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仁慈的力量
信到了刘备手里。
刘备明白,他的命运就在这封信上,包括吕布的命运。
而曹操的信使则端坐在刘备面前,等待着这个优柔寡断的人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刘备注定不能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否则,他就不是刘备了。
很多时候,刘备的人生其实是蔫呼呼的人生,总是一刀不能两断,总是首鼠还要两端。
没有人知道他心里到底会怎样选择。
事实上,刘备自己也不知道。
但是,张飞知道。
张飞要替这个三棍子打不出一个闷屁来的大哥作出一个选择。
他的剑拔出来了。
只是很快,他的剑又被按了回去。
刘备说,这一次,他要自己摆平此事。他准备和吕布面对面。
酒,红酒,红得像血一样的酒,端在刘备手上。也端在吕布手上。
在两杯酒之间,平放着那封曹操叫刘备密杀吕布的信。
这是在刘府。空气中仿佛什么都没有,又仿佛什么都有。
吕布不敢喝那杯酒了。
因为他担心酒里什么都有。
不错,刘备是仁慈之人。但仁慈之人就不会杀人吗?
吕布不信。
就像他不相信自己不会为了欲望杀人一样,吕布不相信刘备能将仁慈进行到底。
进行到心里。
吕布以为,很多时候,一个人的仁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在他看来,刘备的仁慈就是这样,仁着慈着,徐州就到手了;仁着慈着,到手的徐州还被朝廷名正言顺地承认了。吕布从信使带过来的圣旨上看到,刘备同志竟然被封为征东将军、宜城亭侯,领徐州牧。
这基本上是位列诸侯了,从此前途不可限量。
吕布酸酸地作如是想。
当他酸酸地作如是想时,他便不敢喝那杯中酒。
刘备替他喝了杯中酒,同时把自己的杯中酒递到他手上。
吕布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做。但很快,他就明白了。刘备交换酒杯是为了交心。
他注定不会杀他了。
刘备幽幽一叹:杀你就是杀自己。我们两个人,都是猎物,而猎人只有一个:曹操。
吕布将刘备的杯中酒一饮而尽:你什么时候想明白的?很久以前。
很久以前?为什么?
很久以前,有人告诉我,天上不可能掉馅饼。如果有一天,天上真掉馅饼了,记住,馅饼后面一定有个夹子会夹住你的嘴。
吕布站起来,很有些感动:从此以后,我们两个人,就是一个人。
刘备:不够。把天下人都看成一个人,你才能无敌于天下。
信使终于回去了。
他带去了刘备不杀吕布、吕布也不杀刘备的消息。
曹操怅然若失,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不过,荀彧没有怅然若失,因为他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
仁慈。刘备的仁慈使得二虎竞食之计失灵了。虽然说在这个世界上,心有多大,猜疑就有多大。但刘备似乎是个例外。
好在荀彧没有气馁。
因为,刘备这个人他虽然看走眼了,吕布他却没看走眼。心有多大,猜疑就有多大。荀彧以为,吕布还是彀中人。别看他信誓旦旦说什么从此以后,他和刘备两个人就是一个人。放屁!他们两个人绝不可能是一个人。
因为吕布的心魔从来没有消失过。
它注定会蛰伏在吕布心中某个阴暗的角落,随时可能扑出来一露狰狞。荀彧坚信,好戏还在后面,接下来这场戏的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吕布先生,阴晴不定的吕布先生。
不看嘴,看心
袁术愤怒了。
因为刘备要打他。
一向以来,袁术是不允许任何人打自己的,他只允许自己打任何人。
所以,当他听说刘备要带部队攻打他所在的南郡时,袁术悍然表示,要和刘备决一死战。
刘备看上去却心情沉重。
说实话,他不想打袁术的,特别是在这样的时刻。
但又不能不打。
世事往往这样,有时候出手打人的人未必是真心要打,而真正心里想打人的人却未必出手。
因为,诏书下来了。命徐州牧刘备迅速出兵攻打袁术,以为完成国家统一大业出力。
诏书写得很冠冕堂皇,充满了公理、正义和良知。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阴谋。
在这个世界上,阴谋总在公理、正义和良知的背后,否则它就不是阴谋,而是阳谋。
刘备只得出兵。
他知道,如果自己不出兵的话,曹操就会出兵了,目标将是他刘备。
糜竺试图阻止刘备出兵。
