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等待一种可能

但是,内部问题无法解决。

由于陆逊的回答给韩当、周泰等人留下懦弱、无能的印象,所以他的话没人听了。

权威随风而逝。

陆逊传下军令,命令诸将严守各处阵地,不许轻敌。但将士们都笑他是胆小鬼,不肯坚守。

军令被视作儿戏了。

陆逊很生气,后果却并不严重。因为大家嘻嘻哈哈。韩当甚至敢跟他顶嘴,说老弟你只知道坚守勿战,是不是要等老天爷去杀贼啊?我们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为什么要当缩头乌龟呢?!

韩当的言论很有愤青风格,引得众将一片叫好。陆逊势单力孤了。

他只能拔出孙权赐给他的剑做声色俱厉状,警告同志们不要挑战权力,更不要挑战权威。因为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与权力对着干绝没有好下场。

最终,这把剑起了作用。

因为这是孙权的剑。

韩当、周泰们在最高权力面前做了让步,去严守各处阵地了。

起码做严守状,虽然心里还是不服。

刘备越来越浩浩荡荡了。

他从猇亭开始排兵布阵,几十万大军一直排到川口,前后四十个营寨,接连七百里地,白天看上去,哇,旌旗蔽日,晚上看上去,哇,火光冲天。很有人间不夜天的意思。

刘备很陶醉。

浩浩荡荡带来的陶醉。

的确,浩浩荡荡是这样一种力量——它会令人相信自己无坚不摧。

舍我其谁。

刘备就舍我其谁了——复仇,我行,我可以。

所以陆逊在他眼里就很渺小了。尽管马良提醒他“陆逊深有谋略,才不下周瑜”,刘备却依旧藐视他。

刘备下令进攻,排山倒海地进攻。

陆逊却坚守不出,誓将缩头乌龟做到底。

陆逊其实是在等待。等待一种可能性——刘备求战不得后,可能会移师于山林树木间。到那时他自会有所作为。

刘备果然下令移师于山林树木间。

因为夏天到了,天气慢慢变得炎热,部队取水很不方便。

马良想到了一个问题:部队移防,吴兵突然袭击怎么办?

刘备轻笑。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他说自己早已做下预案,令吴班引一万多弱兵,在靠近吴寨的平地移防;与此同时他再选八千精兵伏于山谷之中。如果陆逊来袭,就叫吴班诈败,引陆逊来追,到那时伏兵突出,断其归路,陆逊这小子还不手到擒来?!

众人恍然大悟。恍然大悟之后是齐拍马屁——“陛下神机妙算,诸臣不及也!”

马良没有参加到拍马屁大合唱当中,而是小心翼翼地提了这样一个建议——建议刘备将各营移居之地,画成图本,急送成都求教于诸葛亮,看合不合理。

刘备不高兴了。很显然,马良看轻了他。

这似乎是职业的偏见。在这个世界上,业有专攻,军师就是专门管出谋划策的,刘备虽然贵为皇帝,出谋划策也还是门外汉。

但此时的刘备已不是以前的刘备。以前虚怀若谷、闻过则喜,现在做了皇帝,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没有必要再事事请教诸葛先生。

便说,我也是很懂兵法的,何必再问丞相,贻误战机?

刘备这话说得一点儿都不脸红,相反还有些恼羞成怒——我是皇帝,有没有搞错啊?哪有皇帝请教丞相的道理?

马良依旧在坚持。毫不放弃。

事实上,马良已经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刘备移师,是自找死路。只是自己人微言轻,无法说服,只好搬出诸葛亮来制止。

为了达到目的,他还对刘备引用了一条格言。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这条格言意外地起作用了——刘备采纳了马良的建议,让他自己去各营,画成图本,然后送呈诸葛亮。

