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征讨高丽

高丽建于公元前37年,虽然一直以来在名义上臣服于中原王朝,但实质却很不服气,时时刻刻都在寻找机会脱离中原王朝的控制。中原王朝的战乱不断,给了高丽发展的机会,他们不断蚕食着东北地区,企图和中原王朝争夺东亚霸权。

随着高丽的野心越来越大,公元313年的时候,他们吞并了“朝鲜四郡”。

唐太宗虽然被漠北和西北各族称为“天可汗”,可他并不满足,他还想当高丽的“天可汗”。可想要达到这个愿望,他必须要把高丽像突厥一样消灭,这样才会让高丽真正臣服,完全臣服。

唐太宗开始为实现这个愿望而做着准备。

上兵伐谋。

唐太宗在作战上,从来不忘做战前准备,更何况他要攻打的是曾消耗完隋朝全部精力的高丽了。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就开始谋划攻打高丽。他曾派遣职方郎中陈大德利用出使高丽的机会,侦察高丽地形。陈大德确实也不负他的众望,仅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便利用丝绸贿赂了高丽的当地官员,将高丽的山山水水看了个遍。

当陈大德将他用心画出的高丽地图交给唐太宗时,唐太宗便开始研究高丽的地形。

不过,唐太宗在为攻打高丽做准备的时候,高丽王高建武也在观察着李唐的动向。此人从谋略上来说,并不比唐太宗差多少,还在唐高祖时期,他便知道李唐迟早会向高丽下手,李唐消灭突厥后,高丽便更戒备了。为此,高丽王高建武开始加固防守,同时还加紧对百济和新罗(百济和新罗属大唐附属)的浸透,以便一点一点地将大唐从朝鲜半岛上赶走,给自己打出一片缓冲区来。当然,此时的他还不忘派使者入唐,以李唐示好的表现,迷惑李唐朝廷。

以有道伐无道!高丽王高建武以此来延缓李唐向高丽发兵的时间。

然而,和突厥一样,高丽内部的政变让事态发生了变化,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高丽王高健武被盖苏文取代,高丽与百济结成了同盟,全力进攻新罗。

曾经看似稳定的局势发生了变化。新罗慌了,急忙向大唐求援。

唐太宗由于还没有做好进攻高丽的准备,也便写信给高丽,并派司农垂相里玄奖去高丽,让高丽停止对新罗的进攻。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相里玄奖到达平壤后,将唐太宗的书信递给了盖苏文,盖苏文看后却很不屑,说如果新罗不将隋末时期攻占高丽的500里返还的话,他将继续攻打新罗,绝不手软,甚至还以东方盟主自居,用“利益”来挑唆薛延陀汗国和大唐的关系,以便让薛延陀汗国牵制大唐。

盖苏文之所以敢这么狂,是他已经开始为作战做准备了,他一边加固高建武时期的“长城”,一边在辽东和鸭绿水(今鸭绿江)及干山山脉间构建军事据点,同时还加强辽东城(今辽宁辽阳)、白岩城(今辽宁辽阳东)、扶余城(今吉林四平)、新城(今辽宁抚顺北)、盖牟城(今辽宁抚顺)、安市城(今辽宁盖州东北)、乌骨城(今辽宁凤城)、卑沙城(今辽宁普兰店西南)等地的防御力量。

盖苏文的目的很简单,他要封锁唐军的水陆进攻路线,然后将唐军围困在这些地方,并在其粮草匮乏时乘机实施反攻。

盖苏文的种种举动,惹怒了唐太宗,身为统治大东亚的大唐,怎么可能忍受盖苏文的这种挑衅?于是决定提前出兵,攻打高丽。

当然,在攻打高丽上,唐太宗需要吸取隋朝攻打高丽的经验教训。

当年,隋炀帝在攻打高丽时,吃亏就吃亏在粮草的供应上。于是,唐太宗决定让食用的牛羊跟着军队走,这样既减轻了驮运的负担,还能让这些未被食用时的牛羊做运输工具。同时,唐太宗也没像隋炀帝时那么强行征兵,而是采用了自愿原则。结果,募得兵士10万。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中旬,唐太宗觉得可以行动了,便以高丽摄政弑主虐民为由,下诏全面攻打。

“可惜李药师、尉迟恭不能同去(年老),秦叔宝(贞观十二年离世)又……”一想到这些大将如今都不能跟随自己出征,唐太宗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难过。

虽然没有了那几员大将,对于攻打高丽一战,唐太宗还是做了全新的兵力部署:营州都督张俭亲率幽州、营州两个都督府的兵力做前锋;李世绩为辽东行军大总管,率6万步骑兵向辽东进发;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4万多水军,乘500艘战船从莱州出发,渡黄海向平壤进发。

然而,怕什么就来什么。十一月,营州都督张俭率军到达辽水西岸时才发现,河水泛滥,根本无法渡河。

唐太宗久不见张俭渡河,以为他怕了,非常气愤,下召让其回洛阳(唐太宗当时在洛阳),准备对其治罪。而当张俭到了洛阳,将辽水沿岸山川险峻的情况汇报给唐太宗后,唐太宗这才知道自己冤枉张俭了,一番安慰和鼓励后,让他重返辽西,伺机渡河。

