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城战

谁在睥睨天下?

陈宫在与曹操分道扬镳后曾经发誓,一辈子不再见这个“宁负天下人”的人。但这一次,他不得不见他。

为陶谦。

也为徐州百姓。

因为他跟陶谦是朋友。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是不是朋友很多时候不看他们走得有多近,而看他们的心走得有多近。

陈宫和陶谦就是心心相印之人。

所以他们成了朋友。有共同的信仰、爱好、情趣以及做人的准则。

现如今,朋友有难,陈宫要出手相救。他要面见曹操。

曹操却不愿见他。

曹操见一个人或不见一个人,有时候要看有没有共同的信仰、爱好、情趣以及做人的准则,有时候却只看政治需要。而这两点,曹操以为,陈宫都达不到。

他们不是朋友,天下人都知道;至于政治需要,那更是无稽之谈。曹操现在在政治上不需要任何人,他只要抵达。

抵达徐州,让那里会呼吸的一切生灵停止呼吸。

却还是见了。

不为别的,只为陈宫当年的救命之恩。

不错,是救命之恩。这是一个大汉朝前中牟县令对一个前政治在逃犯的救命之恩。曹操虽然声称要“宁负天下人”,却不愿欠陈宫一个人情。

因为他讨厌他。

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心理体验,讨厌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别让这个人有恩于自己。曹操此时的心态,正是如此。

所以他把接见陶谦视作“还恩”。还给你一切,以后别再找我唧唧歪歪了。

但陈宫却表错情了。或者说他是抱着说服曹操的心态去见此公的。他对着曹操侃侃而谈,希望他要以天下苍生为念,特别是以徐州苍生为念,不要乱开杀戒。当然了,脑子也要拎清一点,要深刻地认识到陶谦是一个好人。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把好人都杀了,还有什么面目苟活于人世间呢?

陈宫说到这里不由得闭上了嘴。

因为他看到曹操闭上了眼睛。

曹操闭上眼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曹操眼睛闭上后还能露出杀气。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这样的时刻陈宫也终于明白,曹操确实不是一般人。一个敢负天下人的人是不可能听天下任何一个人给他讲大道理的。

他只听从内心的召唤。这个召唤就是曹操现在要杀人。

杀陈宫。

因为陈宫说得太过了。陈宫的语气显然不是说客对政治家该有的语气,而是老子对儿子的语气。不错,你陈宫是有恩于我曹操,但这就可以成为随便教训我曹某人的理由吗?

不——可——能!

但,曹操终于没杀陈宫。他放走了他。

这一点似乎匪夷所思,不符合曹操的风格。不过往细里想,其实也符合。因为曹操讨厌他。极度讨厌他。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极度讨厌另一个人时,他的本能反应不是杀了此人,而是让他滚得远远的,越远越好。

怕脏了自己的手。

曹操现在就怕杀陈宫脏了自己的手。他不想再见到这个人。这个与他志不同道不合的人。

陈宫只得滚得远远的了,他跑去投靠陈留太守张邈去了。陈宫走得如此匆忙以至于没有和陶谦打一声招呼。事实上这样的时刻作为一个被曹操赶出来的人,他也没脸去见朋友最后一面——陈宫打心眼里认定,这是陶谦人生的最后时刻了。

因为曹操已经不可理喻。

曹操的不可理喻,陶谦实实在在地领教了。曹军兵临城下,志在屠城。

徐州城一片凄风苦雨。

陶谦决定站出来,以身饲虎。他让手下把他绑了,送到曹操面前去,任他千刀万剐,只求曹操不要屠城。

有一个人却拦住了他。这个人认为,陶谦即便以身饲虎,曹操也决不会善罢甘休的。杀父之仇,岂是杀陶谦一人可以解恨的。所以,陶谦的选择,可谓不智,此其一;其二,徐州城看上去危如累卵,其实不然。有一个法子,可以救民于水火,解府君于危难之中。不过这个法子,一般人不知道,只有他知道。