刘备之所以突然改变立场是因为他要做一个明君而不是昏君。哪怕是走一走形式。

这是刘备的道德自觉。虽然脾气见长,却还是愿意做一个人人称颂的好皇帝。所以在自尊与名誉之间,刘备还是选择了后者。

这是做皇帝的委屈之处,也是刘备和曹丕的区别。刘备志存高远,尽管他人生中最大的挫折已近在眼前。

乌龟把头缩回去的目的

初期的征兆却是花好月圆,一切都按计划进行。

刘备的四十多个营寨,全都顺顺当当移师于山高林密处,依溪傍水,大部队的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

靠近陆逊营寨的平地上,一万多老弱之兵成为诱饵,扛一“先锋吴班”的旗号引诱陆逊上钩。

陆逊没有上钩。

因为他看到了杀气。

前面山谷中的杀气。

有杀气必有伏兵,就像有流水必有桃花一样,这是世界的对应法则。

周泰们却不相信这一点。他们相信陆逊还是懦弱,不敢出击。

他们很想有所作为,如果陆逊身上没有那把权力之剑的话。

只是三天后,他们不敢有所作为了。

因为谜底揭开,残酷的真相浮出水面——全副武装的伏兵们从山谷中出来,掩护诱饵撤出。

世事一如陆逊所料。

周泰们这才知道,原来人世间的很多事,不到谜底揭开是不可以预测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陆逊做到了。

孤独地做到了。

顶着压力做到了。

但陆逊更加令人称奇的是接下来他语出惊人——十日之内,必破蜀。

这一点让众将大跌眼镜。因为众将以为,破蜀要趁早,趁刘家军立足未稳之际才有可能。现在刘家军连营五六百里,驻防已七八个月,很多要害地方,都已固守,怎么能破?

陆逊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先发制人和后发制人在技术手段上并不存在谁更牛×的问题。甚至很多时候,后发制人才能有所收获,因为它打击的是人性的弱点——疲惫、散漫、大意。

刘家军刚来时气势汹汹、锐气正盛,此时如果先发制人,毫无疑问是以弱对强,没什么胜算;现在七八个月时间过去了,虽然很多要害地方都已被刘家军固守,但是疲惫、散漫、大意等种种状况也在部队当中滋生。

出击已迫在眉睫。所谓十日之内必破蜀并不是开玩笑,而是玩真的。

因为陆逊要后发制人了。时机恰到好处的后发制人。

在最关键的时刻,刘备却犯了一个最关键的错误。

他命令水军,顺流而下,沿江屯扎水寨,以此深入吴境。同时他又命令黄权统摄江北之兵,以防曹丕。

曹丕叹息。为刘备的不智。

曹丕当然不相信黄权带那点兵就可以阻挡自己的进攻——如果自己愿意进攻的话。他只是觉得,刘备完了。自己被自己打败。

不错,人生的战争,说到底都是被自己打败的。败于不慎、自大以及过往的人生经验当中。

就像此时的刘备。以为胜利在望,以为陆逊真是缩头乌龟,却不知乌龟把头缩回去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它再伸出来。

在这一点上,曹丕比刘备有先见之明。他对那些一头雾水的手下如是叹息说,刘备到底是不懂兵法啊,打仗哪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的道理?所谓包原隰险阻屯兵者,乃兵法之大忌也。刘备连这个常识都没有,还打什么仗?我断定,刘备必败于东吴陆逊之手,十日之内,一定会有消息传来。

百官们却不相信这一点,就像他们不相信月亮可以打败太阳一样。刘备是什么?刘备是这个江湖上的太阳,已是如日中天,而陆逊说他是月亮都抬举了他,他最多是颗流星,甚至是陨石,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毁灭自己。

以耀眼的形式。

曹丕轻笑。

孤独地轻笑。

以预言家的感觉孤独地轻笑。

因为他已经看到未来了。确凿的未来。

只是没人相信。

人世间最大的悲凉其实在于,在众人没有看到未来的时候自己先看到未来,并且还要众人相信。这基本上是鸡同鸭讲,不具备在一个平台上交流的条件。

好在曹丕手上还有一样东西——权力。

权力者言是一句顶一万句的,哪怕听者口服心不服。就在百官们言辞恳切地请曹丕出兵阻止黄权可能的进攻时,曹丕却告诉他们黄权的进攻是虚拟的进攻,现在要讨论的不是刘备方面未来会怎么样,而是要讨论陆逊胜利以后会怎么样。陆逊如果取胜,一定会带领吴兵去取西川;吴兵远去,东吴空虚,这对我们来说是个机会。所以我们的下一个目标不是刘备,而是东吴……

