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有条件 好商量

二十万大军分兵五路浩浩荡荡下徐州。

刘备没有抵抗。

因为他知道,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抵抗,而是求援。

向袁绍求援。

袁绍却很忙,忙得形容憔悴,衣冠不整。他最心爱的儿子得病快死了,所以当刘备的特使孙乾出现在他面前希望袁大将军出兵相救时,袁绍一脸忧愁地说,我的心快碎了,天快要塌了。

的确,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在意的东西。

或者像袁绍一样,在意自己的亲人。

但是田丰以为,有些东西可以在意,有些东西不可以在意,因为袁绍他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希望之所寄。田丰言辞恳切地对袁绍说,主公啊,现在曹操东征刘玄德,许昌空虚,如果乘虚而入的话,那我们的人生将是非同寻常的人生。

袁绍听了没有反应。

袁绍也以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可以在意,有些东西不可以在意。与霸业相比,他更在乎亲情,在乎他小儿子的性命。

这是多么崇高而伟大的人性光辉啊,袁绍几乎自己被自己感动。

田丰没有被感动,而是失望。

同样都是人,同样都是男人,差别怎么这样大呢?田丰对“人”这个动物深深失望。史书上说,田丰以杖击地曰:“遭此难遇之时,乃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矣,可痛惜哉!”跌足长叹而出。

这基本上是两个男人价值观对决所产生的结果,没有谁对谁错。因为历史没有裁判者,只有牺牲者和目击者。孙乾目击了这一切,失望而回小沛报知刘备。

刘备只得独自抗击曹操。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尽管张飞自告奋勇地要夜半偷袭曹营,可偷袭的结果是,他被曹操来了个反包抄,刘备只得匹马投青州,日行三百里,慌慌忙忙投袁绍去了,张飞自己则不知下落。

曹操当夜取小沛,随即进兵攻徐州。徐州也毫无悬念地丢了。糜竺、简雍弃城出走,陈登献了徐州。曹操大军浩浩荡荡入城,昭示着一种暴力美学的胜利。

然后就剩下下邳了。

下邳是关羽的下邳,也是岌岌可危的下邳。一个关羽,挡不住曹操的二十万大军。

曹操却不想让关羽死。

不是他喜欢这个男人,而是要他为其所用。

关羽是人才啊,任何时候,曹操都是喜欢人才的。前提条件是要听话。

没有人看好这一点。让关羽听曹操的话,这比杀了他还难。但曹操却以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关羽是人,是人就有破绽。一个正人君子其实最容易被攻破。

因为有底线。在曹操看来,有底线的人不可怕,怕就怕无底线之人。

关羽的底线是个“义”字。有义之人就有顾忌,就不能全身而退。曹操破城手里捏着刘备的大老婆和小老婆,关羽想打,能放手去打吗?关羽想跑,能扭头就跑吗?

呵呵,不可能。

更何况曹操有手下大将张辽。

张辽知道关羽的命门,知道他所在乎的一切,而不仅是刘备的两个老婆。

因为关羽要保护的东西,远不是两个女人可以概括的,它包括信念。

张辽出现在关羽面前,和他共谈人生。

关羽说他想死,为忠义而死。事实上这是他在当前情境下的本能选择。打又打不得,跑又不能跑,保护两个嫂嫂已成天方夜谭,只能一死以尽忠了。

张辽呵呵冷笑。张辽说,关羽身上有原罪,即便死,也有不能解脱的原罪。

一是当年桃园三结义时,刘关张要誓同生死,可现在的情况是刘备生死未卜,关羽此时找死,万一刘备过两天哭着喊着来找他,关羽躺在地下是复活好还是不复活好呢?二是刘备以家眷付托关羽,关羽为求个人解脱一抹脖子了之,两个夫人却无所依赖,辜负了刘备托付之重,这不是做兄弟的本分。三是关羽武功高强,世所罕见,现在天子整天哭哭啼啼,急需关兄与刘备大展手脚,匡扶汉室,要是贸然死了,岂不罪大?

