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俘获的获还是收获的获
孟获很快就知道了。因为在接下来的一场战争中,这个传说中的人物不幸被捕。抓捕他的人是另一个传说中的人物——魏延。
诸葛亮继续重复他的收人心工程:去其羽翼,感召心灵。
孟获被俘获的随从们带上来了。他们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却谁知受到了优待。
诸葛亮杀牛宰羊,设宴款待。这些孟获的随从们吃了生命中最难忘的一顿饭。随后他们获得了自由。
这样的自由甚至比以往更甚。他们不必再跟在孟获的屁股后面东奔西走了。因为孟获还在诸葛亮的手里生死未卜。
这是一个人的生死未卜,但对诸葛亮来说却是收放自如。
在收与放之间,诸葛亮需要层次,需要微妙起伏、欲擒故纵。
所以他对孟获当头棒喝:先帝待你不薄,你为什么要造反?
孟获:造反有理。
诸葛亮:造反成功了才有理,可你败了。
孟获:失败是成功的妈妈。
诸葛亮:不是每一个妈妈都有后代的。
孟获:既是妈妈,必有后代。
诸葛亮:口才不错,但是,真能成功吗?
孟获:只要给我机会。
诸葛亮:有些人的一生总在机会和机会当中度过。他们一生充满机会,却从未成功。
孟获:我不是这样的人。
诸葛亮:你是谁?
孟获:孟获。
诸葛亮:俘获的获?
孟获:收获的获。
诸葛亮:很好,我们从头再来。
诸葛亮就此放了孟获,从而开始了七擒七纵的游戏历程。
这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理较量,表面上的输赢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对被放者心路历程细致入微的洞察和影响。
孤独者却是孟获。
不错,他是回来了,重获自由。但是真的自由了吗?没有。
身边已无人跟随。那些曾经的追随者都被诸葛亮分化瓦解了。孟获孤身一人在天地间行走,心中只有一个空荡荡的目标。
几乎难以实现的目标——打败诸葛亮。
打败诸葛亮,不是一般的难,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孟获不仅要有重整旗鼓的能力,还要有创新的手段和计谋。
从一个不可能的角度出发,出奇制胜。
所有这些他现在都没有,有的只是疲惫和无奈。
好在行至泸水边时,孟获来了灵感——
我如果凭借泸水之险,在这一带构筑土城,深沟高垒,同时将船筏都归拢到南岸,令蜀兵渡无可渡,诸葛亮还能其奈我何?
这叫以静制动,也叫以守为攻。
最重要的,经过努力,很多孟获的老部下又被召集到一起,这中间甚至包括董荼那、阿会喃二位。他们在孟获的威逼利诱下,也心情复杂地引洞兵来助阵。
孟获东山再起,再成气候。
人世间最大的失败
诸葛亮遭遇难题。
就像乌龟好对付,缩头乌龟不好对付一样,诸葛亮这回碰到了缩头乌龟。孟获躲进小楼成一统,凭借泸水之险高枕无忧,完全是缩头乌龟的做法。
怎么办?
一般来说,可以设法让缩头乌龟把头伸出来,再痛击其软肋。可一个缩头乌龟下定决心就是不把头伸出来,那也是挺难办的事。
诸葛亮想了两个办法。一是引诱。
这时的天已是五月的天,川南天气炎热,士兵们衣甲都穿不住了,急需找一凉快之地乘凉,以避暑气。诸葛亮便在离泸水百里处,找了一阴凉之地,分作四个寨子,内外都搭上草棚,以遮盖马匹、将士。
这是个人本工程,将士们欢呼雀跃,觉得丞相真是亲民的丞相,处处体恤下情。
参军蒋琬没有欢呼雀跃,而是心惊肉跳。
因为他看到了一出悲剧在上演,或者说即将重演。当年刘备是怎么败的?七百里连营遭遇火攻惨败的。现在虽然没有七百里连营,但是四个营寨连成一体,内外搭上草棚,我靠,这是自杀式做法啊……一向精明的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诸葛亮没有向蒋琬说什么。
不好说。
不可说。
不能说。
世事的微妙就在这里。很多事情一说就错。天机的玄妙在于不能泄露,一泄露就不是天机了。再说了,诸葛亮如此布局不是为蒋琬布的,他是为孟获布的。是为引诱。
诸葛亮想出的第二个办法是痛击要处。缩头乌龟不把头伸出来是因为它以厚厚的龟甲保护自己,可要是痛击要处呢?那些龟甲保护不到的软肋?缩头乌龟铁定要把头伸出来予以报复。所以诸葛亮决定劫粮。
劫断孟获的粮草。
夹山峪。两边是山,中间一条路,只容一人一马而过。
这是孟获所部运粮的总路口。
如果蜀军在此偷袭,结果肯定是四个字——马到成功。
但孟获却不怕对手这么做。因为泸水边所有的船筏都已被他归拢到南岸,蜀兵渡无可渡,怎么到夹山峪来?
