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计谋跟道德无关

曹操雄心万丈。

曹操自我感觉良好。

他便想有所作为。

收吴灭蜀,统一天下。

这本应是天子的作为,但曹操现在身为天子岳父,便想替天子有所作为。

夏侯惇的眉头皱了起来。

不错,收吴灭蜀,统一天下,气势是很庞大的。但人世间气势庞大的事情都是从细微处入手。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蚁穴。

蚁穴很快就被他找到了。

汉中。

张鲁。

只要拿下此人此地,然后以得胜之兵取蜀,收吴灭蜀也就水到渠成。

曹操很欣赏夏侯惇的思路。在他看来,这叫细节决定成败,也叫从小处入手,然后提纲挈领,统领全局。

大部队便开了过去。在汉中最险地阳平关,两军打了一场遭遇战。准确地说是夏侯渊、张郃所部被杨昂、杨任所部劫了寨。

当然这样的劫寨伤不了曹军的元气,可曹操依然很生气。他亲自披挂上阵,要和张鲁决一雌雄。

张鲁马上害怕了。不错,硬打是可以再打一两个小胜仗,但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张鲁这才知道,原来战争学就是关系学——刘备为什么这么多年没被曹操打倒,就是因为他拉上了关系,和孙权结成了战略联盟。曹操打其中的任何一个,就会受到另一个的骚扰。

所谓顾此失彼。

可他张鲁有什么呢?

只有汉中。

孤零零的汉中。

他和曹操只有力的较量,没有智的角逐。

张鲁最后选择了投降,并被曹操封为镇南将军。他失去了土地,却得到了性命,这是乱世的交易学。对张鲁来说,他的江湖结束了。汉中现在已是曹操的汉中,是他和刘备再次PK的跳板或者说平台。

但是几乎没有人知道,曹操竟然心如止水。

主簿司马懿便对曹操进言说刘备这个人靠欺骗手段取代刘璋,但蜀人对他并没有臣服。现在主公已夺得汉中,正是进兵的好时候。所谓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啊……

曹操却不想PK。

他心如止水地说出了一句名言: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

得陇望蜀这个成语自此传遍天下。

但历史的诡异也在这里头——曹操真的心如止水吗?如果说他大举西征的目的只是为了拿下汉中,呵呵,汉献帝都笑了。

起码,诸葛亮是不相信的。

当曹操在汉中按兵不动时,诸葛亮以为,不是曹操不想吃人,而是他心存顾忌。

一是兵士远道而来,刚刚拿下汉中,需要修整一下。

二是江东孙权的牵制。打张鲁,曹操没有后顾之忧;打刘备,历史的经验告诉他,还有一双贼亮贼亮的眼睛盯着他的屁股,随时有扑上来撕咬的可能。

所以,曹操不得不分兵合淝,以防孙权的突然袭击。

这是曹操的隐忧,也是他的漏洞。

但在诸葛亮看来,却是一个机会。世事的辩证法其实就在这里,对手的漏洞就是自己的机会。

只要能够抓住。

诸葛亮抓住了。

他建议刘备,把江夏、长沙、桂阳三郡还给东吴,然后派一口若悬河的辩士,前去东吴陈说利害,目的是劝孙权起兵袭击合淝,以牵动曹操之势,如此,曹操必定勒兵向南,益州之危也就迎刃而解了。

刘备击节赞叹——什么叫辩证唯物主义,这就叫辩证唯物主义啊!跳出问题看问题,跳出益州救益州。由此及彼,东拉西扯、东成西就、东邪西毒……集全中国之兵为自己所用,诸葛亮的思维可谓是发散性思维,刘备相信,孙权一定会乖乖就范的。

孙权没有乖乖就范,而是心里直犯恶心。

上次刘备说好让诸葛瑾取长沙等三郡的,结果在关羽那里被忽悠了一把。关羽不仅忽悠诸葛瑾,还吓鲁肃,拎着把刀来去自如,真是不把东吴放在眼里。现如今大难临头了,才临时抱佛脚,派人上香进贡。这个,做人不可以这样恶心的!