关羽一声长叹,为人世间找死不易。

不错,死是容易的,活着是艰难的。

特别是有责任地活着。

在世人的误解与鄙夷中活着。而这样的误解与鄙夷是关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能不能突破这个极限对关羽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关乎他的生死,也关乎很多人的生死。

张辽继续做思想政治工作。他说,关羽如果不寻死,有三大好处。一者可以保两位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关羽同意了,同意自己继续苟活。

但是他为自己活下去提了三个条件。三个曹操必须答应的条件。

条件一是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是请曹操给皇叔两位夫人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三是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那是要千万里追寻的。

三者缺一,断不肯降。关羽把话说得很绝。

张辽笑了,为关羽的松动。在张辽看来,世界上的事情有条件比没商量要好。有条件代表着好商量。代表着交易。而曹操现在需要的就是交易。

曹操也笑了,为关羽提出的这些匪夷所思的投降条件。

只降汉帝,不降曹操?呵呵,这不是玩文字游戏吗?这样的时代,人人都知道吾为汉相,汉即吾也。你逃脱得了我的魔爪?

刘备的两个老婆给予皇嫂待遇?那没得说,不就是钱嘛,我的钱就是大汉的钱,大汉的钱就是我的钱,给皇后的待遇也没关系。

但是第三条曹操不干了,什么意思?刘备找到了就跟他走?玩我啊?嫌我魅力不够?!

曹操断然拒绝。张辽劝他不要拒绝。张辽以为,这个时候必须要坚信这样一个人间哲理:世界是变化的,人也是变化的。关羽现在哭着喊着要刘备不等于他将来会哭着喊着要刘备。只要曹操能感动他。

关羽为什么死跟刘备?说到底是刘备于他有恩,可恩情这个东西不是独占性的,如果丞相之恩大于刘备之恩,关羽会作何选择呢?

我赌他不会见异思迁。曹操半信半疑。

我赌他会见异思迁,否则他就不是关羽。张辽坚信不疑。

为什么?曹操疑惑了。

因为他是个义字走天下的人。不错,关羽和刘备是讲义气,却不能对不起丞相您的恩义,您有厚恩于他,关羽会一走了之?张辽如是说。

曹操仔细想了想,笑了。

曹操之所以发笑是他在此时想到了一个网,人世间最密不透风的网。这个网用“恩义”为材料,任何人都无法突围,只要他是人,有底线的人。

没有破不了的魔咒

关羽降曹了。

曹操开始施恩于他。

但是曹操却不知道如何施恩。他送给关羽的美女金帛都被拒绝了,曹操不知道关羽要什么。

事实上不是曹操不知道关羽要什么,而是他不知道怎样施恩。

在这个世界上,恩情其实有两种给法。一种是用手给,一种是用心给。曹操只会前者,所以关羽不要。

好在有一样东西,关羽还是要了。

某日,曹操看见关羽所穿的绿锦战袍已破旧不堪,就命人按其身长为关羽定做了一件。

非常的名贵,是用顶级云锦做的。

关羽收了,并将他穿在身上。只是穿法有些怪异。在新战袍上以旧袍罩之。

曹操以为关羽节俭,关羽却说,不是节俭,是这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我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所以才这么穿。

曹操愣住了。他这才知道,原来人世间最高的境界不是左右逢源逢场作戏,而是坚持与执著。

还有一日,曹操见关羽的战马瘦弱不堪,就送他一匹赤兔马,吕布骑过的赤兔马。

关羽接受了。关羽之所以接受不在于它是一匹名马,而在于它跑得快。如果有朝一日,刘备找到了,关羽想在第一时间见到他。

早一点见到他其实就是最大的幸福。关羽这样对曹操说。

曹操无言以对。

因为他绝望了。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被他的恩义所感动?他要张辽给他一个答案。

张辽当然不知道答案在哪里。他找到关羽,要关羽给他一个答案。为什么在他心中,刘备始终重于曹操?曹操应该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在关羽心中超过刘备?

