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汉朝6:刘秀起兵大汉中兴》
第一章 变天
一 不是每个刘秀都有传说
上苍要灭王莽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历史的昨天,王莽盗了刘家的皇权;放眼现实的今天,王莽权位摇摇欲坠,低头一看,原来很多人都在埋头苦干,一副众志成城的干劲,准备将他的墙脚挖了。王莽再仔细一看,完了,冲在最前面、挖得最猛烈的,竟然是一个陌生的熟悉人。
说陌生,因为从来就没见过这个人;说熟悉,是因为他挖墙的技术似曾相识。看来苍天是长眼的,做了损人的事,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不过想看别人挖墙脚的都别猴急,还是先看他眼前这个挖墙人的光荣成长史吧。
话说公元前6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来得有点漫长,有点难熬。那时,济阳有一座宫,名曰武帝行过宫,长年关闭。济阳令刘钦命人打开宫殿,打扫干净,他要在这里迎接他的第五个孩子的降临。一直等到子夜,终于听到了一声带着热气的啼哭,打破了寒冷的夜空。
这个黑夜里降生的孩子,注定要给世界带来光明。那时宫里没有灯,没有火,但是刘钦赶到产房里时,发现妻子生的是儿子。刘家并不缺儿子,让济阳令意外的是,行过宫产房里溢满赤光,如同白昼。
刘钦马上找了个卜者占了一卦。占卜的人告诉他,这是吉兆,孩子将来贵不可言。孩子他爹突然想起来了,那年夏天,他的稻禾长势特别好,一茎九穗,大于凡禾。冥冥之中,一切安排可否是天意?刘钦犹如神灵附体,就给孩子取了个名,叫刘秀。
传说很离奇,神话很受用,可现实很残酷。刘秀家族发展史套用鲁迅笔下九斤老太太的一句话说,那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如果从高祖刘邦算起,刘秀是刘邦九世孙。这九世算起来,是两百年以上的历史了,遥远得让人感觉不靠谱。
还是看近点的吧。刘秀曾祖父刘外,曾经是个太守;到了祖父刘回这代,只当了个都尉;再到父亲刘钦时,只当了一个县令。而到了刘秀这一代,刘家所有光环就像天空的一片残云,彻底被狂风卷走了。
武帝行过宫里那曾经的满室赤光,并没给刘钦带来好运。刘秀九岁时,刘钦就蹬腿上天了。苦难像魔鬼一样扼住了刘秀的咽喉。为了生存,他只得搬家,和兄妹一道,寄居在叔父刘良篱下。
星术家常说,古往今来,凡举大事,成伟世功业者,当属非凡之人。而非凡之人,上天必赐予一副非凡长相。长大成人后的刘秀,长相越发让人称奇。大口,隆准,日角,美须眉,身高七尺三寸(一米七三左右)。
于是,有人情不自禁地惊呼道:这家伙简直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克隆版!
话说得有点大了,但不是没有道理。唐朝诗人杜甫有诗为证: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隆准,就是高鼻子,鼻子主财,有禄气。在这个世界上,嘴大鼻高的人多了去,但长日角的就少了。
日角,就是额角骨隆起。相术家说,那是帝王之相。
在当今人看来,刘秀那副长相,不仅帅,而且够男人味。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帅不能当饭吃,所谓嘴大吃四方,吃的也尽是粗食淡饭。
苦难是机器,它可以粉碎你,也可以成就你。寄人篱下的刘秀,苦难教他学会了隐忍,畏事。他的职业是个小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刘秀上面有两个哥哥,大哥名唤刘,二哥名叫刘仲。还有两个姐姐,大姐刘黄嫁人,混得不错;二姐刘元嫁人,也不错;妹妹刘伯姬,与他相依为命。
在那个朝代,一个不想种好庄稼的农民,绝对不是好农民。刘八辈子跟好农民都攀不上,他不过是个混迹江湖的黑老大。
如果活在盛世,刘可能会好好读书,当官,娶妻,生子。可这只是假设。他被迫活在乱世,想出人头地,除了当流氓,还有更好的出路吗?腐败政府,犹如枯黄草木,最终都是过客浮云,烂成肥土。然后,只待一场春雨浇过,便催化了无数流氓种子,就像垃圾嬴胡亥,催生出了高祖刘邦。
所以那时,刘常自比刘邦,则将刘秀比作高祖二哥小农民刘喜。刘要证明给所有人看,他是刘家的希望,刘家要有出人头地的,舍他其谁?