孙权准备拒绝刘备的交易。

事实上,他的拒绝不仅仅是感情用事,还有乐见其死的意思。孙权以为,一个出尔反尔的人不配在这个世上生存,他愿意借曹操之手除掉刘备。

张昭却连声叹息,叹孙权不懂辩证唯物主义。不错,乐见刘备之死是很爽,但刘备死了之后呢?世上只有曹操和孙权两家,曹操拥有北方和益州,那是大半个中国啊,到时打东吴还不是手到擒来?!

所以,刘备是非救不可的。不给钱也救,不给地也救。他和孙权是冤家,也是亲家,是相望于江湖的怨偶。是对手,也是助手。什么叫不离不弃,这就叫不离不弃啊……

张昭进一步分析说,刘备因为怕曹操取西川,所以才有如此投机之举。他想利用我们,我们也可以利用他啊。他在益州牵制曹操,我们则乘势取合淝,又可得长沙、江夏、桂阳三郡,何乐而不为?

孙权便为了。

强忍着恶心为了一把。唉,在江湖上行走,有时利用别人,有时被别人利用,有洁癖的人当然无法忍受,但说实在的,计谋跟道德无关,手段跟目的两说,何况孙权也不是秋毫无犯之人。革命的事业多多益善,他决定放开胃口,开吃。

刘备这次没有爽约,长沙、江夏、桂阳三郡痛痛快快地让鲁肃收走了。的确,救命要紧,不能再耍花招。孙权实惠入手,也正儿八经地派了吕蒙、甘宁等屯兵陆口,先拿下皖城,然后又在濡须集结重兵准备进攻合淝。

合淝虽有张辽看守,但孙权要是水陆并进的话,他也支撑不住的。就是在这样的危急情况下,曹操结束了他的两难选择,放弃攻打益州的想法,撤离汉中,领兵四十万前去救合淝。

的确,人生的很多事,首尾不能兼顾,义利不能两全。计划没有变化快,所谓功成名就,无非随波逐流。

在随波逐流中胜出。

较量又开始了。

这是一场真正的大较量。

首先,孙权被张辽、徐晃两支军困在垓心打得不能脱身,周泰冲进去抢人,身中数枪,箭透重铠,才救得孙权出来。但是即便如此孙权方面还是损失惨重——陈武被打死了,董袭又沉江而死,如果没有陆逊引十万兵增援,孙权恐怕要全军覆没,自己也将身首异处。

不过曹操也不能继续有所作为了。

因为陆逊的十万兵将战争拖入了僵持状态。同时曹军方面也有重大损失——数千匹战马被夺,曹兵伤者不计其数。总之,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也是一场观赏性不佳的战争。它不像赤壁之战那样计谋迭出,弱胜强败,拥有众多的悬念和情感。这场战争打到最后,变得索然无味,甚至令人昏昏欲睡……

便罢手。

双方罢手。

让世界短暂安宁了一下。

孙权回秣陵,曹操班师回许昌。这时的曹操不再韬光养晦,而是顺“民心”做了魏王。出入用天子车服,很有人生至此,夫复何求的意思。

狰狞嘴脸

天下事静极思动,动极思静。短暂的安宁就是为了下一次的骚动。曹操做了魏王,还没有威风多久,汉中就出事了。

又打起来了。

这一回是黄忠、严颜打张郃、夏侯尚,打得他们弃守天荡山,直望定军山投奔夏侯渊而去。法正便建议刘备,宜将胜勇追穷寇,举大兵亲征汉中。

这是建安二十三年秋七月的某个黄道吉日。刘备亲领十万大军,出葭萌关下营,直扑汉中。汉中虽有夏侯渊屯守,但是张郃新败,天荡失守,军心一片低迷。汉中能不能守住,确实是大问题。

曹操又披挂上阵了,起兵四十万亲征。

这一路,曹操走得有些疲惫。他似乎得了战争疲劳症。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从一场战争到下一场战争。赢了一场未必能赢下一场。何况不是每次都能赢。更多的战争是很无趣的僵持战。可打可不打。打了半天,没有什么战果可言,纯粹是消磨时间。可要是不打,人生更加无趣。曹操简直难以想象失去了战争,他还能干什么。