陶谦坐了下来,半信半疑地看着眼前这个自信满满的人。

而这个自信满满的人则抬眼看天,一副睥睨天下的神情。

他不是一般人

这个人叫糜竺。

虽然很多年后,这个世界上会有很多叫糜竺的人,但在东汉末年的徐州,糜竺只有一个。

因为,只有他站出来献计了。

并且,也只有他的计谋被陶谦采纳了。

陶谦之所以采纳糜竺计谋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也变得自信满满了。

听了糜竺的计谋后。

当然要细说起来,糜竺的计谋其实也简单。三个字:搬救兵。

既往青州田楷处搬救兵,也往北海孔融处搬救兵。糜竺建议,两处军马合为一处,里应外合,“操必退兵矣”。

陶谦深以为然。

不为别的,只为“孔融”两个字的含金量。

孔融不是一般的人。

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一般的人自以为不一般,但孔融不然。孔融是真不一般。

关于这一点,河南尹李膺深有体会。

那还是在孔融十岁的时候,他想去见李膺。很显然,这样的目的不容易达到。每天,要见李膺的人太多了,一个年仅十岁的未成年人,究竟有什么天大的理由要见堂堂的河南尹呢?

却是见上了。

孔融给出的理由是“我跟你祖上李相通是亲家啊”;再给出的理由是,在很多很多年前我们孔家的老祖宗孔子问礼于你们李家的老祖宗老子,现如今,我问礼于李膺李大人,难道不应该吗?

李膺叹为观止,被一个十岁小孩的发散性思维折服了。

大中大夫陈炜却一声冷笑。他当场指着孔融的鼻子,然后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也笑了。他也当场指着陈炜的鼻子,同样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如君所言,幼时必聪明者。

陈炜哑口无言。这小子,真不是一般的聪明啊,脑筋急转弯玩得溜溜的。

自此,他和李膺一致认定:孔融不是一般的人,长大了必成一代伟器。

应该说,多年后,陈炜和李膺俩人的判断部分应验了。成年后的孔融成了北海太守。

当然了,北海太守不是一代伟器。可谁又能断言,孔融的人生会止步于此呢?这样的一个乱世,人人都可能成为帝王将相,已然做上太守的孔融,似乎离一代伟器的目标并不遥远。

糜竺就看好他这一点。糜竺以为,孔融是可以成伟器的,只是缺少一个机会而已。现如今,机会来了,就看孔融能不能抓住它。

那就是搏击曹操,解围徐州,做一举两得之事。所谓一举两得,在糜竺看来孔融若这么去做的话,既可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又可以获取民心。毕竟,这是匡扶正义之举啊。

孔融心潮澎湃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谁比谁强多少啊?你曹操耍横,我孔融竖刀,玩的就是心跳!

他决定起兵,杀奔曹操而去。

但是世间事,往往是欲速而不达。孔融的起兵行动被一个人意外地打断了。

管亥。

管亥是黄巾军的一个头领。而做头领通常最大的问题是你得时刻为手下弟兄们的吃喝拉撒操心。现如今,管亥带领的黄巾军在这方面就成问题了。

他们没有吃的了。

便借粮。

向孔融借。借粮一万石。

只是借的方式有些粗鲁,把北海城给围了。几万黄巾军把一个偌大的北海城围得水泄不通,也把孔融的人生围得水泄不通。

他还要成为一代伟器啊,他还要和曹操试比高,如果连自家的大门都出不了,那就不是一代伟器,而是一代萎器了。

然而局面似乎是向着一代萎器的方向前行。

宗宝死了。

宗宝是孔融手下大将,他死于立功心切,死于管亥刀下。管亥用他滴血的大刀冷冰冰地告诉孔融:要粮还是要命,自己看着办。

糜竺也着急。

糜竺着急的是徐州和陶谦的安危。好几次,他差点都要和孔融说,把粮给他们吧,我们抓紧时间上路。但是这个幼稚的想法很快就被他自己给否了。

因为事到如今,这场借粮引发的血战已经跟粮食本身没有关系了,而跟北海这座城池有关系。更准确地说,是和这城里的每一个人包括糜竺有关系。黄巾军一旦破城,城中人估计都要死翘翘。