泾渭从来分明,玄机从来无语

有一个成语叫拍案叫绝。

但很多时候,人们拍案并不是为了叫绝,而是叫苦。

就像现在的诸葛亮。

因为他手上捧着一份图本。

刘备的七百里连营图。

图本画得浩浩荡荡,极尽豪迈气势,但在诸葛亮看来,却是极为空洞和苍白。

不错,世事经常是反其道而行之。表面上豪迈的东西往往空洞不已。就像刘备这次的七百里连营,诸葛亮看来看去,只看到了一样东西。

火。

赤壁之战,曹操败在火攻上,现在刘备要重蹈覆辙了。当然,诸葛亮身为一代军师,自然可以想出破解之道,只是有一样东西他却破不了。

任何人也破不了。

时间。

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当马良千里迢迢地入川,气喘吁吁地将七百里连营图交到他手上时,诸葛亮就黯然明白,一切都已错过。在人间,有些事可以有解释、补救的机会,有些事却没有。它只能让你看到残酷的结局却无能为力。这是人生的一种悲凉。

但是,诸葛亮还是有过人之处的。

不错,有些事没有解释、补救的机会,可预先看到结局也是一种能力。就像曹丕预先“看”到陆逊必胜、刘备必败一样,诸葛亮也看到了这一点。

诸葛亮不仅“看”到这一点,他甚至看到了曹丕看不到的结局——陆逊不敢追击刘备,因为他要提防“魏兵袭其后”。这是陆逊应有的计谋反应,只是曹丕忽视了这一点。

曹丕总以为自己比其他人都聪明,所以他会做出“陆逊如果取胜,一定会带领吴兵去取西川”的判断。正是在这一点上,他和诸葛亮大相径庭。

两人的智慧高下立判。

当然诸葛亮的智慧不仅于此。在对这场战争未来的判断中,诸葛亮还做出了两大重要判断。一是汉朝气数休矣!

汉朝玩完了。汉朝早就玩完了,在汉献帝被曹丕赶走之后。不过诸葛亮在这里感叹的不是汉献帝而是刘备。刘备是汉朝最具重量级的拯救者,此次倾全力一击却大败而归的话,汉朝将不再有咸鱼翻身的可能。

二是刘备会败走白帝城。

白帝城在这里毫无疑问会成为历史的一个拐点,也是三国时代的僵持点,甚至可能成为刘备的人生归宿。诸葛亮在这里清晰地点出这个地名,毫无疑问是一个智者的判断。

对未来准确而悲凉的判断。

只是所有这些种种,刘备都不知道,马良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只负责传达信息,从一个地点跑到另一个地点,做历史的穿针引线者,而不是心领神会者。智者自知之,混沌者混沌之。泾渭从来分明,玄机从来无语。

一切却都发生了。

天很黑。正是初更时分,火却起来了。

这是铺天盖地的火,在刘备的七百里连营中熊熊燃烧。

很多人死了。史书上说“先主遥望遍野火光不绝,死尸重叠,塞江而下”。那情景不叫惨,叫很惨。

刘备这才知道,火原来是人世间最可怕的力量。特别是欲火。

不错,眼前这火不是自然之火,却是人的欲火点燃的。这欲火里,有陆逊的野心,也有他刘备的自大。

什么时候开始,他成了像曹操一样的人,唯我独尊,目空一切?

