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推翻突厥帝国

贞观元年,唐太宗在用“渭水之盟”暂时稳住了突厥的进攻后,又迅速解决掉了罗艺(李艺)的叛乱,随后开始他的人治,逐渐让他的政权稳定。

政权稳定后,唐太宗开始他的下一步计划:向内,推行各项政治改革;向外,关注宿敌突厥的情况。

突厥,特别是东突厥,几乎成了登基后的唐太宗的一个梦魇,一块心病。消灭突厥,是他一直想做的事。可要怎么才能彻底消灭突厥呢?这成了唐太宗自签订那倍感耻辱的“渭水之盟”后,没有一天不在想的事。而且是在近乎于用一种“卧薪尝胆”的态度在积蓄着力量,以便一举推翻突厥帝国。

然而,虽然中国历代王朝都想彻底击败北方游牧民族,无奈北方游牧民族独特的地理位置:内外蒙古、贝加尔湖、新疆、东北、远东等地实在太大了,更主要还都是草原、沙漠、丛林和高原寒地。中原人对这些地方的不熟悉和北方游牧民族对这种特殊地理位置的熟悉,让中原人彻底击败突厥几乎成了根本无法完成的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很简单,中原军队如果大肆出兵,突厥又不和中原军队进行正面对抗,只消失在茫茫草原,中原军队又能怎么办呢?也就是说,中原军队出兵突厥,最多只能将他们解散,无法将他们完全消灭。因而,过不了多久,他们又会集结起来,卷土重来,和中原对抗。

如此这般,烦不胜烦!

突厥如同一个“毒瘤”般地存在着。不过,虽然扰得唐太宗吃不香睡不着,但理智告诉他,他必须等待,等待一个时机,一个机会,等待他培养和训练的,专门针对突厥兵的唐军壮大起来,等待专门培训的唐军能够适应突厥的地理位置,适应突厥兵的打法。

上苍似乎一直都很善待这位大唐皇帝,贞观元年,就在他为突厥的存在而烦恼的时候,突厥迎来了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天灾人祸齐降临。

这年,靠天吃饭的突厥,冬天的时候,漠北大草原上下起了百年难遇的大雪,大雪覆盖了整个草原,到处都白茫茫的一片。恶劣的天气不仅冻死了人,还导致了大批牲畜被冻死。

牲畜是突厥人的食物,突厥人由此陷入了饥饿和寒冷中。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突厥遭受天灾的时候,东突厥的两位可汗: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之间又有了矛盾。

矛盾的产生和恶劣的天气不无关系。大雪让牧民生活在了饥寒交迫中,可颉利可汗却不顾牧民的死活,依然强征赋税,引起了突利可汗的坚决反对。

于是,东突厥内部出现了分裂,分裂成了三方势力:第一方是支持颉利可汗的部落;第二方是对颉利可汗改变国俗和推行政令不满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他们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第三方是支持突利可汗,减免牧民税赋的部落。

三方势力之间展开了争斗,分裂更使突厥势力大为减弱。而为了在这三方势力争夺战中获胜,突利可汗不得不借助外部势力,这外部势力又是谁呢?不用说,是李唐。李唐的强大以及与突厥的对立,让突利可汗有了机会,他主动在暗地里和李唐联络,希望借李唐的力量,达到消灭颉利可汗的目的。

颉利可汗一时之间,成了突厥突利可汗和李唐的共同敌人。这让唐太宗兴奋不已。

“真是天助我也!”唐太宗想,看来,消灭突厥指日可待,天意如此。

那时候,唐太宗还在为与突厥的战斗做准备。为此,他还允许专门为战突厥特意培训的精锐部队在他的显德殿习武(为了保密和隐藏实力)。

虽然在唐太宗看来,他的这个“特战部队”并没有达到他的出战要求,可如果错过了突厥内部分裂和天灾这个机会,很可能再灭突厥就更难了。

于是,他一边热情地与突利可汗的人接触,一边开始为伐突厥做准备:将恒安(今山西大同)、朔方(今内蒙古乌审旗)作为进攻突厥的基地。

基地很快就建成了,唐太宗开始实施推翻突厥帝国的计划。

不战就不战,要战就一定要赢。在唐太宗看来,这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争。只是,愿望是好的,可擅长打关内仗的唐军远赴漠北草原,与东亚霸主突厥帝国打仗,想要赢,哪有那么容易?即便是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突厥。

其实,最让唐太宗觉得无法把控的是,当他们大举进攻突厥的时候,突厥可汗带着他的突厥兵跑了。

试想一下,到了那时候,面对陌生的漠北大草原,唐军又该怎么办呢?既见不到敌人的影子,又要面临饥饿,到时候很可能无功而返,岂不太劳民伤财?当初隋炀帝时期,国家的衰亡,不就也有这个原因吗?

何况,即便真把突厥打败了,把突厥可汗打跑了,却没有一下子把他们打死打服,几年后,突厥帝王再次复苏,且大举南下,他又该怎么办呢?

太不可预测了!但再无法预测,唐太宗都要竭力杜绝这种现象的存在,绝不允许自己的威信在这场战争中大减。

因此,这场战役的战略太重要了。首先,他必须找准突厥可汗的居住地,然后将其一举消灭,绝不给他逃跑的机会。

最终,经过缜密的分析和研究,贞观三年八月,也就是公元629年9月,在唐太宗登基后的第三年,他命令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张公谨为副总管,向突厥发出了军事进攻。同时,他又命并州都督李世绩、华州刺史柴绍、灵州大都督薛万彻等为各道总管,统率近十多万大军,分道出击突厥。

如此看来,突厥经过了多年对李唐朝廷的肆无忌惮的欺负后,终于要在贞观年间,被唐太宗反击了……

第九十五节 李靖巧攻定襄城

(1)

李靖等人出征突厥的头一天晚上,唐太宗心神不宁地去了立政殿,严肃地问长孙皇后:“此次朕要踏平突厥,皇后觉得如何?”