以上想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事实证明,那是正确的。然而历史很滑稽,谁也没有想到,最终给刘氏带来无限荣耀的,不是刘,而是刘秀。
刘并没看出,刘秀保守,但不迂腐;畏事,但不胆小。有一天,刘秀告诉刘,说他在家里待烦了,想出去闯闯,见见世面。刘秀不是要去闯荡江湖,游手好闲,而是要去拜师学艺。去哪里呢?武功高强的世外高人,都躲在山洞里;以文艺闻名天下的大师,则都在长安。
对了,刘秀想去的地方,就是长安。
造反创造价值,读书改变命运,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也要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在刘秀看来,去长安求学,比那些虚无缥缈的盖世武功来得实在。
可渴望读书的刘秀,遇上一个大难题:读书也是花钱的事业,他没有钱,家里也没有钱,怎么办?但是,缺钱的刘秀还是上路了。读书的钱他缺,但不缺路费。他已经想好了,只要双脚踏进了长安,肯定饿不死他。因为他除了双脚,还有双手。没有钱可以赚,不然白长那双手干吗呢。
美丽妖娆而又诡异无常的长安城,就像一座冶炼厂,如果你是金子,长安会给你舞台;如果你是沙子,它马上将你沉没。所以说,这里是天堂,也是地狱。它从未拒绝过权贵,也没有拒绝过流浪汉。只要你有种,完全可以来试种。
你有能力不一定能行,还必须得有好运气。刘秀有没有好运气,他不知道。对他来说,世界就像一片美丽的沼泽,开满了美丽的芦花。为了那满眼的芦花,他决定越过沼泽,向前拥抱它们。
不管怎样,刘秀还是来到了汉朝人心中的“万人迷”京城长安。在汉朝,你要拜师,学习的无非是经学。很快,刘秀就选定了专业。他学的是《尚书》,老师是汉朝中大夫许子威先生,不是特权威,但也算是权威。
相对长安来说,刘秀老家白水乡不过是个小地方。美丽壮阔而暗藏衰象的长安城,打开了刘秀的视野。在这里,他的心智和灵魂得到彻底释放。他发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本分当农民更有乐趣的东西。
首先,在长安城里学习功课是重要的,但不是最主要的。在学习之外,刘秀结识了诸多才学之士。很快,他就迷上了政治,热衷于谈论时事。长安每有朝议,第一个知道的人总是刘秀。于是乎,时事评论员刘秀,就在同学及社会中,叫出了名号。
刘秀玩上瘾了,可问题马上来了——口袋里的钱快要花光了。长安虽美丽,奈何不是久居之地。难道就此打道回府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人生在世,走路靠双脚,劳动靠双手。出来混,除了有手有脚,还得有脑。刘秀是缺钱,很缺很缺钱。但是他拍拍脑袋,来钱的门路马上就有了。他拉上他的同学韩子一道,上街买了一头驴。你知道他买驴干啥吗?
说出来不怕雷倒人,刘秀想搞出租。
在汉朝,你出门没有的士打,没有公交车,但你如果有钱,完全可以享受打的或者公交车的服务。那时,他们的的士,就是马车;他们的大公交,就是牛车;他们的迷你巴士,就是驴。马、牛、驴,就是汉朝代步的最佳工具。
我们知道,在文景之治时代,长安城到处都是富豪,人们出入向来以骑母马和幼马为耻。换到今天的说法,就是人人都有私家车,而且都是宝马系列的。如果你好意思开个非宝马的出来溜达,肯定要成为别人的笑话。
可时过境迁,不可同日而语了。刘秀到长安读书时,皇帝是王莽。现在的长安城,如果你家有头牛骑,那就是件光宗耀祖的事了。所以,刘秀跟韩同学凑钱搞出租,迎合市场,赚个小钱花应该是没问题的。
在刘秀之前,曾经西漂长安求职或求学,穷得叮当都不响的人大有人在。而像这样出钱搞出租运营的人,刘秀还是第一个。当然,他是没时间去开出租车的,雇了个仆人当司机,就在长安街头上接起客来了。花花世界大长安,就像一个大染缸。当了出租车老板之后的刘秀,生活似乎越来越丰富了。他又迷上了社会活动,到处结交朋友,斗鸡遛狗。
繁华似梦的万象生活,正在一步步地漂洗小农民刘秀,造就了一个崭新的刘秀。
二 转行造反
刘秀在长安镀金之后,回到了南阳郡白水乡。那时,王莽玩弄权术,已经走火入魔。这个走火入魔的代价,就是让全国人民纷纷下岗,被逼无奈的人,都只好投入到火热的造反事业中去。
王莽真是个衰种。人祸未尽,天灾又来。旱灾像瘟疫一般,带着蝗灾席卷全国,波及了南阳郡。紧接着,粮食价格猛涨,一天一个价,比黄河泛滥还可怕,似乎要涨到天上去了。
尽管乱世当前,刘秀也没想过要去造反。无论他在长安接受过什么思想,他骨子里头还是个小农民。小农民最单纯的想法,就是要好好种地,好好生活。于是回到家乡的刘秀,仍然重操旧业,种他那几块烂地。
都说一个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道理,一个不想把地种好的农民,也不是什么好农民。毫无疑问,刘秀是个优秀的农民。