孔融看上去有些手足无措。虽然,他不是一般的人,但现在的形势不是一般的形势,没有人可以力挽狂澜。

除非出现奇迹。

奇迹果然出现了。一个叫太史慈的年轻人在此时从城外拍马赶到,义不容辞地要做孔融的大救星。他武功高超,意志坚定,似乎是天造地设要拯救北海城于水火的那一个人。刹那间,糜竺的眼睛亮了。

因为他看到了希望。

北海的希望。徐州的希望。

起码混了个耳熟

太史慈确实不同凡响。他一个人如入无人之境枪挑围城之敌,轻轻松松地入城见到了孔融。

但是,仅此而已。

因为围城之敌依旧在,太史慈的成功只是他一个人的成功。要驱走数万敌人,一杆枪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人也是远远不够的。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人多力量大,很多时候智比勇重要。

糜竺的眼睛暗淡下去了。

希望转瞬即逝。

不过,孔融的眼睛没有暗淡下去。他还是看到了希望。

不错,希望在太史慈身上。起码迄今为止,太史慈还是他的大救星。

孔融看上了太史慈的突围能力。

现在的北海已是铁桶一个,水泼不出,蚊子更飞不出。但是太史慈可以飞出。

他可以飞出北海去找一个人。

刘备。

孔融急需刘备的帮助。不仅是帮助他,也帮助陶谦。

不妨这么说,这样的时刻,孔融把刘备看做他最后的大救星。与此同时,太史慈也还是他的大救星。因为没有太史慈突出重围去找刘备报信的话,刘大救星怎么可能从天而降呢?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孔融的救星有两个:刘备,太史慈。

现在,他就把宝压在此二人身上。

在平原,刘备一如既往地怀才不遇。

此前,每一次京城发生的重大行动或国事活动,刘备几乎都参加了。重在掺和嘛。应该说掺和的过程是爽的,也进一步提高了他在权力圈的知名度。

不爽的是结果。结果只有一个。

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平原,既是现如今刘备的起点,也是他的终点。

走出平原?走不出平原?快要人到中年的刘备首鼠两端,几乎要抓狂了。

太史慈就是在这样的时刻突出重围见到刘备的。

他眼中的刘备郁郁寡欢,优柔寡断,看上去很不男人。

太史慈不明白,孔融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此人手里——太不靠谱了。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是堂堂北海太守的大救星呢?

刘备很快就不优柔寡断了。

因为太史慈接下来对他说了一句话。太史慈说,刘备刘大人啊,孔融先生仰慕您是天下英雄,所以才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你,盼你前去一救。他为什么不找别人,不找那些更有实力的豪杰求援?一句话,全是你刘备刘大人的江湖名声在起作用啊……

太史慈的这番话毫无疑问让刘备动容了。

四个字。

江湖名声。

的确,对一个怀才不遇的人来说,江湖名声就是最好的安慰。

看来这么多年的掺和没有白掺和啊,起码在江湖上混了个耳熟。

但刘备还是不放心,不放心孔融的想法。他把身家性命都托付给我,凭什么呀?

基于如此这般的不放心,刘备小心翼翼地追问一句:“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

太史慈笑了。

笑得很温和。

因为他明白,对一个不自信的男人来说,是不能够在他面前笑得太放肆的。否则后果很严重。

刘备出发了。带着他的所有家当——三千兵马。

当然还有关羽、张飞。

三千战数万,刘备不知道北海城该如何解围,就像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该如何解围。

事实上他是在打一场没有胜算的战争。尽管在此之前,刘备同志打的每一场战争都是没有胜算的。玩的都是心跳,但这一回不一样。

这一回赌的不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赌的是他的江湖名声。

他是为自己的江湖名声而战。

没有人知道刘备这样做是不是意气用事,但刘备自己知道,不是。

还剩什么呢?现在的人生又能剩下什么呢?唯江湖名声而已。有江湖名声在,一切可以从头再来;没有江湖名声在,一切的奋斗都将失去价值。

刘备如此安慰自己。

很快地,刘备就知道自己赢了。

因为管亥死了,死于关羽的青龙刀下。

虽然管亥手下的数万人马依旧在围城,但刘备明白,他们已经不重要了。

道理很简单,黄巾军们失去了管亥就失去了人生的凝聚力。没有凝聚力的人生是涣散的人生,从此以后再没有人带着他们去冲锋陷阵,他们如何找到行动的目标呢?!