唐太宗每到不安时,都会去见长孙皇后,以便得到她的肯定和安慰。此次依然如此。长孙皇后没有让他失望,用一贯的轻言细语道:“臣妾觉得,颉利可汗在如此天灾之下还要征百姓赋税,昏庸残暴,陛下此次师出有名,上应天命,下顺民意,必将大胜而归!”

唐太宗笑了,内心的不安瞬间消失。

第二日,也就是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在寒风凛冽的正月,李靖率领3000精锐骑兵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向东突厥颉利可汗的地盘——恶阳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进发。

他们已经从突利可汗那里得到颉利可汗的准确营地了。

就在李靖率领唐军的精锐部队来到定襄城,与突利可汗安排的线人接上头时,恶阳岭上,颉利可汗正在牙帐里和几名手下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如此寒冷的天气,到处冰天雪地的,没有酒肉怎么御寒?

当然,之所以要将自己喝个酩酊大醉,除了要御寒外,还在借酒浇愁。曾经铁板一块的突厥,如今却分成了三块,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也很不愿意接受。

“大汗!听说那突利前些时间去长安了!”那个曾被唐太宗抓获又释放的,颉利可汗的亲信执失思力突然说。

“突利?他……他去……去长安?”虽然喝得晕乎乎的,可这句话,颉利可汗还是听清楚了,这也是他最担心的,他一怔,大声问,“他……去长安干什么?难道……难道要和……和唐朝求和?”

执失思力摇了摇头,表示他不清楚。

“哼!那大唐皇帝会为了他,和我颉利可汗作对?别忘了,当初的渭水之盟,大唐皇帝可是和本可汗签的,他算什么?”颉利可汗大声说。虽然突利可汗向李唐求和是他最担心也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可此时,他却不能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和担心来。

“大汗!只怕那大唐皇帝为了瓦解我们,真就帮了那突利和我们作对!”颉利可汗的另一亲信担忧道。

“不……不怕!”颉利可汗大着舌头说,“现在……你们看看……看看……到……到处冰天雪地,即便那大唐皇帝真想帮他,真想帮……也……也不会选在这……这个时候……不……不怕!”

“大汗,难道就真要任由那突利背叛我们?”执失思力起身给颉利可汗倒了碗酒说,“不如把他杀了吧!”

颉利可汗翻着白眼看了看执失思力:“杀……杀他……你……你去杀?”

执失思力哪有这胆子,一听这话,急忙将缩回头去,埋头喝起酒来。

“哼!他……他敢……敢和李唐结盟……?本……本可汗……收拾他!不急!等万物复苏,冰雪融化……收拾……收拾他……”

颉利可汗话音刚落,头一歪,靠在一块羊毛毡上睡着了,很快,牙帐里就传出很响的呼噜声。

颉利可汗和他的属下,做梦都不会想到,此时,李靖已经率领三千精锐到了定襄城下。而那定襄城内守城的突厥兵睡觉的睡觉,闭目养神的闭目养神,总之,个个如烂泥一块。他们觉得,在这样冰冷的黑夜,不可能有人来攻城,所以他们的守城,只是做个样子。

可这天,攻城的却来了。

“李大帅!这定襄城里为什么悄无声寂的?怎么都没看到守城者?莫不会是个陷阱?”副帅张公谨有些担心,问李靖。

李靖把眼神看向那线人,线人说:“副统帅不必担心,有守城者,只是他们都在睡大觉,并没有什么陷阱!”

李靖这时才说:“以我对突厥人的了解,他们是不可能设什么陷阱的,一定觉得在这样的天气,又是黑夜,不可能有人攻城!”

“是!是!”线人忙不迭地说。

“那……那咱们还站在这里干什么?攻城啊!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外面实在太冷了,攻进城里,我们就能暖和暖和了。”张公谨说。

“不急着!”李靖摇摇头说,“不可莽撞!你还是先让大家隐蔽吧,只让弓箭手做好准备!”

“我不明白,为什么不直接攻城?我们在下,他们在上,让弓箭手出手,我们不占优势啊!”张公谨对李靖的安排很是不解。

李靖抬头望了望天说:“我估摸着,清晨必有大雾,到时候我们再出现,假意攻城,突厥守城者虽然知道有人攻城,却看不清人数,一定会拼命冲我们射箭,到那时候,我们便能拾些箭回来了!此战需要不少箭羽。”

“大帅这主意是不错!可我们的目的不会是拾箭吧?跑大老远的,在这冰天雪地里,难道就为了捡几支箭?”张公谨觉得李靖是在本末倒置,搞错了重点。

李靖在心里摇摇头,不愿多做解释,转而问那线人:“守城者是谁?”

“哈日勒柱国!”线人说。

“是他呀!”张公谨不屑道,“此人我们就更不用害怕了,我和他交过手,有勇无谋!我们还是直接攻城吧!”

李靖再次看了张公谨一眼,虽然没说话,但意思却是,任何敌人都不能轻视,还是再等等吧!

“此人我以前打过交道!”张公谨加重了语气,“比大帅更了解他!”