那时,南阳郡的农民基本颗粒无收,刘秀种的庄稼却犹如神灵保佑,收成相当不错。刘秀搞过出租,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还是懂的。他认为,天下大旱,粮价猛涨,洗脚上田,去贩粮的收入应该是不错的。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不久,刘秀运着自家的粮食,出门叫卖去了。
我认为,在小农民刘秀身上,有几样东西是别的农民所没有的。正是这几样东西,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这几样利器就是——卓越的市场眼光;开阔的人生视野;厚道的做人精神。
刘秀的二姐刘元嫁的是新野人,名唤邓晨。所以刘秀想都没想,拉起谷子,就跑新野卖去了。在新野,刘秀除了做粮食生意,还跟着二姐夫邓晨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就在一次社交活动中,刘秀认识了一个奇异的人,听到了一句奇异的话。
那个奇异高人,人称蔡少公,穰县人,以研究图谶闻名。
通俗地说,图谶这玩意,就是一些方术大师发明出来的,能够预言未来的预言书。它始于秦,发展到王莽新朝时,在社会上已形成一股研究风气。王莽时代,在众多研究图谶的大师中,能够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估计只有刘歆一人了。
刘歆,国学大师刘向之子。刘向生了几个儿子,最有出息的就只有这家伙了。刘歆最有出息的地方是继承老爹遗志,研究和整理古代书籍。除此之外,有一样东西是老爹没有的,那就是——搞迷信和拍马屁。
刘向生前,早就研究图谶,而到了刘歆手里,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歆根据图谶,替自己改了一个名,就叫刘秀。为了防止混淆视听,还是叫他原名刘歆好。
一点不冤枉地说,刘歆是王莽夺权登基的幕后推手之一。他曾经将研究图谶的伟大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替王莽造势,编造许多登基当皇帝的理由。汉朝人不全是瞎子,有人早对刘歆那卖弄玄虚的一套看不爽了,纷纷上书王莽,请求废了刘歆武功。
结果,王莽没有把刘歆废掉。相反,还加官晋爵,封刘歆为国师。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王莽也是图谶研究的爱好者和理论实践者。那帮想搞刘歆的人,搞错对象了。
回到正题。当时,蔡少公研究图谶有术,慕名前来拜访的人不在少数。刘秀和邓晨来的时候,恰好碰上蔡少公在开讲座。讲座最后,蔡少公泄露天机——王莽即将崩溃,而新王朝的天子,当属刘秀。
前面说过的,那时汉朝有两个刘秀。一个就是前面的国师刘歆,一个就是眼前这个刚洗脚上田,以卖谷为生的小伙子刘秀。当蔡少公说到天子当为刘秀时,有人当场叫起来,蔡少公说刘秀当为天子,莫非是指国师刘秀?
那厮话语刚落,眼前的刘秀接话,幽了一默道:“为什么一定是国师,说不定那个刘秀指的就是我呢。”
刘秀的话逗得大家哄堂大笑。大家笑,刘秀也笑,都当成个乐子。然而冥冥之中,刘秀仿佛听到了来自远方的呼唤。是什么?他不知道。好像是一种神秘的使命,准备要降临于他身上。
从那以后,刘秀懂得了两个紧密关联的名词。一个是天子,一个是图谶。他仿佛看到,天子的未来,一半在图谶那里,一半在自己的手里。为了得到图谶的那一半,他必须迎合天意。
天意,天意在哪里?刘秀第一次深刻地思考,并准备破解这个伟大的历史课题。
刘秀贩谷,常跑两个地方,一个是新野,一个是宛县。有一次,他从新野来到宛县,有人登门告诉他,我家主公想请你喝个小酒,可否赏脸。刘秀问,你家主公是谁。当对方报上姓名时,刘秀心里马上咯噔了一下,拒绝说,对不起,俺生意很忙,没空。
求见刘秀的人,是宛县大姓人家,叫李轶。刘秀去过长安,什么腕儿没见过,宛县大姓人家又算什么。当然,他也不是耍大牌,他拒绝的理由是,别人叫他去喝小酒,可能是个鸿门宴。
情况是这样的,李轶有个堂兄叫李伯玉,李伯玉母亲改嫁,生出个同母兄公孙臣,是个医生。有一次,刘秀大哥刘请他来看病,公孙臣耍大牌,不来。于是乎,混黑道的刘怒气冲天,直接冲到人家家里,把公孙臣拖出来杀了。
今天,李轶无缘无故说要请他喝酒,心怀难料,除了打击报复,还能干啥呢?所以刘秀决定躲着他,不见,坚决不见。
过了两天,李轶又派人来请刘秀,拒绝了;再过两天,又请,再拒绝。最后,李轶再派人来告诉刘秀,诚挚地说道,我就是真诚地想请你喝个小酒,真的没有恶意。
刘秀仔细一想,算了,那就去见一下吧。但是,他心里还是不踏实,自备利刀一把,藏于怀中,跟随使者前去赴宴。
在宴席上,李轶三杯两盏,开门见山地说道“天下扰乱饥饿,下江兵盛,南阳豪右云扰。”
刘秀眯着眼睛听着,天下饥饿,正是卖谷赚钱的好时候;下江兵盛,南阳豪右云扰关我鸟事,我惹不起他们,还躲得起吧。
这时,李轶像识破天机一般,接着说道:“据有图谶显示,乱世当前,刘氏当复起,李氏为辅。”
哦……刘秀总算听出来了,李轶今天不是找他来算账的,而是找他来一起跟夺取刘氏政权的王莽算账的。按李轶的刘氏当复起的图谶说,跟蔡少公的“刘秀当天子”的图谶说一起推论,那么,将来当天子的,不就是刘秀吗?
