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厉行节俭,君行仁政

唐朝初期,受到隋炀帝造就的天下大乱的影响,民生凋敝,人口稀少。曾经,北周被隋杨灭掉后,北周留给了隋杨690万户人,而当李唐灭掉隋杨时,唐初武德年间的人口却只有200余万户。

由此,李唐初建便面临人口稀少,百业待兴的境况。

不过,经历了唐高祖的稳步上升,又经过了唐太宗在贞观初年的欣欣向荣后,贞观四年,大唐不仅在粮食储备、军事器械方面超过了隋朝,就是在人口上也超过了隋朝。

这是国力昌盛的表现。不过,就在朝臣们为此而得意时,唐太宗却表现得很清醒,他说,国力的强盛应该体现在民生上,而不是国家的储备上。

唐太宗的这种清醒,源于他时刻不忘提醒自己,要以隋朝灭亡为教训,他觉得,隋朝的灭亡,很大原因是贫富分化严重,分配不公,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矛盾。隋末年代,当国家粮仓堆满粮食时,百姓却还处在饥饿中,揭竿起义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因此,唐太宗才说:富要藏于民,而非藏于官。

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因此,他非常重视百姓生活。

贞观二年,戴胄曾上表唐太宗,建议官员百姓纳粮建义仓,以备饥荒年代开仓放粮。戴胄说,政权稳定的前提就是百姓安居乐业。唐太宗非常认同戴胄的观点,不仅采纳了他的意见,还让他和魏征一起做了谏议大夫。以便时刻提醒他和朝廷众臣,凡事都要以百姓为重,以民生为重,以民为本。

“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是唐太宗对君民关系的理解。为此,他提出了“戒奢从简”。

“戒奢从简”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特别对于一个东亚帝国的统治者来说,更不容易。但唐太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做到了(晚年例外),这从他迎接从突厥回唐的萧皇后可见一斑:

贞观四年,当兵部尚书李靖消灭突厥,带着前隋朝皇后——萧皇后回到宫里时,唐太宗为了迎接萧皇后,特意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欢迎宴。

唐太宗为何如此重视这位前朝皇后呢?很简单,这位萧皇后太美了,经历也太传奇了。

萧氏——萧皇后天生就是个尤物,刚出生时,当时的占卜奇人袁天纲就曾推算过她的生辰八字,称其“母仪天下,命带桃花”。

最后她的一生,还真验证了这句话。

萧氏的父亲是西梁孝明帝萧岿,母亲是张皇后,由于她出生在“不吉的二月”(江南风俗,女孩子出生在二月不吉利),为了破这不吉利,父母将她交给了父亲萧岿的堂弟萧岌收养,然而不久萧岌就生病去世了,萧氏转而交由舅父张轲收养……

如此波折的童年,却并没有影响她成为隋朝皇后。隋文帝时期,隋文帝为了与西梁国结亲,提出为晋王杨广挑选西梁国公主为王妃。萧岿为此还占卜了身边的所有女儿,结果都不理想,最后终于想到了送到别家收养的萧氏,经占卜后发现大吉,于是,萧氏的命运再次发生了改变,成了晋王杨广的妃子,晋王妃。

萧氏温婉的性情颇得隋文帝与独孤皇后的喜欢,野心勃勃的杨广为了讨好父母,与萧氏也是琴瑟和鸣。杨广登基后,萧氏便被封为了皇后。

然而,这位做了皇后的萧氏,经历却一如既往地跌宕起伏。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杨广被手下宇文化及在江都杀害,对萧氏的美貌早已垂涎三尺的宇文化及便将她占为己有,萧氏就这样从隋炀帝的妃子变成了宇文化及的妃子。不久,宇文化及又被窦建德打败,萧氏便如同一个物件,再次被转让,成了窦建德的宠妾。

这还没有结束,由于她小姑(杨广之妹,当时为突厥处罗可汗妻子)义城公主的原因,窦建德为了和突厥“友好”相处,在义城公主提出带走萧氏后,窦建德虽然不舍,却也同意了,于是,萧氏又去了突厥,成了两代可汗的妃子,直至被李靖抓获。