“定襄城里可有原隋朝皇后?”李靖又问。依然不直接回答张公谨。

“回大帅!萧皇后和原隋朝齐王杨暕之子杨政道都在定襄城内。”线人说。

李靖一听,又看了张公谨一眼,张公谨这才知道李靖之所以不让强攻的原因。原来,出征前,唐太宗曾特意叮嘱他们:一定要把原隋朝皇后——萧皇后安全地带回宫。

“那……大帅想怎么救出萧皇后?”张公谨问李靖。

李靖这才说:“如果让他们内部瓦解,进而夺得定襄城,我们就既可保存实力,又能保全城里的萧皇后了。”

“内部瓦解?怎么瓦解?”

张公谨刚嘟哝了一句,那线人便说:“大帅这么一说,末将倒想起一个人来。”

“谁?”李靖和张公谨同时问。

“上柱国康苏密!”线人说。

李靖和张公谨对视一眼。此人他们听说过,也算是突厥的得力干将之一。如果能将他拉到这边来,夺下定襄城就更容易了。

“你确定他能过来?”李靖又问线人。

线人点了点头说,康苏密很早就对颉利可汗不满了,以前他在和康苏密一起喝酒时,就常听他发牢骚。

“好!”李靖说,“如果真能把他拉过来,你可就立大功了!”

“那康苏密现在在哪儿?”张公谨问,“也在定襄城里吗?”

线人摇头说:“不!他在城外草原的牙帐里!”

“好!我派几个人随你前往!”李靖说,“争取天亮前说服他!”

于是,李靖派六名唐军跟随线人,一起去了康苏密的牙帐。而李靖呢?一边和张公谨商量组织弓箭手,一边为之后的攻城做准备。

(2)

城内城外两重天!

定襄城外,李靖率领的唐军已经在摩拳擦掌了,而城内的守城将领却还是浑浑噩噩,守城将领哈日勒柱国更是四仰八叉地在睡大觉。

不过,睡梦中的哈日勒柱国,还是在暗夜里露出光亮时,被他的手下叫醒了。

“大王!不好了!不好了!”手下惊慌道,“唐军攻城了!”

“什么唐军?”哈日勒柱国还没从睡梦中清醒过来,眨巴眨巴眼睛,看清手下那张惊慌的脸后,猛地反应过来,大叫“什么?你说什么?你说谁在攻城?”

“唐军,是唐军在攻城!大王,您听……”

手下不用再说下去了,哈日勒柱国已经听到鼓声震天了,甚至还听到了“冲啊!冲进城门,踏平突厥”的震耳欲聋的吼叫声。

哈日勒柱国像是被什么东西烧着了,一下子跳了起来,他穿好衣服,冲了出去,急匆匆地登上了定襄城城楼。

此时,天已微明,只是雾太大了,不过,透过浓雾,哈日勒柱国依然看到城门外不远处的影影绰绰。

“来了多少唐军?”哈日勒柱国问。

一守城者摇头说:“看不清楚!”

“什么时候到达城门下的?”哈日勒柱国又问。

守城者依然摇头:“不……不知道!他们……他们好像……好像是从……从天上下来的,就这么……”

守城者的话还没说完,便再也发不出声音了,因为他的头被哈日勒柱国一刀砍了下来。

带血的头颅滚了几下,停在了哈日勒柱国的脚下。其他守城者吓得连退几步,惊恐不已。

“愣着干什么?还不放箭!”哈日勒柱国大声说。

不知来了多少唐军!也不知唐军来了多长时间,更不可能知道唐军的攻城将领是谁了。哈日勒柱国还能怎么办呢?只能凭着对唐军的些许了解,做一些简单的战术安排了。

他的想法是,首先遏制唐军的攻城攻势。先用箭射!站在城楼上的他们,向城楼下的唐军射箭效果最好。在解决掉一部分唐军后,等浓雾散尽,再重新根据唐军的情况做战术调整。

他哪里会知道,这正中了李靖的计。没错,城楼外那影影绰绰,确实是唐军,而且还是李靖亲自率领的唐军,而这些唐军,站在最前面的,手里全拿着盾牌,盾牌自然是为了挡箭。可他们的存在却只是为了树“靶子”,告诉守城突厥兵:往这里射。

拿着盾牌的唐军后面的是些许唐军弓箭手,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等突厥射完箭后,捡拾箭羽。

一切就像李靖预料的,城楼下,箭羽细雨般被射了下来,很快就在地面上铺了一层。

一阵箭雨下过后,哈日勒柱国眯着眼仔细一看,城外原本影影绰绰的好像不在了。

“哈哈哈哈……”哈日勒柱国狂笑起来,“看来,这只是一小撮唐军,死的死,跑得跑了。不用怕,这样的天气,唐军怎么可能适应?撑不了多久的。指不定这些唐军从他们大唐来我们这里的路上就死了一多半,刚刚又被我们射死不少……哈哈哈哈……”

哈日勒柱国笑完后,又令守城者紧盯城楼下。

“如果唐军还敢挑衅,继续射箭!”他大声说。

“大王!要不要我们打开城门,去外面看看?”守城者有些兴奋,“看看我们这一通射,死了多少唐军!要有受伤没死的,我们就绑起来,挂在城楼上!”

“好!”哈日勒柱国大声说,“让那些逃跑的唐军看看,攻定襄城的后果!”

“遵命!”几名守城者争先恐后想去完成这个任务。

不过,就在那几名守城者走出几步后,又被哈日勒柱国叫住了。

“慢着!”他说,“等雾散了再说!”