怪不得李轶三番两次派人前来请刘秀喝酒。原来他是抢在别人之前,将刘秀这只潜力股购入。将来暴涨,利润必然可观。
刘秀一听,心里痒痒的。说真的,当前粮食价格猛涨,贩谷也挺不错。尽管利润不如造反高,可是很安全。安全第一,安全可比什么都重要。可天予不取,必受其咎。听老天的话,想当天子,必须造反。要造反,就要流血流汗,举全家全族脑袋,绑于腰间冲锋陷阵。高风险高收入,挨砍死亡的概率,那是很高的。
想到这里,刘秀心里又咯噔了一下,犹豫了。
这时,李轶接着说道:“王莽败象已现,天下纷纷扰扰,变民四起,占山为王,据池为侯,兄弟您还犹豫什么呢?”
是啊,造反就像是股票入市,各势力都积蓄能量,冲入其中。早上市,早收益;早收益,就早富早贵。这跟种田的道理一样,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等天下诸侯把虫吃完了,你再去抢就迟了。
刘秀沉默着,久久不能说话。他的心里,好像还装着他的谷子。如果不是因为这顿酒,可能他都可以卖出不少谷子了。说白了,心里那道坎儿,还是迈不过去。
李轶仿佛看破了刘秀的心思,接着说道:“我李氏,宛县大姓,父为宗卿师,如等富贵,我们都无牵无挂,想拉旗举大事,您还牵挂你那几担谷子做什么?”
李轶一语点醒梦中人,刘秀突然想到他的大哥刘。刘长年混黑道,对王莽早就看不顺眼,乱世当前,他肯定要造反。一人造反,全家人就必须跟着他干革命。除此之外,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贩谷,贩谷,贩谷是个什么玩意。那是个小本生意,做得了今天,也不知明天会怎样。造反是大事业,不开锅则已,一开锅能吃三年,甚至十年,百年。想换高回报,就必须高风险地投入。男儿生于天地之间,为何不斗胆搏一把呢?
心里那道弯,总算绕过去了。
这时,刘秀开口说话了。他说:“造反这等事,如果你想拉我参加,那就算我一份吧。”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下面的事就好办多了。最后,李轶和刘秀商量,准备于立秋起义。
枪杆子里出政权,要造反就必须有部队。部队不但要靠拉,更要靠抢。每年立秋,全国各郡都要检阅民兵。如果在检阅民兵典礼上里应外合,杀掉头儿,率兵造反,那可省事多了。
李轶这招,正是当年翟义用过的那招,成功率极高。李轶的目标锁定南阳郡。他已经在南阳郡内部安插耳目,只要搞定南阳郡太守和民兵司令,大事可成。
当然,要硬抢南阳郡太守部队,不能只想着空手套白狼。这是一场豪赌,必须筹备一定的赌资,不然就要被人赶下台去。那么,去哪里筹备赌资呢?
这时,李轶和刘秀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地方。
三 星星之火
刘秀和李轶想到的地方,叫舂陵。
舂陵,原先就在今天的湖南省宁远县。当年,长沙王刘发封儿子刘买为舂陵侯。后来,因为舂陵这地盘位处南方,地势低,气候潮湿,属于非人类理想居住地。于是乎,汉朝中央干脆就把舂陵侯采邑,改封到南阳郡属下的白水乡(湖北省枣阳市南),封国名称不改,仍叫舂陵。顺便说一下,长沙王刘发,就是刘秀的七世祖。
要起兵造反,李轶和刘秀是这样看的,无论如何,必须有一支可靠的队伍。而这些队伍的组成,首先是家族成员,其次就是老乡。当年,高祖刘邦攻打沛县起家,靠的不就是一帮家乡的父老乡亲嘛。
当然,在舂陵这地方,让刘秀出面招兵买马,那是很不靠谱的。最靠谱的召集人是刘秀的大哥刘。刘混迹黑道多年,盼星星盼月亮,就盼造反这一天的到来。所以找他,绝对没错。
就这样,刘秀回到了舂陵,鼓励大哥刘召集黑道开会,准备造反。会议马上通过了决议。散会后,与会者就回家,喊上各自家族成员,同时发动舂陵年轻子弟参军。
然而,谁也没料到,刘派人到各村落喊人时,舂陵那帮年轻仔纷纷逃避,没人愿意当兵。不过没过不久,这帮逃跑的人又回来了。
他们要跑,是担心被黑道老大刘拉下水,下水就像鱼下锅,进去容易出来难。他们再跑回来,是因为刘秀回来了。连向来“胆小怕事”的刘秀都敢下水摸鱼,娘的,老子不下去,还是爷们吗?