义城公主已被唐军杀掉,而这位萧皇后却被李靖恭恭敬敬地带回长安,原因很简单,唐太宗对这位传奇女子充满了兴趣。虽然此时,萧皇后已经49岁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唐太宗要让这位曾经的皇后,传奇的女子感受一下他创建的帝国宫殿。为此,他不惜一反“简朴”,隆重欢迎。

那天,宫里不同往日地挂满了宫灯,山珍海味堆满桌,唐太宗面对如此“奢华”,在歌舞姬的轻歌曼舞中,轻声问旁边的萧氏。

“卿以为眼前场面与隋宫相比如何?”

萧氏微微一笑,她的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了隋宫的奢华场面:宫廊下,一百二十颗数寸大的夜明珠将宫殿映得亮如白昼;殿前那数十座由檀香制造的火焰,使整个宫殿香气扑鼻,恍如仙境……当然,整晚消耗掉的檀香木也不少于二百车。

萧氏想到这里,微微闭了闭眼,淡淡一笑说:“陛下乃开基立业的君主,又何必和亡国之君相比?”

唐太宗先是尴尬一笑,随即若有所思,最后微笑着点了点头。

萧氏的回答很巧妙,既回答了唐太宗,你如今的宫殿,根本无法和隋朝宫殿的奢华相比,同时还赞美了唐太宗的简朴……

唐太宗在对这位传奇女人的语言得体而折服的同时,也对她产生了好感。他看着这位年近50岁的女子,看着她婀娜的身姿,顾盼流离的眼神……动了心。

最后,唐太宗不顾萧氏比他大17岁,更不顾众臣反对,将她留在后宫,封其为昭容。

唐太宗之所以这么做,除了确实欣赏萧氏,对她有好感外,还想给她一个安逸的生活。不然,他不会在贞观二十一年,当这位隋朝皇后,唐朝昭容去世后,他将其葬在了杨广之陵,并上谥愍皇后。当然,这都是后话。

从唐太宗“奢华”、隆重地迎接萧氏,却比不上隋炀帝时期奢华的十分之一来看,可见唐太宗纠正前朝弊端,使官员厉行节约、百姓休养生息的决心了。

唐太宗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进而恢复经济。这不得不说是他通过隋朝瓦解得来的经验教训……

当然,唐太宗所有的“以民为本”政策,说到底都是为了稳定政权。

从古到今,对任何一个统治者来说,不管采用什么政治路线,采用何种治国措施,终极目标都是为了稳定政权。在如何稳定政权上,唐太宗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获得民心,而如何获得民心?那就是实施“仁政”。

贞观年间,唐太宗实施“仁政”,也确实让他获得了民心,更为打造大唐盛世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第九十八节 建洛阳行宫风波

(1)

唐太宗自武德九年八月坐上皇位,直至贞观四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令百官上疏诉事,畅所欲言;削减封王(以前那些封了王却没有立什么大功者,即刻降级);精兵简政,压缩编制,合并地方郡县,以减少政府成本;力倡节俭,不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珍宝奇货……

这些改革措施一改前朝,甚至唐高祖的执政理念,给了朝廷新气象。看着国泰民安,天下统一,唐太宗不禁也有些得意扬扬起来,心态发生了改变。

一日,不知何故,唐太宗突然烦躁起来,一把将正在看的奏章推到一边,起身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焦躁不安。身边的吴公公吓了一跳,急忙跪下磕头道:“主上……”

话还没出口,唐太宗突然走到他面前,看着他说:“平身,说说看,朕身为大唐天子,天可汗,是不是该有几处行宫住住?”

