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人世间最悲凉的事

关羽拒绝了。

大义凛然地拒绝了。

他勃然大怒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同时辅之以夸张的身体语言,吓得诸葛瑾抱头鼠窜。

拐点就此出现——孙权终于下定决心以武力夺取荆州。这一方面是谋取霸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为他和他的儿子出气——关羽称孙权的儿子为犬子,那不等于骂他是狗吗?

孙权决定让事实来说话:谁是虎,谁是犬?

谋士步骘却想到了一个成语。

火中取栗。

他担心孙权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只是帮助曹操火中取栗。但孙权很显然并不在乎——在这个世界上,火中取栗有两种取法。一是为他人,二是为自己。

孙权自信是后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甚至不惜烧伤一只手。

步骘却笑了。

阴笑。

因为在他眼中,其实出现了两只手。一只是孙权的,另一只则是曹操的。

他要把曹操拉下水。

准确地说是拉到火堆中。

步骘告诉孙权,现在曹仁屯兵于襄阳、樊城,走旱路可直取荆州。为什么不取,却让主公您动兵?只此一端,便可见其狼子野心。我看现在不妨这样,先派人去许都见曹操,让他命令曹仁走旱路先起兵取荆州,关羽就会趁机起荆州之兵取樊城。关羽一动,我们也动,抢在曹仁之前暗取荆州。如此,大功告成。

孙权当然乐从其议。虽然步骘的计谋实在是钩心斗角了一些。只是这样的时代,谁不钩心斗角?人人都在计谋中生存,个个都有弯弯肠子,血腥往往在曲径通幽处,可大局如此,也只能是捂着鼻子向前走了。

更何况是他孙权。腥风血雨看惯的孙权。计谋堆里滚出来的孙权。要是哪一天少了钩心斗角,呵呵,他还真是不能适应呢。

后来的事实都按步骘设想的往前推进。

曹操派了满宠去往樊城协助曹仁出兵,而关羽也起兵拿下襄阳,目标直指樊城。

接下来的战争对关羽来说那真叫一个酣畅淋漓。捉了于禁,斩了庞德,重挫了魏兵,很有挥兵直指许都的意思。

曹操怕怕了。

他想到了两个字——迁都。

司马懿却觉得人世事大多是自己吓自己。人走退路很多时候不是无法前进,而是没有找到前进的路径而已。

一个关羽就能让大名鼎鼎的曹操吓得要迁都?不,历史不是这么写的。

司马懿认为,历史可以更好看,历史应该这样来写,那就是派人去东吴说服孙权,令他暗暗起兵跟在关羽之后,搞一个前后夹击。事平之后,可许诺割江南之地给孙权,这样樊城之危就可以自解了。

曹操想了一下,觉得历史似乎也应该这么写。否则,关于他的传记部分就太不好看了。有一个雄心勃勃的开头,却加了一个屁滚尿流的结尾,无论如何,不是有志之人该有的结局。

但是,孙权却不想做曹操剧本里的配角。

他想按自己设计的剧情往前走。

或者说他只做主角,不做配角。

孙权的目标很明确,拿下荆州。

趁着关羽出兵围住樊城之时。

他命令驻守陆口的吕蒙乘虚而入,有所作为。

吕蒙却发现自己不可能有所作为。

因为关羽做了一件事:在荆州沿江上下设了N座烽火台,随时可以预警。

也就是说,他虽然出兵围住樊城,但随时可以回防荆州。

只要烽烟骤起。

另外一个令吕蒙心凉的发现是,荆州城内军备齐整,很有严阵以待的意思。

也就是说,漏洞没有了。

人世间最悲凉的事是对手没有漏洞。

当然,比这还要悲凉的事是对手没有漏洞,自己却漏洞百出。

吕蒙就感觉自己漏洞百出。因为他慌了,慌得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不知道该如何排兵布阵。

而战争一触即发,在孙权催促的眼光下。

所以吕蒙唯一的选择是躺倒,装病。

闭上眼睛拒绝战争的来临。

陆逊笑了。

轻笑。

在孙权面前。

陆逊以为,一个人在不该病的时候病倒,只能说明一件事。

逃避。

但世上事避无可避。闭上眼睛看不见的是世界,看得见的却依然是自己。

自己的软弱。

陆逊对孙权说:错。

孙权:什么错?

陆逊:一切都错。

孙权:包括我?

陆逊:对。

孙权:理由。

陆逊:派了一个不该派的人,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

孙权:也许,是真病?

陆逊:心病。

孙权:理由。

陆逊:心病没有理由,只有需要。

孙权:深奥。

陆逊:现在需要中场换人。

孙权:换谁?

陆逊:我。

孙权:为什么?

