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秦起始篇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6)
纵观天下大势,成败都在一张嘴上。诸葛亮长了一张巧嘴,他巧舌如簧促成了三国时三足鼎立大局,平原君长了一张乌鸦嘴,在没有和大臣商量的情况下那句“人为财死”最终引发了长平之战,最后赵国为这次贪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赵国不费吹灰之力并购了上党,为了兑现当初向韩国许诺的保卫上党的承诺,赵国廉颇率领大军去驻守。从心理角度上分析,廉颇应该是固执型的人才,他对上党的定位就是赵国的一个国外军事基地,而非赵国的领土,因此廉颇选择了在后方长平安营扎寨,以便战争开始时最大限度地保存赵国的力量。
秦昭襄王在国际事务中强势了一辈子,上党之战更是浪费几年时间和大把的钞票,眼看见到了收获,煮熟的鸭子却飞到了赵国,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决定让赵国看看秦王爷到底长了几只眼。于是公元前260年,秦国调动了几十万大军,在王龁的率领下向上党进军。
廉颇的战略思想被秦军看破后,王龁作为一名秦国的中青年骨干将领,没有辜负秦昭襄王的期望,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攻占了上党大大小小的十几个城池。赵国对上党的承诺几乎成了一纸空文,秦国控制了长平之外的上党地区。
赵军对上党的不作为,直接导致秦国军队很快打败韩国在上党的残兵败将,顺利到达廉颇驻扎地长平附近,本来赵国评估认为秦国不会为上党和他们伤和气,然而为了巩固秦国的既得利益,秦昭襄王不顾赵国感受,立即给王龁下令,击溃长平驻守的赵军,完成占领上党的彻底征服。震惊世界的长平之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秦国将领王龁来说,这次被领导选择攻击赵军是幸运的,如果能打赢廉颇,实现后浪推跑前浪,以后的生活就根本不用发愁了。因此王龁收到了秦昭襄王的最高指示后,迫不及待地率兵赶往长平。战场成就英雄,很可惜,长平之战却没有成就王龁,他这辈子注定只能做白起的影子。
廉颇此时没有时间检讨和自责对上党人民带来的伤害,他在积极寻找破敌良策。作为名将,他除了作战勇猛无畏外,沉稳老练是他常胜的法宝。他看到秦军势不可当,就在长平修筑营垒,坚守不出,不跟秦军打遭遇战。这一战略思想非常成功,秦国军队巨大的消耗让秦昭襄王的战斗信心有些动摇。
但是秦国智囊范雎就很有文化,他满脑子都是坏主意,长平之战初期由于廉颇的沉稳老练,秦昭襄王意志动摇,范雎便设计了一出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暗地宣传:廉颇老了,不足畏惧,秦军现在最惧怕的是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如果赵括统帅赵军,秦军根本睡不着觉。
秦国情报宣传战做得还真是不错,赵王还真信了,便召回廉颇,让赵括当将军。蔺相如听到消息后极力反对,但赵王认为蔺相如是和廉颇私交深厚,所以才维护廉颇,便没理会蔺相如。赵括的母亲也找到赵王反对让赵括当将军,赵王则认为赵母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外面风吹日晒,简单应付几句了事。
其实这两个人强烈反对赵括替代廉颇的真正原因是:首先蔺相如反对,除了跟廉颇关系太好之外,主要原因是他深知廉颇的能力;赵括的老妈反对,是因为再也没有人比她更了解赵括的能力,所以都反对赵成王换帅。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赵成王显然不怕吃不饱饭,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能力再强也架不住小人作祟,赵国老将廉颇虽然是国际公认的将星,但由于秦国编造的怕赵括而轻廉颇的谣言很快就传到了赵成王那儿,本身廉颇的战略思想就不和赵成王胃口,再加上赵括这孩子谈起兵法口若悬河,赵成王一纸调令,赵括走马上任。
赵括凭借自己对兵法书籍孜孜不倦的苦读,和别人辩论起兵法无人能比,从而在理论界声望很高。赵成王作为敢于改革创新型的领导,大胆起用新人,他相信自己是伯乐,而赵括一定是一匹千里马,肯定能给自己带来惊喜。事实上,赵括也没有让他失望,最终送给赵成王一个大大的惊——四十万赵兵被活埋。