外面雾蒙蒙的一片,到底什么情况,还需弄清楚再说,不能鲁莽。哈日勒柱国说完,转身向城楼下走去。这里太冷了,他还是回去喝杯热牛奶暖暖身子的好。

哈日勒柱国在定襄城城内放心地取暖喝牛奶,定襄城外的李靖正和上柱国康苏密商议如何破城。说服康苏密很容易,只告诉他李靖所率的唐军已经到了定襄城楼下,康苏密便同意了。

颉利可汗已经让他失望透顶了,而李靖又是他很是欣赏的唐朝大将。果然,两个人一见如故。

想取定襄城并不难,可李靖还想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功。他对康苏密说:“如果能让他们直接打开城门就好了!”

李靖说完,看着康苏密,他希望康苏密能有办法叫开城门。康苏密会意。

“叫开城门不难!”康苏密说,“末将就能叫开,只是……只是怕守城者发现我们身后还跟着唐军的话,肯定会很快关上城门的。你们未必能进去,到了那时候……”

康苏密没说下去,李靖也知道他要说什么,康苏密的意思是,到了那时候,康苏密和他的手下就会暴露,就会处在危险当中,即便门开了,能趁机进入城内的唐军也不会多。

唐苏密的担心不无道理,李靖低头沉思片刻,突然说:“有个办法可以让他们迟点发现我们……”

“什么办法?”康苏密问。

李靖俯在康苏密耳边一阵耳语后,康苏密的脸上浮现出了笑容,冲李靖作揖道:“早听说李将军有勇有谋!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啊!末将佩服!佩服啊!”

李靖并没多说什么,只是说:“我们分头行动吧!”

于是,在大雾尽散未散之时,康苏密带着几十名突厥兵,大摇大摆地来到了城楼下,一边敲门,一边大声喊:“快开门快开门!城外这么多唐军尸首,你们怎么还不拖回去向大王领赏?”

突厥打仗有条规矩,拿唐军尸首领赏。

守城者看到是康苏密在叫门,瞪大眼睛看着城楼下问:“康苏密头领,那真是唐军尸体?”

“那还有假吗?”康苏密大声说,“你们莫不是不知道?唐军只擅长在平原打仗,在我们这里,只有死路一条!”

守城者继续瞪大眼睛看着,果然,在大雾将散未散中,他们看到了很多唐军“尸体”横在那里。

不过,就在他们兴奋地嚷嚷着打开城门,打算搬走唐军尸体领赏之时,一个机灵点的守城者突然说:“慢着!”

“怎么啦?”其他人问。

那机灵点的守城者并没有回答同伴,而是问城楼下的康苏密:“头领为何到了这里?不是镇守在阴山下吗?”

“废话!难道只有你们打赢了唐军?”康苏密说,“那唐军兵分两路,一路攻城,一路偷袭我营帐,我岂能让他们得逞?你看看,这就是唐军俘虏!你们拿到的是唐军尸首,我康苏密拿到的却是活的唐军,哈哈哈哈……”

机灵的守城者这才放下心来。

“早知道我们早就开门了,那时候说不定还有活的唐军让我们捉呢!”几名守城者说。

他们对康苏密活捉唐军很是羡慕,毕竟活着的唐军比死了的唐军能领更多的赏银。罢了罢了,不管是活着的唐军还是死了的唐军,总之都有功。

“开门!开门!”守城者兴奋地大叫,“搬唐军尸体喽,向大王、可汗报功领赏喽!”

守城突厥兵觉得自己的运气太好了,今晨只是一通乱放箭,就死了那么多唐军,这功不和白捡的一样吗?

他们哪里知道,城外地面上的唐军“尸体”,只是李靖让士兵伪装的,而被康苏密等突厥兵“押”着的唐军,也只是为了顺利进入城门,控制城门而已。

守城者的领功请赏美梦并没做多久,很快就结束了。当康苏密“押”着部分唐军进入城门后,那些唐军及康苏密的人瞬间就控制住了突厥守城者。

“康苏密……你……”守城者明白过来,都惊愕道,“你……你竟然勾结唐军……”

“颉利不顾百姓死活,昏庸残暴,我康苏密这是在为民除害!”康苏密大声说。

康苏密话音刚落,随着一声尖锐的口哨声,城楼外的唐军“尸体”全都复活了,他们迅速涌入定襄城。

随后,李靖率领他的精锐骑兵就这么轻松地攻入了定襄城,并活捉了还在茫然中的哈日勒柱国,俘虏了原隋炀帝的萧皇后和隋朝齐王杨暕的儿子杨政道。

李靖率领的唐军率先取得了伐突厥的胜利。

当成功拿下定襄城的消息传到唐太宗的耳朵里时,唐太宗高兴地对众臣说:“汉朝李陵带领五千步卒进攻匈奴,最后落得归降匈奴的下场,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骑兵深入敌境,攻克定襄,威震北狄,这是古今所没有的奇勋,足以雪往年在渭水与突厥结盟之耻。”

其实,攻入定襄城还只是唐军伐突厥的第一战,接下来还有更多的战役等着他们……

第九十六节 唐军奇袭恶阳岭

(3)

李靖率唐军攻入定襄城的消息,在传到恶阳岭的颉利可汗耳朵里时,李靖已经率他三千精锐骑兵继续快马加鞭,向恶阳岭而来了。为了不让颉利可汗有机会逃脱,李靖在攻入定襄城后,并未多作休息就又马不停蹄地出发了。

“大汗!不好了!大事不好了!”这个消息依然是执失思力汇报给颉利可汗的。

当惊慌失措的执失思力闯进颉利可汗的牙帐时,颉利可汗还未从昨晚的宿醉中醒来,他的怀里依然搂着一个赤裸的女人。执失思力的突然闯入,让颉利可汗怀里的赤裸女人惊叫一声,急忙扯过被子,掩住露在外面的身体。颉利可汗被惊醒,睁开眼一看,执失思力站在那里。

“出去!”颉利可汗怒喝道,“滚出去!”