关羽摇头。对关羽来说,人世间有些恩情是无法替代的,虽说处世不分轻重,非丈夫也,但他宁愿不做这样的丈夫。

但张辽固执地要关羽给他一个答案,假如刘备已不在人世,他会不会从了曹操。

关羽说“不”。他似乎认定自己生是刘备的人死是刘备的鬼,如果刘备归天,他只能选择追随他而去。

这样的回答让张辽脸色煞白:在这样的一个乱世,关羽已然不是人,是圣人了。

曹操则哀叹:“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

毫无疑问,曹操的哀叹是酸溜溜的。因为这个天下义士不肯追随他。他退而求其次,关羽既然不能为他所用,那也不能留给刘备。

曹操不是要杀了他,毕竟杀义士不祥,毕竟他要顾及礼贤下士的美名。曹操的想法是,让关羽留在他身边,哪怕不肯效力,也不能回刘备那儿去效力。

这样的想法听上去很玄,张辽不知道有没有实现的可能,但荀彧却以为,我能,我可以。

他抓住了关羽的一个心理弱点:报恩曹操,找到刘备后立功才去,这样关羽才会没有心理负担。

可要是不让他立功,不给关羽这个机会呢?他就永远走不出这个心理怪圈,就不会离开曹操了。

这真是一个天才的想法。曹操心里一动,觉得人世间的事,到底相生相克,没有解不开的谜底,没有破不了的魔咒。他决定一试。

坚持的代价

袁绍蠢蠢欲动了。

这一回,春暖花开了,他的小儿子也安然无恙了,袁绍准备动一动。

目标是许都,要打的那个人是曹操。

田丰却深深地叹了口气,为这个人的不识时宜。此前,曹操攻打徐州时,许都空虚,袁绍不彼时进兵。现如今徐州已破,曹操的兵马在许都养得肥肥的,袁绍却想冲过去和他大战一场,田丰以为,这种行为无异于找死。

袁绍却执意找死。因为刘备要陪着他一块儿去。

刘备大义凛然地对袁绍说:“曹操欺君之贼,明公若不讨之,恐失大义于天下。”刘备的这句话等于是把袁绍放在火上烤,“失大义于天下”搁谁身上都是重于泰山的,袁绍这下出兵的心更加坚定了。

田丰阻拦的心也更加坚定了。但在袁绍看来,田丰却是在找死,因为让他失大义了。

田丰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失去自由。他被袁绍关进了牢里。

没有谁会想到田丰会走到这般田地,田丰自己知道,他坚持了某些东西。

在这个世界上,坚持一些东西注定是要付出代价的,除非不再坚持,选择左右逢源。

沮授预见了田丰的命运。只是这样的预见是一种悲伤的预见:沮授也不打算选择左右逢源。他散尽家财,与袁绍踏上出征的不归路。

沮授有一个感觉,此次出征,袁绍如果胜利,其实也是他和田丰的胜利,因为这样的胜利势必雄辩地证明,袁绍的智商高出常人许多倍。袁绍会在自己高智商的自我陶醉中,大度地宽赦那些目光短浅的人们,如沮授、田丰人等;但是一旦失败,事实上也是这些人的失败,因为袁绍会恼羞成怒。作为恼羞成怒的一个副产品,就是沮授、田丰人等的人头落地。

战争开始了。

袁绍派大将颜良做先锋,进攻白马。沮授劝他说,颜良这个人性急,虽然骁勇,却是不可独任。袁绍白他一眼,道:吾之上将,怎么是你这样的人可以预料的?

沮授被击倒。

不过,客观地说,颜良还真不是吃素的。在平川旷野之地,颜良将精兵十万排成阵势。

曹操骇然。

更要命的是颜良不仅排兵布阵很有一套,杀起人来也是手起刀落。

两个人身首异处了,原吕布部下猛将宋宪和魏续。

他们不仅死的姿势很难看,而且死的速度非常快。和颜良战不了三个回合就死了。

似乎死得毫无价值。

但是对关羽来说,他们的死还是有价值的。因为衬托了他的盖世武功。

在宋宪和魏续死后不久,颜良死在了关羽的青龙刀下,甚至用不了一个回合。关羽手起刀落,就像切西瓜一样,将一场战争戛然而止了。

曹操看得心情复杂。

原本,他是不给关羽立功机会的。可宋宪和魏续前赴后继地死去让关羽浮出了水面。当然,程昱对他说的一番话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程昱说,刘备现在若在,肯定投袁绍去了。假使我们让关羽破袁绍之兵,袁绍必定怀疑刘备而杀了他。刘备既死,关羽又能到哪里去呢?只能留在丞相身边了。