据说临阵更换总司令是长平之战那年的流行风,赵军换成了赵括,秦国也令白起接替王龁成为了秦军的总司令。不过白起可没有赵括上任时风光,因为白起早就名扬江湖,为了不引起赵括的警惕,秦昭襄王还特别下令,谁敢把白起做司令的消息透露出去,依法论处,感情白起是作为秘密武器被派遣上场。
要说白起的能力那可不是盖的,他担任秦军总司令后先对赵括做过一个系统的摸底排查,了解到赵括这小伙有股子冲劲,为人鲁莽轻敌,高傲自恃。没办法,这是年轻人的通病,碰上一个这样的对手,白起感到非常幸运。可怜的赵括最终成就了白起,长平之战,让白起达到了军事生涯的顶峰。
作为战场老同志、老狐狸,白起知道在战场上不能小看任何一个对手,但他却懂得一定要让对手小看他的道理。示弱求战示强求和,他决定示敌以弱,诱敌深入。在交战的过程中,他故意装败逃跑,在逃跑的过程中,巧妙布置了纵深的包围圈,形成关门打狗之势,从而全歼敌人有生力量。
赵括虽然读尽军事书籍,但也只会玩玩沙盘土堆,和小朋友们一起过家家。赵括当上将军后,变守为攻,而秦军则秘密派白起为三军总司令,稳扎稳打,理论家在战场碰到实战家,结果可想而知。赵括以为敌军不堪一击,殊不知是他智商太低,赵军被分流,各个击破。
在历史上赵括是个有突出贡献的人,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具体说就是一个成语:纸上谈兵。他光荣就义之前才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可太晚了,赵括用生命的代价,才知道兵法不是谈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可惜他再也没有实践的机会了。
领导英勇殉职,赵军失去了主心骨,在秦军投降就能吃饱饭的巨大诱惑下,饿得头晕眼花的赵兵无心恋战,40万大军投降了白起。知人知面不知心,赵军没想到白起是个缺乏诚信的领导,本来投降时说好让吃饱饭,谁知面对40万赵国战俘,白起用了一个最残忍的处理手段,全部坑杀。
白起的凶狠残暴令人发指,坑杀40万投降军士,不仅如此还对200多名小孩割耳断肢,放回赵国想把赵国人民吓怕,从而令其不战而降。然而,赵国人民看到那些被摧残的孩子们,不但没有展示出怕秦国的样子,而是真心的怒了,更加坚定了捍卫脚下土地的决心。于是仇恨的种子在赵国人民心目中彻底生根发芽。
长平之战以秦国的彻底胜利而告终,随军记者在战后总结了白起将军的战略战术,一致认定白起在长平之战里,充分展示了他超越时代的作战思想,这是他能够胜利的关键。此战中用切断粮草的方式,打持久消耗战,这是白起的发明创造。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符合现代军事提倡的歼灭战思想。
毫不客气地说,白起的作战技巧,在战国时期引领了当时的战争发展水平。他懂得实事求是地去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的,有针对性地打击敌人。在这一作战思想的正确指引下,长平之战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白起长平一战成名,战后回国被邀到处演讲、做报告。人们知道了白起坑杀40万赵国士兵的事,这种不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做法受到人们的抨击与责难。白起每次回应这个问题时都这样回答:安邦不怕伤天理,定国何惧绝子孙。
一将功成万骨枯,白起用40万条生命提高了自己在历史上的知名度,有人分析白起是不是有暴力倾向,也有人传言白起是变态狂魔,种种猜测白起都置之不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也是人,不是神仙,造这么大的孽,想想都要做噩梦,可他冒着失眠的危险这么做,实在是无奈之举。
有研究认为,白起坑杀40万人是有充足理由的。杀了这些人赵国军事力量就彻底毁灭了;秦国实在没有能力多养活这40万张嘴。白起为了减轻秦国百姓的负担,只有让他们跟阎王爷混饭吃去了;另外赵国士兵投降没有诚意,这些人不会为秦国效力,特殊情况下反而会成为恐怖分子。
虽然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可在领导面前谦虚一点、谨慎一点还是很有必要的。白起可能还不懂得细节决定成败之理,长平之战后,白起言行受到了秦昭襄王的注意,他的一些作为被领导认为是危险举动,遭受了领导的猜忌。