吴公公一开始还没听明白,怔了一下,不过很快就明白了,起身小声道:“大家(私底下的称呼,在此以表示亲近),谁说不是呢?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奴才一直还在寻思着,大家是该有几处行宫去走走,一来呢,让百姓见见大家;二来呢,大家可去各地看看民风;三来……”吴公公一边说一边轻瞄唐太宗的脸色,见他刚刚沉着的脸,浮现出了笑容,继续说,“三来呢,还可微服私访。”

“哦,微服私访?哈哈哈哈……好!微服私访!微服私访好!”唐太宗大笑几声道,“是呀,天下百姓都想见朕,可朕却一直闷在宫里不出去,大唐领地这么广,是不是每个地方的百姓都安居乐业,太太平平呢?朕不知道啊!朕必须下去走走!下去走走看看!”

唐太宗因为高兴,在房间转起圈来。吴公公紧紧地跟在身后,低头哈腰,一脸媚笑,很是可笑。

“那你说,这行宫建在什么地方好呢?”唐太宗突然停下,一转头,看着吴公公问。

吴公公刚刚在跟着唐太宗后面踱步的时候,已经在想这事了,便说:“大家,奴才觉得,洛阳是大家的福地,如果大家的行宫建在那里……”

“好!深得朕意!深得朕意啊!”唐太宗高兴地说,“都说你善解朕意!果然!果然!有赏!有赏!”

“谢主隆恩!”吴公公急忙跪下谢恩。

洛阳对唐太宗来说,确实意义不凡。曾经,他率唐军收复洛阳取得大胜后,得到了“天策上将”之称,之后,他又差点儿去洛阳建“天子旌旗”。甚至在“玄武门之变”时,他也有政变失败,退去洛阳建政权的想法。

“洛阳是个好地方啊!”唐太宗禁不住又说。

唐太宗一直将洛阳看成自己的福地,能在洛阳建造一座富丽堂皇的洛阳宫,不仅可以用于休闲度假,还可彰显大唐的实力,两全其美。

这么一想,第二日,唐太宗便诏令征调兵众,去洛阳修建行宫,还称不久他要游幸东都(洛阳)。

唐太宗这个诏令下了后,朝臣中大多数人都觉得很正常,甚至有不少觉得早该如此,就连谏议大臣魏征和戴胄都没说什么,可有个人却上书唐太宗,提出了反对意见,甚至还列出五条反对理由。

“我觉得,秦始皇凭借周朝衰微,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准备传给子孙万代,却到他儿子手里就灭亡的原因,是满足嗜好追求欲望,以至于违背天理伤害人民。百姓承受不了,只应厉行节俭,减轻赋税,以身作则,才能天下太平。如今游幸东都的时间还没定,但却大兴土木,这样一来,外戚亲王到了封地后,也会修建官府宅邸,派收捐税征调劳役不断,这必将使百姓疲惫失望,这是不行原因之一;陛下之前平定东都时,曾把宽广的宫殿当作警戒都拆毁了,天下因此人心归向,齐声颂扬。怎能从厌恶奢侈浪费到喜好华丽富贵呢?这是不行原因之二;陛下常说游幸不是当务之急,是白白耗费财物。现在国库的存粮不够两年食用,却要兴建陪都的工程必将招致怨恨,这是不行的原因之三;百姓在遭受战乱流离之后,财物已经耗尽,虽然蒙恩再生,情绪还没稳定,怎能营建还没有游幸的陪都,重新耗费他们的人力财力?这是不行原因之四;汉高祖准备建都洛阳,娄敬一番劝谏,当天就动身到了长安。并不是不明白洛阳地处中原,交通方便人口集中,但是地势赶不上关中有利,就不敢追求安乐。臣想陛下消除隋朝陋习,时间还不长,怎能巡幸东都让民心动荡?这是不行原因之五。

臣曾亲眼见过隋朝建造宫殿,到豫章县采伐木材,两千人拖一根木头,用铁做车毂,走不到几里路,车毂就损坏了,另外有几百人带上车毂跟着,一天走不了三十里路。一根木头的耗费已达几十万个日工,推算一下其他各项就可知耗费何等巨大了。从前阿房宫建成了,秦朝就垮台了;章华台建成了,楚灵王的称霸企图也就破产了;乾阳殿完工了,隋朝也分崩离析了。如今百姓的人力财力还没赶上隋朝,却驱使伤残百姓沿袭隋朝的弊端,臣怕陛下的过失会比炀帝还严重啊!”