十二月二日,唐太宗下诏水陆诸军分道全面进击高丽。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十二日,唐太宗留程咬金等人留守长安,自己亲率六军从洛阳北出发,三月十九日到达定州,留太子在定州监国,令房玄龄、高士廉等人辅政。

唐太宗此次是倾巢出动,而倾巢出动的原因则为一战歼灭高丽。

三月二十四日,唐太宗率军从定州北进,向辽东进发。至此,攻打高丽的号角全面吹响……

第一百一十四节 火烧辽东城

(1)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三月底,李世绩一边大造声势,做出要从怀远镇(今辽宁辽阳西北)处渡水的态势,一边从柳城(今辽宁朝阳)出发,前往高丽。

李世绩的声东击西骗到了高丽军,他们将重兵全部放在了怀远,李世绩趁机率领唐军顺利渡过辽水,突破了高丽的辽水屏障。

辽水是高丽的第一道防线。唐军强渡辽水的消息传到高丽后,高丽全国自上而下震惊不已,不知所措中,只得闭门自守,不敢出击。

四月五日,江夏王——辽东道副大总管李道宗率千名唐军首先到达新城(今沈阳东),帐下折冲都尉曹三良则率10余骑勇士直接攻城,城中的高丽军民惊恐不安,根本不敢做任何抵抗。

新城就这么被唐军轻松拿下了,李道宗和李世绩随后各自乘胜追击,率唐军从西、北两面全面夹击,攻打盖牟城。

这依然是高丽军没有想到的。一番激战后,唐军拿下了盖牟城,俘虏高丽2万余人口,缴获粮食10余万。有了这些粮食,盖牟城也便成了唐军在高丽的一个据点。李世绩随即又率军向辽东城进发。也就在这时,营州都督张俭也已让先锋胡兵率千余人向建安城(今辽宁盖州西南)进发了,途中又歼灭高丽兵数千。

唐军此次算是初战频频告捷,让唐太宗很是高兴。就在李世绩和张俭两边同时开花时,平壤道行军总管张亮率领的水军也已经从东莱(今山东莱州)渡海,直逼卑沙城了。

卑沙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张亮先让前锋程名振率部分精兵强将悄悄抵达城下,然后让副总管王文度率领士兵冒险攻城。或许是因为险要的地势让高丽军有些轻敌,没过几日,唐军便攻入城内,俘虏高丽军民8000余人。

看着进攻这么顺利,张亮很是兴奋,又令总管丘孝忠率兵强渡鸭绿水(鸭绿江),以便撕开高丽都城平壤以北的最后一道防线。

捷报频传。攻打高丽能如此顺利,让唐太宗都有些不敢相信。

“看来,高丽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嘛!”唐太宗说,“可那隋炀帝怎么会栽在他们手里呢?”

“是陛下兵力安排得当!”长孙无忌说,“隋炀帝的作战能力,自然比不上陛下!”

长孙无忌的这个马屁拍得让唐太宗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的脑海里,瞬间就浮现出了高丽俯首称臣,大叫“天可汗”的场面……

然而,经过顺利的初战后,接下来的战争却似乎没那么顺利了。当李世绩和李道宗率4000唐军的步骑兵到达辽东城时,高丽的盖苏文已经率4万步兵援军赶到了辽东。

4万援军加上辽东守军,与唐军的4千步骑兵相比,两方兵力悬殊实在太大了。况且唐军还是别人的主场。

“将军,我们不能太过冒险,还是先退后,等援军来了再说吧!”看着黑压压的敌阵,行军总管张君乂说。

“不行!”李道宗说,“虽然他们看似气势很壮,可我倒觉得这是个机会,看似人多气壮,可有4万兵马却是远道而来的,此时难免兵困马乏,疲惫不堪。我们倒可以趁此机会进攻,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李世绩一听,觉得李道宗说得有些道理。

“没错!一旦他们缓过劲来,我们的援军又没到达的话,我们很可能被他们包了饺子!”李世绩说完,眉头一皱,朝军中几名将领说,“你们谁愿意去迎战?”

“末将愿意!”果毅都尉马文举说。

“我们和敌方兵力可有十倍的差距,你有取胜把握吗?”李世绩问。

“有!”马文举说,“不遇劲敌,何以显壮士?”

“好!”李世绩大声说,“有胆识!胜利之后,给你记头功!”

马文举一拱手,率几千骑兵就策马冲向了敌阵。高丽军虽然没想到在如此大的兵力差距上,唐军还敢主动进攻,但在稍微一愣神后,还是反应过来,凭着人多势众,向唐军骑兵阵压来。

马文举骑在马上,左攻右突,越战越勇,杀了个天昏地暗。

杀红了眼的他,完全忘记了处境,可行军总管张群乂却清醒着,看着高丽军以乌云压顶之势扑面过来,有些怕了,一点点地往后退。

原本还和高丽军厮杀的唐军,见行军总管张君乂在后退,也就跟着后退,一时之间,唐军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马文举率领的唐军在拼杀,另一部分则是张君乂率领的唐军在后退……

唐军列阵乱了起来。

李道宗一看,大叫一声“不好”,急忙策马朝前奔去。

“谁敢后退,本王杀了他!”李道宗大声喊,“跟本王冲!”