陆逊:因为,别无选择。

陆逊临危受命,代替吕蒙驻守陆口。

但吕蒙却不明白,为什么换一个人,事情就可能有起色。

陆逊给他的理由是无名。

不错,在这个江湖,陆逊比大将吕蒙无名得多,但陆逊以为,籍籍无名有时比赫赫有名更能成事。

因为可以麻痹对手。

特别是关羽这样的对手。

关羽的身上是有漏洞的,那就是骄傲。骄傲者眼睛向上,不与无名者为敌。所以他和陆逊之间,存在一个视角差。

视角差就是压力差,它注定会崩塌某种平衡状态。

吕蒙终于明白了陆逊的想法。

当然,这是一个天才的想法。

不过吕蒙不敢肯定陆逊是不是个天才。

无名的天才。虽然从逻辑上说,天才的想法只有天才才想得出来,但世上事有很多是不按逻辑来的。庸才甚至庸人偶尔冒出个天才的想法,也是不乏其例的。

好在最后,陆逊还是站在了陆口,站在吕蒙曾经站过的地方。

因为别无他人了。

陆逊在这个变局中,既是提议者,又是实践者。成败系于一身。

别迷恋哥,哥只是传说

关羽很显然轻视了陆逊。

因为他没听说过这个人。

虽然陆逊一上任,就上赶着向关羽送礼,并写信致敬,乞求两家和好。言词谦卑,充满了不自信。

可在关羽看来,这都是小人物的举动。

小人物和大人物的区别是,前者察言观色,后者目空一切。关羽以为,他是后者,而陆逊是前者。

便仰天大笑,令左右收了陆逊的礼物,不再有江东之忧。关羽甚至调拨相当数量的荆州兵,准备攻取樊城。

吕蒙也开始有所作为了。

在陆逊麻痹了关羽之后。

他想作为牛刀复出。

但孙权却想搞一搞平衡。他同时委任了吕蒙和孙皎为总攻部队的指挥官,准备袭取荆州。

吕蒙哑然,为孙权的调兵遣将。

见过搞平衡的,没见过如此搞平衡的。这个孙皎是孙权叔父孙静的儿子,即孙权的堂弟。这样的特殊关系令吕蒙感觉很难有所作为。

做人难,做指挥官更难,做无法指挥他人的指挥官难上加难。

吕蒙跟孙权摆事实、讲道理,说主公如果认为我吕蒙可用那就独用我吕蒙;如果认为孙皎可用那就独用孙皎。切不可两个一起用,过去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凡事虽然决策于周瑜,可程普以老臣之身而居周瑜之下,两人就不能和睦相处。现在我吕蒙的才干不及周瑜,而孙皎与您的亲近之意胜于程普,这个,大家在一起做事恐怕不能和衷共济吧?

孙权感慨,真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有人才的地方就有针尖对麦芒。一个人才独当一面是人才,两个人才针锋相对就不是人才了。

这是人才的加减法。

他决定,用减法,不用加法。拜吕蒙为大都督,总制江东诸路军马,而只让孙皎在后面接应粮草,很有任人唯贤的意思。吕蒙感恩戴德,立马点兵三万,选快船八十余只,令会水的兵勇扮作商人,以避风的名义混入江边烽火台,让烽火台从此不再起烽烟。

当然,荆州也就水到渠成地拿下了。

麦城。

关羽的麦城。

首鼠两端的麦城。

进退失据的麦城。

在荆州被东吴拿下之后,关羽和他的人马攻打樊城失利,被困于麦城,无人救援。

蜀中援兵虽然可以赶到,但很显然,远水救不了近火。

唯一的希望是上庸援兵。

上庸离麦城很近,但这是地理距离,不是心理距离。

不错,人世间有两种距离——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有的时候它们是相当的,有的时候却正相反——地理距离越远,心理距离越近。

或者说,地理距离越近,心理距离越远。

这一次的情况正是如此。

上庸守将刘封、孟达和关羽有隔阂。

虽然关羽派人去他们这里搬救兵,孟达却以为,救不救都一样。

因为大势已去。

荆州九郡,已经被东吴占了,而曹操又亲率四五十万大军,在摩陂虎视眈眈。麦城弹丸之地,救下来又怎么样呢?最要命的问题是寡不敌众。

区区上庸兵马,还不够吴魏两家塞牙缝的。

但刘封以为,救不救是态度问题,能不能救是能力问题。关羽是他叔父,怎么可以坐视不管?