一群乌合之众而已。

在这群乌合之众面前,刘备的自信心开始一点点恢复起来。

首鼠两端

刘备破城了。

一般来说,刘备只要能够自信起来,那是无往而不胜的。

这一次他能解北海之围,就是基于这一点。

孔融很敏锐地看到了刘备的自信心。

他感激这样的自信心。

也想利用这样的自信心。

当然准确地说,是糜竺想利用这样的自信心。因为他被孔融隆重推出了。

糜竺向刘备诉苦,北海现在没事了,徐州人民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无人去拯救他们,苦啊……

刘备打着哈哈,是苦啊,苦啊。

不再有下言。

糜竺不好意思催促刘备拔刀相助,便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孔融。孔融拔刀相助了。他搂住刘备的肩膀亲热地说,刘兄你可是汉室宗亲啊,这天下事就是你家的事。现如今曹操恃强凌弱,要乱了这天下,刘兄你管还是不管?

刘备明白了。

明白之后是不明白。

不错,他是汉室宗亲,可这天下事就是他家的事吗?他有家吗?远在长安的皇家跟他有什么屁关系呢?

再有,他为什么要解徐州之围?如果说解北海之围是为了所谓的江湖名声的话,解徐州之围可没人对他景仰之情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啊……

这些问题,刘备都没想明白。

但其实,刘备最没想明白的,是一个人曹操。

曾经,曹操对刘备是欣赏有加的。

不仅对他欣赏有加,对关羽、张飞也欣赏有加。

所以在刘备眼里,曹操不仅是英雄,甚至是知音。

现如今,英雄一夜之间成魔鬼,知音说话间就要刀兵相见。刘备不能不踌躇。

踌躇于自己的两难选择,更踌躇于曹操的实力。几十万人马围住徐州,岂是公理、正义、良知等形而上的东西可以解围的?

毕竟,徐州之围不是北海之围,曹操也不是管亥啊。管亥可以死于关羽刀下,曹操能吗?最关键的问题是,关羽敢吗?温酒斩华雄时,曹操可是给过关羽机会的,关羽如此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他手中的青龙刀会砍向曹操的脑袋?!

刘备决定,不再蹚这混水。

孔融却决意要拉刘备下水。

因为只有刘备也下水了,孔融的义举才显得郑重其事和富有价值。他甚至向刘备幽怨地说,刘兄啊,我和陶谦过去虽然有交情,但这次出兵,并非是为了哥们义气,而是为了天下大义。我一个非汉室宗亲都有这份心,难道刘兄就没有这份心?

刘备不好意思了。

他只能继续找托词。说自己心中当然是有天下大义的。只是手上兵不多,总不成用这区区三千兵去以卵击石吧?刘备提议,孔融兄拉上人马先走一步,他刘某人这就去公孙瓒那儿借兵,然后跟上。

孔融笑了。

这是睿智一笑。

原因是他看穿了刘备的那一点心思。不过看穿归看穿,现在的形势是人心隔肚皮,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刘备真要耍赖逃走的话,他又能如何呢?

虽然他孔融是决意要拉刘备下水的,但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能不能下水其实跟拉者无关,只与他本人有关。

心中有水,不下也在水中;心中无水,浑身湿透也无济于事。

孔融独自带着人马上路了,只把一个难题留给刘备,让他去首鼠两端。

因为他相信,刘备是注定要首鼠两端的。

不为别的,只因为他是刘备。

刘备果然首鼠两端了。

说实话,刘备首鼠两端并不奇怪,奇怪的是有朝一日他突然不首鼠两端。这样一来的话就不符合刘备为人处世的风格了。

刘备的一生,事实上就是在首鼠两端间度过的。

只是这一次,他首鼠两端得实在无以复加。刘备原以为,他已下定决心,不怕牺牲,不再蹚这混水的。可孔融一走,留下他孤独一人时,他的决心又动摇了。

这是致命的动摇。

是事关他底线的动摇。

也是对他过去为人处世历史的一次质疑。

如果这样的时刻他要去做刘跑跑,那以前参与的那些国事活动还有什么价值呢?他汉室宗亲的招牌不砸手中了吗?更要命的是,他的江湖名声会变得臭不可闻!