谁这么大胆,敢这么尖锐地提五条反对意见呢?是张玄素。

唐太宗看到张玄素的这篇奏章时,气得肺都快要炸了。心想,朕堂堂一个大唐天子,只是想修一个行宫,竟然遭来你这么多的反对理由,还说什么修建这样的宫殿费时费力又费钱,没有任何意义。怎么会没有意义?朕视察民情,怎么会没有意义?还说有修建宫殿的银两,不如用来给老百姓谋福利。朕这个大唐皇帝,竟然连修建个宫殿,都被你认为不应该。为百姓谋福利重要,难道给朕修行宫就不重要了?朕是天子,难道还需你一个小小的臣子提醒朕,应该把银两用于给百姓谋福利吗?再说了,朕难道没给百姓谋福利吗?什么还说朕如果修了行宫,过失会比隋炀帝还大。朕是谁?是盛世天子,怎么能把朕和一个亡国之君相提并论呢?莫非一个盛世天子,因修建个行宫,就被你说成不如亡国之君了。

唐太宗越琢磨越生气,越琢磨越觉得写此奏章的人是“大不敬”,是叛逆。

“来人啊!把那个张玄素……”唐太宗说到这里,突然停了下来。毕竟“群策群力,群臣共治”是他自己提出的,怎么可以因为一个大臣写了反对意见就抓起来呢?

“主上,张玄素……”

吴公公见唐太宗的话只说了一半,不知什么意思,刚想问,却又听唐太宗说:“让他速来见朕!”

此时的唐太宗已经稍稍平静下来了。他重又认真地看了遍张玄素的五条理由,然后沉思起来。这五条理由个个刺耳难听,可又何尝不是实话呢?这五条理由,又有哪一条不是自己以前总结出的隋朝灭亡理由?

自己竟然差点儿犯了亡国之君——隋炀帝同样的错误。唐太宗禁不住打了个冷战。

“陛下!给事中张玄素来了!”吴公公的话打断了唐太宗的沉思。

“让他进来吧!”唐太宗说。

“给事中张玄素拜见皇上!”张玄素一进来跪地叩首道。

“起来吧!”唐太宗说得有些有气无力。

张玄素起身,垂首而立。他已经知道皇上为什么要召见他了。而在他写这封奏章的时候,也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降职?革职?抑或关进牢里,甚至杀头?都有可能。因为他的言辞太激烈了,激烈到任何人听了都会动怒。

“你说朕不如隋炀帝,那么,朕比那夏桀、纣王又怎么样呢?”唐太宗看着张玄素,好久后才说。

唐太宗的心情很复杂,既为拥有如此谏臣而高兴,也为如此不顾自己的心情,和自己“作对”而懊恼。

张玄素慢慢说:“陛下,如果此行宫真的动工,天下必定大乱,那么也和他们就没什么区别了。”

唐太宗刚刚按捺住的火,又噌噌噌地冒了出来。可他还是尽量克制自己,不让自己在冲动下做决定,只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张玄素。张玄素呢,现在已经豁出去了,他的想法是,既然已经得罪了皇上,那就得罪到底,直至他不再修行宫。

吴公公紧张地站在那里,一会儿瞟瞟唐太宗,一会儿又瞟瞟张玄素,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说啊!不是有很多道理,很多理由要讲吗?那就说下去?怎么不说了?”唐太宗终于打破了沉默,挤出了这几句话。

“陛下,微臣听说东都刚平定时,太上皇诏令将不合制度的宫殿烧掉,陛下说砖瓦木料还可以利用,要送给贫寒人家,事情虽然没能如愿,可天下百姓都称其大德。现在陛下又要在那里测地修建宫殿,这表明又要兴建隋朝一样的工程。不到六年时间,一会儿毁掉,一会儿修建,百姓会怎么议论呢?”

这话说得妙,将唐太宗刚刚冒出的火,又压制住了。他闭着眼睛,深吸一口气,然后睁开眼,看了看张玄素。

“朕……建行宫就这么不得人心吗?”唐太宗说完却不等张玄素回答,又说,“你先下去吧!朕要好好想想!”

