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变脸游戏

城破了。

曹军冲进了城里。

事实上对他们来说这不是一场战争的胜利,而是生命本能的胜利。当大家伙儿都饿得忍无可忍之时,破城就不再是军事行动了。

它变成了一种冲动,无坚不摧的冲动。

城内的十万人就这样被城外的十七万人打败了。技战术在此时已是多余,战争到了这个地步,决定成败的唯一关键点是人数。

哪一方人多,哪一方的求生欲望就会压过对方。

所以,曹军胜了。

但究其实,这到底还是一个人的胜利。

曹操。曹操大度包容疑心重重杀伐决断阴险狡诈孤注一掷费尽心机,在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乃至名誉之后,他才有了这样一场胜利。

所以曹操感觉自己胜得不易,就像他之前的每一次胜利一样,曹操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他依旧认为,这都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胜利之后事更多。

由于这是一次联合作战,兄弟部队之间的很多矛盾在战争的名义下被暂时掩盖了。战争结束之后,矛盾依旧是矛盾,它们注定要刺刀见红。

比如刘备和吕布的恩怨。

曹操在班师之前做了这样一项工作,把三只手放在了一起。

一只是刘备的,一只是吕布的,最后那只是他自己的。曹操无比恳切地对刘、吕二人说,我们三个人,就是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个人,分开了,也是一个人。你们地明白?

刘备点点头。他的表情看上去天真无邪,就像和吕布从来没过节一样。

吕布则先看一眼刘备,再看一眼曹操,非常不乐意地点点头。地球人都看得出来,他很勉强。

曹操心里一声轻叹:成大事者,还是刘玄德啊。

所以吕布离开之后,过了一刻钟,曹操又做了这样一个表演。

他把两只手放在一起。一只是刘备的,另一只是他自己的。曹操无比恳切地对刘备说,我们两个人,就是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个人,分开了,也是一个人。你地明白?

刘备点点头。他的表情看上去天真无邪,就像和吕布从来就没握过手一样。

这一回,曹操心里没有轻叹,而是惊叹:爷们,你……你……你也太能装了吧,怎么这样的若无其事?如此这般的若无其事,岂是仁慈之人可以做到的?

但他没有说出来。因为曹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些话一说出口就是错。他和刘备都是此中高手,一切尽在不言中。

刘备却在等待,等待曹操的下一个举动。从三只手握在一起到两只手握在一起,刘备感觉曹操的心绪起了变化。

曹操有所弃,必有所求。

果然,曹操全盘端出了他的心底隐私:“吾令汝屯兵小沛,是掘坑待虎之计也。公但与陈珪父子商议,勿致有失。某当为公外援。”

自始至终,曹操在他的话里没有提到吕布二字,但是刘备明白,曹操所指的“虎”,就是吕布。

一刻钟,颠倒乾坤。

一刻钟,吕布从“三个人就是一个人”变成了待宰之虎,人心的微妙多变,曹操在刘备面前作了生动演绎。

刘备没有做声。

沉默。暧昧的沉默。

但是曹操情愿将它理解为默许。

也难怪,让仁义名声远播天下的刘备在一刻钟时间里完成一个高难度的变脸游戏,他的确做不到。好在曹操比较善解人意,做不到并不代表心里不想。曹操以为,刘备心里不仅想,还想得紧。徐州是谁的徐州?谁现在最想拿回徐州?刘玄德也……他要不想复仇,那他就枉为男人。

曹操含义复杂地看一眼刘备,呵呵乐了。

一匹马引发的信任危机

建安三年的夏天是一个热死人的夏天。

但是曹操依旧在路上。

这其实是一个不甘平庸男人的宿命。一个男人如果永远在家里,那他的世界就是家;一个男人如果在路上,那他的世界就是他经过的每一个地方。

曹操就在路上,永远在路上,在上一个征服点到下一个征服点的路上。

将寿春摆平之后,曹操往下一个征服点一路狂奔。

南阳。南阳永远是南阳,所不同的是这一回,占有它的主人是张绣。

张绣自上次兵败逃到刘表处后,在南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让这座古城成了自己的小王国。

