皇帝就将这座园寝建成了有清一代等级规制最高的一座妃园寝了。
3.寄托哀思的谒陵
后妃陵寝修建完成后,最荣耀的事情就是皇帝亲自祭祀。但是,皇帝亲自祭祀陵寝,也只有皇太后的陵寝能够享此殊荣,而一般的妃园寝则没有这种待遇。比如康熙帝就多次来昭西陵,拜祭孝庄文皇后,此外,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也曾多次来到慈安陵寝进行虔诚的拜谒。
东陵各陵寝分别设奉祀礼部,专门负责陵寝的祭祀活动。各帝后陵中奉祀礼部所设郞中1人,员外郞2人,读祝官2人,赞礼郞4人,执事人役130人左右,包括牛吏、挤奶人;酒、油、糖、酱、粉等匠人;校尉、屠户、扫院人等。郎中、员外郎职衔与内务府同,为文职正五品,各陵礼部衙署建在一起。据光绪会典记载,东陵各陵礼部人员,合计达1600人左右。
礼部主要负责的事务是:生产和供应祭祀所用的面、糖、酒、果、畜等;主持祭礼、监礼、赞礼、读祝文、焚化祝版、制帛、纸锞;割除杂草、清扫地面、管理金银器皿库。此外,还要有陵寝工部和兵部的员役进行配合,参与各种祭祀活动。每逢皇帝、皇后、王公或官员行谒陵、敷土、大祭礼时,内务府、礼部、兵部等部门共同合作,以保证三大礼仪的顺利进行。
首先,行“谒陵礼”。谒陵,分为皇帝亲自谒陵或遣员恭代谒陵,即派遣王公大臣代替皇帝谒陵。清朝皇帝谒陵,多是利用某种机会举行,如巡边,驾幸避暑山庄,奉太皇太后幸汤泉,送大行皇帝、太皇太后、太后、皇后梓宫奉安山陵,也有时是国有庆典或专程前往陵寝敷土、大祭之前行谒陵礼。如康熙二十年,云南三藩叛乱平定、二十二年收复台湾、圣祖均亲自至孝陵拜谒告祭。可以这样说,皇帝谒陵次数常常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举行。可以数年谒陵一次,也可以一年谒陵数次。
每次皇帝恭亲谒陵,在前几个月内,就需颁发谕旨,公布谒陵日期,通知有关部院衙门做好准备。接谕旨后,礼部要进《皇上谒陵仪注》《所有道路里数缮折》。皇帝谒陵所带物品等由内务府下属广储司、武备院、上驷院呈报,其中有马具、凉棚、仪杖及生活、祭祀用品。即使小到蜡烛、茶叶、纸张等,也要详细开列。
这些物件单、缮折等,尽管繁琐细碎,但有关人员却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小心谨慎地办理,倘若有些许差错,就难免身遭横祸。
以同治十二年礼部给内务府(系指朝廷之礼部、内务府,非指陵寝礼部、陵寝内务府)来文为例,可知皇帝谒陵时的安排是何等细密,也可知皇帝参谒东陵时,一般所经路途。照录如下:
向导大臣为咨行事。本年三月,皇上恭谒东陵,本处将所有往返行宫、尖营道路里数缮折于同治十二年正月十四日具奏,奉旨:“知道了”,钦此钦遵。相应咨行贵衙门,今将本处奏准路程开写粘单,一并咨送贵衙门,凡有应行之处,由贵衙门一体转行可也。须至咨者,右咨内务府。
每次谒陵,均需按内葬人物辈分,从高到低依次举行,如光绪年间皇帝或官员谒陵,就需先由孝庄皇帝的昭西陵开始,以下依次为世祖孝陵、孝惠章皇后孝东陵、圣祖景陵、高宗裕陵、文宗定陵、文宗孝贞显皇后普祥峪定东陵,最后为穆宗惠陵。
谒陵时的礼节如下:
皇帝谒陵时,首先要在隆福寺行宫身穿青长袍褂。当接近所谒之陵时,随行的贝勒以下宗室、大臣、侍卫、三品以上官员,在未至下马牌处就下马步行;亲王、郡王在下马牌处下马步行;皇帝则“未至碑亭,即降舆恸哭”,由前导大臣引导,从左门即东偏门“步入隆恩门”,绕隆恩殿东旁,经陵寝门左门进至明楼前,王公大臣等则在陵寝门外按序排列。
司拜褥官将拜褥在石祭台南铺好,皇帝在拜褥上行三跪九拜礼,然后起立,东旁西向站立。内务府官员进奠几、酒、爵后退下,皇帝再跪,奠酒三爵,每奠一爵酒行一拜礼。奠毕东旁西向站立,恸哭举哀。陵寝门外的王公大臣要同时行礼举哀。
