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幽怨
乱世当中,人才最贵
已从华容道脱险的曹操看上去淡定从容。在南郡,曹仁将他引入安歇。所谓的百万大军差不多都烟消云散了,但是曹操以为,那不重要。
重要的是信心。相信未来。更相信自己。一个不相信自己的人是没有未来的。曹操以为,在这点上刘备和他都做得不错。
刘备在没有一块根据地的情况下,四处屁颠屁颠流浪的情况下,还执着地相信自己未来的根据地就是天下,那他曹操损失一些人马又算得了什么呢?
曹操唯一忧伤的是,自己手头没有人才。没有像诸葛亮一样的人才。哪怕是周瑜这种也可以。
一想到这里,曹操哭了,哭得那叫一个催人泪下。
曹操边哭边打自己胸脯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郭奉孝就是郭嘉。这个英年早逝的才子让曹操认识到——乱世当中,人才最贵!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人才不可求,顶尖人才可遇不可求。
就像诸葛亮,刘备要三顾茅庐才请得出来,而他呢,郭嘉之后谁堪大用?!曹操身边的很多谋士也哭了。
这是羞愧之哭。虽说他们中间也有著名谋士,也有像程昱一样差点看破天机之人才,但是残酷的事实证明了这样一点,在与周瑜、诸葛亮的较量中,这些人败下阵来了。
欲得天下,今后能指望谁?一向乐观的曹操突然觉得,由于人才问题,他的乐观要打一些折扣了。天下当然会是他的,但可能不是全部了。在青梅煮酒时他就看出了刘备这人有潜质,现在他看到的不是潜质,而是必然了。
因为刘备身后站着诸葛亮。或者,还有孙权。曹操原来还真没把他放在眼里,可江东人才济济,周瑜又是这样的年轻有为,气吞山河——这个世界看来也有孙权的一份。生子当如孙仲谋啊……曹操一时间惆怅莫名。
曹操又开始排兵布阵。不错,赤壁之战是败了,但是大后方还在。很多地方必须守住。
南郡。合淝。襄阳。荆州。彝陵。
曹操特意安排曹洪据守彝陵、南郡,以防周瑜。毕竟这两个地方特别是南郡太重要了,不能失去啊。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可以暂时没有前方,却不能没有后方。后方是什么?是芸芸众生的立身之基。也是曹操的立身之基。虽然曹操自认为不是芸芸众生,但在这个问题上,他不敢大意。
曹操走了,带着荆州那些怀着各种目的投降他的文武官员们,回许都去了。还能怎么样呢?这样的时代,人才是越打越少,忠诚于他的人也越来越少。只是些残兵败将,追随于他左右。他必须整合他们,首先培养他们的忠诚。忠诚是怎么来的?不是天生的,是恩威并施的结果。
一个人从背叛到忠诚,需要锤炼。曹操以为,他是人世间最好的锤炼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由曹操炼成的。
诸葛亮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因为关羽空手而归了。
空手而归其实没什么。在战场上,只要付出了,收获并不重要。可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关羽没有付出。他是纵容曹操逃跑——这样的行为造成的后果可以说是很严重的——放虎归山。
曹操是一只已经受伤的虎,却被关羽放了。诸葛亮不知道,曹操有朝一日缓过神来,会不会对刘备构成致命的打击?!