秦昭襄王是个开拓性的人才,他组织并领导的长平之战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关键战役,此战一举摧毁了赵国的有生军事力量,确保了秦国超级大国的地位。作为世界战争史上都难得一见的规模宏大的歼灭战,长平之战被光荣载入历史。
白起一声令下40多万赵国将士去阎王那儿当兵去了,对赵国来说,白起的举动简直是毫无人性,失去了军事依仗,赵国已经没有了生存的自主权。白起似乎是世界大同的追求者,不但没有同情赵国,反而向秦昭襄王主动请战,准备将赵国从战国的版图上彻底抹去,从而解救赵国百姓于水火之中。
应该说,白起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家,他完全是称职的,他的确正确分析了军事形势,只要秦军一鼓作气,很快就可以把赵国拿下。这也可以理解为战斗是一个军人的天职,取得辉煌的战斗成绩,更是每一个优秀军人的梦想。可白起显然不是搞政治的材料,面对白起的风光与战功,秦昭襄王心里有了小九九。
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取得的骄人战绩太过耀眼,完全做到了传说中的功高震主。秦昭襄王作为一位资深的成熟国君,他早已经学会争霸天下不能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要全盘考虑所有可能的因素,为了能主持好大秦工作,自己付出的努力常人难以想象,可现在在白起身上秦昭襄王感觉到了一丝危险气息。
白起真是太牛了,战争中的胜利让他的威望空前提高,他已经控制了秦国军队的实际领导权,根据白起的远大宏伟蓝图,如果让他占领了赵国,他就有了赵国这个控制实体。从理论上讲,他就有可能拥兵自重,另起炉灶。玩了一辈子政治的秦昭襄王不得不考虑,以白起的能力和感召力,如果不加控制是会出问题的。
领导有了烦恼,马上急领导所急,不动声色地为领导分忧,这才是一个成功的秘书。范雎作为秦昭襄王的贴身秘书,当然明白这一道理。白起要求灭亡赵国时,他马上跳了出来,声援秦昭襄王,反对白起。要说人就是不能太聪明,太聪明容易做坏事。范雎是聪明人,所以来到秦国后干了许多缺德事,结果日后遭到了报应。
范雎和秦昭襄王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经过这么多年的朝夕相处,他比秦昭襄王肚里的蛔虫都更了解秦昭襄王。这次秦昭襄王迟迟不下令让白起攻赵的原因,他已经做出了详尽的分析,下一步就是利用此事进一步拉近和领导的关系了。
只要是正常人,都会有私欲,范雎是正常的聪明人,私欲更强,领导秦昭襄王不愿意让白起攻赵,出于私心他本人更不愿意白起接着攻打赵国。原因很简单,白起对于秦昭襄王的威胁还停留在可能的阶段。但是对范雎的威胁已经是实实在在的了。谁让白起成名之后的出场费比自己要高呢!
白起成功令范雎担忧,害怕影响自己的地位。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所以范雎决定要把白起搞掉。自公元前259年起,白起的军队一直磨刀霍霍,准备进攻邯郸,无奈一直没有等到秦王的出兵令。得知是范雎进言不让出兵,白起对他恨之入骨。
其实原本白起和范雎是一对好朋友,二人共同伺候领导,两人相安无事,领导也非常满意,他们经常作为友好典范受到表彰。但是长平之战的胜利,打破了这种平衡,白起因为军功,在领导和群众中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范雎。
在利益面前,范雎二话没说,抄家伙就朝白起打去。可范雎知道,如果随便就当众阻止白起为国争光的正当请求,那会死得很难堪的,必须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秦昭襄王是这样想的,范雎更是这么策划的。
作为秦国当时最红火的政治家,范雎在朝会上对秦昭襄王说:“我尊敬的大王,赵国现在绝不可灭。”秦昭襄王一听范雎这么说,心里那叫一个高兴呀,心想:还是范雎深知我心,如果他能想出歪点子阻止白起,找机会还可以再重用。不过秦昭襄王却当众斥责范雎一顿,说他不能紧跟国家政策的调整方向。
范雎为秦昭襄王想法解忧,却遭到了训斥,不过范雎并不生气,他就是要给秦昭襄王虚伪一把的机会,现在看秦昭襄王表演已经到位了,便说出自己的理由:“长平之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可战争的受害者是老百姓呀。现在所有的外汇储备、粮食储备都出现赤字,如再战,百姓会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范雎为了阻止白起进攻赵国,一转眼成了关注民生的理论家,把秦国老百姓的凄惨生活状况夸张地描述一下,朝会中的大臣很纳闷,却把秦昭襄王乐坏了,于是命令:本来根据赵国表现,应该灭了他,可为了百姓的福祉,算了,让白起带部队回来休整。秦昭襄王和范雎拿百姓作借口,终于成功解除了白起的威胁。
