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太上皇帝

献文帝拓跋弘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任太上皇帝,他让出帝位的时候年仅十七岁。太上皇,用现代话叫“退居二线”。中国历史中太上皇很多,比如北齐后主高纬、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乾隆皇帝弘历等等。没有人会轻易放弃龙椅,即使让给亲生儿子。要么国事艰难,要么受到武力胁迫,要么重病缠身,不得不退。而拓跋弘却不然,北魏国泰民安、蒸蒸日上,既无内忧也无外患;拓跋弘本人也身体健康、精力旺盛。

据史书记载拓跋弘“喜好佛道,雅薄富贵,常有出世之心”。退位之后的确与和尚、道人混在一处,难道真是看破红尘,皈依佛祖?少年天子弃世背后隐藏着多少秘密?

壹 乙浑专权

拓跋弘贵为太子,人生却坎坷艰难。两岁生母去世,少年登基便遭遇飞扬跋扈的权臣。文成帝死得突然,没来得及为小皇帝安排辅政大臣。拓跋弘根本驾驭不了朝局。

大多数人总是喜欢欺凌弱小,既使你是皇帝也不例外。车骑大将军乙浑就是这样的人。

若想独揽大权必须搞掉政敌。乙浑矫诏连杀三位重臣,接着设计圈套,派穆多侯去向正在温泉疗养的平原王陆丽通报皇帝驾崩的消息,让陆丽回都城奔丧。穆多侯劝告陆丽注意乙浑动向,陆丽不以为然,想都没想就回到平城。

陆丽为大意付出代价,和穆多侯同时遇害。皇族拓跋郁密谋诛杀乙浑,谋泄被杀。乙浑外联大将慕容白曜,内结私党,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朝廷重臣一一除掉,独揽大权。少年皇帝形同傀儡,乙浑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人在狂妄的时候容易露出破绽。乙浑忽视了一个女人,一个可以置他于死地的女人。北魏帝国禁止母后干政,自从开国皇帝拓跋珪定下这条铁律以来,没有一任太后插手军国事务。这就是乙浑丝毫不把后宫放在眼里的原因。可他面对的是冯氏,一个注定永载史册的女人。如果她会让人随意欺凌,那么她就不是冯氏。冯太后隐居宫帷幕后导演了一出锄奸的好戏。乙浑至死也不知道是谁杀了他。一个人杀了人却不为人知,这样的人不仅是个杀人高手,而且还是谋略高手。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冯太后授意少年天子加封乙浑为丞相,位居诸王之上,总管朝政,朝廷事务无论大小由乙浑决定。

“丞相”这个西汉即被废止、三国曹操专用的帽子戴到乙浑头上。乙浑被冯太后的迷魂汤灌晕,竟然狂妄地让主管吏曹事务的安远将军贾秀想办法封他的妻子为公主。

这是一个极其可笑的想法,大臣的妻子怎么能称公主,公主是封的吗?除非皇帝或皇后认她做干女儿。北魏帝国仍然充斥着野蛮人的气息。蛮横,不讲道理的人太多。不是所有的人都不讲理,不是所有的人都怕死。贾秀严词拒绝:“荒谬!公主怎么能是皇族外姓女儿所应该称呼的!我宁肯今日去死,也不取笑后世。”乙浑大怒,破口大骂:“老奴才,死抠门儿!”不是抠门儿不抠门儿的事。乙浑视皇家如无物,骄横狂妄,毫无防备。冯太后暗地里联络官员密谋除掉乙浑。

一年后,拓跋丕在冯太后授意下上表告发乙浑谋反。冯太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派兵将乙浑拿下,斩首。乙浑一死,党羽瓦解。

一切如此完美,如行云流水般舒畅,北魏朝野上下见识到这位年轻太后的果敢与智慧。

冯太后临朝称制。汉人得到重用,中书令高允、中书侍郎高闾及贾秀进入决策中心。冯太后的兄长冯熙拜为太傅。

冯太后此时的心思并不完全在权力上,她不是权力欲极重的女人,因为她有感情。

一年后的炽热夏季,拓跋弘的皇子拓跋宏降临人世。骄阳炎炎,令人目眩,璀璨耀眼。随着这个婴儿的出世,北魏帝国即将达到盛世顶点,世界史也将写下令人瞠目结舌、辉煌壮丽的一页。