所以孟获现在最重要的工作是喝酒——高枕无忧就要有高枕无忧的姿态,孟获从来不做杞人忧天的事情。
但是这一天,杞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天塌下来了,孟获所部解运来的百余车粮草在夹山峪遭到了蜀军敢死队的偷袭,他们奇迹般地出现在那里,并且马到成功。
这与其说是蜀军的成功,不如说是诸葛亮的成功。诸葛亮事先探得泸水下流沙口的水流缓慢,可以扎筏而渡。他命令马岱引三千军火速赶到沙口渡河,并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夹山峪。
夹山峪。
历史的夹山峪。
致命的夹山峪。
一夜之间,它成为拐点。当孟获粮草尽失之后,他决定反攻,挽狂澜于既倒。
但是已经倒下去的狂澜是不可能立得起来的。
孟获悲凉地发现,他派出去的二洞元帅董荼那其实不是个战将,而是个思想家。董荼那在战场上面对蜀军时思前想后,就是不能痛下杀手。
这都是诸葛亮的怀柔战术在起作用啊。一个人如果心太软,那是不能受恩的。否则就会踌躇复踌躇,打不了仗。
孟获谆谆教导董荼那,做人要想成就功名,必须恩将仇报。
但董荼那还是不能恩将仇报。在第二天的战场上,他依然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军事家。
孟获决定清理门户。他要杀了董荼那,以鼓舞士气。
只是未遂。
孟获手下的兵马本来就不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听说孟获要杀董荼那,一个个如丧考妣,反战情绪立马高涨了起来。
战争就这样戛然而止,几乎没怎么开打就结束了。因为董荼那把孟获绑了起来,并送到诸葛亮那里听凭处理。
诸葛亮波澜不惊。一切都在他的算计之中,包括董荼那的反水。
一个人,究竟会做出怎样的举动有时候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
因为有因就有果,有付出就有回报。从表面上看,孟获凭借泸水之险,为自己构筑了一个貌似铜墙铁壁的世界,但是诸葛亮知道,它不堪一击。
最终不堪一击。
因为人心不在孟获那里。孟获以为可以赢得世界,却发现输掉了人心,到最后连自己都输了。就像此时的他,被五花大绑后跪在诸葛亮面前,任凭宰割。
诸葛亮没有宰割他,而是观察他。
观察一个人如何从不屈走向屈服的过程。
只是很遗憾,诸葛亮没有在孟获脸上看到屈服的表情。他依然是不屈的,或者说是不服。
孟获给出的不服理由是这次我被抓不是你诸葛亮有多牛,而是我手下人自相残害的结果,所以不能说是你胜了,也不能说是我败了。你现在即便杀了我,我在九泉之下也是不服气的。
诸葛亮气定神闲,呵呵一笑。
他知道孟获在强词夺理,不肯承认失败,就像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以为败在自己手里不叫失败,一定要败给他人、败给世界才叫失败,却不知人世间最大的失败就是被自己打败了。
哪怕是被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
因为有一个词叫离心离德。
当然诸葛亮并没有跟他斤斤计较。他只是跟自己斤斤计较:还要经过几次的反复,才能让这个不肯承认失败的人最终输得心悦诚服?诸葛亮自己当然有这个耐心,他只是输不起那个时间。
多少事,从来急。北伐中原的大事还在等着他呢,他却在这里和孟获反复过招……
充满阴谋的夜晚
孟获又被放了。
在放他之前,诸葛亮请他阅兵,看蜀军的雄姿英发。
事实上诸葛亮这样做是有意图的。他请孟获一同上马出寨,观看各营寨栅所屯的粮草,所积的军器。那真叫一个充实无比、犀利无比。诸葛亮感慨万千地对孟获说,兄弟啊,你不降我,真是愚蠢啊。我有如此的精兵猛将,粮草兵器,你怎么能战胜我呢?人世间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的分量,也知道他人的分量。这样才不会做错事、做蠢事。怎么样?现在回头还来得及……
孟获拒绝回头。他要一条道走到黑。
很多时候,很多人把一条道走到黑的举动称之为有信仰,跟着信仰走,是很多人的生存理由。
孟获也不例外。
他回去了。在诸葛亮的安排下,他吃饱喝足回到泸水边,回到继续与诸葛亮对抗的那个据点。
只是一无所有了。
很多兵们被打死了,没有打死的也自己跑掉了。孟获几乎要赤手空拳地再战诸葛亮。他没有新鲜的套路,没有一呼百应的人心支持,除了泄愤般地杀掉董荼那、阿会喃这两个叛徒,孟获几乎对这个世界无能为力。
事实的确像诸葛亮指出的那样,蜀国有精兵猛将,粮草兵器,他怎么能战胜呢?
