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北魏冯太后
中国历史太后临朝称制不乏其人。小皇帝年幼,母后垂帘听政实属平常。大多手握军国大权的女人庸碌无为,文治武功出类拔萃的太后屈指可数。吕雉、王政君、邓绥、萧绰、刘娥、孝庄、慈禧算是其中佼佼者,当然称帝的武则天不在其数。若论历史功绩,这些人都难以超越北魏冯太后。冯太后究竟有何本事能够担当得起千古第一后的称谓。
壹 中山王捍虎乐
冯太后最伟大的政绩莫过于开创均田制。均田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为隋唐王朝所推崇,延续了三百年之久,是中国两个大的田制之一。北魏的均田制并非像字面意义所讲的那样,平均田地,而是使经营能力和经营规模相适应,同时兼顾平均的土地政策,巧妙平衡了国家公有制与土地私有制。它对于现实的意义不言而喻。
又有谁能想到,北魏国的重大变革竟出自冯太后情人之手。冯氏宗族力量弱小。冯太后能够在宫廷残酷斗争中屹立不倒,游刃有余,全在于用人的功夫,识人的一双慧眼。鲜卑人的朝廷不排斥宦官,他们可以像平常人一样出将入相。冯太后大力培植宦官,从不吝惜赏赐。赵黑、剧鹏、李丰、张祐、王遇、抱嶷、苻承祖、李坚等人都成为冯氏死党。太上皇帝之死,宦官集团必定出力不少。
冯太后极力拉拢安抚拓跋贵族和朝中重臣,拓跋丕、游明根等元老无一不受到重赏。一旦发现青年才俊,不拘一格,越级录用。
作为女人,冯太后同样渴望男女之间的爱情,从不压抑欲望。与武则天不同,武则天选择男人,只要容貌俊美、文才出众,据说张昌宗美若莲花。而冯太后不仅需要感情寄托,更需要治理国家的人才。
不可否认,冯太后的才干确实难敌中国数千年来独一无二的女皇武则天,但她选择的情人却远远超过武则天的那些男宠们。
冯太后第一个情人是李弈。他已经死了。第二个情人叫王睿,她们的相知相爱有着浓浓的传奇色彩。
王睿是太原人,战乱迁徙到凉州。父亲王桥,精通天文卜筮,是个巫师。北魏平定凉州,一家人迁到平城,靠算命占卜维持生计。王睿姿貌伟丽,聪明好学,深得父亲真传。景穆太子拓跋晃把他从闹市间提拔起来,任命为太卜令。这是南北朝最大的区别。除非军功卓著,南朝普通人获得晋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冯太后临朝称制,王睿官升得飞快,越级到给事中,继而散骑常侍、侍中,直做到吏部尚书(组织部长),一年一个台阶。许多人怀疑两人有私情,一场惊险奇遇使这段感情大白于天下。
老虎跑出牢笼是屡见不鲜的事,现代有,古代当然也有。
地方官吏给宫廷进献了几只老虎。冯太后、孝文帝以及文武大臣,还有周边国家的使臣一起去虎圈欣赏老虎。
老虎似乎想认识一下至高无上的皇帝和太皇太后。一只斑斓猛虎从虎圈里一跃而出,顺着御道冲向宝座。
侍卫们毕竟不是武松,见猛虎扑来吓得惊慌逃散,太后和皇帝惊出一身冷汗。千钧一发之际,王睿随手抄过一支长戟横身挡在御座之前,以身护卫。如果没有伟大的爱情,不知道王睿肯不肯冒被老虎吃掉的危险。
猛虎为真情所感动,没有伤害任何人。
王睿的英勇征服冯太后。女人很容易被男人感动,为男人倾心。冯太后感觉自己没有看错人,从此疯狂地爱上了他。
王睿的一生由此改变,升任尚书令(总理),晋爵中山王,地位之隆,荣宠之盛,王公大臣望之莫及。