张玄素退出两仪殿时,后背已经全湿了,双腿发软。

这可是冒着死的风险在劝谏啊!皇上一旦发怒,自己项上的头可就保不住了。张玄素想到这里,突然觉得脖子上凉飕飕的。

张玄素退出后,唐太宗又独自坐了近一个小时,这才又召中书令房玄龄和谏议大夫魏征觐见。

“两位爱卿!”唐太宗一见他们就说,“朕只是想着,在洛阳建行宫,各地去洛阳朝拜进贡的话也就方便了。朕是想方便天下臣民啊。可是那张玄素却觉得,各地官员、百姓即便去洛阳朝拜、进贡,坐在露天底下,也是不觉得辛苦的!你们说,他说得对吗?”

房玄龄笑了,他知道,皇上这是妥协了,便说:“皇下圣明!”

“滑头!你呀!还是这么滑头!”唐太宗突然笑了,用手指点着房玄龄说,“什么都没说,可又什么都说了!这就是说,房爱卿也觉得张玄素说的是对的喽?那魏爱卿呢?”

“陛下,张公评论朝政,具有谏止皇上的力量,可以说是真诚正直的人啊!”魏征直接称赞起了张玄素来。

唐太宗看着魏征,好久又说:“魏爱卿,那你们觉得皇甫德参这个人怎么样?”

魏征知道唐太宗这么问的意思。反对修建洛阳宫的除了给事中张玄素,还有皇甫德参,甚至皇甫德参反对建洛阳宫的奏章比张玄素递得的还早,皇甫德参称修建洛阳宫是“劳民”,是役使民众。无奈皇甫德参只是中牟县的县令,唐太宗看了后,很是生气,当着魏征的面把奏章撕了,说一个小小的县丞都敢对他修建洛阳宫指手画脚,活得不耐烦了。还说难道他这皇上只有不役使一个人,在这个小县丞心里才是明君?

魏征当时想替皇甫德参说了很多好话,唐太宗这才没有追究,但也没把那奏章当回事。此时唐太宗再提皇甫德参,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接受张玄素建议,不再修洛阳宫,皇上的心里一定不舒服,会不会拿着皇甫德参出气?魏征说不准。

为了再帮皇甫德参脱罪,魏征说:“陛下,皇甫德参上书言辞也许不妥,却也是身为一个县丞该做之事,能为民所想,为民所急,也敢于上书劝谏,臣觉得是好事!是陛下圣明,臣子才敢谏。所以臣觉得,他激烈的言辞,并不是针对陛下,而是想引起陛下足够的重视,看似诽谤,实则为表忠心啊!”

“罢了罢了!魏大人,朕就知道你会替他们说话。既然他如此忠心,那就赐他二十段帛吧!”唐太宗说完,先瞟了一眼魏征,又看着房玄龄说,“还是魏爱卿想什么说什么啊!”

房玄龄尴尬地笑了笑。而魏征这才知道,唐太宗旧话重提,只是为了奖赏皇甫德参的谏言。

之后,唐太宗下诏停止了这项修建行宫的工程,为了表彰张玄素,还赏给他彩色绢帛两百匹。

“皇上圣明,圣上万岁万万岁!”张玄素热泪盈眶,不停叩首,高喊。

唐太宗停止修建洛阳宫,既避免了百姓受劳役之苦,还在洛阳一带发洪灾时,将原本准备修建洛阳宫的建材分给了受灾的民众,赢得了百姓的赞颂。

虽失一行宫,但却获得民心,对帝王来说,难道不是更大的收获吗?