就这样,在刘秀的模范带头作用下,刘终于拉到自己的一支队伍,总共七八千人。
这一年,刘秀二十八岁。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了——秘密造反之事被泄露出去了。
万事开头难,古来多少造反事,坏就坏在开头没有搞好。刘秀他们要造反的机密,怎么会走漏风声呢?其实这话说来有点长。
是这样的,在刘秀回乡之前,最先策划造反之事的其实不是李轶,而是李轶的堂哥李通。李通之所以要策划,起源于老爹李守的一句话。李守时为宗卿师,也迷上了观星象和研究图谶的行当。他告诉李通,刘氏当复起,李氏为辅。
李通想了半天,刘氏要复起,听说刘秀要当天子,那里不是明摆着一个现成的刘秀吗?所以,他就派堂弟李轶来拉刘秀入伙。很不幸的是,人多嘴杂,这事还没开始,就被官府探知,王莽一查,马上就查到了李通头上。李通逃跑,老爹李守等全家六十余口人全被诛杀。
事情都泄出去了,按计划于立秋搞定南阳郡太守,抢其部队起义,那是不可能的了。那现在怎么办?人是活的,办法是想出来的。刘认为,仅靠刘家班这七八千人,根本是成不了气候的。当务之急,就是联合。唯有联合,才能壮大声势,有足够力量,挖掉王莽这根大树。
刘已经想好了,他想到要联合的对象,一个是新市兵,一个是平林兵。
如果把各造反队伍比作股票的话,新市兵是上市较早的一只。最初,绿林(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南)造反集团有五万余人,突然遇到严重瘟病,死掉一半。绿林兄弟为求生存,只好将造反部队分成两支队伍,各谋出路。
由王常等人率领一部分部队,向南郡(今湖北省江陵县)移动,称“下江兵”。由王凤和王匡率领一部分部队,向北进入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内,称“新市兵”。随后,平林(今随州市东北平林关)人陈牧等人,为响应新市兵攻打随县,也聚众拉起一千余人造反,称“平林兵”。
刘先派人去游说新市兵领导王凤和平林兵陈牧,他们很快就传话回来,结盟没问题,在反王莽立场上,我们一定要高度一致,有肉一起抢,抢了一起分。
事情就这样说定了。进攻路线也划出来了:联军在唐子乡(今湖北省枣阳市北)集合,先拿下唐子乡,再破湖阳、棘阳,最后就是拿下南阳郡府——宛县。
刘率兵从舂陵出发,三军顺利在唐子乡会合。很快,他们就攻下了唐子乡,并斩杀湖阳尉。但是,就在湖阳县里,三军发生了内讧。
他们的主要矛盾是分肉不均。
刘部队很精,新市兵和平林兵忙着攻城,他们却急着抢夺财物。最后,新市兵和平林兵回头猛然发现,怪叫一声,说好了有肉一起吃,怎么刘部队抢了那么多肉,都不拿出来分。
新市兵和平林兵全都吼着,情绪激动。他们叫嚣着,如果刘不把肉拿出来分了,两军准备先把刘部队打一顿再说。
正当自家人准备惹火烧身时,救火队长来了。没人想到,这灭火的队长,竟然是刘秀。
刘秀这样告诉刘:我们是做大事的,这点小便宜就不用贪了。要知道,我们的造反兵不过刚刚上路,前面还有棘阳,棘阳的前面还有宛县,宛县的前面,还有长安城。路漫漫其修远兮,距离革命成功还远着呢,同志必须努力团结。如果想化解当前危机,就必须把刘家班抢到的肉拿出来分给别人,不然就等着挨打吧。
刘秀这番话,像针似的,扎到刘心里去了。最后,刘同意分肉,刘秀将刘家班掠夺的财物通通分给平林兵和新市兵。大家见有肉一起分了,都解散干活去了。
一场危机终于化解。下一站,棘阳城。
棘阳城,即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南。此地和南阳郡府宛县,遥遥相望。很快,他们将棘阳城拿下了。联军保持着高昂的情绪,继续往前挺进。但是,刘并不知道,南阳郡太守已经在前面挖好一个大坑,准备等着起义兵跳下去。
按李通原先的计划,是准备里应外合,趁南阳郡太守立秋之日检阅民兵,杀之夺兵。可惜的是,计划失败了。但是,这个计划被泄密以后,有两个人憋了一肚子气。
一个是南阳郡太守甄阜,一个是南阳郡民兵司令梁丘赐。
如果不是他们情报工作做得好,估计就等着受死了。所以,这次起义兵冲着他们来的时候,他们像两只大灰狼一样,蹲在黑夜里,眼睛闪着绿光,静静地等着猎物出现。
说得清楚点,他们就想一网打尽,以泄心中打击报复的仇恨。
战斗就在距离南阳市南十八公里处的小长安聚打响。准确地说,刘是在小长安聚被伏击了。南阳郡太守甄阜和民兵司令梁丘赐,于清晨向起义兵发起进攻,刘率领的农民起义兵像山崩一般,即刻倾倒。