冯太后的大床上多了一位相貌英俊、身材魁伟的常客。冯太后的爱情像火焰一样燃烧,两人如胶似漆,在比她大九岁的情人怀里,高贵威严、猜忌残忍的冯太后如同一只听话的小猫,得到销魂的满足。爱屋及乌,冯太后甚至让孝文帝册封王睿的妻子为王妃。王睿女儿出嫁,冯太后亲自相送,轰动京城,老百姓都道天子太后嫁女。
冯太后的恩赏像流水一般浩浩荡荡,赏赐的财物不可胜计,田园、奴婢、牛马、杂畜,应有尽有,皆是世间上品。
不过,该避讳的总要避讳,毕竟王睿于国于民没有特别大的贡献。冯太后表现出女人羞涩之处,财物不能白天给。夜深人静、繁星满天之时,宦官们一车车往王睿府里拉东西,车体用帷幔遮得严严实实,唯恐别人知道皇宫大内的奇珍异宝流入中山王府。
朝臣们也跟着王睿沾光,为表示自己对待臣下一视同仁,只要明里赏赐王睿的,同级别的大臣们都有。慷慨大方算得上冯太后的一大优点。上天嫉妒人们的幸福。甜蜜的日子没过几年,王睿病死了,时年四十八岁,最多做过冯太后八年情人。
冯太后重感情,对丈夫如此,对情人同样情深义重。王睿病重,冯太后亲自探视,问疾的侍从道路相望。死后,冯太后亲自去王府祭奠,痛哭流涕,伤心难止。
为慰藉相思之心,冯太后命画师将王睿捍虎的形象画成图像悬挂于大殿之上。平城的士女们也喜欢这位捍虎的英俊男人,谱写乐曲,弦歌演奏,起名《中山王乐》。此歌竟入朝廷乐府,合乐演奏,王睿不虚此生了。
贰 情夫当国
谁道男宠误国?冯太后的情人皆是国家栋梁,另外一个情人更是才华横溢,勤政不倦。冯太后这位情人毕生所做的,是至今仍然困扰着我们,中国历史上最难办的事情。
与王睿阳刚勇武的形象相反,秘书令李冲风流倜傥、姿貌丰美,沉雅有大量。和武则天皇帝不同,冯太后喜欢年长的情人,李冲比她大七岁。李冲是西凉国主李歆的后代,陇西望族。若根据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攀附,他算是李唐王朝的先人。
北凉国主沮渠蒙逊灭西凉,李冲父亲李宝逃到西域。太武帝拓跋焘平凉州,李宝返回敦煌,举敦煌降魏,领沙州牧,后至六镇,任怀荒大将。李冲是李宝最小的儿子,早年丧父,跟随兄长荥阳太守李承生活。
北魏时的官家子弟,走门路,搞特权,为所欲为,搜刮辖区内的财富。李冲从来不干这种事情。献文帝时入太学,毕业后进入宫廷,任秘书中散,掌管图书文事,不久,升任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一直做到中书令。
李冲是个很规矩的孩子,按照现在的说法,他是一名好学的高干子弟,从北大毕业直接进入中央办公厅,很快升任办公厅主任。
李冲升迁之快,离不开和冯太后的情人关系。李冲虽然以恩幸起家,但人品威望并未受损。魏书的作者魏收没有把他像王睿一样收到恩幸列传中,而是与北魏名臣李孝伯并列一传。
北魏帝国延续鲜卑民族旧有的习气,在朝堂之上,皇帝称呼臣下,无论王公权贵都喊名字,孝文帝却时常称呼李冲的官名“中书”,不直呼其名。
朝野上下何以如此推崇呢?因为李冲人品出众,对北魏帝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冲早年丧父,又不做搜刮钱财的事,家境清贫。自从成为冯太后情人,每月的赏赐数十万,恩宠日盛。冯太后私下里偷着送的奇珍异宝更是多得数不过来,外人根本不知道。李冲陡然间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李冲有钱,却不守财,慷慨好施。当今社会慈善家恐怕比不上他,有钱就散,姻族亲戚、街坊邻居没有不沾光的,因之声名鹊起。