执失思力虽然快速退了出去,但还是在外面大声说:“可汗!可汗!唐军攻进定襄城了!”

牙帐里半晌没有声音,过了好一会儿才听到颉利可汗的一句“什么”然后又是一声“滚”。接着,牙帐外的执失思力看到一个女人裹着一件长袍,慌里慌张,披头散发地跑了出来。

执失思力没心思打量半裸的女人,他再次冲进颉利可汗的牙帐,再次重复了一遍刚刚说过的话。

“不好了!唐军攻进定襄城了!大汗!”

“怎么可能?”颉利可汗喃喃着,“怎么可能?消息确实吗?”

“千真万确,千真万确啊!消息是从定襄城里传出来的,是逃出的士兵传出来的。”执失思力的声音里带着哭腔。他无法忘记渭水河边,自己被唐太宗抓住时的狼狈,很是惊恐。

“哈日勒柱国呢?他是干什么吃的?就那么将城池拱手让人了?”颉利可汗大声吼道。

“他……被唐军抓了!”执失思力说,颉利可汗声音一大,他的声音就小了,“还有,康苏密背叛大汗了,投唐了!”

执失思力说这句话时,牙齿竟然发出了咔嚓咔嚓的声响,不知是因为生气还是寒冷。颉利可汗慢慢起身,在牙帐内踱了几步后突然站住。康苏密背叛他,他并不意外,迟早会背叛他的,可惜他知道得太晚了。

“哼!”颉利可汗双拳紧握,朝空气中一击。

如果没有康苏密的背叛,没有康苏密和唐军的里应外合,唐军怎么可能拿得下定襄城?而且还是这么悄无声息的。

“大汗!我们现在怎么办?”执失思力说,“是不是重新夺回定襄城?”

颉利可汗摇摇头。

“来不及了!”他说,“你现在去……”

颉利可汗还没说完,又一突厥兵喘着粗气闯了进来,大声说:“大汗!唐军来了!唐军来了!”

“什么?”颉利可汗一个大跨步,冲到了那突厥兵面前,一把揪起他的衣领,“你再说一遍,谁来了?”

“唐军!唐军来了!大汗!千真万确,是唐军来了!径直朝我们营地来了!” 突厥兵大声说,唾沫溅到了颉利可汗的脸上。

如果放在以前,突厥士兵一定不敢这么大胆,可在这种生命危急关头,他倒突然不怕颉利可汗了。是大汗又能怎么样?如果被唐军抓住,后果一定比自己还糟。

颉利可汗的手一松,突厥士兵跌坐在了地上。颉利可汗三步并作两步,奔出了牙帐,执失思力稍一愣神,叫了声“大汗”,也奔了出去。

颉利可汗冲上一个高高的瞭望台,看到了摆成铁甲阵的唐军,正风卷残云般,向他们席卷而来,腾起万丈灰尘。

“大汗,听说此次率兵而来的是李靖!”执失思力走到颉利可汗身边说。

“看来,这次大唐是有备而来啊!”颉利可汗说,“我轻看李世民了!”

颉利可汗说完,叹了口气。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大唐能出手这么迅捷,一定谋划了不少时间。且李靖能长驱直入自己的营地,想必早就知道了自己的底细,且做了充分准备。

“突利……”颉利可汗的脑海里冒出这个人来,“一定是他和李唐联手!”

“那……大汗!我们还是逃吧!”执失思力说。他早就想说这句话,只是一直不敢说,现在听到颉利可汗提起了“突利”时,也有了惧意,这才鼓足勇气说。

“只能逃了!”颉利可汗说,“没有别的选择!”

“转移营地!”执失思力在颉利可汗的话音刚落时,已经一边大声喊着,一边跑开了。

看着执失思力飞跑的身影,再看看席卷而来的灰尘,颉利可汗喃喃着:“真没想到会这么快!太快了!太快了啊!”

在刚刚得知大唐攻进定襄城时,颉利可汗虽然吃惊,却也不是很着急,他想,这大漠是他的地盘,即便唐军再勇猛,在他的地盘上,又能奈他何?他完全可以把唐军摆弄得团团转,等到把唐军绕晕了,他们也便能将唐军全歼了。

然而,唐军这么快突袭自己的营地,看来再不逃跑,自己的命都要丢在这里了。

于是,颉利可汗兵分两路,一路由他率领,执失思力随行,一起向阴山方向而去;另一路则由阿史那嘉率领,向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而去。

李靖率唐军到达颉利可汗营地后才发现,已经人去楼空,好在还有一些突厥伤兵因为行动不便,没能逃掉。

李靖在抓住他们,并进行突审后得知,颉利可汗跑去了阴山方向。

既然颉利可汗兵分两路,那自己也兵分两路,非把他们全部歼灭不可。李靖想。

于是,他决定亲率一万精兵,追颉利可汗而去。而李世绩则率领另一万精兵,追白道方向的阿史那嘉。

“那我们……”张公谨看看其余唐军说。

“暂时原地休息!”李靖说,“预防颉利可汗返回旧地!”