在那一刻,诸葛亮的心硬了。
不错,诸葛亮是帅哥,文质彬彬的帅哥。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条法律规定帅哥不可以心硬。
他下达了命令,让武士将关羽推出去斩首。刘备拦住了他。
刘备也痛苦。毕竟斗倒曹操,统一天下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目标。现如今,关羽让他的目标流产了一半。所以,刘备的痛苦无以复加,更甚于他人。包括诸葛亮。
但刘备却又不能让关羽去死。他这样对诸葛亮说:“昔吾三人结义时,誓同生死。今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望权记过,容将功赎罪。”
这个理由当然是无懈可击的。当年桃园三结义其实是一纸合同,生死合同。它确保了三个签约人今后的命运是绑定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关羽先前立的军令状是受限的——如果他死,刘备、张飞必须一起跟着死。
军令状遭遇投名状,这个千古难题诸葛亮无法破解。
他也不想破解。因为诸葛亮明白刘备的心——要曹操死很重要,可他的仁义更重要。曹操此次不死,下次还有机会,可仁义失去一次就没有下次了。
所以刘备不能让关羽去死。他们是兄弟,生死兄弟,这段感情江湖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诸葛亮沉默地收回令牌,没有多说什么。
蹩脚编剧
刘备静悄悄地屯兵油江,很有觊觎南郡的意思。这样的发现让周瑜感到震惊。周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有人对他静悄悄。
因为静悄悄是人世间相当可怕的东西。它防不胜防,表面上没有目的,实际上却别有用心。周瑜没想到刘备这样一个君子也会来“静悄悄地进村”这一套,这让周瑜感到震惊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愤怒——拜托!下山摘取胜利果实不可以这样无耻的!赤壁之战是谁打的?我,周瑜!不是你刘备。不错,诸葛亮是借了那么一点东风,可东风很重要吗?没有人,再大的风都白刮!
于是,怀着一颗幽怨和悲怆的心,周瑜带着鲁肃来到油江口,出现在刘备面前。
周瑜:或许,可以商量一下。
刘备:什么?
周瑜:南郡。
刘备:南郡是你的,也是我的,归根到底是我们俩的
周瑜:不是你的,是我的。
刘备:为什么?
周瑜:世事没有那么多为什么。
刘备:也许这次需要。
周瑜:我要是不回答呢?
刘备:精诚团结最重要,还是回答的好。
周瑜:赤壁是谁打下来的?
刘备:你。
周瑜:曹操的百万大军是谁消灭的?
刘备:你。
周瑜:回答完毕。
刘备:没有。
周瑜:……
刘备:赤壁是赤壁,南郡是南郡。何况我离得近。
周瑜:你不希望我们之间火拼吧?
刘备:当然。
周瑜:那就离我远点。
刘备:不要这么粗鲁嘛,我们是在协商。
周瑜:南郡的归属问题是不可以协商的。
刘备:要不这样,你先打。打不下来我接手。
周瑜:这话听着好像没什么错误。
刘备:不是没什么错误,是完全没错误。
周瑜:好,就这么说。
周瑜开始攻击了。他的部队很快拿下了彝陵,然后兵指南郡。
南郡里的曹兵人心惶惶,分三门而出,很有弃城的意思。与此同时城上遍插旌旗,虚张声势。周瑜看了,觉得曹军军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他的机会来了。
他下令攻城。自己先纵马加鞭,直入瓮城,起身先士卒的作用。
谁都没想到,这时传来一声梆子响,紧接着两边弓弩齐发,势如骤雨。那些争先入城的先锋部队几乎都掉进了陷坑里。周瑜自己也中了一箭,翻身落马——进攻受挫了。
但是周瑜没死。因为历史佬儿是不会让周瑜死的。就像很多蹩脚电视剧的男主角一样,虽然身处险境,有一万个理由可以去死了,编剧就不让他死去,给了很多漏洞百出的理由让他挣扎着活下去,以带动剧情继续往前走。
历史佬儿就是这样的蹩脚编剧。因为他在下面安排了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情节,所以在这个时候历史佬儿只能让周瑜身负重伤,而不能死去。
周瑜躺在了床上,两眼空洞地看着前方。军医则用铁钳子拔出他身上的箭头,然后将金疮药敷掩疮口,周瑜疼不可当,饮食俱废。
但他却不敢动气。因为军医交代了,这个箭头有毒,疮口一时间不能痊愈。如果怒气冲天的话,很容易造成疮口迸裂,到那时估计人也就玩完了。
便继续两眼空洞地看着前方,思考着“人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方”等大而无当的问题。直到曹军来到寨前声嘶力竭地骂阵。
周瑜听到了骂阵声。他只是不解,同志们为什么要当缩头乌龟,不予回击呢?