冯太后还政拓跋弘,退入后宫,悉心教导皇孙。她知道,帝国和冯家的命运就在这个孩子身上。度过两年傀儡生涯,拓跋弘开始亲政。他任命岳父李惠都督关右诸军事作为外援,并在朝中形成自己的势力。

拓跋弘聪明睿智、悟性强,更是一名锐意进取、有想法的君主,史评“聪睿夙成,刚毅有断”。但年轻气盛,容易受人挑唆,做事欠妥当。青年亲政,正是大有作为的时期,可浮躁性格使拓跋弘失去大部分官员的支持。

亲政两年来,拓跋弘在内政方面雷厉风行地做了三件事。一是兴汉学;二是减赋税;三是肃贪。

拓跋弘的教育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在贵族子弟当中普及汉学,设立郡县乡学,建设官办学校,使北魏国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地方教育体系。汉代开始地方办学,但真正系统化、制度化始自拓跋弘。

北魏帝国的赋税、徭役很杂乱,拓跋弘一上台便免除所有杂调,只保留十一税。北魏官员不发工资导致廉洁自律性差,拓跋弘痛恨贪腐,却没有为肃贪找到一条正确道路,一味施行严刑酷法,几乎不近情理。

历史上著名的“羊酒之罚”出自他的手笔,“凡官吏接受其边区进奉的羊一头、酒一斛的,处死,行贿的人以从犯论处。如果有人揭发尚书以下官员犯罪,则免除被揭发官员的职位,由揭发人接任。”

从古到今,这是最另类的一条“肃贪法”。尚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官员,以贪污犯的官职作为奖金,试想有谁会不告密。官员们人人自危,惶惶不安。

诏令受到抵制,不计报酬工作不如检举别人得官容易,这不是养奸吗?不贪也可以,发工资啊!新法搁浅。

汉人官员张白泽的话代表了官员的心声:“皇上这样规定不妥,假若接受一头羊、一斛酒就被处死,那皇上和谁共治天下?前代有俸禄。现在国家不发工资,还不让收礼,那怎么成?检举得官更不妥,那样做只会让小人得志,忠良寒心。不如实施班禄制,给官员发工资,如果有工资还要贪污,随皇上处置。”

如果按照“羊酒之罚”办理,北魏国90%的官员要被处死,可见贪腐之严重。拓跋弘只得做出让步,把这道极左的诏令废止。然而,他心有不甘。为什么亲政两年,仍然无法按照自己的方略治国?为什么政令不能畅通?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官员不听话?

拓跋弘在沉思!他终于想明白了。天不容二日,国不容二主,无论幕前还是幕后。大臣们之所以不畏惧皇帝,因为皇帝并不是最高决策者。最高决策者是谁呢?冯太后!

冯太后是太上皇!

有哪个皇帝能够容忍别人指手画脚呢?没有!拓跋弘要挣脱冯太后的束缚,机会终于让他抓住了!

贰 李敷之案

公元470年,拓跋弘称帝第五年,北魏朝廷发生了两件大案。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和南部尚书高平公李敷谋反。慕容白曜和李敷双双被斩,朝野震惊!

两件案子互不关联。慕容白曜是慕容燕国的嫡系子孙、北魏著名将领,刚刚取得南征胜利。他率军苦战三年,从宋朝手中夺得山东和淮北之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慕容白曜谋反了吗?没有一点证据。皇帝说他谋反就是谋反。

文武大臣们震惊之余,莫名其妙,聪明人自然洞悉其中的奥妙。

乙浑专权之时,慕容白曜曾经党附乙浑。乙浑的党羽很多,为什么别人不追究,单单不放过慕容白曜呢?因为拓跋弘希望借此警告那些不听话的大臣,我连战功赫赫的慕容白曜都敢杀,何况你们!