曹操被说服了。这听上去是一个丝丝入扣的逻辑关系,每一根逻辑链条都有利于曹操,曹操决定放手一搏。

很多时候,曹操的人生都在放手一搏中有所得。这一次似乎也不例外。

不但劲敌颜良死了,袁绍也生气了。生刘备的气。

袁绍这才恍然大悟,觉得刘备当时大义凛然所说的“曹操欺君之贼,明公若不讨之,恐失大义于天下”原来是那样的居心叵测。

一切都是为了和关羽里应外合,干掉他的爱将颜良。

袁绍决定,血债血还,让刘备一命偿一命。

不再见不走

最关键的时刻,刘备救了自己的性命。

不是靠武器,而是靠舌头。

在刘备看来,比武器更锋利的东西其实是舌头。多少人在舌头下送了性命,又有多少人在舌头下起死回生?

刘备愿意做后者。

他流着泪对袁绍说,我和关羽自徐州失散,至今生死不知,怎么可能内外勾结起来对付袁公你呢?再说天下同貌之人不少,难道赤面长须之人都是关羽?这……这也太离谱了吧?

袁绍这么一听,也觉得自己证据不足,只得暂且存疑,派了大将文丑渡黄河,继续挑战曹军。

但是文丑很快也死了,死在关羽刀下。

这一回袁绍之所以确认是关羽,是因为他和刘备都清晰地看见,杀文丑的那个人身后有一杆旗,旗上写着“汉寿亭侯关云长”七字。

刘备悲喜交集。

喜的是终于找到关羽了,悲的是自己的性命很快就会失去。因为袁绍这回是真的生气了。袁绍认为,刘备这小子骗了他,所以他大骂:“大耳贼焉敢如此!”

刘备没有办法,只得再次求助于眼泪和舌头。

基本上,他的眼泪在此时只是道具罢了,重要的是舌头。

舌头一定要搞搞新意思,吐出的话语必须绝对一定而且百分百要震住袁绍,否则他就不叫刘备,只能叫刘备的尸体。

刘备是这样说的,明公啊,你容我申一言再死:曹操向来怀恨我刘备,现知我在明公处,怕我助公,所以故意让关羽诛杀二将,以惹公怒。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借刀杀人之计。明公千万不要上当啊。

袁绍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上当。起码到现在为止,袁绍还不能肯定这是曹操的计谋,听上去更像是刘备的计谋。

他犹豫不决。

有的时候,犹豫不决昭示了事情变化的新方向。刘备在死之外,看到了一线生机。他趁热打铁,继续给袁绍进言。刘备建议,现在不妨派一心腹之人持密信去见关羽,让他知道刘备的消息,这样他肯定会来辅佐明公,共诛曹操,以报颜良、文丑之仇……

袁绍不犹豫了。因为这样的建议让他心动。

袁绍喜欢这种实用型的建议。另外,从验证学的角度上说,关羽能不能弃曹投袁是检验刘备忠诚度的唯一标准。他立即着手这方面的工作,让刘备修下书札,派人秘密送去。

关羽得信后立即起了归意。因为刘备的信写得那叫一个直指人心:“备与足下,自桃园缔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违,割恩断义?君必欲取功名、图富贵,愿献备首级以成全功。书不尽言,死待来命。”

关羽发誓千万里要追随着刘备,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关羽封金挂印,只等与曹操说再见。

曹操却不给他再见的机会。因为曹操知道,有些人不再见是不会走的。

他要关羽欠他一个告别。

关羽果然走不了了,他被自己的人生信条拦在了许都。关羽的人生信条是,人生天地间,无终始者,非君子也。他要做到来时明白,去时也明白。关羽数次登门找曹操,曹操都避而不见。关羽困在许都,困在他的人生信条里,欲出城而不得。