程普等人给他的解释是,一切为了将军的身体考虑,为了保证周瑜的生命安全,打算收兵暂回江东,以后有机会再战。
周瑜怒了,从床上奋然跃起说:大丈夫当死于战场,以马革裹尸还,怎么可以为我一人,而废了国家大事?
他又冲锋陷阵了。毫无疑问这一次的冲锋陷阵是危险的,因为与军医的警告有悖。周瑜在战场上突然大叫一声,口中喷血,坠于马下。曹仁亲眼看见周瑜倒下,然后被救回帐中。他觉得这是实施辱骂战术的重大成果——周瑜命不长矣。
程普焦急万分,也觉得周瑜命不长了。周瑜却笑了。在口中喷血之后笑了。
因为那血不是来自他的肺部,而是来自他的舌头。周瑜在曹仁的视线下咬破自己的舌头,做喷血秀,目的是要让对方知道,自己快死翘翘了。
程普也笑了。如释重负地笑了。也是充满敬意地笑了。他敬周瑜的智慧,也敬其牺牲精神。
周瑜说,什么叫一报还一报,这就叫一报还一报。我们在曹仁那里栽了跟头,现在轮到他栽跟头了。接下来,我们只需等待,等待曹仁的蠢蠢欲动。
曹仁果然蠢蠢欲动,在得知周瑜已经死亡的消息之后。事实上在黄昏时分,曹仁就已经听到吴军帐中哀声四起,紧接着有线报说周瑜箭疮大发作而死,各寨都挂孝哀悼。
曹仁刚开始没有轻信。战争是残酷的,轻信是要付出代价的,曹仁需要的是确信。
在这关键时刻,曹仁要的东西来了。有人向他投降。是周瑜手下连夜跑过来的十多个军士。他们向曹仁报告,周瑜真的死了,死于阵前金疮碎裂。所以今天各寨都挂孝哀悼。
当然了,这十多个军士要说的不止这些,还包括他们投降曹仁的原因——被程普无故辱打,实在活不下去了。
但是,即便事情走到这一步,曹仁还是没有确信。黄盖的教训太深刻了,苦肉计现在已是尽人皆知的计谋。曹仁担心,这又是一出苦肉计。
好在这十多个军士中有两个是被掳走的曹兵,他们也信誓旦旦地表示,这绝不是苦肉计,而是活不下去了,他们也跑回来找一条生路……
曹仁便下定决心,做一件大事——劫寨。今晚便去劫寨,夺周瑜之尸,斩其首级,送赴许都,以便让曹操高兴高兴。
毫无疑问,这次劫寨以失败告终。曹仁倾巢出动,却掉入周瑜的陷阱。他们初更后出城,来到周瑜寨门,却不见一人,只见虚插旗枪而已。这个套路,曹仁太熟悉了。呵呵,这是老鼠给猫当伴娘——有去无回啊……
便跑路。在损失大半人马之后,曹仁总算捡了条性命,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逃到襄阳去了。那心情,相当的痛苦和失落。
周瑜的心情也相当的痛苦和失落。不错,曹仁是被打跑了,但周瑜却发现,胜利果实却不是他的——南郡城被赵云趁乱给占了。
他也是个失败者。人世间的事,成为一个失败者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明明胜利在望却一无所获。
周瑜大怒,下令攻城。可城上乱箭齐射。周瑜已然没有咸鱼翻身的可能了。更要命的是坏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一是诸葛亮得了南郡之后,竟用兵符,星夜诈调荆州城的守军来救,与此同时却教张飞袭了荆州。二是夏侯惇守在襄阳,同样被诸葛亮派人用兵符诈称曹仁求救,诱骗他倾巢出动,然后诸葛亮教关羽袭取襄阳。
如此,南郡、荆州、襄阳三处城池,全不费力地落入刘备之手。
周瑜又开始喷血了。这一次不是做秀,是真正的气血为之上涌——见过狡猾的,没见过如此狡猾的,诸葛亮欺人太甚啊……周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半条命已然被诸葛亮夺走。
周瑜咬牙切齿地说道:若不杀诸葛村夫,怎息我心中怨气!