李冲对国家忠心耿耿,知无不尽,忧国忧民,形于颜色,旧臣戚辅,无人能比。冯太后正是在他帮助下,完成北魏帝国一系列社会改革。
没有一个社会可以一劳永逸,人类总是在不断变革中前进。革命、改革、创新是人类社会永远的旋律。
太和八年、九年、十年,是中国历史跨时代的三年,中国北方摆脱了民族大迁徙带来的战乱,五胡十六国的动乱画上句号。在拓跋鲜卑武力胁迫下,北中国开始恢复传统政治文化,重新建立社会组织。
以班禄制为起点,北魏帝国的改革拉开序幕。成长为青年的皇帝拓跋宏用一种欣赏的态度注视着祖母带给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变化。冯太后就像一名理性的斗士,坚忍而细腻地规划着崭新的帝国。
班禄制就是国家发工资,保障官员们的正常生活,解除后顾之忧。我们早已实行,但北魏国有特殊性,官员不发俸禄。
可能许多人好奇,不发工资谁当官?鲜卑是游牧民族,各级官员是部落首领或贵族,用不着工资,帝国常年征战,掠夺来的财富最初实行班赏制。进入中原之后,不少汉人豪强进入朝廷,也用不着工资。到了太武帝之后,战争少了,掠夺和赏赐相应减少,平民鲜卑人和一些经济不富裕的汉人成为各级官员。他们贪婪敲诈剥削辖区内的老百姓。作为官员灰色收入很多,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像办公经费、亲戚间的馈赠、信息透露等等,即使是最清廉的官员,无须贪污受贿,只要不挥霍,钱也花不完。
冯太后给官员们开工资,希望以此杜绝贪腐问题。人的欲望无止境,要解决腐败,只能法制与道德建设双管齐下,冯太后自然懂得其中道理。她能够做到为人表率。冯太后情性俭素,不好华丽的服饰,御用丝织品无花纹,一日三餐减少到北魏帝王平常标准的十分之八。对于恶习不改的贪官污吏,冯太后坚决拿高官开刀。太皇叔汝阴王拓跋天赐和南安惠王拓跋桢贪赃枉法一案反映出冯太后惩贪的决心和封建王朝反腐的微妙与艰难。
冯太后、孝文帝和满朝文武大臣在皇信堂讨论此案时的对话意境悠远,耐人寻味。
二王按律当死,冯太后对群臣说:“你们认为,应该顾念亲情、毁弃法律呢?还是应该大义灭亲、严明法律呢?”大臣们几乎异口同声:“二王,景穆皇帝(拓跋晃追谥)之子,应该得到宽恕。”冯太后默不作声,孝文帝打了圆场:“二王所犯的罪行难以宽恕。但是,太皇太后追思高宗(文成皇帝)大恩,顾念手足之情,且南安王侍奉母亲十分孝敬恭谨,内外闻名。因此,特赦二王死罪,削夺官爵,禁锢终身。”等于判了无期徒刑。
冯太后心有不甘,又拿闾文祖说事。中散大夫(谏官)闾文祖作为特派人员曾到长安调查拓跋桢贪赃一案,暗中接受贿赂,为他隐瞒辩护。案件彻查之后,闾文祖抵罪。
冯太后于是对大臣们叹息说:“闾文祖以前自称廉洁奉公,而今竟也贪赃枉法,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人心叵测,难以探知。”孝文帝就势发下狠话:“古有待放之臣,你们在座的如果扪心自省,认为不能克制贪欲,允许辞职回家。”当下,中散大夫慕容契站起来,抗声道:“小人之心常变,帝王法律不变,以常变之心去应付不变的法律,恐怕不是我所能够担当的,我辞官。”孝文帝迅速转变态度:“慕容契知道人心是不可能不变的,就一定知道贪婪是多么令人厌恶,何必请辞!”