那些传奇

但关羽到底还是走了。

他给曹操留了一张便条,告诉他人生很多时候相聚是为了再见,就像他和他。这是为了告别的聚会,但自己似乎没有遗憾。

斩颜良诛文丑是关羽对曹操的报恩,所以关羽走得心安理得。

曹操不心安理得。关羽的出走让他心情复杂:这个人,到底还是留不住。

将军蔡阳建议追上去杀了他,程昱也说,关羽不辞而别,很不给丞相面子,再说他此行投奔刘备而去,今后必定会报效袁绍,这是与虎添翼之举啊……

但曹操还是不敢。

曹操沉吟半晌,说了这样一句话:“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

没有人知道曹操如此这般的夸奖是不是出于真心,曹操自己知道,但是一般人,曹操不告诉他答案。

曹操接下来做了这样一个举动:追上关羽,大张旗鼓地为他送行,以使其欠他一个人情。

这是一个性命攸关的人情。很多年后,在华容道,生死悬于一线的曹操终于明白这个人情的巨大价值。但此时,他只有一个朦朦胧胧的认识:在这个世界上,人情是债。

是债就要还。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

关羽领了这个人情。

在这个乱世的半道上。

两个马上的男人各怀心思演一场貌似与恩情有关的离别戏,表情真挚,内心空洞,没有多少艺术感染力。

曹操开始念台词了:“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吾深敬之。”

关羽没有作出反应。

曹操锦袍相赠,关羽用青龙刀尖挑披于身上。曹操又念道:“云长天下义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锦袍一领,略表寸心。”

关羽抱拳一谢,无言离去。

曹操远望良久,无言而返。

关羽开始奔跑,由此跑出了三国历史一个著名的片段——千里走单骑。他护送着两位嫂嫂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找刘备。

千里走单骑走的是信念和责任,也走出了关羽的凛凛威风。

有一个人死了,韩福。

韩福是洛阳太守,也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官僚主义者。他拦住了关羽的去路。理由是这个姓关的没有给他看出城护照。

从程序上说,出城护照应该由曹操发给他,可曹操只给了关羽一件锦袍,没有给他那玩意儿。是忘了还是有意不给,关羽不知道。

事实上也没有知道的必要了。因为韩福打过来了。韩福将关羽视作流窜犯,准备将他就地正法。

关羽手起刀落,先韩福一步将他咔嚓了。

第二个被咔嚓的人是汜水关的守将卞喜。

卞喜比韩福聪明,知道搞暗杀。但卞喜的悲哀是他不知道这样一个人间哲理:搞暗杀者绝没有好下场。

卞喜事先在汜水关前镇国寺中,埋伏下刀斧手二百余人,诱关羽到寺里,准备击盏为号,大家伙儿一起冲出来乱刀砍翻关羽。

却被关羽给砍了,因为事机不密,关羽看到了壁衣中有刀斧手,于是苍天冥冥当中救了关羽一把。

当然苍天出手救了一次肯定还会出手救第二次。荥阳太守王植准备火烧关羽,令人四面围住馆驿,约于三更放火。但是吉人自有天相,关羽还是被人救了,救他的这个人是王植的从事胡班。原因仅仅是关羽长得帅。史书上说关羽左手绰髯,于灯下凭几看书。班见了,失声叹曰:“真天人也!”

当然这样的原因是不可靠的。世界上长得帅的人多了去了,胡班为什么独救关羽一人?所以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关羽心好。他千里送信,替胡班老爸把信交到他儿子手里,胡班这才良心发现,浪子回头金不换,毅然决然地从火坑里救出关羽。关羽安然无恙出得荥阳,还从容不迫地将太守王植给一刀两断了,从而完成了他千里走单骑过程中的另一个传奇。

最后的传奇发生在黄河渡口。

这一次的传奇与水有关。

关羽过不去了,需要船只。

秦琪没有给他船只,而是给他大刀。秦琪是夏侯惇部将,据守黄河渡口关隘,一向目中无人。这一回,他的眼中就没有关羽。

当然他不是不知道关羽的厉害,但秦琪这个人办事古板,关羽拿不出出关护照,他只有大刀伺候。

关羽干脆利落,和头几次一样,让他面前的挡路者停止了呼吸。

秦琪死了。由此关羽所历关隘五处,斩将六员,圆满完成了过五关斩六将的人生传奇,渡过黄河,直奔他的大哥刘备而去。

但是关羽并不知道,此时的刘备已悄然离开袁绍,逃到了汝南。河北袁绍正恼羞成怒,要捉拿关羽解气。颜良、文丑之死在袁绍看来是奇耻大辱,他不可能就此忍气吞声。关羽此番自投罗网,正合了袁绍的心思。

袁绍开始磨刀霍霍,为一场即将进行的杀戮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