这话说得是有些狠了,因为连“村夫”二字都骂上了,可见周瑜气极已是口不择言。
不错,周瑜周大都督是风流倜傥、温文尔雅之人,一般情况下骂人是不带脏字的,可是面对诸葛亮如此采摘他的胜利果实,周瑜觉得,没必要对这个人温文尔雅了。
错误是他人指出来的
鲁肃面临一个两难选择:是帮助周瑜去与诸葛亮对决,还是劝他冷静下来从长计议,这是一个问题。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事实上现在在这个问题上已不能再打擦边球了——周瑜都吐血了,诸葛亮要是再玩什么花招,一代风流才子周瑜恐怕就要与世长辞了。
他当然不是心向诸葛亮——在此之前,鲁肃对诸葛亮的才能是欣赏的,他之所以一直劝阻周瑜不要在当前情况下与诸葛亮你死我活,是从东吴的整体利益出发做出的理性反应。
这是一种政治判断,也是一种政治智慧。即便到现在,鲁肃也未改初衷。
鲁肃言辞恳切地对周瑜说,都督想起兵与刘备、诸葛亮共决雌雄,夺回城池的想法我理解,很理解。但是我以为,不可以的。咱现在与曹操相持,表面上赢了赤壁之战,可曹操依旧很强大,总之我们和他尚未分出成败。主公现在力攻合淝,还没拿下,要是在这个时刻我们自家互相吞并,倘若曹兵乘虚而来,其势危矣。何况刘备过去曾投靠过曹操,若逼他太急的话,他要献了城池,联合曹操一同攻打东吴,那我们怎么办啊?
周瑜听了,觉得鲁肃说得是有道理。刘备这个人,从来就是寄人篱下,为了生存,常常反水,都搞不清谁才是他真正的朋友——也许他身边的两个小弟弟是,可除此之外呢?
周瑜一片茫然。茫然之中愤怒依旧不减。他对鲁肃说,这事我越想越亏得慌啊。咱用计策,损兵马,费钱粮,好不容易赶跑了曹操。他倒好,吃现成的去了,天下哪有这样便宜的事!不行,我一定要找他问个明白!
周瑜说着,又开始咳嗽了,而且越咳越厉害。鲁肃一看,势头不妙啊!这哪是咳嗽,这是吐血的前奏。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鲁肃赶紧像周瑜表示,自己将深入虎穴,说服刘备识大体顾大局,如果刘备一意孤行的话,那再动手也不迟。周瑜同意了。
人世间的很多事,其实都在口舌之间。
所谓祸从口出,那是口舌功夫没做好。鲁肃相信,口舌功夫做好了,天下就不会出什么妖蛾子。
因为口中有天下,天下就是一张嘴,在唇齿之间上下翻滚,而所谓的口舌功夫,就是使天下在舌间能够平衡,不再跌宕起伏。
鲁肃将这一切想明白之后,他站定了。站在了刘备和诸葛亮面前。而他脚下的土地是荆州的土地。刘备和诸葛亮此刻站在荆州的大地上,看上去温良恭俭让,像极了谦谦君子。
鲁肃倒吸一口冷气,觉得人世间的事,莫过于此——客人气定神闲像主人,主人太过客气像客人。乾坤颠倒。
鲁肃对刘备如是说:我主吴侯,还有都督公瑾,授权本人告知皇叔,先前曹操引百万之众,下江南而来,其实是要来害皇叔的,目标并非我东吴。所幸我东吴杀退曹兵,救了皇叔。所以我主吴侯,还有都督公瑾以为,所有荆州九郡,应当归于东吴。但皇叔您用诡计,夺占荆襄,使江东空费钱粮军马,而皇叔一人坐享其成,这个恐怕于理不通吧。
刘备的脸红了。因为他突然觉得自己就像鲁肃所说的,是一个趁人之危的小人,偷占了江东的胜利果实——可为什么自己占有这一切时竟会心安理得呢?看来人世间的事所谓对错,其实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切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了。
还有一点,错误总是他人指出来的,很少有人会主动说自己错了——日省吾身的人不是没有,但基本上都是些圣人——刘备以为自己最多是仁人志士,与圣人还差得远呢。
诸葛亮却以为,人世间的事没有对错,只有可否。可以做还是不可以做,这是一个判断标准。唯一的判断标准。
诸葛亮还以为,人世间任何事都是可以找到理由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前提是,得去找。
他就替刘备找理由了。诸葛亮告诉鲁肃:子敬是聪明人啊,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呢?常言道:物必归主。荆襄九郡是谁的?是东吴的吗?非也,这是刘景升刘表的基业。吾主刘备是景升的弟弟。景升虽亡,可他儿子还在。吾主刘备以叔辅侄,而取荆州,难道不可以吗?