这是刘备一千个一万个不能答应的。

如此这般地一想,刘备似乎将孔融留下的难题想明白了。救不救徐州是态度问题,救不救得了徐州是能力问题。也许他的三千兵马会毁于一旦,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兵马毁尽可复来,只要他的江湖名声得以升级!

此时的刘备觉得,这才是他的绝佳收获……

他开路了。目标是公孙瓒。

刘备正儿八经地借兵去了。

世上最大的赌注

公孙瓒不赞成刘备出兵。

这个和刘备私交甚好的官员从利益学的角度告诉刘备,出兵援陶是一桩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的买卖。打赢了,徐州也不是你的;打输了,你将血本无归。最要命的一点还在于,不管是输是赢,你都与曹操结仇了。

这样的时代,与曹操结仇不是找死吗?同志,你走得够远了,赶快悬崖勒马吧。公孙瓒对刘备苦口婆心。

但是到最后,公孙瓒还是借给了刘备两千兵马,外加一个赵子龙。

和刘备惺惺相惜的赵子龙。

因为,刘备明白,自己输不起了。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输得起,有的人输不起。

输得起的人各有各的理由,输不起的人只有一个理由:没有赌注。

刘备就没有赌注了。除了江湖名声。

不错,江湖名声有时候不但可以是赌注,甚至可以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赌注,但是刘备不敢拿它来赌。

那可是他最后的本钱啊。不可交易的本钱。

公孙瓒一声叹息。为他有去无回的两千兵马,也为即将走上不归路的刘备。在他眼里,他们都是悲剧人物。

这个时代的悲剧人物。

悲剧并没有发生。

发生的是喜剧。

在徐州城,刘备见到了传说中的陶谦。陶谦给了他一份厚礼徐州城。

陶谦希望刘备来做这座城池的主人。

刘备傻了,或者说他被击到了。

他没想到,江湖名声还真是他世界上最大的赌注啊。因为陶谦看重的,正是刘备的江湖名声,汉室宗亲,为人仗义。把天下的事当成自己的事,那天下应不应该是他的呢?退一万步说,这徐州应不应该是他的呢?

陶谦以为,应该。

刘备却不敢要。

因为,这是致命的厚礼!要了它,刘备的江湖名声就完了。不可交易的本钱一旦交易出去,刘备将不再是刘备。

这个江湖也不再是他的江湖。

毕竟,世人不会在事后细究是陶谦主动送城还是刘备半推半就。世人只知道,刘备是去救徐州的,可救着救着,徐州成他的了。如此这般的行径毫无疑问是人神共愤的,是要全国共讨之的。

便不敢要。

便商议如何退曹。

刘备对陶谦说,要退曹,方法千千万,但最好的方法只有一个。

书退。

就是写一封情深意长、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信给曹操,希望他顾全大局,以国家大义为重,主动退兵。

陶谦的眼睛睁大了。因为他不相信一封信的威力,可以驱走数十万大军。

再者说了,曹操是什么人,又是为什么事而来?他真会因为这封信以国家大义为重,主动退兵吗?

但陶谦又不得不相信。因为现在的形势,确实是以卵击石的形势。虽说青州田楷、北海孔融还有这个不请自来的刘备都来了,可大家伙儿加起来的兵力仍不足与曹操抗衡,除了书退,又能有什么好法子呢?

刘备便开始写信,写得那叫一个自信从容。因为,他不是别人,他是刘备。很有些江湖名声的刘备。一个名字就值一座徐州城的刘备。刘备相信,曹操一定会看重这封信的,大家都是在江湖上混的人,拜托,给个面子好不好?!

刘备的信大致内容是这样的:备自关外得拜君颜,嗣后天各一方,不及趋侍。向者尊父曹侯,实因张闿不仁,以致被害,非陶恭祖之罪也。目今黄巾遗孽,扰乱于外;董卓余党,盘踞于内。愿明公先朝廷之急,而后私仇;撤徐州之兵,以救国难。则徐州幸甚!天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