国家难以根除腐败,在于难以消除人的欲望,欲字不除,反腐不立。然而,人的欲望又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消灭人欲,同时熄灭人类向上的火焰。这就是腐败难除的根源。
法律威慑和道德建设的作用显而易见。冯太后处死一批贪官污吏,将一千多名只拿小鱼小虾,对大的贪污犯不闻不问的侯官全部撤换。北魏的侯官具有今天国家安全局和检察院的双重职责。为配合祖母的肃贪政策,拓跋宏亲自查办舅爷李洪之,赐家中自尽。各地一把手四十多人被杀头。经过冯太后和孝文帝雷厉风行的肃贪,北魏官场贪污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肃贪不是最终目的,保证一个廉洁的政府班子是为了更好地推行政务。北魏政府准备颁布均田令。
叁 诈作赵郡鹿
土地国有还是私有?这个命题长久以来困扰着中国人。从夏商周的井田到现在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及“土地承包责任制”和“流转土地承包权”。人们众说纷纭,争论不争,轻则形成党争,重则国破家亡。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们生存的根本,而土地则是产生粮食的地方。也许有人会说:“我吃肉。”那么动物吃什么呢?国家制定土地政策目的基本有三:第一,保证粮食供给;第二,刺激经济发展;第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之后,国家逐渐放松征收粮食的赋税,转而全力保证粮食供给。中世纪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财富主要从农业中来。土地问题是国家考虑的重中之重。北魏国率先进行土地改革。北魏国的土改有它的急迫性,也有它的有利性。许多人会说,北魏之所以搞均田是因为国家手中掌握许多土地,而南朝不具备。可我们应该看到,江南土地大开发是在东晋和刘宋两朝实现的。
刘宋王朝土地私有,建国初期不允许“封锢山泽”,到了孝武帝刘骏时代,完全放开了,土地自由买卖,爱怎么搞怎么搞。随着江南的繁荣,传统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南北朝时代,南方经济较北方发达。
土地国有好,还是私有好?秦国的商鞅给出了答案。“废井田,开阡陌”,也就等于废除土地国有。对土地极度渴望的民众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最终统一中国。
然而,当土地得不到扩张的时候,一个土地私有的帝国将面临极大的困境。秦末、两汉末,以及南朝末年。人口不断增长,土地不断兼并,很多人吃不上饭。除非你去发动战争,侵略别的国家。
中国地理形势决定难以扩张,北有草原和森林;南有亚热带林地;东有大海;西有高原和沙漠。内部解决注定要有动乱。古代现代一个道理。当今世界粮食问题之所以不紧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大陆的发现。美国社会之所以相对稳定,就因为它是个新大陆而已,和文明关系不大。如果下去两百年,美国人口达到十五亿,恐怕美国人也难以过得如此悠闲。所以,我们不应该指责西欧人口的负增长,更不该指责中国的计划生育,机器大生产形势下世界上的人越少越好。
北魏帝国面临着这样的形势,扩张的势头已被地理环境遏制,只能反求诸己。
公有制的“井田”能不能复古,答案是否定的,谁也不愿意做王莽。那么,西晋王朝的“占田制”可不可以恢复?“占田制”说白了是“限田”,和土地私有没什么区别,如何能够限制统治者去搞兼并呢?
既要把土地掌握在国家手里,又不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北魏国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们前无古人地制定出“均田制”。
“均田制”实现了中国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梦想了吗?看看它的设计师吧!