第九十九节 释放三千宫女出宫

(2)

贞观时期,唐太宗治理天下,长孙皇后掌管后宫,两个人各行其是,配合得异常默契。

一日,长孙皇后在贴身侍女小环的陪同下,在后宫散步。那时节,正值鲜花烂漫时,花园里花香四溢。红的、白的、粉的花经过一年的沉寂后,全都竞相开放。那一朵朵花,一片片花瓣,犹如雪花般,带着淡淡的香味,洋洋洒洒地飘落下来。

花园里很静,静得能听到花瓣扑簌扑簌落地的声音。长孙皇后和小环,尽情徜徉在花海里,不知不觉就进了桃园。

桃园里,那一束束的桃花,锦缎般铺陈开来。这个季节,桃园是桃花的。一切的生物,似乎全都知趣地隐去了;所有能发出声音的,也都像是屏住了呼吸。就连那柳树,也像是怕惊扰了这粉色世界的静幽,一排排地,安静地躲在角落一隅。即便是在微风下摇摆,也不愿发出一点儿声响去惊扰那粉面桃花,只是将那稚嫩的新芽伸出来,给这粉艳艳的世界,增添一抹绿。

树上的小鸟,少有的停止了聒噪,像是卫士般地静立枝头,注视着在花海里徜徉的长孙皇后。长孙皇后面带微笑,翩翩而行,在由粉色花瓣铺就的地毯上,缓缓前行,任由那花瓣飘落在她的身上,头上,飘逸而美丽。

此时的长孙皇后,犹如误入仙境的仙女。她头戴着粉色珠花,身着白色长裙,身披翠绿色的透明披帛,牡丹图案的胸围若隐若现……如果不是头上那只有皇后才能戴的,闪烁着金光的九尾凤簪,想必不会有人将她和高贵威仪的皇后联系在一起?

“真香啊!”长孙皇后停下身来,抬头看看一株株桃花,深吸一口气,沁人心脾。

“奴婢还没闻过这么香的花呢!”小环也闭着眼,贪婪地吸着。

“这一切,多美啊!”长孙皇后伸开双臂,仰头转了个圈,那白色长裙在她身体的转动下,宛如一朵盛开的荷花。

“皇后娘娘才美呢!”小环看呆了,“皇后娘娘比这园里的桃花都美!比园里所有的花都美!”

长孙皇后笑笑,轻声道:“在此美景下,天下苍生,所有生灵,没有不美的。”

说完,她轻舞水袖,翩翩起舞起来。顿时,那飘洒的花瓣像是在为她伴舞,那轻摆的杨柳似在为她鼓掌……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长孙皇后一边舞,一边轻声地吟唱着。这样的皇后,小环还是第一次见。她惊喜地瞪大眼睛,痴痴地看着,连小手都忘了拍。一曲舞完,长孙皇后停了下来,娇喘了两声说:“久不跳了,倒跳不动了。”

小环站在原地,捂住嘴,惊呼道:“皇后娘娘,这是什么曲子?奴婢还是第一次听到呢。”

长孙皇后喜欢看书,写诗吟诗,而每有新诗出来,小环都是她的第一个听众。

“你是没听过。刚刚才做的呢,还没起名字,起个什么名字好呢?”长孙皇后歪着头想了想说,“要不就叫《春游曲》吧。”

“《春游曲》,好!《春游曲》太好听了!这首《春游曲》,皇后娘娘写得真美!”小环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惊喜,只是不停地鼓着掌,小手都拍红了。

“只是随口吟出一首来而已。”长孙皇后摆摆手,“不是很好!”

“好!皇后娘娘作的每首诗都好!”小环说。

“今天本宫很高兴,知道为什么吗?”长孙皇后伸手接过几瓣花瓣,放在鼻前闻了闻,问小环。

小环先是点头,接着又摇头。她似乎知道,但又说不出原因来。

“天下安定!百姓不再忍饥挨饿!本宫为天下高兴,为百姓开心。”长孙皇后说完,微笑着转脸看向唐太宗听政的两仪殿,那里,正举行着宰相会议。她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唐太宗身穿朝服和大臣议事的画面。

“普天同庆!真是普天同庆,连这花花草草,蓝天白云……全都在庆贺!”小环指指蓝天,又指指满树的桃花说。

长孙皇后满意地笑了,她环顾四周说:“是呀,这普天同庆,就是要让全天下百姓真心实意地高兴才是!”