更要命的是他还带了个不好的头,号召其他地方跟着造反,一时间江陵的地方行政长官也不听中央的话,改听张绣的话了。

张绣此举,很有和中央分庭抗礼的意思。但在曹操看来,张绣其实不是和中央分庭抗礼,而是和他曹操分庭抗礼。因为现在,眼睛没瞎的人都明白,中央就是曹操,曹操就是中央,二者合二为一。

便再征张绣。

便在建安三年的夏天出现在那块著名的麦田之中。

“割发代首”这个成语于此呼之欲出。

因为曹操的马踩着麦田了。

没有人知道曹操的马为什么会踩着麦田,也许在此之前的很多年和在此之后的很多年,无数高官显贵的马都会踩麦田,但这一次注定不一样。

因为曹总司令刚刚下达了谁不长眼踩老百姓的麦子谁立马死的禁令。禁令刚刚下达,曹操就惊骇地发现,他屁股底下的马没长眼,恬不知耻地站在麦田中间将自己的雄姿展览给众将士们看。

众将士们没有看那匹犯错误的马,而是看向了马的主人。

曹操。有那么一瞬间,曹操恨不得把他的马给阉了。雄姿英发,我让你站在麦田中间雄姿英发!

但曹操又深刻地明白,今天之事,不是阉一匹马可以了结的,也不是杀一匹马可以了结的。如果严格按照禁令去执行,他应该自裁以践行自己的承诺。

自裁还是不自裁,这是一个问题。曹操有生以来第一次恐怖地发现,禁令锋利如刀,即便是制定禁令的人,也可能被它割到。

所有的人都在等待,等待曹操的下一步动作。

毫无疑问,这是箭在弦上的时刻。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下马,取剑,架脖,闭眼,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堪称完美。

但是最关键的那个动作没做。自刎。

“自刎以谢天下”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曹操到此时还没有想好到底要不要走这一步。

不是怕,而是觉得冤。

多少雄心壮志有待于自己去实现啊,怎么,就这么完了?终结在这片宿命的麦田里?

曹操在犹豫。他的犹豫就像很多人的人生,走到最关键的时刻僵在了那里,缺乏前进或后退的力量。

郭嘉决定给曹操这个力量。

郭嘉明白,大人物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强大的。他们有时也虚弱,需要外力的推动。而他愿意做那个推动者。

郭嘉这么跟曹操说:“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

曹操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他转过脸去看郭嘉一眼,这一眼很有知己的感觉。

不错,作为这个时代的顶尖谋士,郭嘉的智商是极高的。但是曹操以为,要做一个一等一的谋士,光智商高是不够的,还要情商高。

郭嘉的情商就很高。在曹操人头马上要落地的时候,为他人头不落地找出理论依据。

《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

这九个字,毫无疑问是史上最强的九个字,它们不仅影响了一个人的生死,也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走向。

曹操走出了那片麦田,宿命的麦田。

全体将士也如释重负地走出了那片麦田,向南阳进发。他们不再有不公之感,因为《春秋》之义让他们畏惧。与此同时,曹操也让他们畏惧。这个看上去一脸严肃的男人虽然头颅没有割下来,但他割发代首,传示三军,表达了很强的自责意识。

只是曹操割下来的头发传到郭嘉手里时,郭嘉不动声色地笑了。

笑得很暧昧,暧昧得一如曹操看他时的眼神。

就此,由一匹犯错误的马引发的信任危机经过郭嘉的鼎力公关和曹操的默契出演之后完美落幕,没有留下任何一点后遗症。

窥破天机

张先死了。

死于许褚的刀下。

当然,要细说起来,张先是死不瞑目的。

因为太快了。

许褚的刀太快。张先在马上还没看清许褚的刀是以怎样的角度和力度砍过来时,一阵来自脖子上的凉意让一切都结束了。

不过,对张绣来说,这不是结束,而是噩梦的开始。他的手下大将张先和曹操手下大将许褚交手不到三个回合就死了,让他接下来的行动变得别无选择。

除了选择躲在南阳城内当缩头乌龟外。

曹操则黯然神伤。为他的进攻受阻。

关上城门,南阳城的确是不可逾越的。太高太坚固了。

但是,曹操不想像上次攻打寿春一样,在南阳城外熬上一两个月。

因为世上再无王仓官。王垕死了,没有人可以再为他曹操背黑锅,他只能速战速决。

曹操下令,他手下的十万将士人人动手,铸起一座新的城墙。

这是紧挨着南阳城的新城墙。曹操的目的性很明确,他要骑马,“绕城观之”。

当然了,东汉末年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阴谋理论家曹操同志不是窥阴癖爱好者,他上城墙不是为了目击张绣的隐私生活,而是要目击另一种存在……