首次提出“均田制”方案的人是一个大豪强,北方的高门望族赵郡李氏李安世,他是北魏名臣李孝伯的侄子。李安世十一岁即被选为中书学生。据说面试的时候,文成帝拓跋濬当时嫌弃李安世太小,但小安世朝堂之上应答如流,举止得体,成为最小的天子门生。
萧齐皇朝外交官刘缵最欣赏李安世。刘缵是南朝的美男子,为俊秀风流、光彩照人的江东名士,与冯太后上过床,有过鱼水之情。如果说冯太后和王睿、李冲之间存在深沉热烈的爱情的话,那么她和南朝使者刘缵纯粹是肉体关系的情人。刘缵屡次出使北魏,数度和高贵雍容、风情不减的敌国太后云雨巫山、翻云覆雨。冯太后年过四十还能够与江南异国情调的男人产生爱情,称得上一段浪漫的故事。
负责接待刘缵的就是李安世。南北朝外交官聚在一起互相吹嘘自己的国家,从军事政治到文化经济、人文风俗无所不吹。南朝承晋国正统,除了军事之外,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瞧不起北方人,李安世听着很生气,找机会耍笑了刘缵一回。
一天,李安世陪刘缵逛集市,刘缵发现魏国的黄金珠玉价格特别便宜,拎了大口袋疯狂购物,一边买一边说:“北方金玉大贱,想必山川之中出得多啊!”李安世冷冷一笑:“圣朝不看重金玉,所以贱同瓦砾。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
一席话说得刘缵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说南方怎么怎么文明,分明比北方人贪财嘛。刘缵本想多多地买,搞了一个灰头土脸。他哪里知道,摊上的金玉宝贝都是北魏宫廷里的,专门用来堵他嘴。李安世的聪明可想而知。
刘缵更加尊重李安世,对同事称赞说:“没有这样的君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国家!”萧齐皇朝的外交官们每次见到李安世总是客气地称呼为“典客”,就像我们尊称某国外交官为“大使”。
“典客”是秦朝制定负责外交工作的官职,周朝叫“掌客”,汉武帝改为“大鸿胪”,当时北魏国定名为“主客”。
李安世不满意,责问道:“诸位怎么能用亡秦的官名称呼上国呢?”刘缵理屈,仰天打个哈哈,还想找回些面子,便问道:“请教一下,这个官名改过几次呢?”
李安世从容答道:“周朝称作掌客,秦朝改称典客,汉朝呼作鸿胪,当朝定名为主客。诸位对周文王、汉武帝不大尊敬,对亡秦的态度倒是很殷勤啊。”
刘缵又没词了,抬头向远方望去,外交官脑子快,立刻转移话题,指着平城外隐约的方山山脉问道:“这座山离燕然有多远呢?”
谁能知道燕然山到魏都平城具体有多远?李安世回答得很巧妙:“也就是石头城离番禺那么远吧。”你还别说,从山西大同到外蒙杭爱山和从南京到广州的距离还真差不了多少。
李安世出身于北方门阀大族之家,深刻了解当时北中国的现状。现今社会以村镇为基本单位,当时北方以坞为单位,一种小型城堡,有些像中世纪欧洲的城堡。
东汉时代,中国形成庄园经济。西晋发生八王之乱,接下来民族大迁徙,即所谓蛮族入侵。北方的汉人能走的迁往江南。不能走的、不愿走的留在故乡,纠合同族同宗同乡的人沿河流溪涧、地势险阻之处修筑堡垒,据险自守,躲避战乱,形成大大小小的坞。
坞构成中国北方奇特的景观,城市里反而空荡荡,人们大多聚集在坞堡中,因为有地可以耕种,城里没有土地。
赵郡李氏统领着赵郡一带的坞堡,势力极大。势力大到什么地步呢?有一伙强盗打家劫舍无恶不作,一个小喽啰在常山地界捡到一只死鹿,兴高采烈回到营地。强盗头子问:“什么地方弄的?”小喽啰顺口答道:“赵郡那边搞到的。”强盗头子吓得脸都绿了,“混账!赵郡的东西你也敢要,快给我送回原处。”邻郡的人编了句歌谣,“诈作赵郡鹿,犹胜常山粟。”赵郡李氏可比《水浒传》中的祝家庄厉害多了,别说打,捡东西都不成。
北魏进入中原,历届朝廷对各地豪强另眼相看,承认他们的宗主权利,让他们替鲜卑人督护地方。
胡汉统治者们搭起手来,农民的生活可想而知。百余年间,中原地区的百姓或在战乱中死亡,或逃往江南,漂流异乡。剩下的人大多依附在豪强地主的坞堡庄园里做农奴。
北方长年战乱,百姓流亡,中原萧条,有的地方千里无人烟。一边是大片的土地成为无主荒地;另一边汉人豪族庇荫了大量的农民。