小环有些听不懂了,露出了懵懂表情。

“好了!我们走吧!”长孙皇后说,“再去其他地方转转!”

说着话,长孙皇后和小环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繁花似锦的桃园,向别处走去……

(3)

不知不觉中,长孙皇后和小环就走到了掖庭,此处是妃嫔及宫女的住所,长孙皇后想进去看看她们的生活场所,却又怕因自己的突然出现,引起妃嫔和宫女的慌乱,于是便停住了脚步。不过,就在她想折转回去时,突然听到不远处的花丛里,传出女子呜呜嘤嘤的哭泣声。

“小环,你听到有人哭泣了吗?”长孙皇后问。

小环仔细一听说:“回皇后娘娘,好像是有人在哭!不过也有可能是猫叫。”

“不对!应该是有人在哭,去看看吧!”长孙皇后说。

小环答应一声,小跑着寻哭声而去。

长孙皇后站在原地想,这里怎么会有人哭呢?莫非是哪个宫女或妃嫔受了委屈?她的眉头皱了起来,在她管理的后宫,是绝对不允许有冤情的。于是,她轻移脚步,也向那传出哭声的花丛走去。

待她走近时,那个刚刚蹲在那里,用手绢捂着嘴抽泣的女子,已经站了起来,正低头垂泪。

“问你话你没听到吗?你在这里干什么?为什么哭?”小环大声说。

女子依然低头不语。小环怒了。

“没听到吗?你……”

小环的话没说完,便被长孙皇后一抬手制止住了,长孙皇后用柔和的语气问那女子。

“你是何人?何事在此哭泣?”

长孙皇后那温柔的话语让女子禁不住抬起了头,可就在她认出长孙皇后的刹那,顿时怔在了那里,一脸的惊恐。

“放肆!还不跪下?没看到皇后娘娘在问话吗?”小环冲那女子吼道。

“皇后娘娘饶命!皇后娘娘饶命!”女子反应过来,脸色煞白,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开始磕头求饶。

“不可对她恶言恶语!”长孙皇后冲小环说完,又对那女子温和道,“到底何事要在此哭泣啊?起身说吧!”

女子哪敢起身,嘴里依然不停地说着“皇后娘娘饶命”,身体颤抖不已。

长孙皇后朝小环看了一眼,意思是让她扶女子起身。小环扶着女子说:“起来说吧!皇后娘娘让你起来你就起来!”

“谢皇后娘娘!”

女子起身,说起自己的故事来:女子叫小莲,十八岁,六年前,由于家里贫困,进宫做了宫女。两天前,家里有人带话给她,说她父亲在河边干活时,晕倒在河里,淹死了,母亲一急,病了,卧床不起。

“奴婢原来有个弟弟,可两年前,弟弟生了一场怪病,死了,如今家里只剩卧床不起的母亲……想到这里,奴婢便哭了起来。”

女子说完,又跪了下去说:“皇后娘娘!奴婢有罪!惊扰了皇后娘娘!”

“不!你是个孝女,无罪!”长孙皇后听那女子说完,又冲听了女子的故事,正在那抹眼泪的小环说,“待会儿拿些银两给她,让她找人捎回去给母亲看病!”

“是!”小环说完,见女子还怔在那里,便对她说,“快谢谢皇后娘娘啊!”

女子这才反应过来,一边不停叩头,一边嘴里说着:“谢谢皇后娘娘!谢谢皇后娘娘!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好了!快回去休息吧!”

长孙皇后说完,走了。只留下感动不已的女子看着她的背影抹泪。

原本只是一个宫女因家事哭泣,在宫里,这样的事不少,算是很小的,不值一提的小事,但却成了长孙皇后的心头大事。回宫的路上,她一路都心事重重,没有了刚才的笑模样,小环叹口气,心想,好好的心情,都被那不懂事的宫女破坏了。

一连几天,长孙皇后都在为此事寝食难安,一日,正看书的她突然放下书,脸上露出笑容。小环见几天不展笑颜的皇后娘娘笑了,也高兴起来,虽然她不知道长孙皇后为什么高兴。

隔日晚间,唐太宗来到了立政殿,长孙皇后侍寝时说:“陛下不知还记得否,三年前那次的大赦天下?”