孟达叹息——刘封要救的不是叔父,是寂寞。

你以关羽为叔,恐怕关羽未必以你为侄吧。当年,汉中王刘备立后,先是选了你,可关羽是怎么说的?关羽说,你是螟蛉之子,不可僭立,他劝汉中王刘备远置将军你于上庸山城之地,以绝后患。呵呵,你怎么来这里的?就这么来的。

孟达循循善诱,刘封恍然大悟——人世间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知道自己的去路,也知道自己的来路。所谓来去分明。

他现在就分明了。

不救关羽。

的确,他救的不是叔父关羽,是寂寞。

也是孽缘。

从此叔父非关羽。

关羽当然不会明白,他生命中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不会出现了。

因为当年的一句多嘴。

当然,如果还有一次机会可以选择,关羽未必会谨言慎行。

因为他不是别人,他是关羽。

自信的关羽。

高傲的关羽。

即便此刻,身陷麦城。

关羽在最后被捉之前,诸葛瑾曾经希望他识时务者为俊杰的。

这是最后的机会,对关羽来说,尤其如此。

因为孙权不是曹操。在抓获关羽之后,不会玩恩义加身那一套。

诸葛瑾几乎是哭着对他说:“自古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将军所统汉上九郡,皆已属他人类;止有孤城一区,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危在旦夕。将军何不从瑾之言,归顺吴侯,复镇荆襄,可以保全家眷。幸君侯熟思之。”

关羽拒绝了。

的确,人生中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拿来交易的。但关羽以为,有一样东西不可以——承诺。

他和刘备、张飞是纳过投名状的。他给过他们承诺,他们也给过他承诺。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三位一体。

现在,三位一体破了。在这个乱世的黄昏,关羽猝然倒下。

这是建安二十四年的冬十二月,这个五十八岁的男人在尚未完成自己的人生传奇时就惆怅地谢幕,并把这惆怅还给人世间。

三国从此无关羽。

毫无疑问,没有了关羽的三国是缺损的三国,也是惆怅的三国。因为他让这个时代失去了一种弥足珍贵的品质。

忠义。

别迷恋哥,哥只是传说。关羽之后,江湖不再有传说。

世界上最好的主意

关羽死了,孙权那叫一个心花怒放。

但是张昭没有心花怒放,而是伤花怒放。

他在伤感。

不为关羽,为孙权。

不错,关羽是倒下了,可仇恨却站了起来。这仇恨在刘备的心中,随时可能迸发。张昭告诉孙权,关羽与刘备桃园结义,誓同生死。现在刘备已拥有两川之兵;还有诸葛亮之谋,张、黄、马、赵之勇,实力不容小觑。刘备如果知道关羽遇害,一定会起兵报仇的,到那时,江东就大难临头了!

孙权这下感到了麻烦。唉,人世间真是祸福相依啊,有得到,就会有失去。并且失去的东西往往多于得到的。可做人的悲剧就在于,眼里只看见得到的部分,看不见失去的部分。

这叫选择性失明。

但孙权还是心存侥幸——他不相信刘备可以打败他。虽然说刘备已不是过去的刘备,可他孙权也不是过去的孙权。取荆州,诛关羽,玩的就是心跳和潇洒。

所以孙权不相信,刘备可以置他于死地。

张昭也不相信刘备有这么大的能量,但张昭相信,孙权一定会受到重创,甚至死翘翘。

因为刘备背后,还有一双眼睛。

曹操的眼睛。

曹操十分希望刘备跟孙权能结结实实地干一架,而他能做的就是,收拾残局。

人世间最美妙的事就是收拾残局。残局结束了一切可能性,而只指向一种可能性。

任人摆布。无可奈何。

因为该发生的都已经发生,该消耗的都已经消耗。曹操只需坐享其成就可以了。

孙权五雷轰顶。

在张昭向他指出这一层隐忧之后。

并且在孙权听来,这不是隐忧,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将要发生的事实。

因为他相信,曹操一定会这么干的。否则,他就不是曹操而是观音菩萨了。

张昭这一回展示了他难得的聪明。

他不仅提出了问题,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嫁祸于人。

确实,关羽是被杀了,孙权叫杀的。但真是孙权叫人杀死的还是曹操下令杀的,没有人知道。

说到底,世事是经不起质问的,特别是内在的动机。

所以张昭建议,派人将关羽的首级,转送曹操,明明白白地让刘备知道关羽被杀是曹操所指使的,这样一来,刘备必痛恨曹操,而西蜀之兵,也不攻吴而攻魏去了。

由此,收拾残局之人就不是曹操,而是孙权了。

所谓扭转乾坤,其实嫁祸于人。

世事的光明与阴暗就看用什么词汇去表达。目的只有一个,逃出生天。

孙权如释重负。这样的时刻,他还真有逃出生天的感觉。

当然,他还想到了一个词。

翻云覆雨。

张昭老同志了,还有如此翻云覆雨的能力,这说明革命的事业长盛不衰,颇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底气和实力。