那原本后退的唐军,听李道宗这么一喊,全都停止了后退,转而跟着李道宗再次向高丽军列阵冲去。此时,马文举率领的唐军也已经冲乱了高丽军阵,李道宗率领的唐军趁机左右出入,前攻后击,高丽军阵完全乱了。

李世绩一看,机会来了,也率其余兵马,策马向高丽军冲去……

一番搏杀,4000人的唐军竟然赢了十倍多余自己的高丽军,1000余高丽军死在了唐军的刀剑下。其余高丽军见势不好,急忙退回城内……

(2)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唐太宗率六军先经北平(今河北卢龙),再经辽泽(今辽宁北镇与辽中之间)渡辽水。可到了辽泽才发现,他遇到了隋炀帝攻打高丽时一模一样的情况,辽泽的泥淖地让人马根本无法通行。

淖泽地上,尸骨随处可见,从一些没有完全腐烂的衣着装饰上,唐太宗认出那是当年隋军将士的尸骨。

“唉!死在这荒凉的异地,岂不成了孤魂野鬼?尸骨陷入泥淖地里,真是可怜,把他们的尸骨收起,好好埋葬吧!”唐太宗心里非常难过,对身边的将士说。

这些人,曾经也是他和父亲的战友。如今却死在了异国他乡的沼泽地里。

将尸骨埋葬后,唐太宗看着这块泥淖地,又犯了难,怎么过去呢?像当年的隋将士一样强过肯定不行,只能徒增尸骨。看来,想要安全渡过,最好能在辽泽的泥淖地上修座桥。

说行动就行动。经过士兵将士的同心协力,桥修好了。修桥虽然耽误了不少时间,但毕竟让唐军安全渡过了辽泽的泥淖地。

唐太宗率军走出一段路后,突然回头说:“把那座桥毁掉!”

众将领不知何意,还是长孙无忌了解唐太宗,虽然在刚刚听到的时候,也怔了一下,但随即反应过来说:“陛下的意思是,此战只有进,没有退!”

众将领这才知道,唐太宗是要背水一战,不给自己和唐军留丝毫的退路。

不退则进,他们必须全力以赴,打赢这场仗。

唐太宗率军来到马首山(今辽宁辽阳西南)后,让大部队在此休息调整,自己则亲率几百轻骑来到了辽东城下,他要慰劳慰劳李世绩和李道宗及他们率领的唐军。在对二李做了赏赐后,又升英勇神武的马文举为中郎将,并奖励有功将士。

当然,对于那位临阵退却的行军总管张君乂,唐太宗也没放过,斩首示众。

唐太宗之所以亲自来到辽东城,是因为这一战的意义非比寻常。当年,隋炀帝三次征战高丽,均止步于辽东城,因此,他必须亲自率领唐军越过这道坎。

高丽军退守在辽东城内,由于城墙太高,唐军想要攻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李世绩决定在城下“负土填堑”,也就是说,他们要填一块高过城墙的地方,然后用攻城车抛石。

唐军将士齐上阵,一起“负土填堑”,很快就填出了一块高地。而那庞大的攻城车则既能撞城门,又能做抛石工具。一时之间,重达300余斤的大石被抛入城内,让城内的高丽军民惊恐不已。

更让他们担心的是,辽东主城附近的副楼,也已经被唐军的攻城车撞垮了。

唐军进行了20多天的连续攻城后,城内的高丽军民疲惫不堪。而在他们将注意力放在如何防止攻城车撞门以及巨石的袭击时,张俭率领的兵马也到了。

唐军援军已到。经过一番兵力部署,这一边,张俭率领的兵马和李世绩率领的兵马以及和契丹少数民族将士汇合,一起攻打辽东城南;那一边,李道宗率领的兵马攻打辽东城西。

唐太宗呢?率领六军随时做支援准备(机动部队)。

辽东城被唐军围了个水泄不通。

然而,虽然唐军的战鼓敲得地动山摇,将士们的战斗力也已爆棚,可高丽军依然负隅顽抗。久攻不下,唐太宗有些急了,他知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再这样下去,将士们的心情会受到影响的。

怎么办呢?突然,看着南风劲吹,唐太宗心生一计,大声说:“天助我也!”

“陛下可是有了攻城的好办法?”长孙无忌问。

唐太宗笑笑说:“还记得诸葛亮的借东风吗?”

长孙无忌四下看看,明白了,笑着说:“陛下是想火烧辽东城吧!”