“怎么会不记得?哈哈……对了,怎么想起问朕这件事了?”唐太宗问,有些不解。

长孙皇后说:“臣妾记得,陛下在大赦天下时,将离宫别馆的一些宫女释放出宫,当时,那些宫女离开时,个个热泪盈眶,大呼‘皇上圣明’。”

三年前的那次大赦,源于长孙皇后陪唐太宗在后宫散步时所见。当时,他们看到很多在一旁侍候的宫女年岁不小了,且精神萎靡,便问其中一个年长的几时进宫的,那宫女说她是隋朝时就进宫的,还说她进来时不过十二三岁,如今已经三十五六了。

长孙皇后当时就一阵心酸,求唐太宗释放她们。唐太宗即刻答应,将部分年长的宫女释放出宫。

此时,长孙皇后突然又提此事,唐太宗知道,依长孙皇后的性格,不会无缘无故提起一个话题的,便用眼神示意她说下去。

长孙皇后也便继续说:“臣妾还记得,陛下说,之所以放她们出宫是因为‘妇人幽闭深宫,情景实在令人怜悯。隋朝末年,隋炀帝没完没了地挑选年轻妇女入宫。建在各地的离宫别馆即便不是皇帝常去御幸的场所,也聚集了不少宫人,这不仅消耗百姓的财力,也让很多妇女耗尽了青春。这种情况是朕所不能认可的,年长的宫女在宫里,除了洒水扫地又能做什么呢?与其这样,不如遣返她们,让她们出宫寻找配偶,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开支,而且也可以让她们过上男欢女爱的日子。’”

“皇后真是好记性!”唐太宗惊喜道,“竟然把朕说的每句话,每个字都记得清清楚楚,一句不差。”

“陛下,臣妾想问,陛下后悔过这个决定吗?”长孙皇后又问。

“怎么会后悔?释放她们出宫,让她们回归正常生活,还能为百姓减轻负担!一举两得!”

“皇上圣明!”长孙皇后说,“陛下,臣妾还有件事,不知现在当提不当提!”

“皇后快说!”唐太宗揽着长孙皇后的腰说,“皇后有事,有什么当提不当提的?说吧!朕听着!”

“陛下!”长孙皇后说,“臣妾想,陛下曾释放了一批年岁较大的宫女,让她们过正常生活,可否再释放一些年纪尚轻的宫女呢?”

“再释放一些宫女?年纪尚轻的?”唐太宗皱起了眉,“皇后说的是掖庭宫里的那些宫女?”

“是!”长孙皇后说,“臣妾觉得,如果能释放一些闲散的宫女出宫,还可以一举四得!”

“哦?一举四得?”唐太宗说,“有这么多好处,皇后说说看,到底有哪四得?”

“一得是节约开支;二得是她们出宫后可嫁人生子,增加人口,以后农田就不用担心没人种了;三得是她们嫁人生子后,就可以解决朝廷征兵难的问题了;四得呢,可以让她们为父母尽孝,也能解她们对亲人的思念之苦。”

长孙皇后说完,把自己几日前遇到的那位在花丛中哭泣的宫女的事说了。

“原来是这样呀!”唐太宗频频点头,“皇后这么一说还真是!好!皇后果然有母仪天下的风范!”

“臣妾替那些宫女多谢陛下!”长孙皇后高兴得起身就要施礼,被唐太宗一把揽在了怀里……

几日后,也就是贞观四年的九月,唐太宗下诏,释放三千宫女出宫,这也是继他继位以来,第二次释放宫女出宫。唐太宗的这种做法,就连从不阿谀奉承皇上的魏征,也说此举是唐太宗“恤民”的体现。

“自古以来,牺牲自己的愿望顺从百姓的就能昌盛,牺牲百姓的利益使自己快乐的就灭亡,大唐有这样的君王,又何以不盛世呢?”魏征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