就在人们战战兢兢之时,又发生一起大狱。这起案件是拓跋弘亲手策划,指使人告发李敷。

皇帝给大臣下套,大臣岂有活命?拓跋弘为什么要置李敷于死地呢?拓跋弘并不是要李敷死,而是要让李敷的三弟李弈死。他最终目的也不是要李弈死,而是给“太上皇”一点颜色瞧瞧。

因为李弈是冯太后的情人。

李弈和李敷出自赵郡李氏,北方高门之一。李弈年少进宫做侍卫,是一名禁卫军官,为冯太后除掉乙浑出过力。李弈漂亮英俊,才艺出众,冯太后一见钟情。

不到三十的女人独守空帏,怎么也说不过去,二人两情相悦。太后拥有男宠,这在北魏帝国历史上从未有过。拓跋弘之震怒可想而知,感觉受到侮辱。

与太后通奸,无论鲜卑贵族还是汉人豪强都无法接受。拓跋弘准备利用此事煞一煞太后的威信。

事情不能张扬,尤其是宫帷隐私。不能从李弈下手,那样做等于“此地无银三百两”。只能从亲戚入手,李弈的大哥李敷。治李敷的罪要有一个恰当的理由。李敷做事谨慎,为官清廉,没有犯罪事实。

谁可能掌握李敷的罪证呢?谁告发李敷,朝野才会相信呢?只有他们内部的人。李敷不犯法难保亲戚朋友不犯法,拓跋弘想到了李䜣。

李䜣与李敷是发小,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突破口就是他!

拓跋弘一查,果然李.任相州刺史时收受贿赂,贪赃不法。于是,便指使人告发,一个连环案形成了。

李䜣的案子报到朝廷,不明真相的李敷还在为他极力掩饰开脱。拓跋弘下诏把李䜣押回平城受审,经过调查审理,贪赃枉法证据确凿,应当处死。

就在李.将被处斩的前天深夜,女婿裴攸悄悄地探监,告诉岳父说:“朝廷已经暗示了,如果你能够主动揭发李敷的罪,可以免死。”李䜣开始不肯,“我与李敷恩情过于兄弟,我怎么可能诬告他呢!”

李䜣试图拔下头簪自杀,解下腰带自尽,终因求生欲望强烈,没有死成。

千古艰难唯一死,不面临绝望,谁也没有真正勇气,谁也不会对自己下手。

李动摇了:“我根本不知道李敷犯过什么法,有什么办法!”裴攸道:“这事明摆着,是皇上要杀李敷兄弟,岳父大人何必做替死鬼。有个叫冯阐的人被李敷害死,家人对李敷恨之入骨。我找他们,一定能探听到李敷兄弟的罪行。”

李䜣向死亡屈服,最终和李敷的仇人范标一道上书告发李敷兄弟三十余条罪状。

拓跋弘当然大怒!李敷兄弟当然人头落地!李䜣当然继续做官!

拓跋弘自以为得计,孰不知聪明人都看得出其中的猫腻。杀慕容白曜,显出他心胸狭窄,不能容人;杀李敷兄弟,给人一种狡诈狠毒、不择手段的感觉。

冯太后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眼看情人被杀却无能为力,心里恨透拓跋弘。

拓跋弘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寒心的官员们反倒同情起冯太后。为什么会出现一边倒的格局呢?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南北朝史料极度缺乏,历史研究落后。我们无从确切知道当时发生的具体情形。

拓跋弘和冯太后的争执离不开个人恩怨,但是对于鲜卑和汉人豪强来说,他们关心的并不是两人孰是孰非,而是两人的国家政策。

首先,是对教育体制的看法。中国高层对教育的看法基本不离老子的那段著名理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就是著名的愚民术。上层垄断知识,实施精英政治。从古到今,我们一直在用,所以中国人很愚昧。

隋唐之后,为笼络人才实行科举,科举其实也是一种精英政治,即用精英来管理国家,用懂文化的少数精英来统治众多的愚民,以保持国家稳定。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仍然是科举,而非全民教育。邓小平同志曾经哀叹过:“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败就是教育。”与其搞急功近利的所谓经济特区,莫如集中钱财普及教育。建好各种大学和技术学校,你喜欢上什么学校就上什么学校,有什么特长就上什么学校,根本不需要考试。如果我们早这么搞,就不会造成现在这种十三亿人口60%的高小水平。也许有人会反驳,我们现在经济发展得很不错嘛。别忘记,你不过是在卖资源、卖人力,卖过之后呢?还卖什么?