“吩咐下去吧!”唐太宗说。

于是,唐军火驽齐射,不一会儿,辽东城的西南城楼就变成了火海,在南风的助攻下,大火将城中的房子也都点燃了,火光升天。

辽东城里鬼哭狼嚎,高丽军民顾不得城外的唐军了,全都忙着灭火。

“可以攻城了!”唐太宗一声令下,精兵强将借助竹梯,向城墙爬去。虽然不乏守城的高丽军还击,但最终,城楼还是到了唐军手下。

占据了城楼的唐军,再用巨石砸城内的高丽军也就容易多了。

火还没灭,巨石又下来了,高丽军民无心再反抗,于是,城门被打开了,唐军冲进辽东城,歼灭、俘虏高丽军各1万余人,得50多万石粮食。最终,4万多高丽民众降唐。

“乘胜追击!”唐太宗大声说。

如此好的势态,唐太宗怎么可能停止进攻?于是,在辽东城内经过短暂的休整后,五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又亲率部分唐军向白岩城(今辽宁辽阳东)挺进。

第一百一十五节 攻打白岩城

(3)

经过马不停蹄的前行,唐太宗率领的唐军终于到了白岩城下,然而,没等他们停下松口气,下雨般的羽箭便从城楼上射了下来。不少唐军就此毙命,就连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也不幸中不箭,血流不止。

就在唐军慌乱之时,又一个坏消息传来了:高丽的援军快到了!

援军是盖苏文从乌骨城派来的万余守军。唐太宗看着一身疲惫,眼神里有了惧意的唐军,突然从马上下来,走到李思摩面前。

“快躺下!快躺下!”唐太宗一边说,一边亲自扶李思摩躺下。

“陛下,末将没事!”李思摩说。

“怎么会没事呢?”唐太宗说,“这是毒箭,如果不把里面的脓血吸出来,中毒一深,你的命可就没了。”

唐太宗说完话,竟然伏下身子,用嘴去为李思摩吮血。

“陛下……”在场的所有将领全都惊呼一声,争抢着过去要扶唐太宗起来。唐太宗却一边继续帮李思摩吮血,一边挥挥手,阻止别人扶他。李思摩惊呆了,躺在那里一动不动,更说不出一句话来。在场的所有将士也都全部怔在那里,看着唐太宗,眼含热泪。

这可是大唐天子啊,竟然会为一个受了箭伤的右卫将军吮毒血。

“朕早就说过,战场上没有天子,甚至没有父子,只有一起战斗的兄弟!”唐太宗给李思摩吮完血,起身,微笑着对周围的将领说。

“陛下爱民如子!末将感动不已!”先是众将领跪下大喊,接着是唐军士兵大喊,“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一仗,我们一定要赢!”唐太宗大声说,“朕会和你们一起作战,不管多艰难,多危险!”

“一定赢!一定赢!”

唐军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喊声……激情澎湃。

唐太宗笑了。

论捕获人心,特别是在战场上让将士为其卖命,没有比唐太宗更擅长的了。

高丽军在白岩城外排兵布阵,气势很盛。有了之前唐太宗给李思摩吮血,唐军虽然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但每个人都渴望在唐太宗面前展示自己的英勇。

唐将契苾何力首先率800骑兵上前迎战,他冲进高丽军阵中,英勇搏杀。然而,虽然契苾何力够勇敢,无奈高丽军人多势众,再加上将长矛胡乱挥舞,深入高丽军阵的他,躲闪不及被刺中腰部。好在最后在其他人的掩护下,契苾何力退了回来。

“这点儿伤没什么!”契苾何力经过简单的包扎后,又骑马挥鞭,冲向高丽军阵。

高丽士兵给契苾何力腰部的这一矛,不仅没有让契苾何力退缩,反而激起了他更大的斗志。看到自己的头领都那么勇敢,又有皇上在观阵,唐军个个勇敢无比,似乎每个人都能以一抵百了。

最终,高丽军招架不住,向城内撤去,唐军追杀十余里,直到歼灭千余高丽兵才返回。

唐军的勇敢坚持,终于让他们等到了李世绩率领的唐军援军。

白岩城的守城者是孙代音,虽然从人数上来看,他们高丽军绝对在唐军之上,可自从知道城外攻城的是大唐天子,他的心就慌了,再被契苾何力率领的唐军打了个落花流水,逃回白岩城后就更惊恐了。

“大王,辽东城已经被唐军攻战了!”

再一当听到高丽军向他汇报的这个情况后,差点儿吓尿了。

不行了还是投降吧!不然真被那唐军像攻占辽东城一样冲进来,自己的小命可就不保了。孙代音这么想了后,决定派使者出城向唐太宗告饶。不过,就在使者要出城时,又被他叫住了。

他想,虽然辽东城被唐军攻破了,可谁又能保证他们也能攻破白岩城呢?白岩城地势险要,比那辽东城难攻多了,想要攻破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即便有那唐朝皇帝在监战,又能怎么样呢?说不定自己再坚持一下,就能将盖苏文派来的援军等到。到了那时候,自己和援军来个里应外合,不就能将唐军打了个落花流水了吗?甚至很可能将唐朝皇帝活捉,到了那时候……

孙代音越想越激动,刚刚的恐惧完全被“活捉唐朝皇上”的激动替代了。于是,他叫住了使者,让使者假装向唐军求和,旨在拖延时间。

“就说给我们四天时间,四天后,本将军亲自开门迎接唐军。”孙代音说。

“如果那唐朝皇上不答应呢?”使者有些担心。唐朝皇帝哪里有那么好糊弄?