礼毕,两名前引大臣引导皇帝从原路退至陵外,到原降舆处升舆,王公大臣亦退出。随即其余各个陵寝,其礼仪与谒第一座陵寝时完全相同。
其次,行“敷土礼”。
敷土礼,是每逢清明时节给皇帝、皇后、妃嫔宝顶上增添净土的礼节。清代制度,敷土礼多由进行派遣的承祭官来主持和实施。
关于敷土的数量,康熙三年议准:“每岁清明于各陵上土十有三担,承祭官、总管、掌关防官率官兵共十有三人,升宝项上土,豫于界外取土,储各陵垣外洁净处候用。”乾隆二年又奏准:“清明山陵增土,因沿袭前明旧制,俱负土十三担,并无取义,嗣后每年清明,于各陵寝皆增土一担,由西登道升至石栅,并为一筐,令承祭官一人,敬谨奉筐而升,祇跪上土于宝顶,仍由西登道降,庶践踏不致多人,足资保护巩固。”
自此以后,清代陵寝无论皇帝亲行敷土礼,还是遣员恭代行敷土礼,均只增土一筐,以期既申哀慕之情,又使宝顶免遭践踏。
敷土礼仪式,虽有祖制,但各代皇帝施行时也不尽相同。以光绪博士年德宗载湉至普祥峪定东陵(慈安陵)行敷土礼为例,可见敷土礼一般程序:
皇帝行敷土礼时,石门工部预先于清明节前一天,专门预备洁净的“客土”盛于两只小筐之内,贮放在陵寝罗圈城外洁净之处以备使用。清明之日,皇帝乘舆到隆恩门外隆舆处降舆,然后在更衣幄次内更换缟素。随行的王公大臣等,全部身穿素服,并去冠缨。随后,由礼部堂官奏请皇帝行敷土礼。皇帝在前引大臣的引导下,走隆恩门东门,经陵寝门东门进至明楼前排列。扈从大臣和帮扶添土大臣,随皇帝进至方城前。陵寝内务府官员进黄布护履,皇帝及随行人员着黄布护履后,从东登道上宝城,至东石栅栏门外,陵寝内务府大臣已提前将土筐担到那里等候,俟皇帝到来,即将两筐土并为一筐,跪捧给帮扶添土大臣,由其捧筐随皇帝走至宝顶敷土处,跪献给皇帝。皇帝跪接土筐,双手举过头顶,然后毕恭毕敬地将净土添于宝顶之上,将筐交给帮扶大臣。从宝城下来后,除去黄布护履,由前引大臣引导,经原进门退出,到更衣幄次内更换礼服。随后,隆恩殿大祭礼就即将开始了。
再次,行“大祭礼”。
又称大飨礼。清东陵陵寝大祭礼,从康熙二年建世祖孝陵时就开始了。当时题准:“孝陵每年以清明、孟秋望、冬至、岁暮为四大祭。”以后所建帝后陵,皆沿用此四时为大祭日期。雍正十三年十月十三日,刚刚登基的高宗皇帝下谕,将帝后忌辰定为大祭。
陵寝的四时大祭,在乾隆时已经定下规制:“各陵寝四时大祭,牲用太牢,献帛爵,读祝文,致祭于隆恩殿,具朝服行礼。从前圣祖仁皇帝于孝庄文皇后忌辰,此礼行之最久,原与各陵忌辰传神之礼不同。至圣祖仁皇帝忌辰,系照周年至祭,礼特加隆,曾奉大行皇帝谕旨,不得奉为成例。今详酌典礼,十一月十三日圣祖仁皇帝忌辰,应照陵寝四时大祭礼,遣官承祭,在陵官员,咸令陪祀永远遵行。并请嗣后恭遇列祖列后忌辰,均照陵寝四时大飨礼举行。”自此,帝后忌辰之祭就由小祭而升为大祭,陵寝四大祭就变成五大祭了。
这五大祭和每月朔日、望日的小祭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朝覆亡后许多年。直到抗日战争后期,清皇室设立的“东陵办事处”被撤销以后,这些祭祀活动才宣告彻底结束。
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帝后忌辰这五大祭,大多数时候由太常寺奏请派王公致祭,但也是有皇帝亲临陵寝主持大祭礼的。
除以上礼节外,每逢皇帝或皇后忌辰之日举行的大祭,还要从隆福寺派来十三名喇嘛,在陵寝西配殿内念经,以超度死者亡灵。
行完大祭礼之后,皇帝还要在更衣幄次内更换青长袍褂,然后到宝城前三跪九拜,并奠酒三爵,行辞谒礼。当然辞谒礼举行与否,也有着很大的随意性,须按照皇帝意志而定。
清朝皇帝到东陵行谒陵、敷土、大祭礼,耗资甚多。仅同治十二年穆宗载淳谒东陵,一次就耗用白银12000两,这还是在清王朝已面临覆亡之日。在王朝盛世,谒陵时所浪费的银两,当大大多于此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