他只能一路行走,一路打或被人打。

这是他的宿命。

不过曹操的疲惫并没有影响一个人的激情。

夏侯渊。

夏侯渊决定主动出击,给黄忠与法正一点颜色看看。

对于夏侯渊的蠢蠢欲动,张郃却持悲观态度。自从他被黄忠打得落花流水之后,对世事就悲观了不少。

第一次,张郃知道进攻不是最好的防守,而防守也不是懦弱的代名词。他告诉夏侯渊说黄忠这个人谋勇兼备,何况还有法正相助,不可轻敌的。另外定军山山路险峻,只可坚守,不可出击。

但是,夏侯渊对这番话不以为然。他甚至认为张郃得了失败恐惧症。夏侯渊以为,一个人打一次败仗没什么,一个人从此不敢打仗那就全完了。

夏侯渊不愿做懦夫。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出击。

出击带来了成果。

陈式被抓了。

陈式是黄忠的牙将。他在与夏侯渊的正面交锋中被生擒回寨,手下多降。初战告捷让夏侯渊变得更加自信,却让曹操颇为担心。曹操立马给他写信:“凡为将者,当以刚柔相济,不可徒恃其勇。若但任勇,则是一夫之敌耳。吾今屯大军于南郑,欲观卿之妙才,勿辱二字可也。”

毫无疑问,曹操是有隐忧的。

只是这样的隐忧缺乏一个事实来印证,他只能以写信提醒的方式要夏侯渊注意命运可能露出的狰狞嘴脸。

命运的确露出了狰狞的嘴脸。

在夏侯渊最志满意得的时候。

黄忠用法正之谋拔寨前进,步步为营,目的只为引诱夏侯渊来战,乘机擒拿。这个在军事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反客为主”。

夏侯渊没有看出对手在反客为主,但张郃看出来了。张郃提醒夏侯渊说:“此乃反客为主之计,不可出战,战则有失。”

这是最后的提醒。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生命安全的关怀。对夏侯渊来说,此时如果能听进去的话,他可以不用看命运狰狞的嘴脸。

但是很遗憾。

他还是看到了。

因为这样的时刻,他对一切充耳不闻,只听取自己内心的召唤。

夏侯渊冲锋了。随后他就被一刀两断了。

黄忠大刀落下,连头带肩砍翻夏侯渊,并让他停止了呼吸。

一个斗士就此谢幕。在这乱世,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斗士的宿命往往比较悲惨。他们以为,可以力拔山兮气盖世,但最终发现,这实在是天大的谎言。山还是那些山,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只是斗士们不在了。他们一代又一代长眠在山脚,长眠在这个世界的怀里,不再有任何声息。

致命的鸡肋

曹操只得亲自出马了,跟刘备大战于斜谷界口。

一切为了汉中而战,一切却又不仅仅为了汉中而战。因为曹操又一次发现,自己身陷战争泥潭不能自拔。想要进兵,前方被马超所部拒守;如果收兵回去,又被刘备耻笑,正所谓进退两难。

曹操到这时才发觉,人世间有很多包袱都是自己背上的。就像这汉中,得到时以为是蛋糕,想要放弃时却发现是沉重的包袱,或者说是鸡肋。

事实上,关于鸡肋的比喻曹操以为最形象。有一点肉,却不多。吃又不爽,扔又不舍,直教人首鼠两端,爱恨不能。

曹操的主簿杨修是一个聪明人。

聪明人的优点是聪明,缺点也是聪明,或者说自作聪明。

杨修其实不明白——人世间的很多事,糊涂比聪明好。有难得糊涂,却没有难得聪明。

说到底杨修的聪明还是小聪明,不是大智慧。

但是,杨修自得于自己的聪明。

因为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竟然能够洞悉曹操的心理。他的智商可以和曹操相提并论。