诸葛亮的话说得铿锵有力,很有得理不饶人的意思,这让鲁肃一下子无从辩驳。是啊,都抢着要胜利果实,却没有细想这块土地原先的主人是谁。任何土地都是有归属的。在主人还在的情况下,似乎不应该这么赤裸裸地抢夺。鲁肃的口气软了下来。他向诸葛亮表示,这个那个,啊,荆州如果真是被刘琦占据,那我无话可说。可据我说知,公子刘琦现在病了,在江夏,不在这里!所以荆州问题,还请诸葛先生不要扯虎皮做大旗……
鲁肃话没说完就说不下去了。因为他见到了一个人。一个他绝对不想在这里见到的人。刘琦。
一脸病容的刘琦此时正慢悠悠地被两个侍者从屏风后扶出来,与鲁肃四目相对,令他大吃一惊。鲁肃觉得自己把话说过了——没想到世事会存在偶然性。
不错,世事是有偶然性的。当偶然性出现时,偶然就是必然,可大多数的人都会在事前赌偶然性不存在,或者说自己运气不会那么坏,应该可以避过。却偏偏碰上了。
一如现在的鲁肃,呆立在刘琦面前,心情复杂,表情如鸭听天雷。
过了很久,鲁肃想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刘琦健在时,东吴不好硬抢荆州,可他要不在了呢?荆州归谁?
就这个问题,鲁肃与诸葛亮进行了深入却又针锋相对的探讨。诸葛亮说,公子在一日,守一日;若不在,我们再商量。鲁肃则态度强硬:那不行,公子刘琦若不在了,须将城池还我东吴。
诸葛亮同意了。心情愉快地同意了。因为他觉得,这样的探讨没有意义。人世间的事,如电光石火,多少事,从来急;多少事,一转眼就老母鸡变鸭。未来是难以掌握的,重要的是现在。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现在的事也不好把握,没个定数,可诸葛亮觉得,相对于未来,他还是对当下的事情更有把握。不就是让一个人继续活下去吗?诸葛亮有这个信心。
周瑜又要吐血了。气的。被鲁肃气的。
见过老实的,没见过像鲁肃这样老实的。一个病歪歪的刘琦竟然吓得他不敢提出对荆州的主张,这一切只因为他太老实。
也因为诸葛亮太狡猾。搬出刘琦当挡箭牌,使鲁肃难有作为。
所以周瑜又要吐血了。却没吐。因为鲁肃给了他一个保证——刘琦将在半年内死翘翘。
虽然这样的保证听上去很无厘头,但周瑜却不得不信——有保证总比没保证好一点。就像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合同,签了总比没签好,要的只是个心理安慰。
鲁肃的保证是这样的:我看刘琦这个人沉湎于酒色,已经病入膏肓,他现在面色羸瘦,气喘呕血,不出半年,其人必死啊。到那时我们再取荆州,刘备还有什么别的理由可以推托呢?
也只能如此了。周瑜现在就希望刘琦早点死翘翘,虽然他自己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和刘琦一样,动不动就喷两口血出来。可周瑜的希望是——笑到最后,或者说笑喷到最后,目睹刘琦、诸葛亮等全都死翘翘,他才能放心离去,所谓含笑于九泉之下。
带着这个美好的理想,周瑜班师了,回柴桑养病,以待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