孟获开始钻牛角尖了——不错,我一无所有,但我就是不投降,你能拿我怎么样?每个人混世界,都有自己的独门暗器。勇敢者依靠勇力、智慧者依靠智慧,一无所有者依靠信念。哪怕到最后还是一无所有,那也没什么,因为还有姿态。
不降的姿态。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的坚持都是有价值的,哪怕是坚持某种姿态。前提条件是持之以恒地坚持。
一无所有者孟获在泸水边孤独地奔走,试图以不降的姿态证明着什么。泸水浩荡,泸水婉转,它见证着一切,却什么都不说。
孟优出现在了诸葛亮面前。
孟优是孟获的弟弟。他带了很多礼物出现在诸葛亮面前。目的是为了谢恩,谢诸葛亮不杀哥哥之恩。
诸葛亮笑了。笑得不动声色。
人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恩义,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谢恩。诸葛亮明白一切都是计谋。当然孟优心中到底藏着什么计谋,诸葛亮是不会说的。
一般人不告诉他。
除了马谡。
马谡这人真是冰雪聪明,要不是后来痛失街亭,他完全称得上是军事家。
起码是谋略家。
因为在诸葛亮告诉他孟优的计谋之前,他已经将这个计谋写在手心上了。诸葛亮看后又笑了。这一回笑得惺惺相惜。
人才啊。
天才啊。
鬼才啊。
马谡同志跟当年的周瑜有一拼。
当然诸葛亮营寨中发生的一切孟获是不知道的。
孟获只知道他在努力,并有所得。
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又召集了三万蛮兵,从而又有了和诸葛亮再次较量的资本。
另外还有一大收获——在苦思冥想之后,他获得了一个攻击诸葛亮的新角度。前所未有的新角度。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四个字:里应外合。
孟优为什么带了很多礼物去见诸葛亮,出于里应外合的需要。而此前诸葛亮带他在营寨里高调阅兵的行为,在孟获看来也是了解蜀军布防情况的绝佳机会。
诸葛亮太自信了。
自信到不将孟获视为对手,什么都向他袒露无遗。这是要付出代价的。
因为孟获将诸葛亮视作对手,他点滴在心头。一旦时机成熟,就毫不留情地攻击。就像现在,他要攻击了。
这是二更时分,蜀军的营寨里静悄悄的,看上去毫无防备。
孟获的人马上来了,每个人身上都带着火具,直等孟获一声令下,就火烧连营。
孟获没有下令——他在等一个人的消息。
孟优。
但是孟优没有给孟获消息,并且这个夜晚他是不会再给了。
因为孟优喝醉了。准确地说是被马谡、吕凯二人灌醉了。这一切都是诸葛亮的安排。
诸葛亮不仅安排了醉酒这场戏,还安排了场面更加宏大的战争戏。
他的人马冲出来了。在孟获等待消息、不知所措的情况下。
孟获这才知道,人生是富有戏剧性的。自己以为在包抄别人,却被别人包抄了。
一切还都没有任何先兆,却什么都发生了。
这个夜晚真是充满阴谋的夜晚,算计他人的人最终被他人算计,孟获再次成为俘虏。
诸葛亮的俘虏。
你以为你是谁
一般的人走到这个地步,那真是羞愧有加——都被捕三次了,怎么还有脸皮再玩躲猫猫游戏?