刘备泪如雨下。

这时,他只能再次选择逃跑。

刘跑跑。

虽然他很想将这样的逃跑比作撤退,或者叫战略大转移,但是残酷的事实告诉他,叫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都死光光了。

七十万人马只剩下一百多人跟着他逃入白帝城。这时的刘备也终于明白,隐者李意为什么会在他面前用纸笔画了一人掘土埋他,上写一大“白”字。原来这个“白”字,就是白帝城的“白”,而他将困于此地,甚至丧身于此。

历史的迷局开始清晰起来,但一切都晚了。三国历史上死伤近百万的三大战役就此落下帷幕。它们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这一次的彝陵之战。

三大战役沉重地打击了三个人:袁绍、曹操和刘备。如果说官渡之战后导致袁绍一蹶不振,那么赤壁之战后的曹操失去的是统一中国的基础和可能。

特别是自信心。

至于彝陵之战,刘备失去的更多。

因为他什么都没了,包括自己的生命。

当然这个要等一下再说,毕竟现在另一个人还箭在弦上——陆逊。

胜利来得毫无悬念,有悬念的是要不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宜将剩勇追刘备?

很多手下都蠢蠢欲动,劝陆逊打到白帝城去。

但陆逊总在众人说“是”的时候说“不”。这是他有别于一般人的地方。

也是他的人生有别于一般人的地方。

有两个考虑。一个是他如果孤军深入西川,将直接与诸葛亮较量,这个是他不愿意面对的。

不错,他是智者,可诸葛亮是更大的智者。对智者来说,不与更大的智者直接交锋是一种生存本能。所以他要急流勇退。

另一个考虑是担心曹丕趁火打劫。曹丕这个人很多时候像曹操,奸诈、狠毒,有便宜就占。

所以陆逊思前想后的结果是,急流勇退。

人生其实就应该急流勇退。急流勇退了才知道阴晴圆缺,知道不圆满处才是圆满,否则大浪滔天,随波逐流的话将会死无葬身之地。

笨还出来混什么

曹丕则陷入了深思。为世事的不可测。

因为陆逊没有如他所愿去追击刘备,这让他大跌眼镜。

曹丕一直觉得,人性当中有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有了快感你就喊,有了果实你就摘。陆逊现在不喊也不摘,毫无疑问这是违反人性的嘛……

也遏制了他的蠢蠢欲动。

曹丕一直是等着陆逊有所作为然后自己再有所作为的。彼一动我才动,彼不动我怎么动?曹丕不明白了。

不明白便问道于贾诩。在郭嘉、荀彧、荀攸们相继离开人世之后,贾诩成了魏国重量级的智囊之一。曹丕相信,这个人会给他答案。他想要的答案。

曹丕的问题是这样的——我想一统天下,是先搞掉蜀?还是先搞掉吴?

这真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只是在形而上的背后,隐藏着曹丕形而下的企图——他的三路大军,已经整装待发,准备干掉东吴。

所以,曹丕现在需要的,只是贾诩给他一个出兵的理由。

贾诩给了。但是理由很暧昧。

贾诩认为,刘备是老江湖了,诸葛亮又是人尖子,所以搞掉蜀,很难;孙权、陆逊也都不是吃素的,再加上长江险要,难以卒图,所以搞掉吴也很难。总而言之,现在不搞比搞好。

曹丕却迫不及待——做男人,怎么能不搞?更何况,他不是一般的男人,便扬言要派三路大军伐吴,那心情,已是迫不及待。

尚书刘晔试图阻拦。他重复了贾诩的理由,并强调指出,现在东吴新破蜀兵七十万,正上下齐心,士气高涨。特别是陆逊,足智多谋,实在是不好对付。所以现在的形势,还是不搞比搞好。

曹丕没有听他们的,而是听自己的。

就像很多人的胸怀,以为自己有容乃大,却不知自尊心可以战胜一切,广阔天地,最终只容得下自己的一颗心。

他的三路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派出去了,曹仁出濡须,曹休出洞口,曹真出南郡——三路兵马数十万人星夜兼程直扑吴境。