孙代音想了想说:“不答应了再说,反正能拖一会儿是一会儿。指不定很快我们的援军就到了。”

于是,高丽使者便去见了唐太宗,按孙代音交代的说了。唐太宗自然知道孙代音在玩什么把戏,但却也在沉思片刻后,答应了。

“陛下真相信这孙代音会投降?”契苾何力问。

唐太宗摇了摇头说:“如果他真要投降,何必又要再给他四天时间呢?”

“那陛下……”契苾何力没有说完,他想说的是,既然知道他不是真心投降,为什么还要答应他?

唐太宗自然知道契苾何力的意思,解释道:“从他派使者出来,妄想拖延时间来看,他并非没有一点儿投降想法,只是还心存侥幸,希望等到援军到来。可先到的不是他们的援军,而是我们的援军呢?到了那时候,他自然就会真投降了。不过,到了那时候,他想投降,也要看我们给不给他机会!”

唐太宗冷笑一声,又说:“机会稍纵即逝,错过了就错过了!”

一切就像唐太宗猜测的那样。六月一日,当孙代音得知李世绩率领的唐军援军到了白岩城下,且已经将白岩城包围时,孙代音真要投降了,可唐军再也不愿给他投降的机会了。

李世绩一到,唐太宗便令唐军抛石撞城,一时之间,白岩城内乱石飞舞。原来,在离孙代音所说的大开城门投降日期已过时,孙代音还未开门,唐太宗就怒了。

“朕给你活命的机会,你不要,那就等死吧!”

别说给他投降机会了,就是活命机会也不给了。在攻城前,唐太宗特意下诏说:“得城者,所得人(女人)物,均归你们!”

那时的孙代音,吓得屁滚尿流,再想派使者,使者也不敢去了。还说从唐军的攻势上来看,是不会再给他们投降机会了。

“唐军攻势这么强盛,一定是我们骗他们的事,惹怒了他们!”使者说的是实话,也有责怪孙代音之意。孙代音恼羞成怒,一刀就将那使者的头砍了。随后又派他的心腹大臣再次向唐太宗求降。

“好好向唐朝皇上求情,就说我们什么都答应,只要给我们留条活路。”孙代音说。

孙代音的心腹大臣去了。

唐太宗冷冷道:“好!那朕就再给他一次活命的机会。不过,你们的孙将军是个言而无信的人,朕已经不愿意再信他了,若要朕相信,就把我们的旗子挂在你们城门上。”

孙代音的心腹忙不迭地点头答应了。

然而,唐军将士们却不愿意了,他们觉得好不容易就要攻下城了,如果孙代音投降,那么,皇上所说的“所得人物均归你们”这话岂不就成空了吗?

唐军将士将这些话说给了李世绩,李世绩又汇报给了唐太宗。唐太宗这才意识到,自己给孙代音心腹的回话,确实考虑得不很周全。可是,如果把答应孙代音使者的话又反悔,自己堂堂一个大唐皇帝,说话不算话,传出去了,自己的威严何在?可如果不管将士们的不满,不就伤了将士们的心,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了吗?

思前想后,唐太宗最后承诺,只要拿下了白岩城,不管是攻下的,还是孙代音投降的,所有将士都有功,也都有赏赐,赏赐由国库出。

就这样,当唐军旗挂在白岩城时,城门也开了,白岩城内的高丽军民在孙代音的带领下,全部投降。之后,白岩城被唐太宗改名为岩州,并让孙代音做了岩州的刺史。

白岩城拿下后,唐军继续乘胜追击,盖牟城随即也被攻破,盖牟城被改名为盖州……

然而,就在唐太宗以为接下来的攻打安市城也会像辽东城、白岩城、盖牟城一样时,他却遇到了一个硬茬。

第一百一十六节 驻哔山之战

(4)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六月十一日,唐太宗胸有成竹地率唐军从白岩城出发,向安市城挺进。之前的几场胜利让唐太宗有些轻敌,也有些急于求成,马不停蹄地率唐军赶路。

高丽王盖苏文连失几座城,如果再让安市城也这么容易就被攻破,那高丽便如突厥一般毁灭就成了现实。盖苏文自然不愿意有这样的悲剧发生,于是派北部绝奴部褥萨高延寿和南部灌奴部褥萨高惠贞统高丽、靺鞨共计15万高丽军援安市。

于是,唐军和高丽军的兵力悬殊在继续拉大。

唐军这边,之前的几座城,唐军攻下都没费多少周折,人员伤亡也不大,但却也不是没有伤亡。同时,每攻下一座城都需要留兵防守,不多的人员加上接连攻城的疲惫,唐军的劣势在增加。

更要命的是,计划到达安市的唐军总共只有十万(六万陆军、四万水军)。而最先靠近安市的却只有唐太宗亲自率领的五万陆军,李世绩率领的一万骑兵还在支援其他唐军攻城,张亮率领的四万水军还在路途中,更不要说,到达安市的五万陆军还并不能全部上战场,还需要留下一部分做后勤。