北魏帝国对外掠夺人口和财富的战争停顿下来之后(讨伐柔然和统一北方的战争),突然发现劳动力大多控制在汉人豪强手里。朝廷与豪族之间的矛盾激化,各地豪强参与到各族百姓的农民起义中去。
当时北中国的民族杂乱,鲜卑、汉、匈奴、羯、氐、羌、乌桓,其他小族如吐京、屠各、敕勒、羯、丁零,没有一个民族不想成为主人。各地的起义此起彼伏。
孝文帝即位起十年间,总共爆发十一起农民起义,平均一年一起。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这是北魏孝文帝时期民间流传的一首乐府歌词,展现北方女子飒爽、英武的巾帼风采。李波小妹李雍容骑术高超,箭法精湛,风卷蓬草,一箭双雕。最后一句话点明主题,妇女如此,男儿还了得!强大的李氏家族是一支反抗北魏帝国的起义队伍,击败过北魏的正规军。平定叛乱的恰恰是与李波同为豪强的李安世,他诱斩义军将领三十多人,一举平叛。
李安世从中看到了北魏帝国的危机,提出了著名的“均田制”。在他看来“均田制”目的有三:第一,平息帝国与农民的矛盾;第二,平息朝廷与豪族的矛盾;第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肆 耕者有其田
在这里我们不必过多着墨于经济话题,毕竟这是经济学家们考虑的事情。鉴于“均田制”对北魏帝国的影响以及与当今社会的极度相似性,大体介绍一下。
北魏帝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掌握在国家手里,十六国终结于北魏。每攻灭一个国家,就会占有一大片土地。北魏建国初期,曾经强行迁徙中原各地百姓到六镇屯垦。六镇屯垦线大体在阴山山脉以南,长城以北,东起承德,西至包头二千余里。百姓既有平民也有豪强。
《颜氏家训》记载了当时一些情况,“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即便你是门阀士族、书香门第,原先的达官显贵,只要你不懂会计,不会算账,国家分给土地、农具和耕牛,都要去干活。想当年,我们也曾经有过,上山下乡、劳动改造、支援边疆搞生产的建设兵团。
现在要改革,搞平均土地,那些控制在私人手里的土地怎么办?没收重新分配吗?搞农村公社吗?冯太后和孝文帝没有我们开国领袖的勇气。
说是土地国有,我已经占了,耕种了,能强行收回去再分配吗?连标榜“杀富济贫”的李闯王也不得不说“许业主认耕”,谁种是谁的。
北魏土改在一种温和的氛围中进行,第一次提出“还受”的原则。以生死为断,人死了土地归还国家。也就是说,受田者只获得土地使用权,而不具有所有权。然而,其中又有活扣,分配的土地分“露田”、“桑田(麻田)”和“宅田”。露田必须归还,桑田和宅田不必归还,永远属于业主。露田顾名思义,暴露的田地,就是耕地。桑田即种桑树的田,宅田就是房基地和菜地。北魏政府通过这项法律将其中一部分土地牢牢控制住。
李安世提出土地分配原则是“力更均量”,即“力业相称”,经营能力与经营规模相适应,能种多少种多少。
大家的想法是,分配土地嘛,一人一块。北魏建国初期是这个指导方针,“计口授田”,有多少人口分多少地。这不又来王莽那套井田制,王莽得罪了多少人?豪强大族广占土地,非要收回来分给老百姓,可能吗?打土豪分田地,打不倒什么都别说。你王莽光靠一张嘴,说得好听办不到。
经营能力怎么算?豪强大族不是有奴婢吗?有牛吗?奴隶和牛都要分地。
有钱人满意了。照现在说法,有多少钱分你多少地,这就是经营能力。
算来算去,有的汉人豪强占的土地还是多,怎么办?这也不收回,“多不退,少补”。多了自个留着,少了的,补齐。少了的,自然是指鲜卑新贵族。甚至提出多的地可以自由买卖。
人口密集的地方不够分的怎么办?去宽乡,到吐鲁番去,那种地方还可以向国家借田。窄乡一人八十亩,宽乡二十里,种去吧你。当然,打个比方,跑不那么远,当时人口少。
均田还是体现了抑制兼并、照顾平民等意愿,比如有一些原则,“先贫后富”、“照顾孤寡老人不还田”。
均田制能够顺利推行,以至于无论是鲜卑化国家北齐、北周,还是汉化国家隋、唐都继续着这一土地政策,延续三百余年,自然有它的合理之处。
北魏国人少土多,土地要分配,人却找不到。人到哪里去了呢?