打坏刘进军节奏的,不是那帮政府军有多牛,而是一场大雾。
当时正起大雾,起义军在别人地盘上,像鱼群撞上了渔网,像牛群陷在了沼泽,分辨不清方向。于是乎政府军追着刘部队打,就像狼群追羊群一样,纵横无阻。
由此可见,天气预报对战争是多么重要啊。
刘兵败,刘秀跟着开溜。要说刘秀是刘邦的克隆版,还真不是编的。想当年,高祖刘邦被项羽属将一路追杀,他坐上马车,让夏侯婴加大马力跑。他跑着跑着,路上遇见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就拉上马车。可是追兵眼看就要追上,急得一脚就将两个孩子踹下了马车。
刘秀是跑得飞快,可没有刘邦那么缺德。他骑着马在路上跑着跑着,看见了妹妹刘伯姬,就把她拉上马接着跑。跑着跑着,又遇到了姐姐刘元,还带着三个女儿。刘秀说,姐姐,赶快上来,咱全家一起逃。
但是,刘元拒绝了。不是刘元不想跑,明摆着的,刘秀骑的是马,不是汽车。一匹马骑三个大人,三个小孩子,你以为是吕布的赤兔马吗?所以,刘元告诉刘秀,你赶快带着妹妹跑,能逃一个算一个,别这样赖着,不然全家都死定了。
刘秀只好带着妹妹狂飙而去。刘秀逃得急,政府军骑兵也追得狂。很快,他们就追上了刘元和她的三个女儿。
在这场战役中,刘秀失去了姐姐及三个侄女,还有二哥刘仲。死者安息,生者激愤。刘将被打散的起义兵再度集结起来,退回棘阳稍作休养,准备再战。殊不知,此时南阳郡太守甄阜已经等不及了,他就像饿坏的狼,朝着棘阳狂扑过来。
这绝对是一次毁灭性打击。甄阜和梁丘赐有十万精兵,十万政府军就像蝗虫一般,铺天盖地渡过了新野境内的潢淳水。更让起义兵胆战心惊的是,甄阜将潢淳水上的所有桥梁全部被破坏,切断了政府军的退路。
甄阜肯定是韩信的粉丝。他的这招就是学习韩信的,学名叫——背水一战。
从理论上讲,农民军本就是光脚不要命的,本就不惧怕那些穿着鞋子的猛人。但是现在看来,这些穿鞋子的不但猛,而且也不怕死了。谁都不怕死,那就看谁能撑到最后了。
最先撑不住的不是那些穿着鞋子的政府军,而是光着脚的平林兵和新市兵。平林兵领导陈牧和新市兵领导王凤,在分肉是否公平方面都是行家。但是,当真刀真枪地要跟政府军玩命时,他们根本没有底气。
他们认为,这场战役刘肯定撑不住了。既然撑不住了,他们有必要在挨打之前开溜。
此时,刘已经嗅出了弥漫于军中的悲观情绪,急得团团转。急也没用,必须想办法。正在这时,一个好消息犹如春风化雨,给刘带来了希望的甘露。
四 联合决定胜利
这个给刘带来希望甘露的是下江兵,下江兵的首领名唤王常。
王常之前早就想来帮兄弟了,只是下江兵距离刘部队较远,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当刘和新市兵他们在前线跟政府军火并的时候,王常也在被政府军追杀。真是天助人也,当刘退守棘阳时,王常终于带着五千兄弟跑到了宜秋聚(今河南省唐河县东南)。
在唐河县北边,就是甄阜的政府军。所以,王常这一趟不是赶来看热闹的,而是前来助战的。
刘决定去会会王常。他带了两个人出去。一个是刘秀,一个是李通。
李通,字次元,南阳郡宛县人。李通世代经商,发家甚早,为宛县大家族。其父李守,时为王莽宗卿师,早年跟国师刘歆学过星象学,所以才有了那句“刘氏当复起,李氏为辅”的祸言。李通策划造反事泄露后,王莽派人将李守砍了,李通只好和堂弟李轶一道投奔刘来了。
王常,字颜卿,颍川舞阳人。早年为弟报仇,亡命江湖,后参加绿林起义。后来绿林兄弟解散,他自带一帮兄弟另谋出路。在所有绿林兄弟中,王常是最不容易的一人。王莽的政府军首先追杀的就是他,他被追得满世界跑,后来又回头挑了政府军几枪,最后才乘胜挺进到棘阳附近。
刘等人来到王常处,开门见山地道出自己的观点。他告诉王常,当前敌强我弱,必须联合作战。如果大家只顾各家利益,打各自的游击,最终是很难成大事的。
王常若有所悟地说道:“王莽篡汉,人神共愤,当今刘家领导起义兵,我们这些异姓帮你抢回自己的东西,也是应该的。”
刘笑道:“请别多疑。我就先撂下一句话,东西既然是大家一起去抢,将来肯定也是大家一起分,我坚决不会独自享受大家的劳动果实的。”
王常点点头,说:“你说的都是大实话。不过这样,你先回去,我还要跟我属下的兄弟商量一下。”
王常打发刘等人走后,马上召集人马开会。没想到,部将们意见很大。他们的意思是,最先造反的是他们,吃最多苦的也是他们,兄弟们风餐露宿,为的不就是把自己公司做大做强吗。现在就凭刘一句话,就要合并到他旗下,这口气实在让人难以吞下去。