结果是没有回来。

或者说几个头领回来了,大部分人马都成了牺牲品。

曹丕个人意志的牺牲品。

因为孙权方面早有准备。不仅曹休被吕范杀败。曹真、夏侯尚也被陆逊、诸葛瑾的伏兵内外夹攻,导致大败。曹仁则夹着尾巴逃跑了。

的确很遗憾,一个人的冲动只能以慷慨激昂始,以垂头丧气终。曹丕终于知道,人世间还是有意外的,自己的智慧敌不过天意。他当然不愿意承认自己比孙权、陆逊要笨。因为在这个世上混,很重要的一条真理是——任何时候都不要承认自己笨。

笨还出来混什么?回家抱孩子好了。

当以上的过程都走得差不多之后,刘备伤感地发现,他的时代快结束了。

刘备,这个乱世的弃儿、曾经的有志青年、最著名的漂一代、蜀国皇帝、壮志未酬者,现在躺在白帝城永安宫里,差不多快不行了。

病了。

病得很重。

那场失败的战争重重地打击了他,打击了他的人生目标。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可以毫无目标地生活,有些人却必须有一个目标。哪怕是遥不可及、说出来令人哑然失笑的目标。

刘备就是这样的人。

他和曹操、孙权这三个老家伙,在乱世的江湖打拼了几十年,目的就是为了吃掉对方,成为天下唯一的皇帝、功成名就者。

而现在他却要半途而废。

所以,世事真是难测啊。曾经当过孙子、曾经寄人篱下、曾经装聋作哑、曾经义愤填膺,到老了还是壮志难酬。

这是人生的一种无奈。也是悬念。

现在,他的戏要谢幕了。在曹操谢幕之后没几年,刘备的人生演出也要戛然而止,只剩下孙权独自弄清影,与后辈们继续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刘备不知道这是自己的幸还是不幸。

这个江湖,笑到最后的人是不是最幸福?还是最孤独?

刘备想不了那么多。他现在赶紧要做的就是交代后事。趁着还能呼吸,趁着思维还清晰。

诸葛亮从成都赶过来,老泪纵横地跪在刘备病榻前。

这是一个时代的诀别,也是两个男人恩义的诀别。

当年。隆中。帅哥。仁者。四目相对。一个目标。刹那间都已是白云苍狗,要阴阳两隔了。

这个江湖,主演已越来越少。张飞、关羽都已不在,放眼蜀中,诸葛亮竟是为数不多的硕果仅存者。

刘备当然先是检讨自己的性格弱点。彝陵之战,他不是败给了陆逊,他败给了自己。

自己的大意与豪迈。

不错,“豪迈”表面上看是褒义词,事实上却是人生的一个陷阱——豪迈者往往不拘小节。不拘小节者难成大事,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诸葛亮没有说什么。智者不言,更何况刘备已是人之将死,无论说什么都是过眼云烟。

便聊到了一件事。

江山。

蜀国的江山托付给谁?刘备提了两个人选。一个是他的儿子刘禅,另一个是诸葛亮。刘备的原话是这样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这里的君指的是诸葛亮。刘备一边拉着诸葛亮的手,一边君啊君地说半天,语气当然是断断续续的,就像许多只剩一口气的老人那样,将最重要的一件事翻来覆去地说。

一件心事。

的确,这是刘备最大的心事了。在他之后,君弱臣强,诸葛亮和他的儿子之间,实力是不对等的。所以蜀国的江山到底由谁来坐,不仅是个问题,而且是个大问题。

当然,刘备百分之九十九地相信诸葛亮是不会篡权的,但还是有百分之一的不放心——形势比人强,当未来的形势走到非诸葛亮不能扭转乾坤时,这江山还是他刘家的吗?

便有了这样一道选择题。

诸葛亮很快做出了正确的回答——坚决拥护太子刘禅即皇帝位,自己做好保驾护航的工作。

刘备放心了。作为放心的标志是他停止了呼吸。

不错,在这个世界上,能放心地停止呼吸实在是功德圆满的事情,多少人死不瞑目是因为有心事未了。有该表态的人没有及时、坚决、果断地表态,以至于酿成人间憾事。

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做得很坚决、果断,很心底无私天地宽。

因为他是一个智者。智者就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