他看到了危险之所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吕布就是那个黄雀。
为了确保徐州不失,糜竺建议刘备联合吕布,共抗曹操。
刘备一声叹息。为糜竺的不智。
联合吕布没有问题,共抗曹操也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诏书。
诏书是什么,是天子的手令,天子的意志。违抗它结果只有一个,身败名裂。
所以说,这是个阴谋,曹操的阴谋,致命的阴谋。
最要命的一点还在于,刘备是以“义”字闯天下的,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应该违抗诏书的人。
糜竺也一声叹息。因为他看到了阴影,宿命的阴影。
刘备笼罩在宿命的阴影之下。
毫无疑问,这个叫刘备的男人将成于“义”字,败于“义”字。一个“义”字让他得到了一座城池,同样,一个“义”字也将让他失去那座城池。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仁义不是无敌的,无敌的是诏书。
诏书,让仁义下跪。
其实,事后想起来,事情即便走到这一步,也还有挽回的余地。那就是,刘备出征后,由谁来守徐州城?
两个重量级的人选当然是关羽和张飞。
应该说,刘备最初的眼神确实是扫到关羽身上的,关羽也主动请缨,表示要留下来看好家门。
但是张飞来竞争了。
张飞的竞争纲领有三条:不酗酒;不打人;听从劝谏。
没有人知道张飞为什么会鬼使神差地提出这极具诱惑力的三条自我约束条款,张飞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大家伙儿都看得出来,张飞的确想好好表现自己。
他愿意做一个负责任、敢担当的人。
现在就看刘备给不给他这个机会了。
刘备把机会给了张飞。
但他不知道,他其实是把危险给了自己。
因为刘备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能不能约束自己,很多时候不看嘴,而看心。
张飞的心痒痒了。
当刘备和关羽领着大部队浩浩荡荡开往南郡后,张飞突然感觉,这徐州城原来只是一个人的城池。
他张飞的,张飞试图尝试一把做领导人的感觉。
他开始喝酒了。
当然,张飞喝酒只是一个姿态,他的目的是要像领导人一样喝酒。众多官员成了他的陪喝人员。会喝不会喝的都在张飞的怒目圆睁之下端起了酒杯,包括曹豹。
曹豹这名字取得刚烈,却天生不能喝酒。
他也端起了酒杯,却没喝。
曹豹也不打算喝下去。他试图以一个人的名字来抵抗张飞的酒桌暴力。
吕布,吕布是曹豹的女婿。曹豹希望张飞看在吕布的面子上,给他一个饮酒豁免权。总而言之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待遇。
曹豹果然得到了与众不同的待遇。
他被张飞用鞭子抽了。张飞一边抽一边豪迈地告诉曹豹,他打的不仅仅是他,还有吕布。因为他恨吕布这个鸟人已经恨到只剩下四个字了:恨之入骨。
张飞的声音响彻在徐州城的上空,是那样的凌厉和豪放不羁。没有人知道,宿命的阴影在此时正悄悄地笼罩徐州城。张飞,注定要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代价,非一般的代价。
一顿鞭子失去一座城池
吕布首鼠两端。
吕布很少首鼠两端的。他是个非此即彼的人。讲究的是手起刀落,一刀两断。
但这一回,他首鼠两端,一刀不能两断了。
曹豹趴在他面前,站不起来。
吕布很伤感。
不过更令他伤感的那个人不是岳父曹豹,而是他自己。
因为张飞侮辱了他,当众侮辱了他。
都是混江湖的。都是名角。不可以这样欺负人的。
所以吕布要报复。在报复这一点上来说吕布同志意志坚定。只是在报复的深度和广度上他拿不定主意。
是以牙还牙,暴打张飞一顿,还是索性把徐州城给占了?吕布想起了刘备喝他的杯中酒,一时间很有不忍下手的感觉。
所以他犹豫不决。
陈宫以为,做男人就要对自己狠一点。
一个能对自己心狠手辣的男人,才可以对世界心狠手辣。
再者说了,刘备真是仁义之人吗?未必。
陈宫以为,一个人是否仁义,不看他的日常举动,而要看他的终级举动。他现在名正言顺是个徐州牧。
并且他这个徐州牧为了讨好曹操,正在攻打与他无冤无仇的袁术,所以说此人其志不在小。
吕布听了微微一笑。
但是微微一笑之后他依然犹豫不决。
还是为了那杯中酒,刘备喝他的杯中酒让他不能释怀。
陈宫决定让他释怀。
陈宫问吕布,如果刘备不喝他的杯中酒,试图杀他吕布,结果会怎样?