曹操造了一所花园。

很大,很壮观。

很多人叹为观止。

曹操去视察了,却没有发出惊叹声,而是写了一个字。

活。

这是意义模糊的一个字。没有人明白其中的意义。

除了杨修。

杨修的聪明在这里有了一个体现。他看到的不仅是个活字。

他还看到了活字写在什么地方。

门上。

准确地说是写在园门上。

杨修告诉众人:“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

众人恍然大悟,觉得聪明人和聪明人之间是可以心心相印的。就像杨修和曹操。

便改造花园,令其小巧玲珑。

曹操重新视察,看到的不是花园,而是一个人。

杨修。

他开始注意上这个人。

很快,杨修又被注意了一把。

塞北派人送了一盒酥给曹操。曹操在上面写了三个字。

“一合酥”。

杨修见了,竟与众人一一分食。

曹操震惊,杨修辩解说:“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杨修在这里玩了拆字游戏。

他以为猜中了曹操的心理,却不知在曹操心里,他只是个轻浮与自作聪明的人。

曹操开始讨厌这个人了。

讨厌之后是厌恶。

曹操梦中杀人事件之后,他对杨修不仅讨厌而且厌恶了。

曹操一生猜疑。不相信任何人。

所以他害怕。害怕有人趁他睡熟时下手。

便立了这样一条规矩,说他梦中好杀人。他睡着时,任何人不得靠前,免得有生命之虞。

有一个人还是靠前了。

他的近侍。

这个可怜的近侍在曹操睡着时凑上前去只为了给曹操盖好被子,因为曹操睡梦中将盖在身上的被子滑落在地。

但是他没想到,自己为此付出的竟是生命的代价。

他死了。

死于曹操剑下。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突然从床上跃起,以一个极其优美的剑姿将这个恪尽职守的近侍一分为二。

几天之后,因公殉职的近侍被曹操厚葬了。曹操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很有误杀好人的自责。但是梦中杀人的传言落实,对曹操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因为很多人相信曹操果然会梦中杀人。

这样一来曹操的生命安全问题就有所保障了。

不过杨修却对曹操的所作所为嗤之以鼻。在近侍临葬时,他感慨万千地对众人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一语惊醒梦中人。

也让曹操惊怒了——这个杨修,不耍小聪明会死啊!非要揭穿我的良苦用心。

当然,曹操真正有杀杨修之心,还因为后者与曹植走得太近。

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各有才干。

但是,曹操不知道他们俩的才干谁多一点。便出题测试,令二人各出邺城门,能出者为胜。

曹丕没能走出去。

原因是门吏将他拦住了,曹丕不得已,只得退回。

曹植走出去了。

因为他把阻拦的门吏杀了。所谓有王命在身,谁挡杀谁。

曹植的才干或者说气概很快就出来了。只是他的背后,还站着一个人。

杨修。

杨修让曹植这么做的。

杨修不仅让曹植这么做,还为他备下很多标准答案——回答曹操询问军国之事时用的标准答案。

这样的机心与设局让曹操勃然大怒。他怒气冲冲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匹夫安敢欺我耶!”

这句话当然是针对杨修说的。事实上杨修的生命在此时已进入了倒计时。因为曹操在等待一个机会。让杨修死得心服口服的机会。

机会很快就来了。

不错,鸡肋。

是鸡肋。

致命的鸡肋。

当曹操在斜谷界口骑马难下之际,夏侯惇入帐向他请示夜间口号。曹操随口说出“鸡肋”二字。

这是个非常奇特的行军暗号,几乎没人能懂。但是行军主簿杨修却明白了“鸡肋”二字的个中真义。事实上即便到了这时,杨修还是有退路好走的。

只要他不有所作为。

要命的是杨修有所作为了。他竟然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同时杨修告诉夏侯惇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正是这一番话,让曹操找到了杀死杨修的绝佳理由——扰乱军心。

不错,曹操心里可能是有归意。但这样的归意是他人能够随便揣度的吗?特别是这个杨修,恃才放旷,数次犯了曹操之忌,至此当然新账老账一起算。

所以——杨修一命呜呼了。

曹操将这个自作聪明的人儿送上了西天,三国时期的一段小插曲至此画上句号。当然对曹操来说,重要的不是杨修,而是时局。

鸡肋般的时局。

曹操原本想撤的,可杨修在中间这么一搅和,曹操便硬着头皮再战,以示绝不跟着杨修的预言走。

只是很遗憾,曹操硬挺着上阵,却出师不利,被魏延射中了人中穴,还打落了门牙两颗。被毁容的曹操这时才明白,人世间最愚蠢的事情就是和自己置气。

以为万丈雄心可以改变时局。

以为意气用事可以力挽狂澜。

可到头来一切都敌不过天意。

只得班师回京。

在马超伏兵的追赶之下,曹操再也顾不得任何颜面,急慌慌地逃回许都——一场难与人言的战争就这么不尴不尬地结束了。和上次的合淝之战一样,曹操的征西之战也是味如嚼蜡,甚至损失惨重。