攻打安市城,唐太宗计划的是先包围,然后四面夹击,这么算下来,唐军的兵力部署太分散,根本无法打合围。

唐军的兵力不到高丽军兵力的五分之一,还要面对在敌人的地盘上作战,情况危急而凶险。好在接连打的几场胜仗,让唐军把兵力悬殊以及各种凶险都抛在了脑后。

“之前那几座城,攻打前不是都是劣势尽显吗?最后还不都拿下了?”唐军从将领到士兵,都有这种想法。

然而,这次没等他们到达安市城,便遇到了高延寿率领的高丽军。

高延寿率领的高丽军,就是来截唐太宗率领的唐军的。

原来,为了不让安市城也落入唐军手里,盖苏文令高延寿和高惠贞阻挡唐军前行的步伐,让他们成为唐军进入安市城的两道屏障。也就是说,唐军若想去安市城呢?那就先过了他们这两关再说吧!

虽然如此,唐太宗还是很自信,他对身边将领说:“朕觉得高延寿无非有三种策略:要么以安市城为堡垒,率兵到最前沿,依靠险恶地形阻止我们,再加上有城内的粮食做后盾,甚至看准时机让骑兵抢夺我们的兵马,在我们无法破除他这道屏障时,我们被逼无奈就会退兵,可退兵又有泥沼地等着我们……总之,就是困死我们。当然,这是上策;要么,他们会和城中的军民一起连夜逃跑,这是中策;要么就自不量力,与我们硬拼,自然这是下策。”

唐太宗分析得头头是道,似乎高延寿的作战计划,全在他的预料之中,最后还冷笑着说了一句:“看着吧,他们一定会出下策,然后在我们眼皮底下做我们的俘虏。”

众将士一听,全都哈哈大笑,他们觉得,有皇上坐镇,他们此次进攻安市城,简直就是手到擒来。因而,虽然是在高丽地盘上作战,也将面临打野战,可唐军依然充满信心。

高延寿率领的高丽军呢,也是信心满满。对于高丽几座城池的轻易失守,高延寿和他的高丽军都觉得只是唐军没遇到他们。因而,对于不管从兵力上,抑或地势上都占绝对优势的他们,认为活捉唐朝皇上,把失去的城池夺回来并不难。

然而,在高丽将士们纷纷要求主动攻打唐军,活捉唐朝皇上时,高丽军中一位难得的明白人高正义却对此持不同意见,他对高延寿说:“唐朝皇上在还是秦王的时候便率军铲平各路豪杰;坐上皇位后,他又使四方臣服,这样的人是天降天人,如今他率领唐军来攻打我们,我们千万不能硬来,臣以为不妨按兵不动,然后派奇兵截断他们的粮道,到时候他们的粮草用尽了,想打我们又打不了,想回去也无路可走,我们就可以不战而胜了。”

这位高正义的策略倒真像唐太宗所说的高丽军的上策,只可惜自信的高延寿根本不听高正义的。

“你怎么能长别人志气灭自家威风?”高延寿不满道,“如今不管他们从兵力上还是地势上都处于劣势,此时不出击又等待何时?”

高延寿的决定,正是唐太宗想看到的,也就是唐太宗所猜测的,高丽军的下策。

在李世绩率领的一万骑兵和唐太宗汇合后,唐太宗决定不等高延寿主动出击,逼他出击了。因此,他开始实施他的第一步:诱敌深入。他要让高丽军率先出击。于是,唐太宗令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率领千余突厥兵前去迎战,然后故作不敌往后撤。

高丽军果然上当,他们不停追击,追到了离安市城8里远的六山(今辽宁海城东南)列阵。

那里有唐太宗和唐军大部队等着。

唐太宗和长孙无忌率领数百唐军将士站在高岗上,看着绵延40余里布阵的高丽军,脸上露出了笑容。

“陛下,此时高丽军的全都兵力都投入到了安市,都城平壤防守空虚,不如让末将率精兵5000直取平壤如何?”江夏王李道宗说。

唐太宗想了想却摇了摇头。他觉得在兵力上,唐军本就与高丽军相差很大,如果又分出5000精兵强去平壤,安市这边的唐军面对高丽军可就没有丝毫回击之力了,风险太大。他觉得还是倾尽全力,拿下安市再说。

既然高丽军已被他诱出,那他就要按他的步骤来,他开始实施第二步:诱高丽军出击。这个诱敌出击的任务就交给了李世绩率领的一万五千步兵,让他们在西岭布阵。

第三步,打突击战。长孙无忌率精兵一万,埋伏在北峡谷处,在敌人出击时,从敌后进攻;第四步则是唐太宗亲率4000步兵和骑兵上北山,堵高丽军的退路。

部署完后,唐太宗显得胸有成竹:“以鼓角为号,同时行动,明日午后结束战争!”