冯太后和孝文帝面临着慕容宝的后燕和桓温的东晋一样的问题,农业人口多被豪强地主荫附。
慕容宝搜检荫户,桓温推行土断,都是强行从豪强地主手中抢人,效果并不好,慕容宝因之亡国,桓温因之得不到高门士族支持误了皇帝梦。冯太后聪明,靠李冲出谋划策,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办法,让农民们自己从豪门地主庄园和坞堡里走出来。
均田分土地是胡萝卜,那么大棒是什么呢?三长制!
所谓三长制,即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如同想当年我们设小队长、队长、村长、镇长。一举瓦解了“水泼不进、针扎不透”的坞堡,废除了“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激起汉人豪强的不满,荥阳郑氏郑羲、渤海高氏高祐强烈反对。郑羲当廷恫吓冯太后:“事败之后,当知臣言之不谬。”等把事情搞砸了,才知道我说的话是正确的。傅思益火上添柴:“九品差调实行很长时间,一旦改变,必会引起天下骚乱。”
冯太后从不怀疑拓跋鲜卑的武力,该轮到拓跋贵族出场了。鲜卑大臣拓跋丕傲慢地表示:“三长制于公于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的背后是数以万计的鲜卑铁骑,行与不行试试看吧!
均田和三长制的效果出奇的好,人们纷纷从坞堡里出来向朝廷领取土地,成为国家的编户农民。改革基本定型,北魏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十年后达到繁荣顶峰。冯太后开启了帝国的繁荣局面,“千古一后”的美誉并不为过。
冯太后晚年游览平城北面的方山,感叹山川之美,心有所思地对群臣说:“舜葬于苍梧,英、娥二妃却葬在湘水之滨,何必远去附葬先帝的陵寝以为贵重。我百年之后,神安此地。”
在冯太后之前,历代北魏君主和皇后死后均埋葬在盛乐金陵,那是拓跋鲜卑的龙兴之地。作为皇后,自愿放弃与夫君合葬,离开皇室陵墓,可见冯太后对毒死拓跋弘仍旧耿耿于怀,心有余悸。
公元490年(北魏太和十四年)九月,冯太后病逝,终年四十九岁。孝文帝满足了她的心愿,埋葬于方山永固陵。唐朝诗人温庭筠游览冯太后墓时,凭吊赋诗,缅怀这位远见卓识、权诈机变的红颜皇后。
云中北顾是方山,永固名陵闭玉颜。
艳骨已消黄壤下,荒坟犹在翠微间。
春深岩畔花争放,秋尽祠前草自斑。
欲吊香魂何处问?古碑零落水潺瑗。
——唐·温庭筠《题元魏冯太后永固陵》
冯太后永远埋葬在山西平城,孝文帝拓跋宏继承其遗志,脱下胡装,换上汉服,数十万大军在潇潇霖雨中自塞上南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鲜卑少年天子孝文帝拓跋宏纵马眺望烟雨笼罩下的古都洛阳,反复吟哦着《诗经·黍离》中的句子。雨中,他的身影孤单落寞,谁知我心?谁与我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