因为汉中丢了。刘备一下子拥有两川,很有出人头地的气势和实力。

刘备,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

至此,一个问题开始摆在刘备面前——要不要称王。

甚至称帝。

没有人知道刘备心里的真实想法。他看上去还是八风不动,以天下为己任。

诸葛亮却劝他称帝。

不错,天下江山是要取的,但两川的江山也是江山啊,需要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名分来守护。都说出名要趁早,诸葛亮以为,当皇帝也要趁早。

刘备却扭扭捏捏。

因为他的脑海里“噌噌噌”冒出君臣父子、大汉江山等字眼。他可是皇叔啊,这眼睛一闭,老母鸡变鸭,皇叔变皇帝的事他可干不出来。

诸葛亮却在心里冷笑,觉得刘备到底还是迂腐了些——人世间的事,怎么可能黑白分明、忠奸两判呢?不错,你刘备可以很清高地恪守为臣之道,可你想过跟着你的那些同志们没有?他们是愿意跟一个臣子混还是跟一个皇帝混?

刘备恍然大悟。

恍然大悟后却是痛苦不堪。

为了同志们的利益考虑,他势必要自污清名;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又让同志们的利益受损,这是刘备不忍去做的。

便两难。

便徘徊。

便觉得人生至此,黑白分明可遇不可求。

最后选择的结果是做汉中王。

这是刘备和诸葛亮达成妥协的结果。

虽然张飞大叫这个世上异姓之人都想称帝何况他刘皇叔,但很显然,刘备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他不可能再为任何人改变一点点了。同时刘备还有一个附加条件:需要天子明诏许可,否则他就是僭越。

天子汉献帝没有给明诏。因为他不敢。

原因是曹操生气了。

曹操听说刘备要自立汉中王,生气地说了这样一句话:“织席小儿,安敢如此!吾誓灭之!”他立刻传令,要起全国之兵,再赴两川与刘备决一雌雄。

曹操的举动很能体现他的性格:易怒,敏感以及自信。

曹操自信这一回出兵会马到成功。

但是司马懿不这么看。

司马懿以为,对待失败最好的方法是另辟蹊径,而不是重复尝试。

现在曹操又要搞一对一硬碰的游戏,毫无疑问胜算不大。司马懿建议,还是着眼于江东孙权,以二合一的方式进攻刘备,一方面没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胜算,何乐而不为?

曹操便想为一为。

他派了满宠为特使,日夜兼程投江东去见孙权。目的是说服孙权出兵取荆州,同时他出兵去取汉川,令刘备首尾不能相救。这叫什么?这叫刘备,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

孙权再一次感受到了被重视的滋味。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被什么什么未必是好事。被自杀、被就业、被跨省追捕都不是好事。但是被重视是好事还是坏事,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只是孙权分析不出来。

上一回,是刘备需要他,联合抗曹;这一回,是曹操需要他,联合抗刘。孙权突然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了。

这是一种空虚。

无根的空虚。

在这乱世的江湖,孙权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确实,被人重视很爽,但一个被人重视的人也许永远做不了老大。

因为他被动,不会主动出击。只是被人需要,而不受人尊敬。

但事已至此,尊敬不尊敬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利益。

自己是不是有利可图。

张昭和顾雍都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不可轻易放过。不错,以前是和刘备断断续续合作了好多年,利益没见着,被占便宜的事却屡屡发生。闹到今天,荆州还被对方以无赖手段借走,不能要回。

所以,此次不妨假曹操之手,拿回荆州,也算是出了胸中一口恶气。

但是,诸葛瑾看问题却不是这样。

他似乎更全面,游刃有余。

他瞄上了关羽的女儿,想有所作为。

当然,不是他自己有所作为,而是替孙权的儿子求亲,以求结成孙关联盟,共破曹操;如果关羽不肯,鄙视孙权儿子价值之所在,那正好找到一个理由,出兵攻取荆州。

世上事的确是理由至上。有正确的理由就有正确的行动。理由如果站不住脚,行动也就漏洞百出了。孙权觉得,诸葛瑾的建议左右逢源,可堪一用,就打算牺牲自己儿子的色相,去窥伺关羽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