王常笑了。他很理解部将的心情,从当初的绿林集团,到今天的下江兵,一路走过来很不容易。造反就像开公司,谁都想将公司做大做强。问题是,不是所有想做大做强的公司都能成功。
这成功的条件,必须结合天时、地利、人和。
于是,王常给他们认真分析道:苦力蛮干,不能成就大事业。想成就大事业的,必须顺承天意。天意是什么,就是民心。王莽篡汉,致天下倒悬,民心思汉犹如洪水奔流。如果以我们这些草根出身的人,去响应天下起义造反,肯定不如刘氏部队的影响力大。
很简单,刘氏的店门砸了,但他的牌子还在。刘兄弟乃汉室后裔,如果我们举他们的旗,弱弱联合,壮大势力,成功概率远比我们自己去造反要大。
经王常这么一忽悠,下江兵们好像听出个子丑寅卯。那帮亡命之徒尽管基本大字不识,远见全无,但都是实在人。用别人的牌子,将自己的蛋糕做大,这是一笔好买卖。于是,下江兵决定投奔刘。
随着王常的到来,新市兵和平林兵情绪激动,他们决定不跑了,留下继续战斗。刘欣喜若狂,决定犒军三日。三天后,刘准备分兵出发。
怎么分兵,从哪里进攻?刘是这样想的:从南阳郡太守甄阜布阵的情况来看,背水一战,就是力求决战。要想正面战场决战,他明显不是政府军对手。他人少,政府军人多,他们可都是杀红了眼的。所以当务之急,就是破解政府军的阵势。而破解对方的要术,有一招相当管用。
这就是——偷袭。往哪里偷袭,刘早已心里有数。
前面已经说过,甄阜率十万精兵渡过潢淳水后,把所有辎重都留在了蓝乡(今河南省南阳市南)。刘盯上的就是政府军于蓝乡处的辎重。只要搞定了政府军的辎重,他们锅里无米,心里难免发慌。然后正面进攻,即可打乱他们的阵脚,进而消灭他们。
公元22年,十二月三十日。刘分兵一支秘密开拔蓝乡,他们于夜里向政府军发动袭击,把政府军所有辎重全抢了。
公元23年,春天,一月一日。按汉朝规矩,春天是万物复苏之时,不用刑罚,以善待地球生灵。但是,刘要在这一天结束南阳郡太守甄阜的生命。
后人曹操说,兵道诡异无常,兵法教出来的都是书呆子。很明显,南阳郡太守甄阜就是这样的书呆子。政府军摆出的阵势煞是好看,却一点都不耐打。刘和王常一道向他们发起攻击,一下子打乱了他们的阵脚。
在刘的迅猛攻势下,南阳郡太守甄阜和民兵司令梁丘赐一同被斩杀,给他们陪葬的有两万余政府军。
殊不知,如果甄阜还能再坚持一下,他可能就获救了。因为,在他和刘打得正欢的时候,王莽正派一支大军向宛县开过来。
这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大军。率领大军的将军有两个,一个是大将军严尤,另外一个是大将军陈茂。
陈茂是个陌生的名字,但是严尤就熟悉了。当年,王莽率数十万大军要北上攻打匈奴,在诸多将军当中,力劝王莽节约成本的人就是这个严尤。后来,绿林起义,变民于全国如群蜂涌动,劝王莽居安思危的人也是这个严尤。
可是,王莽没有一次听进了严尤的话。所谓忠言逆耳,王莽仿佛就没长耳朵,听了当没听。结果不听好人的话很吃亏,乱民越来越多,搞得王莽终于坐不住了。他在情急之下,才不得不派严尤出兵奔赴全国灭火。
此时,刘联军消灭南阳郡政府军后,集结的兵力已达十几万。事实上,此时天下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数十万军队的多着去了,严尤没有奔别人去,而奔刘这,那是有原因的。
单论造反兵人数,刘是赶不上青州和徐州乱民集团的。那两个由苦难兄弟组成的集团,人称赤眉军,早有几十万人了。但是严尤认为,那两大集团都不过是乌合之众,只有刘部队才是毁灭新王朝的重磅击手。
在严尤看来,自古以来,造反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造反。这像一个人一样,一旦有了理想和方向,就有了力量。如果没有这两样东西,即使有浑身力气,你也不知道往哪里使。
不用怀疑,刘的部队就是一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造反军。
严尤没有高估刘,可他并不知道刘为了集团利益付出了多少代价。首先,造反军领导的选举,就是个让人头大的问题。包括刘在内,很多人都认为,联军盟主应该让刘来当。刘部队兄弟是这样认为的,下江兵头领王常也是这样认为的。
可偏偏有人说,凭什么让刘来坐头把交椅?