但孟获不是一般的人。他现在生存下去的唯一价值就是将躲猫猫进行到底。
成为诸葛亮的对手,并继续成为诸葛亮的对手,是他的人生价值之所在。这是个被游戏绑架的男人,游戏的乐趣就是他生之乐趣,尽管在这场游戏中,他可能永远是输家。
诸葛亮却希望游戏尽快结束。
时间耗不起是一方面,孟获不是对手是另一方面。
不错,孟获以为自己是诸葛亮的对手,但诸葛亮却并不这么认为。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能成为另一个人的对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旗鼓相当。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两个人的智慧应当是不分上下、在伯仲之间。如此,争斗才有乐趣。
就像当年的周瑜和诸葛亮。虽然周瑜始终差那么一点点,但诸葛亮却能找到对手的感觉。
离间计、苦肉计、将计就计,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周瑜的英气和豪气,也是诸葛亮的英气和豪气,因为他尽在掌握,并且略胜一筹。
所以周瑜临死前才有如是感叹——既生瑜,何生亮。
相比之下,孟获就差劲多了。诸葛亮给他设的局他无所不钻。包括故意在林地里连营扎寨,包括故意请他阅兵卖个破绽,孟获都兴致勃勃地一探究竟,不以为是计。
而孟获设计的计谋都是小儿科,什么里应外合、夜半袭营、火烧连营等等,这都是诸葛亮玩剩下的,只能让诸葛亮哑然失笑。
的确,世界上没有新鲜的计谋,但拜托,能不能用点心,将计谋活学活用一下好不好?
孟获却一脸的不服气。
这真是一个对抗到底的男人。似乎输赢对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抗。
永无止境的对抗。
并且每一次对抗,他都能找出不服输的理由。比如这一次,他给出的理由是——这是我弟弟贪杯误事,导致我的里应外合计谋失败,所以不是我的错,是我弟弟的错。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马到成功的。
诸葛亮简直无语了。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不服输有千万条理由,服输却只有一条理由:从心里放弃抵抗,不再对胜利抱有幻想。
很显然,孟获对未来可能的胜利还是抱有幻想的。所以每一次失败,他都能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怨天尤人,唯一不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就像我们中间的很多人,不肯为自己的失败负责一样。
诸葛亮决定,再放。此时他已是三擒三纵孟获,看孟获已然是彀中人,所谓黔驴技穷,谅此人将来也玩不出什么新鲜的套路,他只是陪他玩罢了。
陪他一步步认清自己,终究是庸人一个,而所有种种的自命不凡,终究是水中月、镜中花,虚幻得可笑。
你以为你是谁?
诸葛亮含笑不语看孟获,刹那间天机通透。
孟获又回家了。
这一次他的心情显然不是很好,毕竟被诸葛亮捉拿了三次,又受教育无数,自尊心已是大受打击。
便恼羞成怒,要咸鱼翻身。他放下种种身段,派心腹之人携各种金珠宝贝,前往八番九十三甸等处以及蛮方部落去借兵。
借数十万兵。
虽然这些兵们东拼西凑,整体战斗力不强,孟获对他们又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但孟获相信,他还是可以制造奇迹的。
因为有了资本。
咸鱼翻身的资本。
孟获是个革命的乐观主义者,不仅能为自己过往的失败寻找各种开脱的借口,以增加前行的勇气,还能为将来可能的胜利寻找理由。
哪怕是牵强的理由。
比如这一次,他就认为自己非胜不可,因为大部队来了。几十万兵,几十万熟悉当地地形的兵在他掌控之下,他就一定能够带领他们打败诸葛亮的蜀兵们。
孟获以为,诸葛亮带领蜀兵们劳师远征,一直跟他玩躲猫猫的游戏,胜利来得太轻而易举,便一个个都成了骄兵。所谓骄兵必败,孟获相信,这次无论如何也该轮到诸葛亮失败一次了。
否则,也太没天理了吧。
计谋背后有潜计谋
诸葛亮成了缩头乌龟。
当孟获带领他的大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开到蜀军阵前时,他骄傲地发现,诸葛亮把头缩了回去。
不敢打了。高挂免战牌。
尽管蛮兵们轮番骂阵,极尽侮辱之能事,诸葛亮还是下令紧闭寨门,不许出战。
孟获笑了。
如释重负地笑了。
志满意得地笑了。
诸葛亮手下的将领们却哭了。那是愤怒之哭,他们纷纷找到诸葛亮要求出寨决一死战。
诸葛亮不许。
在诸葛亮看来,一个将领是否敢决一死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什么时间或者说时机去决一死战。比如说这次,蛮兵初来,气势汹汹,是决一死战的好时机吗?