我死,或者他死。
吕布如是回答。
他死就不用说了。先说主公之死。主公死于刘备手中之后,刘备的命运会怎样?
吕布想了一下:死于曹操之手。
对头。所以说,刘备不喝主公的杯中酒,他必死无疑。只有喝了这杯中酒,以心交心,曹操才投鼠忌器,刘备也才可以保全他的性命。这样的一个人,难道仅仅是出于仁义才喝主公的杯中酒吗?
吕布恍然大悟!
原来人生如此凶险。
刘备如此的欺世盗名。
他终于决定,拿下徐州,出心中那口恶气!
张飞是在醉梦中失去徐州的。
他醒过来时,城头已换大王旗。为吕布打开城门的,正是被他用鞭子抽得嗷嗷乱叫的曹豹。
现在,这个人正一脸轻蔑地看着他。在他身后,吕布也一脸轻蔑地看着他。
一顿鞭子失去一座城池。张飞恨不得用鞭子抽自己一顿。
但是很显然,他没有这个时间和空间了。
天已经亮了。
城已经破了。
再不走,他将永远走不了了。
张飞其实不是怕死。他只是要完成一个心愿。一定要死在刘备面前,死在他大哥面前。他要当面告诉他城是怎样破的,鞭子是怎样失去人心的,诺言是怎样沦陷在酒杯里的。
他要告诉刘备,做男人就是要有担当。担不起一座城池,那就只能拿命去担当。
这是这个世界的交易法则。
男人间的交易法则。
信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张飞要自杀,除了城破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刘备的两个老婆没有被救出来。
她们都沦陷在徐州城内。
对于张飞来说,这是一个男人不可承受的侮辱:自己屁颠屁颠地跑出来了,两个弱女子却在吕布手下遭受凌辱。他枉为男人,更别说什么大丈夫了。
所以他的剑拔出来了。
目标是自己。
这是张飞的决绝。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杀别人易,杀自己难。一个人最难杀的人其实是自己。将自己杀死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绝望,对这世界的绝望。
张飞现在就对这世界绝望了。
根据地没有了。
做男人或者说做大丈夫的资格没有了。
最重要的是,人生的目的地没有了。
他不知道,就区区三个人,百十条枪,惶惶如丧家之犬般,还能折腾出什么明天来。
乱世没有明天,张飞闭上了眼睛。
刘备没有对这世界绝望。
刘备以为,闯世界,不在人多人少,而在于心中有没有信心。
信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刘备还以为,人生的目的地不在于一座城池,而在一个王国上。
所以他认为,区区三个人,百十条枪,惶惶如丧家之犬般,还能折腾出美好的明天来。
因为他的心中还有信心。
不错,根据地是失去了。但是没有失去,就没有得到。下一个根据地说不定更加诱人。
至于他的两个老婆,刘备也以为无足轻重。和张飞比起来,他宁可要张飞,也不要那两个老婆。
这是乱世的潜规则,兄弟比老婆重要。
所以当刘备夺下张飞用于自杀的剑并说出那句千古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时,张飞哭了。
像个孩子一样哭了。
这个时候他突然明白刘备能做他大哥的理由了:不是比他年长,而是比他能舍,舍常人所不能舍。
更重要的是比他能等。
等待明天,相信明天。任何时候不抛弃不放弃。这才是做大哥的范儿啊。
张飞心服口服。
他不再寻死觅活了。他要跟这样的人在一起,去搏它一个美好的明天出来。
给自己看看,也给世人看看,以此证明,他还是男人。
还是大丈夫。
袁术蠢蠢欲动了。
在得知吕布偷袭了徐州之后。
袁术蠢蠢欲动并不是要拿下吕布,而是要拿下刘备。他要借助吕布的力量前后夹击拿下刘备。
袁术对刘备穷追猛打是因为他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人必须首先拿下。而一个人对自己有没有威胁不看他现在手头的兵有多少,要看他屁股后面可能能跟随的兵有多少。
从这个思维出发,袁术感觉:刘备比吕布可怕得多。
不错,吕布现在是得到徐州了,刘备则惶惶如丧家之犬。但是在袁术心中,他们俩的分量是不一样的。