新城墙造好了。在曹操骑马“绕城观之”的三天里,他表情严肃,双目炯炯有神,却什么都没说。直到第四天早上,曹操下得城来,对着全军将士发布了这样一道命令:“教军士于西门角上堆积柴薪,汇集诸将,就那里上城。”

张绣的谋士贾诩看到了异动。

南阳城的西门角上,无数的柴薪在堆积。

但是他眯了眼睛,装作视而不见。

贾诩总是这样,不用眼睛看世事,而用心眼看世事。

因为贾诩以为,在这个世界上,眼睛看到的东西总是不可靠的,只有心眼看到的东西才可靠。

心眼是人身上比眼睛更锐利的目击器,它能看到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就像此时的贾诩。

他看到的是曹操的心机。

曹操骑马绕城三日,一定不是在看,而是在想。

想破城最有效的方法。

什么是破城最有效的方法呢?

贾诩以为,就在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或方向上。曹操在西门角上堆积柴薪,大张旗鼓做文章,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可以首先否定的破城路径。那么,除西门外,东南北三门,究竟哪一门会是曹操的破城之门?

贾诩无法肯定。

毕竟他不是曹操。毕竟每一个人的心眼都有他人无法知晓的秘密,聪明如贾诩者,也不可以卒知。

张绣目无表情。

在贾诩跟他分析了事情的严重性之后。

张绣觉得,用排除法排除曹操不会从西门破城毫无意义。以城内有限的兵力,不足以抵达曹军“攻击一门,不及其余”的进攻。

所以城破,已是不可避免,除非确知曹军从哪一个门发动进攻,然后才能集中兵力殊死抵抗。

但是除此之外,另一层更深的疑虑在他心头产生,曹操会不会利用他的怀疑和自作聪明,真的就从西门破城呢?

所谓兵不厌诈,没有人可以知道曹操的心思所在,更何况曹操本身就是个疑心极重的人。

一时间,张绣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好在贾诩知道了接下来该怎么办。

他是突然之间知道的。

因为他看到了一个细节。

细节在城东南角。

城东南角有鹿角,而上面的鹿角多半是毁坏的。

与此同时,城东南角的砖土也有问题。

颜色新旧不一。

贾诩的脑子里顿时电光石火。

他看到了,难道曹操就没看到吗?这样的发现对曹操来说意味着什么?只有一点:此处是整个南阳城最薄弱的地方。要破城,非选此处不可。

便声东击西。便故弄玄虚。

便在西门角上堆积柴薪,“诈为声势,欲哄我撤兵守西北。彼乘夜黑,必爬东南角而进也。”

贾诩豁然开朗。张绣也豁然开朗。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这话既是对曹操说的,也是对张绣和贾诩说的。他们正是从城东南角的细节中,窥破了天机。

窥破天机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去的路更难,任务更艰巨。

张绣不知道该怎么办。

贾诩知道。

贾诩总是比张绣多知道那么一点,早知道那么一点,所以他是谋士,张绣不是。

贾诩告诉张绣,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让曹操知道我们窥破了天机。

必须将计就计。

必须要让曹某人知道,我们比猪还笨。

一个人能成大事,有时不看他的聪明,而看他的笨。笨其实是比聪明更高的智慧。那句话是怎么说的?大智若愚。

张绣点头。虽然他认的字不多,但是“大智若愚”四个字还是认识的。不仅认识,还知道怎么去做。

因为接下来,贾诩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南阳城内的老百姓一夜之间发现自己成了军人,然后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赴城西门角,表情夸张地做坚守状。与此同时,南阳城内真正的军人一夜之间成了老百姓,然后他们迈着凌乱的步伐,默不做声地于夜间潜入东南房屋内,藏在里面不再出来。