错!
所以诸葛亮需要将领们忍耐。
有时候忍耐比冲动更重要。忍耐是人生的必修课,学会忍才能有所得。诸葛亮谆谆教导他的将领们。
便忍。忍到蛮兵懈怠时。
经过几天的叫阵之后,蛮兵们大多疲惫不堪了。人世间的游戏讲究互动。一方兴致勃勃,另一方毫无反应,那是很无趣的。
诸葛亮要的就是这样的无趣。
他对同志们说,现在时机成熟了,可以行动了。
诸葛亮所谓的行动却是撤退。他下令弃寨而走,退过河北;同时拆去浮桥,移到下流,以渡赵云、魏延的军马过河来接应。
这里面真是大有玄机。只是诸葛亮手下的将士们看不懂。
在冲动时忍耐,进攻时撤退,诸葛亮对世事总是反其道而行。这不是正常的战争思维。
但孟获却以为自己看懂了。
孟获总是有一个错觉,认为自己是诸葛亮的对手就可以和他过招,就像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逮住一个名人就合影留念,以为自己也是名人了。
当然,孟获所谓的看懂还是有依据的,因为他看到了灯火。
诸葛亮营寨中的灯火。
虽然大部队已经弃寨而走,营寨中却是灯火通明,给人的感觉是蜀兵并未离去。
孟获的脑海里就浮现了四个字——虚张声势。
诸葛亮在虚张声势。
诸葛亮为什么要虚张声势呢?
孟获开始陷入严肃的战争学思考。
很快,他得出结论——出大事了。蜀国肯定出大事了。不是东吴入侵,就是魏国伐蜀。否则诸葛亮不会率军匆匆离去。
尽管,有那么一瞬间,孟获脑海里闪过诸葛亮会不会对他搞阴谋诡计的念头,可他看着空荡荡的满营灯火,追击的欲念还是起来了。
这似乎是一个陷阱。人性的陷阱。
虽然理智告诉世人,世事存在两种可能,或此或彼,或黑或白,但世人们还是相信其中的一种,却对另一种视而不见。
相信他们即将遭遇的是机会,而不是陷阱。
就像此时的孟获,两眼通红地带着大部队跟着感觉走,以为诸葛亮在慌慌张张地逃离,无心恋战,自己可以手到擒来。
追到了西洱河边。
西洱河边好风光,人嘶马叫好不热闹。放眼望去,只见河北岸上,蜀军营寨林立。寨中旗帜整齐划一,灿若云锦,而沿河一带,诸葛亮又设锦城,气势非凡。
蛮兵们不敢前进了,怕遭到攻击。
孟优也怕怕。作为诸葛亮曾经的猎物,孟优对诸葛亮有一种崇拜式的恐惧。他以为这里面肯定有阴谋。
大阴谋。
孟获也觉得这里面有阴谋,却不是大阴谋,而是小小的阴谋。他一眼可以识破的小阴谋。
孟获对孟优说,这是诸葛亮怕我们追赶,故意在河北岸边少住,摆一摆迷魂阵。我敢断言,不出两日,蜀军必走!
于是孟获开始抓紧战机,派人到山上去砍竹为筏,准备渡河;同时将敢战之兵,都布置到蜀军营寨前面,只等准备工作完成就发动攻击。
但是,来自蜀军的攻击却猝不及防地开始了。
赵云领着一彪军从寨中杀出,与此同时早有准备的马岱领着一彪军从另外寨中杀出,形成前后夹击的态势。
孟获这才知道,什么叫以逸待劳,什么叫迂回包抄。诸葛亮所有的计谋背后原来都藏着一个潜计谋。就像规则背后有潜规则一样,明的东西是骗人的,暗的东西才是置人于死地的关键所在。
很快,孟获就又见到了诸葛亮。
诸葛亮端坐在一辆小车上,从一片竹林后缓缓地转过来,羽扇纶巾、谈笑风生,神情宛若天人。他对孟获呵呵笑道:“蛮王孟获!天败至此,吾已等候多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