然而,战场上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

刚开始的时候,唐太宗的兵力部署确实让高延寿大吃一惊,急忙分兵抵御,无奈本已布好的阵,想要分流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很快就陷入到了混乱中。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唐太宗预想的场面发展,然而,天色的突变让唐军不知所措起来。因为阴云密布,电闪雷鸣,让听鼓角进攻的唐军傻眼了。由于听不到鼓角声,他们全都站在那里,不知道该如何进攻。

唐太宗暗叫不好。可怎么办呢?现在改变策略,显然已经来不及了。就在这时,一位身穿白袍的唐军将士在雷电中突然飞奔出去,他手持长戟,腰鞬张弓,骑着马,向高丽军冲去。

对于从雷电中突然闪出的白衣勇士,正准备分流的高丽军也没反应过来,一时之间,还击的还击,逃跑的逃跑。

白袍青年的举动,似乎是唐军吹响的进攻号角,李世绩也手持长矛,用手势指挥着唐军向前推进,而长孙无忌率领的唐军虽然听不到鼓角,但看到那边厮杀已开始,也率军从后面突袭。

原本实施不下去的部署,全部走向正规,原本发愣的唐军,也在雷雨中更英勇。

唐太宗在北山上看到那策马扬鞭,英勇杀敌的白袍青年时,先惊后喜,随即心潮澎湃,瞬间忘记了自己的皇帝身份,率4000唐军从北山疾驰而下,突击高丽军的侧翼。

一时之间,唐军三面合围,高丽军大败,被斩两万。

高延寿此时才后悔没有听高正义的,可惜为时已晚,只能带着一众残兵败将退到了山上,依山自守。而那些落在后面的高丽军则被唐军团团围住。

“既然他们要在山上,那我们就断其后路!”唐太宗说,“将他们困死在山上。”

于是,长孙无忌率唐军堵住了高延寿的退路。

被困几日后,走投无路的高延寿,只得率三万多高丽军投降。此山最后也被唐太宗命名驻哔山,而那在雷电中突然跃出的白袍青年就是骁勇善战的薛仁贵。

过了高延寿这道进攻安市城的第一道屏障,面对高惠贞率领的靺鞨军这第二屏障,也就容易多了,没打多久,高惠贞就投了降。

驻哔山之战中,扭转唐军不利局势的白袍青年薛仁贵,由于在此战中的优异表现被唐太宗重赏:赐马两匹、绢四十匹、擢授游击将军、去泉府果毅、赐奴婢十人……

当然,唐太宗之所以如此重赏薛仁贵,还有个原因就是,唐太宗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一位头戴青巾,身穿白袍的青年端坐马上,直视前方。

那时候,唐太宗18岁,还被人称之为二郎……

第一百一十七节 被困安市城

(5)

通向安市城的两道防线被唐太宗顺利突破了。

贞观十九年七月五日,唐太宗率唐军在安市城东安营扎寨。虽然高延寿和高惠贞都已率众投降,可那也只是支援安市城的高丽军投了降,安市城依然在一个叫杨万春的城主手里。

城主杨万春不仅骁勇善战,而且手下兵马精良。杨万春曾是莫离支的手下,由于对莫离支不满,脱离后在安市城创建了自己的小天地。莫离支也曾派遣大军来收复,可最终都黯然离去,甚至默认安市城的统治者是杨万春。

对于杨万春这个人,唐太宗来征讨高丽时便有所了解,知道此人是整个征讨高丽战争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因此,对于此战,唐太宗有思想准备。根据安市城的地理位置来看,强攻肯定行不通。而若杨万春执死防守,不与唐军发生正面冲突的话,他们也会束手无策。

驻哔山之战后,唐太宗也曾想过舍安市城,转而去攻建安城。那时的建安城,张亮正率领唐军水军在攻打,如果有了他们的支援,建城收入囊中应该不在话下。等到拿下了建安城,再让张亮率领的水军一起参与到进攻安市城中,想必拿下安市城会更容易些。

不过,李世绩对此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觉得如果转道去建安的话,路途遥远,唐军的粮饷和基地又设在辽东城,距离有些远。如果高丽断了辽东到建安他们运送粮草的路,那么他们很可能成为高丽军的瓮中之鳖。再说了,安市城就在鼻子底下,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呢?

唐太宗一听,一方面觉得李世绩的担心不是没有可能,另一方面觉得李世绩在此次征讨高丽上确实建功不少,也就同意了他的意见。

然而,唐太宗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杨万春死守城池,根本没有出击唐军的意思。

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唐太宗有些着急。硬攻不行,等待也不行。一个月后,他只好命令唐军将营地移到安市城南。

“既然这杨万春缩在城里不出来,那我们就成全他,将建安和安市两地完全隔断!”唐太宗说。他想将杨万春和安市城里的高丽军困死在城内。

结果,杨万春似乎对此早有预料,并不害怕,依然优哉游哉地躲在城内不出来。唐军不能再这么被动下去了。八月十日,唐太宗一方面令人依旧把建安和安市两地隔断,一方面令李世绩攻城。

李世绩带着投降的高延寿和高惠贞,不停朝城墙上的守城将士喊话。

“杨万春!你快看看这是谁?你们的援军已经投降了,你们还是赶快投降吧!”