“追颉利可汗,大帅那点人马行吗?”张公谨有些担心说,“颉利可汗可是很狡猾的。”

“歼灭阿史那嘉后,即刻来阴山!”李靖并没回答张公谨,而是对李世绩说。

“遵命!”李世绩答应一声,率兵向白道方向而去。

“好了!我们也要出发了!”李靖说完,这才转头对张公谨说,“正因为颉利可汗狡猾,我们才不能全部出动,不能被颉利可汗牵着鼻子走。”

张公谨点点头说:“那你们小心!”

李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便飞身上马,一声“出发”,拍马而去,一万精兵随他而去。

(4)

阿史那嘉率领的突厥兵到达白道后,左转右钻,最终进入一块洼地,停了下来。

“就地休息吧!唐军找不到这里来。”阿史那嘉说。

“此次和以往不同,唐军有向导,一定会找到我们的。”阿史那嘉的副将说。

“即便能找到也不会这么快!”阿史那嘉不耐烦了,稍停又说,“何况白道地形复杂,唐军就是有向导一时半会儿也找不来!”

副将没再说什么。其实,即便继续逃,又能往哪儿逃呢?唐军既然有向导,那他们逃到哪儿都是不安全的。

然而,就在他们刚刚坐定,还没来得及喘一口气时,一阵阵马蹄声响起,追兵来了……

“快跑!”阿史那嘉喊。

可来不及了,在他们一阵手忙脚乱跨上马,跑出洼地才发现,他们被李世绩率领的唐军包围了……

阿史那嘉率领的突厥兵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被唐军歼灭的歼灭,俘虏的俘虏。

就在李世绩率领的唐军在白道大获全胜时,跑向阴山的颉利可汗半路上也已经派遣使者执失思力去长安请罪了。

颉利可汗在有这想法时,执失思力还曾问他:“大汗,我们真要归附李唐……”

颉利可汗冷笑一声,看着执失思力说:“你说呢?”

执失思力垂下了头。他知道,颉利可汗又要像以前的每一次一样,不管是求和还是请罪,都只是权宜之计。对于这个使者,执失思力实在不愿意做,他怕自己又会像上次在渭水河畔一样,被唐军抓起来。他内心已经有阴影了。然而,不去的话,他们面临的也是死亡。执失思力发现,此次唐军来势汹汹,且早有准备,而他们呢?什么准备都没有。

执失思力看了眼颉利可汗。颉利可汗头发凌乱,神情疲惫,一副丧家犬模样,完全没有了可汗的威严。

颉利可汗那时正闭着眼,不知道执失思力正在看他,他在想,他怎么可能甘愿归附李唐?他派执失思力去长安向李唐请罪,说东突厥愿意举国归附,只不过是为了骗骗唐朝皇帝,让他退兵而已。

他知道,这次是真没资本和唐军交手了,最近几年的天灾让他们已经损失惨重。而连年来的雪灾,又间接导致内部有了分裂。天灾人祸让李唐有了可乘之机。因此,他的如意算盘是,先向李唐低头,以便给自己休养生息的时间。一旦天灾结束,人祸(内斗)也结束,草原上到处草长马肥时,他便可以重整旗鼓,称霸东亚了。

“到了那时候,就该是你们向我请罪了!”颉利可汗想到这里,猛地睁开眼,发现执失思力还在面前,便说:“还不快去?”

执失思力叹口气,转身出去了。

可惜,这次颉利可汗的如意算盘并没有打响。虽然唐太宗表面欣然答应,并派遣鸿胪卿唐俭和将军安修仁去抚慰躲在阴山以北,铁山宿营地的颉利可汗。可李靖还是揣摩出唐太宗的心思,于是决定将计就计,将颉利可汗拿下。

原来,当李靖率一万精兵追击颉利可汗时,狡猾的颉利可汗却解散了队伍,只让一百精兵保护他,躲在了阴山以北的铁山,那里除了颉利可汗和执失思力外,没有人知道,因而李靖率领的唐军没有找到。

无奈,李靖率兵又重返恶阳岭,颉利可汗的原营地休息。当然,同时也不忘继续寻找颉利可汗的下落。

在从长安得到消息,执失思力去长安请罪,颉利可汗要率突厥归附时,李靖觉得这是个找到颉利可汗的好机会。

“朝廷使者去抚慰颉利可汗了,听说颉利可汗藏在了铁山,这是个好机会,我们可以趁此良机,派兵一万去他老巢,将他们一窝端了。”李靖说。

“李药师(李靖),这样做不妥吧!”张公谨吃惊道,“既然突厥愿意归附我们大唐,也已经请降,且陛下已经下诏准许颉利可汗归降,我们为什么要出尔反尔去围剿,这么做有违道义!”

“兵不厌诈!”李靖不以为然道,“韩信为何能灭齐国?就是能抓住时机。再说了,陛下想全歼突厥已经很久了。”

“是呀!大帅说得是!”李世绩也说,“咱这么做,不都是和颉利可汗学的吗?他们一直以来,不都是出尔反尔?他们哪次说话算话了?他们都不讲道义,我们何必要跟他们讲道义?”

张公谨瞟了眼李世绩一眼,不满李世绩和李靖一个鼻孔出气。

“世绩兄,他们是野蛮人,说话不算话,我们不是!如果我们也和他们一样,我们不也就成了野蛮人了吗?”