这一切都是贾诩安排的。

贾诩安排这一切只是为了一个人。

曹操。他要和曹操过招,赌曹操看不透这一切。

这是两个人的赌局,但其实是两个字的赌局。

自信。自信每个人都有,却不是每一份自信都可以被利用。贾诩现在要利用的,就是曹操的自信。

曹操果然被利用了。

他现在相信张绣和贾诩已经中计,他们将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价。

二更时分,谜底揭晓了。付出代价的人却不是张绣和贾诩,而是曹操。

当曹操命令他的大部队趁着夜色于东南角上爬过壕去,砍开鹿角时,他们惊奇地发现,城中一片静悄悄。

见不到人。

见不到白天所看到的那些穿军装做坚守状的“军人”。

与此同时,炮响了。这是带有宣判意味的炮声。曹操明白,反攻倒算开始了。无数的伏兵冲出来见人就砍,看上去很黑社会。

曹操只得往城外狂奔。能跑多远跑多远,就像他以前无数次为自己的过度疑心或自信买单时一样,曹操此番的买单方式还是二话不说,拔腿就溜。

当然真正的买单人在他身后。

曹操身后,五万余将士在此次战役中死了。吕虔、于禁则身负重伤。

惊魂初定之后,曹操一声轻叹:“自信”两个字害死人啊!

只是他的轻叹声是如此的低沉,以至于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听清。除了他自己。

要不要相信常识?

袁绍喜欢贪小便宜。

喜欢贪小便宜的人很多。袁绍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但袁绍不在乎这个排名。他只在乎,是不是实实在在地贪到小便宜了。

这一回他要贪的小便宜是趁曹操再征张绣之时兴兵攻打许都,逼迫曹操给他实实在在的好处。

曹操很烦这个人。没有远大的志向,只知道贪小便宜,一看就是个猥琐之人。

可不理他还不行。一旦许都被占,那自己可真成孤魂野鬼了。

所以窝还是要的,许都还是要回防的,剩下五万将士还是要星夜兼程的。

目的地是许都。

张绣决定宜将剩勇追穷寇,追击曹操回防许都的五万兵。

贾诩反对。贾诩的反对无效。只因为张绣官比他大。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

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张绣有主见。一定要让曹操输得裤衩都不剩。不为别的,只为他先前被侮辱的婶婶。

贾诩无可奈何,无言以对。

当一个人怀着血海深仇要复仇的时候,任何反对的理由都是苍白的理由。

只能让事实去说话。

事实果然说话了。

张绣垂头丧气地回来了,若有所失地站在贾诩面前。

贾诩明白,张绣同志宜将剩勇追穷寇,一不小心却被穷寇咬了一口,咬得还不轻,奄奄一息了。

这一回可以追了。

贾诩轻轻地对张绣如是说。

张绣却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为什么前一次贾诩反对他追击曹操,这一次却可以了?难道前一次和这一次有什么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

为什么?因为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里。

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兄弟,你说得太玄了。

你很快就会知道,主公。

但张绣还是不敢去追。

他不相信人世间有这样的道理:同一支部队,同样条件下,被打得落花流水后,再去打一次,就能打出胜利来。

告诉你,世界,我不相信!

张绣很固执。

只是很快,他就不固执了。

因为贾诩跟他玩狠的了。贾诩请他整兵再追,如若不胜,他将输给他一样东西。

他的脑袋。

张绣害怕了。

不是害怕贾诩人头落地,而是害怕贾诩的头脑。

莫非那里面真的藏着一个真理,可以预测未来?

为了验证这样的一个想法,张绣决定做一次试验,再追击一次曹操,大不了再败一回。目的只有一个,看看他和贾诩之间,究竟有多大的不同。

试验结果让他很沮丧。

胜了。张绣以败军之勇打败了曹操的五万兵。

这是一次沮丧的胜利,也是一次莫名其妙的胜利。张绣知道,这场战争唯一的胜利者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贾诩。贾诩料事如神,未卜先知。他掌控胜负之间的密码。

张绣便向他请教这其中的密码。

贾诩告诉他没有密码。

只有常识。人世间的事靠密码不能胜出,只有靠常识才能胜出。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眼睛高高在上,忽略了常识。

张绣脸红了。贾诩对张绣的脸红视而不见。因为他觉得,关注这一点没有意义。接下来,他愿意告诉张绣一些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常识。

贾诩说,一般人只看见曹操领着五万兵逃往许都,以为窜逃之兵不堪一击,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曹操的逃跑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是有心机的。

曹操的心机在这支队伍里。

不错,曹军是在窜逃,但殿后的必为劲将,以防追兵。所以这个时候冲上去,结果肯定只有一个,我们死。这是常识。

张绣点头,为自己不懂常识羞愧点头。

但随即,他又摇头:既然殿后的必为劲将,为什么我们追上去再打时,劲将不在了呢?