然而,不管他们喊多长时间,那城楼上的守城者就像聋了一样,不做任何回应。

“朕就不信,他们真能这么沉得住气?”

唐太宗又气又急,先沉不住气了,策马就要去安市城下,但却被李世绩拦住了。

“陛下,千万不要去,他们在城楼上,我们在城楼下,他们要是射冷箭的话,很难防的!”

唐太宗这才作罢,不过却怒声说:“待攻下城,城内男子尽诛,一个不留!”

唐太宗不知是气话还是想吓唬吓唬守城将士,但当这些话传进城内后,城内的守城者和安市民众不仅不害怕,反而激起了他们的斗志,他们誓死守城,甚至连普通民众都加入到了守城者中。

一句狠话让攻城变得更难了。

这是唐太宗和唐军所有将士都没有想到的,唐军中有不耐烦情绪以及发牢骚者越来越多。唐太宗眼见情况越来越糟,不得不召来高延寿,问他有没有什么攻城妙计。

高延寿说:“陛下,罪臣有个想法,只是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吧!”唐太宗说。

“罪臣觉得,不妨将俘虏的高丽将领释放,让他们回家和妻儿团聚。这样便能动摇安市城守军的军心。然后我们再转道去攻乌骨城(今辽宁凤城以南),乌骨城的守军比安市城守军弱多了,肯定很容易就能攻破。最后,我们再联合其他唐军一起挥军南下,直取平壤。”

高延寿的策略倒和唐太宗之前的策略不谋而合,那就是先放下难啃的安市城,转道去攻其他城池。

“好……”唐太宗正要说好主意。不料长孙无忌却极力反对,还说不管是移兵去乌骨还是去建安,肯定他们前脚走,高丽军就会后脚跟上,这样唐军很可能遭遇腹背受敌。

“臣觉得还是先破安市,再取建安、乌骨,最后长驱直进平壤的好。”长孙无忌说。

唐太宗又犹豫了,长孙无忌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

“那就再看看吧!”唐太宗无奈道。

于是,唐军继续攻打安市城,结果可想而知。当双拳砸在棉花上时,怎么可能击痛对方?只会消耗自己的精力。

唐太宗第一次有种无力感。

这一日深夜,在营地里辗转反侧,怎么都无法入眠的唐太宗突然听到安市城内鸡鸣狗叫,很是嘈杂。

“不好!高丽军要偷袭!”唐太宗这么一想,即刻起身。

虽然已是大唐天子,可他依然还像东征西战时那般警觉,即刻换装出营,集合上百精兵去了安市城下。果然,不一会儿,夜色里,几百名高丽士兵偷偷出了城,向唐军营地潜来。

“杀!”唐太宗大喊一声,率先冲向了那几百名高丽军。

高丽军根本没想得到,他们一出城唐军就在等着他们,急忙转道向城内逃,慢一点儿的也就被唐军杀了。

不过,经过这次的探试,高丽军重新躲在城内不出来了。虽然唐军和之前攻辽东城、白岩城一样投石、撞门,无奈守城高丽军非常勇敢,抵死反抗。而当他们在城外筑土山时,高丽军也在城内筑土山,自然他们的投石也就没什么效果了。而当他们用攻城车撞门时,刚刚将门撞出个缺口,城内很快就又堵上了。

就这样,两个多月过去了,城内城外依然不分胜负。

僵持。

高丽军在城内,显然日子比在城外的唐军舒服很多。唐军想速战速决,便继续加筑土山。然而,急于求成的他们,只求高度,忽视了土山的牢固性,还没用就垮了。不仅砸死砸伤了几名唐军,而且这给了城内的高丽军机会,他们快速反击,竟然一鼓作所气,将唐军赶离了他们筑的土山。

唐军筑的土山成了高丽军的又一屏障。唐太宗怎么可能忍得了?命令唐军无论如何都要夺回土山,结果未能如愿。

唐军劣势越来越明显,安市城的高丽军则越战越勇,凭借他们的顽抗,将这场战争拖到了十月。

十月的高丽,草木开始结冰,粮草也用尽了。

“唉!看来这城是攻不下来了!回去吧!”唐太宗无奈道。

唐太宗还算清醒,他知道,不管天时地利还是人和,都已经不站在他们这边了,如果不及时撤回,很可能会像当年的隋炀帝伐高丽一样,大败而归。

唐军悻悻然退兵,虽然没能攻下安市城,但却在这次东征高丽中,共攻破10座城池,歼灭高丽军4万,降高丽大将2名,兵士10余万,获牛马各5万,粮草无数……当然,唐军也损失了将士将近2千,战马上10匹。

看结果,唐军是胜利了。可对于这样一场胜仗,唐太宗并不满意,他的目标是全歼高丽,因此,在回朝的路上,他不禁又想起了魏征,他说:“魏征若在,此次一定不让出征!”

想到魏征的好,唐太宗一回宫便令人重新给魏征立了碑……

当然,唐太宗直到去世都没能灭了高丽。幸好李治继位后的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李唐和新罗联合,这才灭了高丽,了了唐太宗歼灭高丽的心愿。当然,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