千里之外的白起正在对将士做“对赵国的最后一战”的动员准备,却接到上级停止攻赵的命令,白起明白是有人在背后拍砖的结果,他感觉到属于自己的时代可能过去了,可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计,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收拾收拾,打道回国了。心灰意冷之下,向秦昭襄王请了个病假,专心写长平回忆录去了。
世间事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嬴异人的爷爷高兴了,可他丝毫没有顾忌嬴异人的感受。当赵国军士被白起坑杀40万的消息传到邯郸后,嬴异人血压猛高,接连晕过去三次。重度高血压患者嬴异人明白,40万颗人头的账,赵国肯定要记在他头上。
嬴异人经历了那么多的生死考验,其实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为国家捐躯无上光荣这点觉悟他还是有的,嬴异人并不害怕死亡,可有神论者嬴异人还是害怕几十万个赵国冤魂把他生吞活剥。为了消除心理紧张情绪,嬴异人毅然决定用特殊方式排解忧愁,大醉之后他又拥着赵姬进了卧房,他认为娱乐是消除紧张的最好方法。
世上最令人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等待死亡。嬴异人整天洗干净脖子等待着赵国人砍头泄愤,可他没想到赵国人还真是胸怀宽广,已经两个月了,嬴异人居然还没有被抓走砍头。难道说赵成王患了失忆症?应该不会,他府外布满了赵国的密探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嬴异人想破脑袋也没明白原因。
怪事年年有,今年到嬴异人家,迟迟等不到那一刀的嬴异人甚至想去赵王那儿自首。他哪里知道即使是自首也见不到赵王,赵王此时正在苦苦思索、反复揣摩怎么办。其实他每天都惦记着嬴异人的脑袋呢。他不是不想杀,而是不能杀,毕竟冲动是魔鬼呀!
秦国活埋了赵国几十万将士,赵国却大度地没杀秦质子嬴异人,原因有二:第一,长平之战,赵国的精锐部队尽毁。在军事上再和秦军硬拼,打起仗来肯定吃亏。好汉不吃眼前亏,现在秦国好不容易撤了兵,赵成王可不想再打。第二,秦、赵两国正在议和,嬴异人好歹也算是个筹码,赵成王不能傻到自毁长城。
弱国无外交,秦国作为强国,外交方面肯定占主动地位,于是在一系列政治因素影响下,嬴异人的问题暂时无忧了。前一段为了排解恐惧而做出的辛苦努力也有了回报,赵姬发现自己的肚子在一天天变大。将为人父的嬴异人高兴极了,他整天请假守在赵姬身边,享受着即将到来的天伦之乐。
福无双至今日至,嬴异人老婆怀孕了,老爸安国君也从秦国来信了,信里面说不久的将来,嬴异人即可获得自由。
接到老爸来信,嬴异人反复看了365次,江湖传言家书抵万金,这话一点不假。从信的内容上来分析,祖国并没有忘记嬴异人,而且对他还非常关心。此后的日子,就如同信里提到的那样,赵国果然放松了对嬴异人的管制。另外消失很久的吕大老板,也重新跟嬴异人接上了头,重商合作事宜。
吕大老板和嬴异人重新会面后,在吕不韦的一番解释后,嬴异人恢复了往日对他信任,将安国君的书信拿给吕不韦看了看。吕老板的智商真不是白给的,从来信中很快发现了秦国对嬴异人的重视,况且信中又婉转地提到将来不会亏待嬴异人。说明嬴异人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疼的质子了,此子大有潜力可挖。以前的投资要想不白费,嬴异人必须升级为未来之君,为了这一理想,吕不韦决定往秦都咸阳走一遭,趁热打铁,去给嬴异人找找路子。
此时秦国太子安国君稳坐书房内,他或许是秦国最意气风发的人了,早早地被立为太子,又缺少来自兄弟间的竞争压力,政治地位稳如泰山。可他仍唉声不断,他的苦恼来自于一个女人,确切地说是他的老婆。虽然说安国君老婆有无数个,但他最珍爱的却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结发妻子华阳夫人。