科举制度打上深深的儒学烙印,因为考试范围基本在四书五经的框架之内。这是冤枉孔子,孔子是个大教育家,门下弟子三千,当时中国才多少人口,什么环境?如果换成现代条件下,孔子绝对是主张普及教育的第一人。

有些道理看似复杂其实简单。拓跋弘少年气锐,主张普及教育,当然不是全民,那个时代没有条件,而是抛弃门阀限制。鲜卑贵族看不起教育,认为只要弓马娴熟、懂得牧羊放马就行,知识无用。汉人豪强垄断受教育的权力,对于官办教育不感冒。

其次,拓跋弘看重廉政建设。一支清廉的官员队伍是精英统治必需的,因为国家依靠精英们管理老百姓。官员出了问题,国家就完蛋。这和全民教育不一样,全民教育人民的素质很高,可以通过选举将自身的利益表现出来,比如制定法律、选举官员等等。

拓跋弘严法肃贪,又不主张班禄制。当时北魏是贵族做官,贵族做官是为国家出义务工,再者鲜卑贵族也反对拿薪水,因为一旦拿了薪水,他们就无法享受原始部落分配制度的一些特权。

用长远的眼光看,知识无疑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但在当时的情况下,长于权谋的冯太后自然比拓跋弘圆滑老道。冯太后向群臣暗示,北魏帝国需要一次改革,一场增加财富的伟大变革。

面对支持率的急剧下滑,年轻的拓跋弘又一次意气用事,出人意料地作出惊天动地的举动:禅让帝位!皇帝做得没趣味,不做还不成吗,我要参禅!真这么简单吗?没这么简单!

叁 禅让之谜

当群臣得知年仅十八岁的皇帝竟然要禅让帝位出家为僧之时,大为震惊。皇帝自愿削发为僧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三位,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南朝梁武帝萧衍和清朝顺治皇帝。皇帝怎么能弃万民于不顾去吃斋念佛呢?朝野反对,三位虔心向佛的皇帝均未能如愿成行,拓跋弘也不例外。

和尚不能做,并不代表帝位不可禅让。禅国让贤是儒家传统美德,是儒学重要的政治理念之一,贤王尧舜都是禅让。禅让光明正大,群臣找不到反对理由。可是,令群臣深感震惊的是,年轻皇帝竟然要把帝位禅让给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禅国让贤必是大圣人,也只有大圣人才当得起禅让。拓跋子推是尧舜那样的大贤吗?拓跋弘有十三位直系皇叔。父皇文成皇帝拓跋濬排行老大,老二阳平王拓跋新成早死,接受禅位的京兆王拓跋子推是老三。拓跋子推性格沉雅,做过征南大将军、长安镇都大将,政绩不错。关中百姓,服其威惠。从长安回到平城后担任中都大官,主管刑狱,比较称职。这个简历下来,我们一看,非常清楚,寻常一官吏。离着大贤,差得远呢!拓跋弘心里到底卖的哪门子关子?我们决不能以平常人的心理去猜度某些优秀国家领导者的心思。拓跋弘十二岁继承帝位,迄今六年之久,看他处理政务的果断与狡诈,已经是一个政坛高手。那么,拓跋弘禅让帝位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秘密呢?

拓跋弘的确非常喜好黄老、佛学,经常召见朝廷官员和沙门共谈玄理,曾经在诏书中说过:“朕希心玄古,志存澹泊,不图名利,只求悠闲自得,栖心浩然。”

拓跋弘是不是真像他说的那样,看破红尘,雅薄富贵,有遗世之心呢?心境淡泊是有的,看破尘世恐怕未必。因为我们已经知道禅让帝位后的拓跋弘仍然牢牢地掌握着军权。

当你洞悉他隐藏于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后,会发现这个人心机之高深,权术运用之巧妙,已达出神入化的境界。

拓跋弘禅让帝位的目的只有一个,将冯太后排斥在权力中枢之外。怎样才能让冯太后不干政,必须把太后的头衔拿掉。于是,拓跋弘准备禅让帝位给五岁的儿子拓跋宏,自己做太上皇。冯太后顺理成章晋位太皇太后,自然失去参政权。

那么,拓跋弘又为何禅位皇叔?岂非多此一举,画蛇添足,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禅位给皇叔则是拓跋弘导演的一出戏,这出戏惟妙惟肖,既调侃戏弄了猜忌多疑的冯太后,又为幼主赢得人心。一旦皇叔拓跋子推继位,冯太后甚至连留在皇宫大内的权力也将被剥夺。

难道拓跋弘不怕节目演砸,恶作剧变成现实?