吕布得到徐州是偷袭来的,刘备得到徐州是别人哭着喊着送给他的。
技术含量不一样。
袁术以为,偷袭得逞者只有小聪明,不可怕;义满天下之人却是太可怕了。
义满天下者,心中只有天下,这样的人对一座城池的得失是满不在乎的。
事实也确是如此。刘备看上去还是淡定从容,荣辱不惊。
刘备如此的表现不禁让袁术心惊。
曾经,袁术以为未来和他一起争夺天下的那个人会是曹操。现在他才明白,金麟岂是池中物,刘备竟然也是一个重要人选。
甚至是不二人选。
曹操兵满天下,刘备义满天下。这两个人,谁比谁更可怕呢?
答案不言自明。
袁术觉得,必须趁刘备羽翼未丰时将他一举拿下。为此,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人生不是绕口令
吕布是看在袁术付出代价的基础上才同意出兵的。
虽然剿灭刘备对他来讲也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但是吕布却不排斥“利”多多益善。
因为袁术准备送给他金银一万两、粮五万斛等好处,条件只有一个:吕布出兵夹攻。
吕布很高兴。高兴自己得到了利益。
吕布总是这样,喜欢意外之利的出现。得到徐州对他来说是意外之利,袁术对他许诺的好处同样是意外之利。
他的人生,总是满足于从一个意外之利滚到下一个意外之利那里去。总之,得与失对他来讲是最重要的。
吕布不明白:人生除了“得到”之外还有什么。人生就在得失间嘛。站在徐州城头遐想袁术即将送给他的那些金银财宝,吕布感觉人生至此,真是夫复何求。
但是,遐想成了空想。
吕布什么都没有得到。袁术拒付他所许诺的那些好处。
理由是刘备跑了。
刘备神鬼莫测地从两大部队的夹击缝隙中跑了。所以袁术不准备为这次劳而无功的军事行动买单。
袁术以为,每个人都想得到命运给他的机遇,但很少有人知道,机遇的背后是陷阱。
而人生往往是踩进去时以为是机遇,直到拔不出来时才知道是陷阱。他希望把这样的人生感悟拿出来和吕布共勉。
吕布没有和他共勉。
在吕布的字典当中,机遇就是机遇,陷阱就是陷阱。如果有人敢跟他玩绕口令,那他只能将这个人的机遇打成陷阱。
吕布准备出兵了,目标是袁术。他要狠狠教训一下这个自以为是的家伙。他要让他知道,人生不是绕口令。
陈宫觉得,吕布的想法是对头的。人生的确不是绕口令。
但陈宫还觉得,吕布的想法未免有些天真。
因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知道自己的分量。那句话是怎么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吕布同志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现在去打袁术,那不是找死吗?被打死了那当然没二话,万一没打死,逃回来了,徐州也不是他吕布的了。刘备现在正围着徐州城打转,想方设法要钻进来呢。吕布若出兵打袁术,徐州空虚,对刘备来说确是天赐良机。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让刘备去打袁术,自己遥控指挥。
吕布笑了。他笑一贯正确的陈宫这回竟然也犯错误了。
错得还不轻。
让刘备去打袁术?刘备要肯听他的话去打袁术,条件只有一个,他是刘备他爹。再说了,刘备现在打袁术,完全是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嘛。
陈宫坚持,坚持他的想法。
陈宫告诉吕布,刘备现在需要一个窝,极其需要一个窝来安顿自己。我们就把小沛给他,让他在那里休养生息。刘备是一个非常念恩、感恩的人,如果我们在他最落魄的时候帮助了他,他肯定愿意为我们去做点什么。再说打袁术对他来说也是复仇之举,正所谓一举两得……
吕布沉默了。
现在,即便他没有被陈宫完全说服,但起码有一点是被说服了,那就是刘备是一个非常念恩、感恩的人,给他一瓶矿泉水,他绝对还你一条瀑布。
只是另外有一点他没被说服——刘备会屈尊窝居小沛吗?特别是在他吕布抢了徐州之后,刘备会愿意接受仇家的赏赐屈居一隅苟且偷生?最要命的是还得听从仇家驱使为其效犬马之劳?!