对于没有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的战国时期,安国君作为风流高富帅的代表,好像对他谈夫妻感情毫无意义可言,可安国君和华阳夫人是患难夫妻,感情很深。安国君同无数个女人,生了无数个孩子,却偏偏跟华阳夫人造人运动屡次失败。他们为此付出了无数的努力与汗水,到了生育的极限年龄,仍不能解决华阳夫人的不孕。
安国君明白华阳夫人不孕问题不是自己的责任,不过作为感情专一男,看着心爱的女人痛苦,他心里很不是滋味,甚至还有一丝愧疚之情,只好在生活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弥补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作为太子妃,她享受着别人梦想中的荣华富贵,拥有着无数的金银珠宝,承受着万民的爱戴。丈夫安国君虽然喜欢拈花惹草,但总算待她不薄,安国君的其他女人,都对华阳夫人尊敬有加,可不能生育却是华阳夫人心中永远的痛。
对华阳夫人不能生育的心事,吕大老板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就相当于买方市场成熟,如果自己能给她提供一个满意的儿子,这将是一笔利润可观的大生意。吕不韦遇事都从市场供求关系去思考问题,说明财富取得不是偶然的。
为了能让嬴异人升级为安国君的第一继承人,在不违背市场供求规律的前提下,吕大老板组织策划了一个庞大的“异人认母”计划,既然华阳夫人有购买需求,商界精英吕不韦自信地认为,自己一定能为嬴异人这件奇货,找到一个巧妙而又稳妥的销售良机,整体出售给华阳夫人做儿子。
再好的策划案,也要有能精准把握机会的人去努力,才能实现预期目标。“异人认母”计划被搬上日程之后,问题出现了,华阳夫人是想要个儿子,但是她否能看得上嬴异人呢?策划人吕不韦再次显现出了他对人性的了解,他认为父母对孩子的需要很简单,就是一个孝字。要想成功实现“异人认母”计划,可以从“孝”字上做文章。
嬴异人不愧为贵族出身,他很快显现出自己知性的一面,他在自己的房间里设起了香案,每天为远在祖国的亲人祷告祈福,耐人寻味的是,他每次都把华阳夫人的次序排在自己的母亲前面,每当有人奇怪地问起原因来,嬴异人都要流泪表演一番,说华阳夫人没有孩子,今后如有机会再回祖国,一定要好好孝顺她。
远在赵国的嬴异人对华阳夫人的孝顺在吕不韦的刻意安排下很快传到了秦国,这种夸张的作秀成功传到华阳夫人那里后,华阳夫人对这个印象不太深的儿子产生了好感。她不仅亲自给嬴异人写信表示感谢,还赠给了嬴异人很多物品。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吕不韦感到宣传预期实现了,决定亲自去咸阳忽悠一番。
“异人认母”计划有了成功的开始,吕不韦和嬴异人感觉到了成功就在不远处招手,在吕不韦决定去咸阳亲自游说之前,吕不韦和嬴异人在一起又一次喝得大醉,最后还说了一通“共富贵”的话,在他们看来认亲这事一定会马到功成。谁知等吕不韦到了咸阳,才发现在邯郸的想象与咸阳的现实差别大了去了。
吕不韦作为资深商界精英,深知情报的重要性,这次来到咸阳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听情报。很快他就听说了一个利空的小道消息——安国君要立嫡子了。吕不韦明白这事如果变成了真的,他所有的投资都不会再有回报。回报率为零的投资吕老板哪里肯做,他马上重金聘请私家侦探,搞清楚他所关心的几个问题。
吕不韦不惜重金请人调查“异人认母”计划实施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安国君准备确定继承人的消息是否真实;如果安国君立嗣消息真实,要搞清楚此次竞标都有哪些入围竞争人选;确定竞争人选后,要详细了解这些竞争对手的情况,毕竟商场如战场,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有钱还真是能使鬼推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很快吕不韦就收到了一大堆相关情报。综合起来分析,主要有两点:安国君确实要确定合法继承人了,而且这是最高领袖秦赵襄王下的命令。此次完全实行等额选举,且计划只有子溪一人入围,国内根本没有竞争对手。看过这些情报之后,吕不韦不淡定了,候选人来头很大,异人悬了。
对于这次立嗣竞选,安国君无话可说,由于华阳夫人被不孕症困扰着,他一直没有立嫡。可他老爸秦昭襄王年事已高,等老爸去世后,自己主持工作时,却连个太子的人选都没有,那不是大秦的笑话吗?况且,这次嗣子的人选子溪平时表现不错,尤其他母亲吴姬,年轻貌美,很受安国君宠爱。