以拓跋弘的精明,当然知道朝野上下决不会同意让位于皇叔,因为自古无成例。

果然,满朝文武齐声反对。反对禅让就是反对新皇帝。不管做什么事,总要有个带头人。

八皇叔任城王拓跋云第一个打破沉默,表态反对:“天下,祖宗之天下。

父子相传由来已久。陛下必欲委弃尘务,则皇太子宜承正统。”拓跋云讲得很清楚,纵使你不想干,也只能由太子接任。

拥有漠南六镇军权的太尉源贺随声附和,朝中重臣拓跋丕、陆馛、赵黑、高允纷纷表态支持太子。陆馛态度坚决,以死相逼:“陛下若舍太子,更议诸王,臣请刎颈殿庭,不敢奉诏!”

拓跋弘脸色大变,正欲发怒。选部尚书宦官赵黑木着脸说道:“臣以死奉戴皇太子,不知其他!”

老臣高允则伏地哭泣:“臣不敢多言,以劳神听,愿陛下上思宗庙托付之重,追念周公抱成王之事。”

太子刚刚五岁,年纪太小,群臣难免有轻视之意。所以拓跋弘以退为进,故意禅位皇叔,借机观察群臣举动,一则给冯太后施以颜色;二则坚定群臣辅佐太子之心。

鲜卑、汉大臣力保皇太子让拓跋弘放下心来,见好就收,态度立马转变:“立太子,群公辅佐,有何不可!陆馛直臣,必能保护我子。”拓跋弘这场戏演得不可谓不精彩,劝谏大臣们日后都成为太子拓跋宏的忠臣。冯太后曾有过废掉拓跋宏的心思,终因群臣反对作罢。

有其父必有其子,拓跋宏日后的表演丝毫不逊色于乃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意思的是,拓跋弘竟给儿子取名拓跋宏,与其名字同音近义。在注重家讳的南北朝时代,这似乎又是拓跋弘留下的一个小小的谜团。个人猜度,拓跋弘似乎想让冯太后知道,天下永远是拓跋弘的。当然了,南北朝读音未必与现在相同,要知道汉词四声三十年后才能出现。

说拓跋弘演戏另有一个重要的证据,皇叔拓跋子推一家的下场很悲凉。

太子拓跋宏即位,拓跋子推离开平城转任青州刺史,在半路去世。拓跋子推死得蹊跷,如果说染疾在身,拓跋弘为何要选一个病秧子做皇帝。拓跋子推的儿子拓跋太兴看破红尘,舍弃一身荣华,太和年间出家为僧,法号僧懿。

一切都在拓跋弘的导演下进行。公元471年八月,年方五岁的太子拓跋宏举止雍容地登上象征天下之权的御座。庆贺新皇登基的所有人均想不到,这位貌似傀儡的小皇帝会成为中国历史教科书必讲的人物,从小学到大学。

群臣上表说:“昔日,汉高祖刘邦称皇帝,尊其父为太上皇,明确表明不统治天下。今皇帝幼冲,万机大政仍宜由陛下掌管,谨上尊号曰太上皇帝。”

把拓跋弘的太上皇帝位和刘邦父亲刘太公的太上皇帝位明确区别开,表明拓跋弘仍然要掌握朝廷大权。他费尽心思设计的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让冯太后远离中枢权力。看上去,这一招相当美妙。

可惜,机智过人的拓跋弘保住了儿子,却没能保住自己。因为他的对手是冯太后。

其实,禅让帝位是拓跋弘帝海生涯的一大败笔,原本以为太子拓跋宏继承帝位,自己成为太上皇帝,而冯太后则成为太皇太后,无论如何也没有干政的资格。可他丢掉一个重要的光环,他不再是君临天下、独一无二的皇帝,臣下们要对付他再也用不着冒着弑君的风险。

肆 鹿野浮图

退位后的拓跋弘迁到北苑崇光宫居住。

没有任何人会把崇光宫看做是一处宫殿,因为它俭朴得不能再俭朴,自然得不能再自然。

崇光宫的台阶由泥土堆砌,房椽是未经砍伐的木材。乍看上去,仿佛回到太古时代,回到古印度的波罗奈城。

太上皇帝特意在苑中西山兴建佛教塔寺,起名鹿野浮图,让沙门僧侣居住。苑中并没有养太多的鹿,这必是拓跋弘受到佛祖释迦牟尼鹿野苑说法的传说影响而起的名字。

山苑幽幽,佛家圣境。拓跋弘终日和高僧们在一起谈禅说道,似乎大彻大悟,脱离尘世,得道成佛。

年轻皇帝心中怎能舍弃万里河山?