“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怎么能失去呢?”李靖瞟了一眼张公谨,“这样的机会不多,一旦错过,很可能我们将永远灭不了突厥。”

“是呀是呀!”李世绩说,“副总管(张公谨),推翻突厥是朝廷一直以来都想做的事,以前是没有机会,好不容易有了这次机会,如果放掉了颉利可汗,很容易让他们卷土重来!”

李靖冲李世绩笑了笑,又看了看张公谨,意思是说,听到了吗?这就是我不守信用的原因。张公谨见说不过他们,又想想,他们说得也有道理,便叹口气,稍停又问李靖:“那由谁去捣颉利可汗的窝呢?”

“总管!副总管!你们就把颉利可汗交给末将来擒吧!”李世绩大声说。

李靖却摇了摇头。

“我们还有其他任务!”李靖冲李世绩和张公谨说完,又冲一个年轻人说,“苏定方听令!”

“末将在!”苏定方没想到会点自己的名,怔了一下,然后上前一步大声说。

“你带200轻骑,偷袭阴山以北,铁山宿营的颉利可汗!”李靖说完,又补充一句,“有把握吗?”

“有!绝不辜负将军信任!”苏定方大声说。他太兴奋了,怎么都没有想到,这么重要的任务会交由他来执行。

“快去准备吧!”李靖说。

等苏定方离开,李世绩不放心地说:“这苏定方虽然骁勇彪悍,英勇神武,可这次面对的是凶悍的颉利可汗,能行吗?”

“我倒觉得让这苏定方做先锋正合适,”张公谨此次却和李靖站在了一起,笑着说,“年轻气盛,不依不饶,力气过人,正好对付颉利可汗!”

“那倒也是!”李世绩也笑笑说。

苏定方没有让相信他的李靖他们失望,在大雾的掩护下,他率200轻骑先锋悄然疾行,向铁山营地进发。

那时候,刚刚见了唐朝使者的颉利可汗正在那里得意呢,为自己再次忽悠了李唐而得意,因此完全放松了警惕。这致使苏定方和他的先锋部队已经离铁山营地只有7里时,突厥兵才发现。

“不得了啦!不得了啦!唐军追来了!”突厥士兵的惊呼把颉利可汗惊出了一身冷汗。

“唐朝使者呢?”颉利可汗刚说出来,才想起已经离开了,又说,“能不能追上?”

执失思力摇了摇头。

“他们一定早就计划好了。”执失思力像泄了气的皮球,瘫坐在那里,喃喃道,“看来,唐朝皇帝把我们糊弄了!”

“来了多少人?”颉利可汗也绝望了,大声问。

“不多,好像只有几百人!”一个突厥士兵说,“不过应该是先锋!”

“那还不打干什么?”颉利可汗精神一振。执失思力那瘫坐着的身体也慢慢抬了起来。

“奇怪,唐朝皇帝怎么只派这点人马来?”执失思力很是不解。

“也许他们以为我们也只有几百人!”颉利可汗冷笑道。

确实,颉利可汗躲在这里时,只有一百多人,可随着李靖率唐军离开阴山,去了恶阳岭,颉利可汗便将解散的突厥兵又召集起来了,此时已经有近十万人。

于是,一场近十万突厥兵与二百唐军轻骑的激战上演了。

虽然在人数上唐军不占优势,甚至人数悬殊,可唐军这二百人是精心挑选出来的,而且是做了充足准备的。而突厥兵呢?则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慌乱应战,再加上唐军有个打疯了的苏定方,突厥兵很快就力不从心了,开始四散而逃。

“不好了!又有唐军来了!”突厥的这一声喊,让仍在坚持的突厥士兵们也泄了气,他们根本没有再战的勇气。

这次来的是李靖率领的一万精兵主力。

颉利可汗眼见突厥兵渐无招架之力,不敢恋战,再次带着残余士兵,骑千里马逃跑……

当然,颉利可汗这次没能逃掉,在他跑到碛口(今内蒙古二连浩特)时,受到了李世绩率领的唐军的阻止,那些跟随颉利可汗一起逃跑的突厥兵也不愿意跑了,在大酋长的带领下,投了降。

颉利可汗知道自己即便投降,很可能还是一死,于是继续逃跑。但并没逃出多远,便被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擒获,送到了京城。

颉利可汗被杀,东突厥宣告灭亡。

铁山营之战可谓是一场兵力悬殊的战争,十万突厥对阵一万多唐军,最终却以唐军大胜结束:一万突厥士兵死在了唐军手下,数万突厥兵做了俘虏,就连隋朝义成公主也未能幸免,同时还擒获了她的儿子叠罗支。突厥十万余百姓归降,数十万余头牲畜归唐军所有。

唐军伐突厥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胜利……

第九十七节 对内皇帝对外天可汗

(5)

贞观三年到贞观四年这场推翻突厥帝国之战,李唐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那连年的雪灾加上突厥内部的分裂,让由李靖率领的唐军创下了旷下奇功,一举消灭了东亚最大的帝国——东突厥。

当消灭东突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唐太宗激动不已,感慨道:“朕听说,君主忧愁臣觉得耻辱,君主受辱臣甘愿赴死。从前大唐草创之时,太上皇因为百姓的缘故,向突厥称臣,朕为此常常痛心疾首,立志要歼灭突厥,为此坐不安席,食不甘味。现在只暂时调动一部分军队,我们就无往不胜,使单于归顺,终于洗雪当年称臣的耻辱。”