曹操傻眼了。

在看到关羽的人头之后。

人头装在木匣里,栩栩如生,爱憎分明。很关羽,很关羽。

这个人,曾经在他手下屈居过一段时间,后来走了。现在,他死了。

死在孙权手里。

曹操隐隐地有些遗憾。为关羽,也为自己。

他一直坚信,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是永生的。他们属于江湖,属于传奇。比如他,比如关羽。现在关羽死了,传奇戛然而止,对手不陪他玩了,曹操便由衷地感到失落。

当然,曹操更加失落的是孙权杀死了关羽,而不是他——曹操。

这不是一个英雄应有的死法。英雄即便要死,也应该死在另一个英雄手下,何况他们有过那么一段惺惺相惜的岁月。

但是,却死在孙权手里,这让曹操为关羽感到不值。

司马懿没有曹操那么多的感慨。

他只有隐忧——孙权为什么郑重其事地将关羽的人头快递给曹操,很有邀功求赏的意思。

很快,司马懿就明白,不是邀功求赏,而是用心险恶。

孙权这是移祸于人,做戏给刘备看。试图造成奉命杀人的假象,使刘备迁怒于曹操,不攻吴而攻魏,他好就中取事。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关羽的人头成了烫手的山芋,谁接手谁受伤。

曹操也开始担忧了。江湖险恶,没吃着肉反惹一身骚。

好在曹操不是孙权,并不会被孙权的这点小计谋吓倒。他只是想胜出,不愿做任人摆布的玩偶或者说工具。

司马懿想出了一个主意。

将计就计。

不错,世界上最好的主意就是将计就计。这是博弈,也是推拿。是借力打力,或者说如影随形。

司马懿说,大王啊,我们可以将关羽首级,盛放在香木盒里,以大臣之礼下葬,搞得风光而隆重,目的是让刘备知道我们的善意。这样一来,刘备一定会恨透孙权,倾力南征。我们呢就可以坐山观虎斗,蜀胜则击吴,吴胜则击蜀。两处若拿下一处,那另一处也就不在话下了。

曹操照办了。

刘备很快就感受到了曹操的善意。所以他以为,现在的敌人只有一个——孙权。

他要兴兵雪恨,要孙权付出代价。

生命的代价。

国破家亡的代价。

诸葛亮却不相信,刘备能做到这一点。相反,付出生命代价和国破家亡代价的人只可能是刘备。

如果他真的贸然出击的话。

因为诸葛亮看到了两个圈套。

一个圈套是孙权设下的,另一个圈套是曹操设下的。这是一颗人头引发的两个圈套,目标直指刘备。

诸葛亮说:“方今吴欲令我伐魏,魏亦欲令我伐吴,各怀诡计,伺隙而乘。王上只宜按兵不动,且与关公发丧。待吴、魏不和,乘时而伐之,可也。”

诸葛亮话语里最关键的是四个字:按兵不动。

唉,人生有时候需要主动出击,有时候需要按兵不动。能做到前一点的人很多,能做到后一点的人很少。

因为需要修为、忍耐和以退为进。

无为无不为。

就像熊的冬眠,表面上看,一切生命迹象都停止了,但却是为了在春天的复苏。

在那一季里怒放生命。

当然,道理刘备都懂,可事实上他却极难做到。不为别的,只为关羽是他的兄弟。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东西需要算计,考虑进退得失,有的东西却不能算计,因为在它面前,任何的算计和进退得失都会黯然失色。

兄弟。

他们是生死与共的兄弟呀。

他们是千里相随的兄弟呀。

他们生命中的很多日子,是形影不离地在一起,又有很多日子,是在思念中度过。特别是关羽,为了刘备,忍辱负重,千里走单骑,这样的情谊,对刘备来说,是需要一个交代的。

他对关羽的交代。

他对“兄弟”两个字的交代。

所以,他要起兵南征,目的只为报仇。哪怕鱼死网破。

刘备在诸葛亮面前做出上述表示时泪流满面,很有为兄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意思。

诸葛亮死死地拦住他,自己也是泪流满面。

确实,人生中有很多东西难以抉择,特别是功利与情义之间的抉择,这其中无论哪一种抉择背后,都有强大的逻辑支撑。谁都说服不了谁,谁都有粉墨登场的权利和冲动。

但诸葛亮必须说服。说服刘备要做到四个字。

韬光养晦。

为了事业的稳定和发展要韬光养晦。

哪怕是为了复仇雪恨也要韬光养晦。

因为敌人太强大,现在需要的,只是等待。等待敌人自相残杀时出现漏洞。

那是致命的漏洞。

那是复仇的漏洞。

那是满足人世间所有交代的漏洞。它必定能满足刘备的所有诉求。而刘备现在需要的,也是四个字。

按兵不动。

刘备长叹一声,终于——按兵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