军国大事要向他请示,征伐柔然要亲自出马。太上皇帝频繁视察各地,裁撤不合格的官员。

以法治国是拓跋弘追求的目标。以前,各部门有疑难困惑之事,大多当面奏报,听候皇上裁决,然后再口头转达皇上决定。中间存有猫腻,官员们有时会歪曲或假传圣旨。

中国官员们习惯于人治,办人情案。不管案子是不是很难办,动不动把案子推给上司,上司再把案子推给皇帝。拓跋弘相当反感,下诏:无论案件大小,都要根据法律法规办,合于法律朝廷批准,违背法律朝廷批驳。最终意见用手诏直接发出。

太上皇帝尤其重视刑事判决,死刑犯大多下令复审,有些囚犯在监狱中关押好几年没有定案,群臣颇有意见。拓跋弘道:“长久羁押,当然不是好办法,但是不比草率乱杀要好吗?人在监狱中受到痛苦会全心向善,所以聪明的人把监狱当做磨炼的场所。朕就是要使犯人受一点苦楚,希望他们悔过自新,然后再对他们宽恕!”如此下来,北魏国犯人囚禁时间虽长,定罪大多能够恰当。拓跋弘认为大赦是鼓励犯罪,自延兴以后,北魏不再实行大赦。

拓跋弘和冯太后之争,除去个人间的恩怨,也反映出法治与人治之争。拓跋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宫廷斗争的残酷阴险。李敷案发后应该乘胜而进,把冯太后幽禁,就当时形势而言,成功把握相当大,可他缺少铁石心肠。

一念之慈,对法治的过分依赖,使年轻的太上皇帝忘记人性中的恶。忘记213人性的恶会丧失警惕,丧失警惕意味着死亡。所以太上皇帝死了!

应该说拓跋弘是个文武全才的好皇帝,勤于为治,赏罚严明,拔清节,黜贪污,使得北魏延续太武帝时期吏治清明的局面,又数次出征柔然,深入漠北,每次都能得胜而还。

论猜忌残忍、权术机诈,拓跋弘万万不及冯太后。冯太后已经牢牢控制住皇宫中的每一个人。

冯太后善于用人。她待人非常严厉,即便身边亲信犯有小小过失也会遭到鞭笞,甚至抽一百多鞭。可是,她对人从不记仇,第二天仍然同平常一样善待你。越打你越赏你,甚至有人因鞭笞更加富贵。

一鞭子换来一座楼房,一百鞭子换来一顶乌纱,谁不肯呢?越打越忠心,死都跟你!冯太后左右亲信始终没有离心离德的人。

太上皇帝拓跋弘至死都认为自己很安全,因为帝国军队掌握在自己手里。即使有百万大军护卫,你也是个人。是人就有弱点,有弱点就会死!

拓跋弘轻率无备的性格,使得冯太后轻而易举地结果掉他的性命。

公元476年的六月,冯太后假借小皇帝的诏令,将京都平城军队分三批调离。六天后,宫廷正式宣布太上皇帝的死讯。太上皇帝莫名其妙地驾崩了,死时年仅二十三岁。当然,在忠于太上皇帝的军队调出之前,太上皇帝已经不在人间。

尽管事情做得非常机密,朝廷内外仍然传言此事系冯太后所为。传得有声有色,太上皇帝是被毒死的,可谁也没有证据,只能说冯太后杀人手段出神入化。

三十四岁的冯太后再次宣布临朝称制,然后开始清理献文帝一党,对李.进行报复,处决李.。接着又以叛逃罪名杀死小皇帝的外公南惠王李惠,大权独揽。北魏帝国进入冯太后专制的14年。

历史轮到她登场了。作为女人,她是成功者,她拥有许多才华出众的情人,把红颜薄命魔咒死死踩在脚下;作为王后,她仍是成功者。她即将改写历史,开创均田制,使北魏从野蛮走向文明,由武功转向文治,将游牧帝国变成农耕帝国。

中世纪中国失落的三百年给冯太后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而戴上千古第一后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