李靖率领的这一战,比当年还是秦王的李世民率领的那场与窦建德在虎牢的一役还神奇。这一仗,既解除了大唐西北边的最大祸患,又为李唐雪了耻,唐太宗怎么可能不激动?不要说唐太宗了,就是太上皇李渊也是欣喜万分。为了庆祝这场胜利,他将太宗和十几名重臣及诸王、王妃和公主一起邀请到凌烟阁,专门设宴,以庆祝这场胜利。

“想不到!想不到啊!”太上皇李渊在宴席上喜极而泣,“想不到还能看到这一天。”

曾经,太原起兵的他为了稳住突厥,带着不甘和无奈向突厥称臣,即便这样,突厥还是时不时地入侵李唐,掠夺财物,让李唐受尽屈辱。如今,李唐终于不用再向突厥称臣了。

“皇儿!为父……为父谢谢你!”李渊流着泪,笑着对儿子——唐太宗说。

这个儿子虽然曾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两个儿子,逼自己退位,夺得了皇位,但却在消灭突厥上立了功,为李唐江山立下了功,还雪了他向突厥称臣的耻,他理应向这个儿子表示感谢。

这可能是自“玄武门事变”后,李渊第一次在面对李世民时,觉得欣慰,真心高兴。

唐太宗听了李渊的话后,先是一怔,接着眼圈一红,鼻子一酸,眼角一湿……他心里五味杂陈,他希望父亲能因这件事,对自己杀哥弑弟屠侄逼父的怨恨少一些。

“父皇……”唐太宗哽咽道,“父皇……父皇万万不可这么说。东突厥灭亡是父皇的心愿……如今……如今父皇的心愿了了!”

“这是我们大唐的心愿!是我们大唐百姓的心愿啊!”李渊越说越激动,大声说,“在今天这个大喜的日子里,朕给你们奏奏乐,高兴高兴吧!”

众臣,甚至唐太宗,哪里见过李渊如此激动、高兴过?全都热烈响应,场面十分热闹。

“好!好!今儿是我们大唐臣子的大喜之日,也是我们大唐百姓的大喜日子!今天父皇高兴,要为大家奏乐助兴,那朕也就随父皇,给父皇伴舞助兴吧!”唐太宗也放下了自己的天子架子,准备与臣同乐。

当然,更重要的是想弥合和父亲的关系。

于是,宫女太监们忙了起来,太上皇要奏乐,而且还是弹琵琶,他们必须让乐师拿来最好的琵琶;皇上要随乐起舞,他们一定要将舞台搭建好,服装准备好。

就这样,大唐最难得的场景出现了:太上皇在中间弹琵琶,白衣飘飘的皇上围着太上皇在舞蹈,众臣呢?则围在太上皇和皇上周围,举杯摇摆……

这种难得一见的热闹场面,整整延续到深夜。

不怪太上皇和皇上这么“失态”,是他们太高兴了。自隋朝以来,东突厥就成了西北强国,不管是隋朝还是唐朝,没有哪个帝王不想啃下这块大骨头,挖掉这个大“毒瘤”,结果呢?总是未能如愿。不仅不能如愿,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可现在,他们李唐轻而易举地就啃掉了这块大骨头,挖掉了这个大毒瘤。他们怎么可能不兴奋到失态?这说明什么,说明李唐除了拥有最圣明的皇帝,最善战的将领,最英勇的士兵外,还拥有最好的国运。

这不正像长孙皇后所说的“上应天命,下顺民意”,因而才歼灭了突厥吗?

不难想象,对于此役立下绝世大功的李靖,唐太宗更是不可能亏待了,李靖回到长安后,他即刻便被晋封为代国公,赐物六百段及名马、宝器等……

然而,兴奋过后,他们接下来还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十多万投降的突厥百姓又该怎么安置?

“不如让他们去河南、山东吧!以后让他们改以种田为生。”有人提议说。

可这个提议很快就被推翻了。推翻的理由是,突厥一直以来都是弱则请服,强则叛乱,这十多万突厥人经过繁衍生息,数目日渐庞大,和中原人住在一起久了,必成隐患。这不是危言耸听。晋朝时,由于允许突厥人进入中原定居,20年后,洛阳到处都是突厥人的毡帐,此后不久就爆发了突厥人大暴乱。

最后,唐太宗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专门开辟一块地方安置突厥人,还说这些地方必须要有突厥人熟悉的生存环境。

“孔子曾说过,有教无类,应给予归附的突厥人生以,教授以礼仪。可以把那些酋长选拔进长安,让其担任皇宫宿卫,畏威怀德。”

于是,贞观四年,也就是公元630年。唐太宗对于被灭的东突厥,并没有采用历史上常见的分离肢解措施,而是采用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策略,为了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他还下诏,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用以妥善安置归附突厥的百姓。同时,他还在突厥原居地设置了定襄、云中两都督府,以便对居住在那里的突厥民众实施管理。而这些都督府的都督,也均由突厥本族首领担任,并能世袭。

这是一种新的羁縻府州制度,其开明友善的政策,稳定了降唐的突厥首领及民众的心。当然,突厥骁勇善战的本事,也将在守卫北部边疆上得到发挥。

有了对归唐突厥民众的良好安置,原本依附于东突厥的契丹、高昌也陆续向大唐请降。并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于是,唐太宗对内称皇帝,对外称天可汗;以皇帝的名义掌管着中原大地,以天可汗之名,掌管漠北和西北各族。

李唐,一举取代突厥,一跃成为东亚最大帝国。而唐太宗李世民呢,则成了统领东亚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