吕布赌他不会。
因为他是刘备。
陈宫赌他会。
也因为他是刘备。
两个人兴致勃勃,对一个男人可能的人生抉择各抒己见并坚信自己的判断。那么接下来,刘备究竟会怎样去做呢?
失去是为了得到
刘备决定窝居小沛。
他作出这个决定时,表情平静。没有人知道,这其实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若干年后他的三顾茅庐之举。
因为他可以活下来了。
以当时的中国之大,可以说除了吕布施舍给他的小沛外,刘备并无立锥之地。所以“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张飞却几乎挺不住了。
他挺不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拒绝与吕布见面,带着刘备的两个老婆直接回小沛生闷气。与此同时,刘备则笑呵呵地去徐州拜谢吕布,真诚地感谢对方在其最危难的时刻接纳了自己。
吕布倒吸一口冷气,见过能忍的,没见过这么能忍的。
但是这样的精神,吕布不相信。
他决定做一个试验,良知试验。
徐州城的牌印出现了。
出现在刘备的眼前。
牌印在轻轻地摇晃。
一双眼睛也在轻轻地摇晃。
那是一双隐藏在牌印后面的眼睛。
吕布的眼睛。
另一双眼睛却是闭上了。
刘备的眼睛。
刘备不仅把眼睛闭上了,他把心也闭上了。
这一回,不仅是吕布倒吸一口冷气,陈宫也倒吸一口冷气。他怕了这个人了。
甚至,他开始在心里后悔接纳这个人了。
因为陈宫以为,这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刘备貌似无欲无求,但他真的无欲无求吗?能成大事者最重要的品质,就是隐藏自己的欲望。
刘备现在就隐藏了他的欲望。
没有人知道他的欲望有多大,只是有一点陈宫可以肯定,这绝不是个可供驱使的人。
相反,他是个别人甘愿被其驱使的人。
关羽就甘愿被其驱使。
张飞也甘愿被其驱使。
接下来还有谁甘愿被其驱使呢?
陈宫想到了两个字,两个让他绝望的字:世界。
这个世界甘愿被其驱使。
在寿春,袁术的眼睛也在轻轻地摇晃。
因为在他眼前,有一个比城防牌印更重要的东西在轻轻地摇晃,传国玉玺。
袁术很想得到它。
事实上他的这个愿望即将得以实现,孙策不想要这块传国玉玺了。
当然,准确地说,孙策不是这块传国玉玺的主人。他死去的老爸孙坚才是。
更当然,严格说起来,孙坚也不是这块传国玉玺的主人。他只是暂时拥有了它,然后很快失去了它。
就像这个乱世的很多东西一样,没有人可以是它的主人,只能是它的拥有者,暂时拥有者。
得到是快速的,失去也是快速的。
现在,这样的游戏规则降临到孙策头上。
孙策之所以想失去传国玉玺,目的是为了得到。
得到袁术的部分武装力量,以为其所有。
应该说,这是一种交易。
孙策相信,这样的交易注定会成功。因为他的交易对象是袁术而不是刘备。
袁术爱传国玉玺,就像老鼠爱大米。
刘备避传国玉玺,就像鸡避黄鼠狼。
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和处世谋略。
所以孙策只找袁术交易,袁术虽然爱他手中的武装力量,但更爱传国玉玺。这样的交易在袁术看来,毫无疑问是划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