反对刘当头的人,是两个黑老大。一个是新市兵头目王凤,另外一个就是平林兵头目陈牧。他们一致认为,刘太强悍,如果选他当盟主,一旦联军势力做大,他们就不好控制,最后话语权可能会旁落,说不定命运也会被边缘化。
所以为了将来打算,他们必须早作准备。而他们的办法,就得扶持一个靠谱的、能够控制的人。
别以为新市兵和平林兵争盟主,就说他们想当老大。事实上,他们也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有点造反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盟主不是由他姓王或者姓陈的人来当,而必须是姓刘的才行。
这不是刘的话,而是王常的理论。
王常认为,西汉王朝是姓刘的,开了两百一十五年的店,早就被老百姓认可了。结果王莽不费一枪一弹就将刘家大店招牌砸了,换上自己的招牌,老百姓才不认账的。所以,只有举着老百姓认账的刘姓大旗反王莽,才会有人气、有力量、有效果。
既然这样,那就只能从姓刘的人当中来选。那么选谁呢?其实,王凤和陈牧想好了一个人,一个很听话的陌生人。他的名字就叫刘玄。
刘玄,字圣公,刘、刘秀两兄弟的族兄。早年,刘玄因为亲弟被仇人所杀,于是结客欲报仇。结果仇还没报,宾客就犯法出事了,他只好逃亡,一举投入平林兵陈牧旗下干革命来了。
刘玄在平林兵中名气也不小,人称更始将军。但是,平林兵陈牧和新市兵王凤看中的不是刘玄的称号,而是他的性格。如果说刘是一只老虎,刘玄就是一只病猫。刘军纪严明,手段凌厉;刘玄势力单薄,懦弱无能,正好可以玩弄于股掌之中。
当然,谁当盟主也不是由王凤和陈牧说了算。如果开会选举,他们明显是没有优势的。王常已经成了刘的铁杆追随者,刘名号又响,如果他想争,肯定搞不过他。
所以,把刘玄推上联军盟主位置,只能靠智取,不能靠蛮干。怎么干法,王凤和陈牧决定先下手为强,派人将刘玄要当皇帝的消息散布出去,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刘施压。
果然。他们这样想,也这样做了,消息很快就散布出去了。这下子麻烦可大了,如果不出差错,联军内部将起内讧,互相打架。可是,奇迹竟然发生了。起义军内部非但没有地震,反而更加团结,一致向上。
之前刘秀已经说过了,他们是出来做大事的,不是做小生意的,小便宜就不要贪了。刘已经深刻认识到,如果他联合王常,跟王凤他们打起来,谁都没有好下场。
王凤这帮人的德行,大家可都是领教过的。自从和他们联合以来,他们那两支队伍就不是冲着天下太平的理想来的,而是冲着分权分肉来的。现在这帮人看着好大一块蛋糕,如果不割块大的,他们是不甘心的。
革命尚未成功,就此发生内讧当属不智。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所以刘必须对新市兵和平林兵让步。
当然,要让步,刘也是有条件的让步。
刘这样告诉新市兵和平林兵:
拥立刘玄当联军盟主,那是没问题的。但是,盟主称号,最好不要使用皇帝称谓。因为,天下乱民集团中,除了我们这一支,还有盘踞在青州和徐州的赤眉军。
如果赤眉军闻听我军封皇帝,凭他们数十万的兵力,肯定不甘居于我军之下,也要推出一位刘氏皇帝。这样的话,王莽还没消灭,起义军内部就打起来了,最后得利的就只有王莽了。
还有,舂陵和宛县这么点地方,如果敢自称皇帝,容易成为天下攻击的目标。所以,我的意见就是缓称帝,先称王。这样的好处就是,如果有朝一日赤眉军做大了,我们可去投奔他们;如果赤眉军没有封帝行动,我们就先联手消灭王莽,等到将来收服赤眉,再封皇帝,也不晚。
刘这番高论,听上去很美,却一点也不实用。因为,王凤根本就不吃你那一套,他们还是决定推刘玄当皇帝。并且不是暂缓,而是立即。刘以为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事实上,一切都在脱离他越来越远。
二月一日,联军在白河河畔替刘玄举行登基仪式。封新市兵王凤为成国上公;刘为大司徒;平林兵陈牧为大司空;刘秀为太常偏将军;王常为廷尉,大将军。
一个潦草的戏台,就这样匆忙地搭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