贾诩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不是不在,而是殿后任务完成后,前移队首去了。我猜许都肯定有事,有大事。

张绣:难道曹操不再提防我们二次进攻?我靠!这也太藐视我张绣了吧。

贾诩看他一眼:你确定你要二次进攻?

难道不是吗?

确定?

不是先生你教我进攻的吗?

那是我发神经了。

一般来说,没有人会在条件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发动二次进攻的。那是找死。曹操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命令他的手下劲将迅速前移。他以为这是一个常识。但这一次他输在了常识上……

张绣听了,好像明白了,又好像没明白。贾先生,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要不要相信常识?

要信的时候信。不要信的时候不信。

贾诩回答得很玄乎,语气却很肯定。

一种感觉

曹操回到许都后,事情起了变化。

袁绍不打他了。

其实,袁绍本来就没想打他。他要的只是小便宜。

袁绍给曹操写信,说他真正的敌人是公孙瓒。他老人家准备出兵攻打公孙瓒,特来向曹丞相借粮借兵。

曹操笑了,是冷笑。

因为从这封信中,曹操看出袁绍骨子里的“小”来。借粮借兵打公孙瓒?不错,借粮借兵是真,打公孙瓒那就是天晓得了。

曹操打定主意:粮和兵绝对不借。这样的乱世,粮和兵是什么?是称霸天下的根本啊,我把这根本给了你袁绍,那我不如把天下拱手送给你老人家呢……

曹操决定对这个人置之不理。

但很快,他发现不能置之不理。

这封信事实上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曹操若肯借粮借兵,那此信就是袁绍留给他的借据;曹操若拒绝,这封信则成了袁绍的下战书。

所以,非此即彼。没有第三条道路。

曹操也不想走第三条道路。他和袁绍的恩怨总要有个了断,现如今袁绍找上门来,那就不妨一决雌雄。

只是一决雌雄的决心曹操一下子拿不出来。

这不是最好的时刻,也不是最坏的时刻,这是不尴不尬的时刻。对曹操来说,他再征张绣新败,损兵折将灰溜溜地回来,正是需要调整生息的时刻。

打袁,没有绝对的把握。

所以,打还是不打,是一个问题。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郭嘉的建议是:打。

郭嘉从来就以为,打仗,打的不是武力,而是世道人心、天时地利人和。

打的是未来,不是现在。

遥想刘邦项羽当年,刘邦是何等的虚弱,项羽是何等的强悍,但最后开大汉四百年江山的是看上去不堪一击的刘邦。所以战争从来就不是武力对决而是高智商游戏。

郭嘉站在曹操面前,以一代谋士的范儿为曹操指出打袁有“十胜”,所谓的“十胜”是: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

曹操听了郭嘉的“十胜”论,心里感慨不已。做谋士真是不容易啊,要整出这么多词说服我,这……这得牺牲多少脑细胞啊……

当然了,无论牺牲多少脑细胞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曹操没被说服。

因为曹操不相信文字的力量。

他只相信感觉。

主要是他自己的感觉。现在,这感觉没在曹操脑子里。曹操脑子里反复盘旋的是这样一个念头:“十胜”论是不错,整得挺全面的,可袁绍没听见啊,他要不照这十条来怎么办?

便沉默。在沉默中寻找答案。

荀彧附和了郭嘉一把。

一般来说,荀彧是不主动附和其他谋士的见解的。因为这只能意味着他没有独立见解。

作为一流谋士,要么卓而不群,要么不置一词,绝不附人骥尾。这是衡量一个谋士是不是一流的重要标志。

只是这一回,荀彧忍不住要附和郭嘉一把。

因为郭谋士说得太绝了。荀彧由衷地要放下身段,表示一下他的敬意。

荀彧是这样说的:“郭奉孝十胜十败之说,正与愚见相合。绍兵虽众,何足惧耶!”

曹操听了,依旧沉默。

依旧在沉默中寻找答案。

毫无疑问,他没有被说服。

有的时候,曹操需要的只是一种感觉,被说服的感觉。

这样的感觉,千金难求。因为曹操以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说服他的人,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